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中醫(yī)書籍

      自我調養(yǎng)巧治病三叉神經痛在線閱讀

      中藥大全 2023-09-22 04:37:02

      《自我調養(yǎng)巧治病》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qū)域內反復發(fā)作的

      、短暫的、陣發(fā)性劇痛
      。三叉神經在面部有三個分支
      ,即眼支
      、上頜支和下頜支
      。三叉神經痛有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繼發(fā)性三叉神經痛可由腫瘤
      、感染
      、血管畸形以及口腔疾病等所引起
      。本病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
      ,其發(fā)作時特點是:疼痛突然發(fā)生,呈針刺樣
      、刀割樣或燒灼樣疼痛
      ,由面部的某一點開始,向面部其他部位放射
      ,多為一側
      ,很少為兩側,每次疼痛持續(xù)數秒鐘或1~2分鐘
      ,大多數情況下活動時易發(fā)作
      ,常見于咀嚼運動
      、刷牙
      、洗臉、談話時發(fā)病
      ,有時簡單的張嘴發(fā)聲
      、光刺激皆可誘發(fā),此外打噴嚏
      、哭、舌頭活動
      、轉頭
      、飲水、面部吹風
      、以及觸摸等均可誘發(fā)疼痛發(fā)作。

      祖國醫(yī)學稱本病為“偏頭風”“面痛”

      ,認為是由于感受風寒
      、痰火之邪,陽明胃熱所致
      ,而以風邪為主

      本病預后好,服藥后疼痛可暫緩解

      ,一段時間(數天~數年)內很少有自愈的
      ,常會復發(fā)。故緩解時應積極調養(yǎng)
      ,以防復發(fā)

      (一)起居調養(yǎng)法

      在平日生活、飲食都要有規(guī)律

      ,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
      ,不可勞累
      。精神要保持愉快
      ,對疾病的治療要首先有信心,并有決心
      ,積極與醫(yī)生配合
      ,進行各種調養(yǎng)方法,才能最終戰(zhàn)勝病魔。同時
      ,可適當進行一些體育鍛煉
      。盡量避免觸及能引起疼痛的“觸發(fā)點”。平素外出要注意增衣避風寒
      ,尤其面部要注意避免冷風直吹

      (二)飲食調養(yǎng)法

      飲食要富于營養(yǎng)而易于消化

      ,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膩煎炸之品
      ,應以清淡為主。

      以下食療方可供選用:

      (1)怪味筍片

      。筍片洗凈用開水焯一下
      ,與白糖、花椒粉
      、醋、芝麻醬
      、味精
      、粉汁調在一起,入油鍋內炒熟即食

      (2)燒什錦

      。將竹筍
      、素雞
      、胡蘿卜
      、山藥片和木耳、香菇
      、面筋一起入油鍋內煽炒,放入醬油
      、白糖
      、姜汁、高湯
      ,燒熟后
      ,出鍋即可食用。

      (三)針灸調養(yǎng)法

      1.方法一

      (1)主穴:太陽穴上1寸

      ,向后2分許

      (2)配穴:伴有后頭痛者加后谿或風池,頭頂痛加百會

      ,目澀痛加攢竹
      ,惡心或嘔吐加內關。

      (3)方法:先直刺2分許

      ,得氣后針尖退至皮下,呈10度角向角孫穴方向橫刺2~2.5寸
      ,得氣后留針30分鐘至1小時
      ,每隔10分鐘捻轉1次,平補平瀉
      。如針刺后已解痛則不必再行捻轉。

      2.方法二

      深刺“三叉1

      、2
      、3穴”。

      (1)三叉1穴即眶上孔

      ,為眉之中央
      ,指甲角切壓有凹陷處。用30號毫針
      ,直刺1~1.2寸
      ,得氣后留針30~60分鐘,每10分鐘捻針1次
      ,中等刺激
      。治療三叉神經所支配的眼
      、眼周及上額部疼痛或肌肉痙攣

      (2)三叉2穴即眶下孔部位

      ,為眼眶中央下緣直下5分,指甲角切壓有凹陷處
      。用30號毫針
      ,進針得氣后呈45°角向同側嘴角方向斜刺1.2~1.4寸,留針30~60分鐘
      ,每10分鐘捻轉1次。治療三叉神經第二支所支配的面部
      、上牙疼痛或面部肌肉痙攣

