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醫(yī)書籍

    備急千金要方卷五下少小嬰孺方下癖結(jié)脹滿第七

    中藥大全 2023-09-20 17:08:37

    屬性:(方三十首

    、灸法一首)

    紫雙丸

    屬性:治小兒身熱頭痛

    ,飲食不消
    ,腹中脹滿,或小腹絞痛
    ,大小便不利
    ,或重下數(shù)起
    ,小兒無異疾
    ,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
    ,哺乳失節(jié),或驚悸寒熱
    ,惟此丸治之不瘥
    ,更可重服。

    小兒欲下

    ,是其蒸候;哺食減少
    ,氣息不快
    ,夜啼不眠,是腹內(nèi)不調(diào)
    ;悉宜用此丸,不用它藥
    ,數(shù)用神驗

    千金不傳方∶(臣億等詳序例中凡云

    ,服紫丸者即前變蒸篇十四味者是也
    。云服紫丸不下者
    ,服赤丸
    ,赤丸瘥快,病重者當(dāng)用之
    ,方中并無赤丸,而此用朱砂
    ,又力緊于紫丸
    ,疑此即赤丸也)
    。巴豆、蕤核仁(各十八銖)麥冬(十銖)甘草(五銖)朱砂
    、甘遂(各二銖)牡蠣蠟(各八銖)上八味以湯熟洗巴豆,研
    ,新布絞去油
    ,別搗甘草、甘遂
    、牡蠣、麥門冬下篩訖
    ,研蕤核仁令極熟
    ,乃納散更搗二千杵。藥燥不能丸
    ,更入少蜜足之。半歲兒服如荏子一雙
    ,一歲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一雙
    ,三四歲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歲者服如大麻子二丸
    ,七歲八歲服如小豆二丸,九歲十歲微大于小豆二丸
    ,常以雞鳴時服
    ,至日出時不下者,熱粥飲數(shù)合即下
    ,丸皆雙出也。下甚者
    ,飲以冷粥即止

    治小兒胎中宿熱,乳母飲食粗惡辛苦

    ,乳汁不起兒
    ,乳哺不為肌膚,心腹痞滿
    ,萎黃瘦瘠
    ,四肢痿、繚戾
    ,服之可令充悅方∶芍藥
    、柴胡(各二兩)大黃、人參(各一兩)干姜(如熱以枳實代)甘草(各半兩)鱉甲茯苓(各一兩半)上八味為末
    ,蜜丸如大豆,服一丸
    ,一歲以上乳服三丸
    ,七歲兒服十丸,日二

    牛黃丸

    屬性:治小兒宿乳不消,腹痛驚啼方

    牛黃(三銖)附子(一枚)真珠

    、巴豆、杏仁(各一兩)上五味搗附子
    、真珠為末,下篩
    ,別搗巴豆
    、杏仁令如泥,納藥及牛黃搗一千二百杵
    ,藥成,若干入少蜜足之
    。百日兒服如粟米一丸
    ,三歲兒服如麻子一丸,五六歲兒服如胡豆一丸
    ,日二,先乳哺了服之
    ,膈上下悉當(dāng)微轉(zhuǎn)
    ,藥完出者病愈,散出者更服
    ,以藥完出為度

    芒硝紫丸

    屬性:治小兒宿食癖氣痰飲

    ,往來寒熱不欲食
    ,消瘦方。

    芒硝

    、大黃(各四兩)半夏、甘遂(各二兩)代赭(一兩)巴豆(二百枚)杏仁(一百二十枚)上七味為末
    ,別搗巴豆杏仁治如膏
    ,旋納藥末搗三千杵,令相和合
    ,強(qiáng)者納少蜜
    。百日兒服如胡豆一丸,過百日至一歲服二丸
    ,隨兒大小以意節(jié)度
    ,當(dāng)候兒大便中藥出為愈
    ,若不出
    ,更服如初。

    治八歲以上兒熱結(jié)痰實

    ,不能食,自下方∶白芍
    、梔子
    、知母、大黃(各二兩)柴胡(一兩六銖)升麻
    、黃連、黃芩(各二兩半)竹葉(切一升半)桔梗(一兩半)細(xì)辛(十五銖)上十一味
    、咀
    ,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
    ,去滓
    ,分四服
    ,十歲兒為三服
    。一本有枳實、杏仁各一兩半
    ,無桔梗、黃連。

