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多得”。明成化二十一年***1458年***
,雙江勐勐土司派人從外地引種200余粒
,在冰島培育成活150余株***1980年查證,冰島尚存第一批引種30余株***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雙江傣族十一代土司罕木莊發(fā)的女兒嫁給順寧土司
,送茶籽數(shù)百馱,在順寧繁殖
,稱為“元頭種”
,鳳慶大寺鄉(xiāng)平河現(xiàn)有兩株。元頭種在順寧繁殖
,并形成鳳慶大葉茶群體品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云縣茶房紳士石峻從勐庫購進茶籽30馱
,在茶房定植。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順寧知府琦嶙督實業(yè)團長甘自東和木證明等開辟鳳山
,自勐庫引種種植,并設實業(yè)局于半山
,主持推廣茶業(yè),環(huán)山數(shù)十里普遍種茶約五萬余株
,五年采摘,總計得茶2.5萬余公斤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緬寧署通判房星東購入茶籽分發(fā)各鄉(xiāng)種植
,栽活十萬余株,隨后
,實業(yè)局長邱裕文又督促種茶
,遍及全縣六七千戶
,年產(chǎn)八千至一萬馱,由康藏商人收購運銷外地
。宣統(tǒng)二年***1910年***
,永康***今永德、鎮(zhèn)康***州牧唐善祥首倡種茶
,屢次從勐庫引種種植
。時至今日,居住在勐庫野生茶樹林附近的立所寨
、五家寨
、豆腐寨、大富賽和小富賽的茶農(nóng)還經(jīng)常到古茶林挖茶樹幼苗補植自家茶園
。據(jù)了解,此法效行已久
,并且野生茶樹等成長后茶葉質量、產(chǎn)量與栽培型的茶葉品質、數(shù)量均無大的差異
,甚至在抗病能力方面尤于栽培種群
。
韻味無窮的茶道
臨滄既是一個古老的茶區(qū)
,又是一個完整保留悠久飲茶習俗的地區(qū)
。可謂臨滄有多少年的人類文明史
,就有多少年的茶道文化
。茶文化是有關茶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和
,茶文化在歷史演變中,始終內(nèi)含著一種真
、善
、美的崇高精神
。茶葉是色
、香、味
、形四美俱全之物
,正可與人們追求的真
、善
、美的精神相吻合。詩人韋應物說:茶
,“潔性不可污
,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
,本自出山源”。盧仝的《茶歌》更道盡茶性之神奇:“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以輕汗
,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而今資訊時代
,風云變幻,工作生活節(jié)奏感緊張
,關系復雜,人們非常需要松弛神經(jīng)
,調適心靈
,升華精神,茶被譽為“靈魂的飲料”
,對人心有一種特別的陶冶作用,通過茶文化的薰陶
,“盡茶之真,發(fā)茶之善
,明茶之美”
,可以升華人的精神,有利于創(chuàng)造新的人類文明
。大旅行家徐霞客1639年到鳳慶時
,先民用“百抖太華茶”招待他,呷了一口淡黃清澈的茶湯
,只覺得香氣馥郁,濃香純正;再飲
,更是滋味清爽
,竟不住連聲贊嘆:所品飲過之茶不可勝數(shù),可如此好喝的茶
,還從未喝過
,于是欣喜吟誦起唐宋詩人東野居士戴丙的《嘗茶》詩:“白汲香泉帶落花
,漫燒石鼎試新茶”
。并動情地寫下了當天的日記:“過一村,已黃昏
,又下二里
,而宿于高枧槽,店主梅姓
,頗能慰客,特煎太華茶飲予”的傳誦千古的品飲百抖太華的茶日記
,使中國茶文化更具韻味和魅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兜岷S莺庵尽份d:“順寧太平茶
,細潤似碧螺春
,能經(jīng)三瀹
,尤有味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睔v史上春茶會
,往來省內(nèi)外客商多如行云
。茶馬古驛道上青龍江橋馬 *** 聲不斷,吆喝聲不絕于耳
,春茶源源不斷地銷往省內(nèi)外,走俏國內(nèi)外100多個大中城市
,遠銷東南亞37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高年創(chuàng)匯達700多萬美元
。如今的鳳慶“早春綠”茶
,香氣似花沁人心脾,鮮爽而持久;回味似蜜甜凈
,濃烈而甘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耙槐壕G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人類的茶文化發(fā)祥于中國南方
,起源于云南瀾滄江畔
。隨著四大發(fā)明的傳播,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不斷加強
,中國的茶文化沿著“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以及海道向四方遠傳
,最終傳遍于世界
。
民眾創(chuàng)造了茶文化
,名人提高了茶文化。云南各民族公認德昂族是“古老的茶農(nóng)”
