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醫(yī)書籍

    黃帝內經-靈樞第37章,五閱五使在線閱讀

    中藥大全 2023-09-21 12:33:24

    黃帝內經-靈樞》第37章 五閱五使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刺有五官

    、五閱,以觀五氣;五氣者
    ,五藏之使也
    ,五時之副也
    。愿聞其五使當安出

    歧伯曰:五官者

    ,五藏之閱也

    黃帝曰:愿聞其所出

    ,令可為常。

    歧伯曰:脈出于氣口

    ,色出于明堂
    ,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常
    ,經氣入藏
    ,必當治里。

    帝曰:善

    !五色獨決于明堂乎

    歧伯曰:五官以辨,闕庭必張

    ,乃立明堂
    ,明堂廣大,蕃蔽見外
    ,方壁高基
    ,引垂居外,五色乃治
    ,平博廣大
    ,壽中百歲;見此者
    ,刺之必已
    ;如是之人者,血氣有余,肌肉堅致
    ,故可苦以針

    黃帝曰:愿聞五官?

    歧伯曰:鼻者

    ,肺之官也
    ;目者,肝之官也
    ;口唇者
    ,脾之官也;舌者
    ,心之官也
    ;耳者,腎之官也

    黃帝曰:以官何候

    歧伯曰:以候五藏:故肺病者,喘息

    、鼻張
    ;肝病者,眥青
    ;脾病者
    ,唇黃;心病者
    ,舌卷短
    、顴赤;腎病者
    ,顴與顏黑

    黃帝曰:五脈安在?五色安見

    ?其常色殆者如何

    歧伯曰:五官不辨,闕庭不張

    ,小其明堂
    ,蕃蔽不見,又埤其墻
    ,墻下無基
    ,垂角去外,如是者
    ,雖平常殆
    ;況加疾哉

    黃帝曰:五色之見于明堂,以觀五藏之氣

    ,左右高下
    ,各有形乎?

    歧伯曰:府藏之在中也

    ,各以次舍
    ,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Www.

    《黃帝內經》讀后篇

    花了將近三個月時候,把《黃帝內經》通讀了一遍

    。說實在的
    ,看的有些一知半解,但至少建立了圍繞生命這主題建立了一個大概的知識結構
    ,為以后在生活實踐中有出入性的參照和理解
    。最后再次綜合性歸納一下《黃帝內徑》的價值,也是一個不錯的收獲


    《黃帝內經》分《 靈樞 》
    、《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 醫(yī)學 典籍


    《黃帝內經》在 黃老 道家理論上建立了 中醫(yī)學 上的" 陰陽五行學說 "
    、" 脈象學說 "、" 藏象學說 "
    、"經絡學說"
    、"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
    、"診法"
    、"論治"及"養(yǎng)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呈現了自然
    、生物、心理
    、社會"整體醫(y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素問》:

    《素問》之名最早見于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自序》。自戰(zhàn)國時代成書到齊梁間 全元起 作《素問訓解》時
    ,一直保持九卷的舊制
    ,只是到全元起注《素問》時,《素問》的第七卷已經亡佚了。?

    、《靈樞》

    《靈樞》最早稱《針經》
    。第一篇《九針十二原》就有"先立《針經》"之語,相當于自我介紹
    。后來又稱為《九卷》
    ,晉皇甫謐復又稱之為《針經》,再后又有《九虛》
    、《九靈》
    、《黃帝針經》 等名。

    、《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
    、經絡、病因
    、病機
    、病證、診法
    、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
    。《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
    ,內容與之大體相同
    。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
    、病機之外
    ,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
    、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四、理論體系概述:

    1
    、《黃帝內經》基本理論精神包括:整體觀念
    、陰陽五行、藏象經絡
    、病因病機
    、診法治則、預防養(yǎng)生和運氣學說等等:

    ①"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
    ,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聯系的


    ②"陰陽五行"是用來說明事物之間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理論。

    ③"藏象經絡"是以研究人體五臟六腑
    、十二經脈
    、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
    、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為主要內容的。

    ④"病因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是否發(fā)病以及疾病發(fā)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


    ⑤"診法治則"是中醫(y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⑥"預防養(yǎng)生"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中醫(yī)的養(yǎng)生學說,是養(yǎng)生防病經驗的重要總結


    ⑦"運氣學說"研究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生理
    、病理的影響,并以此為依據
    ,指導人們趨利避害


