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 Xiǎo Xuè Ténɡ
別名 : 鉆骨風(fēng)、八仙草(《分類草藥性》),血糊藤(《經(jīng)濟(jì)植物手冊)) 出處 : 《草本便方》 來源 : 為木蘭科植物鐵箍散的根、莖藤 生境分布 : 生長于山坡上或山溝中 原形態(tài) : 多年生木質(zhì)藤本 性味 : 辛 注意 : 《陜西中草藥》:"根 功能主治 : 行氣,止痛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復(fù)方 : ①治風(fēng)濕筋骨疼痛,跌打損傷:五香血藤根 摘錄 : 《中藥大辭典》 拼音注音 : Xiǎo Xuè Ténɡ 別名 : 鉆骨風(fēng)、八仙草、鉆石風(fēng)、五香血藤、滑藤、爬巖香、滿山香、香血藤、天青地紅、血糊藤 出處 : 出自《草木便方》《重慶草藥》:小血藤 來源 : 藥材基源:為五味子科植物鐵箍散的莖藤或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chisandra propinqua (Wall.) Baill.Var.Sinensis Oliv.采收和儲藏:10~11月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300-1500m的向陽低山坡或山溝灌叢中。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 落葉或半落葉木質(zhì)藤本,長2-3m。根圓柱形,木質(zhì)而堅(jiān)硬,略彎曲。老枝灰色,小枝棕褐色。單葉互生;葉革質(zhì);葉柄長0.5-1cm;葉片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2cm,寬1-3cm,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呈圓形,邊緣具不明顯的疏齒,上面綠色,嫩葉上面有時(shí)有淺色斑紋,下面略被白粉,側(cè)脈6-8對,不明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性狀 : 性狀鑒別(1)藤莖細(xì)長圓柱形,直徑0.2-0.6cm,有的略彎曲。表面紅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及紅棕色皮孔。分枝斷痕較硬。質(zhì)堅(jiān)韌,難折斷,折斷面呈刺片狀,皮部易與木部分離,皮部棕褐色,木部粉白色,髓部中央有空心。氣香,味微辛涼,嚼之有粘性。(2)根圓柱形,常彎曲,長20-40cm,直徑0.3-1.2cm 化學(xué)成分 : 根和莖中含表恩施辛(epienshicine),恩施辛(enshicine) 藥理作用 : 從鐵箍散的莖和根中分得的表恩施辛在體外于10μg/ml濃度時(shí)對白血痛P-388的抑制率為72.9%[1]。此外 性味 : 辛;性溫 注意 : 《陜西中草藥》:根 功能主治 : 祛風(fēng)活血;解毒消腫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 各家論述 : 1、《草木便方》:生心血 摘錄 : 《中華本草》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aocai/887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中華本草》:小血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