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性:(論三首、方十八首
、灸法七首)論曰∶夫上焦如霧(霧者霏霏起上也),其氣起于胃上脘
,并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腋
,循足太陰之分而行
,還注于手陽明
,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與營衛(wèi)俱
,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
,為一周
,日夜五十周身
,周而復始
,大會于手太陰也。主乎少陽心肺之病內而不出
。人有熱則飲食下胃,其氣未定
,汗則出或出于面
,或出于背
,身中皆熱
,不循衛(wèi)氣之道而出者何也
?此外傷于風
,內開腠理
,毛蒸理泄,衛(wèi)氣走之
,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
,故不得從其道
,名曰漏氣
,其病則肘攣痛
。食先吐而后下,其氣不續(xù)
,膈間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后下也
。寒則精神不守
,泄下便痢
,語聲不出
。若實則上絕于心。若虛則引氣于肺也
。
澤瀉湯屬性:通脈瀉熱治上焦,飲食下胃
,胃氣未定汗出
,面背身中皆熱
,名曰漏氣方澤瀉
、半夏、柴胡
、生姜(各三兩)桂心、甘草(各一兩)人參
、茯苓(各二兩)骨皮(五兩)石膏(八兩)竹葉(五合)心(一升)上十二味
、咀,以水二斗
,煮取六升
,分五服。
麥門冬理中湯屬性:治上焦熱腹?jié)M
,不欲飲食,或食先吐而后下
,肘攣痛方
。
麥冬
、生蘆根
、竹茹、廩米(各一升)心(五合)甘草
、茯苓(各二兩)橘皮、人參葳蕤(各三兩)生姜(四兩)白術(五兩)上十二味
、咀
,以水一斗五升
,煮取三升,分三服
。
治胸中膈氣聚痛好吐方∶灸厥陰俞
,穴在第四椎
,兩邊各相去一寸五分
,隨年壯。
黃理中湯屬性:治上焦虛寒
,短氣不續(xù),語聲不出方
。
黃
、桂心(各二兩)五味子
、桔梗
、干姜、茯苓
、甘草、川芎(各三兩)丹參、杏仁(各上十味
、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為三服。
黃連丸屬性:治上焦冷下痢
,腹內不安,食即注下方
。
川連
、烏梅肉(各八兩)桂心(二兩)干姜
、附子
、阿膠(各四兩)櫸皮、川芎
、黃柏(各上九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
,飲下二十丸
,加至三十丸
。
濃樸湯屬性:治上焦閉塞干嘔
,嘔而不出,熱少冷多
,好吐白沫清涎吞酸方。
濃樸
、茯苓
、川芎、白術
、元參(各四兩)桔梗、附子
、人參
、橘皮(各三兩)生姜(八兩)吳茱萸(八合)上十一味
、咀
,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分為五服
。
論曰∶中焦如漚(漚者,在胃中如漚也)
,其氣起于胃中脘
,在上焦之后
。此受氣者
,主化水谷之味,秘糟粕
,蒸津液,化為精微
,上注于肺
,脈乃化而為血,奉以生身
,莫貴乎此,故獨行于經隧
,名曰營氣
。主足陽明
,陽明之別號曰豐隆
,在外踝上,去踝八寸,別走太陰絡諸經之脈
,上下絡太倉
,主腐熟五谷,不吐不下
。實則生熱,熱則閉塞不通
,上下隔絕
。
虛則生寒,寒則腹痛
,洞泄便痢霍亂
,主脾胃之病。夫血與氣異形而同類
,衛(wèi)氣是精
,血氣是神,故血與氣異名同類焉
。夫脫血者無汗,此是神氣
。奪汗者無血
,此是精氣
,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
,猶精神之氣隔絕也。若虛則補于胃
,實則瀉于脾,調其中和其源
,萬不遺一也
。
大黃瀉熱湯屬性:開關格通隔絕,治中焦實熱閉塞
,上下不通,不吐不下
,腹?jié)M膨膨喘急方川大黃(切
,以水一升浸)黃芩
、澤瀉
、升麻、芒硝(各三兩)羚羊角
、梔子(各四兩)元參(八兩)地黃汁(一升)上九味、咀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三合
,下大黃更煮兩沸
,去滓,下硝
,分三服
。
藍青丸屬性:治中焦熱下痢水谷方。