    歷代醫(yī)家用分類法對《黃帝內經》進行研究。其中分類最繁的是 楊上善
    ,分做18類;最簡的是 沈又彭
    ,分做4卷。各家的認識較為一致的是臟象(包括經絡)
    、病機、診法和治則四大學說
    。這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2、臟像學說:

    折疊 2
    、臟2
    、臟象學說是研究人體臟腑組織和經絡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間的聯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與外環(huán)境的聯系等等之學說


    臟象學說是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為物質基礎的
    。當然有關解剖學之內容還遠不止此,但更重要的還是通過大量的醫(yī)療實踐不斷認識
    、反復論證而使此學說逐漸豐富起來的
    ,最終達到了指導臨床的高度。

    《黃帝內經》充分認識到"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辯證法則
    ,使臟象學說系統(tǒng)而完善
    。臟象學說主要包括臟腑、經絡和精氣神三部分
    。臟腑又由五臟
    、六腑和奇恒之腑組成。

    五臟
    ,即肝
    、心、脾
    、肺
    、腎


    六腑,即膽
    、胃
    、大腸、小腸
    、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腑也屬于腑,但又異于常
    。系指腦
    、髓、骨
    、脈
    、膽和女子胞。這里邊膽即是大腑之一
    ,又屬于奇恒之腑


    臟腑雖因形態(tài)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們之間卻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合作
    、相互為用的。

    經絡系統(tǒng)可以分經脈
    、絡脈和腧穴三部分
    。經脈有正經十二: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
    。十二經脈首尾相聯如環(huán)無端,經氣流行其中周而復始
    。另有別于正經的奇經八脈:督脈
    、任脈、沖脈
    、帶脈
    、陰蹺脈
    、陽蹺脈、陰維脈
    、陽維脈
    。(注:"奇經八脈"一名始于《難經·二十七難》)

    經脈之間相交通聯絡的稱絡脈。其小者為孫絡不計其數;其大者有十五
    ,稱十五絡脈
    。《靈樞·經脈》敘述的非常詳細

    腧穴為經氣游行出入之所
    ,有如運輸
    ,是以名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饵S帝內經》言腧穴者
    ,首見《素問·氣穴論》,再見于《素問·氣府論》
    ,兩論皆言三百六十五穴
    。實際《氣穴論》載穴三百四十二,《氣府論》載穴三百八十六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
    。精,包括精
    、血、津
    、液;氣
    ,指宗氣、榮氣
    、衛(wèi)氣;神
    ,指神、魂
    、魄
    、意、志
    。精和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
    ,氣和神又是人體的復雜的功能,也可以認為氣為精之御
    ,精為神之宅
    ,神為精氣之用。

    病機學說:研究疾病發(fā)生
    、發(fā)展
    、轉歸及變化等等之內在機理的學說稱病機學說


    《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審察病機,無失氣宜"
    、"謹守病機
    ,各司其屬"都是此學說的內容。

    1).病因:引起人發(fā)病的原因很多
    ,《黃帝內經》將其歸納為二類
    。風雨寒暑實為"六淫"的概括;陰陽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飲食居處即"飲食勞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哉J為這就是后世三因說之濫觴


    2).發(fā)病: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決定著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這就是"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之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匪f"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素問·評熱病論》所說"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等
    ,都論證了這一點 。

    3).病變:疾病的變化是復雜的
    ,《黃帝內經》概括病變也是多方面的
    ,有從陰陽來概括的 ,用表里中外歸納的
    ,用寒熱歸納的
    ,從虛實而論者 ,實指邪氣盛
    ,虛指正氣衰
    。概括說來,有正虛而邪實者
    ,有邪實而正不虛者
    ,有正虛而無實邪者,有正不虛而邪不實者


    3
    、診法學說

    望聞問切四診源于《黃帝內經》。

    1).望診:包括觀神色
    、察形態(tài)
    、辨舌苔。

    觀神色者
    ,如《靈樞·五色》
    、《靈樞·五閱五使》 和《靈樞·五色》 所載
    ,這些在臨床上都很有意義。

    察形態(tài)者
    ,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膚而推斷病情
    ,在臨床上虛實是錯綜復雜的,只有知其常
    ,才能達其變


    辨舌苔者,如《素問·熱論》
    、《素問·刺熱論》 和《靈樞》 所載等等


    2).聞診:包括聞聲和嗅氣味。

    聞聲音者
    ,是聽患者的聲音而診斷病情


    其次是嗅氣味,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
    ,肝病其臭臊
    ,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
    ,肺病其臭腥
    ,腎病其臭腐。

