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卷第一·藥錄纂要 藥出州土第三
論曰∶按本草所出郡縣皆是古名,今之學(xué)人卒尋而難曉
,自圣唐開辟
,四海無外
,州縣名目
,事事惟新
,所以須甄明即因土地名號后之學(xué)人容易即知
,其出藥土地
,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種
,其余州土皆有不堪進御
,故不繁錄耳。
關(guān)內(nèi)道
雍州∶柏子仁
、茯苓。華州∶覆盆子、杜蘅
、茵芋
、木防己、黃精
、白術(shù)
、柏白皮、茯苓
、茯神
、天門冬、薯蕷
、王不留行
、款冬花、牛膝
、細(xì)辛
、鱉甲、丹參
、鬼臼
、白芷、白蘞
、野狼牙
、水蛭、松花
、鱉頭
、桑螵蛸、松子
、松蘿
、兔肝、遠(yuǎn)志
、澤瀉
、五味子、菝
、桔梗
、玄參、沙參
、續(xù)斷
、山茱萸、萆
、白薇
、通草
、小草、石南
、石葦
、龜頭、麥門冬
。同州∶寒水石
、斑蝥、麻黃
、 蟲
、麻黃根、蕪荑
、蒲黃
、麻黃。岐州∶鬼督郵
、樗雞
、獐骨、獐髓
、及己
、藜蘆、秦艽
、甘草
。寧州∶ 子、芫青
、 蓄
、 花、荊子
、虻蟲
。州∶芍藥、 茹
、黃芩
、秦艽。原州∶野狼牙
、蓯蓉
、黃 、楓柳皮
、白藥
。延州∶蕪荑。
涇州∶澤瀉
、防風(fēng)
、秦艽
、黃芩。靈州∶代赭
、野豬黃
、蓯蓉
、 脂
。鹽州∶青鹽。
河南道
洛州∶秦椒
、黃魚膽
、黃石脂。谷州∶半夏
、桔梗
。鄭州∶秦椒。陜州∶栝蔞
、柏子仁
。汝州∶鹿角、鹿茸
。許州∶鹿茸
。虢州∶茯苓、茯神
、桔梗
、桑上寄生、細(xì)辛
、栝蔞
、白石英。豫州∶吳茱萸
、鹿茸
。齊州∶阿膠、榮婆藥
、防風(fēng)
。萊州∶牡蠣、 茹
、海藻
、馬刀、七孔決明
、文蛤
、牛黃、海蛤
、烏賊魚
。兗州∶防風(fēng)
、羊石、仙靈脾
、云母
、紫石英、桃花石
。密州∶海蛤
、牛黃。泗州∶麋脂
、麋角
。徐州∶桑上寄生。淄州∶防風(fēng)
。沂州∶紫石英
。
河?xùn)|道
蒲州∶龍骨、紫參
、蒲黃
、五味子、石膽
、龍角
、龍齒。絳州∶防風(fēng)
。隰州∶當(dāng)歸
、大黃。汾州∶石龍芮
、石膏
。潞州∶赤石脂、不灰木
、人參
、白石脂。澤州∶人參
、禹余糧
、防風(fēng)、白石英
。并州∶白菀
、鬼督郵、白龍骨
、柏子仁
、礬石、 石、甘草
。晉州∶白堊
、紫參。代州∶柏子仁
。蔚州∶松子
。慈州∶白石脂。
河北道
懷州∶牛膝
。相州∶知母
、磁石?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荨萌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滄州∶ 菌
。幽州∶人參
、知母、蛇膽
。檀州∶人參
。營州∶野豬黃。平州∶野豬黃
。
山南西道
梁州∶小柏
、芒硝、理石
、皂莢
、蘇子、 脂
、防己
、野豬黃。洋州∶野豬黃
、 脂
。
鳳州∶鹿茸。始州∶重臺
、巴戟天
。通州∶藥子。渠州∶賣子木
。商州∶香零皮
、濃樸、熊膽
、龍膽
、楓香脂、菖蒲
、楓香木
、秦椒
、辛夷、恒山
、獺肝