    治十五以下兒熱結(jié)多痰

    ,食飲減
    ,自下方∶大黃、柴胡
    、黃芩、枳實(各一兩十八銖)升麻
    、白芍
    、知母、梔子(各二兩半)生姜(十八銖)杏仁(二兩)竹葉(切
    ,一升半)上十一味、咀
    ,以水六升半
    ,煮取二升,十歲至十五者分三服

    牛黃雙丸

    屬性:治小兒結(jié)實,乳食不消

    ,心腹痛方

    牛黃、太山甘遂(各半兩)真珠(六銖)杏仁

    、芍藥、黃芩(各一兩)巴豆(十八銖)上七味為末蜜丸
    ,一歲兒飲服如麻子二丸
    ,但隨大小加減之。

    牛黃鱉甲丸

    屬性:治少小癖實壯熱

    ,食不消化,中惡忤氣方

    牛黃

    、濃樸、茯苓
    、桂心、白芍
    、干姜(各半兩)麥曲
    、柴胡
    、大黃、鱉甲
    、枳實
    、川芎(各一兩)上十二味為末
    ,蜜丸如小豆大,日三服
    ,以意量之。

    芫花丸

    屬性:治小兒心下痞

    ,痰癖結(jié)聚
    ,腹大脹滿,身體壯熱
    ,不欲哺乳方

    芫花

    、黃芩(各一兩)大黃
    、雄黃(各二兩半)上四味為末,蜜和更搗一千杵
    ,三歲兒至一歲以下服如粟米一丸
    ,欲服丸納兒喉中
    ,令母與乳
    。若長服消病者,當(dāng)以意消息與服之
    ,與乳哺相避

    真珠丸

    屬性:治小兒痰實結(jié)聚

    ,宿癖羸露
    ,不能飲食方。

    真珠(半兩)麥冬(一兩)蕤仁(二百枚)巴豆(四十枚)上四味為末蜜丸

    ,期歲兒服二丸如小豆大
    ,二百日兒服如麻子二丸
    ,漸增以知為度
    ,當(dāng)下病赤黃白黑葵汁,下勿絕藥
    ,病盡下自止
    。久服使小兒肥白,甚驗

    鱉甲丸

    屬性:治少小腹中結(jié)堅

    ,脅下有疹,手足煩熱方

    鱉甲、白芍

    、大黃(各三十銖)茯苓
    、柴胡、干姜(各二十四銖)桂心(六銖)蟲蠐螬(各二十枚)上九味以末蜜和
    ,服如梧子七丸
    ,漸漸加之
    ,以知為度

    鱉頭丸

    屬性:治小兒痞氣,脅下腹中有積聚堅痛方

    鱉頭(一枚)甘皮(半兩)虻蟲、蟲

    、桃仁(各十八銖)上五味為末蜜丸
    ,服如小豆二丸,日三
    ,大便不利
    ,加大黃十八銖
    ,以知為度

    治小兒羸瘦,宜常服不妨乳方∶甘草五兩為末蜜丸

    ,一歲兒如小豆十丸,日三
    ,服盡即更合

    桂心橘皮湯

    屬性:治小兒五六日不食,氣逆方

    桂心

    、人參(各半兩)橘皮(三兩)黍米(五合)成籜薤(五兩)上五味
    、咀
    ,以水七升先煮藥
    ,煎取二升,次下薤米
    ,米熟藥成,稍稍服之

    地黃丸

    屬性:治少小胃氣不調(diào)

    ,不嗜食生肌肉方。

    干地黃

    、大黃(各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當(dāng)歸
    、柴胡
    、杏仁(各半兩)上六味為末,以蜜丸如麻子大
    ,服五丸
    ,日三

    馬通粟丸

    屬性:治少小脅下有氣內(nèi)痛

    ,喘逆氣息難,往來寒熱
    ,羸瘦不食方

    馬通中粟(十八銖)杏仁

    、紫菀
    、細(xì)辛(各半兩)五味子、石膏
    、秦艽
    、半夏
    、茯苓(各六銖)上九味為末蜜丸
    ,服如小豆十丸,日三
    ,不知加至二十丸

