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協(xié)調(diào)按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手腕如滾球動作,令茶壺壺身各部分充分接觸開水
,將冷氣滌蕩無存
。
——倒水。根據(jù)茶壺的樣式以正確手法提壺將水倒入水盂
。
溫盅及濾網(wǎng)法:用開壺蓋法揭開盅蓋(無蓋者省略)
,將濾網(wǎng)置放在盅內(nèi),注開水及其余動作同溫壺法
。
溫杯法:
——大茶杯
。右手提開水壺,逆時針轉(zhuǎn)動手腕
,令水流沿茶杯內(nèi)壁沖入
,約總量的1/3后右手提腕斷水;逐個注水完畢后開水壺復位
。右手握茶杯基部
,左手托杯底,右手手腕逆時針轉(zhuǎn)動
,雙手協(xié)調(diào)令茶杯各部分與開水充分接觸
;滌蕩后將開水倒入水盂,放下茶杯
。
——小茶杯
。翻杯時即將茶杯相連排成一字或圓圈,右手提壺
,用往返斟水法或循環(huán)斟水法向各杯內(nèi)注入開水至滿
,壺復位;右手大拇指
、食指五中指端起一只茶杯側(cè)放到鄰近一只杯中
,用無名指勾動杯底如“招手”狀撥動茶杯,令其旋轉(zhuǎn)
,使茶杯內(nèi)外均用開水燙到
,復位后取另一茶杯再溫
;直到最后一只茶杯,杯中溫水輕蕩后將水倒去(通常在排水型雙層茶盤上進行溫杯
,則將棄水直接倒入茶盤即可)
。
溫蓋碗法:
——斟水。蓋碗的碗蓋反放著
,近身側(cè)略低且與碗內(nèi)壁留有一個小縫隙
。提開水壺逆時針向蓋內(nèi)注開水,待開水順小隙流入碗內(nèi)約1/3容量后右手提腕令開水壺斷水
,開水壺復位
。
——翻蓋。右手如握筆狀取渣匙插入縫隙內(nèi)
;左手手背向外護在蓋碗外側(cè)
,掌沿輕靠碗沿;右手用渣匙由內(nèi)向外撥動碗蓋
,左手大拇指
、食指與中指隨即將翻起的蓋正蓋在碗上
。
——湯碗
。右手虎口分開,大拇指與中指搭在內(nèi)外兩側(cè)碗身中間部位
,食指屈伸抵住碗蓋蓋鈕下凹處
;左手托住碗底,端起蓋碗右手手腕呈逆時錯運動
,雙手協(xié)調(diào)令蓋碗內(nèi)各部位充分接觸熱水后
,放回茶盤。
——倒水
。右手提蓋鈕將碗蓋靠右側(cè)斜蓋
,即在蓋碗左側(cè)留一小隙;依前法端起蓋碗平移于水盂上方
,向左側(cè)翻手腕
,水即從蓋碗左側(cè)小隙中流進水盂。
置茶手法開閉蓋:
——套蓋式茶樣罐
。雙手捧住茶樣罐
,兩手大拇指用力向上推外層鐵蓋,邊推邊轉(zhuǎn)動茶樣罐
,使各部位受力均勻
,這樣比較容易打開。當其松動后
,右手虎口分開
,用大拇指與食指
、中指捏住外蓋外壁,轉(zhuǎn)動手腕取下后按拋物線軌跡移放到茶盤右側(cè)后方角落
;取茶完畢仍以拋物線軌跡取蓋扣回茶樣罐
,用兩手食指向下用力壓緊蓋好后放下。
——壓蓋式茶樣罐
。雙手捧住茶樣罐
,右手大拇指、食指與中指捏住蓋鈕
,向上提蓋沿拋物線軌跡將其放到茶盤中右側(cè)后方角落
;取茶完畢依前法蓋回放下。
取茶樣:
——茶荷
、茶匙法
。左手橫握已開蓋的茶樣罐,開口向右移至茶荷上方
;右手以大拇指
、食指及中指三指手背向下捏茶匙,伸進茶樣罐中將
茶葉輕輕扒出撥進茶荷內(nèi)
;目測估計茶樣量
,認為足夠后右手將茶匙擱放在茶荷上;依前法取蓋壓緊蓋好
,放下茶樣罐
。右手重拾茶匙,從左手托起的茶荷中將茶葉分別撥進沖泡具中
。在名優(yōu)
綠茶沖泡時常用此法取茶樣
。
——茶匙法。左手豎握(或端)住已開蓋的茶樣罐
,右手放下罐蓋后弧形提臂轉(zhuǎn)腕向箸匙筒邊
,用大拇指、食指與中指三指捏住茶匙柄取出
;將茶匙插入茶樣罐
,手腕向內(nèi)旋轉(zhuǎn)舀取茶樣;左手應配合向外旋轉(zhuǎn)手腕令茶葉疏松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茶匙舀出的茶葉直接投入沖泡器;取茶畢后右手將茶匙復位
;再將茶樣罐蓋好復位
。此法可用于多種茶沖泡。
——茶荷法
。右手握(托)住茶荷柄從箸匙筒內(nèi)取出(茶荷口朝向自己)
,左手橫握已開蓋的茶樣罐
,湊到茶荷邊,手腕用力令其來回滾動
,茶葉緩緩散入茶荷
;將茶葉由茶荷包直接投入沖泡具,或?qū)⒉韬煞诺阶笫郑ㄕ菩某匣⒖谙蛲猓┝畈韬煽诔蜃约翰蕸_泡器具壺口
,右手取茶匙將茶葉撥入沖泡具
。足量后右手將茶匙復位,兩手合作將茶樣罐蓋好放下
。這一手法常用于
烏龍茶泡法
。
沖泡手法沖泡時的動作要領(lǐng)是:頭正身直、目不斜視
;雙肩齊平
、抬臂沉肘。(一般用右手沖泡
,則左手半握拳自然擱放在桌上
。)單手回轉(zhuǎn)沖泡法:右手提開水壺,手腕逆時針回轉(zhuǎn)
,令水流沿茶壺口(茶杯口)內(nèi)壁沖入茶壺(杯)內(nèi)
。
雙手回轉(zhuǎn)沖泡法:如果開水壺比較沉,可用此法沖泡
。雙手取茶巾置于左手手指部位
,右手提壺左手墊茶巾部位托在壺底
;右手手腕逆時針回轉(zhuǎn)
,令水流沿茶壺口(茶杯口)內(nèi)壁沖入茶壺(杯)內(nèi)。
鳳凰三點頭沖泡法:用手提水壺高沖低斟反復3次
,寓意為向來賓鞠躬3次以示歡迎
。高沖低斟是指右手提壺靠近茶杯口注水,再提腕使開水壺提升
,此時水流如“釀泉泄出于兩峰之間”
,接著仍壓腕將開水壺靠近茶杯繼續(xù)注水。如此反復3次
,恰好注入所需水量即提腕斷流收水
。
回轉(zhuǎn)高沖低斟法:烏龍茶沖泡時常用此法。先用單手回轉(zhuǎn)法
,右手提開水壺注水
,令水流先從茶壺壺肩開始
,逆時針繞圈至壺口、壺心
,提高水壺令水流在茶壺中心處持續(xù)注入,直至七分滿時壓腕低斟(仍同單手回轉(zhuǎn)手法)
;不滿后提腕令開水壺壺流上翹斷水。淋壺時也用此法,水流從茶壺壺肩一壺蓋一蓋鈕
,逆時針打圈澆淋。
茶巾折疊法長方形(八層式):用于杯(蓋碗)泡法時
,以此法折疊茶巾呈長方形放茶巾盤內(nèi)
。以橫折為例,將正方形的茶巾平鋪桌面
,將茶巾上下對應橫折至中心線處
,接著將左右兩端豎折至中心線,最后將茶巾豎著對折即可
。將折好的茶巾放在茶盤內(nèi)
,折口朝內(nèi)。
正方形(九層式):用于壺泡法時
,不用茶巾盤
。以橫折法為例,將正方形的茶巾平鋪桌面
,將下端向上平折至茶巾2/3處
,接著將茶巾對折,然后將茶巾右端向左豎折至2/3處
,最后對折即成正方形
。將折好的茶巾放茶盤中,折口朝內(nèi)
。
如何沖泡龍井茶
龍井