    3.)問診:問訊患者的自覺癥狀
    ,以診斷病情


    4.)切診:包括切脈與切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饵S帝內經》言切脈最詳
    ,主要為:

    (1)三部九候法:即分頭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


    (2)人迎寸口脈法:即兼診人迎和寸口兩處之脈,互相比較


    (3)調息法:即調醫(yī)者之呼吸
    ,診病人之脈候。

    (4)謂胃氣脈:脈象之中有無胃氣
    ,至關重要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5)六綱脈:《黃帝內經》所載脈象很多
    ,如浮、沉
    、遲
    、數
    、虛、實
    、滑
    、澀、長
    、短
    、弦、細
    、微
    、濡、軟
    、弱
    、散、緩
    、牢
    、動、洪
    、伏
    、芤、革
    、促
    、結、代
    、大
    、小、急
    、堅
    、盛、躁
    、疾
    、搏、鉤
    、毛
    、石、營
    、喘等等
    。但常以六脈為綱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膚:膚泛指全身肌膚,按肌膚而協(xié)助診斷的內容很多
    ,如"按而循之"
    、"按而彈之"等等。但論之最詳細的是切尺膚
    。因為脈象與尺膚有必然的聯系
    ,故診病時亦可互相配合。

    4
    、治則學說

    研究治療法則的學說稱治則學說


    1.)防微杜漸: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 。如"春夏養(yǎng)陽
    、秋冬養(yǎng)陰"等皆言預防疾病
    ,有病早治防其傳變 。

    2).因時
    、因地
    、因人制宜:

    因時制宜者,是告誡醫(yī)者用藥勿犯四時寒熱溫涼之氣


    因地制宜者
    ,在治療時不可一概而論,必須加以區(qū)別
    。而《素問·異法方宜論》論述東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詳
    ,如東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
    ,治宜毒藥;北方之域
    ,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針;中央之域
    ,治宜導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素問·五常政大論》 和《素問·征四失論》所載


    3).標本先后: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
    。有關標本先后施治的大法在《素問·標本病傳論》中敘述最詳。

    4.)治病求本:這是《黃帝內經》治則中最根本的一條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治病必求于本。"

    5.)因勢利導:在治病求本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權變


    6.)協(xié)調陰陽:此為治療之大法要義。

    7.)正治反治:正治亦稱逆治
    ,是與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療方法
    。比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
    ,實者瀉之"之類;反治也稱從治
    ,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
    ,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之類。

    8.)適事為度:無論扶正還是祛邪都應適度
    ,對于虛實兼雜之癥
    ,尤其應當審慎。切記"無盛盛
    ,無虛虛"
    ,即使用補,也不能過


    9.)病為本
    ,工為標:《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病為本,工為標
    。"這是說病是客觀存在的
    ,是本;醫(yī)生認識治療疾病,是標
    。醫(yī)生必須以病人為根據
    ,這樣才能標本相得,治愈疾病


    10.)辨證施治:《黃帝內經》雖未提出"辨證施治"一詞
    ,卻有辨證施治之實。上述幾點均含此意
    ,而書中已有臟腑辨證
    、經絡辨證、八綱辨證
    、六經辨證的內涵


    11).制方遣藥:《黃帝內經》雖載方藥無多,但其方藥之理已具


    12)針刺灸祔:《黃帝內經》言經絡
    、腧穴、針刺
    、灸祔者非常多
    ,僅僅補瀉手法就有呼吸補瀉 、方員補瀉
    、深淺補瀉
    、徐疾補瀉 和輕重補瀉 等
    ,這些手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學說思想:

    《黃帝內經》接受了中國古代唯物的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
    ,將人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宇宙萬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質"氣"形成的
    。在"人與天地相參"
    、"與日月相應"的觀念指導下,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
    、"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老子 在《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
    。"認為構成世界的原初物質是形而上者的"道"。 宋钘
    、 尹文 將這種原初物質稱之為"氣"
    。《黃帝內經》受這些學說的影響
    ,也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太虛寥廓,肇基化元
    ,萬物資始
    ,五運終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氣
    ,充滿太虛而運行不止
    ,然后才生成宇宙萬物 。這其實是揭示天體演化及生物發(fā)生等自然法則
    。在宇宙形成之先
    ,就是太虛。太虛之中充滿著本元之氣
    ,這些氣便是天地萬物化生的開始
    。由于氣的運動,從此便有了星河
    、七曜
    ,有了陰陽寒暑,有了萬物
    。陰陽五行的運動
    ,總統(tǒng)著大地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2、人與自然的關系

