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Lónɡ Xián Xiānɡ
別名 : 龍泄、龍涎 來源 : 鯨目鯨科抹香鯨(巨頭鯨)Physeter catodon L.;Physeter macrocephalus L. 生境分布 : 分布全球 性狀 : 龍涎香是生在鯨腸內的灰或微黑色的分泌物,從動物體內取出時有難聞的臭氣 功能主治 : 開竅化痰 用法用量 : 1~3分 備注 : 龍涎香除供醫(yī)療用外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Lónɡ Xián Xiānɡ 別名 : 龍尿(《酉陽雜俎》) 出處 : 《綱目拾遺》 來源 : 為抹香鯨科動物抹香鯨的腸內分泌物的干燥品。捕獲殺死后 生境分布 : 主要活動于熱帶 原形態(tài) : 抹香鯨,又名:真甲鯨、巨頭鯨。為齒鯨類中最大的一種。一般體長14米左右,最大者可達23米。雌雄個體差異大,雌者僅雄者之半。頭部龐大,約占體長1/4以上。額部鈍圓形,比細長的下腭甚為突出。僅下頜具牙齒。頭頂左方具一噴水孔。眼位于口角的后方。外耳孔極小。體形前粗后細。鰭肢較小,寬而圓,無背鰭,但具少數(shù)肉峰,尾鰭較寬。體背暗黑色,體側略淡,腹面銀灰或白色。以深海產的烏賊為主要食物,亦吃多種小魚。 性狀 : 干燥的龍涎香,呈不透明的蠟狀膠塊.色黑褐如琥珀,有時有五彩斑紋。質脆而輕,嚼之如蠟,能粘齒。氣微腥,味帶甘酸。比重約0.7~O.9,融點為60℃,可溶于純酸中。燃燒時發(fā)藍焰,香氣四溢,酷似麝香而幽雅,被熏過之物,能保持持久的香氣。以黑褐色、體松質韌、焚之有幽香者為佳。 化學成分 : 約含25%龍涎香醇。灰分中主要含氧化鈣6.21%、氧化鎂9.88%、五氧化二磷4.65%、二氧化硅6.02%。 性味 : 甘酸,氣腥。①《藥性考》:"味甘,氣腥,性澀。"②《綱目拾遺》:"氣腥,味微酸咸,無毒。" 功能主治 : 行氣活血,散結止痛,利水通淋。治咳喘氣逆,氣結癥積,心腹疼痛,淋病。①范咸《臺灣府志》:"止心痛,助精氣。"②《綱目拾遺》:"活血 用法用量 : 內服:研末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Lónɡ Xián Xiānɡ 別名 : 龍漦 英文名 : Ambergris 出處 : 出自1.《綱目拾遺》:龍涎香,大抵不必論其色,總以含之不耗,投水不沒,雨中焚之能爆者良。入藥用,隔湯,頓化如膠糖狀者佳。河南薛姓客言,曾在嘉興永太守處,見有龍泄,結成大塊,其質亦輕,有六、七兩及斤許不等,每塊皆起螺旋紋 來源 : 藥材基源:為抹香鯨科動物抹香鯨的腸內異物如烏賊口器和其他食物殘渣等刺激腸道而成的分泌物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世界各大洋中喜活動于熱帶、亞熱帶的溫肯海洋中主食深海大烏賊 原形態(tài) : 抹香鯨 性狀 : 性狀鑒別 化學成分 : 抹香鯨的分泌物約含25%的龍涎香醇(ambrein)以及二氫-γ-紫羅壯酮(dihydro-γ-ionone) 藥理作用 : 與麝香相似 炮制 : 即收集其腸中分泌物(龍涎香),經干燥后即成蠟狀的硬塊 鑒別 : 理化鑒別(1)本品顆粒投入水中不溶解而浮于水面(相對密度0.7-0.9)。焚之清香,燃燒時有淺藍色火焰產生。銀簪燒極熱,鉆入其中乘熱抽出,其涎引絲不斷。(2)升華試驗:取本品粉末少許行微量升華,升華物鏡下觀察,呈類圓形白色半透明體。直徑0.9-9μm。(3)取龍涎香石油醚提取液濃縮至1ml,加磷鉬酸數(shù)滴,試液顯綠色環(huán)。 歸經 : 心;肝;肺;腎經 性味 : 味甘;酸;澀;性溫 注意 : 孕婦忌用。 功能主治 : 化痰平喘;行氣散結;利水通淋。主喘咳氣逆;胸悶氣結;癥瘕積聚;心腹疼痛;神昏;淋證 用法用量 : 內服:研末,0.3-1g。 各家論述 : 1.范咸《臺灣府志》:止心痛,助精氣。2《綱目拾遺》:活血,益精髓,助陽道,通利血脈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264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龍江風毛菊
下一篇:
龍爪葉
《中藥大辭典》:龍涎香
《中華本草》:龍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