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茶變茗品傳說
貢茶變茗品
傳說,乾隆年間普洱地區(qū)的濮家茶莊將沒有完全曬干的毛茶壓餅
,裝馱進貢
。茶莊主人到了京城才發(fā)現
,原本綠色的茶餅變成了褐色
,他驚恐萬分,但在無意間發(fā)現變了色的茶味道又香又甜
,湯色也紅濃明亮。當貢給皇上時
,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
,并賜名普洱茶
。

茶葉的歷史文化?
一
、茶的起源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
。中國茶的發(fā)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
,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fā)于
神農,聞于魯周公
,興于唐朝
,盛于宋代
,普及于明清之時
。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
、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
,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茶區(qū)遼闊
,茶區(qū)劃分采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qū)(以西南
、江南地區(qū)為表)
,二級茶區(qū)(以西北、江北)
,三級茶區(qū)(以華南地區(qū)為代表)。同時
,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
、最受歡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體
,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
、賞茶、聞茶
、飲茶
、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jié)現象
。禮在中國古代用于定親疏,決嫌疑
,別同異
,明是非
。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
,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
,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yǎng)起了重要作用
;同時
,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
,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
。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
,而且
,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qū)
,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二
、茶文化與文人:
種茶
、飲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
,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tǒng)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
,飲用的經驗
,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
。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guī)范
,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
,并與儒
、道、佛哲學思想交融
,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
,還創(chuàng)作了很多茶詩
,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詩人的四百余首
,從而奠定漢族茶文化的基礎
。
三、茶為何物
。
茶為一種植物,可食用
、解百毒
、長品易健康
、長壽
,茶品順為最佳、還可作藥用
,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華,順乃人生之根本
。因此道家里有茶順為茗品。
漢族人飲茶
,注重一個“品”字
。凡來了客人
,沏茶
、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
,可征求意見
,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以茶敬客時
,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
,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
,一般用茶杯泡茶
,如已喝去一半
,就要添加開水
,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
,水溫適宜
。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
、糖果
、菜肴等
,達到調節(jié)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人的生活中
,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
,茶葉已作為貢品
。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
。戰(zhàn)國,茶葉已有一定規(guī)模
。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
,全民普遍飲茶
。 唐朝
,茶業(yè)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
,出現茶館、茶宴
、茶會
,提倡客來敬茶。宋朝
、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
中國何時開始飲茶
,人人言殊,莫衷一是
。唯大體上可謂開始于漢
,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飲茶
,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
,發(fā)乎神農氏
,聞于魯周公
,齊有晏嬰
,漢有揚雄、司馬相如
,吳有韋曜,晉有劉琨
、張載
、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
,皆飲焉
。”但多非史實
。縱是史實
,非加申述
,亦不易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恫杞洝吩疲荷褶r《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
。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于神農氏
,然《食經》為偽書
,盡人皆知
,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
,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
,不知《爾雅》非作于周公
。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
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樹根
,經初步判斷是茶樹類植物,中國最早種茶的歷史可能被改寫
;茶字的讀音源于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發(fā)祥地.