,而德昂族就是臨滄區(qū)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據(jù)載:德昂族是云南最早發(fā)現(xiàn)茶葉有藥用功能并把茶葉作飲料的少數(shù)民族
。世居的佤族
、布朗族
、拉祜族
、傣族等少數(shù)民族都有悠久的種茶
、飲茶傳統(tǒng)習俗
。唐代詩人盧仝寫下了傳唱千年的《茶歌》;陸游寫茶詩三百篇,蘇東坡伴著紫砂茶壺吟詩揮毫;乾隆皇帝四次游訪西湖茶區(qū)
,加封“御茶”18株;著名作家老舍酷愛茶藝
,留下名劇《茶館》
。把茶文化提高到皇家的高度和反映到人類靈魂的深度。臨滄各地各民族傳統(tǒng)的飲茶習俗豐富而又各異
,飲用方法以姜茶
、糊米茶
、糖茶、鹽茶
、嚼茶
、烤茶、煨茶為多
。其中,習慣飲烤茶是臨滄地區(qū)12個世居民族的癖好
,方法是先將小土罐置于火塘上烤燙,隨意抓一把春
、夏、秋
、冬茶放入罐內(nèi)
,邊烤邊抖
,邊抖邊烤,使茶葉均勻加熱
,抖動100次為宜***又名“百斗茶”***
,待茶香氣撲鼻
,茶桿泡黃,稍有爆聲時
,沖入滾滾的山泉水,“ 口 茲 ”的一響
,水注將浮沫沖出罐口***又名“沖天茶”***,清香四溢
,稍后
,倒入杯中品 嘗。民間有頭道苦
、二道澀***略帶石頭
、竹子的自然清香***,三茶四茶好敬客***色
、香
、味俱全***
。每當呷上一口烤罐茶
,頓覺滿口留香
,甘甜濃郁
,釅味中帶有幾分鮮爽,再飲
,倍覺清香甘醇
,心曠神怡。難怪來自北國的作家
,《山西文學》副主編燕治國激動地稱譽臨滄茶道:“南國水土南國情,麗人城中品佳茗;他日我回太行去
,醉里常思茶山青”
。
李鑒堯先生寫詩贊道:“喝一口
,神清氣爽;喝兩口
,嘴角留香;喝三口
,味中有味;喝四口
,云游仙鄉(xiāng)
。識得茶味與世味
,今日詩仙應你當”
。臨滄生產(chǎn)大葉的各族農(nóng)民千百年來創(chuàng)造了茶具、茶禮
、茶歌
、茶舞
、茶的故事、茶的氛圍
,陶冶了情操
,煉鑄了好客的心靈,美化了環(huán)境
,怎不使遠方的客人陶醉!怎不使四方的朋友美夢常在!全國每百萬人口中擁有百歲老人的比例為***,我區(qū)每百人口中百歲老人所占比例為24.8
,臨滄現(xiàn)有57位百歲長壽老人
,皆是嗜好飲茶之人。為追求健康長壽
,人們對自然保健飲品、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趨勢日益高漲
,臨滄有必要發(fā)揮大葉茶的品質特性,運用現(xiàn)代科技
、生產(chǎn)系列的茶飲品
、茶食品、茶藥品及茶用品
,不斷拉長茶的產(chǎn)業(yè)鏈,做強做大臨滄大葉茶產(chǎn)業(yè)
。深化茶文化的發(fā)展
,拓寬茶道的領域,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將帶來多方面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
。在這方面,臨滄地區(qū)在“十五”計劃中進一步作了加強
。
如今
,臨滄又建成東南亞最大的茶文化風情園,占地面積110公頃
,總投資3480萬元
。茶文化風情園以臨滄茶為靈魂
,融民族風情為一體,集行
、游
、購、食
、宿
、娛樂等功能的綜合性人文旅游景點,其品位以滇茶文化和臨滄大葉茶為龍頭
,以臨滄少數(shù)民族飲茶習俗為視窗
,涵蓋臨滄區(qū)世居民族茶文化,乃至云南茶文化的內(nèi)涵
。臨滄茶文化風情園位于臨滄行署以北3公里的忙畔青龍山茶園,1998年被省 *** 列為云南省25個旅游精品之一
。2001年3~4月
,臨滄機場通航暨首屆中國臨滄佤族文化旅游節(jié)之際,她以熱情美麗的英姿和現(xiàn)代新型企業(yè)的風貌歡迎四方賓客
。最近
,著名作家彭荊風等一行23人以及省地方志辦主任
、副研究員胡華生、省通志館副館長
、副編審李成鼎等文人墨客先后在茶文化風景園談笑風生
,觀賞著大型茶文化壁雕、旱噴泉
、曼生十八式
、茶壺雕塑
、茶圣陸羽塑像
、《茶經(jīng)》全文、游客制茶作坊
、大型茶文化陳列展、茶藝茶道館
、皇家茶道
、朝仙工夫茶
、佤族和彝族茶道表演。各級各界人士及國際友人每日絡繹不絕
,他們無不為臨滄豐厚的茶道文化所陶醉
、留念。
茶對人們的陶冶作用是通過人和茶
、茶器
、茶境的聯(lián)想過程而實現(xiàn)的。泡茶
、品茶是一種別致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需要調身
、調息
、調心,達到敬
、清
、和
、靜的心境
,并與壺、杯
、茶
、水、境發(fā)生物我兩忘的溝通
。加之泡茶者與品茶者都處在一種特殊的審美過程中
,再配以古色古香的茶具和玄運空靈的樂曲、樂舞
,人們的心情從現(xiàn)實的功利關系中超脫出來
,進入理想的茶道境界。高雅
、清靜的茶館還是人們訪親會友
、交流資訊
、會談商務的理想之所。
念好“茶經(jīng)”
,弘揚臨滄茶文化
,振興臨滄茶產(chǎn)業(yè),建設民族文化大省
、綠色經(jīng)濟強省和國際大通道,實現(xiàn)民族文化
、生態(tài)環(huán)境
、社會經(jīng)濟協(xié)作發(fā)展
,臨滄社會將更文明
,更美好
。她將與漫灣、大朝山
、小灣三大電站編織成一幅紅花與綠葉
,金光與美玉交相輝映的、多姿多彩的巨大美景展現(xiàn)于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