    治少小腹脹滿方∶燒父母指甲灰

    ,乳頭上飲之

    又方

    、韭根汁和豬脂
    ,煎細(xì)細(xì)服之

    又方、車轂中脂和輪下土如彈丸

    ,吞之立愈

    又方、米粉

    、鹽等分
    ,炒變色,腹上摩之

    當(dāng)歸丸

    屬性:治小兒胎寒KT

    、啼,腹中痛
    ,舌上黑
    ,青涎下方(一名黑丸)。

    當(dāng)歸

    、野狼毒(各九銖)吳茱萸(一作杏仁)川椒(各半兩)細(xì)辛
    、干姜
    、附子(各十八銖)巴豆(十枚)豉(七合)上九味搗八種下篩
    ,秤藥末令足,研巴豆如膏
    ,稍稍納藥末
    ,搗令相得,蜜和
    ,桑杯盛
    ,蒸五升米飯,下出搗一千杵
    ,一月兒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
    ,不知稍加
    ,以知為度,亦治水癖

    馬齒礬丸

    屬性:治小兒胎寒KT

    、啼
    ,驚癇腹脹
    ,不嗜食,大便青黃
    ,并大人虛冷內(nèi)冷
    ,或有實不可吐下方。

    腹內(nèi)溫為治小兒忽患腹痛

    ,夭矯汗出
    ,名曰胎寒方∶煮梨葉濃汁七合,可三四度飲之

    半夏丸

    屬性:治小兒暴腹?jié)M欲死方。

    半夏隨多少

    ,微火炮之
    ,搗末,酒和服如粟米粒大五丸
    ,日三
    ,立愈

    治小兒霍亂吐痢方∶人參(一兩)濃樸

    、甘草(各半兩)白術(shù)(十八銖)上四味、咀
    ,以水二升二合,煮取半升
    ,六十日兒服一合,百日兒分三服
    ,期歲兒分二服
    ,中間隔乳服之。乳母忌生冷油膩等
    。一方加干姜一分或加生姜三分

    藿香湯

    屬性:治毒瓦斯吐下,腹脹逆害乳哺方

    藿香(一兩)生姜(三兩)青竹茹

    、甘草(各半兩)上四味
    、咀
    ,以水二升,煮取八合
    ,每服一合
    ,日三
    ,有熱加升麻半兩

    治孩子霍亂已用立驗方∶人參

    、蘆籜(各半兩)扁豆藤(二兩)倉米(一撮)上四味、咀
    ,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溫服

    又方

    、人參(一兩)木瓜(一枚)倉米(一撮)上三味、咀
    ,以水煮分服,以意量之
    ,立效

    治小兒霍亂方∶牛涎灌口中一合。

    又方

    、研尿滓
    ,乳上服之

    治少小吐痢方∶亂發(fā)(半兩燒灰)鹿角(六銖)上二味為末

    ,米汁服一刀圭,日三服

    治小兒癖

    ,灸兩乳下一寸各三壯


    ●:.com

    五癇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按牲畜叫聲和發(fā)病形態(tài)命名的癇病·五癇 4.1馬

    、羊、雞
    、豬
    、牛等五癇4.2犬、羊
    、牛、雞
    、豬等五癇 5按五臟分屬命名·五癇 5.1肝癇5.2心癇5.3脾癇5.4肺癇5.5腎癇 6風(fēng)癇
    、食癇、驚癇
    、痰癇、飲癇·五癇 6.1風(fēng)癇6.2食癇6.3驚癇6.4痰癇6.5飲癇 7參考資料附:1治療五癇的穴位2治療五癇的方劑3治療五癇的中成藥4五癇相關(guān)藥物5古籍中的五癇 1拼音 wǔ xián

    2英文參考 five s of epilepsy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3概述 五癇為病證名[1]。古代對各種癇證的統(tǒng)稱[1]

    。見《景岳全書·癲癇》

    4按牲畜叫聲和發(fā)病形態(tài)命名的癇病·五癇 五癇為按牲畜叫聲和發(fā)病形態(tài)命名的癇病[1]

    。《丹溪心法》
    、《古今醫(yī)鑒》等均認(rèn)為癇病發(fā)作時的似豬羊叫聲,為痰涎阻塞諸竅所致
    ,治法不需細(xì)分[1]

    4.1馬、羊
    、雞、豬
    、牛等五癇

    五癇指馬
    、羊、雞
    、豬
    、牛等五癇(《名醫(yī)別錄》)[1]

