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美感的標準則依各人的審美涵養(yǎng)而有所不同
。你愛花貨的精工細描,我愛光貨的簡單大方
,誰也不用委曲誰
、所以砂壺的造型孰優(yōu)孰劣是不能一概而論的。真正重要的是
、無論如何
,買壺千萬不要光為了作者的名氣或別人的強力鼓吹而沖動下單,否則日后極易后悔
。因為泡茶賞壺之際是人類最冷靜、最客觀的時候
,這時手中的砂壺勢必會遭受到自己最嚴苛的挑剔
,這也就是為什么茶壺就像女人的戀衣情結一樣──永遠少一把。 盡管每個人的審美涵養(yǎng)有所不同
,但初入此道的朋友仍可依循下述兩點略作參考﹕幾何造型的砂壺
,該圓的就要圓,該方的就要方
,線條當直則直
,當曲則曲。千萬不要選擇口蓋歪曲變形
、嘴歪把斜者
,因為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全器力度
。此外,全器各配件大小需與壺身相襯
,大而無當固然不宜
,小鼻小眼睛的更應避免。 自然造型的砂壺
,該寫實的就要寫實
,該寫意的就要寫意。由于花貨的捏塑較多
,所以應細心體察全器是否氣勢連貫
,渾然一體而無生硬之感,亦應注意壺身與捏塑的接觸點有無微細裂縫
,以免日后斷裂
。 價格合理 經(jīng)過前述的一番挑肥撿瘦,最后的一個問題便是「壺價幾何
?」事實上
,近十余年來,紫砂壺的漲勢咄咄逼人
,屢創(chuàng)新高
,流風所及,似乎千元以下的壺泡出來的茶不堪入喉般
。尤有甚者
,壺價動輒十萬、百萬
,果真應驗了古書所載的「人間珠玉安足取
,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時大彬
、陳鳴遠若地下有知
,當恨生不逢時也! 總而言之
,當我們面對琳瑯滿目的各式砂壺
,以及店老板的如簧之舌時,切切要分清楚「選擇一把別人公認的好壺」和「選擇一把貼心好壺」之間的差異
。因為惟有「適合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好壺
,若硬是要隨波逐流,附庸風雅
,可就失卻了茶藝怡情養(yǎng)性的那份閑適之美了
。 如何用新壺 整修內(nèi)部 通常中檔以下的紫砂壺多半會有一些不算瑕疵的小毛病,大多可以自行排除。例如氣孔若被泥屑堵塞住
,易影響出水的順暢
,可以鋼針或尖鉆小心將其剔除﹔又如壺身內(nèi)壁或流孔接續(xù)處若殘存泥屑,則易卡住較小的茶葉片
,形成藏污納垢的死角
,此時可用小鋼銼及砂紙,細加修整磨拭
,以免造成日后使用的困擾
。 去蠟醒壺 事前的暖身運動做好了之后,便可舉行愛壺的下水典禮了
。這道手續(xù)的目的有三﹕其一是因新壺在出廠
、裝運、展示過程中
,常會附著一些泥砂
、塵土、包裝屑(尤其是花貨)﹔另外
,有些茶壺里面仍留存著白色的鋁粉(此為隔離用的耐火物
,入窯燒坯前先撒布于壺蓋內(nèi)沿,可避免壺蓋與壺身燒結在一起分不開)
,以上這些異物均應于事前加以清除
。其二,新壺出窯后
,未識茶味
,火氣、土氣仍重
,若不先行去除
,將有礙茶湯的品評。其三
,上游業(yè)者常會在初出爐的砂壺表面打上—層蠟油
,以增加光澤,美化賣相
。這層油性異物不但堵塞了壺表的毛細孔
,更形成一層保護膜,不受茶水
,如未予去除
,則養(yǎng)壺勢必徒勞無功
! 水煮刷拭 茶壺的下水典禮有兩種儀式
,讀者可依個人狀況自行采用。 水煮法取一干凈無雜味的鍋子