    《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
    ,是相參相應的,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發(fā)生影響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貑枴毭握摗氛f:"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是說人和宇宙萬物一樣
    ,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按照四時的法則而生長
    。人生天地之間
    ,必須要依賴天地陰陽二氣的運動和滋養(yǎng)才能生存。

    人體的內環(huán)境必須與自然界這個外環(huán)境相協(xié)調
    、相一致
    ,這就要求人對自然要有很強的適應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鹅`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
    ,故汗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旌畡t腠理閉
    ,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
    ,則為溺與氣
    。"這顯然是水液代謝方面對外環(huán)境的適應。人的脈象表現為春弦
    、夏洪
    、秋毛、冬石
    ,同樣是由于人體氣血對春夏秋冬不同氣候變化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
    ,以此達到與外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如果人們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yǎng)生之道
    ,就有可能產生病變
    。就是一日之內、日夜之間
    ,人體也會隨天陽之氣的盛衰而相應變化
    。如果違反了客觀規(guī)律,也會受到損害


    人與自然這種相參相應的關系在《黃帝內經》中是隨處可見的
    。無論是生理還是病理
    ,無論是養(yǎng)生預防還是診斷與治療,都離不開這種理論的指導


    3
    、人是陰陽對立的統(tǒng)一體

    人是陰陽對立的統(tǒng)一體,這在生命開始時已經決定了
    。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
    ,也就是陰陽二氣相媾,形成了生命體
    。生命體形成之后
    ,陰陽二氣存在于其中,互為存在的條件
    。相互聯系
    、相互資生、相互轉化
    ,又相互斗爭


    從人體的組織結構上看,《黃帝內經》把人體看成是各個層次的陰陽對立統(tǒng)一體
    ,還把每一臟
    、每一腑再分出陰陽,從而使每一層次
    ,無論整體與局部
    、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都形成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

    4
    、人體是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tǒng)的協(xié)調統(tǒng)一體

    《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臟
    ,實際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腎為核心的五大系統(tǒng)。

    以心為例:心居胸中
    ,為陽中之太陽
    ,通于夏氣,主神明
    ,主血脈
    ,心合小腸,生血
    、榮色
    ,其華在面,藏脈
    、舍神
    、開竅于舌、在志為喜
    。在談心的生理
    、病理時
    ,至少要從以上諸方面系統(tǒng)地加以考慮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臟都是一大系統(tǒng)
    ,五大系統(tǒng)通過經絡氣血聯系在一起
    ,構成一個統(tǒng)一體。這五大系統(tǒng)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規(guī)律相互協(xié)調
    、資生和抑制
    ,在相對穩(wěn)態(tài)的情況下,各系統(tǒng)按其固有的規(guī)律從事各種生命活動


    5、
    、生命觀

    《黃帝內經》否定超自然
    、超物質的神的存在,認識到生命現象來源于生命體自身的矛盾運動
    。認為陰陽二氣是萬物的胎始
    。對整個生物界,則認為天地萬物和人都是天地陰陽二氣交合的產物
    。陰陽二氣是永恒運動的
    ,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饵S帝內經》把精看成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物質
    ,也是生命的原動力。在《靈樞·經脈》還描繪了胚胎生命的發(fā)展過程:"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
    ,脈為營
    ,筋為剛,肉為墻
    ,皮膚堅而毛發(fā)長"
    。這種對生命物質屬性和胚胎發(fā)育的認識是基本正確的。

    6
    、形神統(tǒng)一觀

    《黃帝內經》對于形體與精神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做出了的說明
    ,指出精神統(tǒng)一于形體,精神是由形體產生出來的生命運動


    在先秦諸子中對神以及形神關系的認識
    ,沒有哪一家比《黃帝內經》的認識更清楚、更接近科學
    。關于形神必須統(tǒng)一
    、必須相得的論述頗多
    ,如《靈樞·天年》 和《素問·上古天真論》 。如果形神不統(tǒng)一
    、不相得
    ,人就得死。如《素問·湯液醪醴》 和《素問·逆調論》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饵S帝內經》這種形神統(tǒng)一觀點對中國古代哲學有非常大的貢獻。

    《黃帝內經》以五行為框架
    ,以人體為主要研究對象
    ,形成醫(yī)學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

