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果有奇效
。
......
烏梅丸比例:烏梅(15)三百枚? 細辛(1.5)六兩? 附子(1.5)六兩,炮
,去皮? 黃連(4)十六兩? 當歸(1)四兩? 黃柏(1.5)六兩? 桂枝(1.5)六兩
,去皮? 人參(1.5)六兩? 干姜(2.5)十兩? 川椒(1)四兩
柴胡桂枝湯比例:桂枝(1.5)一兩半,去皮? 芍藥(1.5)一兩半? 黃芩(1.5)一兩半? 人參(1.5)一兩半? 甘草(1)一兩
,炙? 半夏(2.5)二合半
,洗? 大棗(4)六枚,擘? 生姜(1.5)一兩半
,切? 柴胡(4)四兩
柴胡桂枝烏梅湯
柴胡桂枝湯與烏梅丸合方時6:1比例:肉桂(或桂枝代)9克
,赤芍9克,黃芩9克
,黨參9克
,生甘草6克,法半夏15克
,大棗24克
,生姜9克(或干姜3克代),柴胡24克
。烏梅15克
,細辛1.5克,附子1.5克
,黃連4克
,當歸1克,黃柏1.5克
,川椒1克
。
柴胡桂枝湯與烏梅丸合方時7:1比例:肉桂(或桂枝代)10.5克,赤芍10.5克,黃芩10.5克
,黨參10.5克,生甘草7克
,法半夏17.5克
,大棗28克,生姜10.5克(或干姜3.5克代)
,柴胡28克
。烏梅15克,細辛1.5克
,附子1.5克
,黃連4克,當歸1克
,黃柏1.5克
,川椒1克。
柴胡桂枝湯與烏梅丸合方時8:1比例:肉桂(或桂枝代)12克
,赤芍12克
,黃芩12克,黨參12克
,生甘草8克
,法半夏20克,大棗32克
,生姜12克(或干姜3.5克代)
,柴胡32克。烏梅15克
,細辛1.5克
,附子1.5克,黃連4克
,當歸1克
,黃柏1.5克,川椒1克
。
柴胡桂枝湯與烏梅丸合方時10:1比例(比例不好):肉桂(或桂枝代)15克
,赤芍15克,黃芩15克
,黨參15克
,生甘草10克,法半夏25克
,大棗40克
,生姜15克(或干姜4.5克代),柴胡40克
。烏梅15克
,細辛1.5克
,附子1.5克,黃連4克
,當歸1克
,黃柏1.5克,川椒1克
。
加味
陳皮15克
,瓜蔞4克,吳茱萸15克
,當歸15克
,川芎15克,茯苓15克
,白術15克
,桃仁15克,牡丹皮15克
,麻黃20克
,厚樸25克,石膏15克
,杏仁15克
,五味子30克,小麥15克
,大黃1克
......
小便頻繁是什么原因
小便頻數(shù)
,是指小便次數(shù)明顯增加,甚則一日達數(shù)十次的一種癥狀
,簡稱尿頻
。
《靈樞.經(jīng)脈》及《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稱本癥為小便數(sh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貑枺娌≌摗贩Q為"癃"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稱溲數(shù)"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睹}訣.大小便病脈》又稱小便稠數(shù)"。
腎氣不固尿頻:尿頻而清長
,或兼尿遺失禁
,伴面色(白加光)白,頭暈耳鳴
,氣短喘逆
,腰膝無力,四肢不溫,舌質(zhì)淡胖
,苔薄白
,脈沉細弱。肺脾氣虛尿頻:尿頻清長
,或伴遺尿失禁
,兼見唇淡口和,咳吐涎沬
,頭眩氣短,形寒神疲
,納減便溏
,舌淡苔白,脈虛弱
。腎氣不固尿頻與肺脾氣虛尿頻:二者皆屬虛證
,均與小便清長并見。腎氣不固尿頻因素體陽虛
,久病傷陽
,腎失封藏,膀胱失約而尿頻:肺脾氣虛尿頻因過食生冷
,勞累過度
,寒邪傷陽,致肺牌氣虛不能制下
,膀胱失約則為尿頻
。前者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
、四肢不溫
,多見於年高腎虛之人或年幼陽氣未充之小兒;后者兼見咳吐涎沫、納減便溏
,常因勞累過度而誘發(fā)
,多見於中年勞累之人。腎氣不固尿頻治以溫補腎陽
,方選右歸丸;肺脾氣虛尿頻治宜溫肺健脾
,方以溫肺湯合補中益氣湯化裁。
小便頻數(shù)有虛實之分
,虛證以陽虛為多
,尿液偏於清長;實證多因濕熱,常兼尿急尿痛或排尿不適感
。本癥常責之肺
、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可一臟單獨發(fā)病
,也可多臟相兼為病
