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茶常識

    現(xiàn)代茶葉名人有哪些,中國茶葉名人

    茶百科 2023-11-28 03:33:08

    現(xiàn)代茶葉名人有哪些,中國茶葉名人

    現(xiàn)代茶葉名人有哪些

    ?1
    、陳宗懋: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學家
    、教育家、紅茶專家
    。曾任福建農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等職
    。主要從事茶葉栽培、加工
    、貿易
    、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陳宗懋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茶學家
    ,也是我國紅茶的奠基人之一
    。他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培養(yǎng)了一大批茶葉專業(yè)人才
    ,為我國茶葉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宗懋先生一生致力于茶葉科學研究
    ,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一:現(xiàn)代茶葉名人有哪些

    張?zhí)旄#?910—2017)

    ,1910年8月出生于上海名醫(yī)世家
    ,茶學家
    、制茶和審評專家,中國近、現(xiàn)代十大茶葉專家之一
    。教授級高級農藝師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茶業(yè)界普遍把張?zhí)旄7Q為:“茶學界泰斗”
    。長期從事茶葉教育
    、生產和科研工作
    ,特別在培養(yǎng)茶葉專業(yè)人才、創(chuàng)制制茶機械
    ,提高烏龍茶品質等方面有很大成績,對福建省茶葉的恢復和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晚年致力于審評技術的傳授和茶文化的倡導

    2017年6月4日,在福州去世

    ,享年108歲。

    立志獻身茶業(yè)的張?zhí)旄UJ為:除了自己認真學習科學知識

    、提高業(yè)務能力外
    ,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經驗
    ,培養(yǎng)自己的人才
    ,走科教強業(yè)之路
    。為此
    ,他自大學畢業(yè)被聘任為福建協(xié)和大學助教之時起便利用教科書備課的機會收集有關茶業(yè)資料
    ,編寫茶樹栽培、茶葉制造等教材
    ,并取得校方資助,轉道臺灣實地考察茶業(yè)。此外
    ,他收集了大量資料,寫了《臺灣之茶葉》考察報告
    ,并決心創(chuàng)辦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業(yè)改良場。

    1935年8月

    ,經多方努力,取得福建省教育廳和建設廳支持
    ,在福安縣城關和社口鄉(xiāng)分別創(chuàng)辦“福建省立福安初級農業(yè)職業(yè)學校”(當時只設茶科
    ,1937年擴建高中部
    ,設農茶兩科
    ,改稱福建省立福安農業(yè)職業(yè)學校)和“福建省建設廳福安茶業(yè)改良場“,張?zhí)旄H涡iL兼場長
    。從此
    ,福建有了現(xiàn)代茶業(yè)教育和科研機構
    。學校的老師既是教師又是茶場的科研人員
    ;茶場既搞科研又是學生實習
    、勞動的基地
    。場校結合
    ,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培養(yǎng)人才和改進技術相輔而行。茶業(yè)科教相結合
    ,至今仍不失為辦好教育的一條好經驗

    、校開辦初期,張?zhí)旄V集人才
    ,如莊晚芳教授
    、李聯(lián)標研究員等人都是當時被邀參加科研
    、教學的骨干
    ,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培養(yǎng)出福建省第一批茶業(yè)專業(yè)人才
    。像當今臺灣大學教授
    、原臺灣茶葉改良場場長吳振鐸教授就是其中一個。

    茶場開創(chuàng)伊始

    ,張?zhí)旄S懈杏谥撇韫に嚨穆浜蠛椭撇韫と藙趧拥钠D辛
    ,克服重重困難,多方籌措資金
    ,于1936年從日本引進萎調機
    、揉捻機
    、解塊機
    、干燥機等全套制造紅茶的機械設備
    ,使福建制茶業(yè)由人工制茶過度到機械制茶

    1940年

    ,由福建省政府于中國茶葉公司聯(lián)合在崇安創(chuàng)辦“福建示范茶廠”
    ,任命張?zhí)旄閺S長
    、負責籌建工作
    。經過艱辛努力,開辟茶園200多公頃
    ,建機械初精制等工場
    ,并開展茶葉品種、栽培采制等試驗研究和茶區(qū)調查及技術推廣工作
    、統(tǒng)轄全省茶業(yè)各分廠和制茶所
    ,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茶葉生產、科研
    、推廣
    、銷售相結合的單位。1942年
    ,由于各方面基礎較好、條件優(yōu)越
    ,被當時的重慶國民政府財政部貿易委員會改辦所屬的全國第一個茶葉研究所
    。在籌建“福建示范茶廠”過程中
    ,張?zhí)旄H圆客铇I(yè)教育。1941年
    ,他利用示范茶廠的設備和人才,建立“崇安縣立初級茶業(yè)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伤嫒涡iL
    ,培養(yǎng)茶業(yè)人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1942年隨示范茶廠的改辦而停辦

    1942—1946年

    ,張?zhí)旄S忠淮螒傅礁=▍f(xié)和大學任教
    ,他仍利用教學機會
    ,積極收集茶葉資料
    ,編寫教材
    ,搞好茶業(yè)教學工作
    。1946年后,他又回到崇安接收全國茶葉研究所
    ,成立農業(yè)部中央農業(yè)實驗所崇安茶葉試驗場
    ,繼續(xù)從事茶業(yè)科研
    ,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張?zhí)旄U{到福州
    ,先后在中茶福建省公司和省農廳工作,他集中精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省茶葉收購
    、生產
    、科研等工作
    ,積極培訓茶葉收購
    、生產和科研人員
    ,建立機械制茶廠,設置茶葉收購網點
    ,制定合理的收購樣價和評茶計價的方法,指導茶類改制(20世紀50年代初,為適應外銷需要把全省大部分綠茶改為紅茶)
    ,籌建全省2個地區(qū)茶葉指導所、16個縣茶葉指導站和2個茶葉試驗場的機構設置
    、人才配備,促進全省茶葉產銷由混亂逐步走向由序發(fā)展。1953年
    ,他改進由 他早年設計的“九一八”揉茶機為“五三式”
    、“五四式”揉茶機,分別推廣適應于紅茶
    、綠茶區(qū)
    ,又設計推廣了綠茶三鍋連續(xù)殺青機
    ,大大減輕了制茶工藝中的揉茶和殺青勞動強度
    。同時
    ,還總結了經驗、試驗
    、示范
    、推廣茶樹無性繁殖——茶樹短穗扦插法的經驗,大力推廣茶樹良種。1954年親自赴崇安蹲點
    ,指導 創(chuàng)辦當時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機耕茶場——崇安茶場
    ,為促進福建茶葉發(fā)展做出貢獻。

    1957年

    ,張?zhí)旄1诲e劃為“右派”,直到1980年平反
    。在這23年中,他堅守在茶葉生產的崗位上
    ,幾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區(qū),寫下了大量很有價值的總結
    、研究和考證等資料,如《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
    、《龍巖斜背茶調查》
    、《閩西山調查茶》
    、《福建茶史考》等等
    。1961年他母親在福州病故
    ,當時他在崇安研究揉茶機棱骨形狀和包揉處理對武夷巖茶外形的影響,無法為母親侍奉送終。他還反復總結
    、指導對開辟山地茶園非常有價值的“梯層茶園表土回溝條墾法”。他在下放壽寧縣龍虎山茶場期間
    ,帶領職工和知識青年推廣科技成果
    ,改造低產茶園
    ,建立豐產茶園
    ,培養(yǎng)職工
    ,改進制茶工藝,使該場茶葉單產、質量
    、售價名列全地第一

