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起到補(bǔ)氣養(yǎng)陰的作用,有清熱生津的功效
,當(dāng)出現(xiàn)咳喘痰血或者是消渴和口燥咽干的時(shí)候可以吃狼毒來進(jìn)行治療
,狼毒是一種中草藥。在平常生活中要改善不良的生活習(xí)慣
,要避免產(chǎn)生焦慮的心理,飲食要以多樣化為主
,一日三餐要定時(shí)定量
。狼毒是多年草本植物,治療時(shí)候還要避免熬夜
。
是一味毒性較大的中藥
,我最近找到了一些關(guān)于它外用治癬的資料,只是現(xiàn)在很少有人使用了.
花更多
紅花
不是他叫狼毒花有毒打壞他流白色液體
那里有
黑黑龍江
有毒沒有
效果怎么樣
?
有吧沒試過我怕怕
月
【別名】紅狼毒
、綿大戟
、一把香
、山蘿卜、紅火柴頭花
、斷腸草[河北圍場]
【來源】瑞香科狼毒屬植物瑞香狼毒smeL.的根
。秋季采挖
,洗凈
,切片,曬干
。
【性味歸經(jīng)】辛
、苦
,平
。有毒。
【功能主治】散結(jié)
,逐水
,止痛
,殺蟲
。用于水氣腫脹,淋巴結(jié)結(jié)核
;外用治疥
、癬
,殺蠅
、蛆。
【用法用量】3~8分
;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研粉敷患處
。
【備注】(1)有大毒
,中毒則腹痛、腹瀉,里急后重
,孕婦可致流產(chǎn)。沖搗時(shí)需戴口罩
,否則易引起過敏性皮炎等
。
生狼毒是毒性中藥,應(yīng)遵照《醫(y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的有關(guān)規(guī)定使用
。
狼毒異名:續(xù)斷
、川狼毒基原: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
、月腺大戟的根
。生于山坡及山野向陽處。分布東北及河北
、山西、內(nèi)蒙古等地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拘晕丁靠嘈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有大毒
。【功用主治】逐水祛高山及草原
。分布東北
、華北、西北
、西南等地痰
,破積殺蟲。治水腫腹脹
,痰
、食、蟲積
,心腹疼痛,慢性支氣管炎
,咳嗽,氣喘
,淋巴結(jié)
、皮膚、骨、附睪等結(jié)核
,疥癬,痔瘺
。具臨床報(bào)道
,對治療皮膚病、結(jié)核病
、腫瘤和慢性支氣管炎
,有很好的療效。
還可以是狼人的毒素啊.....
狼毒:少常用中藥
,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植物狼毒戟
,月腺大戟的根.性味:苦
,辛,平
,有毒.功能:逐水祛痰,破積殺蟲.主治:水腫腹脹
,痰
,食,蟲積.心腹疼痛
,咳嗽氣喘
,淋巴結(jié)
,皮夫
,骨,副睪等結(jié)核
,疥癬
,痔瘺.