四
。飲茶習俗起源
。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所以
,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chuàng)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
、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
,發(fā)乎神農氏
。”在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史上
,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yè)、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
。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為如此
,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
(2)西周時期: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
,茶蜜皆納貢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
,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度A陽國志》中還記載
,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
。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
,經考該荼即今茶
。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fā)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
,經查證"?"即"槚"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 我們仍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
,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
(4)宋元時期:茶區(qū)繼續(xù)擴大
,種茶、制茶
、點茶技藝精進。宋代茶文化發(fā)達
,出現一批茶學著作,如蔡襄《茶錄》
、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
,特別是宋徽宗趙佶親著《大觀茶論》等
。宋元之際,劉松年《盧仝烹茶圖》
、趙孟頫的《斗茶圖》等更是漢族茶文化的藝術珍品。[3]
五
、從“茶”字的演變看茶的歷史
。
在古代史料中
,茶的名稱很多
,但“茶”則是正名
,“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拜薄弊钟幸蛔侄嗔x的性質,表示茶葉
,是其中一項
。由于茶葉生產的發(fā)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
,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
,民間的書寫者
,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
、直觀
,于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
,成了我們看到的“茶”字
。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
,始發(fā)于漢代
,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
,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
,“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
。如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
,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
,稱為“荼”陵縣
。在《漢書·地理志》中
,“荼” 陵的“荼”
,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
,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
,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
,“茶”字讀音的確立
,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確立
。
中國地大物博
,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
,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
在古代史料中
,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
,茶的音、形
、義已趨于統(tǒng)一
,后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
,“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
六
、茶的海外傳播
。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
,很早便有關于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
,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
,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
,還有茶葉
。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
、瓷器傳到了土耳其
。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
,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后
,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
,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并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fā)明的
,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fā)明地
,例如印度
、非洲
。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fā)現了野生的大茶樹
,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fā)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
。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
,都集中在西南地區(qū),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
、湖南的個別地區(qū)。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
,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
有關中國茶的歷史
中國茶的發(fā)源地在中國中西部山區(qū),唐.陸羽《茶經》云:“茶者
,發(fā)乎神農氏,起于魯周公”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安枵?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
,其巴山峽川現今重慶西和湖北西,正是當今之神農架地區(qū)
,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故茶的發(fā)源地在中國是無可爭議的。在英國
,有人說飲茶習慣不是中國人發(fā)明的,而是印度
。事實是這樣的:1823年
,一支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fā)現了所謂的野生的茶樹
,有人開始認為茶的發(fā)源地在印度
。但是這些茶樹種其實是英國人從中國偷過去種植的——在幾千年的茶歷史中印度從未發(fā)現過 有野生茶樹,也沒有人在當地制茶
。他們都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包括茶樹植物在內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
,甚至比人類的歷史都要長
,不能說哪里有茶樹,哪里就是制茶
、飲茶的發(fā)源地。人類制茶
、飲茶的最早記錄都在中國
,最早的茶葉成品實物也在中國。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
,而且年代更為久遠。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在中國的野生大茶樹集中在云南等地
,其中也包含甘肅
、湖南
,湖北的一些地區(qū)。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
,有的認為起源于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于周
,起于秦漢
、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
,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
,因此有人說茶起源于唐代
。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
。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
1
、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
。”在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史上
,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yè)
、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于神農的說法也因民 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
。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
,煮好的水
,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
、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
,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fā)現的
,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
,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
,當他嘗茶時
,發(fā)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
,把腸胃洗滌得干干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
,而成為茶的起源
。
2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
,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今川北及漢中一帶)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度A陽國志》中還記載
,那時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華陽國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記載茶的典籍
,因此歷史意義更大
,也更為可靠
。
3
、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
