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在修煉過程中不可能汁數,若要計數
,豈非又增加了雜念。以下幾句,皆收功方法
,同時又告知六脈神劍之命功要時刻修煉,將命功的修煉貫串于坐
、臥、站
、行日常生活之中,通過日積月累地修煉
,功夫就會逐漸深化,從開始到一定的時期可能感覺不大
,也可能沒有感覺
,這是從量變到質變的漫長過程,當功夫積累到一定的程度
,就必然會發(fā)生質變的飛躍
,此時整個身軀會出現強烈的氣感震動,精神煥發(fā)
,與過去相比宛若兩人。此即常言之打通了生死玄關
,伐毛洗髓
,脫骨換胎是也。功至此境
,百病難侵
,益壽延年自是不在話下,從某種意義上講可稱為人間之不老仙矣
。
性功總訣
訣云:
性功主煉神
,松靜心自定
。
閉日常養(yǎng)心
,存神守真靜
。
通玄變化成
,超入人仙境
。
合適至虛極,返樸還真性。
性功者主煉神也
,但性功與命功的修煉不可截然分開,應當結合修煉
。修煉命功時性功也自在其中
,修煉性功命功也自在其中。不同的階段
,主次不同,只是常人不識耳
。比如松和靜的練習
,無論命功或性功都十分強調
,可以說松和靜是修煉一切氣功的基礎人門法門,但各自的目的和要求不同
。命功是通過松和靜達到培煉真氣,打通全身經絡
,乃至肌膚骨髓。其目的和證驗是祛病健身
,益壽延年
。性功是培煉元神
,達到神俱六通,靈通變化
,其目的和證驗是得大神通
,開大智慧
,獲大圓滿,窮宇宙發(fā)展變化之妙道矣
!
在主修性功時
,通過松靜的手段
,主要控制識神
,這里所謂之“心”,即后天識神也
。識神者乃后天主宰人的一切活動之神,其性靈動
,俗云“心猿意馬”者是也。心意即后天之識神
。猿者,經常抓耳撓腮
,縱竄蹦跳,馬者
,常搖尾蹶足,奔馳嘶鳴
,兩者皆動也。好動之識神統(tǒng)帥了人身
,則人之元神被蔽之于深淵矣!因而修煉性功之要務
,乃收心求靜也
,求靜收心也
。將心一一后天識神收回
,定在雙林樹下
,此即“收心猿
、鎖意馬”也。這是性功之第一步
。隨著日積月累
,功力提高
,由收心求靜漸至定境
。此時識神不再活躍,并漸漸退位
,元神漸漸歸位,是謂初步入定
。定者,靜之深化也
,亦即在一定的時間界限內,識神完全停止了活動
,此刻大腦的思維活動完全停止了,這就是入定
。最初這種定境很短暫,只有一剎那
,識神又復來,思維活動即雜念又起
。這是很寶貴的,就只這一剎那
,人的感覺是很舒泰的,對調節(jié)人的精神大有稗益
。經過反復地修煉即“閉目常養(yǎng)心”,逐漸地元神歸位的時間漸長
,直至占了主宰地位
,此時神抱氣
、氣養(yǎng)神、入大定——真靜也
。“存神守真靜”之神乃先天元神也
,入大定的時間也以功夫深淺而不同
,少則七天,多則數年不等
。當然亦有根據所修之專項功法之不同而定時坐關或開關者
。坐關者
,入大定也
。出關
,出大定也
。在湛然靜寂的大定中人的肢體不動而元神清明也
。元神在修煉中逐漸凝固成形,合與虛
,得乎道
,由定而悟而慧也。初則天耳通
,通聽到常人無法聽到的聲音,此聽覺不是凡耳
,乃是以心——天耳.去聽也,此聽力甚至能走向
、走位、定點聽到隱于秘室或遠在天邊的聲音
。繼則天限通,能看到常人所看不見之物事
。一為透視、遙視
,二為能看到超靈界或低靈,界之物事
。三則神足通
,不是凡人之謂輕功,而是心之所欲
,身即到之
,哪怕遙隔萬干之里
,念動即至。修煉至此已無時空障礙
。四則他心通
,五則宿命通。六則漏盡通
。后三通的獲得,可與別人心靈同步
,能知過去未來,以至窮宇宙天地之妙道
,再進一步可通玄變化
,超凡入圣
,煉虛合適至極
,由無為而無不為,返樸歸真
,才真正認識到本性一一真我也
!