    4.2犬
    、羊、牛
    、雞
    、豬等五癇

    五癇指犬
    、羊、牛
    、雞
    、豬等五癇《小兒藥證直訣》)[1]。

    5按五臟分屬命名·五癇 五癇按五臟分屬命名

    。出《小兒藥證直訣》。指五臟癇(《嬰童百問·驚癇》)[1]
    。即肝癇
    、心癇、脾癇
    、肺癇
    、腎癇。

    5.1肝癇

    肝癇為病證名[2]。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五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杀憩F(xiàn)為多種癥狀[2]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夺t(yī)學(xué)入門·癇》:“肝癇,面青
    ,搖頭
    ,喜驚,作雞鳴狀
    。”《景岳全書》卷四十一:“面青唇青
    ,兩眼上竄
    ,手足攣掣反折,其聲如犬者曰肝癇
    。”《醫(yī)林繩墨》卷六以癇癥因怒而起
    ,怒不得越
    ,痰涎壅盛,口多喊叫
    ,面青目瞪
    ,右脅作疼而中氣作悶者為肝癇[2]

    5.2心癇

    心癇為病證名[3]
    。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杀憩F(xiàn)為多種癥狀[3]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夺t(yī)學(xué)入門·癇》:“心癇
    ,面赤,口張
    ,搖頭
    ,馬嘶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毒霸廊珪肪硭氖唬骸懊娉嗄康桑律鄧Т剑臒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其聲如羊者曰心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夺t(yī)林繩墨》卷六以癇證因驚而發(fā)
    ,心煩悶亂,躁擾不寧
    ,舌多吐出
    ,涎沫滿口,來時速而去亦速者為心癇[3]

    5.3脾癇

    脾癇為病證名[4]。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五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杀憩F(xiàn)為多種癥狀[4]?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夺t(yī)學(xué)入門·癇》:“脾癇,面黃
    ,下利
    ,吐舌,羊吼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毒霸廊珪肪硭氖唬骸懊嫔酎S
    ,目直
    ,腹?jié)M自利。四肢不收
    ,其聲如牛者曰脾癇
    。”《醫(yī)林繩墨》卷六以癇癥因飲食失節(jié)
    ,饑飽無時,痰蓄氣逆而發(fā)
    ,手足搐搦
    ,唇口掀動,痰沫外出
    ,卒然而仆者為脾癇[4]

    5.4肺癇

    肺癇為病證名[5]。五癇之一[5]
    。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五
    。可表現(xiàn)為多種癥狀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夺t(yī)學(xué)入門·癇》:“肺癇
    ,面白
    ,吐沫,腹脹
    ,牛吼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毒霸廊珪肪硭氖唬骸懊嫒缈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目白反視,驚跳反折
    ,搖頭吐沫
    ,其聲如雞者曰肺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夺t(yī)林繩墨》卷六以癇癥因憂悲太重,痰涎入肺而發(fā)
    ,聲嘶啼泣
    ,旋運顛倒,目睛上瞪
    ,惡寒拘急
    ,氣下則蘇者為肺癇[5]
    。由肺氣虛
    ,或陰虛火旺而發(fā)[5]。其癥面如枯骨
    ,目白反視
    ,驚跳反折
    ,搖頭吐沫等
    。氣虛者用五味異功散;陰火上沖于肺者
    ,用地黃丸[5]

    5.5腎癇

    腎癇為病證名[6]
    。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五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杀憩F(xiàn)為多種癥狀[6]?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夺t(yī)學(xué)入門·癇》:“腎癇
    ,面黑直視
    ,如尸
    ,豬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毒霸廊珪肪硭氖唬骸懊婧冢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吐涎沫
    ,形體如尸,其聲如豬者曰腎癇
    。”《醫(yī)林繩墨》卷六以癇癥因淫欲太過
    ,內(nèi)氣空虛
    ,相火妄動,郁而生涎
    ,因恐而發(fā)
    ,腰背強(qiáng)直,頭眩旋運者為腎癇[6]

