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有閑的文化雅玩古代民間的斗茶風俗
古代文人斗雞、斗蟋蟀的癖好由來已久,在古書中有不少的描繪
,對此許多人都很熟悉
,但知道古代文人有“斗
茶”習俗的似乎就不多了。斗茶
,又叫“斗茗”
、“茗戰(zhàn)”,通常是指每逢清明節(jié)后
,新茶初出時
,各地茶鄉(xiāng)所舉行的茶品與茶技的比賽。它本是古時有錢有閑文化的一種“雅玩”
,到了元明清時
,就已經完全化為民間的飲藝風俗了。
“斗茶”始于唐代
,盛行于宋代
。北宋時期,海內晏然
,統治者實行了重文輕武向文人傾斜的政策
,大量的文人在朝廷擔任了一定職務,政治地位
、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明顯提高
。在當時安定的背景下
,這種優(yōu)厚的待遇、清閑的生活
,刺激了文人墨客對
茶藝的進一步探討
,同時茶藝的發(fā)展又為生活增添了閑雅的情趣,二者互為因果
,這便是斗茶風行的內在原因
。
據唐馮贄《記事珠》記載,斗茶源自福建建安民間
。以福建建安茶農為代表的世俗斗茶
,目的是通過斗茶競選出產貢茶的機會,從而獲得更好的經濟回報
。斗茶的地點選擇在山林野外
,所用茶品全部是備選貢茶,以餅茶為主
,選用斗茶專供的水
,器具雖不奢華,但也務求精美
。由于貢茶的影響
,歷代以來從宮廷到市井,都樂于斗茶
。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說得好: “斗茶味兮輕醍醐
,斗茶香兮薄芝蘭”,說的就是斗茶清香四溢的場面
。
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品茶也稱品茗,由主人邀請三五知己
,品評名茶
。但是斗茶作為排列新茶優(yōu)劣順序的活動,則與平和的品茗不同
,有著比技巧
、斗輸贏的特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岸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正是在爭斗中逞強獲勝之意。曾經有私塾老師以“較筐篋之精
,爭鑒裁之別”來概括斗茶的涵義
,因此這種比賽活動可謂非常富有挑戰(zhàn)性和趣味性。
參加斗茶的人
,要各自獻出所藏名茶
,在施展各種精細技法和工序之后
,將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樣大小的茶盅內,經過集體品評
,在
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
、茶湯香醇度,茶具的優(yōu)劣
、煮水火候的緩急等等方面評出俱為上乘者為勝
。斗茶的參加者都是飲茶愛好者自由組合,多的十幾人
,少的五六人
,斗茶時,常有不少的觀眾在旁看熱鬧
。如在茶店斗,則附近店鋪的老板或伙計都會輪流去觀戰(zhàn)
,特別是當時在場意欲購茶的顧客
,更可以一睹為快。
宋代作為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
,上起皇帝
,下至文人雅士,無不好此
,并且著書立說
,將其理論化。據宋
、明人寫的筆記記述
,斗茶內容大致可包括:斗茶品、行茶令
、茶百戲
。
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就是一幅描繪市井斗茶的圖景。畫中茶販有注水點茶的
,有提壺的
,有舉茶杯品茶的。右前邊有一挑茶擔賣茶小販
,停肩觀看
,還有一婦人一手拎壺另一手攜小孩,邊走邊看斗茶
。此畫中有男人
、女人,老人
、壯年
、兒童
,人人有特色表情,眼光集于茶販們的“斗茶”
,個個形象生動逼真
,把宋代街頭民間斗茶的情景淋漓盡致地描繪在世人面前。
斗茶之茶的制作工藝
為了取得斗茶的最佳效果
,人們在使用工具
、原料制作、斗法技巧上都精益求精
,使斗茶逐步發(fā)展為一種高雅的文化藝術美
。斗茶時所出現的白色湯花與黑釉茶盞爭輝的直觀景象,令人賞玩不已
。斗茶的步驟一般是——鑒茶
、碾茶、煎水
、調膏
、操作(包括“點”和“擊拂”)以及品茶湯。