,既是茶的名稱,又是茶種名
、地名
、寺名、井名
,可謂"五名合一"
。“龍井茶
,虎跑水”則被稱為杭州雙絕
。“小杯啜烏龍
,虎跑品龍井”
,可以說是我國茶人崇尚灑脫自然,清飲雅賞品茶藝術(shù)的兩種代表性方法
。西湖龍井茶的沖泡一般分賞干茶
、品泉
、溫潤泡、再沖泡
、品茶等幾個步驟
。
賞干茶:西湖龍井茶素以色綠、香郁
、味甘
、形美四絕著稱于世。按產(chǎn)地不同有“獅”
、“龍”
、“云”、“虎”
、“梅”之別
,品質(zhì)歷來以獅峰最佳。龍井干茶的外形扁平光滑
,狀似蓮心
、雀舌,色澤嫩綠油潤
。聞一聞干茶
,帶有一種淡雅的清香。
品泉:西湖泉水眾多
,有玉泉
、龍井泉、虎跑泉和獅峰泉等
,水質(zhì)以虎跑最優(yōu)
。這種泉水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和對人體有益的營養(yǎng)元素,水色清澈明亮
,滋味甘冽醇厚
。虎跑泉還有一個很大特點
,就是分子密度高,表面張力大
,泉水高出杯沿2-3毫米而不外溢
。
溫潤泡:龍井茶的沖泡,一般選用無色透明
、晶瑩剔透的玻璃杯
,或青花白瓷茶盞。每杯撮上3克茶
,加水至茶杯或茶碗的1/5---1/4
。水溫則掌握在80℃左右
,讓茶葉吸收溫熱和水濕,以助舒張
。水溫過高
,嫩芽葉會產(chǎn)生泡熟味;水溫太低
,則香氣
、滋味透發(fā)不出來。
再沖泡:提壺高沖
,水柱沿杯碗壁沖入
,茶與水的比例掌握在1:50,水仍在80℃左右
。
品茶:品龍井茶
,無疑是一種美的享受。品飲時
,先應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
,細看杯中翠葉碧水,觀察多變的葉姿
。爾后
,將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龍井茶的嫩香
,使人舒心清神
。看罷
、聞罷
,然后緩緩品味,清香
、甘醇
、鮮爽應運而生。此情此景
,正如清人許次紓所說:“龍井茶真者
,甘香如蘭,幽而不冽
,啜之淡然
,似乎無味。飲過之后
,覺有一種太和之氣
,彌淪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就是品龍井茶的動人寫照。
西湖龍井茶要怎么沖泡最好
品嘗龍井茶一般用玻璃杯
,加85°C左右的開水沖泡
。茶與水的比例要恰當,通常為1:50(1克茶葉用50毫升水)
。沖泡時
,應先在杯中倒入1/3的水進行浸泡,等到茶葉散發(fā)出淡淡清香后
,再沿杯邊倒水至七八分滿
。這樣沖泡出來的茶濃淡適中、口感鮮醇
、葉色嫩綠
。切忌用滾開的水沖泡龍井,它會破壞茶中的葉綠素
,使其變黃
;茶葉中的茶多酚類營養(yǎng)物質(zhì)也會在高溫下氧化,使茶湯變黃
;很多芳香物質(zhì)在高溫下容易揮發(fā)
,使茶的香味減少。
另外
,飲龍井茶還要注意
,不要等水喝干了再添,第一杯茶喝去2/3時
,就應該加水飲第二杯
,這樣可使茶湯濃度基本保持一致。
茶道的具體內(nèi)容?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shù)
,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過沏茶
、賞茶、聞茶
、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
,學習禮法
,領(lǐng)略傳統(tǒng)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
。喝茶能靜心
、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
、去除雜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源于中國
,之后又傳入西方。
中華的茶道
,就其構(gòu)成要素來說
,有環(huán)境、禮法
、茶藝
、修行四大要素。
(一)環(huán)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
,茶道對環(huán)境的選擇
、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huán)境來陶冶
、凈化人的心靈
,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huán)境。茶道活動的環(huán)境不是任意
、隨便的
,而是經(jīng)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huán)境有三類
,一是自然環(huán)境
,如松間竹下,泉邊溪側(cè)
,林中石上
。二是人造環(huán)境,如僧寮道院
、亭臺樓閣
、畫舫水榭、書房客廳
。三是特設(shè)環(huán)境
,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huán)境和室內(nèi)環(huán)境,茶室的室外環(huán)境是指茶室的庭院
,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
。室內(nèi)環(huán)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
、盆景
、古玩、文房清供等
。尤其是掛畫
、插花,必不可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傊璧赖沫h(huán)境要清雅幽靜
,使人進入到此環(huán)境中
,忘卻俗世,洗盡塵心
,熏陶德化
。
(二)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一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
、禮節(jié)
、禮儀,法即規(guī)范
、法則
。“夫珍鮮馥烈者
,其碗數(shù)三
,次之者,碗數(shù)五
。若坐客數(shù)至五
,行三碗。至七
,行五碗
。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shù)