。此外,尚有肝氣郁結而尿頻者
,因情志失調(diào)
,肝氣郁結,氣機不暢
,累及膀胱而尿頻
,特點為尿頻兼有尿后似盡未盡之感,伴見脅肋不舒
,少腹脹痛
,眩暈頭痛,口苦
,煩躁易怒等癥
,常因情志變化而時輕時重,治宜疏肝解郁
,方選逍遙散加減
。
小便頻 ,黃
小便頻數(shù)
,是指小便次數(shù)明顯增加,甚則一日達數(shù)十次的一種癥狀
,簡稱尿頻
。
《靈樞.經(jīng)脈》及《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稱本癥為小便數(sh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枺娌≌摗贩Q為"癃"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稱溲數(sh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睹}訣.大小便病脈》又稱小便稠數(shù)"。
本癥與小便清長
、夜間多尿的概念有別
。小便清長指小便清徹而量多;夜間多尿特指夜間小便增加。而本癥特點是小便次數(shù)增加
,但尿量可多可少
,無晝夜之分。
《素問》所謂"癃"的含義有多種
,《奇病論》"癃者
,一日數(shù)十溲'
,系指本癥;《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指小便不通
。后世之"癃"多指小便不利或小便不通
,應注意區(qū)分。
[鑒別]
常見證候
膀胱濕熱尿頻:小便頻數(shù)
,尿急尿痛
,尿道灼熱感,小便短黃渾濁
,口乾而粘
,小腹脹滿,大便秘結
,或見發(fā)熱惡寒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
腎陰虧虛尿頻:尿頻而短黃,伴眩暈耳鳴
,咽乾口燥
,顴紅唇赤,虛煩不寐
,腰膝酸軟
,骨蒸勞熱,五心煩熱
,盜汗
,大便硬結,舌紅苔少
,脈細數(shù)
。
腎氣不固尿頻:尿頻而清長,或兼尿遺失禁
,伴面色(白加光)白
,頭暈耳鳴,氣短喘逆
,腰膝無力
,四肢不溫,舌質(zhì)淡胖
,苔薄白
,脈沉細弱。
肺脾氣虛尿頻:尿頻清長
,或伴遺尿失禁
,兼見唇淡口和
,咳吐涎沬,頭眩氣短
,形寒神疲
,納減便溏,舌淡苔白
,脈虛弱
。
跪求~~中醫(yī)學金匱要略重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金匱要略重點難點
第一章緒論
重點:《金匱要略》書名釋義及性質(zhì)、《金匱要略》基本內(nèi)容及學術成就貢獻
難點:《金匱要略》脈學特點
、《金匱要略》編寫體例
、《金匱要略》學術成就及貢獻、《金匱要略》制方理論及用藥特點服藥法
第二章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重點:治未病
、肝虛治法
、虛實異治、發(fā)病與預防
難點:“脾旺不受邪”
、“治肝補脾之要妙”——五行生克制化原理
、發(fā)病三條途徑
第三章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重點:濕病的治療原則及其機理、濕病的概念
、證治
難點:外濕治法為何“微發(fā)其汗”
、內(nèi)濕治法為何“利小便” 、防已黃芪湯是微汗法還是滲利法
、三附子湯證治比較
、麻黃加術湯與麻杏薏甘湯證治比較
第四章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重點:百合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
、治法主方
、狐惑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及內(nèi)服方
、外治法
、陰陽毒病的病因、臨床表現(xiàn)與證治
難點:百合病的病因病機
、百合病命名有幾種學說
、“百脈一宗”含義、狐惑病的命名
、本篇甘草瀉心湯與《傷寒論》中甘草瀉心湯的異同點
、陰陽毒的分類特點
第五章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重點:中風歷節(jié)病的概念和中風的病因病機及辨證
、歷節(jié)的證治
難點:以脈象推論中風病的病因病機、《金匱》對中風病因病機的認識