      (3)三叉3穴即頦孔,嘴角直下1寸

      ,旁開1分許,指甲角切壓有凹陷處
      。用30號毫針
      ,進針后呈20°角向同側頰車穴方向斜刺1.2~1.4寸,得氣后留針30~60分鐘
      ,每10分鐘捻針1次,中等刺激
      。治療三叉神經第三支所支配的頦部、下牙疼痛或額部肌肉痙攣

      (四)推拿調養(yǎng)法

      患者仰臥

      ,在顏面部迎香穴施用按法、揉法
      ,沿上頜下緣經顴髎穴
      、下關穴至耳門穴止
      ,繼而揉太陽穴
      ,反復5分鐘。再掐攢竹穴
      ,按頰車穴
      ,掐地倉穴,按上關
      、下關穴
      ,各穴均操作2分鐘。以拇指推額前正中處向兩側往外分推數遍
      ,再于兩側眉上的陽白穴向上經本神穴至完骨穴直推數遍
      ;揉兩側風池穴,再推捏合谷穴
      ,每穴均施術2分鐘。

      患者俯臥

      ,醫(yī)者用指推法自風府穴起
      ,向兩側分推經風池、完骨
      、翳風穴
      ,再轉向耳后
      ,由下向上沿耳后經瘈脈
      、角孫至禾髎穴止,反復數遍

      (五)藥物調養(yǎng)法

      1.單方驗方

      (1)全蝎

      、蜈蚣等量研細末,每次服2克
      ,日服2~3次,溫黃酒送服

      (2)炒白芍30克

      ,炙甘草15克,水煎服
      ,每日1劑
      ,分兩次溫服

      (3)生地15克

      ,白芍15克,當歸9克
      ,元參15克
      ,蒺藜15克,膽星6克
      ,生赭石30克,水煎服
      ,每日1劑
      ,分兩次溫服

      2.中成藥方

      (1)川芎茶調丸,每服6克

      ,日服2次。

      (2)天麻丸

      ,每次服3粒
      ,日服3次。

      (3)牛黃上清丸

      ,每服2丸
      ,日服2次

      (4)龍膽瀉肝丸

      ,每服6克,日服2次

      (六)氣功調養(yǎng)法

      雙手洗凈

      ,搓熱,摩控顏面(上下運動)及雙耳(圓形運動
      ,內勞宮穴始終對準耳殼)各25次。再用雙手小指點壓眼眶周圍25圈
      ,最后用雙手食指壓耳前聽會穴處(可觸及顳動脈搏動)3次
      ,按時呼氣,放松時吸氣

      (七)其他調養(yǎng)法

      1.藥罐法

      取患側氣戶

      、風池、絲竹空
      、頰車等穴。每次選2穴
      ,以面粉調少量玉樹神油
      ,或松節(jié)油、樟腦水
      、薄荷水等,做成厚約0.2厘米的藥餅
      ,貼于穴位上
      ,然后拔罐10~15分鐘,隔日1次
      ,6次后改為每周1次
      ,12次為1療程。

      2.外敷法

      蜈蚣1條

      ,地龍10克
      ,螻蛄10克,五倍子10克
      ,生南星15克
      ,生半夏10克,白附子10克
      ,木香10克。將上藥共為細末
      ,每次取適量用醋調成餅狀
      ,貼于患側太陽穴上,紗布敷料覆蓋
      、膠布固定
      ,每日換藥1次


      針灸培訓Www.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book/932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相關文章
      道醫(yī)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六章第五節(jié) 老年保健在線閱讀
      《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六章第五節(jié) 老年保健人體于60歲以后進入老年期。一
      、生理和心理特點《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說:老年人“精耗血衰
      ,血氣凝泣”,“形體傷憊……百骸疏漏,風邪易乘”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關上脈第五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本草經之空青
      味甘寒
      。主眚盲
      ,耳聾。明目
      ,利九竅
      ,通血脈,養(yǎng)精神
      。久服,輕身延年不老
      。能化銅鐵鉛錫作金。生山谷
      。吳普曰:空青
      ,神農甘
      ,一經酸,久服
      ,有神仙玉女來時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腑方風眩第四
      道醫(yī)中醫(yī)傷科按摩學編寫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