    6風(fēng)癇、食癇

    、驚癇
    、痰癇、飲癇·五癇 五癇指風(fēng)癇
    、食癇
    、驚癇
    、痰癇
    、飲癇等五種[1]。

    6.1風(fēng)癇

    風(fēng)癇指癇證發(fā)作由本虛蓄熱
    ,風(fēng)邪乘襲
    ,或肝經(jīng)有熱引起者[7]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妒?jì)總錄》卷十五:“風(fēng)癇病者,由心氣不足
    ,胸中蓄熱
    ,而又風(fēng)邪乘之。病間作也
    ,其候多驚,目瞳子大
    ,手足顫抖
    ,夢中叫呼,身熱瘈疭
    ,搖頭口噤
    ,多吐涎沫,無所覺知是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我擞寐辄S飲、茯神湯
    、鉤藤丸、丹砂丸等[7]

    6.2食癇

    食癇為病證名[8]
    。指癇因小兒傷乳或傷食而發(fā)者[8]?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T病源候論·癇候》:“食癇者,因乳哺不節(jié)所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卑Y見發(fā)熱,或不發(fā)熱
    ,或吐后發(fā)熱
    ,噯吐餿氣即發(fā)搐,大便酸臭等[8]
    。治宜下之[8]。用四味紫丸等[8]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镀嫘Я挤健肪砹模骸笆嘲B為病
    ,傷肉食,手足搐動
    ,角弓反張,或拳攣
    ,或張狂大聲
    ,如羊如犬大叫,吐出飲食方定
    。其飲食盡被痰涎包裹在其中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6.3驚癇

    驚癇為癇因受驚而發(fā)者[9]
    。《諸病源候論》癇候:“驚癇者
    ,因驚怖大啼乃發(f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我隋X氏蛇黃丸等[9]

    6.4痰癇

    痰癇為病證名[10]?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镀嫘Я挤健肪砹模骸疤蛋B為病
    ,此患似張狂,作之不常
    ,或半年一作,或一年
    ,或一月
    ,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
    ,一身驚搐,不廢手足
    ,不廢頭目
    ,其人張狂如夢中,如半醉
    ,燈下不知人
    ,皆從夢寐中作,所以無常也
    ,忽耳不能聞
    ,其目不能視,如狂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6.5飲癇

    飲癇為病證名[11]。《奇效良方》卷六十四:“飲癇為病
    ,此患吃食不知飽
    ,忽然連三五日不甚思食,手足搐動
    ,多自夢寐中作
    ,食之太飽,亦便發(fā)作
    。”

    7

    枳實的功效與作用

    ……

    治兩脅疼痛:枳實50克 白芍藥(炒)

    、川芎
    、人參各25克.為末 空心姜、棗湯調(diào)二錢服 酒亦可.(《衛(wèi)生易簡方》)

    治奔豚氣痛:枳實炙為末.飲下方寸匕 日三夜一.(《外臺》)

    枳實的副作用

    現(xiàn)代研究

    化學(xué)成分:酸橙果皮含揮發(fā)油

    、黃酮苷(主要為橙皮苷、新橙皮苷
    、柚皮苷
    、野漆樹苷及忍冬苷等)
    、N-甲基酪胺、對羥福林
    、去甲腎上腺素
    、色胺諾林等。另外
    ,尚含脂肪、蛋白質(zhì)
    、碳水化合物
    、胡蘿卜素、核黃素
    、鈣
    、磷、鐵等

    藥理作用:枳實能緩解乙酰膽堿或氯化鋇所致的小腸痙攣

    ,可使胃腸收縮節(jié)律增加;枳實能使膽囊收縮
    、奧狄氏括約肌張力增加
    ;枳實
    、枳殼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枳實與枳殼具有抗?jié)冏饔茫昏讓嵒蜩讱ぜ鍎σ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未孕小白鼠離體子宮有抑制作用
    ,對已孕、未孕家兔離體
    、在位子宮均呈興奮作用;枳實
    、枳殼煎劑或酊劑靜脈注射對動物離體心臟有強(qiáng)心作用
    ,枳實注射液靜脈注射能增加冠脈、腦
    、腎血流量
    ,降低腦
    、腎血管阻力
    ,枳實煎劑及枳殼的乙醇提取液給麻醉犬、兔靜脈注射有明顯的升高血壓作用

