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脘腹脹痛
,不思飲食,噯氣口臭等
。應(yīng)消食導(dǎo)滯
,保和丸或枳實(shí)導(dǎo)滯丸,均可隨癥選用
。 熱痰口臭:多由熱痰犯肺或熱痰郁久化膿化腐引起
。其證除口臭外,每兼咳吐痰濁或膿血
,胸痛短氣等
。應(yīng)清肺滌痰。未化膿化腐者
,宜用小陷胸湯(半夏
、黃連、瓜萎)治之
;化膿化腐者
,宜用千金葦莖湯(桃仁、葦莖
、冬瓜子
、苡仁)加味治之。 虛熱口臭:多由陰虛生內(nèi)熱所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诔舳嬉姳歉桑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大便干結(jié)
,為肺陰虛弱之候。當(dāng)清潤(rùn)肺臟
,宜用清燥救肺湯(石膏
、桑葉、杏仁
、枇杷葉
、人參、麥冬
、阿膠
、胡麻仁、甘草)化裁治之
;口臭而兼見心煩不安
,失眠多夢(mèng),肌肉跳動(dòng)
,爪甲不華
,為肝之陰血虧損
。當(dāng)補(bǔ)益肝之陰血。用酸棗仁湯(酸棗仁
、茯神
、知母、川芎
、甘草)合四物湯(熟地
、當(dāng)歸、川芎
、白芍)加減治之
,其效頗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诔舳嬉娧人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多夢(mèng)遺精,口干咽燥
,夜間尤甚
,為腎陰虛損,相火妄動(dòng)之證
。用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
,久服必驗(yàn) ※※偏方治療口臭 1 取甘草30片,蘋果一個(gè)切成塊
,香菜20棵
,一起下鍋 (砂鍋),放兩碗半水煎成一碗左右
。棄渣取其汁
,稍 涼后加入適量蜂蜜即可飲用。一天一次
,連服5天
。 2 取藿香(鮮品尤佳)15克,蒼術(shù)10克
,加水煎取藥液500 毫升后
,再放入冰片1克溶化。然后每天含漱3-4次
,至 痊愈為止。 3 香薷除臭方 大黃10克
,香薷
、藿香、益智仁
、砂仁
、草果
、山姜、高良姜
、山柰
、甘松、香附
、桂皮各10克
, 共研細(xì)末,每日早晚各擦牙1次
,用于治 ※※飲食除口臭 咸魚頭豆腐湯 咸魚頭味甘兼具清熱作用
,而豆腐性涼,有清熱解毒之效
,對(duì)于口腔潰爛
、牙齦腫痛、口臭及便秘等都甚有功效
。 材料:咸魚頭1個(gè)
,豆腐數(shù)塊,生姜1片 做法:洗凈所有材料
,咸魚頭斬件稍煎后與生姜同放入煲內(nèi)
,加入適量清水用猛火滾約半小時(shí),放入豆腐再滾20分鐘便可
。 生蘆根粥 專治因舌干或牙齦腫爛造成的口臭
。 材料:蘆根30克,大米50克
。 做法:蘆根洗凈后放入煲內(nèi)
,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15分鐘,隔渣留汁
,加入米煮成粥
,每日1劑,宜每早空腹服用
,約5劑見效
。 黃瓜粥 專治肝火盛或內(nèi)濕引致的舌干口臭。 材料:黃瓜50克
,大米100克
。 做法:黃瓜去皮切片,與大米同煮粥
,隨意服食
。 ※※急救口臭法 為了不令自己終日有口難言,以下介紹的幾個(gè)針對(duì)性急救口臭方法,都能有效地助你清除口內(nèi)異味
,以后就不用封嘴了
! 1、口氣清新劑———除煙臭 針對(duì)口腔中含有分解食物造成過多的微生物及代謝物所引致的臭味
,或是因輕度鼻竇炎
,鼻后溢液造成的異味、吸煙引致的口臭等
。當(dāng)感到口存異味時(shí)
,先喝幾口清水,噴上口氣清新劑后合上嘴數(shù)秒
,便可令口腔保持?jǐn)?shù)小時(shí)的清新
。 2、高濃度薄荷糖———除濃烈食物味口臭 專門針對(duì)吃過洋蔥
、蒜頭
、咖喱等富揮發(fā)性氣味的食物引致的口氣,能迅速令口腔回復(fù)清新
,但持久性只有半小時(shí)
。 3、飲檸檬水———除口干造成的口臭 飲清水可令口腔經(jīng)常保持濕潤(rùn)
,在水中加上一片檸檬
,能刺激唾液分泌,減少因鼻塞
、口干或口腔內(nèi)殘余食物引致的厭氧細(xì)菌造成的口臭
。 4、藥性漱口水及痱滋膏———除口腔炎造成的口臭 因牙肉發(fā)炎
、痱滋等口腔炎造成的口臭
,可嘗試使用一些含藥性的漱口水或?qū)S盟幐唷?5、蔬菜水果———除消化不良造成的口臭 因腸胃消化不良或便秘帶來的口腔異味
