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
,豐富和發(fā)展了中醫(yī)學的理論體系
。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
、傷寒
、濕溫、熱病
、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ξ迮K之積
,泄痢等病多有闡發(fā)
,為后世醫(yī)家所重視
。全書內(nèi)容簡扼,辨析精微
,在中醫(yī)學典籍中常與《內(nèi)經(jīng)》并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yī)籍之一
。
三
、《傷寒雜病論》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繼承了《內(nèi)經(jīng)》
、《難經(jīng)》等經(jīng)典的醫(yī)藥理論,結合自己長期的醫(yī)療實踐
,正確掌握和靈活運用了“辨證論治”的診療法則,創(chuàng)立了許多寶貴的診治方法
,總結發(fā)展成為我國第一部臨床醫(yī)學的偉大著作《傷寒雜病論》一書
。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
,印刷術還沒有發(fā)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后亡佚。經(jīng)后人整理將其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
,共16卷
。
四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簡稱《本草經(jīng)》或《本經(jīng)》
,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成書于東漢,并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
,而是秦漢時期眾多醫(yī)學家總結
、搜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jīng)驗成果的專著
,是對中國中草藥的第一次系統(tǒng)總結
。其中規(guī)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guī)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被譽為中藥學經(jīng)典著作
。因此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nèi),它是醫(yī)生和藥師學習中藥學的教科書
,也是醫(yī)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這四部著作一直被醫(yī)家奉為必讀經(jīng)典
。其書中所闡述的觀點不僅見解獨到和深厚
,而且具有類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化
,它們的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金匱要略》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論一首 證三條 方十二首)
論曰:百合病者
,百脈一宗
,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復不能食
,常默默,欲臥不能臥
,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用聞食臭時
,如寒無寒
,如熱無熱
,口苦,小便赤
,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
,如有神靈者
,身形如和
,其脈微數(shù)
。
每溺時頭痛者
,六十日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
,淅然者,四十日愈
;若溺快然,但頭眩者
,二十日愈
。其證或未病而預見
,或病四五日而出
,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
,各隨證治之。
......
百合知母湯
、滑石代赭湯
、百合雞子湯
、百合地黃湯
、百合洗、栝蔞牡蠣散
、百合滑石散、甘草瀉心湯
、苦參湯
、雄黃熏方
、赤小豆當歸散
、升麻鱉甲湯。
......
注:
黃煌:學中醫(yī)之后
,才知道百合還是一味藥,能夠安神
。東漢的《傷寒雜病論》里居然還記載一種以百合命名的疾病
,叫百合病。這種病
,表現(xiàn)非常怪異
,用張仲景的話來說,是“意欲食
,復不能食;常默然
,欲臥不能臥
,欲行不能行
;飲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聞食臭時;如寒無寒
,如熱無熱;口苦
,小便赤
;諸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利
,如有神靈者……”。很長時間我不明白這是什么病
,臨床多了,才發(fā)現(xiàn)百合病其實是情志病
,是抑郁癥的一種類型
。江南的秋天
,秋雨淅瀝
,秋風蕭瑟,人們不免平添幾分憂愁
,于是,失眠
、胸悶
、煩躁、疲勞
、口干舌燥等癥狀就出現(xiàn)了
,這正是吃百合的最佳人群。百合能消除莫名的煩躁(除煩)
,睡覺之前吃點放糖的百合羹讓人安眠,如果癥狀嚴重
,百合還可以與其他藥物配合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了百合知母湯
、百合雞子湯
、百合地黃湯等經(jīng)方。我用百合
,常與溫膽湯、酸棗仁湯同用
,對于那些百般無奈
,虛煩不眠的患者
,此方有助眠、安神
、除煩的效果
。除安神以外
,百合還有其它功效
。上次門診遇到一位痛風患者,他告訴我
,每天食用百合,也能降尿酸
,我查百合藥理
,居然含有秋水仙堿,而這種化學物質(zhì)
,是痛風的特效藥。
......
百合知母湯
原文:百合病
,發(fā)汗后者
,百合知母湯主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督饏T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
,擘? 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
,漬一宿,當普沫出
,去其水
,更以泉水 二升
,煎取一升
,去滓;別以泉水二升
,煎知母,取一升
,去滓
,后合和
,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
滑石代赭湯
原文:百合病
,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湯主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
,擘? 滑石三兩
,碎,綿裹? 代赭石如彈子大一枚
,碎
,綿裹? ? 上先以水洗百合
,漬一宿
,當白沫出,去其水
,更以泉水 二升,煎取一升,去滓
;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
、代赭
,取一升,去滓
,后合和,重煎
,取一升五合
,分溫服
。
......
