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茶常識

      綠茶茶藝行茶流程圖_綠茶茶藝的流程

      小小茶農(nóng) 2023-12-05 15:32:07

      綠茶茶藝行茶流程圖包含以下幾個步驟:準備工作,浸泡茶葉

      ,洗茶器具,準備茶水
      ,預(yù)熱茶器,泡茶分多步
      ,注茶品茶
      ,倒茶品茶,品嘗
      。首先進行準備工作
      ,包括清洗茶具,準備茶葉
      ,加熱和準備水
      。接著將茶葉放入茶具中,浸泡并洗凈茶器具。準備好茶水后
      ,需要對茶器進行預(yù)熱并開始泡茶
      。茶泡分為多步,注茶品茶
      ,倒茶品茶,品嘗
      。完整的茶藝流程需要實踐和練習(xí)才能掌握

      綠茶的加工,簡單分為殺青
      、揉捻和干燥三個步驟
      ,其中關(guān)鍵在于殺青。鮮葉通過殺青
      ,酶的活性鈍化
      ,內(nèi)含的各種化學(xué)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
      ,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xué)變化
      ,從而形成了綠茶的品質(zhì)特征。

      綠茶殺青
      殺青對綠茶品質(zhì)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通過高溫
      ,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zhì)氧化
      ,以防止葉子紅變
      ;同時蒸發(fā)葉內(nèi)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
      ,為揉捻造形創(chuàng)造條件
      。隨著水分的蒸發(fā),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zhì)揮發(fā)消失
      ,從而使茶葉香氣得到改善

      除特種茶外,該過程均在殺青機中進行
      。影響殺青質(zhì)量的因素有殺青溫度
      、投葉量、殺青機種類
      、時間
      、殺青方式等。它們是一個整體
      ,互相牽連制約


      綠茶炒青
      平靜書齋
      由于在干燥過程中受到機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長條形、圓珠形
      、扇平形
      、針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狀
      ,故又分為長炒青
      、圓炒青、扁炒青等等

      長炒青精制后稱眉茶
      ,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貢熙
      、雨茶
      、針眉、秀眉等
      ,各具不同的品質(zhì)特征
      。如珍眉:條索細緊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澤綠潤起霜
      ,香氣高鮮
      ,滋味濃爽,湯色
      、葉底綠微黃明亮
      ;貢熙:是長炒青中的圓形茶,精制后稱貢熙
      。外形顆粒近似珠茶
      ,圓結(jié)勻整,不含碎茶
      ,色澤綠勻
      ,香氣純正,滋味尚濃
      ,湯色黃綠
      ,葉底尚嫩勻;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離出來的長形茶雨茶大部分從眉茶中獲取
      ,外形條索細短
      、尚緊,色澤綠勻
      ,香氣純正
      ,滋味尚濃,湯色黃綠
      ,葉底尚嫩勻
      ;圓炒青:外形顆粒圓緊
      ,因產(chǎn)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為平炒青
      、泉崗輝白和涌溪火青等

      平炒青:產(chǎn)于浙江嵊縣、新昌
      、上虞等縣
      。因歷史上毛茶集中紹興平水鎮(zhèn)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細圓緊結(jié)似珍珠
      ,故稱"平水珠茶"或稱平綠
      ,毛茶則稱平炒青;扁炒青:因產(chǎn)地和制法不同
      ,主要分為龍井、旗槍
      、大方三種


      綠茶烘青
      是用烘籠進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經(jīng)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
      ,作熏制花茶的茶坯
      ,香氣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數(shù)烘青名茶品質(zhì)特優(yōu)
      。以其外形亦可分為條形茶
      、尖形茶、片形茶
      、針形茶等
      。條形烘青,全要主要產(chǎn)茶區(qū)都有生產(chǎn)
      ;尖形
      、片形茶主要產(chǎn)于安徽、浙江等省市
      。其中特種烘青
      ,主要有馬邊云霧茶、黃山毛峰
      、太平猴魁
      、汀溪蘭香、六安瓜片
      、敬亭綠雪
      、天山綠茶、顧渚紫筍
      、江山綠牡丹
      、峨眉毛峰
      、金水翠峰、峽州碧峰
      、南糯白毫等
      。如黃山毛峰:產(chǎn)于安徽歙縣黃山。外形細嫩稍卷曲
      ,芽肥壯
      、勻整,有鋒毫
      ,形似"雀舌"
      ,色澤金黃油潤,俗稱象牙色
      ,香氣清鮮高長
      ,湯色杏黃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回甘
      ,葉底芽葉成朵
      ,厚實鮮艷。

      綠茶曬青
      是用日光進行曬干的
      。主要分布在湖南
      、湖北、廣東
      、廣西
      、四川,云南
      、貴州等省有少量生產(chǎn)
      。曬青綠茶以云南大葉種的品質(zhì)最好,稱為"滇青"
      ;其他如川青
      、黔青、桂青
      、鄂青等品質(zhì)各有千秋
      ,但不及滇青。

      綠茶蒸青
      以蒸汽殺青是我國古代的殺青方法
      。唐朝時傳至日本
      ,相沿至今;而我國則自明代起即改為鍋炒殺青
      。蒸青是利用蒸汽量來破壞鮮葉中酶活性
      ,形成干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和茶底青綠的"三綠"的品質(zhì)特征
      ,但香氣較悶帶青氣
      ,澀味也較重
      ,不及鍋炒殺青綠茶那樣鮮爽。由于對外貿(mào)易的需要
      ,我國從80年代中期以來
      ,也生產(chǎn)少量蒸青綠茶。主要品種有恩施玉露
      ,產(chǎn)于湖北恩施
      ;中國煎茶,產(chǎn)于浙江
      、福建和安徽三省

      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采集野生茶樹芽葉曬干收藏
      ,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始
      ,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
      ,是從公元8世紀發(fā)明蒸青制法開始
      ,到12世紀又發(fā)明炒青制法,綠茶加工技術(shù)已比較成熟
      ,一直沿用至今
      ,并不斷完善

