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久煎不能代替二煎

作者:趙國明
如何正確煎中藥 正確地煎中藥的方法
生活中多數(shù)的 中藥 在服用前都是需要煎煮的
,但是多數(shù)人可能對于煎中藥的時間和放的水等不是很了解。如何正確煎中藥?本文是我整理如何正確煎中藥的資料,僅供參考。
如何正確煎中藥
煎煮中藥的器皿選擇
煎煮中藥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藥首選砂鍋
、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
,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砂鍋
、瓦罐的 化學 性質(zhì)穩(wěn)定
,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fā)
。
需要注意的是
,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
,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
,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后再把藥垢清洗干凈,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
,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
,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
,再用刷子刷洗
。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藥時要經(jīng)常攪拌
,否則藥材黏在鍋壁
,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鳳凰 中醫(yī) 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
,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藥
。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藥里的多種化學成分發(fā)生反應
,產(chǎn)生毒副作用
。
煎中藥的時間
煎藥時間應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
。解表藥
、 清熱 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
,沸后煎15-20分鐘
。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
。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
。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
其中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
、?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
2
、?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
3
、?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
,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
5
、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煎中藥的其它細節(jié)
鍋蓋
通常剛開始煎藥時須蓋緊鍋蓋
,待水沸時可用兩根筷子撐起鍋蓋
,留些縫隙讓蒸氣排出。有些中藥含有揮發(fā)成分
,如薄荷
、藿香等解表類藥物以及西洋參等貴重藥材,煎煮過程中其有效成分易發(fā)散到空氣中
,則須蓋著蓋子熬
。
浸泡
如同打豆?jié){前需要浸泡黃豆一樣,煎煮中藥前
,應先用冷水將中藥浸泡1?2小時(除用醋
、酒泡的藥),要20分鐘
。
用水
煎藥用自來水即可
,水量要浸過藥材表面1?3厘米。藥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
。
火候
煎煮時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藥液后
,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操作
煎藥時要注意攪拌藥料
,讓藥液充分煎透。每劑中藥一般煎兩次
,第二次時間可略短
。有些藥物需要區(qū)別對待,如先煎
、后下
、沖服等,中藥師都會在抓藥時講明
。
中藥的正確熬制方法
1.煎藥器具:在煎藥時盡量使用砂鍋
、不銹鋼、玻璃
、搪瓷等器具為佳
,忌用鐵器、銅鍋。因為前者理化性質(zhì)比較穩(wěn)定
,不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fā)生反應
,以保證藥物的療效。而鐵銅類成份性質(zhì)較為活潑
,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fā)生反應
,影響療效。
2.浸泡方法:煎藥前
,應先將藥物放入藥鍋內(nèi)
,加干凈的冷水浸泡藥物,加水量以淹沒過藥面3-5cm
,浸泡20-60分鐘為宜(過久則藥物易發(fā)霉變質(zhì))
,這樣有利于藥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劑藥煮兩次
。第一煎先用大火將浸泡好的藥煮沸后
,改用中、小火
,維持藥物沸騰;第二煎加水適量少些(以淹沒過藥面)
,火候同第一煎。煎時最好加蓋, 一般情況下煎藥時注意不宜頻頻打開鍋蓋
,否則氣味易走失
,藥效降低。
4.煎熬時間:藥物煮沸后開始計算時間
。一般藥物第一煎20-30分鐘
,第二煎15-25分鐘;滋補及質(zhì)地堅實的藥物第一煎40-60分鐘,第二煎30分鐘左右;解表
、理氣及質(zhì)地輕松
、芳香的藥物第一煎6-15分鐘,第二煎5-10分鐘
。
5.濾取藥液:藥液煎取量需根據(jù)病人的病情
、年齡等具體情況 決定 ,成人量一般每煎約200-500ml
, 兒童 量約為成人的1/4-1/2
,即50-250 ml。
6.服用時間:每日一劑
,早晚各服一次
。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藥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藥液
,這樣可以使兩煎藥物在體內(nèi)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
