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名茶——顧渚紫筍
顧渚紫筍,因其鮮茶芽葉微紫
,嫩葉背卷似筍殼,故而得名
。該茶產(chǎn)于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水口鄉(xiāng)顧渚山一帶
。紫筍茶在每年清明至谷雨期間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
。新品紫筍茶或芽葉相抱
,或芽挺葉稍展,形如蘭花
。沖泡后
,茶湯清澈明亮,色澤翠綠帶紫
,味道甘鮮清爽
,隱隱有蘭花香氣。 顧渚紫筍的鮮葉非常幼嫩
,炒制500克干茶
,約須芽葉36000個。 顧渚紫筍的品質(zhì)特點:極品紫筍
茶葉相抱似筍
;上等茶芽挺嫩葉稍長,形似蘭花
。成品色澤翠綠
,銀毫明顯,香孕蘭蕙之清
,味甘醇而鮮爽
;茶湯清澈明亮,葉底細嫩成朵
。該茶有“青翠芳馨
,嗅之醉人,啜之賞心”之譽
。
浙江長興的顧渚山
,與江蘇宜興的茶山緊密相連,兩地分別生產(chǎn)紫筍茶與陽羨茶
,均為珍品
。長興縣紫筍茶品質(zhì)更勝宜興陽羨茶,進貢量逐年增多
。唐大歷五年(公元770年)
,潮州刺史便在顧渚山側(cè)的虎頭巖設(shè)立貢茶院,由州官監(jiān)制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
,紫筍茶進貢數(shù)量高達三千余市斤;唐會昌年間(公元841—846年)
,進貢量又增至二萬八千多市斤
。湖州剌史為了確保貢茶質(zhì)量
,每年立春過后即要進山,直到谷雨
,貢茶焙制完畢才離山
,自始至終督采、督制
、督運
。皇室還規(guī)定每年第一批茶
,必須在清明前十天起程
,由陸路快馬運送,限清明節(jié)前運到京城長安(今西安)
,叫做“急程茶”
,用來在清明節(jié)祭祀宗屆。從浙江長興到西安
,相距四千里
,在唐代的交通條件下,要在十天內(nèi)送到
,實非易事
。 唐代采制紫筍茶的盛況,真像鬧元宵一樣
,顧渚山頭人山人海
。相傳,當時顧渚山谷制茶工匠多達千余人
,采茶工竟達三萬余人
,勞累整整一個月,方可造畢
。
顧渚紫筍茶的品質(zhì)特別好
,唐代詩人錢起夸它比流霞山仙酒還好,飲過以后
,俗食全消
。當時潮州和常州官府專在顧渚山上,設(shè)置了境會亭
,每到茶季
,兩州官員聚集境會亭品嘗新茶。白居易在蘇州做官時
,夜聞賈常州與崔湖州在顧渚山上的境會亭茶宴時
,曾寄詩一首,內(nèi)云:“遙聞境會茶山夜
,珠翠歌鐘俱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
,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yīng)爭妙
,紫筍齊嘗各斗新
。自嘆茶前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此詩描述了當時境會亭茶宴的盛況
,又表達了自己團墜馬損腰,身體不適
,失去了一次參加境會亭茶宴機會的惋惜心情
。 顧渚紫筍自唐朝廣德年間開始進貢,至明朝洪武八年“罷貢”為止
,前后歷時600余年
。明末清初至新中國成立前,紫筍茶一度消失
。20世紀70年代末
,當?shù)卣匦略嚠a(chǎn)、培育紫筍茶
,此茶才得以重新?lián)P名光大
。
關(guān)于紫筍茶的詩句
1. 關(guān)于采茶的詩句 1、《詠貢茶》元——林錫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
,御花葆蕾拾瓊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
,已產(chǎn)靈芝又產(chǎn)茶
。
譯文:春天來了,但大自然中的草木不敢先開花
;茶樹上長出來名貴的花蕾
,終于到采摘茶芽的時候啦。武夷山真是個神仙的境地呀
;這里不僅盛產(chǎn)名貴的靈芝
,更有這名貴的茶中奇琶。
2
、《即目》唐——李商隱?