鑒茶:宋代斗茶所用的餅茶
,主要為建安北苑所產
,選料極為講究,加工極為精細
。這樣的餅茶在制造時
,有時為增加茶餅的光澤,要在茶餅表面用油膏加以涂飾
,時間一長
,表面會有“青
、黃
、紫
、黑之異”,所以需要仔細鑒別茶餅的質量
。辨別這種餅茶質量的高低
,須“隱然察之于內”,以茶餅“肉理潤者為上”
。宋徽宗趙佶總結出了三個標準:一
、以色辨,要“色瑩徹而不駁”
;二以質辨
,要茶餅“縝繹而不浮”、“舉之凝結”
,即質地縝密而不松散
,拿在手中有一定沉重感
;三、以聲辨
,要求茶餅“碾之則鏗然”
,可見茶餅質地堅密和干燥,若茶餅中摻入了其它植物嫩葉
,用來點茶時
,湯中會有纖維狀雜物。
碾茶:上碾之前
,先用干凈紙包起
,捶碎,碾時
,要“熟碾”
,即細碾,要用力而時間不能過久
,且捶碎的茶餅要立即碾用
,否則會導致茶湯“色昏”。要將餅茶碾為茶末
,要碾茶末,必要用到茶碾
,茶碾分碾槽與碾軸兩個組件
。將捶碎的餅茶置于碾槽之中,手握碾軸順勢左右而動
,碎茶餅就在吱吱呀呀的聲響中
,逐漸化為細碎的茶末。碾后的茶末
,再放進茶羅中羅
,務求末細,這樣得到的茶末如煙塵般輕盈細膩
,入水后能浮起
,湯花也能勻細凝結,水痕才能長久
,也可以“盡茶之色”
。
煎水:碾茶、羅茶過后
,便要煎水準備沖茶
。煎水所用的器具,古人稱之為“急須”
。急須
,即古代所用的水壺
,質地多為瓷或石。與唐用的敞口釜不同
,宋代一般用細頸的瓶煎水
,瓶的邊緣有留口,這樣一方面便于倒水
,另一方面可以依靠水的沸聲來辨別湯候適度與否
。一般熱水燒開后先注入急須,再以急須向茶盞內注水
。調膏:看茶盞大小
,用勺挑上一定量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盞
,再注入瓶中沸水
,調和茶末如濃膏油,以粘稠為度
。調膏之前
,還須“溫盞”,再注入沸水
。蔡襄《茶錄》云:“凡欲點茶
,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
。
點:要想創(chuàng)造出斗茶的最佳效果
,關鍵還在于人的操作。主要動作是“點”和“擊拂”
。點就是把急須里煎好的水注入茶盞中
。宋人詩文中往往把斗茶叫做“點茶”,可見“點”在斗茶整個過程中的重要性
。執(zhí)壺往茶盞中點水
,要有節(jié)制,落水點要準
,不能破茶面
。蘇虞《十六湯品》中,有三品“注以緩急言者”
,專論點水注湯
。這三品為:“中湯”、“斷脈湯”
、“大壯湯”
。“中湯”最佳,“中”是和諧調適之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爸袦币笞r有節(jié)制,該注時注
,不該注時就停下來
,注時水從壺嘴噴勃而出,形成水柱
,不得斷斷續(xù)續(xù)
;不注時,一發(fā)即收
,不得有零星水滴淋漓不止
,因而要特別注意持盞腕臂的靈活運轉,這樣才能注出“中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皵嗝}湯”,是指注湯時手臂顫抖
,一次不能注夠適量的水
,時斷時續(xù),時有時無
,如“人之百脈氣血斷續(xù)”
,不能達到茶湯“勻粹”的要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按髩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當時要求斗茶時一盞中茶末最多不過二錢,一盞所注之水不得超過整個盞容量的十分之六
,才算合宜。如果注湯時不加節(jié)制
,一注盈盞
,就破壞了茶末與水、茶盞與水的比例關系
,所以叫做“大壯湯”
。
擊拂:“擊拂”相當于唐代煎茶中的“攪”,但不象唐代用筷子一類東西在茶釜中攪拌
,而是用特制的小掃把一般的工具——茶筅
,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
。手持茶筅擊拂茶湯
,叫做“運筅”,往返運筅,或擊茶湯
,或拂湯花
。人們進行點和擊拂,是一手執(zhí)壺
,一手執(zhí)筅
,幾乎同時而擊拂稍后,兩相配合
,以創(chuàng)造出斗茶的最佳效果
。在《大觀茶論》中,趙佶記述了因點和擊拂不當而失敗的情況