坐功是修煉一切內功之根本也。無論是命功或性功
,也無論是何派之功法
,坐式修煉是最基本的。從初乘的人門下手到高層次的煉虛合適
,一般都是在坐式中完成的
。當然也有在站式或臥式中完成的,這只是少數
。
訣云:
坐法須當盤,神靜體如綿
。
雙手如抱球,閉目守丹田
。
吹噓呵呼,百病皆化散
。
玉臟吐納術,療疾保平安
。
一步修煉術
,內壯體康健。
六十天功成
,六脈第一關。
釋譯
修煉坐功當以盤坐為佳
。
盤坐也是一種功夫,必須經過嚴格的修煉才能做到輕松自如
、隨心所欲。印度瑜珈對形體的訓練十分苛刻
,幾乎達到殘酷的程度。其目的是提高人體的柔軟
、靈敏、力量等機能
。輕松自如地雙盤(右稱蓮花坐)是人體機能柔軟、靈敏
、力量達到起碼水準的一個重要標志。下面介紹一種循序漸進的盤坐修煉功法
。
(一)正身坐于墊上,兩足跟相抵
,盡量收至會陰前
,第一步兩手心按壓膝部
,一壓一松有節(jié)奏地進行,由輕到重
;直到膝部貼墊為功成。第二步兩手握住足尖
,以肘部壓膝
,同時全身向前下壓直至額部觸足尖為成功。
(二)正身坐于墊上
,左足跟緊抵會陰,右足跟緊貼左小腿外側
,雙手舉起手心向前
,全身向前下壓,作叩拜狀
。額部向前下壓貼墊,散盤功成
。(注意兩足應互相交換練習)。
(三)正身坐于墊上
,右足跟緊抵會陰部
,左足平放于右小腿之上
,雙手舉起,手心向前
,全身向前壓下作叩拜狀
。額向前下壓貼墊
,進而將左足放于右大腿之上,如前式下壓作叩拜狀
。額部向前下壓貼墊,單盤功成
,(注意兩足應互相交換練習)
。
(四)正身坐于墊上
,右足跟緊抵會陰部,兩手搬左足向上勾盤于頸部
,兩足互相交換練習
。
(五)正身坐于墊上
,以左足放右大腿上,復以右足放于左大腿上,手向上舉
,手心向前,全身向前下壓
,額部觸墊,且正坐半個時辰以上
,則雙盤功成。雙盤的練成功只是坐功的第一步
,也是最基本的一步
,即調身也
。接著應進行調心(神)的修練。修煉的秘訣干古以來只在一個“靜”字
,只有心(神)安靜了,才能進入氣功狀態(tài)之中
,欲得心神寧靜
,必須全身松軟如綿
,此即所謂松身松心求靜矣!雙手抱球(男左手在上
,女右手在上),凝神閉目
,收視返聽
,意守于丹田
。所謂丹田者,產丹之處也
。丹田有三
,-上丹田
,位于泥丸宮內
。二日中丹田
,位于兩乳連線中間的膻中穴內,三日下丹田
,位于肚臍之下的小腹腔內
。古語云下丹田修命,上丹田修性
。此處意守者為下丹田也。意守之法,初學者必須執(zhí)著地追求
,并假設下丹田內有一團氣也
,此即所謂“設丹”是也,其目的是利于凝神求靜減少雜念
。進一步
,功夫深化了,雜念減少了
,但仍時時襲來,可放棄執(zhí)著
,在膘朧中幻想著丹田內有一熱氣團,似有似無
,亦真亦幻
,此乃“幻丹”也。再進一步
,功夫人靜定之境
,雜念全消,此時丹田之內跳動
,熱氣團已形成
、此乃一陽初生也,乃還丹之初也
。此乃元神歸位
,內氣初生之時
,此為調神也
。再輔以吹噓呵呼嘻六字訣進行調息,此乃五臟吐納之術