藍青汁(三升)川連(八兩)黃柏(四兩)烏梅肉
、地膚子、地榆
、白術(各二兩)阿膠(上八味為末
,以藍青汁和微火煎,丸如杏仁大
,飲服三丸
,日二。以七月七日合大良
,當并手丸之
。
黃連煎屬性:治中焦寒洞泄下痢,或因霍亂后瀉黃白無度
,腹中虛痛方
。
黃連、酸石榴皮
、地榆
、阿膠(各四兩)黃柏
、當歸
、濃樸、干姜(各三兩)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去滓,下阿膠更煎取烊
,分三服。
治四肢不可舉動
,多汗洞痢方∶灸大橫隨年壯,穴在挾臍兩邊各二寸五分
。
論曰∶下焦如瀆(瀆者如溝,水決泄也)
,其氣起胃下脘
,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
。
故水谷者
,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
,主足太陽,灌滲津液
,合膀胱
,主出不主入
,別于清濁
,主肝腎之病候也
。若實則大小便不通利,氣逆不續(xù)
,嘔吐不禁,故曰走哺
。
若虛則大小便不止
,津液氣絕
。人飲酒入胃
,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蓋酒者
,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滑
,故后谷入而先谷出也
,所以熱則瀉于肝,寒則補于腎也
。
柴胡通塞湯屬性:治下焦熱大小便不通方。
柴胡
、羚羊角
、黃芩
、橘皮
、澤瀉(各三兩)香豉(一升別盛)生地(一升)芒硝(一兩)梔子(四兩)石膏(六兩)上十味
、咀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去滓
,納芒硝,分為三服
。
赤石脂湯屬性:治下焦熱或下痢膿血
,煩悶恍惚方
。
赤石脂(八兩)烏梅(二十枚)梔子(十四枚)廩米(一升)白術
、升麻(各三兩)干姜(二兩)上七味、咀
,以水一斗煮米,取熟去米下藥
,煮取二升半
,分為三服。
止嘔人參湯屬性:治下焦熱盛
,氣逆不續(xù),嘔吐不禁
,名走哺方
。
人參
、葳蕤
、黃芩、知母
、茯苓(各三兩)生蘆根、梔子仁
、白術
、橘皮(各四兩)石膏(八兩)上十味、咀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
,去滓
,分三服
。
香豉湯屬性:治下焦熱毒痢
,魚腦雜痢赤血,臍下小腹絞痛不可忍
,欲痢不出方。
香豉
、薤白(各一升)川連
、黃柏、白術
、茜根(各三兩)梔子、黃芩
、地榆(各四兩)上九味
、咀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分三服
。
治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中寒熱,赤白泄痢
,及腰脊痛
,小便不利,婦人帶下方∶灸小腸俞五十壯
。
黃柏止泄湯屬性:治下焦虛冷,大小便洞泄不止方
。
黃柏
、人參
、地榆
、阿膠(各三兩)川連(五兩)茯苓、櫸皮(各四兩)艾葉(一升)上八味
、咀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去滓
,下膠,消盡
,分三服。
人參續(xù)氣湯屬性:治下焦虛寒
,津液不止
,短氣欲絕方。
人參
、橘皮、茯苓
、烏梅
、麥冬
、黃
、干姜、川芎(各三兩)吳茱萸(三合)桂心(二兩)白術
、濃樸(各四兩)上十二味、咀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
茯苓丸屬性:治下焦虛寒損,腹中瘀血
,令人喜忘
,不欲聞人語
,胸中噎塞而短氣方
。
茯苓、地黃
、當歸(各八分)甘草、干姜
、人參(各七分)黃
、(六分)川芎(五分)桂心(四分)濃樸(三分)杏仁(五十枚)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
,初服二十丸
,加至三十丸為度,日二
,清飲湯下。
伏龍肝湯屬性:治下焦虛寒損
,或先見血后便轉,此為近血
,或利不利方。
伏龍肝(五合末)地黃(五兩
,一方用黃柏)阿膠
、牛膝(一作牛蒡根)甘草、干姜黃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去滓
,下膠煮消