,最直接了當(dāng)?shù)姆椒ó?dāng)然是多吃蔬菜及水果等纖維食物
,令消化系統(tǒng)變得健康。
求采納
草豆蔻的功效與作用
草豆蔻
,中藥名
。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的干燥近成熟種子。夏
、秋二季采收
,曬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燙
,曬至半干
,除去果皮
,取出種子團(tuán)
,曬干
。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下草豆蔻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
草豆蔻的功效和作用
1
、草豆蔻治小兒藏寒泄瀉不止:草豆蔻一枚,剝開皮
,入乳香一塊在內(nèi)
,復(fù)用白面裹,慢火燒令熟
,去面及豆蔻皮不用;上為細(xì)末
,以粟米飲丸如麻子大。每服五
、七丸
,米飲下,無時(shí)
。(《史載之方》豆蔻丸)
2
、草豆蔻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
,嘔吐滿悶
、心腹痛:草豆蔻肉八兩,生姜(和皮切作片子)一片
,甘草四兩(銼碎)
。上三味勻和入銀器內(nèi),用水過藥三指許
,慢火熬令水盡
,取出,焙干
,杵為末
。每服一錢,沸湯點(diǎn)服
。夏月煎之
,作冷湯服亦妙。 (《博濟(jì)方》豆蔻湯)
3
、草豆蔻香口辟臭:豆蔻
、細(xì)辛,為末含之
。(《肘后方》)
4
、草豆蔻治嘔逆不下食
,腹中氣逆:豆蔻子七枚(碎),生姜五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分溫二服
,相去如人行五
,六里。忌海藻
、菘菜
。 (《廣濟(jì)方》豆蔻子湯)
5、草豆蔻治老瘧久而不瘥
,及山嵐瘴氣
,遠(yuǎn)年不愈,兼治脾寒:草豆蔻
、肉豆蔻各二個(gè)(并用面裹煨
,一生一熟),厚樸方圓二寸(一半姜制
,一半生用)
,甘草中指大(一半生,一半炙)
,生姜棗大二塊(一塊用濕紙裹煨
,一塊生用)。上分為二大劑
,于發(fā)前臨曉
,用水一升,煎取八合
,放至來早
,再溫服,留滓再煎二次
。 (《雞峰普濟(jì)方》草豆蔻散)
6
、草豆蔻治冷痰嘔逆,胸脯不利:草豆蔻(去皮)
、半夏(湯洗去滑
,切,焙)各半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
,焙)三分。 上三味
,粗搗篩
。每服三錢匕
,水一盞,入生姜五片
,煎至七分
,去滓溫眼,不拘時(shí)侯
。 (《圣濟(jì)總錄》豆蔻湯)
7
、草豆蔻治霍亂心煩渴
,吐利不下食:草豆蔻(去皮)一分
,黃連(去須)一兩。上二味
,粗搗篩
。每脹三錢匕,水一盞
,烏豆五十粒
,生姜三片,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日三。 (《圣濟(jì)總錄》草豆蔻湯)
8
、草豆蔻治胃口冷
,吃食無味及脾泄瀉不止,兼治酒后數(shù)囿如痢
,心胸不快
,不思飲食:草豆蔻半兩(每個(gè)面裹煨,候面焦黃
,去面用)
,甘草一兩(炙),肉桂(去皮)一兩
,陳皮(去白)一兩
,蠻姜一兩。上五味
,同為細(xì)末
。每服一錢半,更入陳米末一錢
,水一盞
,棗二枚,同煎七分
,溫服
,其滓再煎服之
。(《博濟(jì)方》草豆蔻散)
9、草豆蔻用于氣滯胸悶之癥
,可配厚樸
、枳殼等同用。
10
、草豆蔻治寒濕中阻證:草豆蔻芳香溫燥
,長(zhǎng)干燥濕化濁,溫中散寒
,行氣消脹
。故脾胃寒濕偏重,氣機(jī)不暢者宜之
。常與干姜
、厚樸、陳皮等溫中行氣之品同用
,如厚樸溫中湯(《內(nèi)外傷辨惑論》)
草豆蔻做法指導(dǎo):
1. 用于濕阻脾胃之脘腹脹滿
,尤以寒濕偏盛者為宜,常與川
、仆砂仁
、陳皮等配合應(yīng)用。
2. 用治寒濕郁滯嘔吐
,常與半夏
、生姜等配伍應(yīng)用。
3. 若是寒濕腳氣兼有嘔吐者可配吳茱萸
、檳榔等同用
。
4. 凡寒濕困脾,癥見脘腹冷痛
,泛吐清涎者
,可與吳茱萸、高良姜等同用
,以增散寒止痛之功
。
5. 若氣虛寒凝,嘔逆不食者
,可與人參
、甘草、生姜同伍
。
6. 凡痰飲凝聚
,胸膈不利,嘔吐涎沫者
,可與半夏
、陳皮等相配
,以加強(qiáng)化痰和胃止嘔作用。
7. 也可作增香
、調(diào)味的作用
。
烹調(diào)用途:常用調(diào)味品,可去除異味
,增加香味
。多用于制鹵菜。
高良姜知識(shí)介紹?