。此文撰于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
,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
,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fā)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
。提壺行酤。汲水作哺
。滌杯整案
。園中拔蒜。斫蘇切脯
。筑肉臛芋。膾魚炰 鰲
。烹茶盡具
。哺已蓋藏
。舍后有樹
。當裁作船
。上至江州。下到煎主
。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
。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
。當為婦女求脂澤
。販于小市
。歸都擔枲
。轉出旁蹉。牽牛販鵝
。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
。往來市聚
。慎護奸偷。 “烹荼進具”
,“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
。由文中可知
,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huán),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
,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
,發(fā)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
,經查證“□”即“槚”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已有飲茶習俗
。
編輯本段飲茶習慣的養(yǎng)成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
。但是人類最早為什么要飲茶呢
?是怎樣形成飲茶習慣的呢? 1
、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
,后來有人嘗食發(fā)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
,而菜食
,而藥用”
,最終成為飲料
。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
。”《神農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 3
、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
,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guī)律
。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
,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
,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
。 5、交際說:《載敬堂集》載:“茶
,或歸于瑤草,或歸于嘉木
,為植物中珍品
。稽古分名槚蔎茗荈
。《爾雅·釋木》曰:‘檟
,苦茶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J
,香草也
,茶含香,故名蔎
。茗荈
,皆茶之晚采者也
。茗又為茶之通稱
。茶之用,非單功于藥食
,亦為款客之上需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小犊蛠怼吩娫疲骸翱蛠碚戮牛ケ霹Z黃柳
。對坐細論文
,烹茶香勝酒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ㄕ浴遁d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此說從理論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軌疇,突顯了交際場合的一種雅好
,開飲茶成因之“交際說”之端。
“荼”
、“茶”二字之轉變 《九經》無茶字
,或疑古時無茶,不知《九經》亦無燈字
,古用燭以為燈
。于是無茶字
,非真無茶
,乃用荼以為茶也。不獨《九經》無茶字
,《班馬字類》中根本無茶字
。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
,以為茶字
,而荼之讀音亦變
。荼,初音同都切
,讀若徒,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
。東漢以下
,音宅加切,讀若磋
;六朝梁以下,始變讀音
。唐陸羽著《茶經》
,雖用茶字,然唐岱岳觀王圓題名碑
,猶兩見荼字,足見唐人尚未全用茶字
。(清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卷一)只可謂荼之音讀
,至梁始變,茶之體制
,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fā)于漢代
,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
,成為“茶”字之形了
。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
。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
,俗稱“荼”王城
,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
。在《漢書·地理志》中
,“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
,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
,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
。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
,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確立
。 中國地大物博
,民族眾多
,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tài)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
,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代表茶字的還有茗字
。 在古代史料中
,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
,茶的音
、形
、義已趨于統(tǒng)一,后來
,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
,“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
,直至今天
。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于食茶的記載
,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
,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
,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
、錦帛外
,還有茶葉
。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
,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
。 茶的廣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證
,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
,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后
。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也就是說,茶發(fā)現以后
,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
中國主要名茶
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產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
。杭州不僅以西湖聞名國內外,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
。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產于江蘇省吳縣太湖洞庭山
。碧螺春茶條索纖細,卷曲成螺
,滿披茸毛,色澤碧綠
。
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產于安徽省太平縣以南
,歙縣以北的黃山。茶芽格外肥壯
,柔軟細嫩
,葉片肥厚
,經久耐泡
,香氣馥郁,滋味醇甜
,成為茶中的上品。
廬山云霧茶
廬山云霧茶產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
。廬山云霧茶色澤翠綠
,香如幽蘭
,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
。
安溪鐵觀音
安溪鐵觀音茶產于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
,素有茶王之稱
。 “砂綠起霜”成為鐵觀音高品級的標志,獲得了“綠葉紅鑲邊
,七泡有余香”的美譽。
君山銀針
中國著名黃茶之一
。君山
,為湖南岳陽縣洞庭湖中島嶼。清代
,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凹獠琛比绮鑴Γ酌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納為貢茶,素稱“貢尖”
。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又稱片茶)
,為綠茶特種茶類。采自當地特有品種
,經扳片
、剔去嫩芽及茶梗
,通過獨特的傳統(tǒng)加工工藝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
信陽毛尖
中國著名毛尖茶
,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產自河南省信陽地區(qū)的群山之中
。信陽是中國南北方的分水嶺
,桐柏山、雞公山
、大別山群山環(huán)繞其中
,信陽毛尖素來以“細、圓
、光
、直、多白毫
、香高
、味濃
、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
。
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產于中國福建省武夷山市。外形條索肥壯
、緊結、勻整
,帶扭曲條形
,俗稱“蜻蜓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
,俗稱“蛤蟆背”。
祁門紅茶
著名紅茶精品
,簡稱祁紅
,產于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黃山支脈區(qū)的祁門縣一帶。祁紅外形條索緊細勻整
,鋒苗秀麗
,色澤烏潤
,俗稱“寶光”
。
北苑御茶
屬青茶類,是中國名茶之極品
,為古代帝王御用茶王。 建安(建甌)北苑御茶從五代閩國龍啟元年(933年)設御焙
,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造
,歷經四個朝代,二十六位皇帝
,進貢朝廷持續(xù)達458年。
矮腳烏龍
系烏龍茶上品,有百年以上的栽培歷史
,原產于福建省建甌市東峰鎮(zhèn)
。據專家考證福 建省建甌市東峰鎮(zhèn)桂林村有14畝120多年至150多年歷史的老茶園,共有古茶樹6090棵
,是當今臺灣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青心烏龍”和“凍頂烏龍”茶的發(fā)源地。09年2月
,這片寶貴的茶樹林被福建省農業(yè)廳列為第一批福建省茶樹優(yōu)異種質資源保護區(qū)
。這片矮腳烏龍樹勢最高者只約120公分左右,枝葉平展
,葉濃綠色,平滑不發(fā)光
,葉形向下彎曲
,葉尖圓鈍。主脈特別明顯
。 春茶一芽二葉的干樣含氨基酸3.1%
、茶多酚19.6%
、兒茶素總量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