小鼎煎茶面曲池
,白須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
,記著南塘移樹時
。
譯文:小的鼎煎茶面對曲江池,一個留著白胡子的道士下棋
,搖書扇
。誰寫在破蒲葵扇上
,上面記著南塘移動樹的一天的事。
3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云間
,坐飲香茶愛此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
,青溪流水暮潺潺
。
譯文:山野泉水的聲音與裊裊炊煙在白云間飄蕩,坐在這我深愛著的山里飲著香茶
。那巖石上系著的小船也不忍離去
,要和流動著的清澈的溪水一起到傍晚。
4
、《湖州歌九十八首》宋——汪元量
江頭楊柳舞婆娑
,萬馬成群嚙短莎。
北客醉中齊拍手
,隔船又唱采茶歌
。
譯文:楊柳在江邊飛舞,萬馬成群在吃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腿艘呀?jīng)喝醉,隔著船兒唱著那采茶的歌謠
。
5
、《憶秦娥·游人絕》宋——劉克莊
游人絕。綠陰滿野芳菲歇
。
芳菲歇
。養(yǎng)蠶天氣,采茶時節(jié)
。
枝頭杜宇啼成血
,陌頭楊柳吹成雪。
吹成雪
。淡煙微雨
,江南三月。
譯文:游人已經(jīng)很少了
。綠草如茵
,花兒已經(jīng)開過了時節(jié)。正是養(yǎng)蠶和采茶的時候
。杜鵑在枝頭啼叫
,柳絮如雪般紛飛。煙雨蒙蒙的天氣正是江南的三月
。
2. 有關(guān)采茶的詩句 西晉左思的《嬌女》詩也許是中國最早的茶詩了
。
“心為茶荈劇
。吹噓對鼎”。
寫的左思的兩位嬌女
,因急著要品香茗
,就用嘴對著燒水的“鼎”吹氣。與左思此詩差不多年代的還有兩首詠茶詩: 一首是張載的《登成都樓》
,用“芳茶冠六清
,溢味播九區(qū)”的詩句,贊成都的茶
;一首是孫楚的《孫楚歌》
,用“姜、桂
、茶出巴蜀
,椒、橘
、木蘭出高山”的詩句
,點明了茶的原產(chǎn)地。
到唐宋以后
,茶的詩詞驟然增多
,這些茶詩茶詞既反映了詩人們對茶的寶愛,也反映出茶葉在人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唐代
,隨著茶葉生產(chǎn)與貿(mào)易的發(fā)展,涌現(xiàn)了大批以茶為題材的詩篇
。
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茗生此中石
,玉泉流不歇”;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之三》: “落日平臺上
,春風啜茗時”;白居易的《夜聞賈常州
、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遙聞境會茶山夜
, 珠翠歌鐘俱繞身”;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等等
, 有的贊美茶的功效,有的以茶寄托詩人的感遇
,而廣為后人傳誦
。詩人袁高的《茶山詩》:“黎甿輟農(nóng)桑,采摘實苦辛
。
一夫旦當役
,盡室皆同臻
。捫葛上欹壁
,蓬頭入荒榛。
終朝不盈掬,手足皆鱗皴……選納無晝夜
,搗聲昏繼晨”,則表現(xiàn)了作者對顧渚山人民蒙受貢茶之苦的同情
。李郢的《茶山貢焙歌》
,描寫官府催迫貢茶的情景,也表現(xiàn)了詩人同情黎民疾苦和內(nèi)心的苦悶
。
此外
,還有杜牧的《題茶山》、《題禪院》等
,齊己的《謝湖茶》
、《詠茶十二韻》等, 以及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詩·茶》
、顏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聯(lián)句》等等
,都顯示了唐代茶詩的興盛與繁榮。北宋由于在“靖康之變”前的近百年中
,中原有過一個經(jīng)濟繁榮時期
,加之當時斗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詩
、茶詞大多表現(xiàn)以茶會友
,相互唱和,以及觸景生情
、抒懷寄興的內(nèi)容
。
最有代表性的是歐陽修的《雙井茶》詩: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
,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
,十斛茶養(yǎng)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夸
。
蘇軾的《次韻曹輔壑源試焙新茶》詩中“從來佳茗似佳人”和他另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兩句構(gòu)成了一副極妙的對聯(lián)
。范仲淹的《斗茶歌》、蔡襄的《北苑茶》
,更為后世文人學士稱道
。
南宋由于茍安江南,所以茶詩、茶詞中出現(xiàn)了不少憂國憂民
、傷事感懷的內(nèi)容
,最有代表性的是陸游和楊萬里的詠茶詩。陸游在他的《晚秋雜興十二首》詩中談到:置酒何由辦咄嗟
,清言深愧談生涯
。
聊將橫浦紅絲碨,自作蒙山紫筍茶
。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貧
,無錢置酒,只得以茶代酒
,自己親自碾茶的情景
。
而在楊萬里的《以六一泉煮雙井茶》中,則吟到:日鑄建溪當近舍
,落霞秋水夢還鄉(xiāng)
。何時歸上滕王閣,自看風爐自煮嘗
。
抒發(fā)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
,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閣親自煎飲雙井茶的心情。元代
,也有許多詠茶的詩文
。
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