,下發(fā)灰,分為三服
。
治下焦虛寒損,或先便轉后見血
,此為遠血
,或利或不利,好因勞冷而發(fā)
,宜續(xù)斷止血方∶續(xù)斷
、當歸、桂心
、蒲黃
、阿膠(各一兩)甘草(二兩)干姜、地黃(各四兩)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
,去滓
,下膠取烊
,下蒲黃
,分三服。
當歸湯屬性:治三焦虛損
,或上下發(fā)泄吐唾血,皆從三焦起
,或熱損發(fā)
,或因酒發(fā)宜此方當歸
、干姜
、小薊、阿膠
、羚羊角、地黃
、柏枝皮(各三兩)芍藥
、白術(各四兩)蒲黃(五合)青竹茹(半升)伏龍肝(一升)發(fā)灰(雞子大一枚)黃芩、甘草(各二兩)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三升半
,去滓
,下膠取烊
,次下發(fā)灰,蒲黃
,分為三服。
灸法屬性:五臟六腑
,心腹?jié)M
,腰背疼,飲食吐逆
,寒熱往來
,小便不利,羸瘦少氣
,灸三焦俞,隨年壯
。腹疾腰痛
,膀胱寒、飲注下
,灸下極俞,隨年壯
。三焦膀胱
,腎中熱氣,灸水道,隨年壯
,穴在挾屈骨
,相去五寸。(屈骨在臍下五寸
,屈骨端水道挾兩邊各二寸半)
。三焦寒熱,灸小腸俞
,隨年壯
。
●:.com
感謝醫(yī)生老師的古詩詞
1.贊美醫(yī)生的古詩詞有哪些 1、人命至重
,有貴千金
,一方濟之,德逾于此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啤O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譯文:人的生命非常重
,無價可比擬
,一己之力救人,一定要有道德
。
2、古人醫(yī)在心
,心正藥自真
。今人醫(yī)在手,手濫藥不神
。我愿天地爐
,多銜扁鵲身。遍行君臣藥
,先從凍餒均。 ——《醫(yī)人》唐代:蘇拯
譯文:古人的醫(yī)術在于心
,內心正直藥自然就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在人的醫(yī)術在于手,技術不好藥還沒有效果
。我愿意化身為天地爐,多一些扁鵲這樣的醫(yī)生
。四處尋找好的藥材
,先從治好過分的寒冷與饑餓做起
。
3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先秦《
黃帝內經》
譯文:不是學醫(yī)的料子不能教
,不是真的知識不能傳授
,這就是醫(yī)德。
4
、九重天子寰中貴,五等諸侯門外尊
。爭似布衣狂醉客
,不教性命屬乾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顿浝畹鲁桑ǖ鲁缮漆t(yī))》唐代:呂巖(
呂洞賓)
譯文:高坐在九重宮殿上的天子,和那些諸侯們
,都是天底下最尊貴的人了
,但又怎比得上那個身穿布衣
,能夠日日坦然喝酒
,不求名利的平民呢
?因為他已經放棄了人間的執(zhí)著
,得到了大自在
,他的命和運,都不受這個人世間所限制了
。
5、夫醫(yī)者
,非仁愛之士
,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
,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 ——晉·楊泉《物理論》
譯文:凡是醫(yī)生
,不是有仁德的人不可以托付,不是十分聰明不明白道理的
,不能信任,不是十分廉潔淳樸的
,不能夠相信。
6
、藥物辨真?zhèn)危綍ü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有時能起虢
,一劑直千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段徉l(xiāng)陳萬卿儒者能醫(yī)見宜春趙守盛稱其醫(yī)藥之》宋代:戴復古
譯文:辨別藥物的真假,專門記載方劑的書籍就可以知曉古今
。有時候醫(yī)術高明
,能起死回生
,一劑藥方值千金
。
7、不可過取重索
,但當聽其所酬
。如病家赤貧,一毫不取
,尤見其仁且廉也
。 ——明·李梃《醫(yī)學入門》
譯文:去救人不能夠過多的索取報酬
,人家有多少給多少
,如果病人家里貧寒額不收取報酬,這是有仁愛的醫(yī)者
。
