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的人常說:“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
,我所理解的并非水和器的姻緣誕生了茶圖為:褐繪蘭草紋茶碗,吳白雨作品
茶樹
圖為:梅枝天目盞
這里我想作另一個說明
圖為:手工壺承,吳白雨作品
如果我們討論精神的茶
,那么首先要尊重茶之性格,明白茶之平等。正如人之平等圖為:玳瑁斑天目小盞
,吳白雨作品在云南,茶與陶瓷就像一對性情相投的金蘭知己
,相互攜手,共同走過漫長的歲月。元明時期玉溪窯、建水窯就開始批量燒造青釉、青花茶器,由于云南遠離中原,山高谷深,唐宋茶道的遺風(fēng)反而在民間保留了下來,壓茶為餅,碾茶為粉,烤茶沖飲的習(xí)俗延續(xù)至今。從出土殘片標本來看,有湯瓶、茶罐、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碾等,造型和風(fēng)格與宋元時期的龍泉窯、湖田窯一脈相承又和而不同,也許這正是云南經(jīng)歷過長期的閉塞,轉(zhuǎn)而成為恢復(fù)中華古典文明重鎮(zhèn)的根基之所在。圖為:天目盞木葉小
,吳白雨作品友人收藏青釉刻花茶碗一只
,敞口圈足,釉色青中透黃,內(nèi)壁滿刻纏枝花卉紋,外壁則以蓮瓣紋裝飾。若與龍泉窯刻花青釉茶碗相較,胎質(zhì)疏松,底足修坯不甚精巧,但這些卻不影響它在審美上的品格,反而更有一種保留著手作痕跡的自由之美。對美理解不夠深刻的鑒賞家,常常將表象的精致和技藝精巧等同于審美上的高級,而忽略器物內(nèi)在的精神性。這就好比茶人,只是觀察茶葉的包裝和形態(tài),不通過耐心的品飲所做出錯誤的結(jié)論。難道云南陶瓷之美的深處,不是樸實率真的自由之美嗎?我見過云南青釉
、青花瓷器的實物不下萬件,令我震驚的是,在這些器物里,哪怕只是一塊破碎的瓷片,都深刻地隱藏著樸率之美。有一次,我與著名茶文化學(xué)者陳泰敏先生交談,他認為在普洱茶葉片粗大,茶氣濃烈的表面之下,蘊含著世間萬物倔強有力的生命狀態(tài),這股力量也許就是在無邊無際的黑暗宇宙中,所有生命得以感知外界與內(nèi)部的生命之力。圖為:側(cè)把褐繪魚藻紋茶壺
,吳白雨作品明末清初,云南青花整體衰落
,取而代之的是以刻坯填泥、無釉磨制為特色的建水陶和以高溫綠白釉聞名的華寧陶。建水陶胎質(zhì)細膩九十年代,建水工藝美術(shù)陶廠進入到經(jīng)營最為困難的時期
,大量產(chǎn)品滯銷,汽鍋、花瓶、花盆堆積如山,恰巧此時,普洱茶興起,廠子轉(zhuǎn)而生產(chǎn)茶器,特別開發(fā)燒制七子餅茶缸、餅盒、茶壺、茶盤、茶杯圖為:側(cè)把壺褐繪魚藻紋茶壺
在玉溪地區(qū),玉溪窯青花茶器因胎質(zhì)緊密
圖為:碧色釉
清末民國盛極一時的玉溪華寧陶也許是燒造茶器最多的云南歷史名窯。華寧陶屬高溫顏色釉類型
除開云南代表性窯口建水、玉溪
圖為:《云南青花瓷的工藝與繪畫研究》
無論過去、現(xiàn)在或者未來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chaqi/86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對壺成雙成對的茶席精靈
下一篇:
本已失傳的鐵包銀工藝竟然又被重拾
,各有何特點)"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