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藥材

    艾納香

    中醫(yī)世家 2023-04-29 16:11:00

    《中藥大辭典》:艾納香

    拼音注音 : ài Nà Xiānɡ

    別名 : 大風(fēng)艾、牛耳艾

    、大風(fēng)葉
    、紫再楓(《生草藥性備要》)
    ,再風(fēng)艾(《嶺南采藥錄》),大艾
    、大楓草(《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大骨風(fēng)(《南寧市藥物志》),大黃草(《中藥志》)
    ,大毛藥(《貴州植藥調(diào)查》),冰片艾(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 《開寶本草》

    來源 : 為菊科植物艾納香的葉及嫩枝

    。全年可采,但以秋季采的質(zhì)量較好
    。采后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草地或灌木叢中

    。分布廣東、廣西
    、云南等地
    。廣西及貴州有栽培。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木質(zhì)草本

    ,高1~3米
    ,全體密被黃色絨毛或絹毛,揉碎時有冰片香氣
    。葉互生
    ;葉片橢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10~17厘米
    ,寬1.2~2.5厘米
    ,先端尖,基部狹窄
    ,下延呈葉柄狀
    ,或近深裂,邊緣具不規(guī)則鋸齒
    ,兩面密被茸毛
    。頭狀花序頂生,傘房狀
    ;總苞片數(shù)輪
    ,外輪較內(nèi)輪短;管狀花黃色
    ,異形
    ,緣花雌性,盤花兩性
    ,先端5裂
    ;聚藥雄蕊5;雌蕊1
    ,子房下位
    ,柱頭2裂,線狀
    。瘦果具10棱
    ,冠毛淡白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5月
    。果期9~10月。

    性狀 : 干燥的葉略皺縮或破碎

    ,邊緣具細(xì)鋸齒
    ,上面灰綠色
    ,略粗糙,被短毛
    ,下面密被白色長絹毛
    ,嫩葉兩面均密被銀色長絹毛,葉脈帶黃色
    ,下面突出較顯
    ;葉柄半圓形,密被短毛
    。葉質(zhì)脆
    ,易碎。

    藥理作用 : 其提取物注射于動物可引起血壓下降

    ,血管擴(kuò)張
    ,抑制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用于興奮
    、失眠或高血壓患者
    。也有報告其浸劑能利尿,但較茶葉浸劑為弱
    。其揮發(fā)油可制龍腦
    ,參見"龍腦"條。

    性味 :

    、苦
    ,溫。①《海藥本草》:"溫平
    。"②《開寶本草》:"味甘
    ,溫,無毒
    。"③《生草藥性備要》:"味苦
    ,性溫。"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
    ,溫
    。"

    功能主治 : 溫中活血,祛風(fēng)除濕

    ,殺蟲
    。治寒濕瀉痢
    ,腹痛腸鳴
    ,腫脹,筋骨疼痛
    ,跌打損傷
    ,癬瘡
    。①《本草拾遺》:"主癬。"②《海藥本草》:"主傷寒五泄
    ,心腹注氣
    ,下寸白,止腸鳴
    ;燒之辟溫疫
    。"③《開寶本草》:"去惡氣,殺蟲
    。主腹冷泄痢
    。"④《生草藥性備要》:"祛風(fēng)消腫,活血除濕
    。治跌打
    ,敷酒風(fēng)腳。"⑤《嶺南采藥錄》:"療四肢骨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

    。煎湯,3~6錢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 ①治腫脹,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大風(fēng)艾

    、蓖麻葉
    、石菖蒲。煮水洗
    。(《廣東中藥》)②治蛇傷口不合:大風(fēng)艾同鹿耳翎敷
    。(《本草求原》)③治跌打損傷,瘡癤癰腫
    ,皮膚瘙癢:大風(fēng)艾鮮葉搗爛外敷或煎水洗患處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備注 : 本植物的根(艾納香根)、葉片的加工品(艾片)亦供藥用

    ,各詳專條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艾納香

    拼音注音 : ài Nà Xiānɡ

    別名 : 大風(fēng)艾、牛耳艾

    、再風(fēng)艾
    、大骨風(fēng)、大黃草
    、冰片艾
    、冰片葉、真金草
    、土冰片
    、艾粉
    、葉下香、山大艾

    英文名 : Balsamiferou Blumea Herb, Herb of Balsamiferou Blumea

    出處 : 出自1.《開寶本草》

    。2.《廣志》:艾納香
    ,出西國,似細(xì)艾
    。又有松樹皮上綠衣亦名艾納香
    ,可以和合諸香燒之,能聚其煙
    ,青白不散
    ,而與此不同。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艾納香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lumea balsamifera (L.) DC. [Conyza balsamifera L.; Pluchea balsamifera (L.) Less.]采收和儲藏:于12月采收
    ,先把落葉集中,再把帶葉的地上莖割上
    ,鮮用或曬干
    ;或運(yùn)到加工廠用蒸餾法蒸得艾粉。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0-1000m的林下

    、林緣
    、河谷地或草地上。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及福建
    、臺灣
    、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 艾納香 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