、洪希文的《煮土茶歌》
、謝宗可的《茶筅》謝應(yīng)芳的《陽羨茶》等等。元代的茶詩以反映飲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
明代的詠茶詩比元代為多
,著名的有黃宗羲的《余姚瀑布茶》、文征明的《煎茶》
、陳繼儒的《失題》
、陸容的《送茶僧》等。此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明代還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譏諷時政的詠茶詩
。
如高啟的《采茶詞》:雷過溪山碧云暖
,幽叢半吐槍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yīng)歌
,筐中采得誰最多?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
竹爐新焙未得嘗
,籠盛販與湖南商。山家不解種禾黍
,衣食年年在春雨
。
詩中描寫了茶農(nóng)把茶葉供官后,其余全部賣給商人
,自己卻舍不得嘗新的痛苦
,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人民生活極大的同情與關(guān)懷。又如明代正德年間身居浙江按察僉事的韓邦奇
,根據(jù)民謠加工潤色而寫成的《富陽民謠》
,揭露了當時浙江富陽貢茶和貢魚擾民害民的苛政。
這兩位同情民間疾苦的詩人
,后來都因賦詩而慘遭迫害
,高啟腰斬于市,韓邦奇罷官下獄
,幾乎送掉性命
。但這些詩篇,卻長留在人民心中
。
清代也有許多詩人如鄭燮
、金田、陳章
、曹廷棟
、張日熙等的詠茶詩,亦為著名詩篇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清代愛新覺羅·弘歷
,即乾隆皇帝,他六下江南
,曾五次為杭州西湖龍井茶作詩
,其中最為后人傳誦的是《觀采茶作歌》詩:火前嫩,火后老
,惟有騎火品最好
。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
,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xù)續(xù)添
,干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
,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肅酪奴惜不知
,陸羽茶經(jīng)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
皇帝寫茶詩
,這在中國茶葉文化史上是少見的。
3. 紫筍茶的挑選 顧渚紫筍茶于每年的清明至谷雨期采摘
,摘取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茶芽
。其制作,經(jīng)攤青
、殺青
、理條、攤涼
、初烘
、復(fù)烘等過程。制成的極品茶芽葉相抱似筍
;上等茶芽嫩葉稍展
,形似蘭花。 對于紫筍茶的挑選
,唐代茶圣陸羽早在《茶經(jīng)》上有所記載
,其方法是:陽崖陰林,紫者上
,綠者次
,筍者上,芽者次”
。
歷代文人墨客對紫筍茶也是情有獨鐘
,寫下了不少的關(guān)于紫筍茶的詩句。張文規(guī)《湖州貢焙新茶》詩云:“鳳輦尋春半醉回
,仙娥進水御簾開
。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
。錢起也有詩云:“竹下忘言對紫筍
,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
,一樹蟬聲片影斜
。”由此可見
,紫筍茶所享有的盛譽和當時所受歡迎的程度
。
4. 與采茶有關(guān)的詩句 《秋晚懷茅山石涵村舍》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十畝山田近石涵
,村居風俗舊曾諳。
簾前白艾驚春燕
,籬上青桑待晚蠶。
云暖采茶來嶺北
,月明沽酒過溪南
。
陵陽秋盡多歸思,紅樹蕭蕭覆碧潭
。
《贈隱者》
年代: 唐 作者: 溫庭筠
茅堂對薇蕨
,爐暖一裘輕。醉后楚山夢
,覺來春鳥聲
。
采茶溪樹綠,煮藥石泉清
。不問人間事
,忘機過此生。
《徐君猷挽詞》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一舸南游遂不歸
,清江赤壁照人悲
。
請看行路無従涕,盡是當年不忍欺
。
雪后獨來栽柳處
,竹間行復(fù)采茶時。
山城散盡樽前客
,舊恨新愁只自知
。
《送江學士睦州通判》
年代: 宋 作者: 梅堯臣
涉淮淮水淺,泝溪溪水遲
。
君到桐廬日
,正值采茶時。
試問嚴陵跡
,今復(fù)有誰知
。
《夔州竹枝歌九首》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白頭老媼篸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
。
背上兒眠上山去
,采桑已閑當采茶。
5. 描寫酒茶的詩句 詠茶十二韻》(唐·齊已·五言排律) 百草讓為靈
,功先百草成.甘傳天下口
,貴占火前名.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封題從澤國
,貢獻入秦京.嗅覺精新極
,嘗知骨自輕.研通天柱響
,摘繞蜀山明.賦客秋吟起,禪師晝臥驚.角開香滿室
,爐動綠凝鐺.晚憶涼泉對
,閑思異果平.松黃干旋泛,云母滑隨傾.頗貴高人寄
,尤宜別柜盛.曾尋修事法
,妙盡陸先生.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詩·茶》(唐·元稹) -------茶
,-----香葉
,嫩芽,----慕詩客
,愛僧家.---碾雕白玉
,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zhuǎn)曲塵花.-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