可以治療癌癥
,狼毒根入藥
,有大毒,能散結(jié)
、逐水
、止痛
、殺蟲
,主治水氣腫脹
、淋巴結(jié)核、骨結(jié)核
;外用治疥癬
、瘙癢,頑固性皮炎
、殺蠅
、殺蛆。根也作蒙藥用(蒙藥名:達(dá)伏圖茹)
,能殺蟲、逐瀉
、止腐消腫
,主治各種"奇哈"癥、癤痛
。狼毒近年來還被用于生物農(nóng)藥。以毒攻毒
、取得明顯效果
。
狼毒是一種花的名字,這種花是北方野生的
,每到4月底開始萌芽
,5月底到6月就開始開放
,開在黃土高原上向陽的開闊的溝壑山野間
,屬于典型的山野閑花。
1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長圓型
,輪生
,花單性,結(jié)蒴果
,扁圓形
。根有毒
,可入中藥
,有祛痰、止痛等作用
。2
、多年生草本植物
,葉子互生
,花兩性,很美麗
,供觀賞
。根可以造紙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磥磉@個(gè)叫狼毒的東西有兩種,而且一個(gè)可以給人治病
,一個(gè)可以讓人造紙
,都是對人有用的東西
。
中文學(xué)名:狼毒中文別名:川狼毒
、續(xù)毒、綿大戟
、悶花頭
、熱加巴
、一掃光
、搜山虎、一把香
、藥羅卜
、生扯攏
、紅火柴頭花
、斷腸草二名法:sme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目:錦葵目科:瑞香科屬:狼毒屬種:狼毒S.分布:安徽、河南
、江蘇
、山東
、湖北
。還有未完善內(nèi)容,狼毒為狼毒屬
,多年生草本
。叢生,高20-50厘米
,頭狀花序
。花冠背面紅色
,腹面白色
。葉互生
,無柄
,披針形狼毒至卵狀披針形,全緣
,無毛
。生長于高海拔的山坡和牛場。狼毒根入藥
,有大毒
,能散結(jié)、逐水
、止痛
、殺蟲,主治水氣腫脹
、淋巴結(jié)核
、骨結(jié)核;外用治疥癬
、瘙癢
,頑固性皮炎、殺蠅
、殺蛆。
根也作蒙藥用(蒙藥名:達(dá)伏圖茹)
,能殺蟲
、逐瀉、止腐消腫
,主治各種“奇哈癥”
、癤痛。狼毒近年來還被用于生物農(nóng)藥
。以毒攻毒、取得明顯效果
。
康巴藏語稱為“阿交如交”
。目錄[隱藏]1形態(tài)特征2品種分類3藥材應(yīng)用4化學(xué)成分5炮制方法6藥理作用7常用配方8臨床應(yīng)用9藥材鑒定10化學(xué)鑒定11毒副作用12文化底蘊(yùn)13影視相關(guān)14參考文獻(xiàn)狼毒-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
。根肥厚肉質(zhì)
。紡錘形至圓錐形,外皮黃褐色
,有黃色乳汁
。莖綠色,基部帶紫色
。葉互生
,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4~11cm
,寬1~2.5cm,全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偦ㄐ蚨嗥缇蹅銧睿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5傘梗呈傘狀
,每傘梗又出生3小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蛟俪榈?回小傘梗
;杯狀聚傘花序?qū)掔娦危偙哑榷擞胁灰?guī)則淺裂
;腺體半月形
。蒴果三角狀扁球形,無毛
。種子圓卵形,棕褐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6月,果期5~7月
。生于山坡、草地或林下
。主產(chǎn)安徽
、河南、江蘇
、山東
、湖北。
根粗大
,多為橫切
、斜切或縱切片,呈類圓形
、長圓形或塊狀,直徑1.5~6cm
,厚0.5~lcm
。栓皮灰棕色,剝落后皮層顯棕黃色或棕紅色
;切面黃白色
,有異型維管束而形成黃色環(huán)紋或不規(guī)則大理石樣紋理
,黃色部分常為凝著的分泌物
。質(zhì)較輕脆,粉性
。味微辛
。狼毒-品種分類瑞香狼毒
瑞香狼毒
又名:紅狼毒
、斷腸草
、打碗花、山丹花
、悶頭花
、一把香
。
為瑞香科多年生草本
,高20~40厘米。根圓柱形
。莖叢生
