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06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卷第三
太陽病
,項背強幾幾
,無汗,惡風
,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掰)
右七味[口父]咀
,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
,減二升,去沫
,內(nèi)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復(fù)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
,不下利
,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湯泡去黃汁
,焙干稱)生姜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大棗十二枚(掰)半夏半斤(洗)
右八味
,以水一斗
,先煮葛根
、麻黃,減二升
,去白沫,內(nèi)諸藥
,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復(fù)取微似汗。
太陽病
,桂枝證,醫(yī)反下之
,利遂不止,脈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
,味甘平)黃芩二兩(味苦寒)黃連三兩(味苦寒)
右四味
,以水八升,先煮葛根
,減二升
,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
,去滓,分溫再服
。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
,身疼
,腰痛,骨節(jié)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味甘溫)桂技二兩(去皮
,味辛熱)甘草一兩(炙
,味甘平)杏仁七十個(湯去皮尖
,味辛溫)
右四味,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減二升
,去上沫,內(nèi)諸藥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溫服八合,復(fù)取微似汗
,不須啜粥
,余如桂枝法將息。
太陽與陽明合病
,喘而胸滿者
,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
。
太陽病
,十日以去
,脈浮細而嗜臥者
,外已解也
。設(shè)胸滿脅痛者
,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
,與麻黃湯。
太陽中風
,脈浮緊,發(fā)熱惡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
,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
,不可服。服之則厥逆
,筋惕肉目閏 ,此為逆也
。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jié)
,味甘溫)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二兩(炙
,味甘平)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味苦
,甘溫)生姜三兩(切
,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石膏如雞子大(碎
,味甘
,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
,溫粉撲之
。一服汗者
,停后服
。汗多亡陽,遂虛
,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
,但重
,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
,大青龍湯發(fā)之。
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
,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味甘溫)芍藥三兩(味酸微寒)五味子半升(味酸溫)干姜三兩(味辛熱)甘草三兩(炙
,味甘平)桂枝三兩(去皮
,味辛熱)半夏半升(湯洗
,味辛
,微溫)細辛三兩(味辛溫)
右八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減二升
,去上沫,內(nèi)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
傷寒,心下有水氣
,咳而微喘
,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
,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
太陽病,外證未解
,脈浮弱者
,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
太陽病
,下之微喘者
,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主之。
太陽病
,外證未解者
,不可下也,下之為逆
。欲解外者
,宜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
,先發(fā)汗不解
,而復(fù)下之,脈浮者不愈
。浮為在外
,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
。今脈浮
,故知在外
,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
太陽病,脈浮緊
,無汗
,發(fā)熱
,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證仍在
,此當發(fā)其汗。服藥已
,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
,衄乃解,所以然者
,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
太陽病,脈浮緊
,發(fā)熱身無汗
,自衄者愈
。
二陽并病
,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
,汗先出不徹,因轉(zhuǎn)屬陽明
,續(xù)自微汗出,不惡寒
。若太陽病證不罷者
,不可下
,下之為逆
,如此可小發(fā)汗
。設(shè)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
,當解之、熏之
;若發(fā)汗不徹
,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
,當汗不汗
,其人躁煩,不知痛處
,乍在腹中
,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
,其人短氣,但坐
,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fā)汗則愈
。何以知汗出不徹
?以脈澀故知也。
脈浮數(shù)者
,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
,身重心悸者,不可發(fā)汗
,當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
,尺中脈微
,此里虛,須表里實
,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
脈浮緊者
,法當身疼痛
,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遲者
,不可發(fā)汗
。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
,血少故也
。
脈浮者,病在表
,可發(fā)汗,宜麻黃湯
。
脈浮而數(shù)者
,可發(fā)汗
,宜麻黃湯
。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
,外不諧
,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
。以榮行脈中
,衛(wèi)行脈外
,復(fù)發(fā)其汗
,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
。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fā)熱
,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衛(wèi)氣不和也
。先其時發(fā)汗則愈
,宜桂枝湯主之
。
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
,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
,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