      綠茶揉捻
      揉捻是綠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
      。通過利用外力作用
      ,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zhuǎn)成條
      ,體積縮小
      ,且便于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
      ,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綠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
      ,即殺青葉經(jīng)過攤涼后揉捻
      ;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jīng)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于嫩綠的葉底
      ,老葉宜熱揉以利于條索緊結(jié)
      ,減少碎末。

      綠茶干燥
      干燥的目的
      ,蒸發(fā)水分
      ,并整理外形,充分發(fā)揮茶香
      。干燥方法
      ,有烘干
      、炒干和曬干三種形態(tài)。綠茶的干燥工序
      ,一般先經(jīng)過烘干
      ,然后再進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葉
      ,含水量仍很高
      ,如果直接炒干
      ,會在炒干機的鍋內(nèi)很快結(jié)成團塊
      ,茶汁易粘結(jié)鍋壁
      。故此
      ,茶葉先進行烘干
      ,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綠茶的制作:
      綠茶按制法可分為四大類
      ,即炒青綠茶
      、烘青綠茶
      、蒸青綠茶和曬青綠茶

      綠茶制造
      (1)殺青 殺青對綠茶品質(zhì)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
      ,必須認真對待
      ,操作上應(yīng)嚴格要求。 影響殺青質(zhì)量的因素有鍋溫
      、投葉量
      、機種、時間
      、殺青方式等
      。它們是一個整體,互相牽連
      、互相制約
      ,不能機械地加以分割。 鍋溫:殺青要達到破壞酶的活性
      、蒸發(fā)水分
      、產(chǎn)生香氣等目的,就必須有一定的鍋溫才能實現(xiàn)
      。生產(chǎn)實踐證明
      ,殺青鍋溫過低,鮮葉下鍋時聽不到鍋內(nèi)有茶葉爆聲
      ,必然會出現(xiàn)紅梗紅葉
      ,導(dǎo)致茶葉品質(zhì)下降。 殺青葉產(chǎn)生紅變的原因
      ,就是殺青時葉子受熱不足
      ,葉溫上升緩慢
      ,不能在短時內(nèi)使酶蛋白變性凝固,相反還激化了酶的活性
      ,致使無色的茶多酚發(fā)生酶促氧化
      ,迅速變成紅色的氧化物,這就是殺青葉產(chǎn)生紅梗紅葉的基本原因
      。 茶葉中酶的活性開始是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強
      ,溫度達到40-45℃時,酶的活性最激烈
      ,如溫度繼續(xù)升高
      ,酶的活性就開始鈍化,當葉溫升到70℃,酶的活性便遭破壞
      。因此
      ,在殺青前期若能使葉溫迅速升高到70℃以上,便能有效地防止紅梗
      、紅葉產(chǎn)生
      。 殺青溫度高,固然能迅速鈍化酶的活性
      ,但溫度過高對茶葉品質(zhì)也不利
      ,會使茶葉產(chǎn)生焦斑、爆點
      ,尤其是嫩芽尖和葉緣易被燒焦
      ,這是產(chǎn)生煙焦茶的主要原因之一。 用普通溫度表測定茶鍋的溫度
      ,目前方法很不統(tǒng)一
      ,且誤差很大
      ,還難于確切地表達殺青鍋的實際溫度
      。例如用水銀溫度表測定鍋溫,由于溫度表與鍋壁的接觸面積小
      ,當鍋底呈暗紅色時也只有300℃ 左右
      ,但生鐵達到暗紅色時,其實際溫度是500-700℃
      。呈橙黃色時
      ,為1000℃左右。故采用溫度表所測得的鍋溫遠遠低于鍋壁的實際溫度
      。 據(jù)試驗
      ,采用熱電隅測定機械的鍋式殺青,要不產(chǎn)生紅梗紅葉
      ,鍋溫應(yīng)不低于400℃
      ;要不產(chǎn)生煙焦氣
      ,鍋溫應(yīng)不高于470℃。為取得既無紅梗紅葉
      ,又無煙焦的殺青葉
      ,應(yīng)先加蓋悶殺2分鐘,使葉溫迅速上升到65-70℃
      ,再揭蓋揚抖殺至完成
      ,其最佳的鍋溫應(yīng)是430-460℃。在這個范圍內(nèi)
      ,即使在黑暗條件下也看不出鍋子發(fā)紅
      ,在自然光照下也僅是鍋面微徽有點 “灰白”。但在生產(chǎn)中
      ,殺青時往往把鍋子燒得通紅
      ,其實際溫度遠遠超過500℃,這是造成煙焦茶的主要原因
      。 嫩殺與老殺:所謂嫩殺
      ,即時間適當短一點,水分適當少蒸發(fā)一點
      。與此相反則為老殺
      。一般地講,嫩葉應(yīng)當老殺
      ,老葉應(yīng)當嫩殺
      。因嫩葉含水多,酶的活性又強
      ,葉的韌性大
      ,粘性重,適當老殺有利于提高品質(zhì)
      。老葉含水少
      ,酶活性較低,適當嫩殺有利于形成條索
      ,減少碎末茶
      。殺青程度的掌握一般靠感官鑒定一當殺青葉達到手捏成團,稍有彈性
      ,嫩梗不易折斷
      ;色澤墨綠,葉面失去光澤
      ,葉減重率約40%時為殺青適度
      。 殺青太嫩,經(jīng)揉捻后碎茶片多,外形條索差
      ,香氣帶生青
      ,滋味顯澀口,殺青太老
      ,揉捻后末茶多
      ,成條困難,亦易產(chǎn)生煙焦
      。100公斤鮮葉
      ,經(jīng)殺青后重量在63公斤左右為適度,殺青葉的含水率大致是60%
      。不同老嫩程度的鮮葉
      ,殺青葉較適合的含水率如下表所列。
      鮮葉嫩度 殺青葉含水指標(%) 嫩 58-60 中 61-62 老 63-64 殺青葉的含水率可由下列公式計算:殺青葉含水率(%)=1—鮮葉重/殺青葉重·(1—鮮葉含水率) 示例:鮮葉的含水率假定為75%
      ,每鍋投10公斤鮮葉
      ,經(jīng)殺青完成后為6.25公斤,求殺青葉的含水率是多少
      ? 設(shè)殺青葉的含水率為X 則 X=1—20/12.5·(1—75/100)=60% 即殺青葉的含水率為60%
      。 悶殺與透殺: 所謂悶殺,即茶鍋上加蓋殺青
      。所謂透殺
      ,即揭蓋揚抖殺青。正確的殺青方法
      ,應(yīng)先悶殺2分鐘左右
      ,待水汽向鍋口四溢時,立即去蓋進行透殺
      ,直至殺青完成
      。先悶后抖可提高葉溫,有利于殺勻
      、殺透
      ,避免產(chǎn)生紅梗紅葉,但悶得太長
      ,殺青葉會產(chǎn)生黃熟現(xiàn)象
      。若全程進行透殺
      ,不但殺青不勻
      ,且往往產(chǎn)生紅梗紅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殺青時采用先悶后抖,殺青葉質(zhì)量較好
      ,工效高
      ,燃料省
      。先抖后悶,則殺青不勻
      ,易產(chǎn)生紅梗紅葉.全程透殺
      ,殺青不勻,紅梗紅葉增多
      。采用全悶
      ,易產(chǎn)生黃熟,質(zhì)量也不好
      。悶殺時應(yīng)做到嫩葉悶的時間稍短
      ,老葉悶時稍長。 雨水葉的殺青:一般露水鮮葉
      ,其表面含水率約為20%
      ,雨水葉的表面含水率約30%。這么多的葉表附加水