    五行方位時序五氣生化臟腑竅體志色味音聲谷

    木東春風生肝膽目筋怒青酸角呼稻

    火南夏暑長心小腸舌脈喜赤苦 徵 笑黍

    土中長夏濕化脾胃口肉思黃甘宮歌稷

    金西秋燥收肺大腸鼻皮毛憂白辛商哭麥

    、 生命科學: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yī)理論經典
    。中醫(y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
    ,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yī)學的奠基之作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yǎng)生寶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饵S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
    ,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
    、能夠長壽
    。《黃帝內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饵S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
    。《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
    ,里面講了醫(yī)學
    、天文學、地理學
    、心理學
    、社會學,還有哲學
    、歷史等
    ,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
    、影響巨大的國學經典


    七、哲理科學:

    《黃帝內經》還蘊藏了很多哲理科學
    ,譬如對人才管理的啟示
    ,《黃帝內經》主張以醫(yī)道醫(yī)德盡顯人道品德。

    ,作為中國古代自然觀的重要范疇
    ,其外延,最終已轉化為形成天地萬物及自然天象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
    ,而人才以內在之"厚德"外化為才學之"載物"
    , 也是一種順應自然和諧的內外統(tǒng)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饵S帝內經》的問世
    ,使中醫(yī)的醫(yī)德有了最早的文字表述和闡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秲冉洝犯爬ê涂偨Y了當時醫(yī)家對醫(yī)德的認識,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醫(yī)德思想
    ,宣告了中醫(yī)醫(yī)德理論的誕生


    《內經》中的醫(yī)德思想內涵豐富、外延廣泛
    ,可以分為醫(yī)學養(yǎng)生道德
    、醫(yī)學預防道德、醫(yī)學治療道德和醫(yī)學護理道德四個方面
    。人的身
    、心、行共同構成了生命
    ,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諧發(fā)展
    。"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
    ,無以"扶正祛邪"
    ,人才的選拔任用,也是應該遵循德才兼?zhè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德為先
    ,與時俱進,和諧發(fā)展
    ,這也是現代社會人才選拔任用的標準


    1.《內經》是中醫(yī)學理論奠基之作,是醫(yī)學理論著作

    《內經》分為《素問》
    、《靈樞》兩大部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貑枴菲厝梭w生理、病理
    、疾病治療原則
    ,養(yǎng)生防病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基本理論;《靈樞》偏重于人體解剖、臟腑經絡
    、腧穴針灸等
    。書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學、人文
    、天文
    、地理等方面的知識 ,但它顯然以醫(yī)學內容為主
    ,其它學科的內容也是為其醫(yī)學理論服務
    ,所以應歸屬于醫(yī)學理論著作,是當時醫(yī)學成就的總結
    ,也是中醫(yī)的理論源泉
    ,是醫(yī)學從哲學及其它學科中開始分離的標志。

    2.《內經》是醫(yī)家的集體智慧
    ,但不代表中醫(yī)最高理論水平

    《內經》成書于西漢中后期
    ,是集當時眾多醫(yī)學家、哲學家的集體智慧而成
    ,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
    ,在歷史上也是有重要價值的。它融合了那個時代其它學科的成就
    ,如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
    ,恬淡虛無的道家養(yǎng)生觀等,無不代表了當時人們對健康
    、疾病認識的最高水平
    。即使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書中仍有很多正確的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
    ,雖然《內經》代表了當時醫(yī)學最高的理論水平,但并不能代表目前中醫(yī)的最高水平
    。任何學科
    ,學術水平整體都是不斷前進的,中醫(yī)自然也不例外
    。把《內經》當成圣經
    ,把它的每一句話都當成真理或證據使用,并不符合科學精神。

    3.《內經》是中醫(yī)學理論假說
    ,不代表理論準繩

    《內經》雖然是中醫(yī)理論的源泉
    ,書中總結與發(fā)現了許多符合客觀實際的規(guī)律與結論,對中醫(yī)的發(fā)展有巨大的貢獻
    ,但不可否認
    ,書中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和牽強的解釋,很多理論僅是一種假說
    ,需要后世來證實或證偽
    。成書于兩千多年前的《內經》,受制于當時的科技水平
    ,不可能對人體進行深入
    、細微的本質研究,只能從宏觀角度
    ,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來認識客觀世界
    ,也即用自然哲學的理論解釋自然科學的問題,這樣做的時候
    ,雖然可以發(fā)現很多客觀規(guī)律和正確的猜測
    ,但必然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與歪曲的解釋。今天不必也不能把《內經》當成寶典
    ,而產生尊古賤今的思想
    ,必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經過對《黃帝內經》的概括性提煉,明白《黃帝內經》的本源價值
    ,也能夠成為以后學習的指導
    。(內容摘錄于網絡流通版)

