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Biàn Dì Jīn
別名 : 小疳藥、雀舌草、痧子草、青魚膽、肝炎草、螞蟻草
來源 : 金絲桃科遍地金Hypericum elodeoides Choisy,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 : 云南、廣西。
性味 : 苦,平。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通經(jīng)活血。主治口腔炎,小兒白口瘡,小兒肺炎,小兒消化不良,乳腺炎,腹瀉久痢,痛經(jīng)。外用治黃水瘡,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 1~3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 : 《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注音 : Biàn Dì Jīn
別名 : 鍋巴草(《云南中醫(yī)驗(yàn)方》),螞蟻草(《云南中草藥》)。
出處 : 《滇南本草》
來源 : 為藤黃科植物遍地金的全株。
生境分布 : 分布云南。
原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呈須狀,黃棕色 性味 : 《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澀 功能主治 : ①《滇南本草》:"有收澀之功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5錢 復(fù)方 : ①治日久水瀉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Biàn Dì Jīn 別名 : 小化血、小化藥 英文名 : Herb of Elodea-like St.John's wort 出處 :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 藥材基源:為藤黃科植物遍地金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田野或路旁草叢中。2.生于向陽的山坡或路旁。資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2.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 1.遍地金 一年生草本,高13-35cm。根莖短而橫生,有多數(shù)黃棕色纖維狀須根 化學(xué)成分 : 挺莖遍地金的地上部分含揮發(fā)油 歸經(jīng) : 大腸經(jīng) 性味 : 寒;苦;澀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止瀉。主小兒白口瘡;小兒肺炎;口腔炎;乳痛;黃水瘡;毒蛇咬傷;腹瀉;久痢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日久水瀉,久痢赤白:遍地金,引用烏梅一個(gè),沙糖少許,同煎服。(《滇 南本草》) ②治毒蛇咬傷:遍地金搗細(xì)加紅糖包敷傷口,同時(shí)煎水內(nèi)服。(《云南中草藥》) 各家論述 : 1.《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澀。2.《云南中草藥》:收斂止瀉,解毒。治久痢,久瀉。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83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上一篇:
逼血雷
下一篇:
遍山紅
《中華本草》:遍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