2.感謝醫(yī)生七言詩 仁義禮信圣人行,
者乎焉哉儒家經
。
無仕杏壇稱國手
,
敵疾黃齏消百病。
神奇宏論龍廷驚
,
醫(yī)術超群世人敬。
謝卻功名身外物
,
云間詩酒劍俠影
。
————題半仙《仁者無敵之神醫(yī)謝云》
懸壺濟世醫(yī)蒼生,
妙手回春解疾疼
。
沿用至今四療法,
望聞問切好傳承
。
————神醫(yī)扁鵲
病入膏肓氣息咽
五湖四海訪名賢
;
岳陽樓下遇神醫(yī)
,
沉疴頓愈享晚年
3.表達感謝老師的古詩有哪些 《遠師》
、《尋雍尊師隱居》、《己亥雜詩》
、《酬問師》等。
《遠師》
唐·白居易
東宮白庶子
,南寺遠禪師
。
何處遙相見,心無一事時
。
譯文:雖然宦途艱難,榮辱無定
,不比一場春夢更長
。問自遠師:我頭發(fā)都半白了
,但還是滿面紅塵
。也許是我的塵緣未了吧
!所以,現在讓我掛冠去出家
,我還是做不到。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
,字樂天
,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
,生于河南新鄭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
《尋雍尊師隱居》
唐·李白
群峭碧摩天
,逍遙不記年
。
撥云尋古道,倚樹聽流泉
。
花暖青牛臥
,松高白鶴眠
。
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
。
譯文:群峰陡峭上摩碧天,逍遙世外不用記年
。撥開濃云尋找古老的山間古道
,奇樹聽那涂涂的流泉。溫暖的花叢中臥著青牛
,高高的松枝上有白鶴在眠
。與雍辱師交談起來一直到江水已籠罩在暮色里,我只好獨自走下煙云彌漫的寒山
。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
,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
,愛飲酒作詩
,喜交友。
《酬問師》
唐·劉商
虛空無處所
,仿佛似琉璃
。
境何人到,禪心又過詩
。
作者:劉商
,唐代詩人
、畫家
,字子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大歷(七六六至七七九)間進士。官禮部郎中
。能文善畫
,詩以樂府見長。劉商的詩歌作品很多
,代表作有《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
,這是他罷廬州合肥縣令后所作,約寫于大歷四五年(769——770)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短撇抛觽鳌肪硭恼f他“擬蔡淡《胡笳曲》,膾炙當時”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度圃姟肥珍浻袆⑸痰暮芏嘣姼琛?/p>
4.贊揚醫(yī)生的古詩詞 詩歌:(1)我們呼喚誠信>參天大樹挺拔聳立
; 靠的是深扎大地的跟默默支撐
; 凌云高樓氣勢撼人; 靠的是厚重堅硬的基石無語的支撐
; 那么
,人又是靠什么來支撐無比睿智的人生呢? 那就是-----誠信
! 誠信是一朵馨香的花朵
; 讓他人快樂,使自己陶醉
; 誠信是一首古老的詩歌
; 讓他人品味,使自己高尚
; 面容上有自尊
; 眼睛里有自信
; 行動中有把握
; 生活中有朋友; 一個人可以沒有財富
,只要他活得坦蕩
; 一個人可以沒有名望
,只要他問心無愧
; 但一個人不能沒有誠信,否則一無所有; 學習,因為誠信而進步
; 工作,因為誠信而成功; 人生
,因為誠信而精彩
; 社會,因為誠信而和諧
; 莘莘學子
,誠信為本
; 言而無信
,不和其可
; 誠自心,信自行
,心行合一
; 讓我們用心靈呼喚誠信
; 讓我們的人生以誠信為基石
; 讓我們的風采以誠信為旗幟; 讓誠信成為你寒冷時身邊紅紅的爐火
; 讓誠信成為烈日下你同頂的一片綠蔭; 身沐一片燦爛
; 心系一份執(zhí)著
; 帶著誠信上路; 踏著一路風光
; 我們呼喚誠信,擁抱誠信
,堅守誠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誠信的人呀就在我心中。
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