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醫(yī)書籍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脈大意第二

    中藥大全 2023-09-21 09:45:59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 診脈大意第二


    問曰∶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jīng)皆有動脈,而獨取寸口者

    ,何也
    ?扁鵲曰∶晝夜漏水下百刻
    ,凡一刻一百三十五息
    ,十刻一千三百五十息
    ,百刻一萬三千五百息
    ,脈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下一百刻,榮衛(wèi)行陽二十五度
    ,行陰二十五度
    ,合五十度為一周,而復會于手太陰
    。手太陰者
    ,寸口也,寸口者
    ,五臟六腑氣血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脈有尺寸者
    ,從關至尺是尺內(nèi)陰之所治,從關至魚際是寸內(nèi)陽之所治
    。寸口位八分
    ,關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合三部一寸九分
    。寸口關上為陽
    ,陽脈常浮而速,尺中為陰
    ,陰脈常沉而遲
    。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
    ,肺脈也
    ;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脈也
    ;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
    ,脾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
    ,稱其形性則吉
    ,與本性相乘則兇,何則
    ?人大而脈細
    ,人細而脈大,人樂而脈實
    ,人苦而脈虛
    ,性急而脈緩,性緩而脈躁
    ,人壯而脈細
    ,人羸而脈大,此皆為逆
    ,逆則難治
    ,反則為順,則為易治

    凡婦人脈常欲濡

    ,弱于丈夫也,小兒四五歲者
    ,脈自疾快
    ,呼吸八至也。

    凡春脈細弦而長

    ,夏脈洪浮而長
    ,來疾而去遲。

    秋脈微浮而散

    ,冬脈沉滑而實
    ,季夏脈洪而遲。

    凡心肺二脈大率俱浮,何以別之

    ,浮而大者心也
    ,浮而短者肺也。凡肝腎二脈俱沉
    ,何以別之
    ,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
    ,遲緩而長者脾也

    夫人受氣于谷,谷成于胃乃傳于五臟六腑

    ,五臟六腑皆受氣于胃
    ,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wèi)
    ,榮行脈內(nèi)
    ,衛(wèi)行脈外,陰陽相貫
    ,如環(huán)之無端
    。故胃為水谷腑,主稟四方
    ,皆以胃氣為本也

    凡人病脈不病,名曰內(nèi)虛

    。脈病患不病
    ,名曰行尸,死不治

    夫平和之脈

    ,不緩不急不澀不滑不存不亡不長不短不低不昂不縱不橫,此為平也
    ,無病
    。尺欲小大,關欲小實
    ,老人脈欲微
    ,陽羸于陰者,平也

    夫按之不足

    ,舉之有余,名曰浮
    。浮,陽也。

    按之去來促急

    ,名曰數(shù)
    。數(shù),陽也

    按之如琴瑟弦

    ,三關通病,梗梗無有屈撓
    ,名曰弦
    。弦,陽也
    。(《王函經(jīng)》為陰
    。)按之如動珠子,名曰滑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按之實強

    ,其脈有似沉伏,名曰牢
    。牢
    ,陽也。

    按之浮大在指下而滿

    ,名曰洪
    。洪,陽也

    按之洪大牢強隱指

    ,名曰實。實
    ,陽也

    脈見于關上,無頭尾

    ,大如豆
    ,厥厥搖,名曰動
    。動
    ,陽也。

    上件八條

    ,皆陽脈也

    按之有余

    ,舉之不足,名曰沉
    。沉
    ,陰也。

    按之無

    ,舉之來
    ,兩旁實而中央空,名曰芤
    。芤
    ,陰也。

    按之遲小

    ,名曰細
    。細,陰也

    按之短實而數(shù)