第六章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重點:血痹病概念及成因證治
難點:脈象推論血痹輕證病因病機
、虛勞的脈象有何特點
第七章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重點:肺痿證治
、肺痿肺癰鑒別
難點:虛熱肺痿的證治、虛寒肺痿證治
、麥門冬湯麥冬與半夏配伍意義
第八章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難點:桂枝加桂湯與苓桂甘棗湯證比較
、奔豚湯方義
重點:奔豚氣病的概念、肝氣奔豚的證治
第九章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重點:以“陽微陰弦”的脈理闡發(fā)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機
、栝蔞薤白三方異同點
、人參湯的組成、功效與主治證
、胸痹急癥證治
、心痛證治
難點:“陽微陰弦”含義?栝蔞薤白半夏湯與栝蔞薤白白酒湯證的鑒別
、枳實薤白桂枝湯與人參湯主治證為何迥異
?“關上小緊數(shù)”之“數(shù)”字如何理解?心痛輕證與重證的證治
、薏苡附子散方義
、胸痹急癥原文中“緩急”的注家不同認識
第十章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
重點:腹?jié)M病虛實寒熱的辨證要點、厚樸七物湯和大柴胡湯證治
、厚樸三物湯、大承氣湯
、附子粳米湯
、大黃附子湯的證治、脾胃虛寒證
、血虛寒疝的證候特點及方藥
難點:對“趺陽脈微弦
,法當腹?jié)M,不滿者必便難
,兩胠疼痛
,此虛寒從下上也”的理解、實熱性腹?jié)M病“舌黃未下者
,下之黃自去”
、實熱性腹?jié)M四方鑒別、大黃附子湯條之“發(fā)熱”癥
、附子粳米湯與赤丸中有炮附子
、炮烏頭與半夏相反藥物配伍、大烏頭煎
、烏頭桂枝湯與當歸生姜羊肉湯同治寒疝區(qū)別是什么
?大建中湯證“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
第十一章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重點:肝著、腎著的概念
、旋覆花湯的證治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的證治
難點:旋復花湯如何體現(xiàn)活血化瘀法?肝著癥狀特點
、腎著的病位
第十二章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重點:痰飲病的分類及概念
、治則、苓桂術甘湯
、腎氣丸
、甘遂半夏湯的主癥治法、下焦飲逆和痰飲冒眩的主癥
、方藥
、支飲重證的證治、葶藶大棗瀉肺湯的證治
難點:肺飲與四飲的關系
、對同病異治具體體現(xiàn)
、留飲優(yōu)飲、甘遂半夏湯中相反相成配伍及煎服法
、五苓散的方解及作用
、大小青龍湯的異同、支飲重證—虛者
、實者的含義和區(qū)別
、木防己湯中石膏用量
第十三章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重點:消渴病概念之廣義、狹義之分
、白虎加參湯證治
、消渴腎氣虧虛證治、小便不利上燥下寒證治
難點:《金匱》對消渴辨證與后世三消關系
、消渴病與消渴癥的鑒別
、腎氣丸與枯蔞瞿麥丸證治異同
第十四章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重點:水氣病的分類及治法、血分
、水分
、氣分概念、證治
難點:五臟水與四水的關系
、“血不利則為水”理論與臨床意義
、“陰陽相得,其氣乃行
,大氣一轉(zhuǎn)
,其氣乃散”的含義、越婢湯與防己黃芪湯的鑒別應用
、防己黃芪與防己茯苓的鑒別應用
、氣分病證治
第十五章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重點:黃疸病分類與病因病機
、谷疸病的病因病機、梔子大黃湯
、大黃硝石湯
、茵陳五苓散小半夏湯、小建中湯的證治及臨床應用
難點:“脾色必黃瘀熱以行”的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