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上髁炎,又稱肱骨外上髁綜合征
、肱橈滑囊炎或網(wǎng)球肘本病屬于祖國醫(yī)學之“傷筋”范疇
本病調(diào)養(yǎng)的關(guān)鍵一點是要注意肘部休息,避免經(jīng)常
急性期局部腫脹疼痛
1.毫針刺法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合谷
針法:阿是穴可用1針多向透刺
2.三棱針刺拔罐法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方法:選準壓痛點
針刺時不可過猛
3.耳穴壓豆法
取穴:肘關(guān)節(jié),腎上腺
方法:將王不留行籽貼壓于雙側(cè)耳穴(可用小塊膠布固定),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3~4次
,每次2分鐘。王不留行籽可5天更換1次,5次為1療程。4.毫針加灸法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肘髎、曲池、手三里、外關(guān)、合谷。方法:除阿是穴外
,每次選2~3穴。選準阿是穴后,局部常規(guī)消毒,用2寸針于穴位周圍圍刺,針與針間隔1~1.5寸。再取2寸毫針直刺于其他穴位上。然后用藥艾條熏烤壓痛點及其他穴位,以病人能夠忍受為限,至皮膚潮紅為度。留針5分鐘后起針。每日治療1次,5次為1療程。按摩是治療本病較好的方法
,對病程短者療效更佳。病程較長而保守治療無效者(1)手法:一指禪推、按
(2)取穴:合谷
(3)治療手法:首先按順序在所取穴位上分別按壓半分鐘
。合谷穴用力勿過度,以患者能夠忍受為限。極泉穴可采用一壓一放手法,即按壓片刻后抬手,再次按壓,反復2~3次,可有熱流經(jīng)肘傳至手部。其他穴位于按壓之外尚可結(jié)合輕揉。患者坐位
,術(shù)者坐于患者病側(cè)(以右側(cè)為例),呈45°斜位。開穴后,先以一指禪推法沿肱骨外上髁向前臂往返推3~5遍,再在局部彈拔5~10次。術(shù)者右手以四指在前,拇指在后的姿勢持握患者腕部
,使患者右前臂呈掌心向上的旋后位,左手握患肘,掌心托在肘后側(cè),以拇指壓于肱骨外上髁,其余四指放于肘內(nèi)側(cè),作為拇指的對抗力量。術(shù)者以右手逐漸屈曲患者肘關(guān)節(jié)至最大限度,左手同時用力按壓患者肱骨外上髁,沿肱骨外上髁上緣緩緩地向前滑動彈拔,同時后旋前臂逐漸伸直其肘關(guān)節(jié),左手拇指沿外上髁前緣向后,順原路拉回?揉。然后術(shù)者仍以左手托患肘后側(cè),右手持患者前臂旋轉(zhuǎn)活動肘關(guān)節(jié)每日治療1次
,7次為1療程,各療程之間間隔2~3天,直至疼痛消失為止。治療期間應(yīng)注意停止或減少伸腕肌的活動,否則不易治愈,且易復發(fā)。處方:艾葉、透骨草
、秦艽、桑枝、五加皮、赤芍、防風、劉寄奴各15克。裝入紗布藥袋內(nèi)。用法:用臉盆加適量水
,煮沸藥物3~5分鐘,將患肘懸置盆上方,以熱氣熏蒸患處周圍數(shù)分鐘,取下臉盆,邊熏邊待溫度適宜時將患肘浸于藥液中揉擦洗浴取穴:曲池、肘髎
方法:制取蔥汁、蒜汁和生姜汁各300毫升
(1)前伸后屈法:直立位,兩退叉開
(2)彎腰肩部回旋法:兩腿叉開站穩(wěn),腰前屈站穩(wěn)
(3)上肢回環(huán)法:直立位,兩足分開同肩寬
(4)摸壁壓肩法:患者面對墻壁,兩足分開站立
(5)后劃臂法:患者取站立位
(6)肘部屈伸法:坐位,患肢放在桌面或枕頭上,握拳用力徐徐屈肘
(7)前臂旋轉(zhuǎn)法:患者取立位或坐位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book/933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