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屈菜
拼音注音 : Bái Qū Cài
別名 : 山黃連、土黃連、牛金花
、八步緊
、斷腸草[北京]
來源 : 為罌粟科白屈菜屬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以全草入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ㄊ⑵诓墒眨钊〉厣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曬干或鮮用
。
性味 : 苦,涼。有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止痛,止咳。用于胃炎,胃潰瘍,腹痛,腸炎,痢疾,黃疸,慢性氣管炎,百日咳
;外用治水田皮炎
,毒蟲咬傷。
用法用量 : 1~3錢;外用適量,研粉調(diào)膏或搗爛敷患處
。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白屈菜
拼音注音 : Bái Qū Cài
別名 : 地黃連、牛金花(《植物名匯》),土黃連(《東北藥植志》),八步緊
、斷腸草
、山西瓜(《遼寧經(jīng)濟植物志》)
,雄黃草(《陜西中藥志》),山黃連(《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假黃連(《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小野人血草(《陜西中草藥》)
。
出處 : 《救荒本草》
來源 : 為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帶花全草。5~7月開花時采收地上部分,置通風(fēng)處干燥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或山谷林邊草地。分布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
、河南
、山東、山西
、江蘇、江西
、浙江等地
。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主根圓錐狀,土黃色
。莖直立,高30~100厘米
,多分枝
,有白粉
,疏生白色細(xì)長柔毛
,斷之有黃色乳汁。葉互生
,1~2回單數(shù)羽狀全裂
;基生葉長10~15厘米,全裂片2~5對
,不規(guī)則深裂,深裂片邊緣具不規(guī)則缺刻
,頂端裂片廣倒卵形
,基部楔形而下延,上面近無毛
,下面疏生短柔毛
,有白粉;莖生葉與基生葉形相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hù)朵
,近傘狀排列
,苞片小
,卵形
,長約1.5毫米
,花柄絲狀
,有短柔毛
;萼片2,早落
,橢圓形,外面疏生柔毛
;花瓣4,黃色
,卵圓形
,長約9毫米
;雄蕊多數(shù)
,花絲黃色;雌蕊1
,無毛,花柱短
。蒴果條狀圓柱形
,長達(dá)3.5厘米
。種子多數(shù),卵形,細(xì)小
,黑褐色
。有光澤及網(wǎng)紋
。花期5~7月
。果期6~8月
。此外,尚有大花白屈菜
,花較大
,花瓣廣卵形,長1.3~1.5厘米
。分布東北各地
。
化學(xué)成分 : 新鮮植株有濃橙黃色的乳液 ,乳液中含多種生物堿生物堿含量0.7%或0.97~1.87%。其中有白屈菜堿41%
、原阿片堿22%
、人血草堿17%、別隱品堿9%
、小檗堿5%、白屈菜紅堿3%
、血根堿1.5%、鷹爪豆堿0.1%
,還有羥基白屈菜堿即氧化白屈菜堿
、甲氧基白屈菜堿
、隱品堿,白屈菜黃堿
、白屈菜胺、高白屈菜堿
、羥基血根堿即氧化血根堿。除生物堿而外
,還含白屈菜酸
、蘋果酸
、檸檬酸、琥珀酸
、膽堿
、甲胺、組胺、酪胺、皂甙、黃酮醇
、白屈菜醇
,還含強心甙,在開花期的含量最高
。根含生物堿達(dá)1.33%或1.90~4.14%
,一部分生物堿與地上部分所含的相同
,另含黃連堿
、刻葉紫堇明堿、白屈菜玉紅堿
、白屈菜默堿
、菠菜甾醇、少量麥角甾醇和橡膠0.118%
。葉含黃酮類1.43%
;多量維生素C
。維生素C的含量在開花期最高,可達(dá)834毫克%
,在果實成熟時含量最低
,為231毫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êS酮類2.10%。果實含多量膽堿
、白屈菜堿和四氫黃連堿。種子含脂肪油40%、黃連堿
。發(fā)芽的種子含白屈菜紅堿和小檗堿
。
性味 : 苦辛,微溫,有毒。①《救荒本草》:"味苦微辣。"②《四川中藥志》:"性微溫,味苦辛,有毒
。"③《北方常用中草藥》:"味苦
,性寒
,有毒。"
功能主治 : 鎮(zhèn)痛,止咳,利尿解毒
。治胃腸疼痛
,黃疸,水腫
,疥癬瘡腫
,蛇蟲咬傷
。①《中國藥植志》:"治胃腸疼痛及潰瘍。外用為疥癬藥及消腫藥
,以生汁涂布之。"②《山西中藥志》:"下心火
,退燒解熱
,消炎殺菌,鎮(zhèn)痛鎮(zhèn)靜
。"③《四川中藥志》:"治肝硬化
,皮膚結(jié)核,腳氣病
,膽囊病及水腫黃疸
。"④《陜西中藥志》:"治毒蛇咬傷
,止疼消腫
。"⑤《北方常用中草藥》:"有鎮(zhèn)痛,止咳
,殺菌
,利尿
,解瘡毒之功。治急慢性胃炎
,胃潰瘍,腹痛
,瀉痢
,咳嗽,肝硬化腹水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0.5~2錢
。外用:搗汁涂
。