    通用醫(y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范文

    醫(y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1

    說是讀《黃帝內經》,可實際上自己并不是讀原文

    ,而是看了北京厚樸堂堂主徐文兵老師在電視里講《黃帝內經》的節(jié)目
    ,然后又讀了幾本根據這個節(jié)目錄制下的《對話錄》,感到深受啟發(fā)
    。養(yǎng)生的文章有很多
    ,道理大家都知道,我只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幾點寫下
    ,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1。 順應天時

    ,順應四季

    生命是智慧的

    ,人體充滿奧秘。古人認為,人在宇宙中
    ,受各種自然因素的影響更大
    。年有四季,亙古不變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敬畏天地,在應該的時節(jié)做應該的事情
    ,不要違背上天的安排
    。我們順應它,就是使自己順應自然
    ,與其和諧共振
    ,“天人合一,盡享天年”
    。古人的智慧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今天仍然可以從中汲取能量。

    2

    。 因人而宜
    ,因時而宜

    養(yǎng)生的方法有許多,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

    。從中醫(yī)來講
    ,人有五臟:肝肺脾胃腎,功能各不同;每個人生來先天不一
    ,各人五臟也強弱不同
    。有的肝氣旺,有的腎氣足
    ,保護好自己的“元氣”
    ,并關注自身的變化,提高身體的敏感度
    ,摸索與分析自己的“強”與“弱”
    ,從而對癥處理分別對待。

    3

    。 好好吃飯
    ,好好睡覺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

    。好好吃飯
    ,要吃身體需要的飯,能“消”與“化”的飯
    。即使山珍海味
    ,如果不能消化
    ,也是白費,說不定還成為垃圾
    ,還要勞累身體費心打掃;“五谷為養(yǎng)”
    ,最好的飯就是家常飯。

    好好睡覺

    ,是到睡覺時就要睡
    ,不能勉強自己的身體,委曲求全
    。某種意義上說
    ,睡覺比吃飯還重要。現代社會的“燈紅酒綠”已使我們不能安時就寢
    ,根本無法做到“日落而息”
    ,但如果明白道理,就要強迫自己該放手時就放手

    4

    。 養(yǎng)心比養(yǎng)生更重要

    養(yǎng)生重要,養(yǎng)心更重要

    。養(yǎng)心的方法有多種
    ,但我自己體會,讀書與寫作也是讓我們的心靜下來的一種方法
    。不斷反省自己
    ,修煉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
    ,更是使人靜心的方法之一

    5。 人生最完美的結局:無疾而終

    常聽說老人離世時的種種痛苦

    ,想到一個詞:“痛不欲生”
    。如果我們能夠免于大的疾病,健康地活到九十歲
    ,是多么大的福氣;而如果真能做到“無疾而終”
    ,將是人生最好的謝幕

    讓我們從現在起攜手同行

    ,一路唱著歌,向著這個終極目標前行

    醫(y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2

    《黃帝內經》是全面揭示生命大道的三墳雄文

    ,它開辟了道法自然的天地,展示了生命之神的輝光
    ,實現了認識史上的奇跡
    。面對這么一部偉大的作品
    ,我驚訝于古代人們的智慧而深深地感到自己才疏學淺,所以只能截取《皇帝內經》的一小部分——它的養(yǎng)生思想
    ,來談談自己在閱讀這本書后的感想

    養(yǎng)生,也被稱為“攝生”

    ,指的是更好地保持生命
    ,增進健康的的方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痘实蹆冉洝纷鳛獒t(yī)藥學的早期著作
    ,養(yǎng)生學是其理論的重要組成成分。蘊含在其中的養(yǎng)生思想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未病先防

    養(yǎng)生的目的就是保養(yǎng)生命

    ,維持人體的健康狀態(tài)
    ,所以必須做到未病先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說:“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后藥之
    ,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
    ,斗而鑄錐
    ,不亦晚乎?”強調養(yǎng)生要未病先防,未老及養(yǎng)
    ,不使生病才能延年益壽
    ,推遲衰老。當病癥能被檢測出來時
    ,其實它已經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了
    ,這時再采取措施已經晚了,因為機體再也恢復不到未患病的健康狀態(tài)了
    。比如癌癥
    ,很多時候發(fā)現得癌癥時,癌細胞已經擴散
    。如果能通過避免輻射
    ,不食用可能致癌的食品,來減少得癌的幾率豈不是最好嗎?