,將壺蓋與壺身分開置于鍋底
,徐注清水使高過壺身
,以文火慢慢加熱至沸騰。此步驟應注意壺身和水應同步升溫加熱
,切勿像某些書上所載
,將壺身驟然置入沸水中,來個「三溫暖」﹔否則
,雖說紫砂壺冷熱急變化佳
,但如此折騰愛壺,萬一它老兄來個「開口笑」那就后悔莫及了
。(一般會「笑」的
,多是早已有暗傷)待水沸騰之后,取一把廉價的茶葉(通常采用較耐煮的重焙火茶葉)投入熬煮
,數(shù)分鐘后撈起茶渣
,砂壺和茶湯則繼續(xù)以小火慢燉。俟二
、三十分鐘后
,以竹筷小心將茶壺起鍋,凈置退溫(匆沖冷水)
。最后再以清水沖洗壺身內(nèi)外
,除盡殘留的茶渣,即可正式啟用
。這種水煮法的主要功能除了去蠟醒壺外
,亦可讓壺身的氣孔結構,藉熱脹冷縮而釋放出所含的土味及雜質(zhì)
,若施行得宜
,將有助于日后泡茶養(yǎng)壺。 刷拭法這是較為簡便的方法
,先以溫水暖壺后
,再改注沸水盛滿壺內(nèi),并用熱水澆淋壺身表面
,使全壺保持高溫狀態(tài)
。再持軟毛牙刷沾上牙膏,將全壺內(nèi)外徹底刷上幾遍后
,以熱水沖去泡沫
,即可去除土味及蠟質(zhì)。刷拭法的優(yōu)點是簡單方便
,在茶桌上即可操作
,不必「動鼎動灶」,缺點是效果不如水煮法徹底。此外
,某些品牌的牙膏(尤其是強調(diào)去污力特強的)含有較高成份的研磨劑
,對胎身較細膩的砂壺(如朱泥、綠泥)恐易產(chǎn)生刮痕
,不妨改用洗碗精替代
。 洗心革面 前面所述的下水典禮,均以新壺為對象
,若是手中的是二手壺
、老壺、舊壺
、出土壺
,那處理上需較為謹慎,因為誰也不曉得此壺的前任主人是何方神圣
。 出土壺固然需大清特清﹔老壺
、舊壺亦然,因為大陸某些地區(qū)喝茶是不用茶杯
,直接以口含壺嘴牛飲的
,還有些人家習慣用茶壺裝醬油、煤油等物
,甚至某些文物販子喜用墨汁
、鞋油、鹽酸將紫砂壺刷染作舊
。即便是得自友朋的二手壺亦應重新處理干凈
,從頭泡養(yǎng)起,因為「好壺不事二茶」
,常泡普洱的壺若突然改沖烏龍
,茶湯必然不純,有礙品評
。 紫砂舊壺的「洗心革面」通常不采水煮法
,因為舊壺或許隱含有龜裂、修補的暗傷
,較不宜用此「猛藥」
。通常的作法是,先取一干凈的鍋盆
,將溫熱過的舊壺置入
,徐注熱水使其淹過壺身,再混入10㏄左右的漂白水
,如此靜置一小時后取出
,再似前述的刷拭法
,將此壺內(nèi)外刷凈,此時便可重現(xiàn)盧山真面目
。需特別注意的是,漂白水對人體有害
,且其滲透力甚強
,需于事后充分洗凈,方宜泡茶
。 如何養(yǎng)好壺 宜興紫砂壺由于胎質(zhì)甚佳
,且成型技法獨到(尤其是「明針」工夫),所以只要泡養(yǎng)一段時日
,便可自發(fā)暗然之光
,備受世人喜愛。這種透過茶水泡養(yǎng)
,使壺表產(chǎn)生溫潤之感的過程
,即一般俗稱的「養(yǎng)壺」。當然
,泡茶并非一定得要「養(yǎng)壺」
,在大陸許多地區(qū)的飲茶習慣中,其實是甚少有此等閑適雅趣的
。而「養(yǎng)壺」亦不特定非宜興紫砂壺不可
,其它像大陸東南沿海的汕頭壺、臺灣手拉坯壺
、石壺等
,只要是器身表面不過于粗糙,基本上都可達到一定的效果
,至于瓷壺
、釉壺、鐵壺
、錫壺等「非主流派」當然就不宜此舉了
。 養(yǎng)壺養(yǎng)性 人器互動 「養(yǎng)壺」是茶事過程中的雅趣之舉,其目的雖在于「器」
,但真正的主角仍是「人」
。「養(yǎng)壺即養(yǎng)性」
,壺之為物
,雖無情無感,但透過泡養(yǎng)摩娑的過程
