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03 傷寒例
卷第二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
,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
冬時嚴(yán)寒
,萬類深藏
,君子固密
,則不傷于寒
。觸冒之者
,乃名傷寒耳。
其傷于四時之氣
,皆能為病
。
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
中而即病者
,名曰傷寒
;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
,至春變?yōu)闇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至夏變?yōu)槭畈 J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熱極重于溫也
。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zé)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皆由冬時觸寒所致
,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
,春時應(yīng)暖
,而復(fù)大寒;夏時應(yīng)大熱
,而反大涼
;秋時應(yīng)涼,而反大熱
;冬時應(yīng)寒,而反大溫
。此非其時而有其氣
,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
,此則時行之氣也
。
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
,皆當(dāng)按斗歷占之
。
九月霜降節(jié)后,宜漸寒
,向冬大寒
,至正月雨水節(jié)后,宜解也
。所以謂之雨水者
,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至驚蟄二月節(jié)后
,氣漸和暖
,向夏大熱,至秋便涼
。
從霜降以后
,至春分以前
,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
,謂之傷寒也
。九月十月,寒氣尚微
,為病則輕
;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嚴(yán)
,為病則重
;正月二月,寒漸將解
,為病亦輕
。此以冬時不調(diào),適有傷寒之人
,即為病也
。
其冬有非節(jié)之暖者,名曰冬溫
。冬溫之毒
,與傷寒大異,冬溫復(fù)有先后
,更相重沓
,亦有輕重,為治不同
,證如后章
。
從立春節(jié)后,其中無暴大寒
,又不冰雪
;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
,發(fā)于冬時伏寒
,變?yōu)闇夭 ?/p>
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jié)前
,天有暴寒者
,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
,或有暴寒
,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
,病熱猶輕
;五月六月
,陽氣已盛,為寒所折
,病熱則重
;七月八月,陽氣已衰
,為寒所折
,病熱亦微。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
,但治有殊耳
。
十五日得一氣,于四時之中
,一時有六氣
,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然氣候亦有應(yīng)至而不至
,或有未應(yīng)至而至者
,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
但天地動靜
,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
。是以彼春之暖
,為夏之暑;彼秋之忿
,為冬之怒
。
是故冬至之后
,一陽爻升
,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后
,一陽氣下
,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
,陰陽合也
;春秋二分,陰陽離也
。陰陽交易
,人變病焉。此君子春夏養(yǎng)陽
,秋冬養(yǎng)陰
,順天地之剛?cè)嵋病?/p>
小人觸冒
,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
,留在何經(jīng)
,而發(fā)何病,詳而取之
。是以春傷于風(fēng)
,夏必飧泄;夏傷于暑
,秋必病瘧
;秋傷于濕,冬必咳嗽
;冬傷于寒
,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
,可不審明之
。
傷寒之病,逐日淺深
,以施方治
。
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
,或治不對病
,或日數(shù)久淹,困乃告醫(yī)
。醫(y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
,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
,無不效也
。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
,對病真方
,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
又土地溫涼
,高下不同;物性剛?cè)?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餐居亦異