復(fù)方 : ①治水腫黃疸:白屈菜、蒲公英、商陸、臭草根
,茵陳。水煎服
。(《四川中藥志》)②治腸胃疼痛:白屈菜
、丁香
、烏賊骨
、浙貝母、膽南星
、冬瓜仁
。水煎服。(《四川中藥志》)③治頑癬:鮮白屈菜用50%的酒精浸泡
,擦患處
。(《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④治瘡腫:鮮白屈菜搗爛敷患處
。(《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⑤治胃痛,瀉痢腹痛
,咳嗽:白屈菜五分至二錢
,水煎服。(《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⑥治稻田皮炎
,毒蟲咬傷
,疥癬:白屈菜搗爛外敷或制成浸膏涂患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臨床應(yīng)用 : ①治療百日咳取白屈菜全草制成100%糖漿,小兒6個月以內(nèi)每次5~8毫升
,6個月至1歲8~10毫升
,1~3歲10~15毫升
,3~6歲15~29毫升
,6歲以上20~30毫升,每日3次
,飯前服。單純型連服8天
,混合型12天。治療500例
,治愈355例,好轉(zhuǎn)116例
,有效率為94.2%
。以單純型效果較好
;混合型宜并用抗菌藥物。②治療慢性氣管炎取白屈菜全株1斤
,生甘草1兩
,加水共煎3次
,藥液混合再濃縮使每100毫升約含生藥4錢
,每日3次
,每次30毫升。治療34例
,近期控制7例
,顯效15例。亦可制成浸膏片(每片含浸膏0.5克)
,每服4片,每日3次
。療效與煎劑相似。成熟之白屈菜效果似較好
,反之則差
,且易產(chǎn)生副作用。③治療青年扁平疣取新鮮全草榨汁,以棉球蘸汁擦患處
,每日3次,每次5~15分鐘
,痊愈為止
。治療18例
,治愈4例,顯效3例
,有效4例
,5例結(jié)果不明。用藥后半數(shù)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癥狀
,如疼痛、瘙癢等
。④用作鎮(zhèn)痛解痙劑取白屈菜、地榆等量
,制成千浸膏粉,日服3次
,每次1~2克
。對于胃腸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疼痛
,有緩解作用。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白屈菜
拼音注音 : Bái Qū Cài
別名 : 地黃連 、牛金花、土黃連
、八步緊
、斷腸草
、山西瓜、雄黃草
、山黃連、假黃連
、小野人血草
、黃湯子
、胡黃連、小黃連
。
英文名 : Greater Celandine Herb, Herb of Greater Celandine
出處 : 出自《救荒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elidonium majus L.[C.majus L.var.grandiflorum DC.]采收和儲藏:盛花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曬干,貯放于通風(fēng)干燥處。亦可鮮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濕潤地、水溝邊、綠林草地或草叢中、住宅附近。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江蘇、江西、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 白屈菜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含橘黃色乳汁。主根粗壯,圓錐形,土黃色或暗褐色
,密生須根。莖直立
,多分枝
,有白粉,具白色細(xì)長柔毛。葉互生
,一至二回奇數(shù)羽狀分裂
;基生葉長10-15cm
,裂片5-8對,裂片先端鈍
,邊緣具不整齊缺刻
;莖生葉長5-10cm,裂片2-4對
,邊緣具不整齊缺刻
,上面近無毛,褐色
,下面疏生柔毛
,脈上更明顯,綠白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hù)朵,排列成傘形聚傘花序
,花梗長短不一;苞片小
,卵形,長約1.5mm
;萼片2枚
,橢圓形,淡綠色
,疏生柔毛,早落
;花瓣4枚
,卵圓形或長卵狀倒卵形
,黃色,長0.8-1.6cm
,寬0.7-1.4cm
,兩面光滑,雄蕊多數(shù)
,分離
;雌蕊細(xì)圓柱形
,花柱短
,柱頭頭狀
,2淺裂,密生乳頭狀突起
。蒴果長角形,長2-4.5cm
,直徑約2mm
,直立,灰綠色
,成熟時由下向上2瓣。種子多數(shù)細(xì)小
,卵球形,褐色
,有光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8月
,果期6-9月。
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
。宜生長在疏松
、肥沃
、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上和壤土上
。栽培技術(shù) 種子繁殖。春
、夏
、秋季均可播種,按行距100cm開淺溝
,播種時將種子與倍量細(xì)沙混拌均勻
,條播,覆土5cm
,輕輕鎮(zhèn)壓
,澆水。春播
、秋播者15d左右出苗,苗出齊后
,過密處應(yīng)間拔
,株距25-30cm
,并清除雜草。病蟲害防治 生長期間有棉紅蜘蛛為害莖葉