百合雞子湯
原文:百合病
,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
,擘? 雞子黃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
,漬一宿,當白沫出
,去其水,更以泉水 二升
,煎取一升,去滓
,內(nèi)雞子黃,攪勻
,煎五分
,溫服
。
......
百合地黃湯
原文:百合病
,不經(jīng)吐下、發(fā)汗
,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原方:百合七枚
,擘? 生地黃汁 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
,漬一宿
,當白沫出,去其水
,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
,去滓
,內(nèi)地黃汁
,煎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
,大便當如漆。
注:
三部九侯:地黃近時均作涼血
、補血
、養(yǎng)陰藥
,其實它還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之功
。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載其主要功效為:“主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
,填骨髓,長肌肉
。做湯
,除寒熱積聚,除痹
。”《別錄》也記載“主男子五勞七傷
,女子傷中胞漏下血
,破惡血
,溺血
,利大小腸
,去胃中宿食
,飽力斷絕”
。《藥性論》還說其有“解諸熱
,破血,通利月水閉絕
,亦利水道
,搗薄心腹能消瘀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秷D經(jīng)本草》稱之為“傷折金瘡為最要之藥”。在傷寒雜病論中治療“內(nèi)有干血”的“大黃蟅蟲丸”中用大劑量的干地黃(十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生地黃具有消積
、除痹、通經(jīng)
、散血、和傷
,外用消血腫等治療作用
。遺憾的是,這一大功用被后世所疏忽
,使之未能“物盡其用“。裘沛然先生也為此在其著述中提出:“眾所用知的血府逐府湯中就有生地黃即取其活血逐痹之功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镀諠健分械牡攸S散中用地黃合烏賊骨以消血癥”
。裘氏臨床也每多以生地黃作活血行瘀藥,用于腫瘤
、痹證
、月事不調(diào)
、心痛等
,收效滿意
。
? ? 在《傷寒雜病論》中應用地黃
,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
,那就是治療百合病的“百合地黃湯”。原文中記載了百合病的發(fā)病癥狀為“意欲食復不能食
,常默默,欲臥不能臥
,欲行不能行
,飲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用聞食臭時
,如寒無寒,如熱無熱
,口苦,小便赤
,諸藥不能治
,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
,身形如和,其脈微數(sh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逼渲委煘椤鞍俸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病形如初者
,百合地黃湯主之。百合七枚(劈)生地黃汁一升
。中病,勿更取
。大便當如漆
。” 現(xiàn)階段對百合病的病機通行的看法為“心血肺陰兩虛
,陰虛內(nèi)熱”。對百合地黃湯的方解也為“滋陰涼血”
。但是陰虛內(nèi)熱
,依仲景用藥習慣為什么不用“麥冬”卻重用“生地黃”。而且在方后還特意注明“大便當如漆”
。對此用通俗的話解釋應為“柏油狀大便”
。用現(xiàn)在的醫(yī)學術語應該為“大便潛血陽性”(地黃含有鐵質(zhì)
,鐵質(zhì)也可以使大便色黑)
。對于此病有獨樹一幟見解的就是:北京已故著名傷寒學家“胡希恕”。在其《經(jīng)方傳真》一書中對此做了如下闡述:“此為典型表現(xiàn)為精神系統(tǒng)異常的疾病
,病機當有血瘀,服藥后大便如漆
,為瘀血已祛
。”無獨有偶的是在《傷寒雜病論》陽明病篇中的“抵當湯”證也提到了“大便黑”
。抵當湯也是用于治療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系統(tǒng)異常的病癥:發(fā)狂,喜忘
。抵擋湯證與百合地黃湯證的區(qū)別:正如《經(jīng)方傳真》中所闡述的那樣:“虛實不同而已