。也可以將兩煎藥汁混合
,分上午和下午兩次服用,兩次以相隔6小時左右為宜
。當天煎的藥當天最好服用完
,不宜保存。滋補藥宜飯前半小時服用;清熱藥及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后半小時服用;其它藥劑請遵醫(yī)囑
。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熱服
、溫服、冷服3種
,一般而言
,發(fā)汗解表藥和溫補藥宜溫服;祛寒藥、治療關(guān)節(jié)痛和潰瘍病的藥宜熱服
,清熱 解毒 藥宜冷服
。
8. 注意事項 :中藥包里經(jīng)常看到用紙或紗布另包的中藥
,標有先煎
、后下、包煎
、沖服等字樣
。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則將影響藥物的效果
。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水量
,但要不斷攪拌,防止溢鍋
、糊鍋
。
(注意:熬焦、熬糊藥物的藥液切不可服用
,以免中毒
。)
正確地煎中藥的方法
一、水洗中藥降低療效
中藥煎煮前千萬不要清洗
,因為藥材經(jīng)水洗后
,將丟失一部分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導致藥效降低
。中藥中有不少藥材是粉末類的,也有的在配藥時需研碎
,如桃仁
、龍骨、滑石粉等
,如果用水洗
,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流失
。還有的藥材在炮制過程中加入蜜、酒
、膽汁等輔料
,而這些輔料易溶于水中
,若用水沖洗
,可導致部分輔料丟失。如常 用藥 材中的膽南星
、酒制大黃等
。
二
、煎藥前先用冷水泡
煮容器與藥液質(zhì)量關(guān)系非常密切,目前多主張使用陶瓷
、瓦罐
,以確保中藥的療效。一般加冷水漫過藥面
,浸透后再煎煮
,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鐘左右即可
,但也要根據(jù)藥材自身質(zhì)地的輕重和季節(jié)
、溫度的差異分別對待。特別在夏季
,浸泡時間不宜過久
,以免引起藥物酶解和霉敗。煎前浸泡花
、草
、葉可浸20分鐘;根莖、種子
、果實及礦石
、甲殼類藥材宜浸泡30~60分鐘。
宜選用潔凈的冷水
,如自來水
、井水、蒸餾水等
。用水量應視藥物的重量
、體積、吸水能力
、煎煮時間
、火候及所需的藥量等因素來決定,一般以水漫過藥物半寸左右為宜
。煎藥的用水量應一次加足
,不要中間加水
,更不能把藥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藥應棄掉
。
三
、藥材入鍋注意順序
處方上注明先煎的藥物,應先放入清水中煎沸
,沸后20分鐘左右
,再加入其他藥物同煎。處方上注明后下的藥物
,可在其他中藥煎好后
,再加入后下的藥物煎約5-10分鐘便可。處方上注明沖服的中藥
,應先將它放在碗里
,用煎好的藥液倒進去,攪和后服用
,例如田三七就常沖服
。處方上注明是烊化的中藥,則應先將煎好的藥液去渣
,然后趁熱將需烊化的中藥放進去
,用木筷子徐徐攪動至均勻后服用。如果該中藥仍未溶化
,可用文火加溫
,同時徐徐攪動藥液至均勻,例如阿膠常烊化服用
。
四
、煎藥加多少水合適
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
,含礦物質(zhì)及雜質(zhì)少
。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
。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
、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zhì)較好的
。水最好采用經(jīng)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
,以減少雜質(zhì)混入,防止水中鈣
、鎂等離子與藥材成份發(fā)生沉淀反應
。
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
、煎煮過程中蒸發(fā)量及煎煮后所需藥液量的總和
。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jù)飲片質(zhì)地疏密
、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
。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藥材量的5-8倍,或?qū)嬈m當加壓后
,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
。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jié)束后
,將藥汁濾出
,重新加水至高出藥平面約0.5-1厘米,繼續(xù)武火煎煮至沸騰后改為文火煎煮20-30分鐘即可
。質(zhì)地堅硬
、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
。
五
、煎煮次數(shù)與方法
中藥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兩次
。煎煮次數(shù)太少
,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shù)太多
,不僅耗工和燃料
,而且煎出液中雜質(zhì)增多。一般而言
,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
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
,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于藥量較大的處方
,在兩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
,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
,以節(jié)約中藥資源
,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份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
,然后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
。到藥材內(nèi)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
,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
。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
