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藥子
拼音注音 : Bái Yào Zǐ
別名 : 白藥脂、盤花地不容、山烏龜、金線吊烏龜[廣東、湖南]
、金線吊葫蘆[江西]
、金絲吊鱉
來源 : 為防己科千金藤屬植物頭花千金藤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 [S. disciflora Hand. Mazz.],以塊根入藥。全年可采,秋末冬初采收為好,除去須根,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性味 : 苦,寒。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用于急性肝炎,細(xì)菌性痢疾,急性闌尾炎 ,胃痛
,內(nèi)出血,跌打損傷
,毒蛇咬傷
;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結(jié)炎
,神經(jīng)性皮炎
。
用法用量 : 3~5錢;外用適量,搗爛或磨汁敷患處。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白藥子
拼音注音 : Bái Yào Zǐ
別名 : 白藥(《藥性論》),白藥根(《本草圖經(jīng)》)。
出處 : 《唐本草》
來源 : 為防己科植物金線吊烏龜?shù)膲K根。秋季采挖,洗凈泥土,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 生于陰濕山坡、路旁或溪邊、林緣。分布四川、貴州、廣東、廣西、臺灣、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產(chǎn)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原形態(tài) : 金線吊烏龜(《植物名實(shí)圖考》),又名:盤花地不容、頭花千金藤、山烏龜
、金線吊葫蘆
、鐵秤鉈、金絲吊蛤蟆
、金絲吊鱉
、白蝦蟆、青藤
、細(xì)三角藤
。多年生纏繞性落葉藤本,全株平滑無毛
,具橢圓形塊根
。老莖下部木質(zhì)化,小枝纖弱
,具縱直而扭旋的細(xì)溝紋
。葉互生,紙質(zhì),三角狀近圓形
,長5~9厘米
,寬與長相等或較寬,先端鈍圓
,具小突尖,全緣或微呈波狀
,基部近于截切或微向內(nèi)凹
,上面深綠色,下面粉白色
,掌狀脈5~9條
;葉柄盾狀著生,長5~11厘米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涡裕菩郛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花序腋生
;雄花序?yàn)轭^狀聚傘花序,扁圓形
,有花18~20朵
;花淡綠色,基部具苞片1枚
;雄花具花萼4~6片
,匙形,花瓣3~5片
,近圓形
,直徑約0.5毫米,有時(shí)具短爪
;雄蕊6
,花絲愈合成柱狀體,花藥合生成圓盤狀
;雌花花萼3~5片
,花瓣3~5片,形狀與雄花同
,子房上位
,柱頭3~5裂。核果球形
,成熟后紫紅色
。花期6~7月。果期8~9月
。
性狀 : 完整的干燥塊根,呈橢圓形或扁圓形;表面暗褐色
,外表皺縮
。商品多已切成片狀,橫切片徑4~8厘米
,厚1~2厘米
;切面白色,粉質(zhì)
,較粗糙
,有環(huán)形輪紋,有時(shí)見有偏心性車輪狀木心
;質(zhì)脆
,氣微,味淡而微苦
。以干燥
、片大、粉性足
、色白者為佳
。
化學(xué)成分 : 金線吊烏龜含生物堿1.79~1.88%。根含金線吊烏龜堿,異漢防己堿輪環(huán)藤寧堿
、小檗胺、高阿莫靈堿
、金線帛烏龜胺
、金線吊烏龜醇靈堿、木防己堿
、漢防己堿
、奎寧、罌粟堿
、可待因
、嗎啡、小檗堿
。果實(shí)含類胡蘿卜素西紅柿烴
,還合脂肪酸,其中液體脂酸約73.8%(大部分是油酸)
;固體脂酸約26.2%(含棕櫚酸)
。此外
,水溶性部分有酪氨酸和甘油。黃山藥的根含薯蕷皂甙等甾體皂甙
,總皂甙水解后生成薯蕷皂甙元等
。全株含薯蕷皂甙元2.3%。
炮制 : 用水浸泡,撈出
,燜透,切片
,曬干
。
歸經(jīng) :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腎三經(jīng)。"②《本草經(jīng)疏》:"入肺
、胃
。"
性味 : 苦辛,涼 。①《藥性論》:"味苦
。"②《唐本草》:"味辛,溫
,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冷。"④《飲片新參》:"苦
,溫
,微辛。"
注意 : ①《本草經(jīng)疏》:"凡病雖有血熱吐衄等證 ,若脾胃素弱
,易于作泄者勿服。"②《飲片新參》:"陰虛內(nèi)熱者忌用
。"
功能主治 : 清熱消痰 ,涼血解毒,止痛
。治咽痛喉痹
,咳嗽,吐血
,衄血
,金創(chuàng)出血,熱毒癰腫
,瘰疬
。①《藥性論》:"治喉中塞熱
,噎痹不通,胸中隘塞
,咽中常痛
,腫脹。"②《唐本草》:"主金瘡生肌
。"③《日華子本草》:"消痰止嗽
,治渴并吐血、喉閉
,消腫毒
。"④《開寶本草》:"解野葛、生金
、巴豆藥毒
。刀斧折傷,能止血痛
,干末敷之