。?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
,以訓(xùn)后賢
,開其未悟者
。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
凡傷于寒
,則為病熱,熱雖甚
,不死
。若兩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
尺寸俱浮者
,太陽受病也,當(dāng)一二日發(fā)
。以其脈上連風(fēng)府
,故頭項痛,腰脊強
。
尺寸俱長者
,陽明受病也,當(dāng)二三日發(fā)
。以其脈俠鼻
、絡(luò)于目,故身熱
、目疼
、鼻干、不得臥
。
尺寸俱弦者
,少陽受病也,當(dāng)三四日發(fā)
。以其脈循脅絡(luò)于耳
,故胸脅痛而耳聾
。此三經(jīng)皆受病
,未入于府者
,可汗而已
。
尺寸俱沉細(xì)者
,太陰受病也,當(dāng)四五日發(fā)
。以其脈布胃中
,絡(luò)于嗌,故腹?jié)M而嗌干
。
尺寸俱沉者
,少陰受病也
,當(dāng)五六日發(fā)。以其脈貫?zāi)I
,絡(luò)于肺
,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
尺寸俱微緩者
,厥陰受病也,當(dāng)六七日發(fā)
。以其脈循陰器
、絡(luò)于肝,故煩滿而囊縮
。此三經(jīng)皆受病
,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
若兩感于寒者
,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
,則頭痛
、口干、煩滿而渴
;二日陽明受之
,即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
、不欲食
、譫語;三日少陽受之
,即與厥陰俱病
,則耳聾,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
,不知人者,六日死
。若三陰三陽
、五藏六府皆受病,則榮衛(wèi)不行
,府藏不通
,則死矣。
其不兩感于寒,更不傳經(jīng)
,不加異氣者
,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
;八日陽明病衰
,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
,耳聾微聞也
;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
,則思飲食
;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干
,已而嚏也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
,少腹微下
,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
,尺寸陷者,大危
。
若更感異氣
,變?yōu)樗≌撸?dāng)依舊壞證病而治之
。若脈陰陽俱盛
,重感于寒者,變成溫瘧
。
陽脈浮滑
,陰脈濡弱者,更遇于風(fēng)
,變?yōu)轱L(fēng)溫
。陽脈洪數(shù),陰脈實大者
,遇溫?z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變?yōu)闇囟尽囟緸椴∽钪匾?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陽脈濡弱
,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
,變?yōu)闇匾撸ㄒ槐咀鳢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以此冬傷于寒,發(fā)為溫病
,脈之變證
,方治如說。
凡人有疾
,不時即治
,隱忍冀差,以成痼疾
。小兒女子
,益以滋甚。時氣不和
,便當(dāng)早言
,尋其邪由,及在腠理
,以時治之
,罕有不愈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既巳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數(shù)日乃說,邪氣入藏
,則難可制
,此為家有患,備慮之要
。
凡作湯藥
,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
,即宜便治
,不等早晚,則易愈矣
。若或差遲
,病即傳變,雖欲除治
,必難為力
。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
,不須治之
。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fēng)寒得之。始表中風(fēng)寒
,入里則不消矣
。未有溫覆而當(dāng)不消散者。不在證治
,擬欲攻之
,猶當(dāng)先解表,乃可下之
。
若表已解
,而內(nèi)不消,非大滿
,猶生寒熱
,則病不除。若表已解
,而內(nèi)不消
,大滿大實,堅有燥屎
,自可除下之
。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
。若不宜下
,而便攻之,內(nèi)虛熱入
,協(xié)熱遂利
,煩躁諸變,不可勝數(shù)
,輕者困篤
,重者必死矣。
夫陽盛陰虛
,汗之則死
,下之則愈;陽虛陰盛
,汗之則愈
,下之則死。
夫如是
,則神丹安可以誤發(fā)
?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
,相背千里
,吉兇之機(jī)
,應(yīng)若影響,豈容易哉
!
況桂枝下咽
,陽盛則斃;承氣入胃
,陰盛以亡
,死生之要
,在乎須臾
,視身之盡,不暇計日
。
此陰陽虛實之交錯
,其候至微;發(fā)汗吐下之相反
,其禍至速
,而醫(yī)術(shù)淺狹,懵然不知病源
,為治乃誤
,使病者殞歿,自謂其分
,至今冤魂塞于冥路
,死尸盈于曠野,仁者鑒此
,豈不痛歟
!