。一種叫“靜面點”
,一種為“一發(fā)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办o面點”
,就是在調膏時,茶末和水還沒有十分交融
,就急急忙忙地注水
,注水時又不加節(jié)制,這樣茶膏的色澤就煥發(fā)不出來
;同時
,另一只手持筅擊拂水面又太輕,這樣茶面沒有蓬勃涌起的足夠湯花
,不能凝結成粥面粟紋那樣的效果
。所以叫“靜面點”。 “一發(fā)點”
,是邊注水邊擊拂
,操持過重,無輕重緩急之別
,不懂得指繞腕轉地使用茶筅
,以致還沒形成粥面而茶力已盡,雖然在擊拂時也有湯花
,但注水擊拂一停
,湯花立即消退,出現水痕
,故叫“一發(fā)點”
。要創(chuàng)造出斗茶的最佳效果既要注意調膏,又要有節(jié)奏地注水
,同時茶筅擊拂
,也要視需要而有輕重緩急的不同
。
評判茶品的標準
共斗茶品,主要是品評茶的兩個方面:
一是湯色
,即茶面湯花色澤
。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
、灰白
、黃白,則等而下之
。色純白
,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
,色發(fā)青
,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
,是蒸時火候太老
;色泛黃,則采摘不及時
;色泛紅
,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
,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
。除顏色外,決定湯花的優(yōu)劣的標準是湯花泛起后
,水痕出現的早晚
,早者為負,晚者為勝
。湯花面要求色澤鮮白
,“淳淳光澤”,湯花均勻適中
,民間稱其為“粥面粟紋”
,意即湯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結時的形狀,并且像白色粟紋一樣細碎均勻。湯花保持一段時間后就要散退
,此時盞內沿就會出現一圈水痕
,以先出現水痕者為負
。正如祝穆《方輿勝覽》中所說:“斗試之法
,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如果湯花泛起
,不能咬盞,散逸較快,那么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會露出“水痕”(即一道茶色水線)
,稱“云腳渙亂”
。
斗茶的比賽制度多為兩人捉對“廝殺”,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叭范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計算勝負的單位術語叫“水”,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為“相差幾水”
。
好源水
,點好茶
有好水,才不褻瀆好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此埔粓雠笥验g互嘗茶味的社交活動,如果能帶著一桶從某處名泉打來的泉水前去
,就足以表示你對茶葉的尊重
,對味覺的挑剔和負責。斗茶者對源水的要求極為嚴格
,特別講究用水的功夫
。一般的斗茶者多選用泉水、江水等活質水源
,高雅一點的也用植物瀝水
。有時茶質雖略次于對方,但用水得當
,也能取勝
。所以有的比賽要求用同樣的水煎茶,這樣最能檢驗茶質和技法的優(yōu)劣
。這種斗茶
,必須了解茶性、水質
,以及煎后效果
,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佳器“兔毫盞”與“鷓鴣斑”
要使湯色純白
,湯花咬盞
,除了茶品要新,用水要活
,器具的選用也是一門學問
。宋朝任福建漕司(監(jiān)制貢茶事)的蔡襄在奉旨修撰的《茶錄》一書中,對黑瓷兔毫盞同品茶
、斗茶的關系說得很明確:“茶色白
,宜黑盞”
,因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貴白、青白者受水昏重