    (二)順應自然

    、動以養(yǎng)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

    ,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
    ,秋冬養(yǎng)陰…故陰陽四時者
    ,萬物之始終也
    ,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
    ,從之則苛疾不起
    ,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
    ,愚人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
    ,逆之則亂
    。”人來源于自然
    ,不管人類文明如何發(fā)展
    ,人類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必須得要遵循自然界陰陽四時的規(guī)律
    。自然界的變化
    ,會通過溫度,濕度
    ,陽光等等各方面影響到人體
    ,所以養(yǎng)生就要順應自然界的陰陽消長、四時的生長收藏變化規(guī)律

    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指出了具體的養(yǎng)生方法:春三月,此謂發(fā)陳
    ,天地俱生
    ,萬物俱榮,夜臥早起
    ,廣步于庭
    ,披發(fā)緩行,以使志生
    ,生而勿奪
    ,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
    ,養(yǎng)生之道也…其中“廣步于庭
    ,披發(fā)緩行”正是體現著“生命在于運動”的思想。

    (三)恬淡無為

    、靜以養(yǎng)神

    “無為”最早出現于老子的道德經中

    ,如“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
    ,“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在《黃帝內經》中“恬淡無為”的思想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费裕骸笆且允ト藶闊o為之事,樂恬淡之能
    ,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
    ,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
    ,此圣人之治身也
    。”《素問·上古天真論》言:“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
    ,心安而不懼
    ,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
    ,各從其欲
    ,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里說明了“恬淡虛無,清靜無為”對養(yǎng)生的重要性
    。在今天這樣一個競爭強度如此大的時代
    ,我們更是需要回歸這樣一種“恬淡”“清靜”的境界,少一些忙碌
    ,少一些名利
    ,少一些爭吵,靜靜地品味生活
    ,享受生命的快樂
    。這樣,我們可以擁有更平和的心態(tài)
    ,獲得平靜的內心
    。《內經·痹論》言:“靜則神藏
    ,躁則消亡
    。”通過靜養(yǎng)
    ,才能將神氣內藏
    ,達到清靜內守的境界
    。如果反其道而行,“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
    ,逆于生樂
    ,起居無節(jié)”,那么后果只能是“故半百而衰也”

    (四)避邪去害

    中醫(yī)認為發(fā)病的根本是內因

    ,外因是發(fā)病的條件,如果人體正氣充足而不受邪則不會發(fā)病
    。在《黃帝內經》中也將避邪
    、去害趨利作為一個重要的養(yǎng)生方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鹅`柩·百病始生》言:“夫百病始生也
    ,皆生于風雨寒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指出
    ,不僅自然界的風雨寒暑霧靄要躲避,五味七情之過亦不宜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费裕骸瓣幹鍖m,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于酸
    ,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辛
    ,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端貑枴づe痛論》言:“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可以從中看出,風雨寒暑
    、偏嗜五味
    、七情過激都會對人體產生傷害,而養(yǎng)生之根本就在于去除一切有害于身體的因素

    當然,前面的這幾點只是簡單的概括

    ,遠沒有表現出《黃帝內經》中養(yǎng)生思想的全貌
    ,但我們從中已經可以窺出它的偉大,這些思想是超時代的
    ,是顛簸不破的
    。值得我們好好的體會,并把它切實地運用到平常的生活中去來保持生命
    ,增進健康

    醫(y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3

    《黃帝內經 金匱真言論》云:東風生于春,病在肝

    ,俞在頸項;南風生于 夏
    ,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
    ,病在肺
    ,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
    ,俞在腰股;中央為土
    ,病在脾,俞在脊
    。這只是經典中的一小段
    ,我把自 己平時讀經典后
    ,運用經典的幾個病案寫出來
    ,與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對您有 所幫助

    有一天

    ,我的一個同事過來找我針灸治療頸椎病
    ,因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針就能明顯減輕
    ,有時一針就可以了
    ,今天又來了,說昨天科室有個事挺氣人的
    ,領導安排給他做
    ,又沒地方發(fā)泄,實在不想接那個活兒,晚上想著這事
    ,沒睡好
    ,早上起來,頸椎部位疼痛
    ,頭 暈不適