,重新加水煎煮
,有效成份才能繼續(xù)溶出
。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
,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
。治療一般 疾病 的中藥煎煮以2次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
,水沸后計算煎煮時間
,一般為頭煎20~30分鐘,二煎10~20分鐘
。用于治療 感冒 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藥宜用武火
,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10~20分鐘即可
,并趁熱服用
。用于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鐘
,二煎為20~30分鐘
,三煎為10~20分鐘。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礦物類
、骨角類
、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
,一般宜文火久煎
,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過程中需要經(jīng)常攪拌
。
煎煮好的中藥要趁熱濾出
,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藥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藥物煮干煮焦了,則此藥不能服用
,因為此時產(chǎn)生很多有毒物質(zhì)
,服用對身體有害。
六
、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完后應榨渣取汁
。因為一般藥物加水煎煎煮后都會吸附一定藥液。其次主藥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藥渣再吸附
。如藥渣不經(jīng)壓榨取汁就拋棄
,會造成有效成份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份容易損失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藥物
,藥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會更大
,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時,趁熱將藥液濾出后
,要將藥渣用雙層紗布包好
,絞取藥渣內(nèi)剩余藥液。有研究表明絞取藥渣內(nèi)的藥液可增加藥液成份的15%-20%
中藥煎后所取得的藥液成人一般每次200毫升左右
,學齡期兒童100毫升
,嬰幼兒50毫升為宜。按一日2次服用
。
七、服法
服用中藥
,許多人的習慣是一劑中藥煎兩次
,分頭汁和二汁分別服用。其實
,這種服法是不科學的
。因為中藥中易溶的甙類、多糖類
、揮發(fā)油等有效成份在頭煎中含量較多
,其它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時,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
,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多
,故兩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藥效也差異很大
。所以
,服用中藥一般應將煎煮2次或3次的中藥液體合并,攪拌均勻后分為2份或3份
,分別于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發(fā)揮藥效至最佳程度
。一般來說,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較重
、較急者
,可根據(jù)醫(yī)師的 指示 ,中藥煎煮方法每隔4小時左右服藥一次
,夜晚也不停止
,以使藥力持續(xù),有利于更快地緩解癥狀
、減輕病情
。幼兒或嘔吐病人因為服用藥物有困難則可以分多次服完。中老年人用于滋補身體的補益中藥最好是在飯前服用
,特別是早晨空腹時服
,有利于滋補成份的吸收。藥汁冷了,應熱一下再服用
。大多數(shù)中藥宜乘溫服下
,發(fā)汗藥須熱服以助藥力,而清熱中藥最好放涼后服用
。
一般而言
,補益藥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宜飯前空腹服用;治療外感疾病及頭面部疾病的藥物宜飯后服用;安神的藥物宜臨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藥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間服食
。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
,也宜飯后服用。飯后服用的時間一般為進食后半小時左右
。
八
、煎藥機煎中藥
中藥煎煮機是一種帶有電控裝置的全封閉微壓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產(chǎn)生的蒸氣一次性使藥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
,其煎藥方便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量
,保證中藥療效
,更符合衛(wèi)生學要求,不易霉變
。機煎中藥
,服用比較方便。一般情況下
,機煎中藥都是包裝在醫(yī)用塑膠袋中
,包裝過程也在全封閉無菌狀態(tài)下進行的。這種袋裝藥液抗擠壓
、不易破損
,每包藥液可在常溫下,能保存10天左右
,
無論 居家 還是外出攜帶都非常方便
。服藥時,只需將藥包放進熱水內(nèi)浸泡約10~20分鐘即可飲用
。微波爐加熱后的機煎袋裝中藥不會影響藥效的發(fā)揮
,可以放心服用。
九
、適當忌口
服用中藥期間
,飲食方面應注意忌食生、冷
、黏膩
、辛辣的食品
,沒必要另外補充維生素。一般患熱 性病 者忌辛
、辣
、油膩及不容易 消化 的食物和煙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黃疸、過敏性疾病
、癰疽
、 腫瘤 及某些 皮膚病 忌食魚、蝦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腫病人忌食鹽;補血藥忌 飲茶 等
。
十
、特殊中藥的處理
在處方中有些藥材性質(zhì)特殊,不能與方中群藥同煎
,應分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
。醫(yī)師會在處方中注明,藥房在配藥時會另包并加以說明
