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基本概念
茶能養(yǎng)生
,這在許多中國古代茶書以及醫(yī)藥書中都有記錄,日本茶道之祖榮西(1141-1215)則在此基礎上
,寫了一部“吃茶養(yǎng)生記”
,系統(tǒng)地闡述了茶養(yǎng)生的主要理論問題
。榮西所依據的養(yǎng)生理論
,就是古代中國的五行學說
。
五行學說是古人用來說明萬事萬物的相互聯系
、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從而達到生態(tài)平衡一種理論
。五行指金
、木、水
、火
、土五種要素,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
,缺少了一行
,這個體系就不存在;哪一個要素也不能過分,過分了就會影響其他幾個要素
,體系就要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五行學說論述的就是這五種元素之間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復雜關系
。

相生就是五種要素之間存在著“生養(yǎng)
、促進”關系。但是世界萬物不僅需要互相資助的“相生”
,還需要“相克”
,相克就是“克制、制約”關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拔逍邢嗌涡蚴牵核荆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五行相克次序為: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
,木克土,土克水
。相生與相克兩密不可分
,缺一方面不可。從而構成世界的平等
、和諧體系
。
在長期的勞動與科學實踐中
,人們進一步發(fā)現和拓展了“五行”的具體內容,五行不僅包括五種基本元素
,也包括:五方
,東西南北中;五色,黃綠青黑白;五味
,酸甜苦辣咸;五官
,鼻口眼耳舌;五臟,心肺腎肝脾;等等
。而這些因素
,相互間都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
需要指出的是
,五行之中的水
、火、木
、土都是自然物質
,金則是人類勞動的成果。因此
,五行間的相生和相克都必須有人類的勞動參與才能實現
,沒有人類活動的參與,五行不能成立
,也不能“行”起來
。
茶中包蘊的五行
一般來說,茶屬五行中的木;但這更多的是從茶是野生植物的角度來歸類
。作為野生植物的茶樹
,經過人的勞動加工,成為可供飲用的成品后
,它的性質就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所以,我們這里說的茶
,主要指成品茶而不是茶樹
。
茶葉本身屬木,但是如果要成為可以飲用的成品茶
,就必須要有其它四種元素的參預調和才行
。試以巖茶為例分析如下:
火:制作時,殺青
、干燥
、復焙;沖泡時,燒水;
金:傳統(tǒng)制作工藝,一般是置于鐵鍋中殺青
,鐵鍋屬金;現代機械化制作
,許多機械都是鋼鐵制造;此外,茶葉的包裝貯藏
,常用錫泊
、錫罐、馬口鐵罐
、不銹鋼桶等金屬
。
土:傳統(tǒng)制作,需將茶葉放地上攤晾;俗語稱之為“吸地氣”;成品茶的包裝貯藏
,陶瓷是最常用的容器;而在沖泡時
,最佳的
功夫茶具是紫砂壺、小瓷盅;此類茶具均屬土
。
水:最大的作用在于沖泡
。水為茶之母,好茶需好水
,沒有水就泡不成茶
。
由此看來,小小的一杯茶湯中
,包蘊著的卻是完完整整的一個五行世界
,金、木
、水
、火、土
,缺一都不可
。
盡管如此,具體到每一杯茶湯
,五行的比重卻各有不同
。有時火的成份大,比如
烏龍茶包蘊的火就較
綠茶黑茶白茶黃茶為多
,而烏龍茶中的高火茶包蘊的火又比低火茶為多
。用金屬容器包裝貯藏的茶,包蘊的金成份較多
,茶葉在金屬容器中存放時間越久
,金的成份就越多;至于土的成份
,也與金一樣
,凡用陶瓷容器貯藏的茶葉,時間越久
,含量越重
。
因為茶中包蘊的五行成份比重不同
,茶性也就產生相應變化。這一點烏龍茶與
紅茶最明顯
。一般來說
,茶味苦,苦則寒涼
,故凡未經發(fā)酵與多次烘焙的綠茶
、白茶類的茶性偏涼;烏龍茶因經發(fā)酵與多次烘焙,火氣較大
,故茶性轉甘偏溫
。若經一定時間陳放,待火氣退盡后
,茶性則轉為平和
。
人體中的五行
人體雖是血肉之軀,卻與他所處的自然界一樣
,也是一個完整的五行世界
。
五臟:肝、心
、脾
、肺、腎;
六腑:膽
、小腸
、胃、大腸
、膀胱
、(中焦);
五官:目、舌
、口
、鼻、耳;
五體:筋
、血
、肉、皮毛
、骨;
……
每一種器官都與五行一一對應
。當然,這不是說人體的器官是簡單的元素
,而是具有與對應元素相似的性質
。肝屬木,木性蓬勃,而肝的功能是藏血造血
,貯存營養(yǎng)
,以保持人體的持續(xù)生長;心屬火,火性活潑
,心的功能是輸送血液
,使血液在人體中正常循環(huán),維持體溫;脾屬土
,土性厚重
,為萬物之母,脾的功能是將腸胃吸收來的營養(yǎng)轉化為人體的動能肺屬金
,金性堅實
,肺的功能則是呼吸,振動時便發(fā)出聲音;腎屬水
,水性柔弱
