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嘔家有癰膿
,不可治嘔先嘔卻渴者
問曰: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
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無氣
趺陽脈浮而澀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噦而腹?jié)M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
右四味
干嘔
嘔而腸鳴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人參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炙)
右七味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
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
豬苓散方
豬苓 獲苓 白術(shù)各等分
右三味
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
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右三昧
,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yáng)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食已即吐者
,大黃甘草湯主之。(《外臺》方,又治吐水)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右二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胃反,吐而渴
扶零澤瀉湯方((外臺)云:治消渴脈絡(luò)胃反吐食之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術(shù)三兩 生姜四兩
右六味
吐后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 麻黃三兩 甘草三兩 生姜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枚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
干嘔
,吐逆,吐誕沫,半夏干姜散主之。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
,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嘔不嘔
,似噦不噦,徹心中憤憤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生姜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右二味
,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nèi)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于嘔
,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
生姜半斤
右二味
,以水七升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右六味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夫六府氣絕于外者
,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藏氣絕于內(nèi)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下利脈沉弦者,下重
;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下利手足厥冷
,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fù)趺陽者,為順也。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shù)
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
下利脈反弦
下利氣者
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
下利清谷
下利脈沉而遲
,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
,日卒 時脈還下利腹脹滿
四逆湯方(見上)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
下利
下利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fù)發(fā)者
下利譫語者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封
右三昧,以水七升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三兩
右四味
下利后,更煩
梔子豉湯
桅于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
通脈四道湯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兩(強(qiáng)人可四兩) 甘草二兩(炙)
右三昧
下利肺癰,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右二味
氣利,訶梨勒散主之
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為散
,粥飲和,頓服。(疑非仲景方)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 治大便不通
,噦,數(shù)譫語。(方見上)《外臺》黃芩湯
治干嘔下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溫分三服。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luò)先后病脈證 張仲景
問曰:上工治未病
,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dāng)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bǔ)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bǔ)用酸
夫人稟五常
,因風(fēng)氣而生長,風(fēng)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若人能養(yǎng)慎
,不令邪風(fēng)干忤經(jīng)絡(luò),適中經(jīng)絡(luò)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注釋〕 上工:指醫(yī)術(shù)高明,十治九愈的醫(yī)生
(王慶其)
?
〔鑒賞〕 《金匱要略》是我國東漢著名醫(yī)學(xué)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論述診治雜病的專書
《金匱》建立了以病為綱
本篇節(jié)選自《金匱》的首篇“臟腑經(jīng)絡(luò)先后病脈證第一”,著重討論了四個問題。
(一)張仲景在《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學(xué)術(shù)思想基礎(chǔ)上
(二)人賴自然而生存
(三)臨床疾病雖然多種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