。一個是登高而歌
,棄衣而走
。一個僅僅為默默如有神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云閑山人:生地黃有“逐血痹,破惡血”之功
,這可能是正確的
,對此本人有體會。
? ? ? 我妻年輕時
,面色黑黃,多惡夢
,常驚醒
,腰沉重鈍痛
,經(jīng)期錯亂
,經(jīng)血黑少帶血塊,舌尖及邊可見大量淤血點
,癥狀已經(jīng)持續(xù)多年
,用過多種方法,服過多種藥無效
。27歲時加重
,又無方可用
,我思考再三
,決定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解決最復雜的問題,給予生地黃粥:鮮生地黃50克
,加水50克,搗為泥
,絞取汁
,加入沸騰白米粥中
,攪勻即離火
。每天晨起空腹服一劑,連服5日
,但效不顯,第6日突然隨大便泄下大量黑血
,多年沉疾一時得解
,當是生地黃之功
。
? 我認為
,中藥之功效
、性味
,古人簡單直白的觀察和體會可能更接近真實,后人從不同的角度
、觀念、社會環(huán)境去解說
,一人一說
,一人一解
,摻雜了太多本不是藥性的東西在里邊
,越解越繁,越解越亂
,反失其真
。
小吹:廣州市名中醫(yī)黃仕沛老師深諳仲景用藥之道,臨床用藥謹守仲景用藥法則
,不妄加減
。黃師在臨床中一步一個腳印
,數(shù)十年如一日實踐經(jīng)方
,詮釋經(jīng)典,堪稱嶺南繼陳伯壇
、黎庇留、譚星緣
、易巨蓀之后的新一代的“經(jīng)方家”
。筆者有幸?guī)煆狞S仕沛老師學習
,受益匪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將其治使用地黃劑經(jīng)驗的經(jīng)驗總結如下:
? ? ? 一、《傷寒雜病論》中使用地黃的方劑
? ? ? ?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干地黃“治折跌絕筋
,傷中逐血脈,填骨髓
,長肌肉
,……除寒熱、積聚
,除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 ? ? ? 《傷寒雜病論》中使用地黃的方劑有10首
,分別是:膠艾湯
、當歸建中湯
、黃土湯、炙甘草湯
、薯蕷丸、三物黃芩湯
、百合地黃湯
、防己地黃湯、腎氣丸、大黃庶蟲丸
。
? ? ? 漢時并無熟地,仲景用的是生地黃
、干地黃
,但仲景用地黃總體是用來治虛的
,而且地黃在配伍上有廣泛的親和力,如與養(yǎng)血
、活血
、益氣
、溫陽
、清熱、養(yǎng)陰
、利水均可配伍
。
? ? ? ? 試分析一下仲景的10首地黃劑:方中地黃用量最大的是防己地黃湯
,用生地黃二斤
;其次是炙甘草湯用生地黃一斤;百合地黃湯則用生地黃汁一升
;大黃庶蟲丸用干地黃十兩;腎氣丸用干地黃八兩
;當歸建中湯的加減法中
,若去血過多,崩傷內(nèi)衄不止
,加地黃六兩;膠艾湯
、三物黃芩湯用干地黃四兩
;黃土湯用地黃三兩
;薯蕷丸用干地黃十分
,用量皆相當大。
? ? ? 二、葉天士
、吳鞠通使用地黃經(jīng)驗
? ? ? 世人一般認為
,熟地補血,生地敗血
,所以一般滋養(yǎng)補虛用熟地,涼血則用生地
。其實并非如此
。嘗試分析一下葉天士
、吳鞠通兩位溫病大家使用地黃的經(jīng)驗:
? ? ? 首先
,熟地補血,生地敗血
,此說可能來自葉天士的“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如生地……”
。但葉天士又有“舌淡紅無色者,或干而色不榮者
,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
,不可用寒涼藥” 之說
。由此可見,葉氏認為重用一斤生地的炙甘草湯并不是寒涼藥
,而是改善胃津損傷的補虛藥,那么葉氏當然不會認為方中的生地會敗血
。
? ? ? 其次
,吳鞠通《溫病條辨》增液湯的條文 “陽明溫病
,無上焦癥
,數(shù)日不大便,當下之
;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
,增液湯主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睏l文后的按語
,明確指出了生地的功效:“生地亦主寒熱積聚
,逐血痹,用細者取其補而不膩
,兼能走絡也”。
? ? ? 再看《溫病條辨》中使用生地的各方
,如“陽明溫病
,下后汗出,當復其陰
,益胃湯主之”;“下后無汗
,脈不浮數(shù),清燥湯主之”
;“下后數(shù)日,熱不退
,或退不盡
,口燥咽干,舌苔干黑
,或金黃色,脈沉而有力者
,護胃承氣湯微和之”
;此外還有新加黃龍湯、增液承氣湯
。
? ? ? 上述各方中用生地都是為了滋陰養(yǎng)血,而且如吳氏在增液湯的按語所言
,“三者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