。"⑤《綱目》:"散血,降火
,消痰
,解毒。"⑥《植物名實(shí)圖考》:"患齒痛者
,切其根貼齦上
。兼能補(bǔ)腎養(yǎng)陰。"⑦《飲片新參》:"消腫毒喉痹
,散瘀血
,治傷痛。"⑧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fēng)
,利水
,清熱,化痰
。治風(fēng)濕疼痛
,腰肌勞損,腎炎水腫
,胃痛
,肺結(jié)核,無名腫毒
,毒蛇咬傷
。"⑨《湖南農(nóng)村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fēng)解毒,通經(jīng)活絡(luò)
。"⑩《中藥鑒別手冊》:"清熱解毒
,止痛
。治急性肝炎,惡性瘧疾
,急性闌尾炎
,急性菌痢,毒蛇咬傷
,急性胃腸炎
,腹痛及其它炎癥。"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復(fù)方 : ①治咽喉腫痛:白藥一兩(搗羅為末),龍腦一分。同研令勻,煉蜜和丸,芡子大,常含一丸咽津。(《圣惠方》龍腦丸)②治喉中熱塞腫痛,散痰散血:白藥、樸硝。為末,以小管吹入喉。(《仁齋直指方》白藥散)③治風(fēng)痰上壅,咽喉不利:白藥三兩,黑丑五錢,同炒香,去黑丑一半為末,防風(fēng)末三兩,和勻,每茶服一錢。(《圣惠方》)④治衄血不止:紅棗、白藥(各燒存性)等分。為末,糯米飲眼。或煎湯洗鼻,頻頻縮藥令入。(《經(jīng)驗(yàn)良方》)⑤治衄血汗血:白藥二兩半,生地黃汁三合,生藕汁一合,生姜汁少許
。上四味,搗白藥為末
,先煎三物汁令沸
,每以半盞入熟水一合,白藥末二錢匕
,攪勻
,食后溫飲之。(《圣濟(jì)總錄》白藥散)⑥治心氣痛
,解熱毒:白藥根
、野豬尾。二味洗凈
,去粗皮
,焙干,等分
,搗篩
,酒調(diào)服錢匕。(《本草圖經(jīng)》)⑦治諸瘡癰腫不散:生白藥根
,搗爛敷貼
,干則易之。無鮮生者
,用末水調(diào)涂之亦可
。(《本草圖經(jīng)》)⑧治瘰疬瘡:白藥子不拘多少,為末
,臨臥冷米飲調(diào)下一錢
。(《衛(wèi)生家寶方》白藥散)⑨治一切天行:白藥研如面,漿水一大盞
,(冷調(diào)二錢)空腹頓服之
,便仰臥。一食頃
,候心頭悶亂
,或惡心,腹內(nèi)如車鳴
,疞刺痛
,良久當(dāng)有吐利數(shù)行,勿怪
。欲服藥時(shí)
,先同煮漿水粥
,于井中懸著待冷,若吐利過度
,即吃冷粥一碗止之
,不吃即困人。(《海上集驗(yàn)方》)⑩治疳眼赤爛
,目生翳膜
,內(nèi)外障疾,并小兒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喊姿幾右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甘草半兩。上為末
,用豬肝一葉
,批開摻藥五錢,水一大盞
,煮熟
,食后服。(《宣明論方》白藥子散)⑾安胎:白藥子一兩
,白芷五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
,紫蘇湯調(diào)下
。或胎熱心煩悶
,入砂糖少許煎。(《普濟(jì)方》鐵軍散)⑿治妊娠傷寒護(hù)胎:白藥子不拘多少為末
,用雞子清調(diào)攤于紙上
,可碗來大,貼在臍下胎存生處
。干即以溫水潤之
。(《經(jīng)驗(yàn)后方》)⒀治諸骨哽咽:白藥銼細(xì),煎米醋細(xì)細(xì)咽下
,在上即吐出
,在下即下出。(《經(jīng)驗(yàn)良方》)⒁治中暑腹痛:山烏龜鮮根一至二錢
。去粗皮
,嚼爛,冬酒送服
。(《江西草藥》)⒂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山烏龜根二斤
,甘草一斤
,研末,每日三次
,每次一錢
,開水送服。(《湖南藥物志》)⒃治肺膿瘍:山烏龜根磨酒服
,每次服二至三匙
。(《湖南藥物志》)⒄治肝硬化腹水:山烏龜根三錢(用老糠炒制),車前五錢
,過路黃
、白花蛇舌草、瓜子金
、丹參根各一兩
。水煎服。(《江西草藥》)⒅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山烏龜根一兩
,蜈蚣蘭
、活血丹各五錢。黃酒一斤
,浸三天
。每天服二次,每次一調(diào)羹
,飯后服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⒆治鶴膝風(fēng):山烏龜四兩,大蒜一個(gè)
,蔥三根
,韭菜蔸七個(gè)。先將山烏龜研末
,后加大蒜
、蔥、韭菜蔸搗爛
,蜂蜜調(diào)敷患處
。敷患處可發(fā)泡流水,用紗布遮蓋
,讓其自愈
。(《湖南農(nóng)村常用中草藥手冊》)⒇治無名腫毒,毒蛇咬傷:山烏龜鮮根搗爛外敷;或用米泔水磨汁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 ①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等取山烏龜塊根用醋磨汁 ,涂于患處
。治療腮腺炎
、淋巴腺炎及"無名腫毒"共200余例
,一般涂藥數(shù)次
,即可止痛消腫而痊愈
。②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取鮮山烏龜塊根搗爛