    1980年,當時已70歲高齡的張?zhí)旄I罡心昙o不饒人

    ,這時間更寶貴
    ,寫了一幅“時間就是生命
    ,知識就是力量”的對聯(lián)掛在書房里
    ,時刻勉勵自己
    ,抓緊時間做更多有益于茶業(yè)事業(yè)的事。他不顧妻兒的勸阻
    ,只身前往福安社口
    ,到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當顧問。他把幾十年來收集珍存的幾百冊茶葉書籍
    、資料和標本
    ,全部獻給該所
    。他帶領科研人員主持省的重點攻關課題——“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在通過技術鑒定之后
    ,有從閩東轉戰(zhàn)到閩南
    ,深入到烏龍茶主產區(qū)——安溪縣蘆田茶場進行課題試驗,分析和研究了幾千個數據
    ,取得了成功,解決了烏龍茶品質最關鍵的 “做青”工序難題
    ,首次實現(xiàn)人工控制氣候條件下進行烏龍茶“做青”工藝
    ,對穩(wěn)定和提高烏龍茶品質取得進展。該成果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此期間
    ,他還主持編寫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福建烏龍茶》專著,并容獲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
    ,對進一步宣傳福建烏龍茶起了推動作用

    張?zhí)旄T诒贿x為福建省第一、第四屆政協(xié)委員

    、第五屆政協(xié)常委期間
    ,為加快發(fā)展福建茶葉,先后在政協(xié)各次會議上寫了八次“興茶論證”的提案
    ,得到有關部門和領導重視
    、采用。

    20世紀90年代后

    ,已進入耄耋之年的張?zhí)旄#匀粓猿謪⒓痈黜棽枋禄顒印?/p>

    對張老的仙逝表示悼念和惋惜

    ,張老,您一路走好

    二:現(xiàn)代茶葉名人排行榜

    天茶:天茶是陳升號極品系列的限量產品之一,問世以來備受愛茶人士

    地茶:地茶是陳升號極品系列的限量產品之一

    。此茶選用植物王國豐腴之地的西雙版納密林中的古樹茶青為原料,享盡雨露之精華
    ,聚汲大地之靈氣
    。該茶凝聚了陳升人專注的制茶精神
    ,以及精湛的制茶工藝.品飲地茶,口腔首先感覺到的是一種母性的柔美
    ,以及色
    、香
    、味之和諧
    。該茶湯色透亮
    ,湯質飽滿,內質豐富
    ,香氣清悠
    ,滋味清甜
    ,口感絲滑圓潤,回甘綿長
    。實則茶氣清實如秋潭
    ,茶味潤澤似山泉
    ,茶韻宏霸猶云湧
    ,茶湯清亮勝碧水,乃茶中極品

    人茶:人茶是陳升號極品系列的限量產品之一

    。此茶源自茶之發(fā)祥地——西雙版納原生態(tài)高山密林中,以千載喬木茶樹之銀芽玉葉
    ,秉承陳升人嚴謹的制茶精神及技藝,精心雕琢而成.該茶其外形條索緊秀勻齊,湯色清亮,口感細膩
    ,內質豐富,茶湯活性十足
    ,細水幽香
    ,滋味猶如人生
    ,苦與甜交鞣在一起
    ,回味無窮;惟人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為極貴
    ,故名人茶

    和茶:和茶是陳升號極品系列中的限量產品之一。此茶出自茶之發(fā)祥地——西雙版納原生態(tài)高山密林中

    ,以百年喬木茶樹之精華,用心研制
    ,適度發(fā)酵
    ,歷經十余載醇化,精挑細選宮廷熟茶
    ,雕琢而成
    。茶餅飽滿圓潤
    ,芽葉緊細勻整
    ,干茶色澤紅潤,嫩芽多顯金毫
    。陳香味純正、濃釅,湯色紅艷透亮
    ,茶湯入口醇厚順滑
    ,茶韻圓柔
    。天地感
    ,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故名“和茶”

    三:現(xiàn)代茶葉名人名言大全

    在世界三大飲料茶葉、咖啡

    、可可中
    ,茶葉起源于中國
    ,沿著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并且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
    。而今,在世界各地茶葉無處不在
    ,茶葉在世界上的消費超過了咖啡
    、巧克力
    、可可
    、碳酸飲料和酒精飲料的總和

    所以,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的著作《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中說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trong>

    茶起源于中國

    ,盛行于世界,邇來已歷千年
    。從古代絲綢之路
    、茶馬古道、茶船古道
    ,到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茶從中國出發(fā)
    ,穿越歷史、跨越國界
    ,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喜愛

    隋唐以來的古代中國,不少外籍高僧

    、外交家
    、航海家、富商大賈
    、科技人才
    、文人雅士旅居中國
    ,得以親近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領略中國的茶風茶俗。

    他們積極地傳播中華茶文化

    ,引進中國茶葉的產制技術
    ,開展國際間的茶葉商貿活動
    。在交通不便
    、信息不暢的古代,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擔當起傳播中華茶文化使者的角色

    在茶葉歷史進程中

    ,成千上萬的的茶人茶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中
    ,以下27個茶界著名人物
    ,影響了世界茶葉歷史發(fā)展的進程。

    1

    、茶圣——陸羽

    陸羽一生嗜茶

    ,并于公元758年寫出《茶經》,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tǒng)
    、全面地論述種茶
    、制茶、飲茶
    、評茶的茶葉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對中國以及世界茶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陸羽因此被尊為茶圣

    陸羽(約733—約804)

    ,唐代茶學家
    ,字鴻漸
    ,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
    ,被譽為“茶仙”
    ,尊為“茶圣”
    ,祀為“茶神”。一生嗜茶
    ,精于茶道
    ,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他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
    ,為世界茶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陸羽是一位茶科學家

    ,所經之地
    ,他考鑒茶品
    、品評水質
    ,對中國茶文化的興起立下了卓越的功勛
    ,也成就了他千古茶事第一人的業(yè)績
    。陸羽描述自己的茶人生活:“拜井孤城里
    ,攜籠萬壑前”
    ,說自己一生最愛做的,就是在不為人知的地方發(fā)現(xiàn)珍貴的井泉
    ,攜著竹籠行走在千山萬壑中,尋覓采摘茶葉
    。陸羽走遍了大江南北三十二州
    ,為茶文化付出的心血無人能比。他在湖州居住的時間是一生成就最突出的階段,完成了《茶經》三卷的寫作

    《茶經》著成 | 茶的千古知音

    ,尊為茶神

    《茶經》初稿完成時他年僅二十九歲

    ,此后二十年他一直在修訂增補
    。他還將水的評鑒與茶的烹制關系寫成《煮茶記》,別立于《茶經》之外
    。遺憾的是
    ,這部《煮茶記》沒能流傳下來。陸羽一生不遺余力地致力于茶文化,把飲茶推到了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季俊⒀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專業(yè)化的程度,但他并沒有把茶事局限于小眾享受的圈子
    ,而是在廣大民眾中間得到認同
    。他去世后,被民間尊為茶神

    2、日本茶祖——榮西禪師

    日僧榮西,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和淳熙十四年(1187)兩次入宋

    ,參學于天臺、廬山
    、育王
    、天童諸山。榮西在華時期
    ,正值南宋經濟以杭州為中心向南發(fā)展的小康時期
    ,江南茶風尤盛。榮西禮佛之余便是學習種茶
    、制茶和飲茶的技術
    。他學佛的天臺山萬年寺是著名佛茶天臺云霧茶產地,寺僧很善于培育和制作名茶;另一處掛錫之地徑山寺以“徑山茶宴”聞名遐邇

    茶雖然早在奈良朝就已經傳入日本

    ,但并不盛行
    。后來
    ,從日本來的榮西禪師兩次來中國學習佛法
    ,1191年回國時
    ,不僅帶去了中國的佛經,還帶去了中國茶樹種子
    ,讓中國茶文化在日本落地生根,并寫出了日本第一部關于茶的專著《吃茶養(yǎng)生記》
    ,因此,也被尊為日本的茶祖。