。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zhì)
、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
,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
,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
,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
,煎制湯劑還應講究入藥方法
。
1、先煎:
礦物類
、貝殼類
、甲殼類、骨類
、化石類藥物的質(zhì)地堅硬
,這些藥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時間內(nèi)很難煎煮出來,因此要單獨先煎
。例如礦物類藥物石膏
、代赭石、赤石脂等;貝殼類藥物如牡蠣
、石決明等;甲殼類藥物如龜板
、鱉甲、穿山甲等;骨類藥物如虎骨和豹骨等
。這些藥物必須事先搗碎
,加水單獨煎煮 30分鐘后,再加入其它藥物一同煎煮。
另外
,還有一些毒性較大的藥物如川烏
、附子、草烏等
,通過長時間的高溫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
,一般開水煎1小時后(切忌加冷水,具體煎熬時間詢問醫(yī)生)再加入其它藥物一同煎煮
,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減少其毒性
,久煎后的水解產(chǎn)物才能起到治療作用,使其應用更為安全
。
2
、后下
花、葉類以及一些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性成份多的藥材(如薄荷
、香薷等)久煮會致香氣揮發(fā)
,藥性損失,故宜后下
,部分根莖類有效成份煎煮時中藥成份對熱不穩(wěn)定
,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應后下
。如藏紅花
、大黃、番瀉葉等
,入藥宜后下
。在其它藥煎煮以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鹎暗?~10分鐘時再將其納入
,煎沸5~10分鐘即可,叫后下
。
3
、包煎
將某種藥用紗布包起來,再和其它藥一起煎
。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類藥物
,一中藥煎煮方法是細小種子類藥物,如車前子
、葶藶子
、青葙子等,煎藥時特別粘膩
,如不包煎
,容易粘鍋
,藥汁也不容易濾除:二是有些藥物如蒲黃、海金沙
、灶心土
、滑石等,煎時容易上飄在藥液表面或沉淀鍋底
,所以需要包起來煎煮;三是有些有絨毛的藥物
,如辛夷、旋覆花等
,如不包煎
,煎煮后不易濾除,服后絨毛會刺激咽喉
,引起 咳嗽
、嘔吐等副作用。煎煮上述藥物時先將藥物用紗布包好
,再放入藥鍋內(nèi)與其它藥物同煎
,叫包煎。包煎時藥袋盡量松些,以免藥物膨脹時空間不足導致無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
4
、另煎:
有些比較貴重的藥物(如紅參、西洋參
、生曬參、鹿茸等)
,可單獨煎煮取汁
,再兌入煎好的藥液中同服。以免在與其它藥物的煎煮過程中損失有效成份
,造成浪費
。
5、溶化:
又稱烊化
,是指有些膠質(zhì)性中藥(如阿膠
、鹿角膠、龜膠等)或黏性易溶的藥物(如飴糖)
,煎煮時容易與其它藥物粘結(jié)成團塊或造成溶液膠體滲透壓提高
,不利于藥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響整個藥物的煎煮效果
,或粘附鍋底
,容易熬焦且浪費藥材,不宜與其它一般藥共煎
,需要另放入容器內(nèi)隔水燉化
,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攪拌
,再兌入其他藥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藥液溶化后服用
。
6
、沖服:
二次煎中藥的正確方法【怎樣煎中藥】
煎中藥,是用中藥治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藥煎得好不好
,對藥效的發(fā)揮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
,中醫(yī)師開好處方后總是交待患者要怎樣分煎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根據(jù)中醫(yī)師的建議,我們對怎樣煎中藥作些解答
。
1 用水
。煎藥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衛(wèi)生標準的飲用水,通常用自來水
,有條件的可使用凈化水
。
2 泡藥。待煎藥物應當先行浸泡
,浸泡時間一般不少于30分鐘
,但不宜超過2小時;尤其是夏季
,泡藥時間過長會使中藥變質(zhì)
。
3 水量。煎煮開始時的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2~5厘米為宜
,花
、草類藥物或煎煮時間較長的應當酌量加水。傳統(tǒng)煎藥方法每劑藥一般煎煮兩次
,將兩煎藥汁混合后再分裝
,待服。
4 煎煮時間
。煎煮時間應當根據(jù)方劑的主治和藥物的功效確定
。一般來說,藥物煮沸后應再煎煮20~30分鐘
;解表類
、清熱類、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
,一般煮沸后再煎煮15-20分鐘
;滋補藥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約40-60分鐘
。藥劑第二煎的煎煮時間應當比第一煎的時間略縮短
。
5 攪拌
。煎藥過程中要攪拌藥料2~3次。攪拌藥料的用具應當以陶瓷
、不銹鋼
、銅等材料制作的為宜。
6 煎藥量
。煎藥量應當根據(jù)兒童和成人分別確定
。兒童每劑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劑一般煎至400-600毫升
,或遵醫(yī)囑
。
凡注明有先煎、后下
、另煎
、烊化、包煎以及煎湯代水等特殊的中藥飲片
,應當按照要求或醫(yī)囑操作
。
7 先煎。先煎藥應當煮沸10~15分鐘后
,再投入其它藥料同煎(已先行浸泡)
。
8 后下。后**應當在第一煎藥料即將煎至預定量時
,投入同煎5-10分鐘
。
9 另煎。另煎藥應當切成小薄片
,前煮約2小時
,取汁。
10 另燉
。另燉藥應當切成薄片,放人有蓋容器內(nèi)加入冷水(一般為藥量的10倍左右)隔水燉2~3小時
,取汁
。此類藥物的原處方如系復方,則所煎(燉)得的藥汁還應當與方中其它藥料所煎得的藥汁混勻后
,再行分裝
。某些特殊藥物可根據(jù)藥性特點具體確定煎(燉)藥時間(用水適量)。
11 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