,將至醉后豈堪夸.《對茶》(唐·孫淑) 小閣烹香茗,疏簾下玉溝
;燈光翻出鼎
,釵影倒沉甌; 婢捧消春困
,親嘗散暮愁
;吟詩因坐久,月轉(zhuǎn)晚妝樓.《夏日閑居》(唐·張籍) 多病逢迎少
,閑居又一年.藥看辰日合
,茶過卯時煎.草長睛來地,蟲飛晚后天.此時幽夢遠
,不覺到山邊.和韋開州盛山茶嶺 (唐·張籍) 紫芽連白蕊
,初向嶺頭生.自看家人摘,尋常觸露行.《尚書惠蠟面茶》 (唐·徐寅) 武夷春暖月初圓
,采摘新芽獻地仙
;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金槽和碾沉香末
,冰碗輕涵翠縷煙
;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峽中嘗茶》 (唐·鄭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
,小江園里火煎嘗.吳僧漫說鴉山好
,蜀叟休夸鳥嘴香.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shù)片淺含黃.鹿門病家不歸去
,酒渴更知春味長.《嘗茶》 (唐·劉禹錫) 生怕芳叢鷹嘴芽
,老郎封寄謫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
,照出霏霏滿碗花.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
,誰解助茶香.《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
,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餄{.一飲滌昏寐
,情思爽朗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
,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
,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己,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喜園中茶生 (唐·韋應(yīng)物) 潔性不可污
,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
,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
,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
,得與幽人言.茗坡 (唐·陸希聲) 二月山家谷雨天
,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湖州貢焙新茶 (唐·張文規(guī)) 鳳輦尋春半醉回
,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
,傳奏湖州紫筍來.《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唐·劉言史) 粉細越筍芽,野煎寒溪濱.恐乖靈草性
,觸事皆手親.敲石取鮮火
,撇泉避腥鱗.熒熒爨風鐺,拾得墜巢薪.潔色既爽別
,浮氳亦殷勤.以茲委曲靜
,求得正味真.宛如摘山時,自歠指下春.湘瓷泛輕花
,滌盡昏渴神.此游愜醒趣
,可以話高人.《新茶詠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二舅》(唐·盧綸) 三獻蓬萊始一嘗,日調(diào)金鼎閱芳香.貯之玉合才半餅
,寄與阿連題數(shù)行.《與趙莒茶宴》(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
,全勝羽客醉溜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與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云間
,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忍去
,青溪流水暮潺潺.《琴茶》(唐·白居易) 亢亢寄形群動內(nèi)
,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后春多醉,不讀書茶來老更閑.琴里知聞唯“淥水”
,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
,誰道吾今無往還.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 (唐·白居易) 遙聞境會茶山夜
,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
,燈前各作一家春 《夏晝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日午獨覺無余聲
,山童隔竹敲茶臼.《題禪院》(唐·杜牧) 觥船一棹百分空
,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揚落花風.《西陵道士茶歌》(唐·溫庭筠) 乳竇濺濺通石脈
,綠塵愁草春江色.澗花入井水味香
,山月當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鳥翎.拂壇夜讀《黃庭經(jīng)》.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茶詩 (五代后晉·鄭邀) 嫩芽香且靈
,吾謂草中英.夜臼和煙搗
,寒爐對雪烹.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最是堪珍重
,能令睡思清.