,茶壺以其器面的日漸溫潤來回報主人對它的恩澤
,亦未嘗不是一種人與器的情感互動
!「養(yǎng)壺」之所以曰「養(yǎng)」,而不稱「喂壺」
、「盤壺」
、「淋壺」,正是因其「怡情養(yǎng)性」的特質(zhì)也
! 我們?nèi)裟荏w會這層道理
,在面對「養(yǎng)壺」一事時,便不會出現(xiàn)像以下這些光怪陸離
,令人啼笑皆非的「養(yǎng)壺偏方」
,例如有人主張將茶壺放入油鍋中油炸或以肥豬排燉煮數(shù)日,甚至將茶壺塞入肥鵝腹中蒸煮一番
,較保守的則主張應常用臉
、鼻摩拭壺身,好象「盤玉」—般
,使其納油
。凡此種種匪夷所思的怪招,無非是想用速成的方式
,讓壺身顯露出潤亮的光澤
,只是用這些方式所「熬」出來的壺,雖然表面油光浮動十分唬人
,但泡出來的只怕不是茶湯
,而是「排骨湯」或「油湯」,這種「加味茶」當然令人難以下咽
。 總之
,泡茶之道旨在怡情養(yǎng)性,所以養(yǎng)壺的方式亦應符合此一精神
,循序漸進
,切忌揠苗助長,如此養(yǎng)成的壺不但溫潤可親
,也才符合衛(wèi)生之道
。 如法炮制 樂趣無窮 目前坊間有許多種不同的養(yǎng)壺方法,亦有專業(yè)的「養(yǎng)壺船」
、「養(yǎng)壺刷」配合使用
,甚至還有業(yè)者推出「代客養(yǎng)壺」的業(yè)務,為忙碌的愛壺人或「后宮佳麗三千」的收藏家提供售后服務
。 以下
,我們茲將較常見的養(yǎng)壺步驟,簡述如下﹕ 先用沸水將壺身內(nèi)外淋燙一下
,如此既可凈壺去霉
,亦可暖壺醒味
。 若使用茶船,注意應將壺身略微墊高
,使其圈足高過水面
,以免壺身留下水線或不均勻的色澤。 將第一泡的溫潤泡茶湯盛置茶海中備用
,待沖第二泡時再用此茶湯澆淋壺身外表
,如此反復施行至全程結束。 由于紫砂壺身具較高的氣孔率
,遇熱時,因熱脹冷縮的關系
,氣孔相對擴大
。此時可用棉質(zhì)布巾趁機擦拭壺身,讓茶油順勢滲入壺壁細孔中
,日久便可累積出光澤
。 每泡茶沖至無味后,應將茶渣去凈
,用熱水將壺內(nèi)壺外涮洗一次
,置于干燥通風處,并將壺蓋取下
,以利風干
。否則,因紫砂壺的口蓋密合度較嚴謹
,任令其密封陰干
,亦不衛(wèi)生。 有些壺友趁壺身高熱時
,以沾有茶湯的棉布茶巾上下擦拭身
,由于此時器表溫度甚高,濕巾所含茶湯一拭隨即揮發(fā)
,留下可使壺身潤澤的茶油
,如此便可提高養(yǎng)壺的成效。亦有人先沖出一泡較濃的茶湯當「墨汁」
,再以軟性毛筆或養(yǎng)壺毛刷沾此茶湯
,反復均勻涂布于壺身,藉以提高其接觸茶湯的時間與頻率
。 內(nèi)外兼修 不事二茶 養(yǎng)壺不只是養(yǎng)外表
,壺身內(nèi)壁亦應一并調(diào)養(yǎng),方能收內(nèi)外兼修之功
。養(yǎng)壺的「內(nèi)功」最重要的就是﹕一把壺只泡一種茶
。因為紫砂壺具有特殊的雙氣孔結構
,善于吸收茶湯,所以一把久經(jīng)使用的紫砂壺
,即使不加茶葉
,單用沸水亦能沖出淡淡茶湯來。因此
,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壺沖泡出的茶湯才能保持原味的鮮度與純度
,否則今天烏龍,明天普洱
,后天花茶
,那么必然茶味混沌,了無個性可言
。 通常開始養(yǎng)壺的動作后
,最好避免再用洗碗精之類的化學品去清洗,以免產(chǎn)生異味或刷去光澤
。除非您打算全面洗凈
,重頭養(yǎng)起,否則壺身若有臟污