      ,在殺青時要吸收大量熱量后才能使水分蒸發(fā)掉
      。因此,雨水葉殺青時必須減少投葉量
      ,同時要適當提高鍋溫
      ,才能保證殺青葉的品質(zhì)。 殺青機的種類對制茶品質(zhì)也有很大影響
      。我國目前使用的殺青機種類很多
      ,大體可分為六大類、近20余種形式
      。因殺青機的種類不同
      ,效果不一樣,制茶的品質(zhì)也就不同
      。下面對各類具有代表性的機種
      ,它們的制茶品質(zhì)特點略加介紹。 鍋式類殺青機: 這類殺青機主要有三種形式
      ,即一灶一鍋(如6CS- 84型單鍋殺青機)
      、一灶二鍋(如6CS-84型雙鍋連續(xù)殺青機)和一灶三鍋(如浙江臨安三鍋連續(xù)殺青機),其他還有一灶多鍋的形式
      。從使用上講
      ,一灶多鍋能節(jié)省燃料,但隨著鍋子的增加
      ,在遇出葉炒手欠靈活的情況下
      ,易造成逐鍋出葉不清,增加煙焦茶產(chǎn)生的機會‘從制茶工藝與節(jié)省燃料上講,以一灶二鍋的形式比較合理
      ,且較容易掌握殺青溫度
      ,使之先高后低。 鍋式殺青的主要優(yōu)點
      ,一是殺青過程中炒手能翻炒殺青葉
      ,對殺青葉具有一定的壓力,可起輕度的揉捻作用
      ,有利于形成較好的條索
      ;二是由于有輕度的揉捻作用,部分葉組織在殺青中初步被揉破
      ,可使氧氣直接滲透到被揉破的細胞內(nèi)
      ,促使部分茶多酚產(chǎn)生輕度的氧化,減輕茶湯的青澀味
      ,有利于取得濃醇的滋味和黃綠明亮的湯色
      。 由于以上兩點緣故,鍋式殺青與其他不加炒手的殺青機相比
      ,其品質(zhì)較好
      。我國主產(chǎn)炒青綠茶的浙、皖
      、贛地區(qū)
      ,其上檔綠茶具有濃郁的栗子香、濃醇爽口的滋味和黃綠明亮的湯色
      ,形成中國式的綠茶風(fēng)格
      ,與普遍采用并正確使用鍋式殺青是分不開的。 根據(jù)生產(chǎn)實踐
      ,用好鍋式殺青機
      ,歸納起來有三條基本經(jīng)驗。首先
      ,鮮葉倒入殺青鍋后
      ,應(yīng)立即加蓋悶殺2分鐘左右,待水汽向鍋口大量溢出時
      ,即揭蓋揚抖殺青至完成
      。這樣可提高葉溫,不易產(chǎn)生紅梗紅葉
      。其次
      ,炒手要靈活,出葉板要上下活動
      ,避免出葉不清
      ,產(chǎn)生煙焦茶.殺青鍋每天要清洗
      ,且每隔1小時左右
      ,在殺青鍋內(nèi)投入柏油3-5克
      ,以增加鍋面的潤滑度,減少茶膠的粘結(jié)
      。鍋子結(jié)膠后
      ,成茶必然煙焦,茶湯混濁
      ,沉淀物多.煙焦茶不但破壞了茶葉的正常色
      、香、味
      ,而且往往具有致癌的3
      、4一苯并芘。因此
      ,在制茶工藝中應(yīng)設(shè)法克服
      。 再次,根據(jù)制茶工藝要求
      ,鍋溫必須先高后低
      ,這樣,既可減少紅梗紅葉
      ,又可避免煙焦
      ,易殺勻、殺透
      ,從而取得符合要求的殺青葉
      。 槽式類殺青機: 槽式殺青機的鍋體呈筒狀半圓形,半徑為300毫米
      ,長度為4000毫米
      ,由8片“瓦形”鑄鐵件連接而成。在槽鍋中間的一根主軸上
      ,裝上具有一定傾斜角度的炒手15副
      ,使殺青葉從槽鍋的入口處逐步翻炒推向出口處,達到連續(xù)殺青的目的
      。它的殺青原理基本與鍋式相同
      ,也有炒手的翻炒,對殺青葉具有一定的搓揉作用
      ,所以制茶品質(zhì)與傳統(tǒng)鍋式的基本接近
      。 槽式殺青工效比鍋式高,燃料比鍋式省50%左右
      ,且是連續(xù)作業(yè)
      。但它有很大的缺點
      ,即第一片槽鍋由于火點集中,很易燒裂而引起漏煙
      。同時
      ,“瓦形”鑄鐵件連接處有接縫,塞入茶葉后形成焦末
      ,粘在殺青葉上影響品質(zhì)
      。 當槽鍋片燒至發(fā)紅進行殺青,殺青葉和成茶即會產(chǎn)生嚴重的煙焦味
      ,因此
      ,火力切勿過猛。 瓶式殺青機:瓶式殺青機型號也很多
      ,它們的共同點都是作間斷性的滾動作業(yè)
      ,差異之處在于瓶身有長短,直徑有大小
      。這一類殺青機用于三級以下鮮葉殺青
      ,易產(chǎn)生較多黃片,條索比鍋式差
      ,殺青葉質(zhì)量不太理想
      。在浙、皖
      、贛已被淘汰
      。 滾筒類殺青機:目前生產(chǎn)上使用的滾筒殺青機有5-6種形式。滾筒殺青機具有操作方便
      、勞動強度小
      、工效較高、節(jié)省燃料
      、連續(xù)作業(yè)等優(yōu)點
      ,但是容易產(chǎn)生青澀味茶,制茶性能有待改進和提高
      。 滾筒殺青機的工效與筒徑有關(guān)
      ,筒徑大,工效高
      。筒徑700-800毫米的滾筒
      ,每小時能殺1-2級鮮葉150公斤左右,3-}5級的鮮葉200公斤上下
      。滾筒殺青機殺青時間(葉子在筒內(nèi)的滯留時間)長短不一
      ,短者僅半分鐘,長者達6分鐘
      。殺青時間少于3分鐘的
      ,其成品茶往往有較重的澀味
      。 滾筒殺青機筒體轉(zhuǎn)速與筒內(nèi)螺旋角大小決定了殺青時間的長短,是殺青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
      。實踐表明
      ,筒體兩端各60厘米內(nèi)的螺旋角應(yīng)大于45度,以使進葉與出葉流暢
      ,減少筒內(nèi)兩端出現(xiàn)粘葉現(xiàn)象
      。筒體中段的螺旋角以不大于15度為宜
      ,有利于延長葉子在筒內(nèi)滯留時間
      ,確保不少于3分鐘。 根據(jù)生產(chǎn)經(jīng)驗
      ,用好滾筒殺青機要注意以下兩點: 火力不宜過猛
      ,投葉量不宜太多。判斷的方法是:在殺青過程中
      ,觀察筒內(nèi)翻滾的葉子時
      ,如果看得清,而且筒腔內(nèi)沒有水汽滯留
      ,表明適宜
      ;若滾筒兩端直冒水汽,看不清筒內(nèi)葉子翻轉(zhuǎn)
      ,說明投葉過多
      ,這會影響葉子正常翻滾,容易產(chǎn)生半生不熟的煙焦茶
      。 由于滾筒殺青出來的葉子其芽葉不同部位失水很不平衡
      ,葉緣失水多,葉脈失水少
      ,葉子總的含水量又往往偏高
      ,葉質(zhì)適揉性較差,因此
      ,最好在滾筒出口處放置一臺風(fēng)扇或接上振動槽
      ,使其透氣攤涼,促進葉內(nèi)水分均勻分布和繼續(xù)蒸發(fā)
      ,這樣
      ,有利于揉捻成條。 焙絲滾筒殺青機:焙絲式殺青機原系卷煙廠用于烘焙煙葉的一種烘干機
      ,式樣與茶葉滾筒殺青機相似
      。該機與鍋爐連接,鍋爐發(fā)生的蒸汽由管道通到滾筒內(nèi)的蒸汽管
      ,加熱滾筒進行殺青
      。使用蒸汽壓力一般為7公斤/厘米2
      ,筒內(nèi)管壁溫度約為150℃。這種殺青機最大優(yōu)點是加熱溫度穩(wěn)定
      ,容易控制
      ,不會產(chǎn)生煙焦茶,制茶也清潔衛(wèi)生
      。缺點是供熱緩慢
      ,溫度嫌低,殺青葉的含水量往往偏高
      ,葉質(zhì)悶熟
      ,揉捻時易形成剝皮碎,影響條索的緊結(jié)完整
      。在內(nèi)質(zhì)上因殺青葉有黃熟現(xiàn)象
      ,因而制出來的茶葉也帶有“熟粽葉味”,香味鮮爽度較差
      。該機用于茶葉殺青
      ,還有待于改進提高。 蒸汽殺青機:用于蒸青綠茶的殺青
      。這種殺青機
      ,主體是一網(wǎng)狀滾筒,中間設(shè)一多孔的蒸汽噴管
      ,由蒸汽直接蒸熟葉子
      ,殺青時間約半分鐘。蒸青葉葉色青綠
      ,含水量比鮮葉還高5%左右
      。 上面談的六類殺青機,目前生產(chǎn)上使用最多的還是滾筒殺青機

