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六十九首 論一首
肺中風者,其人偃臥而胸滿短氣
心中風者
,其人但得偃臥不得傾側(cè),悶亂冒絕汗出,心風之證也。若唇正赤尚可治,灸心俞百壯,急服續(xù)命湯。若或青或白或黃或黑,此為心已壞為水,不可復治,旬日死(一云五六日死)。脾中風者
,其人但踞坐而腹?jié)M,視身通黃口吐涎汁尚可治,灸脾俞百壯,急服續(xù)命湯。目下青手足青
,不可復治腎中風者
大腸中風者
,臥而腸鳴不止,灸大腸俞百壯,服續(xù)命湯。論曰∶凡風病內(nèi)外沉浮者,內(nèi)是五臟
,外是皮膚,沉是骨髓,浮是血脈。若在腠理,湯藥所及。若在五臟,酒醪所至。若在血脈,針灸所中。深在骨髓,扁鵲自云不能如何。風痱者
,卒不以言夫眼肝風占候口不能言
,灸鼻下人中,次大椎,次肝俞,各五十壯。心風灸心俞各五十壯
。脾風灸脾俞各五十壯
。脾風占候,言聲不出或手上下
,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卒中風口
凡卒中風
治尸厥法∶凡尸厥如死
灸失喑不語法∶先灸天窗五十壯訖,息火乃移灸百會五十壯畢
灸角弓反張法∶唇青眼戴
次灸曲差二穴各七壯。穴在神庭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上關(guān)二穴各七壯。在耳前上廉起骨陷中
次灸下關(guān)二穴各七壯
次灸頰車二穴各七壯
次灸廉泉一穴七壯
次灸囟會一穴七壯
。在神庭上一寸。次灸百會一穴七壯
。在當頂上正中央。次灸本神二穴各二壯。在耳直上入發(fā)際二分
。次灸天柱二穴各七壯。在項后大筋外入發(fā)際陷中
。次灸陶道一穴七壯。在大椎下間
。次灸風門二穴各七壯
。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次灸心俞二穴各七壯
。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次灸肝俞二穴各七壯
次灸腎俞二穴各七壯
次灸膀胱俞二穴各七壯
次灸曲池二穴各七壯
次灸肩 二穴各七壯
次灸支溝二穴各七壯
。在手腕后二寸兩骨間陷中。次灸合谷二穴各七壯。大手大指虎口兩骨間陷中
。次灸間使二穴各七壯
次灸陽陵泉二穴各七壯
。在膝下骨前陷中。次灸陽輔二穴各七壯
。在外踝上絕骨陷中。次灸昆侖二穴各七壯
。在外踝后跟骨上陷中。上以前主久風
、卒風、緩急諸風,發(fā)動不自覺知,或心腹脹滿,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閉耳聾,或舉身冷直,或煩悶恍惚,喜怒無常。凡有風鼻交額中一穴
,針入六分,得氣即瀉,留三呼,瀉五吸,不補,亦宜灸,然不如針。此主癲風弓角反張、羊鳴,大風青風面風如蟲行,卒風多睡健忘,心中憒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雜灸法∶凡風
凡大風灸百會七壯
凡百諸風,灸大椎平處兩相二寸三分
治風
扁鵲曰∶凡心風灸心俞各五十壯
,第五節(jié)對心是也。肝俞
,主肝風腹脹,食不消化大腸俞主風
治卒中惡
若不語
若不識人
若眼反口噤
腋門二穴主風,灸五十壯
治風,身重心煩
治頭風搖動
治猥遐風偏風半身不遂法∶肩 主偏風半身不遂
又針曲池
又針列缺
,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亦可灸之,日七壯至一百,總至三百壯。陽池
,上一夫兩筋間陷中主刺熱風耳聾鳴,手不仁,冷風手戰(zhàn),偏風,半身不遂。陽池支溝商丘
,在內(nèi)踝前陷中,主偏風癉,腳不得履地,刺風頭風熱風陰癉,針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疾出之。忌灸。偏風半身不遂,腳重熱風
,疼不得履地,針入四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疾出針,于痕上灸之良
,七壯。灸猥遐風半身不遂法∶先灸天窗
,次大門,腦后尖骨上一寸,次承漿,次風池,次曲池,次手髓孔,腕后尖骨頭宛宛中,次手陽明大指奇后 瓜蒂
(《本經(jīng)》)
【異名】甜瓜蒂(陶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