    ,高1-3m。莖粗壯
    ,莖皮灰褐色
    ,有縱條棱,木質(zhì)部松軟
    ,白色
    ,有髓部,節(jié)間長2-6cm
    ,被黃褐色密柔毛
    。下部葉寬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2-25cm
    ,寬8-10cm
    ,先端短尖或銳,基部漸狹,具柄
    ,柄兩側(cè)有3-5對狹線形的附屬物,邊緣有細(xì)鋸齒
    ,上面被柔毛
    ,下面被淡褐色或黃白色密絹狀綿毛;中脈在下面凸起
    ,側(cè)脈10-15對
    ;上部葉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2cm
    ,寬1.5-3.5cm
    ,先端漸尖,基部略尖
    ,無柄或有短柄
    ,柄的兩側(cè)常有1-3對狹線形的附屬物,全緣或具細(xì)鋸及羽狀齒裂
    。頭狀花序多數(shù)
    ,排成開展具葉的大圓錐藥序;花序梗被黃色密柔毛
    ;總苞鐘形
    ;總苞片約6層,外層長圓形
    ,背面被密柔毛
    ,中層線形,內(nèi)層長于外層4倍
    ;花托蜂窩狀
    。花黃色
    ;雌花多數(shù)
    ,花冠檐部2-4齒裂;兩性花花冠檐部5齒裂
    ,被短柔毛
    。瘦果圓柱形,具棱5條
    ,被密柔毛
    ;冠毛紅褐色,糙毛狀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趲缀跞辍?/span>

    栽培 : 生物學(xué)行性 喜溫暖氣候,耐干旱

    ,適宜于酸性土壤生長
    ,耐瘠薄,幫一般比較疏松
    、排水良好的土地都能種植
    。栽培技術(shù) 種子及分株繁殖。育苗于4月采種后
    ,以1:50-100的比例與焦泥灰拌勻
    ,撒播于高畦,每1hm2用種10.5-15kg
    ,播后枯木逢春稻草
    。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后除去覆草
    ,并搭可透30%-40%光的蔭棚遮陰
    ,9月下旬可去棚,第2-年春雨季按30cm×30cm的行株距定植

    性狀 : 性狀鑒別 本品莖呈圓柱形

    ,大小一等。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
    ,有縱條棱
    ,節(jié)是明顯,分枝
    ,密生黃褐色柔毛
    。木質(zhì)部松軟,黃白色
    ,中央有白色的髓
    ,干燥的葉略皺縮或破碎,邊緣具細(xì)鋸齒
    ,上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
    ,略粗糙,被短毛
    ,下表面密被白色長絨毛
    ,嫩葉兩面均密被銀白色絨毛,葉脈短毛下表面密被白色長絨毛
    ,嫩葉兩面均必被銀白色絨毛
    ,葉脈帶黃色,下表面突出較明顯
    。葉柄短
    ,葉半圓形
    ,兩側(cè)有2-4對狹線形的小裂片,密被短毛
    。葉質(zhì)脆
    ,易碎。氣清涼
    ,香
    ,味辛。

    化學(xué)成分 : 葉含(2R

    ,3R)-二氫槲皮素4′-甲基醚[(2R
    ,3R)-dihydroquercetin 4′-methyl ether]
    ,(2R
    ,3R)-二氫槲皮素4′,7-二甲基醚[(2R
    ,3R)-dihydroquercetin 4′
    ,7-dimethylether][1],艾納香內(nèi)酯(blumealactone) A
    、B
    、C[2],艾納香素(blumeatin)即5
    ,3′
    ,5′-二羥基-7-甲氫基二氫黃酮(5,3′
    ,5′-trihdroxy-7-methoxy dihydroflavone)[3]
    ,(2R,3R)-7
    ,5′-二甲氧基-3
    ,5,2′-三羥基黃烷酮[(2R
    ,3R)-7
    ,5′-dimethoxy-3,5
    ,2′-trihydroxyflavanone]
    ,(2R,3R)-5′-甲基-3
    ,5
    ,7,2′-四羥基黃烷酮[(2R
    ,3R)-5′-methoxy-3
    ,5
    ,7,2′-tetrahydrox-yflavanone]
    ,(2S)-5
    ,7,2′
    ,5′-tetrahydroxyflavanone][4]
    ,柳杉二醇(cryptomeridiol)[5]。還含龍腦(borneol)[6]

    藥理作用 : 其提取物注射于動物可引起血壓下降

    ,血管擴(kuò)張,抑制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
    ,可用于興奮
    、失眠或高血壓患者。也有報告其浸劑能利尿
    ,但較茶葉浸劑為弱
    。其揮發(fā)油可制龍腦,參見龍腦條

    炮制 : 凈制:采收后

    ,洗凈,鮮用或陰干

    性味 : 味辛

    ;微苦;性溫

    注意 : 陰虛血熱者慎用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除濕

    ;溫中止瀉;活血解毒
    。主風(fēng)寒感冒
    ;頭風(fēng)頭痛;風(fēng)濕痹痛
    ;寒濕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淮绨紫x?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毒蛇咬傷;跌打傷痛
    ;癬瘡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10-15g,鮮品加倍
    。外用:適量
    ,煎水洗
    ;或搗敷。

    復(fù)方 : 治蛇傷方《本草求原》:解毒斂瘡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主癬

    。2.《海藥本草》:主傷寒五泄,心腹注氣
    ,下寸白
    ,止腸鳴;燒之辟溫疫
    。3.《開寶本草》:去惡氣
    ,殺蟲。主腹冷泄痢
    。4.《生草藥性備要》:祛風(fēng)消腫
    ,活血除濕。治跌打
    ,敷酒風(fēng)腳
    。5.《嶺南采藥錄》:療四肢骨痛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52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兩面青
    大青木
    拼音注音 : Dà Qīng Mù別名 : 路邊青
    、臭葉樹
    甲魚頭
    拼音注音 : Jiǎ Yú Tóu別名 : 腳魚頭、團(tuán)龜頭
    、鰲頭來源 : 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 sinensis (Wieg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