    因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時蠻有性格的

    ,脾氣較大
    ,又急躁,聽他說完
    ,心里明白了他的頸椎病是因為肝郁化火
    ,想起內經的原話:東風生于春,病在肝
    ,俞在頸項
    。針 刺肝經原穴太沖,用瀉法
    ,1 分鐘后拔針
    ,頭暈頸痛消失。省公安廳一領導
    ,上班期間辦公室突然感覺心好像要跳出來了
    ,很難受,自己摸脈
    ,每 分鐘接近150 次
    ,持續(xù)了近30分鐘,打電話咨詢該怎么辦?問起病因
    ,說最近因為國慶 60 周年慶
    ,因安保工作方面的問題,工作壓力大
    ,自己火氣很大
    ,經常對下屬發(fā)脾氣。我比較了解我的朋友
    ,要他平躺在床上
    ,用手重按左手內關穴處,他照做了
    ,開始壓上去疼痛 難耐
    ,很想放棄,電話中一再囑咐直壓到內關穴處無疼痛為止
    。20分鐘后電話告知心跳如常

    這也是來自于學習經典的體會,內經原文:南風生于夏,病在心

    ,俞在胸脅;選手厥陰心包經內關穴
    ,指壓治療,療效確實令人感到驚奇
    。如果病人沒經驗的
    ,肯定會急診叫120 送去醫(yī)院,其實這也是中醫(yī)針灸在急診臨床應用的典型案例

    一從事藥材生意的病人

    ,廣州人,在北京做生意
    ,因為肩背疼痛近1 月
    ,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 院照片
    ,MR檢查
    ,均未見異常,局部打封閉
    ,貼膏藥有用了
    ,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見 改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貜V州后約出來吃晚飯,餐桌上見患者咳嗽
    ,流涕
    ,很狼狽的樣子,連聲說對不起
    ,他夫人說感冒很長時間了
    ,把他嘴上的煙拿掉,還暗示要我告訴他抽煙會加重咳嗽

    其實自 從見到患者的第一眼起

    ,治療取穴已了然于心。于是選手太陰肺經滎穴魚際
    ,用瀉法
    ,患者 痛得哇哇叫,不到2分鐘拔針
    ,患者全身出微汗
    ,肩背疼痛,咳嗽
    ,流涕所有癥狀全消失 了
    。我也點了一支煙,順手給他一支,邊聊邊抽煙
    。這哪與抽煙相關啊
    。西醫(yī)可是講抽煙與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相關性啊,記得在老家有的抽煙
    ,活到九十多也未見咽喉炎
    ,氣管炎及 肺癌的,有的從不占煙酒
    ,50 多歲也一身的病啊

    其實他只是肺經外感風寒,是肺經的問 題

    ,針刺肺經魚際穴
    ,針到病除。病人覺得很神奇
    ,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在幾千年前就在《黃 帝內經金匱真言論》記載了該病的治療方法:西風生于秋
    ,病在肺,俞在肩背
    。 還有關于脾經病和腎經病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以西醫(yī)命名的疾病
    , 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在這里就不舉例了
    ,只是想說明一點
    ,想學好中醫(yī),做一個名理的中醫(yī)
    ,臨床療效好的中醫(yī)
    ,無論您走遍千山萬水,訪遍五岳九州的名師
    ,您終究還得回來溫習我們共同的的經典:《黃 帝內經》

    這只是《金匱真言論》中的一小段,讀了

    ,也經常用
    ,常常收到針到病除的臨床療效,很多病友說我看病用藥取穴很隨意
    ,但見效快
    ,療效好,對西醫(yī)的同一個病
    ,能用很多穴位
    ,很多方法治療,很難學
    ,也難看懂的
    ,其實我只是繼承了中醫(yī)學先祖的一點點東西
    ,在臨床上運用經絡辯證治療而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饵S帝內經》里還有很多的寶貝等著我們的中醫(yī)學子去挖掘
    ,去 探索,去繼承
    ,去發(fā)揚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book/915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道醫(yī)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六章第五節(jié) 老年保健在線閱讀
    《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六章第五節(jié) 老年保健人體于60歲以后進入老年期
    。一
    、生理和心理特點《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說:老年人“精耗血衰,血氣凝泣”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關上脈第五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本草經之空青
    味甘寒
    。主眚盲,耳聾
    。明目
    ,利九竅,通血脈
    ,養(yǎng)精神
    。久服,輕身延年不老
    。能化銅鐵鉛錫作金
    。生山谷。吳普曰:空青
    ,神農甘
    ,一經酸,久服
    ,有神仙玉女來時
    ,使人志高(御覽)。名醫(yī)曰:生益州及越巂山有銅處
    ,銅精熏則生空青
    ,其腹中空,三月中旬
    ,采
    ,亦
    2023-09-28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本草經之空青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腑方風眩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