    臨床研究:以枳實通降湯(枳實

    、代赭石、蒲公英
    、白術(shù)、黨參等)加減
    ,每日1劑
    ,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總有效率97.62%(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
    ,1991
    ,10:637);枳實理中湯加味(枳實
    、白術(shù)
    、黨參、干姜
    、甘草等)水煎服
    ,治療胃下垂40例,總有效率為90%(吉林中醫(yī)藥2000
    ,4:25);以烏梅枳實散(兩藥各100g)研為細(xì)末
    ,每天服2次
    ,每次5—8g,治療子宮脫垂有良效(河南中醫(yī)
    ,1987,5:45)
    ;以枳實30g,葶藶子30—50g
    ,大棗15枚
    ,水煎每日1劑,治療心力衰竭50例次
    ,總有效率為96%(中醫(yī)雜志
    ,1989
    ,2:50)
    。另有用枳實為主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冠心病心絞痛
    ,以枳實注射液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休克等


    副作用

    (一)傳統(tǒng)文獻(xiàn)

    《本草綱目》:枳實、枳殼無毒

    《得配本草》:枳實“大損真元,非邪實者

    ,不可誤用”

    (二)毒理試驗

    LD50:其注射液小鼠靜注的LD50為71.8 g/kg±6.5g/kg。

    毒性反應(yīng): ?枳實注射液給麻醉犬靜注半小時內(nèi)累積達(dá)2g/kg時

    ,未發(fā)現(xiàn)有副作用
    。少數(shù)動物服藥量過大有胃腸膨脹和大量流涎現(xiàn)象。

    說明毒性很小

    (三)臨床觀察

    無毒

    。在常規(guī)劑量內(nèi)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yīng)。長期服用也沒有明顯副作用
    。 脾虛泄瀉病人腹脹用了枳實有時會感到脹氣加重
    。枳實是破氣藥,所以一般用于實證氣滯腹脹
    ,而不用于氣虛腹脹。枳殼一般也以用于實證氣滯腹脹為宜
    ,虛證腹脹也可使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

    ;或入丸
    、散
    。外用:研末調(diào)涂或炒熱熨

    【注意 】脾胃虛弱及孕婦慎服,

    ①《醫(yī)學(xué)入門》:"虛而久病

    ,不可懼服
    。"

    ②《本草備要》:"孕婦及氣虛人忌用。"

    ③《得配本草》:"大損真元

    ,非邪實者,不可誤用
    。"

    枳實的食用方法

    (一)養(yǎng)生藥膳

    牛肚枳實砂仁湯

    原料:牛肚250克

    ,枳實12克,砂仁2克
    ,鹽適量

    做法

    ;牛肚洗凈
    ,切條備用。 ?鍋中加入適量水
    ,放入砂仁
    、枳實和牛肚后大火煮沸,然后轉(zhuǎn)小火繼續(xù)煮約2小時
    。 食用時加入適量鹽調(diào)味即可

    藥膳功效:本湯有健脾補(bǔ)氣之功效,尤其適用于脾胃不調(diào)

    、脘腹脹滿
    、胃下垂等患者服用。


    油燜枳實蘿卜

    原料:枳實10克

    ,白蘿卜
    、蝦米
    、植物油
    、蔥、姜
    、鹽各適量

    做法:枳實以水煎汁,濾渣后備用

    ;白蘿卜洗凈,切塊
    ;蔥
    、姜洗凈切絲。 鍋中加入適量油燒熱
    ,下入蝦米、蘿卜翻炒片刻
    ,澆入藥汁
    ,煨至極爛。加入蔥
    、姜
    、鹽調(diào)味即可。

    藥膳功效:本菜有潤腸通便之功效

    ,尤其適用于食欲不振
    、便秘者服用。

    (二)方劑制劑

    枳實湯

    【處方】枳實(去瓤

    ,麩炒)15克
    ,厚樸(姜制
    ,炒)30克
    ,大黃(酒蒸)甘草(炙)各9克,桂心(不見火)7.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腹脹發(fā)熱,大便秘結(jié),脈洪數(shù)

    【用法用量】每服12克

    ,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
    ,大棗2枚
    ,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嘔者,加半夏30克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枳實丸

    【處方】枳實45克

    ,菊花、蛇床子
    、防風(fēng)
    、白薇、浮萍
    、蒺藜子各30克
    ,天雄、麻黃
    、漏蘆各15克。

    【制法】上藥十味

    ,研末
    ,蜜和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 治小兒風(fēng)熱侵襲肌膚

    ,癢痛如疥,搔之汁出
    ,遍身痞癗如麻豆粒,年年喜發(fā)
    ,面目虛肥
    ,手足干枯,毛發(fā)細(xì)黃
    ,肌膚不光澤
    ,鼻氣不利。

