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覺農(1897——1989),著名農學家
原名吳榮堂
1919年吳覺農公費留學日本,在靜岡茶葉試驗場學習期間
吳覺農和胡愈之是同鄉(xiāng)
1925年12月吳覺農與陳宣昭女士結婚,兩人一起切磋一些社會問題和專業(yè)問題,并在《東方雜志》等刊物上發(fā)表文章
在這一時期
,他擔任了當時農學界的學術組織“中華農學會”的司庫和總干事,辦公地址就設在上海寶山路三德里他的家里。由此他與中國農學界的前輩陳嶸、許璇、梁希從日本回國后吳覺農曾擔任過上海市園林試驗埸埸長
“九一八”事變后
,他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參加上海各界救國會,與沈鈞儒、鄒韜奮、沙千里等七君子有緊密聯(lián)系。并曾營救在南京被捕的救國會重要成員孫曉邨、曹孟君。1933年同陳翰笙
、薛暮橋、錢俊瑞、孫冶方、王寅生等人組織了“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選陳翰笙為理事長,吳覺農為副理事長。日常工作負責人是薛暮橋。會內建立黨的秘密小組,發(fā)行《中國農村》月刊。該刊發(fā)表了大量農村調查資料,并與各種歪曲中國農村情況的謬論進行論戰(zhàn),響應黨的團結抗日的主張。當研究會受到迫害時,常由吳覺農以農學家的身份出面周旋。如1936年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勒令《中國農村》停刊,他挺身而出向市黨部書記長潘公展據理力爭,使刊物得以恢復出版。該會一直堅持到新中國成立,完成歷史任務后才宣布解散。舊中國茶葉生產相對落后
,栽培、制造粗放,為進一步了解產茶國和銷茶國的生產和出口進口情況抗戰(zhàn)開始
,吳覺農帶領一批年輕的茶葉工作者,去三界茶埸準備一面輔助茶農搞生產,一面發(fā)動當?shù)氐挠螕魬?zhàn),但為環(huán)境所不容。這時他得到武漢貿易委員會鄒秉文電邀,即帶領一批茶人去武漢著手籌備對蘇易貨(以茶交換抗戰(zhàn)軍火)。雙方達成協(xié)議,在香港與蘇方交易,同時他在東南和西南各省茶區(qū)設立機構,實行茶葉統(tǒng)購統(tǒng)銷。一度使我國出口茶葉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為了適應形勢
,培養(yǎng)茶葉生產和貿易的專業(yè)人才,1940年在吳覺農的提議下,得到復旦大學的領導孫寒冰的支持,在重慶復旦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所高等院校的茶葉系,吳覺農自任系主任兼教授。授課的還有經濟學家畢相輝,農業(yè)化學家王澤農等,培養(yǎng)出一大批茶葉專業(yè)技術人才,從此茶葉高等教育不斷發(fā)展抗戰(zhàn)中期
抗戰(zhàn)勝利后
,茶葉研究所得到卻是一張撤消令,吳覺農攜家回到上海,政府大員忙于“劫收”皖南事變前后,國民黨反動派加緊反共
1949年吳覺農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會議和開國大典。建國后他任農業(yè)部副部長兼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
建國初期
“四人幫”被粉碎
吳覺農一生廣交朋友
,團結同志,追求進步,為祖國農業(yè)發(fā)展、經濟振興、茶業(yè)復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早年與胡愈之、楊賢江、夏衍等文化界人士交往密切;30年代結交陳翰笙、錢俊瑞、薛暮橋、孫冶方等經濟學家1987年4月
,中國茶葉學會在北京為吳覺農90壽辰和從事茶葉工作70周年舉行慶祝大會。與會人員對吳老一生為中國茶葉事業(yè)作出的豐功偉績給予高度評價。各地茶界團體、茶人也向他祝壽。外經貿部長鄭拓彬,農業(yè)部長何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孫起孟以及外國朋友也都為他祝壽。吳覺農晚年不遺余力弘揚中國茶文化
,他倡議籌建中國茶葉博物館,并為中國茶葉博物館題詞。他一生中最后參加的大型茶文化活動是1989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1989年10月28 日,吳覺農因病在北京逝世
。人民日報發(fā)布了吳覺農逝世的消息。中央電視臺播放了追悼會實況。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鄧穎超、田紀云、薄一波、丁關根、陸定一、習仲勛等都送去了花圈。他生前各界好友也都送了花圈。國家領導人姚依林、錢正英吳覺農去世后,他的同事
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繼承和發(fā)揚吳覺農的茶學思想是我們當代茶人的重任
,他的愛國、奉獻、務實、創(chuàng)新精神和為振興華茶奮斗終身的茶人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377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清時期官窯的發(fā)展.png" alt="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