    榮西禪師

    榮西的茶學著作名《吃茶養(yǎng)生記》

    ,分上
    、下卷
    ,用漢文寫成
    。上卷內云:“茶也,末代養(yǎng)生之仙藥
    ,人倫延齡之妙術也
    。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
    ;人倫采之
    ,其人長命也
    。天竺
    、唐土同貴之;我朝日本
    ,昔嗜愛之
    ;從昔以來,自國
    、他國俱尚之
    。”

    3

    、歐洲茶葉傳播者—克魯茲

    1560年前

    ,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喬裝混入一個考察商隊
    ,花了近4年時間在中國的內地和貿易口岸調查,回國后寫了一本《中國茶飲錄》
    ,成為歐洲第一本介紹中國茶的專著
    。也正因為中國出口茶葉貿易帶來的巨額利潤讓歐洲各國產生了覬覦之心
    ,不少西方探險家垂涎三尺
    ,打起了中國茶的主意
    。都希望從絲茶貿易中分一杯羹。但從客觀的角度
    ,也促進了茶的向世界擴張和傳播發(fā)展。

    4

    、飲茶皇后——凱瑟琳公主

    茶最早并不是傳到英國的

    ,而是葡萄牙與荷蘭
    ,雖然當時英國人也飲茶,但后來的風靡還應該歸功于1661年嫁給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布拉甘薩
    。她把紅茶和茶具當作嫁妝
    ,并在婚后推行以茶代酒,掀起英國王室貴族飲中國茶的風潮

    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布拉甘扎在1662年嫁入英國皇室

    ,帶去英國的嫁妝,不是什么金銀財寶和現(xiàn)錢
    ,而是食糖
    、香料和在那個時代與金銀財寶一樣貴重的221磅紅茶和中國茶具。

    凱瑟琳?布拉甘扎結婚后常在自己后宮喝紅茶

    ,就算是在宴會上
    ,人們向她敬酒時,她也是用她那獨有的杯子
    ,喝上一口琥珀色的紅茶。

    后來,因為這紅茶比起酒來更能讓人精神飽滿,飲紅茶的宮廷風尚便開始在英國皇室中盛行起來

    ,最后又流傳到了中產階級的家庭中去
    。所以,英國人熱愛紅茶舉世聞名
    ,是源起英國王后凱瑟琳?布拉甘扎

    1750年前后

    ,英國中產女士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紅茶:早餐要喝茶
    ,她們會在茶水里加奶油或牛奶,配上涂抹了黃油的面包
    ;正餐后也要再來一杯,以助消化……愛紅茶的另一個理由是
    ,當時綠茶太容易造假了:“不法進口商和走私販把樹葉烘焙、壓碎后
    ,摻入茶葉中,以牟取暴利
    。”有意思的是,飲茶風潮還推動了英國女性的解放

    5

    、茶葉大盜——羅伯特·福瓊

    羅伯特?福瓊被譽為打破了茶葉被中國長久以來的壟斷的第一人:1848年6月20日

    ,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從英國南安普頓港出發(fā)前往香港
    ,開啟了一趟改變世界茶葉史的奇幻旅程

    早在清朝的時候

    ,英國是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國,為了偷盜中國茶樹和制茶技術
    ,他讓植物間諜福瓊深入中國內陸
    ,偷盜茶葉、帶走精通制茶技術的制茶工人
    。福瓊跑到武夷山
    ,盜走紅茶茶種
    ,又跑到安徽松蘿山偷盜茶苗
    ,來來回回研究了三年,最終成功將中國茶移植到印度
    ,并成功制作紅茶。

    這位茶葉大盜

    ,打破了茶葉被中國長久以來的壟斷
    ,一舉將茶葉拓展到世界各地
    ,這種盜竊他國技術、專利的人雖然為人所不齒
    ,但是客觀上也促進了茶葉的全球發(fā)展

    6

    、第一茶品牌開創(chuàng)者——湯姆斯·立頓

    立頓

    ,世界最知名茶品牌。曾經有人說
    ,中國所有茶品牌加起來不如一個立頓
    ,既顯示了立頓獨一無二的影響力,也是鞭策中國茶品牌不斷提升的動力
    。立頓品牌的創(chuàng)始人是湯姆斯·立頓
    ,1890年,他在英國推出了立頓紅茶
    。1892年
    ,立頓開始了品牌全球化之路
    ,1898年
    ,立頓得到世界紅茶之王的美稱
    。1992年,立頓進入了世界茶的發(fā)源地——中國
    。立頓的出現(xiàn),不僅讓其成為茶界第一品牌,同時也極大推動了茶在世界上的流行
    ,也促使茶成為了全球第一大飲料

    7

    、近代茶業(yè)復興的先行者——池秉德

    英國在完成工業(yè)革命以后

    ,在英國全球殖民政策的影響下,英國一躍發(fā)展成國際茶葉貿易中的霸主
    。池秉德原名池閱龍,其祖上世代制作烏龍茶
    ,14歲便已到美珍茶莊擔任制茶師,17歲時隨父南下來到廣州
    ,21歲時已成為茶行業(yè)內聞名遐邇的制茶大師傅
    。1898年
    ,池秉德在廣州創(chuàng)辦“德記茶莊”
    ,后遷至香港后改名“龍德記茶莊”,一度發(fā)展成為近代比肩立頓的中國茶葉公司
    池秉德掌舵著這家有“烏龍世家”之稱的龍德記茶莊以香港為跳板把烏龍茶貿易拓展到世界各地
    ,打破了北美市場烏龍茶的空白,被譽為中國近代茶業(yè)復興的先行者

    8、袋泡茶推廣者——托馬斯·沙利文

    在英國

    ,人們每天要喝掉大約1.3億杯袋泡茶
    ,同時也是96%的英國人的選擇

    袋泡茶的流行

    ,得益于茶商托馬斯沙利文的推廣
    。托馬斯蘇利文為了提升茶葉的銷量
    ,想了一個促銷手段
    ,就是把茶葉放在絲綢的小袋子里
    ,作為贈品送給客戶。讓他沒想到的是
    ,很多客戶為了圖方便
    ,直接把袋泡茶泡了就喝,省去了清洗茶漏的麻煩
    ,這種泡茶方式大受歡迎
    ,訂單滾滾而來
    。雖然袋泡茶的最早發(fā)明者并不是沙利文
    ,而是兩位女士
    ,不過卻是沙利文利用袋泡茶,促進了茶葉生產的工業(yè)化和標準化
    ,推動了茶葉從農業(yè)時代向工業(yè)時代邁進

    9、《茶葉全書》

    美國威廉?烏克斯編著1935年出版《茶葉全書》是一部涉及面很廣的世界性的茶葉巨著

    。這部世界茶葉全書,用了10年時間編寫的
    。其間收集資料
    、整理分類、到各有關茶葉國參觀察看
    、校正有關記錄
    、定稿付印
    ,可謂頗費苦心
    。全書六大篇25章
    ,其面之廣,類之全
    ,目之細當為茶著首列,被茶界稱為世界茶葉大全著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恫杞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吃茶養(yǎng)生記》和《茶葉全書》,并稱為世界茶史三大名

    10、當代茶圣——吳覺農

    吳覺農(1897~1989)

    ,浙江上虞人
    ,中國著名的農學家、茶葉專家
    ,也是我國現(xiàn)代茶葉事業(yè)復興和發(fā)展的奠基人
    。他將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近現(xiàn)代茶葉事業(yè)
    ,最早論述了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他所著的《茶經述評》是當今研究陸羽《茶經》最權威的著作,被譽為當代“茶圣”
    。此外,他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業(yè)專業(yè)和全國性茶葉總公司
    ,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創(chuàng)了茶葉研究所
    ,為發(fā)展中國茶葉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
    ,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茶業(yè)復興的先驅

    11

    、意大利——利瑪竇

    意大利傳教士

    。1583年利瑪竇到了廣東
    ,在中國南方輾轉度過18年后
    ,終于在1601年進入北京。之后的十年
    ,利瑪竇以其精湛的數學和天文知識,和對中國經典的通曉
    ,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建立了良好的形象