      (2)揉捻 揉捻是炒青綠茶塑造條狀外形的一道工序
      、且對提高成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目前
      ,我國大宗綠茶的揉捻作業(yè)已實現(xiàn)機械化
      。制綠茶用的揉捻機種類很多,型號不一
      ,機械性能有異
      。生產(chǎn)實踐經(jīng)驗證明,綠茶揉捻不宜使用大型機種
      ,大型機揉桶大
      ,投葉量多,揉時長
      ,揉捻中葉溫也高
      ,易使揉捻葉產(chǎn)生黃熟現(xiàn)象
      。制綠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
      ,即殺青葉經(jīng)過攤涼后進行的揉捻
      ,熱揉是殺青葉不經(jīng)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嫩葉宜用冷揉
      ,因為嫩葉纖維少
      ,韌性大,角質(zhì)層薄
      ,水溶性果膠含量多
      ,揉捻中易形成條索,而且嫩葉冷揉能保持黃綠明亮的湯色與嫩綠的葉底
      。老葉宜用熱揉
      ,因老葉纖維多
      ,葉質(zhì)粗硬
      ,揉捻不易成條,采用熱揉是利用葉質(zhì)受熱變軟的特性
      ,有利于揉緊條索
      ,減少碎末茶,提高外形品質(zhì)
      。 投葉量的確定:各種揉捻機投葉量都有一定的適宜范圍
      ,投葉太少,會降低揉捻加壓的效果
      ,難以揉緊條索
      ;投葉太多,葉子在揉桶內(nèi)翻動受阻
      ,導(dǎo)致揉捻不勻
      ,往往底層茶多碎片末,上層茶多偏條
      ,這是條形茶產(chǎn)生松
      、扁、碎弊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 揉捻加壓:揉捻過程加壓輕重與加壓時間
      ,對茶葉條索松緊、扁碎有很大的影響
      。揉捻程度的輕重
      ,對葉組織的破損率及內(nèi)質(zhì)上的色、香
      、味關(guān)系更大
      。整個揉捻過程的加壓原則應(yīng)該是“輕一重一輕”
      。開始揉捻的5分鐘內(nèi)不應(yīng)加壓,待葉片逐漸沿著主脈初卷成條后再壓
      ,加壓程度要根據(jù)揉捻葉的老嫩而定
      ,嫩葉以輕壓、中壓為主
      ,三級以下的葉子加壓要逐步加重
      。具體掌握可按以下圖示進行: 揉捻開始 揉捻結(jié)束 空壓——輕壓——重壓——松壓 如果加壓過早、過重或是一壓到底
      ,往往造成條索扁碎
      ,湯色、滋味也不理想
      。30分鐘或45分鐘揉捻的加壓方法
      ,一般采取如下程序: 30?0?7=5?0?7+12?0?7+12?0?7—1?0?7 45?0?7=一5?0?7+18?0?7+20?0?7—2?0?7 注:“一”是空壓或松壓; “十”是加壓
      。 揉捻時間:確定揉捻時間長短應(yīng)根據(jù)以下三條原則:一看揉捻葉的老嫩
      ;二看揉桶直徑大小
      ;三看揉捻葉條索的緊結(jié)度
      。以揉桶直徑55厘米的55型為例,確定揉捻時間
      ,一
      、二級鮮葉揉20-25分鐘。若揉桶直徑比55型大
      ,則相應(yīng)增加揉時5分鐘左右
      ;比55型小,則應(yīng)減去揉時5分鐘左右
      。 慎用復(fù)揉:解塊分篩后的篩面茶或經(jīng)炒二青后再進行揉捻
      ,稱之為“復(fù)揉”。茶葉經(jīng)復(fù)揉后
      ,外形較斷碎
      ,禿頭茶多,精制取料率低
      ,副茶多
      ,特別是經(jīng)過二青后茶葉再進行復(fù)揉,斷碎的程度更嚴重
      。在鮮葉老嫩程度比較一致的情況下
      ,最好不進行復(fù)揉,但外形松緊不一,浮面攤張葉很多時
      ,應(yīng)在2-3孔篩床上解塊分篩
      ,將粗松的浮面頭子茶撩出,再適當進行復(fù)揉也是可以的
      。 (3)解塊分篩 殺青葉經(jīng)過揉捻后
      ,易結(jié)成團塊,大的如拳頭
      ,小的如核桃
      ,需經(jīng)解塊機的解塊輪打擊,團塊才被解散
      。解塊機可配置5孔篩網(wǎng)
      ,把被揉碎的茶葉篩出,與篩面的條茶分開制作
      ,可提高毛茶品質(zhì)