,不妨以干布拂凈
,或用軟毛筆沾茶湯清洗之。 此外
,紫砂壺造型變化多端
,有些如花貨、筋紋器較容易產(chǎn)生茶漬死角
、可用軟毛牙刷勤加清理
。另外、壺底較不易接觸到茶湯
、壺把常含有手上的油脂
,易排斥茶湯﹔還有,會「流口水」的壺嘴下沿應刻意擦拭
,諸如此類小細節(jié)
,皆賴壺主用心照顧。 養(yǎng)壺守則 衛(wèi)生第一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
,有些人為了在壺內(nèi)形成「茶山」
,使其看來更具古意,便將茶葉留存其中
,任其陰干
,但因臺灣地區(qū)高溫多濕,霉菌極易孳生其間
,若就衛(wèi)生觀點考量
,此法實不足取
。更有些人泡茶后,故意將最后一泡茶湯存于壺內(nèi)
,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
,認為此法可收內(nèi)浸外養(yǎng)之效。殊不知
,紫砂壺的氣孔結構既擅于吸附茶湯
,自然也易于吸收霉菌。以此養(yǎng)出的壺
,只怕日后沖茶時
,亦會帶有異味,甚至有礙健康
,實是得不償失
。 總而言之,想要養(yǎng)好一把紫砂壺其實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困難
,各位紫砂新朋友們不妨參照上述的步驟及注意事項
,細心地如法炮制
,即可養(yǎng)成一把人見人愛的好壺
。養(yǎng)好的壺擺置架上,溫潤的光澤便像是自已的心血結晶
,那份成就感可不是局外人所能體會的
。 紫砂壺的優(yōu)點 中國是個茶的民族,所謂「開門七件事﹕柴
、米
、油、鹽
、醬
、醋、茶」茶之深融百姓生活由此可見一斑
。近數(shù)十年來
,泡茶之風在臺灣十分盛行,所用茶具的材質(zhì)也琳瑯滿目
,甚為可觀
,諸如陶壺、瓷壺
、鐵壺
、錫壺、鋁壺
、石壺
、玉壺等等
,其中,當然又以「主流派」的宜興紫砂茶壺最受到世人的歡迎
。 紫砂茶壺神格化 早年
,由于兩岸尚未開放交流,宜興紫砂壺大多靠走私的管道進入臺灣
,由于得來不易
,于是紫砂壺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商人「老王賣瓜」以及消費者的「甜檸檬」心理作遂下
,紫砂壺的優(yōu)點被夸大渲染
,好象泡出來的茶就如瓊漿玉液一般,人間難得幾回嘗
。 在江南一帶
,甚至還傳說著如此一段離譜的故事﹕有位泥水匠在蓋房子時,將一把紫砂壺遺忘在天花板里
。數(shù)年后再度翻修房屋時才又發(fā)覺
,而當年壺中所泡的茶水仍然香甜如故。當然像這種「驚異傳奇」除非是在冰天雪地的東北冰原或許還有可能
,否則對于講究衛(wèi)生
,重視口感的臺灣人而言,上午喝剩的茶水
,到了下午頂多是拿來養(yǎng)養(yǎng)壺
,那有人還把它往肚里倒? 古今稱頌的宜茶性 宜興紫砂壺的「宜茶性」是自古就受到肯定的
。特別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后
,文人雅士用紫砂壺飲茶更蔚為風尚。明季李漁曾曰﹕「茗注(泡茶之器)莫妙于砂
,壺之精者
,又莫過于陽羨(宜興古稱)」,又曰﹕「壺必言宜興陶
,較茶(評茶)必用宜壺」
。 到了清初周高起所著的《陽羨茗壺系》更明白地指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