,但闕一人
,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懹稹恫杞?jīng)》“五之煮”)此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規(guī)矩
。
“童子捧獻于前
,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推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
。乃復坐
。飲畢,童子接甌而退
。話久情長
,禮陳再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ㄖ鞕?quán)《茶譜》序)此為宋明點茶道主
、客間的端、接
、飲
、敘禮儀,頗為謹嚴
。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
,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tài)度
、語言
、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
、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
、禮節(jié)、禮貌
。
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一系列規(guī)范與法度
,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
、物與物之間一些規(guī)定
,如位置、順序
、動作
、語言、姿態(tài)
、儀表
、儀容等。
茶道的禮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損益
,與時偕行
。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
,禮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禮法內(nèi)容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
(三)茶藝
茶藝即飲茶藝術(shù)
,茶藝有備器、擇水
、取火
、候湯、習茶五大環(huán)節(jié)
,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
,古今茶藝可劃分為煎茶茶藝、點茶茶藝
、泡茶茶藝
;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為壺泡茶藝
、工夫茶藝
、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
、工夫法茶藝
。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fā)源地又可劃分為武夷工夫茶藝
、武夷變式工夫茶藝
、臺灣工夫茶藝、臺灣變式工夫茶藝
。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chǔ)和載體
,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
,茶道依存于茶藝
,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nèi)涵小于茶道
,但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
。茶藝可以獨立于茶道而存在,作為一門藝術(shù)
,也可以進行舞臺表演
。因此說,表演茶藝或茶藝表演是可以的
,但說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
。因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
,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
,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
,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
、陶冶情操、修心悟道
。中華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
,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
,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
。修命、修身
,也謂養(yǎng)生,在于祛病健體
、延年益壽
;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
、怡情悅性
、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于盡性至命
。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yǎng)生
、怡情、修性
、證道
。證道是修道的結(jié)果,是茶道的理想
,是茶人的終極追求
,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
、目的在于修行
,環(huán)境亦好,禮法亦好
,茶藝亦好
,都是為著一個目的--修行而設(shè),服務(wù)于修行
。修行是為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zhì)和境界的提高
,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shù)
,包含茶禮
、禮法
、環(huán)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chǔ)
,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藝為載體