      (4)干燥 經(jīng)揉捻解塊后的濕茶坯,含水率在60%左右
      ,如果直接進行炒干
      ,會在炒干機的鍋內(nèi)很快結(jié)成團塊,而且茶汁易粘結(jié)鍋壁形成鍋焦
      ,導(dǎo)致茶葉產(chǎn)生煙焦味
      ,茶湯混濁,沉淀物增多
      。將揉捻葉去掉部分水分,再放入鍋中炒干
      ,才能避免上述弊病
      。 去水的方法最好是將揉捻葉放在烘干機上烘,即進行烘二青.烘二青不能烘得太干
      ,二青葉一旦定型后
      ,就很難再炒緊條索,但也不能太潮
      ,否則起不到二青的作用
      ,二青葉下鍋炒時仍會粘結(jié)成團。所以二青作業(yè)時去水要適當
      。一般掌握在二青葉含水率降到35-40%為宜
      。用自動烘干機或手拉百葉烘干機烘二青,風(fēng)溫應(yīng)掌握在110~115℃
      ,烘9-12分鐘
      ,攤?cè)~厚度約2厘米。如烘后的二青葉還較潮,應(yīng)及時攤涼散熱
      ,蒸發(fā)水分
      ;如果烘后二青葉偏干,則應(yīng)厚堆
      ,使其回潮
      ,或與較潮的二青葉拼和堆放,待水分“走勻”后再下鍋炒
      。使用烘干機烘二青
      ,烘干程度的控制,最好采取調(diào)節(jié)上葉量或調(diào)節(jié)機器運轉(zhuǎn)速度的辦法
      ,這比調(diào)節(jié)風(fēng)溫來得方便可靠
      。 烘后的二青葉,手捏有彈性
      ,不易捏成茶團
      ,但又不松散,稍帶粘性
      。這樣的二青葉含水率在35~40%
      ,符合鍋炒要求。 目前鄉(xiāng)鎮(zhèn)茶場
      ,一般都用瓶式炒茶機代替烘干機進行二青
      ,俗稱“以滾代烘”。做好以滾代烘要掌握以下三點: 第一
      ,要分次投葉
      ,且投葉量不宜太多,以防一次投葉過多
      ,引起筒壁溫度驟然下降
      ,筒內(nèi)水汽彌漫,筒壁粘結(jié)葉子
      ,而被粘附的二青葉又隨著水分的散失產(chǎn)生焦化
      ,形成煙焦味。一般瓶式炒干機每筒投葉量為17-20公斤
      ,分2-3次
      ,在2-3分鐘內(nèi)投完較妥。 第二
      ,瓶式機的溫度不宜過低
      ,投入揉捻葉時,筒內(nèi)如有輕微的爆聲發(fā)出
      ,表明溫度適宜
      。滾8-10分鐘后應(yīng)打開爐門以降低火溫,防止筒內(nèi)茶葉產(chǎn)生爆點,甚至煙焦
      。 第三
      ,滾的時間約為15分鐘,若時間過長
      ,茶葉容易發(fā)灰
      ,有損干茶色澤的綠潤。經(jīng)二青后的茶葉
      ,最好用篩目為7-8孔的小型平面圓篩機或手工竹篩進行割末
      ,如果讓碎末茶和條狀茶混在一起下鍋炒,則碎末茶體型細小
      ,沉于鍋底
      ,失水快,先干燥
      ,這樣不但會增加末茶含量
      ,還容易產(chǎn)生老火。 目前炒青茶的炒干工藝
      ,因炒干機型號多
      ,機種雜,且不配套
      ,所以炒干流程形式很多
      ,最常見的炒干方法有如下四種: 滾——炒法:所謂“滾”,即在瓶式炒干機中滾炒
      ,所謂“炒”
      ,指在鍋式炒干機中炒(以下同)。滾后直接炒干
      ,毛茶條索較緊結(jié)
      ,但碎末茶增多,有損于成茶的經(jīng)濟價值
      。 滾——滾—滾法:茶葉不經(jīng)鍋炒;全用瓶式機滾炒至干
      ,故又稱一滾到底
      。這種方法制出的毛茶,除碎茶較少外
      ,缺點很多
      ,主要是外形松泡,茶身圓而鉤曲
      ,色澤枯灰似陳茶
      。一滾到底的產(chǎn)品,俗稱“滾青綠茶”,其外形品質(zhì)一般要比正常炒法的下降一個級左右
      ,因此最好不要采用
      。滾——揉—滾法:經(jīng)滾二青后,再復(fù)揉
      ,然后滾炒至干
      。此法制出的毛茶外形短禿,含末較多