、熊、杜仲
、莽草
、枳實、芍藥
。金州∶獺肝
、枳茹、莽草
、蜀漆
、獺肉、枳實
、枳刺
、恒山。
山南東道
鄧州∶夜干
、甘菊花
、蜥蜴、蜈蚣
、梔子花
、牡荊子。均州∶葳蕤
。荊州∶橘皮
。襄州∶石龍芮、藍實
、蜀水花
、茗草、雷丸
、陵鯉甲
、烏梅、牽牛子
、干白
、鸕 頭、橙葉
、梔子花
、蜥蜴、蜈蚣、孔公孽
、敗醬
、貝母。夔州∶橘皮
。硤州∶杜仲
。房州∶野豬黃、獾脂
。唐州∶鹿茸
。
淮南道
揚州∶白芷、鹿脂
、蛇床子
、鹿角。壽州
、光州
、蘄州、黃州
、舒州∶并出生石斛
。申州∶白芨。
江南東道
潤州∶躑躅
、貝母、卷柏
、鬼臼
、半夏。越州∶榧子
、劉寄奴
。婺州、睦州
、歙州
、建州∶并出黃連。泉州∶干姜
。
江南西道
宣州∶半夏
、黃連。饒州∶黃連
。吉州∶陟厘
。江州∶生石斛。岳州∶杉木
、蟬蛻
、楠木、鱉甲。潭州∶生石斛
。郎州∶牛黃
。永州∶石燕。郴州∶釣樟根
。辰州∶丹砂
。
隴右道
秦州∶防葵、芎
、野狼毒
、鹿角、獸野狼牙
、鹿茸
、蘼蕪。成州∶防葵
、野狼牙
。蘭州∶蓯蓉、鹿角膠
。武州∶石膽
、雄黃、雌黃
。廓州∶大黃
。宕州∶ 本、獨活
、當(dāng)歸
。
河西道
涼州∶大黃、白附子
、鹿茸
。甘州∶椒根。肅州∶肉蓯蓉
、百脈根
。伊芳州∶伏翼、葵子
。瓜州∶甘草
。西州∶蒲桃。沙州∶石膏
。
劍南道
益州∶苧根
、枇杷葉、黃環(huán)
、郁金
、姜黃
、木蘭、沙糖
、蜀漆
、百兩金、薏苡
、恒山
、干姜、百部根
、慎火草
。眉州∶巴豆。綿州∶天雄
、烏頭
、附子、烏喙
、側(cè)子
、甘皮、巴戟天
。資州∶折傷木
。嘉州∶巴豆、紫葛
。邛州∶賣子木
。瀘州∶ 醬。茂州∶升麻
、羌活
、金牙、芒硝
、馬齒礬、樸硝
、大黃
、雄黃、礬石
、馬牙硝
。 州∶高良姜。松州
、當(dāng)州∶并出當(dāng)歸
。扶州∶芎 。龍州∶側(cè)子
、巴戟天
、天雄
、烏頭、烏喙
、附子
。柘州∶黃連。
嶺南道
廣州∶石斛
、白藤花
、丁根、決明子
、甘椒根
。韶州∶石斛、牡桂
、鐘乳
。賀州、梧州
、象州∶并出蚺蛇膽
。春州、封州
、瀧州∶并出石斛
。恩州∶蚺蛇膽。桂州∶滑石
、蚺蛇膽
。柳州∶桂心、釣樟根
。融州∶桂心
。潘州∶蚺蛇膽。交州∶檳榔
、三百兩銀
、龍眼、木藍子.峰州∶豆蔻
。馬牙石一名長石
,一名大乳,一名牛腦石
,出在齊州歷城縣
。
論曰∶既知無物非藥及所出土地,復(fù)采得時
,須在貯積
,以供時急,不得虛棄光陰
,臨事忽遽
,失其機要
,使風(fēng)燭不救,實可悲哉
!博學(xué)人深可思之
,用為備耳。
?淺談孫思邈面藥
唐代醫(yī)藥學(xué)家孫思邈所撰《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巨著
,是集隋唐以前醫(yī)學(xué)之大成之作
,被譽為中醫(yī)藥學(xué)的百科全書。其中美容方藥稱為「面藥」
,收載于《千金要方卷六·七竅病面藥第九》和《千金翼方卷五·婦人面藥第五》中
,詳細(xì)地介紹了劑型、組成
、制法
、使用、療效和禁忌等
,內(nèi)容非常豐富
。據(jù)統(tǒng)計,共有方劑105首
,應(yīng)用藥物160種
,包括植物藥105種、動物藥32種