。蔡襄又云 “建安所造者紺黑
,紋如兔毫,其坯微厚
,最為要用
。出他處者,火薄或色紫
,皆不及也
。其青白盞,斗試家之不用”
,宋徽宗也曾說:“盞以青綠為貴
,兔毫為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碧K軾《送南屏謙師》詩又曰:“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味手。忽驚午盞兔毫斑
,打作春甕鵝兒酒”
。這些詩句都說明在適宜斗茶的黑盞中,兔毫盞是最為合適
、頗為名貴的一種
。這種盞的釉內含有豐富的鐵,燒制的過程中
,含鐵的釉順勢融化垂下
,一絲一絲拉長變細,如同兔毛
,當年許多日本人來到浙江天目山進修
,將黑釉兔毫盞由天目山帶回日本,從此統稱為“天目盞”
,供之如國寶
,極為珍視。
還有另一種杯盞叫做鷓鴣斑
。據北宋陶《清異錄》記載:“閩中造盞
,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
。鷓鴣斑就像鷓鴣鳥羽毛
,頸上、背上
、胸和腹部顯著的云狀和塊狀斑點
,呈紫、藍
、粉青
、黃、暗綠
,諸色相雜
,猶如節(jié)日夜空的禮花五彩繽紛。鷓鴣斑用含鐵量很高的不同的兩種紫金土來配制黑釉
,使釉內含鐵量高達6—8%
,黑如漆,再在生坯上掛釉兩次
,以稍低于燒制其他結晶釉的溫度焙燒
,因較多的鐵元素在釉里結晶,黑色釉面便形成了酷似鷓鴣羽毛一樣盡善盡美的花紋
,故名“鷓鴣斑”
。又因為色陰沉也被稱為“鬼臉藍”。宋作者黃庭堅詞中也曾吟詠道:“纖纖捧
,研膏濺乳
,金縷鷓鴣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中是說紅巾翠袖
,纖纖玉指,研茶沏水
,捧精美金縷鷓鴣斑茶盞
,侍奉身前,堪稱一時雅事
。以其紋色“金縷鷓鴣斑”代指“鷓鴣斑”茶盞
。可見“鷓鴣斑”茶盞極珍貴
。反映了宋代人飲茶不僅要有好茶葉之外
,還要有好水,好茶具
,好的捧盞人
,這才是品茶之道。
惠州斗烹茶
曾經有一說斗茶起源于惠州
,這很可能是因為惠州人“食茶”的歷史十分古遠
。東晉裴淵的《廣州記》說:“酉平縣出皋盧,茗之別名
,葉大而澀
,南人以為飲”
,所謂“皋盧”也就是
苦丁茶,這酉平縣為后之歸善縣
,古時即屬惠州
,但是茶在中國的廣泛普及卻是在唐代以后,這與佛教的興盛頗有關系
。唐人《封氏聞見記》便說南方的寺僧“習禪務于不寐
,又不餐食,皆許其飲茶
。人身懷挾
,到處煮炊,從此轉相仿效
,遂成風俗
。”
到了北宋
,惠州民間形成了“斗茶”的風習
,唐庚貶惠州,作《斗茶記》
,則曰:“二三君子相與斗茶于寄傲齋
,予為取龍?zhí)了胫谄淦贰R阅碁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某次之
,某閩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次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寄傲齋和龍?zhí)粒手范荚诮裰游鲙X
;“赍宜”
,是指攜來佐茶的菜肴(另一說是用作調味用的姜蒜蔥韭等碎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萑恕岸凡琛?的情形
,于此約略可見。一個“烹”字
,更說明那時惠州所“斗”之茶
,非建安所斗的點拂之茶。東坡詩謂“薄薄酒
,勝茶湯”
,之所以叫茶湯,是因為當中除茶葉外,還有其他配料如姜蔥椒鹽米豆油麻等
。享用這種連渣帶水煎烹而成的茶湯
,古人說“喝”,惠州話說“食”
,都不為無理
。“采茶作餅
,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
,搗末置瓷器中
,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
。烹茶配料因具體條件而有所不同
,故有咸茶、菜茶
、藥茶等眾多名目
,但惠州斗茶烹制的方法卻與上述古法大體無異。
茶葉是一種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