,依存于茶藝。茶藝重點在“藝”
,重在習茶藝術(shù)
,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
,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yǎng)性
、參悟大道。茶藝的內(nèi)涵小于茶道
,茶道的內(nèi)涵包容茶藝
。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
茶道的內(nèi)涵大于茶藝
,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我們這里所說的‘藝’
,是指制茶
、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shù)
;我們這里所說的‘道’
,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
,那是空洞的理論
;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
、無神
。茶藝,有名
,有形
,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茶道
,就是精神
、道理、規(guī)律
、本源與本質(zhì)
,它經(jīng)常是看不見
、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
。茶藝與茶道結(jié)合
,藝中有道,道中有藝
,是物質(zhì)與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結(jié)果
。茶藝、茶道的內(nèi)涵
、外延均不相同
,應嚴格區(qū)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
喝茶
、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
,講究水質(zhì)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
茶藝:講究環(huán)境、氣氛
、音樂
、沖泡技巧及人際關(guān)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
、倫理
、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yǎng)性
、品味人生
,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我國是禮儀之邦,禮儀包括什么?
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行為規(guī)范與準則
。具體表現(xiàn)為禮貌
、禮節(jié)、儀表
、儀式等
。
中國的禮節(jié)與儀式: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
,冠婚之事為喜禮
,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
,喪葬之事為兇禮
。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
、冠、婚
、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一
、政治類包括祭天
、祭地、宗廟之祭
,祭先師先圣
、尊師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
、軍禮等
。
政治禮儀
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 都南 郊 圜丘舉行
。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
,對天的崇拜還體現(xiàn)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 拜
,在達到一定數(shù) 量之后
,才抽 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
,是從殷代出現(xiàn)“帝”崇拜發(fā)展而來的
,最高統(tǒng)治者為天子,君權(quán)神授
,祭天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wù)的
,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jié)束
。
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
,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
,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
,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漢代以后
,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
、祭土神
、谷神、社稷等。
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
。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
。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
,大夫三廟
,士一廟。庶人不準設(shè)廟
。宗廟的位置
,天子、諸侯設(shè)于門中左側(cè)
。大夫則廟左而右寢
。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shè)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