1高良姜的功效與作用
1、高良姜健脾胃
,寬噎膈
,破冷癖,除瘴瘧
。《綱目》
2
、高良姜治霍亂嘔吐不止:高良姜(生銼)一味
,粗搗篩。每服三錢匕
,水一盞
,棗一枚(去核),煎至五分
,去滓
,用水沉冷,頓服
。(《圣濟(jì)總錄》冰壺湯)
3
、高良姜治腹內(nèi)久冷,胃氣逆
、嘔吐
。治風(fēng),破氣
,腹冷氣痛;去風(fēng)冷痹弱
,療下氣冷逆沖心,腹痛
、吐瀉
。《藥性論》
4
、高良姜下氣
,益聲
。煮作飲服之,止痢及霍亂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侗静菔斑z》
5、高良姜治霍亂吐痢腹痛:高良姜
,火炙令焦香
。每用五兩,破
,以酒一升
,煮取三、四沸
,頓服
。(《備急方》)
6、高良姜養(yǎng)脾溫胃
,去冷消痰
,大治心脾疼病,寬胸下氣
,進(jìn)美飲食
,療一切冷物所傷:良姜(去聲)、干姜(炮)等分
。上為末
,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一丸
,食后皮湯下。妊娠婦人忌服
。(《局方》二姜丸)
7
、高良姜治轉(zhuǎn)筋瀉痢,反胃嘔食
,消宿食
。《日華子本草》
8
、良姜
,寒疝小腹掣痛,須同茴香用之:產(chǎn)后下焦虛寒
,瘀血不行
,小腹結(jié)痛者加用之。《本經(jīng)逢原》
9
、良姜
,止心中之痛,然亦必與蒼術(shù)同用為妙
,否則有愈有不愈
,以良姜不能去濕故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侗静菪戮帯?br>
10
、高良姜治風(fēng)牙疼痛,不拘新久
,亦治腮頰腫痛:良姜一塊(約二寸)
,全蝎一枚(瓦上焙干)。上為末
。以手指點(diǎn)藥
,如齒藥用,須擦令熱徹
,須臾吐出少涎
,以鹽湯漱口。(《百一選方》逡巡散)
11
、高良姜治寒疝濕痹
。《廣東中藥》
12
、高良姜治腳氣欲吐,目卒赤
,頭痛
,風(fēng)冷痹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侗静萸笤?br>
13
、高良姜治心脾痛:高良姜、檳榔等分
,各炒
。上為細(xì)末,米調(diào)下
。(《百一選方》)
14
、高良姜治胃氣疼,肚腹疼痛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兜崮媳静荨?br>
15、高良姜溫通脾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墩渲槟摇?br>
16
、高良姜去白睛翳膜,補(bǔ)肺氣
,益脾胃
,元?dú)狻
!妒澄锉静荨?br>
17
、高良姜主暴冷、胃中冷逆
、霍亂腹痛
。《別錄》
18
、高良姜治心口一點(diǎn)痛
,乃胃脘有滯或有蟲,多因惱怒及受寒起
,遂致終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
,焙,研)
、香附子(洗七次
,焙,研)
。上二味
,須要各焙、各研
、各貯
。如病因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錢
,香附末一錢;如病因怒而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