。何謂吐納之術?乃六字之音對應五臟六腑
,嘻字之音對應三焦也。
腎屬水用吹氣泄之
,以吸氣補之。
肝屬木用噓氣泄之
,以吸氣補之。
肺屬金用氣泄之
,以吸氣補之。
心屬火用呵氣泄之
,以吸氣補之
。
脾屬土用呼氣泄之
,馬吸氣補之。
三焦屬氣用氣泄之
,以吸氣補之
。
六字訣練功方法:首先應弄清楚何臟腑有病
,然后再決定所用之字。實火泄之
,虛寒補之
。泄者,由口發(fā)字音
,呼氣,先呼后吸
,呼氣時張口,舌尖隨所發(fā)之字音自然調整
,由丹田默念所用之字
。氣為音,意為聲
,(不出聲)、一面吐氣
,腹部回吸,當氣吐盡
,即用鼻吸氣,吸氣長度為呼氣三分之一
,同時默念“二”字,輕閉口
,咬牙。一呼一吸為一次
,每字不過六次,補者先吸后呼
,以鼻吸氣·默念“二”字,同時舌尖抵上胯
,腹部向外鼓出,當吸氣已滿
,再用口呼出,方法與泄的呼氣法相同
,發(fā)所用之字音
,其呼氣長度亦為吸氣的三分之一,一吸一呼為一次
,每字不過九次。一處有病可練一個字
,多處有病,可練多個字
,亦可六字全練也
。凡練兩字以上者,須順以五行相生之序練
,即金()三焦(嘻)。不能顛倒
,否則弄成五行相克,對身體不利
,此為調息也。
六字調形歌訣如下:
肝木噓氣睜自睛
,肺金氣雙手擎。
心火呵氣頂叉手
,腎水吹氣抱膝平。
脾土呼氣須撮口
,三焦嘻氣寒熱寧。
本歌訣概括了六字訣的練功調形全部姿式和動作
,練肝經時應兩目圓睜。練沛經時雙手舉起翻掌
,手心向上
,隨著吸氣默念“二”字時之兩手緩緩向上托起
, 氣(即呼氣)時緩緩放下。練心經時雙手上舉在頭頂
,十指交叉,翻掌
,手心向上
,于頭頂
,吸氣默念“二”字時向上托起,呵氣(即呼氣)時雙手收至頭頂
。練腎經時隨著“吹”氣雙膝下蹭
,兩手抱著雙膝
,換氣(吸氣)時,默念“二”字起立
。練脾經時隨著呼氣將咀撮起。練三焦可坐可臥可站
,嘻氣以調整上中下三焦之寒熱。
以上六脈神劍修練之第一步
,主要是療疾治傷,達到身體康健
,努力勤修六十天成功
。
坐功(二)
正身盤坐
,雙手在腹前抱球
,意守下丹田
,當下丹田熱氣團生成之時,兩手在腹前拉球三十六次
,即兩手外展似拉球擴大
,然后兩手對擠似將氣球壓縮
,一拉一擠共三十六次
。然后
,兩手心向上
,雙掌上提至膻中穴
,翻掌
,掌心向下,按至腹前
。同時觀想全身毛孔張開,天地之靈氣
、靈光源源不斷進入體內
,聚于下丹田。一上一下共進行三十六次
,此乃六脈神劍修煉之第二步,著重培養(yǎng)丹田之真元之氣也
。努力勤修三十天功成。
坐功(三)
正身端坐
,收視返聽
,垂臉閉目
。意守丹田
,雙手十指交叉放于腹前丹田之上,待至丹田氣足
,一團熱氣下會陰過下鵲橋破尾閻督脈直上昆侖頂(即百會)再由前額過上鵲橋沿任脈下至膻中
,直至下丹田。此乃打通小周天也
。每次練功
,小周天 *** 轉三十六次。此乃坐功第三步
。千萬任其自然打通小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