    利瑪竇

    歐洲的傳教士們同時也擔當起了中學西漸的任務

    ,他們是最早中國文化和思想西傳的媒介
    。公元16世紀前后
    ,隨著中西交往的擴大和加深
    ,歐洲人對中國茶葉有了感性認識
    。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生活的時間長達28年之久
    ,期間為了傳播西方的宗教,有了與中國老百姓和文化人密切接觸的機會
    ,并入鄉(xiāng)隨俗養(yǎng)成了飲茶的習慣

    利瑪竇和金尼閣合作寫了日記體的《利瑪竇中國札記》一書,書中對17世紀初葉的中國有頗為詳盡的描述

    ,曾使西方知識界為之轟動
    。書中還述及中國茶葉的知識
    ,利瑪篤根據自身經歷
    ,將中國飲茶習俗給歐洲人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此書曾出版了四種拉丁文本、三種法文本以及德、西
    、意
    、英多種文本

    12

    、英國——福鈞

    英國植物學家

    。1842至1845年間
    ,曾作為倫敦園藝會領導人旅居中國
    。1848年9月
    ,福鈞受東印度公司的派遣抵達上海
    。他打扮成鄉(xiāng)下的農民,潛入向以盛產綠茶聞名的黃山
    ,弄到了大量茶種和茶樹苗
    ,不久就分3只船裝運發(fā)往加爾各答。1849年初
    ,福鈞到著名的紅茶產區(qū)武夷山去考察
    。他住宿寺廟,從和尚那里打聽到了一些飲茶用水的訣竅
    ,以及紅茶的制作工藝。福鈞回印度前,招聘了8名中國工人

    福鈞

    1851年3月16日

    ,福鈞和他招聘的工人們乘坐一只裝載茶種和茶樹苗的船只
    ,抵達加爾各答
    。僅此舉,就將使喜馬拉雅山的一個支脈的山坡上,增加兩萬多株茶樹
    。3年后
    ,福鈞終于完全掌握了種茶和制茶的知識和技術,為印度的茶葉種植立下開創(chuàng)之功
    。中國茶葉工人的傳授也大大促進了印度茶葉種植業(yè)的發(fā)展
    。1853—1856年
    ,福鈞又到中國待了3年
    ,目的是進一步了解花茶的制作技術
    ,招聘更多的中國茶葉工人到印度,去幫助東印度公司擴大其茶葉種植規(guī)模
    。福鈞是有據可考的世界茶史上的第一個經濟間諜

    13、日本——永忠

    約是公元777年

    ,日本高僧永忠來華
    ,20年后與空海
    、最澄同年歸國

    約30年的留學生活,使永忠成為日本國第一茶僧

    。他歸國后掌管崇福寺和梵釋寺
    ,率先引進中國的寺院茶禮。據《日本書紀》弘仁六年(815)4月的一項記載
    ,說嵯峨天皇游幸梵釋寺,“大僧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
    。”這一非凡之舉
    ,為日后茶成為日本國飲立下頭功
    。嵯峨天皇于兩個月后(815年6月)
    ,命令京畿內地區(qū)及近江、播磨等國種植茶葉
    ,以備每年進貢用。這就是日本的“御茶園”

    14

    、日本——空海

    空海(774—835)日本贊歧國多度郡(今日本香川縣普通寺市)人

    。俗姓佐伯氏
    ,幼名真魚,出家后法名空海。在日本時已以學識廣博
    、戒行卓絕聞名。為解決習讀《大日經》等密教經典的疑難問題
    ,發(fā)心入唐求法
    ,于日本延歷二十三年(804)
    ,隨日本第17次遣唐使渡海西來
    ,當年年底抵達長安
    ,翌年于青龍寺東塔院拜惠果為師
    。京都文化界茶人常在青龍寺品茗
    ,青龍寺茶風鼎盛
    。他們到來的時節(jié)
    ,正值中唐
    ,此時陸羽《茶經》風靡全國,飲茶已成比屋之飲。這些僧人入鄉(xiāng)隨俗
    ,耳濡目染
    ,亦成茶僧
    。空海應召去宮廷講法
    ,皇上以招待并賜茶以示獎掖
    。空海留學兩年后回國
    ,于弘仁四年(815)呈給嵯峨天皇的《空海奉獻表》中匯報在華日常生活
    ,云:“觀練余暇
    ,時學印度之文
    ;茶湯坐來,乍閱振旦之書
    。”

    15

    、日本——最澄

    最澄(767—822)與空海同時來華的最澄到浙江后

    ,便登上天臺山
    ,隨從道邃、行滿學習天臺宗
    ,又到越州龍興寺從順曉學習密宗。永貞元年(805)八月
    ,與都永忠等一起從明州起程歸國
    。歸國后在京都比睿山修建了延歷寺
    ,建立了日本的天臺宗
    。永忠從浙江天臺山帶去了茶種。據《日本社神道秘記》記載
    ,最澄從中國傳去茶種后
    ,植于日吉神社旁(現(xiàn)日吉茶園)
    。最澄在將茶種引入日本的同時
    ,也將茶飲引入了宮廷,得到了天皇的重視
    ,具有與都永忠同樣的功績。

    16

    、日本——南浦昭明

    南浦昭明(1235—1308)

    。日本茶道源自徑山茶宴
    。徑山開山之祖為唐禪僧道欽,傳牛頭一宗
    。開慶元年(1259),日僧南浦昭明來徑山求法
    ,前后五年學成回國
    ,將徑山寺茶宴儀式傳到日本,奉徑山為茶道之祖
    。南浦昭明入宋
    ,先在杭州凈慈寺師從虛堂智愚大師學習佛法
    。后虛堂奉詔主持徑山寺
    ,南浦昭明也隨他往徑山修學。

    1267年

    ,南浦昭明在參禪同時,學習了徑山寺的茶禮
    ,做為受法印證
    ,他從虛堂禪師處得到一張臺子。這張臺子先在崇福寺放置
    ,后傳入京都大德寺,大德寺的夢窗國師首次使用這張臺子點茶
    ,因為臺子的使用是日本點茶禮儀開端的關鍵
    。另外
    ,南浦昭明同時還將中國7部茶典一起帶回了日本
    ,其中《茶道軌章》
    、《四諦義章》兩部為后人合并為《茶道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代日本茶道所信奉的和
    、清
    、靜
    、寂四規(guī),就

    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

    ,在正元(年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幷咦ⅲ┲兄埃ㄈ毡竟糯牧钪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編者注)崇福寺開山
    ,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
    ,把茶臺子
    、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17

    、朝鮮——崔致遠

    字孤云、海云

    ,新羅憲安王元年(857)生于京都沙梁部
    。自幼聰慧好學
    ,12歲時離家來長安,唐乾符元年(874)考中進士,轉東都洛陽研讀漢文
    ,不久補授溧水縣尉。公務之余
    ,專心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寫詩詞文賦5卷
    ,結集成書
    ,名《中山覆簣集》。“中山”是溧水縣的別號
    。該書是韓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個人文集
    ,對后世影響深遠

    崔致遠畫像

    曾在大唐為官的新羅學者崔致遠

    ,有書函稱其攜中國茶及中藥回歸故里,每獲新茶必為文
    ,言其喜悅之情。以茶供禪客或遺羽客
    ,或自飲以止渴
    ,或以之忘憂。新羅當時的飲茶方法
    ,是采用唐代流行的餅茶煎飲法
    ,茶經碾
    、羅成末,在茶釜中煎煮
    ,用勺盛到茶碗中飲用。