。
6. 關(guān)于“采茶”的古詩詞有哪些 1、《采茶歌(一作紫筍茶歌)》
唐:秦韜玉
天柱香芽露香發(fā)
,爛研瑟瑟穿荻篾
。太守憐才寄野人,
山童碾破團團月
。倚云便酌泉聲煮
,獸炭潛然虬珠吐。
看著晴天早日明
,鼎中颯颯篩風雨
。老翠看塵下才熟,
攪時繞箸天云綠
,耽書病酒兩多情
,坐對閩甌睡先足。
洗我胸中幽思清
,鬼神應(yīng)愁歌欲成
。
2、《觀采茶作歌》
清:乾隆
前日采茶我不喜
,率緣供覽官經(jīng)理
;
今日采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
云棲取近跋山路
,都非吏備清蹕處
,
無事回避出采茶,相將男婦實勞劬
。
嫩莢新芽細撥挑
,趁忙谷雨臨明朝;
雨前價貴雨后賤
,民艱觸目陳鳴鑣
。
由來貴誠不貴偽,嗟哉老幼赴時意
;
敝衣糲食曾不敷
,龍團鳳餅真無味。
3
、《采茶行》
宋:鄭樵
春山曉露洗新碧
,宿鳥倦飛啼石壁。
手攜桃杖歌行役
,鳥道紆回愜所適
。
千樹朦朧半含白
,峰巒高低如幾席
。
我生偃蹇耽幽僻,撥草驅(qū)煙頻躡屐
。
采采前山慎所擇
,紫芽嫩綠敢輕擲。
龍團佳制自往昔
,我今未酌神行懌
。
安得龜蒙地百尺,前種武夷后鄭宅
。
逢春吸露枝潤澤
,大招二陸棲魂魄。
4
、《采茶詞》
明:高啟
雷過溪山碧云暖
,幽叢半吐槍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yīng)歌
,筐中摘得誰最多
?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
竹爐新焙未得嘗
,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不解種禾黍
,衣食年年在春雨
。
5
、《憶秦娥·游人絕》
宋:劉克莊
游人絕。綠陰滿野芳菲歇
。
芳菲歇
。養(yǎng)蠶天氣,采茶時節(jié)
。
枝頭杜宇啼成血
。陌頭楊柳吹成雪。
吹成雪
。淡煙微雨
,江南三月。
7. 跟采茶有關(guān)的詩句 茶與詩詞——元
、明
、清茶葉詩詞 作者:錢時霖 來源:《中國茶經(jīng)》 元、明
、清各個時期
,除了有茶詩、茶詞之外
,還增加一個新品種
,即以茶為題材的曲,尤其是元曲
,最為盛行
。
(1)元代 這個朝代時期不是太長,而且崇尚武功
,“只識彎弓射大雕”
。所以比之唐宋,詠茶的詩詞人要少得多
。
元代的詠茶詩人有耶律楚材
、虞集、洪希文
、謝宗可
、劉秉忠、張翥
、袁桷
、黃庚、薩都剌
、倪瓚
、李謙亨、馬臻、李德載
、仇遠
、李俊民、郭麟孫等
。 ①元代的茶葉詩詞體裁 有古詩
、律詩、絕句
。
并出現(xiàn)一個新品種:元曲
。 古詩 如袁桷的《煮茶圖并序》、洪希文的《煮土茶歌》
。
律詩 如耶律楚材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
,因其韻七首》,這首律詩的七首詩
,都用了茶
、車、芽
、賒
、霞的幾個韻寫成,別有風味:第一首:“積年不啜建溪茶
,心竅黃塵塞五車
。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
。
盧仝七碗詩難得
,諗老三甌夢亦賒
。敢乞君侯分數(shù)餅
,暫教清興繞煙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第七首:“啜罷江南一碗茶
,枯腸歷歷走雷車。黃金小碾飛瓊雪
,碧玉深甌點雪芽
。
筆陣陳兵詩思勇,睡魔卷甲夢魂賒
。精神爽逸無余事
,臥看殘陽補斷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絕句 有馬臻的《竹窗》
、虞集的《題蘇東坡墨跡》等。 元曲 元代盛行元曲,因此茶也就進入了這個領(lǐng)域
,如李德載的《喜春來
,贈茶肆》小令十首,節(jié)錄如下: 一
、茶煙一縷輕輕揚
,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妙手勝維揚
。
非是謊
,下馬試來嘗。 七
、兔毫盞內(nèi)新嘗罷
,留得余香滿齒牙,一瓶雪水最清佳
。
風韻煞
,到底屬陶家。 十
、金芽嫩采枝頭露
,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間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