,平滑無毛,下部幾木質(zhì)
,帶褐色或談紅色。單葉互生
,較密
;狹卵形至線形,長1~3厘米,寬2~10毫米
,全緣,兩面無毛
;老時(shí)略帶革質(zhì)
;葉柄極短。頭狀花序頂生
,直徑約2.5厘米
,花多數(shù)
;萼常呈花冠狀
,白色或黃色,帶紫紅色
,萼筒呈細(xì)管狀,先端5裂
,裂片平展,矩圓形至倒卵形
;雄蕊10
,成2列著生于喉部;子房上位
,上部密被細(xì)毛
,花柱短
,柱頭頭狀
。果卵形,為花被管基部所包
。
種子1枚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6月
。
生于高山及草原。
分布東北
、華北
、西北
、西南等地
。月腺大戟
月腺大戟
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高30~60cm
。根肥厚肉質(zhì)
,紡錘形至圓錐形
,外皮黃竭色
,有黃色乳汁
。莖綠色,基部帶紫色
。葉互生
,葉片長圓狀披針形
,長4~llcm
,寬1~2.5cm,全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偦ㄐ蚨嗥缇蹅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頂生
,5傘梗呈傘狀,每傘梗又生出3小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蛟俪榈?回小傘梗
;杯狀聚傘花序?qū)掔娦危偙哑榷擞胁灰?guī)則淺裂
;腺體半月形。蒴果三角狀扁球形
,無毛
。
種子圓卵形,棕褐色
。
花期4~6月,果期5~7月
。
生于山坡
、草地或林下。主產(chǎn)安徽
、河南
、江蘇
、山東
、湖北。
狼毒大戟
狼毒大戟
又名:白狼毒、貓眼草
。
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
,高達(dá)40cm,有白色乳汁
。葉互生,葉片矩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
,長3~8cm
,寬1~3cm,全緣
,葉狀苞片5,輪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偁罨ㄐ蚨嗥缇蹅銧睿ǔ?傘梗
,每傘梗又生出3小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蛟俪榈?回小傘梗
;杯狀總苞裂片內(nèi)面近無毛
,外面有柔毛
,邊緣有睫毛
,腺體腎形。
蒴果密生短柔毛或無毛
。
花期5~6月
,果期6~7月。
生于干草原
、向陽山坡。主產(chǎn)東北
、華北
。
雞腸狼毒
雞腸狼毒
又名,金絲矮陀陀
。
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
,高約20cm
,含白色乳汁
。根粗大,肥短,近圓錐狀
,形如蘿卜
,外皮黑褐色
,內(nèi)面微黃白色
,根頂部平截,有多數(shù)頂芽
,陸續(xù)抽出地上莖
。莖有的帶紅色
。葉互生
,常密集枝端,葉片條形
,長2~3cm
,寬約4mm,主脈突出
。春末開黃綠色花,莖頂抽出5~8條花序
,每枝有1~3分枝
,分枝基部有4~5片葉狀苞片,分枝頂端各生一杯狀聚傘花序
,總苞黃綠色,有4~5裂片
,形如花瓣
。
生于向陽的山坡草地或灌叢中,主產(chǎn)云南
。大狼毒
大狼毒
又名
,格枝糯
、烏吐
、五虎下西山、矮紅
。
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
,有白色乳汁。根塊狀或圓錐狀
,外皮褐色
,內(nèi)面黃白色。莖直立
,紫棕色
。單葉互生,近無柄
;葉片窄橢圓形或長方披針形,長1.5~6cm,寬8~15mm
。
花序頂生及腋生
,1~3回三出分枝,分枝處通常有3片葉狀卵圓形苞片
,最終分枝頂端有小苞片2片
,頂端著生一杯狀聚傘花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黃色,腺體棕紅色
,扁寬橢圓形
,蒴果卵圓形
,有軟刺
。
成熟時(shí)3室開裂。
生于高山巖石縫中或山坡草地