    崔致遠在唐時

    ,曾作《謝新茶狀》(見《全唐文》)其中有:“所宜烹綠乳于金鼎,泛香膏于玉甌”
    ,描寫的便是煎茶法。

    崔致遠為創(chuàng)建雙溪寺的新羅國真鑒國師撰寫的碑文中記:“復以漢茗為供

    ,以薪爨(cuàn)石釜,為屑煮之
    ,曰:‘吾未識是味如何
    ?惟濡腹爾
    !’守真忤俗,皆此之類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骅b國師曾于公元804—830年在唐留學
    。“為屑煮之”乃將茶碾羅成末煎之
    ,且用石釜煎茶
    。崔致遠于唐僖宗時在唐,正是唐代煎茶法盛行之時
    ,故回國后帶回大唐的煎茶法。

    18

    、朝鮮——金大廉

    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

    ,中國與百濟
    、新羅的往來比較頻繁
    ,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關系也比較密切
    。特別是新羅
    ,在唐朝有通使往來120次以上
    ,是與唐通使來往最多的鄰國之一。

    新羅人在唐朝主要學習佛典、佛法

    ,研究唐代的典章
    ,有的人還在唐朝做官
    。因而
    ,唐代的飲茶習俗對他來說應是很親近的。

    唐代文宗太和二年即朝歷德興三年(828)

    ,朝鮮使者金大廉從中國引進茶籽
    ,在朝鮮智異山下華巖寺周圍種植成功。

    《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興德王三年》載:“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貢

    ,文宗召對于麟德殿
    ,宴賜有差。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
    ,王使命植于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有之
    ,至于此盛焉
    。前于新羅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時,已有茶
    。唯此時方得盛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韓國飲茶始興于9世紀初的興德王時期

    ,并且開始種茶
    ,這時的飲茶風氣主要在上層社會和僧侶及文士之間傳播
    ,民間也開始流行。

    19

    、朝鮮——金地藏

    唐費冠卿《九華山創(chuàng)建化城寺記》載:“唐開元末(719)有金地藏者

    ,新羅國王金氏近屬名喬覺……毅然拋棄王族生活
    ,祝發(fā)為僧
    ,攜白犬善聽
    ,從新羅航海來華。初抵江南
    ,卸舟登陸,睹前山于云端
    ,自千里而徑進,得谷中之地
    ,面陽而地平,遂證道于斯
    。相傳九華原為青陽居士閔公讓和舊地,菩薩因向其乞一袈裟地
    ,不料展衣后竟遍復九峰,閔公喜而舍
    ,遂居矣
    。后閔公父子也相繼皈依,至今殿中圣像
    ,隨侍左右者即閔公父子也
    。”

    金地藏生活的8世紀

    ,新羅與唐朝有密切關系。在新羅人紛涌入唐求法
    、求學的歷史潮流的推動下,金地藏毅然拋卻王室生活
    ,落發(fā)、涉海
    ,慕道入唐。

    金地藏所植之茶后世人稱“金地佛茶”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肚嚓柨h志》載:“金地茶,相傳為地藏自西域攜來者
    ,今傳梗空筒者是
    。”《九華山志》載:“金地茶
    ,梗心如筱,相傳金地藏攜來種……在神光嶺之南
    ,云霧滋潤,茶味殊佳
    。”

    金地藏不僅善于種茶

    ,對佛教茶道也頗有領悟。他經常邀請道侶
    ,談經論道。古代來華僧人不乏杰出者
    ,但像金地藏這樣
    ,既是名山佛教的開創(chuàng)者,又是名山名茶的研制者
    ,恐怕無出其右者

    20、朝鮮——義天

    高麗國僧統(tǒng)義天

    ,為高麗國王文宗仁孝王第四子
    ,高麗宣宗次弟;原名辭榮
    ,出家為僧
    ,更名義天
    ,封佑世僧統(tǒng)
    。宋元豐八年(1085),僧統(tǒng)義天為高麗使者來宋朝貢
    ,請從凈源法師授《華嚴經》
    。僧統(tǒng)義天還由大臣楊杰陪同,拜見延恩衍慶院(龍井寺)住持辨才和尚
    ,品茗龍井茶。

    清《龍井見聞錄》卷4

    、6“楊杰”中有:“謹案杰記,以元豐八年伴高麗僧統(tǒng)至院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霸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指延恩衍慶院,即龍井寺
    。住持和尚辨才大師和時任杭州太守的蘇軾和即將離任的趙忭都是當時著名的茶人,義天的造訪正是領悟中華茶文化的好機會
    。耳濡目染,義天也就成為了在韓國傳播中華茶文化的使者

    21、朝鮮——鄭夢周

    鄭夢周(1337—1392)

    ,朝鮮高麗末期學者、詩人
    。初名夢蘭、夢龍
    ,字達可,號圃隱
    。1360年登第,曾任門下侍中
    ,出使過中國
    。他熱愛中國茶文化
    ,嗜好飲茶
    ,其《石鼎煎茶》詩云:“報國無效老書生,吃茶成癖無世情
    ;幽齋獨臥風雪夜,愛聽石鼎松風聲
    。”

    他不僅是重要的外交官

    ,還是在朝鮮傳播中華茶文化的使者。由于他和趙浚
    、李崇仁等人的不懈努力,將中國朱文公家禮注入朝鮮茶文化
    ,在男子冠禮、男女婚禮
    、喪葬禮、祭祀禮中
    ,均行茶禮。

    流傳至今的高麗五行獻茶禮

    ,核心是祭祀“茶圣炎帝神農氏”,規(guī)模宏大
    ,參與人數眾多,內涵豐富
    ,是韓國茶禮的主要代表。

    22

    、朝鮮——丁若鏞

    丁若鏞(1762—1836),號茶山

    ,著名學者。丁若鏞親得清朝考證學泰斗——翁方綱
    、阮元的指導,在與中國人的接觸中學習飲茶文化
    ,對茶推崇備至
    ,著有《東茶記》,乃韓國第一部茶書
    。有詠茶詩多篇傳世,如《留草衣禪師》詩:“眼前白吃趙州茶
    ,手里牢拈焚志華。喝后耳門軟個漸
    ,春風何處不山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辈菀露U師曾在丁若鏞門下學習,通過40年的茶生活
    ,領悟了禪的玄妙和茶道的精神,著有《東茶頌》和《茶神傳》
    ,成為朝鮮茶道精神偉大的總結者,被尊為茶圣
    。丁若鏞的《東茶記》和草衣禪師的《東茶頌》是朝鮮茶道復興的成果。

    23

    、印尼——杰哥遜

    1827年由爪哇華僑第一試制樣茶成功,遂派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茶師杰哥遜來我國學習制茶技術

    。1829年杰哥遜第二次來我國,曾制成綠茶
    、小種紅茶和白毫的樣品。1832年杰哥遜第五次來我國
    ,從廣州帶回制茶工人12名,并各種制茶器具
    ,傳授制茶技術
    ,至1833年爪哇茶才第一次在市場出現(xiàn)。茶師杰哥遜在1828年至1833年
    ,受荷屬東印度公司派前后6次來中國學習,并且每次均帶回茶種
    、制茶技術工人及器具,終于使中國的茶葉種植和制作技術傳入印尼

    24、印度——哥登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fā)展委員會

    ,即派秘書哥登來我國學習茶葉生產和制作技術,購買茶籽及茶苗
    ,并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師及工人
    ,到大吉嶺等地發(fā)展茶業(yè)。1836年
    ,哥登氏帶回我國茶工
    ,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
    ,按照我國紅茶制法
    ,試制成功
    ,日后發(fā)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25

    、俄國——瓦西里·斯塔爾科夫

    1638年,俄國大臣瓦西里·斯塔爾科夫給蒙古汗進貢

    ,后者也回贈給沙皇各種禮品
    ,其中有幾包所謂最珍貴的禮物不知何名的草
    。據傳,沙皇并不喜歡這種綠草泡出的水
    。后來
    ,沙皇使節(jié)從中國帶回另一種茶,俄國人才喜歡上這種異國的飲品
    。1679年
    ,俄國與中國簽訂了第一筆購茶合同
    。瓦西里·斯塔爾科夫是開創(chuàng)中俄茶葉貿易的關鍵人物

