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常掛在我們口邊的詞,真要追究起來
事實并非如此。能夠經歷大事
、做過歷史意義深遠大事的人終究只是少數,況且即使在茶界大名鼎鼎,放到整個社會中去,原本的轟轟烈烈又將沉寂下來,因此,完全以名氣大小和事跡顯隱來給茶人和茶人精神劃分等級,顯然不夠準確。真正的茶人,即便是真的做出了卓越的歷史貢獻,至少都應該能像茶一樣,濃郁之中也不失淡雅。而對于絕大多數沒有顯著歷史功績的茶葉工作者來說記者近日采訪了“覺農勛章”獲得者,77歲的老茶人王達先生
1951年
王先生說了很多關于當時全國茶葉的生產情況
解放之初的生活確實很苦
而且格外讓他覺得欣慰的是,他所在的農業(yè)部是制定茶葉政策的部門
“那時候,中央機關每隔幾年就有一批人要到地方去
大躍進結束后就是三年自然災害,不久文化大革命又開始了
,“生產由軍管會接管,茶葉生產基本上處于維持狀態(tài)?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如今
王達簡歷
1931年
長期從事茶葉技術推廣和行政組織管理工作。參加了茶葉生產方針
、政策的研究和制訂寫了許多指導茶葉生產的文章和報告,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議,特別是在主持和組織實施改造低產茶園和全國名優(yōu)茶開發(fā)項目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參與組織開發(fā)、推廣采茶機項目中,獲得農業(yè)部三等獎。主編出版《中國名優(yōu)茶選集》,與人合編出版了《中國名茶錄》,參與編審《中國茶業(yè)五千年大事記》。蘇軾人間至味是清歡全詩如下: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作品出處】
出自《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是宋朝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詞。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
,下片寫作者與同游者游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
【作品原文】
浣溪沙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細雨斜風作曉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詞句注釋】
⑴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
,后用作詞牌。一作《浣溪紗》,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唐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jié)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⑵劉倩叔:名士彥,泗州人
,生平不詳。⑶南山:在泗州東南,景色清曠
,宋米芾稱為淮北第一山。⑷細雨斜風:唐韋莊《題貂黃嶺軍官》:“斜風細雨江亭上,盡日憑欄憶楚鄉(xiāng)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⑸媚:美好。此處是使動用法
。灘:十里灘,在南山附近。⑹洛:洛河
,源出安徽定遠西北,北至懷遠入淮河。⑺漫漫:水勢浩大。
⑻“雪沫”句:謂午間喝茶
。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時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講茶泡制成白色為貴,所謂“茶與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趙德麟《侯鯖錄》卷四記司馬光語)。唐曹鄴《故人寄茶》:“碧波霞腳碎⑼蓼(liǎo)茸:蓼菜嫩芽
⑽春盤:舊俗,立春時用蔬菜水果
【作品翻譯】
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
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紀游詞
【作品賞析】
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游者游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
。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詞的上片寫沿途景觀
。第一句寫清晨,風斜雨細,瑟瑟寒侵,這殘冬臘月是很難耐的,可是東坡卻只以“作曉寒”三字出之,表現了一種不大在乎的態(tài)度。第二句寫向午的景物:雨腳漸收
,煙云淡蕩,河灘疏柳下片轉寫作者游覽時的清茶野餐及歡快心情
此二句繪聲繪色
這首詞,色彩清麗而境界開闊的生動畫面中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
1、君子之交淡如水
2、把茶冷眼看紅塵
,借茶靜心度春秋。?3、茶是草
,客是寶,得罪茶商不得了。?4、五色土陶千年神韻
,紫砂壺品百味人生。?5、高山出好茶
,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華。?6
、菊花茶,苦到極致,漫過舌尖,直至心田。?7、一杯茶
8、如蘭在舌
9
10
11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輩子,但要苦一陣子。?12、在又苦又甜的茶里
,可以領悟到生活的本質和哲理。?13、待爐上水壺唱響,待壺中水汽沸騰
,泡上一杯花茶。?14、大抵
,茶的妙處,抑或可以從中品出一種人生的滋味!
擴展資料:
中國人飲茶
,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yōu)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茶”既是一種重要的商品,又濃縮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國人“種茶、吃茶、寫茶”,可以說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中,茶早已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
,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茶風俗”
、“茶道”的范疇深廣的多,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中國人講究“以和為貴”
,這種觀念不僅體現在了古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更是在人與茶之間的交流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詮釋,清香甘甜的茶就像是偏偏君子得到了各朝代文人士大夫的喜愛,沏一展茶,暢談歷史古今,指點江山社稷,詩如陸羽“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詞若蘇軾“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茶文化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240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近45年山東茶樹凍害氣候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