    【用法用量】五歲小兒飲服10丸

    ,加至20丸
    ,一日二次,五歲以上者
    ,隨意加之
    。兒大者,可為散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五

    枳實酒

    【處方】枳實不拘多少(面炒黃

    ,切片
    ,去粗皮)

    【功能主治】治遍身白疹,瘙癢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6克

    ,用酒浸少時,去枳實
    ,但飲酒最妙。用水煎枳實
    ,洗患處尤佳

    【摘錄】《普濟(jì)方》卷一○八引《簡易方》


    瓜蔞枳實湯

    【處方】瓜蔞(去殼)、枳實(麩炒)

    、桔梗(去蘆)
    、茯苓(去皮)、貝母(去心)
    、陳皮、片芩(去朽)
    、山梔各3克 ,當(dāng)歸1.8克
    ,砂仁
    、木香各1.5克,甘草0.9克

    【制法】上銼一劑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理氣止痛

    。治痰結(jié)咯吐不出
    ,胸膈作痛,不能轉(zhuǎn)側(cè)
    ,或痰結(jié)胸隔滿悶
    ,寒熱氣急
    ,并痰迷心竅
    ,不能言語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煎,人竹瀝

    ,姜汁少許
    ,同服。

    痰迷心竅

    ,不能言語,加石菖蒲
    ,去木香
    ;氣喘,加桑白皮
    、蘇子
    。外用姜滓揉擦痛處。

    【摘錄】《萬病回春》卷二

    枳實薤白桂枝湯

    …… [內(nèi)容未完

    ,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book/899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空青
    味甘寒。主眚盲
    ,耳聾
    。明目,利九竅
    ,通血脈
    ,養(yǎng)精神。久服
    ,輕身延年不老
    。能化銅鐵鉛錫作金
    。生山谷。吳普曰:空青
    ,神農(nóng)甘
    ,一經(jīng)酸
    ,久服,有神仙玉女來時
    ,使人志高(御覽)
    。名醫(yī)曰:生益州及越巂山有銅處
    ,銅精熏則生空青
    自我調(diào)養(yǎng)巧治病類風(fēng)濕在線閱讀
    《自我調(diào)養(yǎng)巧治病》類風(fēng)濕本病指一種慢性的具有對稱性多關(guān)節(jié)炎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醫(yī)屬于“痹證”范圍
    ,認(rèn)為由于年老體虛,氣血不足
    ,外邪乘虛侵入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氣府論在線閱讀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 氣府論足太陽脈氣所發(fā)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
    ,入發(fā)至項三寸半
    ,傍五,相去三寸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
    ,行五,五五二十五
    ,項中大筋兩傍各一,風(fēng)府兩傍各一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腑方風(fēng)眩第四
    屬性:(論一首
    、方九首、灸法一首
    、食禁一首)前卷既有頭面風(fēng)方
    ,風(fēng)眩不當(dāng)分出,蓋以此是徐嗣伯方
    ,不可以余方相雜
    ,故此特立風(fēng)眩方條,專出徐氏方焉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業(yè)
    ,頗習(xí)經(jīng)方名醫(yī)要治,備聞之矣
    。自謂風(fēng)眩多途
    ,諸家未能必驗,至于此術(shù)
    ,鄙意偏所
    2023-09-20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腑方風(fēng)眩第四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補(bǔ)益,五臟氣虛第五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補(bǔ)益 五臟氣虛第五方九首五補(bǔ)湯主五臟內(nèi)虛竭,短氣咳逆?zhèn)麚p
    ,郁郁不足
    ,下氣復(fù)通津液方∶麥門冬(去心) 小麥(各一升) 粳米(三合) 地骨皮 薤白(各一斤) 人參 五味子上一十味, 咀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候癰疽色法第三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候癰疽色法第三論曰∶夫癰疽初發(fā)如微
    ,人多不以為急
    ,此實奇患,唯宜速治之
    ,治之不速
    ,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
    。且述所懷以悟后賢,謹(jǐn)按黃父癰疽論
    道醫(yī)中醫(yī)傷科按摩學(xué)編寫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