    26

    、俄國——李凡洛夫

    1861年

    ,李凡洛夫來到漢口
    ,經營由湖北銷往俄國的茶葉制品。1863年
    ,李凡洛夫在崇陽建立順豐磚茶廠,后遷漢口英租界下首的江灘邊(今黎黃陂路口)
    。在圍成方陣形的幾棟兩層樓房中,安裝著當時最新式的蒸汽機
    、鍋爐和各種制茶設備,七八百工人在這里日夜不停的工作
    。俄商介入茶葉貿易之后,在羊樓洞高價收購茶葉
    ,并用先進的制茶設備和技術,很快取得了經營上的優(yōu)勢
    ,基本壟斷了茶葉的外銷市場

    隨著市場聲譽和需求的不斷提升

    ,俄商看中了漢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yōu)良的市場潛質
    ,利用漢口這個湖南
    、湖北、江西
    、安徽四省茶葉的集散地,紛紛到此建廠

    除順豐磚茶廠外,1866年

    ,托克馬可夫和莫洛托可夫,在順豐磚茶廠的上首(今蘭陵路口)開設了新太磚茶廠
    ;1874年
    ,莫爾恰諾夫與佩恰特諾夫
    ,在英租界內開設了阜昌磚茶廠。

    1871年

    ,順豐磚茶廠在漢口長江邊上
    ,建起了第一個工廠專用碼頭—“順豐茶棧碼頭”
    ,開啟了漢口近代工業(yè)在外貿水運上的先河

    據資料記載

    ,19世紀70年代
    ,漢口已有4家俄商磚茶廠,每年由漢口輸出的磚茶約占全國磚茶輸出量的60%
    。90年代至20世紀初的20年中,每年由漢口出口的茶葉在40萬擔左右,成為當時茶葉貿易最繁盛地區(qū)

    1916年,順豐

    、阜昌茶磚廠倒閉
    。1919年
    ,李凡洛夫一家離漢赴美
    ,留下了這座見證漢口近代貿易史的西式建筑—李凡洛夫公館

    1993年7月28日

    ,李凡洛夫公館被武漢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優(yōu)秀歷史建筑”

    27、俄國——索洛夫左夫

    、吉霍米羅夫
    、波波夫

    這三人熟悉中國的茶產業(yè)

    ,并成為了19世紀后半葉中俄茶葉貿易和技術交流的關鍵人物。1884年
    ,索洛夫左夫從漢口運去12000株茶苗和成箱茶籽,在查克瓦—巴統(tǒng)附近
    ,開辟了一個小茶園,從事茶樹栽培
    。所制出的茶葉品質良好。1889年
    ,吉霍米羅夫為首的考查團,到中國和其他國家去研究茶葉的產制
    。回去后,就在巴統(tǒng)附近的查克瓦
    、沙里巴烏爾
    、凱普烈素等地方開辟茶園15公頃,后來擴充到80公頃
    ,在沙里巴烏爾設立一所小型茶廠。

    1893年

    ,波波夫到我國訪問了寧波一個茶廠
    。回去時
    ,買了幾百普特(每普特是16.38kg)茶種和幾萬株茶苗,并聘去了以劉峻周為首的茶葉技工10名
    。劉峻周等在高加索、巴統(tǒng)開始工作
    ,歷經了3年時間,種植了80公頃茶樹
    ,并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廠。

    劉峻周

    1896年

    ,劉峻周等人合同期滿,回國前
    ,波波夫要托劉峻周再招聘技工,產菜購茶苗茶籽
    。1897年,劉峻周又帶領12名技工攜帶家眷往俄國
    ,1900年在阿札里亞種植茶樹150公頃,并建立了茶葉加工廠

    劉峻周于1893年應聘赴俄

    ,到1924年返回家鄉(xiāng)
    ,30年時間,對蘇俄茶葉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蘇聯(lián)歷史學家們曾為此撰專文以示紀念。

    澤青茶道創(chuàng)始人:有趣的故事

    ,有趣的茶,還有一群靈魂有茶氣的人
    。分享有關茶和茶文化的故事。傳播茶香健康生活
    、茶道文化、茶知識
    ,茶文章、茶美學
    、茶社交等生活方式
    ,為您帶來一場愉悅的茶文化體驗
    。 生活是需要自己創(chuàng)造的
    ,創(chuàng)意源自于對生活的熱情。歡迎

    古代名人與茶文化的關系 茶文化名人

      從唐代開始

    ,我國古人已用細煎慢品代替了解渴式的粗放吞飲,并有意識地把品茶作為能顯示高雅素養(yǎng)、寄托感情和表現(xiàn)自我的活動
    。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古代名人與茶文化的關系
    ,一起來看看


      古代名人與茶文化的關系
      1
    、陸羽

      陸羽(733-804年)
    ,字鴻漸
    ,季疵
    ,一名疾
    ,號竟陵子
    ,桑苧翁
    ,東岡子
    。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陸羽精于茶道
    ,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于世,因被后人稱為"茶圣"
    。 陸羽原來是個被遺棄的孤兒
    。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
    ,一天清晨在西湖之濱散步
    ,忽然聽到一陣雁叫
    ,轉身望去
    ,不遠處有一群大雁圍在一起
    ,他匆匆趕去,只見一個棄兒卷縮在大雁羽翼下
    ,瑟瑟發(fā)抖,智積禪師念一聲阿彌陀佛
    ,快步把它抱回了寺廟里。隨后
    ,智積禪師為給他起名
    ,就以《易》占卦辭
    ,"鴻漸于陸
    ,其羽可用為儀"
    。于是就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
    ,用"鴻漸"為字
    。陸羽在智積禪師的扶育下
    ,學文識字
    ,習誦佛經
    ,并為積公煮茶伺湯
    。但就是不肯削發(fā)為僧
    。智積為使陸羽聽話
    ,就用雜務來磨煉他,每天讓他打掃寺院
    ,清潔廁所,或練泥糊墻
    ,負瓦蓋屋
    ,直至放牛一百二十頭
    。陸羽雖然備受勞役
    ,但就是不肯就范
    。到了十一歲時
    ,他乘人不備
    ,逃出了寺院
    ,到一個戲班子里作了"優(yōu)伶"。陸羽非常詼諧善辯
    ,雖其貌不揚,而且有口吃的毛病
    ,但他在戲劇中演的丑角幽默機智
    ,常常受到觀眾的歡迎。陸羽在演出實踐中還編寫了名為《謔談》的三卷笑話書籍
    。唐天寶五年
    ,即公元746年,河南群李齊物被貶
    ,到竟陵來當太字,縣令為太守接塵
    ,便讓戲班子來演出
    ,太守看完后,對陸羽很賞識
    ,于是召見他
    ,贈以詩書,并介紹他到天門西北的火門山鄒夫子那里去讀書
    。讀書之余,陸羽也常為鄒夫子煮茶烹茗
    。在陸羽二十多歲時
    ,便出游到河南的義陽和巴山峽川
    ,耳聞目睹了蜀地彭州
    、綿州
    、蜀州
    、邛州、雅州
    、瀘州
    、漢州
    、眉州的茶葉生產情況,后來又轉道宜昌
    ,品嘗了峽州茶和蛤蟆泉水
    。公元755年夏天
    ,陸羽回到竟陵定居在東岡村
    。公元756年
    ,由于安史之亂
    ,關中難民蜂擁南下
    ,陸羽也隨之過江
    。在此后的生活中
    ,他采集了不少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葉資料。公元760年
    ,他來到浙江湖州與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結成忘年之交
    。同時又結識了靈澈、李冶
    、孟郊
    、張志和
    、劉長卿等名僧高士,此間
    ,他一面交游
    ,一面著述
    ,對以往收集到的茶葉歷史和生產資料進行匯集和研究
    。公元765年
    ,陸羽終于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 在《茶經》初稿寫成之后
    ,陸羽繼續(xù)在江浙一帶訪茶
    ,制茶
    ,并對《茶經》不斷進行訂正
    、補充修改,到公元755年
    ,《茶經》最后定稿
    。《茶經》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葉科學和文化的系統(tǒng)總結
    ,《茶經》是中國茶葉生產
    、茶葉文化歷史的里程碑
    。宋代陳師道在《茶經序》中評論:"夫茶之著書
    ,自羽始
    ,其用于世
    ,亦自羽始
    。羽誠有功于茶者也"
    。陸羽不僅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上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身體力行
    ,善于發(fā)現(xiàn)好茶,善于精鑒水品
    。如浙江長興顧渚紫筍茶,經陸羽品評為上品而成為貢茶
    ,名重京華。又如對義興的陽羨茶
    ,他品飲后認為,芬香甘冽
    ,冠于他境
    ,并直接推薦為貢茶
    。陸羽又能辨水
    ,同一江中之水
    ,能區(qū)分不同水段的品質,他還對所經之處的江河泉水
    ,加以排列高下,分為二十等
    。對后世影響也很大。陸羽逝世后不久
    ,他在茶業(yè)界的地位就漸漸突出了起來,不僅在生產
    、品鑒等方面,就在茶葉貿易中
    ,人們也把陸羽奉為神明,凡做茶葉生意的人
    ,多用陶瓷做成陸羽像,供在家里
    ,認為這有利于茶葉貿易。陸羽開創(chuàng)的茶葉學術研究
    ,歷經千年,研究的門類更加齊全
    ,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進
    ,研究的成果更是豐盛
    ,茶葉文化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fā)展
    。陸羽的貢獻也日益為中國和世界所認識