,用紗布包好
,做成與患部大小相等的薄餅狀,于每晚睡前敷用
,次晨去掉
。治療16例,治愈6例
,好轉(zhuǎn)8例
。③治療各種內(nèi)出血取塊根洗凈切片,陰干研末
,每次服2分
,每天3~4次;血止后停服
,或改為每日2次
,續(xù)服數(shù)天。治療肺結(jié)核咯血
、潰瘍病出血及其他內(nèi)出血共27例
,除2例因反應(yīng)而中途停藥外,計(jì)有效者19例
,無效6例
。有效病例均在1~11天內(nèi)血止。部分病例服藥后有上腹部不適
、惡心
、嘔吐、頭昏等反應(yīng)
,若與少量食物同服可減輕反應(yīng)
。
備注 : 白藥子除上述品種外,尚有云南所產(chǎn)的滇白藥子 ,為薯蕷科植物黃山藥的根莖
。根莖呈圓柱形
,有時(shí)略彎曲
。直徑2~3厘米。表皮黃棕色
,有縱皺紋
,零星散布須根的痕跡,呈深棕色
。質(zhì)硬而韌
,折斷后斷面呈白色絨毛狀
,并散布很多黃色點(diǎn)狀維管束。味微甜
。陜西所產(chǎn)的白藥子為蓼科植物翼蓼的根莖
,參見"蕎麥七"條。湖北所用的白藥子為防己科植物千金藤的塊根
。參見"千金藤"條
。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藥大辭典》:白藥子
拼音注音 : Bái Yào Zǐ
英文名 : RADIX STEPHANIAE CEPHARANTHAE
來源 : 本品為防己科植物頭花千斤藤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的干燥塊根,秋 、冬兩季采挖
,除去次根,洗凈
,切片
,干燥。
性狀 : 本品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 ,直徑2~7cm
,厚0.2~1.5cm。外皮暗褐色
,有皺紋及須根痕
。切面類白色或灰白色,可見筋脈紋(維管束)
,有的略呈環(huán)狀排列
。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
,斷面顯粉性
。氣微,味苦
。
貯藏 : 置干燥處、防蛀。
炮制 : 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塊、干燥。
鑒別 :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細(xì)胞,含棕色物。外有落皮層。皮層散有少數(shù)石細(xì)胞。維管束外韌型,略呈輪狀排列,木質(zhì)部不發(fā)達(dá),中心木質(zhì)部可見纖維束。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及細(xì)小針晶;并含多數(shù)淀粉粒。(2)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25ml,置水浴上回流10分鐘 ,濾過,濾液蒸干
,殘?jiān)酉←}酸2ml使溶解
,濾過。取濾液1ml
,加碘化汞鉀試液2滴
,生成大量黃白色沉淀。
歸經(jīng) : 入脾 、肺
、腎經(jīng)。
性味 : 苦、寒。
功能主治 : 散瘀消腫,止痛。用于癰疽腫毒,腮腺炎,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 : 9~15g;酒泡治跌撲腫痛。外用適量,研末涂敷患處。
復(fù)方 : 1、風(fēng)痰上雍。用白藥三兩、黑牽牛半兩,同炒香,去牽牛一半后,共研為末,加防風(fēng)末三兩,和勻。每服一錢,茶送下。2、咽喉腫痛。用白藥末一兩、龍腦一分,加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3、吐血不止。用白藥燒存性,每服三錢,糯米湯送下。4、眼爛生翳。用白藥子一兩、甘草半兩,共研為末
,取五錢摻入切開的豬肝中,煮熟吃下
。5
、癰腫不散。用生白藥根
,搗爛幟患處
。藥干即換。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白藥子
拼音注音 : Bái Yào Zǐ
別名 : 白藥、白藥根
、山烏龜。
英文名 : Oriental Stephania Root, Root of Oriental Stephania
出處 : 出自1.《唐本草》。2.《本草圖經(jīng)》:白藥,今夔、施、江西、嶺南亦有之。三月生苗,似苦苣葉:四月而赤莖,長似葫蘆蔓;六月開白花;八月結(jié)子,亦名瓜蔞:九月采根,以水洗、切碎、曝干,名白藥子。江西出者,葉似烏臼,子如綠豆,至八月其子變成赤色。
來源 : 藥材基源:為防己科植物金線吊烏龜?shù)膲K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S.tetrandra S.Moore var.glabra Maxim.;S.disciflora Hand.Mazz.]采收和儲藏:全年或秋末冬初采挖,除去須根、泥土,洗凈,切片
,曬干
。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長于肥沃濕潤的草叢、山坡路旁陰處或灌木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