、礦物藥23種;按《千金翼方卷二·本草》的分類
,其中草部60種, *** 部37種
,木部26種
,玉石部26種,米谷部11種
,果部11種
,蟲魚部6種,菜部4種
。按應(yīng)用頻率在10次以上者有:白芷29次
,白附子28次,萎蕤(玉竹)
、酒21次,商陸
、川芎19次
,白茯苓、白瓜子18次
,土瓜根
、豬胰
、麝香17次,稿本
、杏仁16次
,細(xì)辛15次,白僵蠶
、白術(shù)
、木蘭皮、零陵香
、防風(fēng)14次
,當(dāng)歸、桃仁
、鷹矢白
、青木香、醋13次
,辛夷
、白蘞12次,丁香
、雞子白11次
,蜀冰花、白蜜10次等
。值得一提的是
,《千金翼方卷一·藥錄纂要》「悅?cè)嗣妗箖H收錄白瓜子、雄黃
、丹砂
、落葵子、鹿髓
、菌桂
、旋覆花、麝香
、瓜蔞仁9種
,而其他都散在于治風(fēng)、止癢
、殺蟲
、治瘡、長肌肉藥幾類中
,可見美容藥物的應(yīng)用較為廣泛
。
孫思邈美容方藥是由具有悅澤人面、滋養(yǎng)肌膚
、去皺防皴
、祛風(fēng)解毒藥物組成
,應(yīng)用范圍較廣。其藥用有以下4個方面
。
祛除黑斑
如白芷對面部色素沉著有效
,能抑制某些致病性真菌;白附子對黧黑斑、癬癥有效;白瓜子含較多油脂
,潔白潤澤肌膚
,可去黑斑;土瓜根治面黑面瘡;鷹矢白去面部黧黑斑;辛夷祛風(fēng)除斑,治頭面黧黑斑
、癬癥等;白石脂潔白悅色
,祛斑護膚;珍珠治面部干皴、黧黑斑等;白僵蠶祛風(fēng)消斑
,能滅斑
,令人面色好等。
滋潤肌膚
如桃仁
、杏仁用于面部干燥發(fā)癢;萎蕤美顏潤澤
,去面黑斑;瓜蔞仁滋潤滑膩,用于手面皺皴;當(dāng)歸養(yǎng)血潤燥
,黃芪
、白術(shù)益氣固表,配伍有滋養(yǎng)肌膚功能;桃花令人好顏色等;動物藥如白蜜
、乳類
、雞子白、諸類脂肪
、腦
、髓、白蠟等
,均含豐富的揮發(fā)油
、脂肪類。
治療疾病
可治療如黧黑斑
、烏靨
、酒齄、粉刺
、濕疹
、癬癥、白癜風(fēng)等疾病
。用細(xì)辛祛風(fēng)止癢
,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皮炎等;稿本祛風(fēng)散濕
,治皮膚疵斑、酒齄
、粉刺;川芎解毒消腫
,用于顏面風(fēng)疾、疥癬
、瘡瘍;防風(fēng)祛風(fēng)止癢
,治皮膚瘙癢;木蘭皮解毒燥濕,去面熱赤瘡酒齄;白蘞治白癜風(fēng)
、皮膚瘙癢
、癬癥;商陸消腫殺蟲,治癰瘡癬癥等
。以上藥物均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礦物藥如朱砂、胡粉
、密陀僧
、雄黃、白礬
、硫黃等
,有解毒殺蟲、收斂防腐之功
,對疥癬
、濕疹、皮炎
、瘡瘍有良好效果
。
美容方藥多以芳香藥為輔料,如白芷
、當(dāng)歸
、川芎、辛夷
、細(xì)辛
、稿本、木蘭皮
、梔子花
、甘松香、零陵香
,以及麝香等;也有以面類(白豆面
、畢豆面、綠豆面、面粉)
、水類(井花水
、酸漿水、米泔水
、醋)
、酒類及脂、膏
、髓類等作輔料
。主要為補血活血、健脾益氣
、祛風(fēng)散結(jié)
、美顏悅澤及清熱解毒藥等。
馬鞭石斛簡介