      2、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
    ,其祖籍為太原(今屬山西),后來遷居陜西境內 (今陜西渭南東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他對自己的愛茶
    、烹茶技藝十分自信,他在《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中吟到:"湯添勺水煎魚眼
    ,末下刀圭攪曲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
    ,應緣我是別茶人"。這在他所作的其他詩作中也可得到印證
    。詩中還多處提到茶與酒、琴的關系
    。如"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陽中
    。伴老琴長在,迎春酒不空"
    。"醉對數叢紅芍藥,渴嘗一碗綠昌明
    。"等等
    。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詩
    ,在對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的同時
    ,也為茶史留下了一條重要的資料:"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
    ,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
    ,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
    ,繞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
    ,在今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北,由此可見唐代已是一個茶葉集散地了
    。 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兩年任內
    ,他迷戀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與靈隱韜光禪師汲泉烹茗的佳話
    。白居易以茶邀禪師入城"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
    。而韜光禪師則不肯屈從,以詩簽之:"山僧野性好林泉
    ,每向巖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飛錫去
    ,恐妨鶯囀翠樓前"。詩中婉然帶諷
    ,白居易則豁然大度,親自上山與禪師一起品茗
    。杭州靈隱韜光寺的烹茗井
    ,相傳就是白居易與韜光的烹茗處


      3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
    ,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
    、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歐陽修論茶的詩文不算多,但卻很精彩
    。例如,他特別推崇修水的雙井茶
    ,有《雙井茶》詩,詳盡述及了雙井茶的品質特點和茶與人品的關系:西江水清江石老
    ,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
    ,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
    ,十斤茶養(yǎng)一兩芽
    。 寶云日鑄非不精
    ,爭新棄舊世人情
    。 群不見
    ,建溪龍鳳團
    , 不改舊時香味色
    。歐陽修對蔡襄創(chuàng)制的"小龍團"十分關注,他在為蔡襄《茶錄》所作的后序中論述到當時人們對小龍團茶的珍視
    ,已成為后人研究宋代貢茶的寶貴資料。 "茶為物之至精
    ,而小團又其精者,錄序所謂上品龍茶是也
    。蓋自君謨始造而歲供焉
    。仁宗尤所珍異
    ,雖輔相之臣,未嘗輒賜
    。惟南郊大禮致齋之夕,中書樞密院各四人共賜一餅
    ,宮人翦為龍鳳花草貼其上,兩府八家分割以歸
    ,不敢碾試
    ,相家藏以為寶
    ,時有佳客,出而傳玩爾
    。至嘉佑七年,親享明堂
    ,齋夕
    ,始人賜一餅
    ,余亦忝預,至今藏之
    。" 《大明水記》是歐陽修論烹茶之水的專文。他在文中對唐代陸羽《茶經》和張又新《煎茶水記》的比較和批判
    ,顯示出了一個學者獨立思考
    ,不隨人后的本色


      4、蘇軾

      蘇軾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
    。蘇東坡是中國宋代杰出的文學家
    、書法家
    ,而且對品茶、烹茶
    、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
    ,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
    ,流傳下來。他創(chuàng)作的散文《葉嘉傳》
    ,以擬人手法
    ,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
    、功效
    、品質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蘇東坡一生
    ,因任職或遭貶謫
    ,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
    ,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
    。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形象地再現(xiàn)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 "白云峰下兩旗新
    ,膩綠長鮮谷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云茶"
    。 "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
    。 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
    。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溫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勻
    。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 戲作小詩君勿笑
    ,從來佳茗似佳人
    。后來,人們將蘇東坡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輯成一聯(lián)
    ,陳列到茶館之中,成為一副名聯(lián)
    。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
    ,他認為好茶還須好水配
    ,"活水還須活火烹"
    。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
    ,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
    。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
    ,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tài)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
    。蘇東坡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
    ,而最好用石?燒水。據說
    ,蘇軾在宜興時
    ,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
    。后人為了紀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 蘇東坡對茶的功效
    ,也深有研究
    。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時
    ,一天
    ,因病告假
    ,游湖上凈慈、南屏諸寺
    ,晚上又到孤山謁惠勤禪師,一日之中
    ,飲濃茶數碗
    ,不覺病已痊愈。便在禪師粉壁上題了七絕一首: 示病維摩元不病
    ,在家靈運已忘家
    。 何須魏帝一丸藥
    ,且盡盧仝七碗茶
    。 蘇軾還在《仇池筆記》中介紹了一種以茶護齒的妙法: "除煩去膩
    ,不可缺茶
    ,然暗中損人不少
    。吾有一法,每食已
    ,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
    。肉在齒間
    ,消縮脫去
    ,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
    。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
    ,數日一啜不為害也。此大有理
    。" 蘇東坡在中國茶文化發(fā)展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古今名人與茶文化的關系
      乾隆與茶 乾隆皇帝嗜茶成癖
    ,朝野人士皆知。當他85高壽時
    ,向御前一位老中醫(yī)透露了隱退之意,老中醫(yī)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聽后哈哈大笑
    ,風趣地說:?君不可一日無茶。?乾隆是中國帝王中長壽者之一
    。他高壽的原因很多
    ,其中經常飲茶是一個重要因素
    。乾隆不僅飲茶成癖,且嘗遍神州名茶
    ,尋遍各地名泉。有一次
    ,朝中一位大臣呈獻一份名茶,乾隆嘗后
    ,覺得此茶非同尋常
    ,其味甘醇爽滑
    ,具有特殊的濃郁蘭花之天然香氣,他便問誰知該茶產于何地
    。一位大臣奏上:?此茶發(fā)現(xiàn)于福建安溪南巖觀音石下,其色褐綠
    ,身重似鐵,氣香形美賽觀音
    。?乾隆據此賜其茶名曰?南巖鐵觀音
    。?