    ,有似切繩狀,名曰緊
    。緊
    ,陰也。

    按之依依

    ,名曰緩
    。緩,陰也

    按之大而遲

    ,名曰虛。虛
    ,陰也

    按之短小不至,動搖若有若無

    ,或復浮薄而細急
    ,輕手乃得,重手不得
    ,名曰微
    。微,陰也

    按之乃得

    ,舉之無有,濡而細
    ,名曰弱
    。弱
    ,陰也。

    按之盡牢

    ,舉之無有
    ,不前不卻,但出不入
    ,如魚之接食動中,名曰遲
    。遲
    ,陰也。

    按之無有

    ,舉之有余
    ,或如帛衣在水中,輕手與肌肉相得而軟
    ,名曰濡
    。濡,陰也

    按之促數(shù)浮短

    ,如刮竹皮,輕手乃得
    ,重手不離其處
    ,或多入而少出,名曰澀
    。澀
    ,陰也。

    按之來

    ,數(shù)時一止
    ,名曰促。促
    ,陰也

    脈來動而中止,按之小數(shù)中能還者

    ,舉指則動
    ,名曰結。結
    ,陰也
    ,不死。

    脈動而止

    ,不能自還
    ,因而復動
    ,名曰代。代
    ,陰也
    ,代者死。

    上件一十四條

    ,皆陰脈也

    脈有相薄者,寸口微

    ,而尺中弦
    ,此為相薄也,或但寸口微而弦
    ,亦為相薄也

    沉與伏相類;濡與弱相類

    ;弦與緊相類
    ;浮與芤相類;牢與實相類
    ;微與澀相類
    ;遲與緩相類;滑與數(shù)相類

    凡脈出為陽

    ,入為陰,來往之間為脾
    ,大陰凡脈浮滑長皆為陽
    ,沉澀短皆為陰也。

    脈有一陰一陽者

    ,脈來沉而滑也
    ;一陰二陽者,脈來沉滑而長也
    ;一陰三陽者
    ,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
    。一陽一陰者
    ,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
    ,脈來長而沉澀也
    ;一陽三陰者,脈來沉澀而短
    ,時一浮也

    脈有伏匿者

    ,謂陰陽更相乘伏也。若脈居陰部
    ,反陽脈見
    ,為陽乘陰也;雖陽脈
    ,時沉澀而短者
    ,此為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
    ,反陰脈見
    ,為陰乘陽也;雖陰脈
    ,時浮滑而長者,此為陰中伏陽也
    。故重陰者癲
    ,重陽者狂。

    脈有太過

    ,有不及
    ,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
    ,有關有格
    。關之前者,陽之動也
    。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
    ,謂之太過,減者謂之不及
    。遂上魚為溢
    ,為外關內(nèi)格,此陰乘之脈
    。關之后者陰之動也
    ,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謂之太過
    ,減者謂之不及
    。遂入尺為覆,為內(nèi)關外格
    ,此陽乘之脈
    ,是真臟之見也。得此諸脈
    ,人不病自死
    。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
    ,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死不治
    ,欲決死生
    ,當以月節(jié)期之。

    脈有相乘

    ,有縱有橫
    ,有逆有順,何以知之
    。水行乘火
    ,金行乘木,名曰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鹦谐怂拘谐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名曰橫
    。水行乘金
    ,火行乘木
    ,名曰逆
    。金行乘水,木行乘火
    ,名曰順也

    夫欲知人病將愈,當診其三部之脈

    ,大小遲疾浮沉正等
    ,雖有寒熱不解,然陰陽已平
    ,知當愈也

    夫病者發(fā)熱身體疼痛,此為表有病

    ,其脈當浮大
    ,今脈反沉遲,故知當愈
    。病卒腹中急痛
    ,此為里有病,其脈當沉細
    ,今脈反浮大
    ,故知當愈。然此二脈,其人不即愈者
    ,必當死
    ,以夫脈者,血之腑也
    ,長則氣治
    ,短則氣病,數(shù)則煩心
    ,大則病進
    。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
    ;代則氣衰
    ,細則氣少。短而急者
    ,病在上
    ;長而緩,者病在下
    ;弦而沉者
    ,病在內(nèi);浮而洪者
    ,病在外。脈實者
    ,病在內(nèi)
    ,脈虛者,病在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⒏〔≡诜危聢陨咸摬≡谄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長而弦者病在肝
    ,脈小血少病在心,大而緊者病在腎