      烘(滾)—一炒—滾法:這種炒法目前在炒青茶區(qū)比較盛行
      ,制出的毛茶條索較緊直,碎末茶少
      ,品質(zhì)較好
      ,應(yīng)該大力提倡。它的全程制茶工藝流程如上圖所示
      。目前用于綠茶初制的炒干機有兩大類:一類是鍋式
      ,另一類是瓶式。鍋式炒干機又有以下三種型式: 旋轉(zhuǎn)式炒干機:工作軸上裝有4只鐵炒手
      ,2只棕炒刷
      ,隨著軸的旋轉(zhuǎn)實現(xiàn)炒茶。使用這種炒手的最廣
      ,其優(yōu)點是結(jié)構(gòu)簡單
      ,操作方便,但妙制的茶葉外形較松泡
      。 往復(fù)式炒于機:該機模仿手工炒茶手勢
      ,炒手前后往復(fù)擺動炒茶,故稱往復(fù)式炒干機
      。使用該機必須配上圓筒滾炒機
      ,兩機配對成一個機組,其制茶條索緊結(jié)
      ,末茶較少
      ,但外形較圓鉤。 角鐵炒手炒干機:它屬于旋轉(zhuǎn)式炒干機的另一種形式
      ,炒手用30 *30的角鐵鍛成
      ,長短與鍋子的半徑相同,軸和炒手呈“十”字形連接
      。炒茶鍋向出口傾斜6~8度安裝
      。該機必須和瓶式炒茶機配套使用,炒茶時鍋內(nèi)投葉要多
      ,容易炒緊
      ,但外形較斷碎
      。 要制好茶葉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制茶技術(shù)外
      ,正確使用茶機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
      。某一種制茶機器,一般只能適合某一工序
      ,但現(xiàn)在有不少地方制炒青時
      ,把瓶式機既用作殺青,又用作炒干機
      ,將炒青綠茶變成了“滾青綠茶”
      ,品質(zhì)不好,造成外形粗松
      ,條索鉤曲
      ,色澤灰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皾L青綠茶”對中低茶品質(zhì)影響更大
      ,主要是露黃樸片,外形松泡
      。對精制眉茶甚為不利
      ,有損于眉茶的經(jīng)濟價值。 鍋式炒干機炒手與鍋壁的間隙應(yīng)是前寬后緊
      。如果是前緊后寬
      ,則炒手向上推炒時,會出現(xiàn)茶葉在炒手與鍋壁間卡死
      ,造成茶葉扁碎.所以安裝茶鍋時應(yīng)將工作軸稍許向中心線下方偏移
      ,使炒手與鍋子近端的間隙為6毫米左右,至鍋沿上方時
      ,逐步增至10毫米
      。這樣既可減少碎末茶,又可使茶機運轉(zhuǎn)平穩(wěn)
      。 84型炒干機的轉(zhuǎn)速最好控制在1820轉(zhuǎn)/分
      。超過此轉(zhuǎn)速,碎末茶大增
      ,嚴重影響毛茶外形與經(jīng)濟價值
      。轉(zhuǎn)速過快,只要將電機上的主動輪車小直徑即可
      。 制綠茶的揉捻機轉(zhuǎn)速以48-50轉(zhuǎn)/分為宜,過快
      ,揉捻質(zhì)量差
      ,碎茶多
      。據(jù)試驗,55型揉捻機轉(zhuǎn)速50轉(zhuǎn)/分的比55轉(zhuǎn)/分的揉捻質(zhì)量要好
      ,斷頭茶少
      ,但成條速度稍慢,工效略低
      。為了確保揉捻質(zhì)量
      ,轉(zhuǎn)速不宜大于50轉(zhuǎn)/分。 揉捻機棱骨不宜太小
      ,棱骨磨損的應(yīng)及時更換
      ,棱骨過小或已磨損,對揉葉阻力小
      ,揉不緊茶條
      。另外,棱骨斷面高度和寬度要相等
      ,而且
      ,棱骨的高度和寬度應(yīng)與揉桶的直徑相適應(yīng),即隨桶徑的增大而.放大
      。棱骨的側(cè)面應(yīng)與揉盤垂直
      ,這樣對揉捻葉的阻力大,有利于揉緊條索
      ,反之
      ,斷面呈扁平形或橢圓形的梭骨,不易揉緊條索