      乾隆飲茶用水也十分考究
    。他遍嘗北京各處的井水和泉水后
    ,最后選中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賜名為?天下第一泉?
    。乾隆游江南時
    ,隨從專門用車拉著玉泉水供乾隆沏茶飲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墒峭窘洕蠒r,無意間品嘗到趵突泉水
    ,覺得其甘冽勝過玉泉水,就把帶來的玉泉水倒掉
    ,全部換為趵突泉水,并親筆題?激湍?兩字勒石于泉邊


      孫中山以茶代酒 孫中山先生一向倡導?以茶代酒?
    ,他生前多次到杭州,登六和塔
    ,嘗虎跑泉
    ,掬泉品茗,留下千古名言:?味真甘美
    ,天之待浙何其厚也!?他十分關心興旺祖國茶葉,為此
    ,他頗有興趣地寫道:?譬如就飲料一項說
    ,中國人發(fā)明茶葉,至今為世界之一大需要
    ,文明各國皆爭用之?

      魯迅飲茶著迷 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喜歡飲茶
    ,而且還頗有研究
    ,曾是昔日廣州陶居
    、陸園、北園
    、妙奇香等茶樓的座上客。他品茗還有獨特功夫
    ,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有好茶喝,會喝好茶
    ,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種清福
    ,首先必須有功夫
    ,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感覺。?

      老舍視喝茶為藝術 著名作家老舍生前曾多次說過:?喝茶本是一門藝術
    。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xiàn)在在喝茶藝術方面
    ,日本人卻走在我們的前面了
    。?老舍對祖國茶藝術之落后不無遺憾

    功夫茶的相關名人

    久居臺北的著名散文家梁實秋先生對潮州功夫茶印象也十分深刻

    。他在一篇回憶早年與澄籍著名學者黃際遇先生在青島喝功夫茶的文章中寫道:“隨先生到其熟悉之潮州幫的貿易商號,排闥而入
    ,直趨后廳,可以一榻橫陳
    ,吞煙吐霧,有佼童兮
    ,伺侯茶水
    ,小壺小盞
    ,真正的工夫茶……潮州一帶沒有不講究喝茶的,我們享用的起碼是‘大紅袍’
    、‘水仙’之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绷合壬衷凇堆派嵝∑贰ず炔琛分姓f:“茶之濃釅勝者莫過于功夫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笨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梁實秋先生對潮州功夫茶有著很深的印象
    ,評價也很高。
    國內名人學者喜喝和贊賞潮州功夫茶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
    。例如1962年老舍來汕品嘗了功夫茶之后,隨即口占“品罷功夫茶幾盞
    ,只羨人間不羨仙”的詩句來
    ;中國著名女學者冼玉清教授在品嘗潮菜和功夫茶之后
    ,贊賞說:“烹調味盡東南美
    ,最是功夫茶與湯
    。”此外
    ,郭沫若
    、林語堂
    、周作人
    、季羨林
    、蔣子龍、何滿子等作家學者對功夫茶也有著很深的印象
    、美好的回憶。 功夫茶不僅在國內受到眾多名人的喜愛和贊賞
    ,而且在國外也同樣受到不少專家學者的交口稱贊和高度評價
    。例如日本“口福會”會長陳東達教授在其所著的《飲茶縱橫談》一書中指出:“日本的煎茶法來源于功夫茶的飲法
    ,稱為‘蒸茶點前’
    ,但世人鮮有知之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北砻魅毡静璧纴碓从诠Ψ虿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它們同為世界上較講究的飲茶法。

    中國的“茶圣”是誰,他的代表作有哪些?

    “茶圣”:陸羽

    ,撰《茶經》三卷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
    ,一名疾
    ,字季疵
    ,號竟陵子
    、桑苧翁
    、東岡子
    ,或云自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不就
    。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
    ,一生嗜茶
    ,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于世
    ,對中國茶業(yè)和世界茶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
    ,尊為“茶圣”,祀為“茶神”
    。他也很善于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
    。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
    ,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
    ,并擅長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浙江湖州苕溪
    ,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 《全唐文》有《陸羽自傳》


    詳情:

    http://baike.baidu.com/view/83343.htm

    名人品茶的故事有哪些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

    ,茶文化源遠流長
    。茶的魅力無窮
    ,古今多少名人與茶結緣
    ,與茶相戀。他們或以茶為友
    ,或借茶抒懷
    ,或傾之以情,或狀之以詩
    ,留下了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
    ,成為中國茶文化中極富韻味的一章。x0dx0a  唐代陸羽
    ,善于煮茶、品茶
    ,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
    ,后世尊為“茶圣”。陸羽取水極為講究
    ,煮茶必佳釀
    。他將煮水分為一沸、二沸
    、三沸三個階段
    。認為一沸
    、三沸之水不可取
    ,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x0dx0a  東坡居士愛茶如女,愛壺如子
    。他謫居宜興時,常常提一把提梁式紫砂壺
    ,吟詩揮毫
    ,忘情山水
    ,曾留下“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之名句
    。后來,人們將此種壺稱之為“東坡壺”
    。x0dx0a  魯迅先生非常喜歡飲茶,他經常是邊構思寫作
    ,邊悠然品茗
    。他對品茶有獨到見解:“有好茶喝
    ,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
    ,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惫舨粌H是品茶行家
    ,對名茶的歷史典故也非常熟悉
    。他每到一地
    ,總是把品茶看作是生活中的一大樂趣
    。他在廣州北國酒家曾賦詩:“北園飲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國門
    ,歸來再飲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弊骷依仙嵘笆群闷凡瑁f過:“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粝碌穆劽型獾膭”尽恫桊^》
    ,于茶館方寸之地,寫出大千世界
    ,蕓蕓眾生。如今
    ,人們?yōu)閼涯钏诒本┙ǔ捎小袄仙岵桊^”
    ,茶友相聚韻味長。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501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懷孕能喝綠茶嗎
    懷孕能喝綠茶嗎孕婦可以喝點淡淡的綠茶,不宜過濃
    ,適量就好
    ,孕婦還是要謹慎為好
    。孕婦喝什么茶好:1
    、薄荷茶;薄荷茶是一種應對孕婦過激妊娠反應而專門制作的準媽媽保健茶
    實木茶盤怎么保養(yǎng)
    實木茶盤怎么保養(yǎng)茶盤一般用來放置茶杯茶壺的東西
    、清時期官窯的發(fā)展
    明代官窯明代采取“官辦民燒”的形式,開始有官廠
    ,專燒進貢的瓷器
    。如在景德鎮(zhèn)設御器廠
    ,也稱景德鎮(zhèn)御窯廠,特派廠官
    ,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
    ,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
    。瓷器燒制經過兩宋時期的發(fā)展 、清時期官窯的發(fā)展.png" alt="明
    、清時期官窯的發(fā)展">
    為什么玫瑰花茶泡了就白了
    為什么玫瑰花茶泡了就白了玫瑰花本身含有花青素
    ,水泡過之后花是會變白,但是玫瑰花茶泡了較長時間以后才會變白的,不可能一泡就變白
    。如果一泡就變白,有可能是買到了假貨
    冬天喝什么茶更養(yǎng)生
    冬天
    ,天寒地凍、萬物蟄伏
    、寒邪襲人
    ,人體生理功能減退,中醫(yī)認為:“時屆寒冬,萬物生機閉藏,人的機體生理活動處于抑制狀態(tài)”
    ,那么冬天喝什么茶更養(yǎng)生呢
    老舍茶館一碗老茶品味北京
    老舍茶館一碗老茶品味北京轉天安門累了吧?逛大柵欄乏了吧?那就老舍茶館坐坐吧。順著前門往西
    ,轉過街角
    ,就會看見一棟古色古香
    、有一對金龍飛舞的老北京建筑
    ,那就是有著講不完的故事的“老舍茶館”。到了北京
    鑒別安溪鐵觀音
    鑒別精品鐵觀音是一項高深的學問
    ,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民觀形聞香即可鑒別茶葉優(yōu)劣
    ,高者能品斷是茶產何地何村
    ,幾年生茶樹
    ,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