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刺有五節(jié)
歧伯曰:固有五節(jié)
黃帝曰:夫子言五節(jié)
歧伯曰:振埃者
黃帝曰:刺節(jié)言振埃
歧伯曰:振埃者
黃帝曰:善。取之何如
歧伯曰:取之天容
黃帝曰:其欬上氣窮拙胸痛者,取之奈何
歧伯曰:取之廉泉
黃帝曰:取之有數(shù)乎?歧伯曰:取天容者
帝曰:善哉
黃帝曰:刺節(jié)言發(fā)蒙
歧伯曰:妙乎哉問也
黃帝曰:善
歧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
黃帝曰:善。何謂聲聞于耳
黃帝曰:善
黃帝曰:刺節(jié)言去爪
帝曰:善
黃帝曰:刺節(jié)言撤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
歧伯曰:是陽氣有余
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歧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bǔ)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于徹衣。黃帝曰:善
。黃帝曰:刺節(jié)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diào)陰陽
,補(bǔ)瀉有余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歧伯曰:大風(fēng)在身
,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余,輕重不得,傾側(cè)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顛倒無常,甚于迷惑。黃帝曰:善
。取之奈何?歧伯曰:瀉其有余黃帝曰:善。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邪
,何謂五邪?歧伯曰:病有持癰者
,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黃帝曰:刺五邪奈何
?歧伯曰:凡刺五邪之方
,不過五章,痹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痹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凡刺癰邪
,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脆道更行,去其鄉(xiāng),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輸瀉之。凡刺大邪
,日以小凡刺小邪
凡刺熱邪
凡刺寒邪
黃帝曰:官針奈何?
歧伯曰:刺癰者
,用鈹針請言解論
用針之類
上寒下熱
黃帝曰:有一脈生數(shù)十病者,或痛
,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歧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黃帝曰:余聞氣者
,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邪氣歧伯曰:真氣者,所受于天
虛邪之中人也
,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fā)腠理。其入深,內(nèi)搏于骨,則為骨痹;搏于筋,則為筋攣;搏于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于肉,與衛(wèi)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于皮膚之間。其氣外發(fā),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虛邪遍容于身半
虛邪入入于身也深
,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nèi)著,寒勝其熱,則骨痛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nèi)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fā)于筋溜。有所結(jié),氣歸之,衛(wèi)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shù)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jié)【本章要點】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