      2.眉形綠茶精制 茶葉精制
      ,顧名思義是精工細作的意思。長炒青的綠毛茶
      ,經(jīng)精制整形后
      ,概稱眉茶,中國的眉茶有屯綠
      、舒綠
      、姿綠、饒綠
      、杭綠等
      ,其制法不完全相同,但基本的篩路類同
      。浙江省的眉茶分杭綠
      、溫綠、遂綠
      ,現(xiàn)在以杭綠為例加以說明
      。杭綠全省統(tǒng)一為12個篩號茶:4
      、5、6
      、7
      、8、10
      、12
      、24、34
      、80
      、100孔茶。外銷眉茶花色級檔 特珍特一9371 特二9370 珍眉珍一9369 珍二9368 珍三9367 珍四9366 珍不列3008 雨茶一級8147 秀眉特秀8117 秀一加工秀三9380 片茶 34403 茶片 碎茶 粗未 細未 毛茶復(fù)火滾條 4 5 6 7 8 10 12 16 24 34 80 100 毛抖毛撩前緊門復(fù)撩機揀風(fēng)扇定級(剖扇
      、復(fù)扇)凈機揀電揀手揀補火車色凈茶分篩后緊門凈撩清風(fēng)拼配裝箱 裝袋 本身路工藝流程圖 (圖略)篩分作業(yè)的篩網(wǎng)配置及分出現(xiàn)的篩號茶 外銷眉茶分特珍
      、珍眉、雨茶
      、秀眉
      、片茶、碎茶
      、粗未和細未
      。在每個品名中又分若干個級檔。例如珍眉又分為珍眉一級
      、二級
      、三級、四級和珍眉不列級
      。外銷眉茶出口
      ,一般不報茶名,而采用代號
      ,例如特珍一級
      ,用9371、珍眉一級為9369
      。這些茶都是由長炒青綠毛茶經(jīng)精制而成
      。出口眉茶的花色級檔如上表所列。貿(mào)易樣編嘜和加工樣板嘜不同
      ,貿(mào)易樣按出口茶號編嘜
      。加工樣編嘜一般由一個中文字和五個阿拉伯數(shù)字(由出口公司定)。中文字為廠名稱稱
      ,阿拉伯數(shù)第一個數(shù)為年份
      ,第二個數(shù)為品名(珍眉為1,貢熙為2
      ,雨茶為3
      ,特秀為4
      ,秀二、秀三為5
      ,片為6),第三個數(shù)為級別
      ,第四
      、五個數(shù)為流水號碼。如“名81201”為名茶廠1988年珍眉2級第一批出廠樣
      。中國綠茶是工夫茶之一
      ,精制篩分,甚為精細
      ,基本分為三路—本身路
      、圓身路和筋梗路。(1)本身路工藝流程為:毛茶復(fù)火——滾條——篩分——毛撩——前緊門——復(fù)撩——機揀——風(fēng)選(剖扇
      、復(fù)扇)——電揀——手揀——補火——車色——凈茶分篩——后緊門——凈撩——清風(fēng)——入庫待拼——勻堆裝箱(見“本身路工藝流圖”)
      。復(fù)火:將炒青毛茶用烘干機復(fù)火。烘至含水分5-6%
      。滾條:烘后趁熱投入八角型的滾筒內(nèi)滾條
      ,使茶身緊結(jié)、脫鉤
      。滾條時間一般為60-70分鐘
      。篩分:滾條后的毛茶進行分篩,4孔底的茶葉按本身路加工
      ,4孔面的茶葉經(jīng)一次切后復(fù)篩出的4孔底仍并入本身路
      。分篩的茶葉經(jīng)一次切后復(fù)篩出的4孔底仍并入本身路。分篩的篩網(wǎng)配置如上圖
      。毛抖:分篩出的4-7孔茶分別上抖篩機
      ,初步分茶葉的粗細,產(chǎn)抖出外形粗大的茶條與圓頭茶和外形較細的筋梗
      。7孔篩號茶的抖頭并入5
      、6孔篩號茶復(fù)科,4
      、5孔篩號的抖頭入圓身路
      。抖篩篩網(wǎng)配置如表。毛撩:分篩后的4-24孔茶經(jīng)毛抖后要作撩篩(毛撩)
      ,高檔要經(jīng)過3次撩篩
      。篩網(wǎng)配置如表。前緊門:4-6孔茶毛撩后復(fù)抖
      ,也稱前緊門
      ,目的是抖去筋梗
      ,分級取坯,提高純度
      。篩網(wǎng)配置如表6
      。復(fù)撩:前緊門后的4、5
      、6孔茶和剖扇后的7孔茶進行一次復(fù)撩
      ,方法與毛撩同。機揀:揀出較長的筋梗
      。用階梯工揀梗機
      ,第一格開溝大,二
      、三
      、四格開溝小。眉茶精制中的抖篩
      、撩篩
      、前緊門、后緊門的凈篩篩網(wǎng)配置
      ,可參照下列各表進行