。發(fā)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或20%雙甲瞇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
性狀 : 性狀鑒別 根圓錐狀 ,密生須根。莖圓柱形
,中空
;表面黃綠色
,有白粉
;質(zhì)輕易折斷
。葉互生
,多皺縮破碎
;葉片完整者羽狀分裂,裂片先端鈍
,邊緣具不整齊的缺刻,上面黃綠色
,下面灰綠色,具白色柔毛
,尤以葉脈為多
。花瓣4片
,卵圓形
,黃色,常已脫落
。蒴果細(xì)圓柱形
,有眾多細(xì)小、黑色具光澤的卵形種子
。氣微
,味微苦
。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xì)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細(xì)胞垂周壁波狀彎曲
;氣孔不定式
;裂片先端葉緣細(xì)胞壁呈乳頭狀突起
。上下表面疏生多細(xì)胞非腺毛
,以下面葉脈處較多而且長
。非腺毛3-13個細(xì)胞,長150-1500μm
。莖橫切面:表皮細(xì)胞1列
;外被波狀角質(zhì)層。皮層外側(cè)有2列含葉綠體的下皮細(xì)胞
,其下3-4列細(xì)胞壁稍厚
。維管束約10個
,環(huán)狀排列。韌皮部散有細(xì)小的乳汁管
,其外側(cè)有韌皮纖維
;木質(zhì)部由導(dǎo)管及木薄壁細(xì)胞組成
。髓大
,多中空
。理化鑒別 (l)取本品粉末5g
,氨水堿化
,氯仿20ml浸泡過夜
,濾過
。氯仿液分為2份,一份留作薄層點樣
,另一份揮去氛仿
,以1%鹽酸2ml溶解,放入試管中
,滴加改良碘化欽鉀試液
,溶液立即產(chǎn)生紅棕色沉淀。(檢查生物堿)
。(2)薄層色譜 ①?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項氛仿浸取液作供試品溶液。另取白屈菜堿
、四氫黃連堿
、白屈菜紅堿、血根堿加氯仿制成對照品溶液
。吸取二溶液點于同一堿性硅膠G薄層板上,用乙烷一氯訪一甲醇(6:3:0.3)展開
,取出晾干,紫外光燈下觀察
,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處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項氯仿浸提過的藥渣
,充分揮去溶劑后
,再以甲醇浸泡過夜
,濾過后,濃縮作供試品溶液
。另取對照品小檗堿、黃連堿加甲醇制成對照品溶液
。吸取二溶液點于同一堿性硅膠G薄層板上
,用氯仿-甲醇(9:9)為展開劑
,氨蒸氣飽和,展距10cm
,取出晾干
。紫外光燈下觀察,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處
,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毒性 : 原阿片堿對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36.5mg/kg;隱品堿性對豚鼠皮下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為190mg/kg;血根堿對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19.4mg/公斤。
化學(xué)成分 : 地上部分含白屈菜堿(chelidonine),原阿片堿(ProtoPine),消旋金罌粟堿(styloPine),左旋金罌粟堿,別隱品堿(allocryptopine),白屈菜玉紅堿(chlirubin),血根堿(san-guinarine),白屈菜紅堿(chelerythrine),黃連堿(coptisine),左旋金罌粟堿β-甲羥化物(stylopine β-methohydroxide)
,左旋金罌粟堿a-甲羥化物
,小聚堿(berberine)
,刻葉紫堇明堿(corysamine),鷹爪豆堿(sparteine)
,羥基血根堿(hydroxysanguinarine)
,羥基白屈萊堿(hydroxychelidonine),高白屈菜堿(homochelidonine)等生物堿
,還含白屈菜醇(celidoniol)
。莖葉還含膽堿(choline)
,甲胺(methylamine)
,組胺(histamine)
,酪胺(tyramine),皂甙及游離黃酮醇
。另白屈菜全草粗粉中還分離出消旋四氫黃連堿(tetrahy-drocoptisine)
,6-甲氧基二氫血根堿,6-甲氧基二氫白屈菜紅堿
,8-氧黃連堿(8-oxocoptisine)
,四氫小檗堿(canadine)等生物堿
。白屈菜根莖生物堿含量最高,在莖形成期
,根莖、根
、葉叢所含生物堿分別可達(dá)15%,12%和10.5%
,而在開花期生物堿含量最低
,根莖、根
、莖葉所含生物堿分別僅為0.8%
,0.8%和0.5%
。白屈菜乳汁含血根堿,白屈菜紅堿
,小檗堿
,黃連堿等生物堿,還含酚類化合物及白屈菜酸(chelidonic acid)
。白屈菜在開花期,葉中維生素C含量可高達(dá)834mg/100g
,而在果實成熟期其所含維生素C僅為231mg/l00g。果實中維生素C含量最低
。
藥理作用 : 1.白屈菜堿的作用:1.1.對肌肉的作用:在化學(xué)上與罌粟堿同屬苯異喹啉類,作用亦相似,能抑制各種平滑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