拼音注音 : Liáo Gē Shé
別名 : 鷯哥利(《陸川本草》),鳥舌草(《廣西中藥志》)。
出處 : 《陸川本草》
來源 : 為茜草科植物松葉耳草的全草。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路旁、草地。分布我國南部。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纖弱草本,長15~30厘米。莖四角形,有分枝,下部被微毛。葉對生,無柄;葉片狹線形 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β-谷甾醇以及熊果酸等三萜類化合物 性味 : ①《陸川本草》:"辛,溫 功能主治 : ①《陸川本草》:"消腫止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備注 : 本品在福建地區(qū)有作白花蛇舌草使用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iáo Gē Shé 別名 : 鷯哥利,鳥舌草 英文名 : all-grass of Pineleaf hedyotis 出處 : 出自《陸川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松葉耳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Hedyotis pinifolia Wall.[ Oldenlan-dia pinifolia(Wall.) K. Schum.]采收和儲(chǔ)藏:夏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海拔丘陵 原形態(tài) : 松葉耳草 性狀 : 性狀鑒別 莖黑褐色,多分枝,具銳四棱。葉輪生,葉片極狹,狀如松針,長12-25mm,急尖,粗糙;托葉合生成短鞘,頂部裂成數(shù)條剛毛;無柄。團(tuán)傘花序有花3-10朵,無總花梗,苞片披針形;花4數(shù),萼簡倒圓錐形,被毛,花冠簡狀,長約8.5mm,理解片矩圓形,雄蕊著生于花冠簡喉部 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β-谷甾醇(β-Sitosteol)以及熊果酸(Ursolic acid)等三萜類化含物。 歸經(jīng) : 肝;脾經(jīng) 性味 : 淡甘;平 功能主治 : 消積;除脹;散瘀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3-6g,鮮品30-45g。外用:適量 各家論述 : 1.《陸川本草》: 消腫止痛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63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鸕鶿(鸕鶿)
下一篇:
鷺鷥蘭
《中華本草》:鷯哥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