      3 珠茶初制一、定義珠茶因外形呈圓緊顆粒狀
      ,宛如珍珠
      ,亦稱圓茶,也稱為圓炒青茶
      。二
      、產(chǎn)地珠茶產(chǎn)于我國浙江和臺灣兩省。浙江省珠茶產(chǎn)地有嵊縣
      、新昌
      、東陽、上虞
      、奉化
      、鄞縣、余姚等縣
      。毛茶集中在紹興茶廠和三界茶廠精制加工
      。因為過去毛茶集中在紹興平水加工,在國際上又稱平水綠茶
      。三
      、品質(zhì)特征外形圓緊,呈顆粒狀,色澤綠潤
      ,茶骨重實
      ,如同珍珠,香高味濃
      ,經(jīng)久耐泡
      ,葉底黃綠明亮,芽葉完整
      。四
      、制作工藝珠茶炒制分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個步驟
      。干燥又分為二青、小鍋
      、對鍋
      、大鍋四個步驟。二青葉在滾筒炒干機(瓶式炒干機)
      、小鍋
      、對鍋、大鍋在同一珠茶炒干機進行
      。殺青和揉捻的機具與眉茶炒制機具相同
      。(一)殺青珠茶初制殺青技術(shù)基本上與眉茶初制相同。在具體操作上
      ,主要不同點在于珠茶采用先悶后拋的方法
      。鮮葉下鍋后,使用84型殺青機先悶炒約3—4分鐘
      ,使用64型殺青機約2.5—3分鐘
      。待大量水蒸氣從蓋縫上沖出時,揭蓋拋炒
      ,直到葉色變?yōu)榘稻G
      ,莖梗折而不斷時起鍋。殺青葉含水量60—64%
      ,失重約35—40%
      。珠茶先悶后拋的方法,殺青時間短
      ,葉色翠綠
      ,香氣清爽,較先拋后悶好
      。珠茶悶炒時間較眉茶殺青長1—2分鐘
      。悶的目的是提高葉溫。使葉質(zhì)柔軟,避免產(chǎn)生紅梗紅葉
      ,有利于以后做形
      。但悶炒時間不宜過長,防止產(chǎn)生水悶氣和葉色顯黃熟
      。適當多悶
      ,對殺透殺勻都有好處,特別可減輕在較長的干燥過程中黃變的程度
      。珠茶殺青還必須根據(jù)原料的不同而靈活掌握
      。一般雨水葉和露水葉,應(yīng)掌握多拋少悶的原則
      。對芽葉特別肥狀的打頂芽葉和節(jié)間較長的嫩葉
      、老葉,應(yīng)掌握多悶少拋的原則
      。殺青葉適度標準是:葉熟不黃
      ,色翠不生,葉質(zhì)柔軟而不焦
      。若殺青掌握不當
      ,易造成煙焦味,嚴重影響品質(zhì)
      。(二)揉捻珠茶揉捻所用機械
      ,方法基本上與眉茶相同。不同點在于珠茶揉捻的時間比眉茶稍短
      ,壓力比眉茶輕
      ,為了保持葉質(zhì)柔軟,殺青葉子經(jīng)攤晾立即揉捻
      。一般嫩葉約揉10—15分鐘
      ,老葉15—20分鐘。揉捻適度標準為:細胞破壞率45—60%
      ,嫩葉成條率90%左右
      ,4—5級成條率85%左右即可。揉捻時間過短
      ,成條率差
      ,不利于制成顆粒狀的珠茶。揉捻葉應(yīng)適當解決
      ,及時干燥
      ,以防葉色悶黃。(三)干燥珠茶干燥過程包括炒二青
      、小鍋
      、對鍋與大鍋等四個程序
      ,可以在同一臺84型或64型圓茶炒干機里進行。只是炒二青茶灶的后壁砌法有些不同
      。如用一臺炒干機炒二青
      ,則需要兩臺炒干機配套,作為炒小鍋
      ,炒對鍋
      、炒大鍋。用炒二青在鍋中翻炒易結(jié)成鍋巴影響品質(zhì)
      ,因此改為烘二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又改為瓶式炒干機滾二青,工效高
      ,設(shè)備成本低
      ,有利炒制成圓。比烘二青好
      。目前干燥四階段
      ,在瓶式炒干機和工農(nóng)84型圓茶炒干機兩種機器中炒制完成的。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633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云南白族三道茶介紹
      幾種在夏天祛濕的飲茶方法(堅決不冷飲)
      夏季雨量充沛
      ,南方地區(qū)天氣比較潮濕
      ,所以人們比較容易濕氣重,尤其容易得濕熱證或形成濕熱體質(zhì),如面色稍帶污垢
      、食欲容易不佳
      、精神容易倦怠、頭身困重等
      。此時不妨試試夏天祛濕茶配方
      。1、五花祛濕茶配方:金銀花
      懷孕能喝綠茶嗎
      懷孕能喝綠茶嗎孕婦可以喝點淡淡的綠茶
      ,不宜過濃,適量就好
      ,孕婦還是要謹慎為好
      。孕婦喝什么茶好:1、薄荷茶
      ;薄荷茶是一種應(yīng)對孕婦過激妊娠反應(yīng)而專門制作的準媽媽保健茶
      實木茶盤怎么保養(yǎng)
      實木茶盤怎么保養(yǎng)茶盤一般用來放置茶杯茶壺的東西,但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經(jīng)常接觸水
      。那么日常使用中
      明、清時期官窯的發(fā)展
      明代官窯明代采取“官辦民燒”的形式
      ,開始有官廠
      ,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zhèn)設(shè)御器廠
      ,也稱景德鎮(zhèn)御窯廠
      ,特派廠官,經(jīng)費出自地方
      ,編役人夫
      ,設(shè)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
      為什么玫瑰花茶泡了就白了
      為什么玫瑰花茶泡了就白了玫瑰花本身含有花青素
      ,水泡過之后花是會變白,但是玫瑰花茶泡了較長時間以后才會變白的
      ,不可能一泡就變白
      。如果一泡就變白,有可能是買到了假貨
      。玫瑰花茶的沖泡方法:1
      冬天喝什么茶更養(yǎng)生
      冬天,天寒地凍
      、萬物蟄伏
      、寒邪襲人,人體生理功能減退,中醫(yī)認為:“時屆寒冬,萬物生機閉藏,人的機體生理活動處于抑制狀態(tài)”
      ,那么冬天喝什么茶更養(yǎng)生呢
      老舍茶館一碗老茶品味北京
      老舍茶館一碗老茶品味北京轉(zhuǎn)天安門累了吧?逛大柵欄乏了吧?那就老舍茶館坐坐吧
      。順著前門往西,轉(zhuǎn)過街角
      ,就會看見一棟古色古香
      、有一對金龍飛舞的老北京建筑,那就是有著講不完的故事的“老舍茶館”
      鑒別安溪鐵觀音
      鑒別精品鐵觀音是一項高深的學(xué)問
      ,安溪著名茶師和老茶民觀形聞香即可鑒別茶葉優(yōu)劣,高者能品斷是茶產(chǎn)何地何村
      ,幾年生茶樹
      ,特點突出者還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師之手。外行人品飲鐵觀音可從“觀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