。其小便清者
,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
,當須發(fā)汗
;若頭痛者必衄
,宜桂枝湯。
傷寒發(fā)汗
,解半日許
,復(fù)煩,脈浮數(shù)者
,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主之
。
凡病若發(fā)汗
、若吐
、若下
、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
,必自愈。
大下之后
,復(fù)發(fā)汗
,小便不利者
,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
,得小便利
,必自愈。
下之后
,復(fù)發(fā)汗
,必振寒,脈微細
。所以然者
,以內(nèi)外俱虛故也
。
下之后,復(fù)發(fā)汗
,晝?nèi)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不得眠
,夜而安靜
,不嘔不渴,無表證
,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干姜附子湯主之
。
干姜附子湯方
干姜一兩(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
,破八片
,味辛熱)
右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去滓
,頓服
。
發(fā)汗后
,身疼痛
,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
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味甘溫)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味甘溫)甘草二兩(炙
,味甘平)石膏半斤(碎,綿裹
,味甘寒)
右四味,以水七升
,先煮麻黃,減二升
,去上沫
,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
,去滓,溫服一升
。本云:黃耳杠。
發(fā)汗過多
,其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味辛熱)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右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頓服。
發(fā)汗后
,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味甘平)甘草二兩(炙
,味甘平)大棗十五枚(掰
,味甘平)桂枝四兩(去皮)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
,先煮茯苓
,減二升,內(nèi)諸藥
,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
,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
,取用之
。
發(fā)汗后
,腹脹滿者
,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
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去皮,炙
,味苦溫)生姜半斤(切
,味辛溫)半夏半斤(洗
,味辛平)人參一兩(味溫)甘草二兩(炙
,味甘平)
右五味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
。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
,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脈沉緊
,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味甘平) 桂枝三兩(去皮
,味辛熱) 白術(shù)二兩(昧苦甘溫)甘草二兩(炙
,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去滓
,分溫三服。
發(fā)汗
,病不解
,反惡寒者,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三兩(味酸
,微寒)甘草三兩(炙,味甘平)附子一枚(炮
,去皮
,破八片
,味辛熱)
以上三味
,以水伍升,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分溫服
。(疑非仲景意)
發(fā)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煩躁者
,茯苓四逆湯主之
。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六兩(味甘平)人參一兩(味甘溫)甘草二兩(炙
,味甘平)干姜一兩半(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破八片
,味辛熱)
右五味,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七合
,日三服
。
發(fā)汗后
,惡寒者,虛故也
;不惡寒,但熱者
,實也
。當和胃氣
,與調(diào)胃承氣湯
。
太陽病,發(fā)汗后
,大汗出,胃中干
,煩躁不得眠
,欲得飲水者
,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
,與五苓散主之
。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味甘平)澤瀉一兩六銖半(味酸咸)茯苓十八銖(味甘平)桂半兩(去皮
,味辛熱)白術(shù)十八銖(味甘平)
右五味為末
,以白飲和
,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
,汗出愈。
發(fā)汗已
,脈浮數(shù)
,煩渴者
,五苓散主之
。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味甘平)桂枝二兩(去皮
,味辛熱)生姜三兩(切,味辛溫)甘草一兩(炙
,味甘平)
右四味
,以水四升
,煮取二升
,去滓,分溫三服
。
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
,有表里證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
,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
未持脈時
,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
,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
,以重發(fā)汗
,虛故如此。
發(fā)汗后
,飲水多
,必喘
,以水灌之
,亦喘。
發(fā)汗后
,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fā)汗
,必吐下不止
。
發(fā)汗吐下后
,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必反復(fù)顛倒
,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掰,味甘寒)香豉四合(綿裹
,味苦寒)
右二味
,以水四升,先煮梔子
,得二升半
,內(nèi)豉
,煮取一升半,去滓
,分為二服
,溫進一服
。得吐者
,止后服。
若少氣者
,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
,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
發(fā)汗
、若下之而煩熱
,胸中窒者
,梔子豉湯主之
。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
,身熱不去,心中結(jié)痛者
,未欲解也
,梔子豉湯主之
。
傷寒下后
,心煩、腹?jié)M
、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
梔子厚樸湯方
梔子十四枚(掰
,味苦寒)厚樸四兩(姜炙
,苦溫)枳實四枚(水浸
,去穰
,炒
,昧苦寒)
以上三味
,以水三升半
,煮取一升半
,去滓,分二服
。溫進一服
,得吐者
,止后服
。
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
,身熱不去
,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
梔子干姜湯方
梔子十四枚(掰,味苦寒) 干姜二兩(味辛熱)
右二味
,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
凡用梔子湯
,病人舊微溏者
,不可與服之
。
太陽病發(fā)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發(fā)熱
,心下悸
,頭眩
,身目閏 動,振振欲擗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