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后
,發(fā)表攻里
,本自不同,而執(zhí)迷妄意者
,乃云神丹
、甘遂,合而飲之
,且解其表
,又除其里,言巧似是
,其理實違
。夫智者之舉錯也,常審以慎
;愚者之動作也
,必果而速
。安危之變,豈可詭哉
!世上之士
,但務(wù)彼翕習(xí)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dāng)?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惟明者
,居然能護(hù)其本,近取諸身
,夫何遠(yuǎn)之有焉
。
凡發(fā)汗溫服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
,若病劇不解
,當(dāng)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
。若與病相阻
,即便有所覺,重病者
,一日一夜
,當(dāng)日卒時觀之,如服一劑
,病證猶在
,故當(dāng)復(fù)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
,服三劑乃解
;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
凡得時氣病
,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
,飲不能多
,不當(dāng)與也,何者
?以腹中熱尚少
,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
。至七八日
,大渴,欲飲水者
,猶當(dāng)依證與之
。與之常令不足
,勿極意也。言能飲一斗
,與五升
。若飲而腹?jié)M,小便不利
,若喘若噦
。不可與之。忽然大汗出
,是為自愈也
。
凡得病,反能飲水
,此為欲愈之病
。其不曉病者
,但聞病飲水自愈
,小渴者,乃強與飲之
,因成其禍
,不可復(fù)數(shù)。
凡得病厥
,脈動數(shù)
,服湯藥更遲;脈浮大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初躁后靜,此皆愈證也
。
凡治溫病
,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
,三百六十有五
,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
;七十九穴
,刺之為災(zāi),并中髓也
。
凡脈四損
,三日死。平人四息
,病人脈一至
,名曰四損
。脈五損,一日死
。平人五息
,病人脈一至,名曰五損
。脈六損
,一時死。平人六息
,病人脈一至
,名曰六損。
脈盛身寒
,得之傷寒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
脈陰陽俱盛
,大汗出,不解者
,死
。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
,死
。脈至乍疏乍數(shù)者,死
。脈至如轉(zhuǎn)索者
,其日死。譫言妄語
,身微熱
,脈浮大,手足溫者
,生
。逆冷,脈沉細(xì)者
,不過一日
,死矣。
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證候也
。
道醫(yī)學(xué)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原文及譯文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原文作者:張仲景
厥陰之為病
,消渴,氣上撞心
,心中疼熱
,饑而不欲食
,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
厥陰中風(fēng)
,脈微浮,為欲愈;不浮
,為未愈
。
厥陰病,欲解時
,從丑至卯上
。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
,少少與之
,愈。
諸四逆厥者
,不可下之
,虛家亦然。
傷寒先厥
,后發(fā)熱而利者
,必自止
。見厥復(fù)利
。
傷寒始發(fā)熱,六日
,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當(dāng)不能食
,今反能食者
,恐為除中,食以索餅
,不發(fā)熱者
,知胃氣尚在,必愈
,恐暴熱來出而復(fù)去也
。后三日脈之,其熱續(xù)在者
,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發(fā)熱六日
,厥反九日
,復(fù)發(fā)熱三日
,并前六日,亦為九日
,與厥相應(yīng)
,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shù)
,其熱不罷者
,此為熱氣有余,必發(fā)癰膿也
。
傷寒脈遲
,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
。脈遲為寒
,今與黃芩湯,復(fù)除其熱
,腹中應(yīng)冷
,當(dāng)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
,必死
。
傷寒先厥后發(fā)熱,下利必自止
,而反汗出
,咽中痛者,其喉為痹
。發(fā)熱無汗而利必自止
,若不止,必便膿血
。便膿血者
,其喉不痹。
傷寒一二日
,至四五日而厥者
,必發(fā)熱,前熱者
,后必厥
,厥深者,熱亦深
,厥微者
,熱亦微,厥應(yīng)下之,而反發(fā)汗者
,必口傷爛赤
。
傷寒病,厥五日
,熱亦五日
,設(shè)六日當(dāng)復(fù)厥,不厥者
,自愈
。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
,故知自愈
。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
,便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
傷寒
,脈微而厥,至七八日
,膚冷
,其人躁,無暫安時者
,此為藏厥
,非為蛔厥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棕收咂淙水?dāng)吐蛔
。令病者靜,而復(fù)時煩
,此為藏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咨先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煩,須臾復(fù)止
,得食而嘔
,又煩者,蛔聞食臭出
,其人當(dāng)自吐蛔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個(味酸溫) 細(xì)辛六兩(辛熱) 干姜十兩(辛熱) 黃連一斤(苦寒) 當(dāng)歸四兩(辛溫) 附子六兩(炮,辛熱) 蜀椒四兩(去汗
,辛熱) 桂枝六兩(辛熱) 人參六兩(甘溫) 黃蘗六兩(苦寒)
右十味
,異搗篩,合治之
,以苦酒漬烏梅一宿
,去核,蒸之五升米下
,飯熟
,搗成泥,和藥令相得
,內(nèi)臼中
,與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飲,服十丸
,日三服
,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
、滑物
、臭食等。
傷寒
,熱少厥微
,指頭寒,默默不欲食
,煩躁數(shù)日
,小便利,色白者
,此熱除也
,欲得食,其病為愈
。若厥而嘔
,胸脅煩滿者,其后必便血
。
病者手足厥冷
,言我不結(jié)胸
,小腹?jié)M,按之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