目錄1拼音2拼音名3英文名4馬鞭石斛的別名5來源6原形態(tài)7生境分布8性狀9化學(xué)成份10功能主治11摘錄附:1古籍中的馬鞭石斛 1拼音 mǎ biān shí hú
2拼音名Mǎ Biān Shí Hú
3英文名Herba Dendroilii Fimbriati
4馬鞭石斛的別名大黃草
、馬鞭桿
、旱馬棒
5來源為蘭科植物流蘇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的莖。
6原形態(tài)莖直立
,圓柱形
,綠色,在陽光充足地方帶紅紫色
,具溝槽
,高30~122cm,粗0.6~1.2cm
。葉薄革質(zhì)
,長橢圓形,長9~12cm
,寬2~4.5cm
,頂端急尖或漸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偁罨ㄐ蛏跓o葉莖的先端
,下垂,有花5~8朵
;花金黃色
,有香氣;萼片長約2.5cm
,寬1.2~1.5cm
;花瓣與萼片等長,但較寬
,寬1.5~1.7cm
,唇瓣近圓形,長2.5~3cm,寬2.5~2.8cm
,唇盤上有1個腎形紫色斑塊
,兩面均有絨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5月
。
7生境分布生于巖石上和樹上。分布于廣西
、貴州、云南
。
8性狀莖圓柱形
,較直,偶見分枝
,長30~122cm
,基部直徑6~10mm,中部直徑5~9mm
,上部直徑2~4mm
,節(jié)間長2~5.1cm。表面黃色至暗黃色
,大多具8~9條深縱溝
,有纖維狀附屬物,節(jié)上有灰黃色葉鞘殘留和灰褐色的氣生根
。質(zhì)輕
,斷面纖維狀,灰白色或灰褐色
。鮮品嫩莖紫紅色
,較老莖綠色。氣微
,味微苦
。
9化學(xué)成份莖含葉羥基肉桂酸烷基酯類等。
10功能主治同金釵石斛
。
11摘錄《*辭典》
古籍中的馬鞭石斛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卷十八]牙齒病論 黃連為末
。入麝研勻。貼病處
。亦治口瘡
。治風(fēng)牙疼以馬鞭草煎湯。含漱之
。又方治如前
。莽草升麻細(xì)辛(去苗)...
《本草綱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藥]腰痛 急者,炒研酒服;狐疝陰卵疾
,同白術(shù)
、桂心末服。)馬鞭草(婦人疝氣
,酒煎熱服
,仍浴身取汗。)羌活(男子...
《圣濟總錄》:[卷第三十七]瘴氣 )半夏(半斤生姜絞汁浸參宿焙干)桂(去粗皮一兩)馬鞭草(焙半斤)荊芥穗陳橘皮(去白焙干各四兩)甘草(...
《普濟方》:[卷九十八諸風(fēng)門]風(fēng)走注疼痛(附論) 用好至五十丸透骨膏治一切風(fēng)濕
。走注疼痛
。生干地黃馬鞭草(各半斤)吳茱萸白面(各三兩)骨碎補敗姜屑(各...
《千金翼方》:[卷第一·藥錄纂要]藥名第二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book/910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