    凡脈

    ,腑為陽,主熱
    ,臟為陰
    ,主寒。陽微自汗
    ,陰浮自下
    。陽數(shù)即口瘡,陰數(shù)即惡寒。陽數(shù)出血
    ,陰澀下血
    。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夫脈有三部

    ,陰陽相乘,榮衛(wèi)氣血
    ,任人體躬
    ,呼吸出入,上下于中
    ,因息游布
    ,津液流通,隨時動作
    , 象形容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色觀脈
    ,大小不同,一時之間
    ,變無經(jīng)常
    ,尺寸參差,或短或長
    ,上下乖錯
    ,或存或亡,病輒改易
    。進退低昂
    ,心迷意惑,動失紀綱
    ,愿為具陳
    ,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
    ,道之根源
    ,脈有三部,尺寸及關
    ,榮衛(wèi)流行
    ,不失衡銓,腎沉心洪
    ,肺浮肝弦
    ,此自經(jīng)常
    ,不失銖分。出入升降
    ,漏刻周旋
    ,水下百刻,一周循環(huán)
    ,當復寸口
    ,虛實見焉,變化相乘
    ,陰陽相干
    。風則浮虛,寒則牢堅
    。沉潛水畜
    ,支飲急弦,動則為痛
    ,數(shù)即熱煩
    ,設有不應,知有所緣
    ,三部不同
    ,病各異端。太過可怪
    ,不及亦然
    ,邪不空見,終必有奸
    ,審察表里
    ,三焦別焉。知其所舍
    ,消息珍看,料度臟腑
    ,獨見若神
    ,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凡療病

    ,當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
    ,病之新故
    ,乃可療之。形氣相得
    ,色澤以浮
    ,脈順四時,此為易治,形氣相失
    ,色夭不澤
    ,脈實堅甚,脈逆四時
    ,此為難療

    夫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

    ,危
    。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
    ,死
    。形氣相得者,生
    ,三五不調者
    ,病。

    夫關前為陽

    ,關后為陰
    ,陽出陰入,以關為界
    ,陽數(shù)則吐
    ,陰數(shù)則下,陽弦頭痛
    ,陰弦腹痛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book/913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道醫(yī)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六章第五節(jié) 老年保健在線閱讀
    《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六章第五節(jié) 老年保健人體于60歲以后進入老年期。一
    、生理和心理特點《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說:老年人“精耗血衰
    ,血氣凝泣”
    ,“形體傷憊……百骸疏漏,風邪易乘”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關上脈第五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 診關上脈第五關上浮而數(shù)
    ,胃中熱
    。關上浮大,風在胃中
    ,腹脹急
    ,心下澹澹然,羸瘦不能食
    。(《千金》云關上浮大
    ,風有胃中,弱口肩息
    ,心下澹澹
    ,食欲嘔。)關上細微而絕者
    ,腹中癖
    ,少氣,不能食
    。關上微而芤
    ,唾血亦吐血。關
    2023-09-21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關上脈第五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空青
    味甘寒
    。主眚盲
    ,耳聾。明目
    ,利九竅
    ,通血脈,養(yǎng)精神
    。久服,輕身延年不老
    。能化銅鐵鉛錫作金
    。生山谷。吳普曰:空青
    ,神農(nóng)甘
    ,一經(jīng)酸
    ,久服,有神仙玉女來時
    ,使人志高(御覽)
    。名醫(yī)曰:生益州及越巂山有銅處,銅精熏則生空青
    ,其腹中空
    ,三月中旬,采
    ,亦
    2023-09-28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空青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氣府論在線閱讀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 氣府論足太陽脈氣所發(fā)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
    ,入發(fā)至項三寸半
    ,傍五,相去三寸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
    ,行五,五五二十五
    ,項中大筋兩傍各一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腑方風眩第四
    屬性:(論一首
    、方九首
    、灸法一首、食禁一首)前卷既有頭面風方
    ,風眩不當分出
    ,蓋以此是徐嗣伯方,不可以余方相雜
    ,故此特立風眩方條
    ,專出徐氏方焉 道醫(yī)中醫(yī)傷科按摩學編寫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