。
主產(chǎn)云南
。
狼毒-藥材應(yīng)用狼毒呈圓錐形至長圓柱形
,稍扭曲,長7~30厘米
,直徑2~7厘米
;根頭部留有地上莖殘基;外表棕色至棕褐色
,狼毒花有縱皺及橫生的細(xì)長皮孔
,有時(shí)殘留細(xì)根
。栓皮剝落后
,露出柔軟的纖維
。體輕,質(zhì)韌
,不易折斷
,斷面中心木質(zhì)部黃白色
,外圈韌皮部白色
,呈纖維狀。氣微
,味微甘
、微苦而辣
。
白狼毒為狼毒大戟
、月腺大戟的干燥根,都切成類圓形的塊片
。
狼毒大戟又名:貓眼花根
、東北狼毒。
直徑約4~7厘米
,厚0.5~3厘米,偶有厚達(dá)7厘米者
。
表面黃棕色或淡棕色
。
栓皮成重疊的薄片狀,易剝落
。
切面不平坦
,有暗棕色與黃白色相間的明顯同心環(huán)
,偶有環(huán)紋不顯著者
。
質(zhì)輕,易折斷
,斷面粉性
,水濕之有粘性
,撕開時(shí)可見粘絲
。
氣微,味甘
,并有刺激性辣味
。
產(chǎn)遼寧、吉林
、黑龍江
、內(nèi)蒙古、河北
。
月腺大戟的根性狀與上種相似
,唯切面的同心環(huán)紋顏色較淺,不如狼毒大戟根的明顯
。
以水濕之不顯粘性。
產(chǎn)河南
、山東
、江蘇、安徽
、湖北等地
。
《本草》所載的狼毒
,系瑞香科瑞香狼毒
,故應(yīng)以此為正品,但目前多數(shù)地區(qū)所用的狼毒
,為大戟科的白狼毒
。
狼毒-化學(xué)成分含二萜醇類化合物,包括巖大戟內(nèi)酯()A
、B,狼毒大戟甲
、乙素(
,B)、狼毒甲素
、狼毒乙素
、三萜酸
、r-大戟甾醇
、揮發(fā)油、生物堿等
,并含大戟醇()
、皂甙
、強(qiáng)心甙、甾醇
、酚類及鞣質(zhì)
。瑞香狼毒的根含甾醇
、酚性成分、氨基酸
、三萜類及有毒的高分子有機(jī)酸。狼毒大戟根含樹脂10.46%及1~2%硬性橡膠
。狼毒-炮制方法生狼毒:用水洗凈
,潤透,切片曬干
。
醋狼毒:取狼毒片加醋拌勻
,稍悶
,待醋吸盡
,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曬干
。
(每100斤狼毒片
,用米醋20~30斤)
狼毒-藥理作用苦辛,平
,有毒。狼毒
《本經(jīng)》:味辛
,平
。
《別錄》:有大毒。
《藥性論》:味苦辛
,有毒
。
《本經(jīng)逢原》:苦辛
,寒
,大毒。逐水祛痰
,破積殺蟲
。
治水腫腹脹,痰
、食、蟲積
,心腹疼痛
,慢性氣管炎,咳嗽
,氣喘
,淋巴結(jié)、皮膚
、骨
、副睪等結(jié)核,疥癬
,痔瘺
。
《本經(jīng)》:主咳逆上氣
,破積聚
,飲食,寒熱
,水氣
,惡瘡,鼠瘺疽蝕
,蠱毒。
《別錄》:療脅下積癖
。
《藥性論》:治痰飲
,癥瘕。
《滇南本草》:治胃中年深日久飲食結(jié)住
,積久稠痰
,狀粘如膠
。
攻蟲積
,利水道,下氣
,消水腫
,吐痰涎
。
《本草通玄》:主咳逆,治蟲疽
,瘰疬
,結(jié)痰,驅(qū)心痛
。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下氣殺蟲
。
治痰飲停留,骨膜發(fā)炎,結(jié)核頑瘡
,酒齄鼻
。
1.心腹前
。用狼毒二兩、附子半兩
,搗爛
,加蜜成丸,如梧子大
。第一天服一丸,第二天服二丸
,第三天服三丸
,然后又雙一丸起至三丸止,如此循環(huán)直以病愈
。2.腹中冷痛(民證停痰,兩脅痞滿)
。用狼毒三兩
、附子一兩、旋復(fù)花三兩
,共搗為末
,加蜜做在做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飯前服
。白開水送下
。每天服三次。3.陰疝(睪丸縮入腹中
,急痛)
。用狼毒四兩
、防風(fēng)二兩
、附子三兩,共研為末
,加蜜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每服狼毒花三丸,日夜連服三次
。4.寄生蟲病
。用狼毒研細(xì),取一錢
,加糖一塊
,臨星時(shí)空腹服,水送下
。次早即有蟲排出。5.干濕蟲疥
。用狼毒(不拘多少)搗爛
,以豬油、馬油調(diào)搽患處
。睡時(shí)勿以被蒙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