,腎的功能主排尿,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凡此種種
,均可以相同道理類推
。
根據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人體中的五行(五臟六腑)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
,每一部分都有特定功能
,只有各部分相互協調平衡,才能保持人體健康
。任何一部分出了問題
,機體就會出現不協調,不平衡
,人就會生病
,出現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感覺。
即使沒有疾病
,從每一個具體的個人體質性情來看
,有些人天生脾氣暴燥,易怒;有的人天生抑郁
,易悲;有的人天生樂觀
,笑口常開;……這種表現,一方面是遺傳因素造成
,另方面也與后天的煅煉修養(yǎng)有關
。但是不管怎樣,都說明他體內的五行不平衡
,某一行在五行中占據了優(yōu)勢和主導地位
。所以
,傳統(tǒng)方術有關于人的五行屬相的說法:木性之人,面青
,身長;火性之人,面赤
,體健;土性之人
,體厚,面黃;金性之人
,體實
,面白;水性之人,體柔
,面黑;
五行屬相不同的人性情也不同:
“木”具有生發(fā)
、條直的特性,主仁
,其性直
,其情和;
“火”具有發(fā)熱、向上的特性
,主禮
,其性急,其情熱;
“土”具有生養(yǎng)
、孕育的特性
,主信,其性重
,其情厚;
“金”具有肅靜
、殺斂的特性,主義
,其性剛
,其情烈;
“水”具有清涼、向下的特性
,主智
,其性聰,其情善
。
傳統(tǒng)中醫(yī)診病
,運用望聞問切等手段,從人體表現出的不正常和痛苦癥狀
,找出生病的器官和原因
,再根據具體情況對癥下藥,促使人體五行平衡和諧
,以恢復健康
。五行診治的基本原則是:
從相生角度:
1.滋水涵木法
,即滋養(yǎng)腎(水)陰以養(yǎng)肝(木)陰的方法
,適用于腎陰虧損而導致的肝陰不足之證
。
2.益火補土法,即溫腎陽(火)以補脾(土)陽的方法
,適用于腎陽衰微而導致的脾陽不振之證
。在五臟配屬五行中
,火指心,但自命門學說興起
,對機體的溫煦多指為命門之火的作用
,即腎陽的作用。
3.金水相生法
,即滋養(yǎng)肺(金)腎(水)陰虛的治療方法
,適用于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腎陰不足
,精氣不能上滋于肺
,而致肺腎陰虛者。4.培土生金法
,即補脾(土)益氣而達到補益肺(金)氣的方法
,適用于脾胃虛弱,不能滋養(yǎng)肺而致肺虛脾弱之證
。
從相克角度:
1.培土制水法
,適用于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
。土和水
,指脾腎兩臟,培土制水
,指溫運脾陽
,或溫腎健脾,以治療水濕停聚為病
,又稱溫腎健脾法
。若腎陽虛不能溫脾陽,則腎不主水
,脾不制水
,水濕不化,治當以溫腎為主
,兼顧健脾
。
2.抑木扶土法,適用于肝的疏泄太過
,木旺乘土之證
。木和土
,乃肝脾兩臟。抑木扶土
,即疏肝健脾以治療肝旺脾虛
,又稱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
、調理肝脾法
。
3.瀉南補北法,適用于腎陰不足
,心火偏旺
,水火不濟
,心腎不交之證
。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
,水屬北方
。瀉南補北法,即瀉心火滋腎水
,又稱瀉火補水法
。4.佐金平木法,適用于肺失清肅
,肝火偏盛之證
。金和木,乃肺肝兩臟
。佐金平木
,即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木,又稱清肺瀉肝法
。
以五行理論指導飲茶
根據以上傳統(tǒng)五行理論以及治療方法的基本要點
,用以指導飲茶,可以取得良好的養(yǎng)生效果
。
首先
,要了解自已身體的五行狀況。對于一般的人來說
,當然未必能搞的那么清楚
,但起碼應該了解自己的體質特點,例如
,平時容易犯什么毛病
,飲食方面有什么禁忌,是畏寒
,還是怕熱
,等等
。好在現在醫(yī)療條件比較發(fā)達,一般經過定期體檢
,就能知道自己身體的狀況
,有什么毛病。只有在這種情況下
,才能達到飲茶養(yǎng)生的充分效果
。
其次,要了解不同茶類的特性
。一般來說
,綠茶、白茶
、黃茶性涼
,
青茶(烏龍茶)、黑茶(
普洱茶)
、紅茶性溫;這是只是總的狀況
,具體到某一種茶,情況又會發(fā)生變化
。剛剛炒好的新鮮綠茶
,就有火氣,必須放置幾天后才適合飲用;烏龍茶
、紅茶的情況更是如此
,一般都要放置半年一年后才能退盡火氣,否則喝了容易上火;若陳放三年以后
,則性轉平和
。適飲的人群與季節(jié)較多;但近年來出現一些新工藝烏龍茶,如清香型
鐵觀音,性則與綠茶接近
,偏寒涼了。而以普洱為代表的黑茶
,一般是新茶偏涼
,陳放一定年限后就變平和了。
使用不同的容器與茶具
,也能改變茶性
。若用陶瓷器具貯茶泡茶,茶的土性可得到加強;若用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