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shù)之聲 >> 易學精研

    《大易識階》續(xù)要1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大易識階》續(xù)要(1)

    文/米鴻賓


    ■  易,生于市井

    ,興于廟堂

    可現(xiàn)在的情況是:廟堂太遠,江湖很近

    易為古代術(shù)數(shù)

    ,后受文化影響而包容為哲學,屬于儒學范疇

    中國古代對儒學所代表的意義

    ,最初是指從巫、史
    、祝
    、卜等早期宗教的教職中分畫出來的一批知識分子。所以
    ,后世學者如俞樾
    、章太炎、錢穆等學人把原始儒者稱為“方士”或“術(shù)士”
    。如“明靈星午子吁嗟以求雨者謂之儒”(《國故論衡·原儒》)
    ;“《說文》,儒
    ,柔也
    ,術(shù)士之稱,柔乃儒之通訓
    ,術(shù)士乃儒之別解
    。”(《諸子系年》)



    ■  《易經(jīng)》為群(六)經(jīng)之首

    ,是自秦漢之后開始的。先秦之前《詩經(jīng)》是六經(jīng)之首

    伏羲畫八卦

    ,殷商時期出現(xiàn)骨卜
    ,易學文化及其應用開始發(fā)端,并興于夏商周三朝

    “文王拘而演周易”——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文王推演六十四卦

    ,不是將八卦推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在文王之前就有
    ,但沒有完整含義
    ,文王重新構(gòu)述賦予新的意義,即卦辭

    文王演易遺址

    《易經(jīng)》是周朝周文王站在一個君王的角度

    ,研究人類社會政治、經(jīng)濟
    、文化
    、軍事等等諸方面而概括出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只不過是以象理的方式表述出來


    歷史上有一種觀點:司馬遷認為周文王“拘而演周易”是因為被拘留而“發(fā)憤”即生氣發(fā)牢騷,是倒霉的著作

    。以致于后來很多學習《周易》的人都窮困潦倒


    ■  孔子建立的易學的傳統(tǒng),是中國哲學傳統(tǒng)的核心

    今天流傳的《周易》是齊田何所傳的本子

    ,《易傳》里有“十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妒酚洝酚涊d了由

    孔子到漢代田何的傳《易》系統(tǒng)

    ,但在楚國還有另一個系統(tǒng),就是帛書本
    。1973年長沙馬王堆發(fā)現(xiàn)的帛書《易傳》六篇共包括《二三子問》
    、《系辭》、《衷》
    、《要》
    、《昭力》、《穆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兑酚涊d了孔子“老而好易,居之在席
    ,行之在橐”
    ,和《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最大的貢獻就是從學術(shù)上與占卜的《周易》分道了

    。帛書《要》篇里面說
    ,孔子與

    占卜的“史巫”是同途殊歸

    先秦書法龜甲占卜文

    在易學的應用方面,孔子的自我評價頗值得玩味:“吾百占而七十當”(《孔子家語》)

    在《論語·子罕第九》“子曰:‘鳳鳥不至’

    ,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鳳鳥
    、河圖都是祥瑞。這是孔子的哀嘆
    ,是他卜得《旅》卦后的言語及心態(tài)表現(xiàn)


    孔子之后,義理

    、象數(shù)分流
    。象數(shù)蘊含著義理,義理脫胎于象數(shù)而出

    長得很相像的兩個人

    ,命運卻不盡同,原因就是神不同——神形不兼?zhèn)洹?/span>

    “天之未喪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老天不想斷絕這個“文”,匡人又能拿我怎么樣呢
    ?)孔子與陽貨長相類似
    ,因此在匡被困“拘焉五日”(見《孔子世家》、《莊子·秋水》)


    ■  水是五行之始

    晉人郭璞(有中國風水鼻祖之稱)給出了一個重要的認知:——“水者

    ,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
    。萬物之所由生
    ,元氣之津液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段倪x·郭璞江賦》注引)


    ■  天不生邵雍

    ,易學萬古如常夜!

    古往今來

    ,每一種新的文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往往是先由其“先知先覺”的代表人物所首創(chuàng),然后為大家所學習并繼承發(fā)揚開來
    。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是易學發(fā)展史中最重要
    、最有成就的人物之一。其《皇極經(jīng)世》、《邵子神數(shù)》兩大著作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邵子之學

    ,本于言理而極于言數(shù),始于豪邁而終于謹細
    ,基于刻苦
    ,而成于安樂。


    ■  我們不必承擔歷史的政治責任

    ,但應該承擔起總結(jié)歷史的思想責任

    北宋五子之一的張載,在其《張子正蒙》一書中詳細闡述了“陰陽就是氣”和“天人合

    一”理論

    。他是《四庫全書》中記載的最早提及《葬書》中“風水”概念者
    ;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地球自轉(zhuǎn)的說法的人。他提出“太虛無體”
    、“太虛即氣”
    ,認為所見到的天象東升西落不是天體運轉(zhuǎn),而是地在中間旋轉(zhuǎn)

    清代哲學家王夫之對張載推崇備至

    ,寫下了《張子正蒙注》一書,以弘揚張載的氣體論

    張載的橫渠四句蕩氣回腸:“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懷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睂W者立志
    ,合下便當有如此氣象。此乃是為生民立命也)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鏗鏘有力
    ,可親可泣
    ,它不但說出了宋代以后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目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內(nèi)心深處的最強音

    北宋理學家張載

    為往圣繼絕學

    ,存道于我,這是在當今社會特別要強調(diào)的

    “傳不習乎

    ?”學了這個道,然后還要把這個道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實踐,不是光學不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霸谀媳背臅r候,傅大士有一天頭上戴著道冠
    ,身上穿著袈裟
    ,腳上穿著儒生的鞋子,

    到梁武帝那里去

    ,梁武帝問他你是道士
    ?他說不是。你是和尚
    ?也不是
    。那你是儒生?也不是
    。那你到底是什么
    ?傅大士說,一個人
    ,要有道家的境界
    ,要有佛家的胸懷,要有儒家實踐的精神
    。儒釋道三家
    ,一家也不能少。行為要做到
    ,境界要高遠
    ,胸懷要寬闊,這樣才能做一個大人
    ,做一個正人
    ,做一個活人。有了這樣的心境之后
    ,我相信你就不會為你的富貴
    、順逆、窮達所困
    。你真正的生命就找得到
    。在西洋人來講,其所謂的文化人指的是什么呢
    ?是指通過智力活動而獲得自己個性自由的人
    。第一個,要有知識
    ;第二個
    ,要有膽識;第三個;要有見識
    ;第四個
    ,他還必須對正義和真理采取一種敬重的態(tài)度,執(zhí)著的態(tài)度
    ,堅持真理和正義
    ;最后一個,對世態(tài)的炎涼能夠處之泰然
    ,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能夠成
    ,我沒什么好高興的
    ;不成,放諸未來
    ,藏諸名山
    ,待諸來者。對自己個人的窮與達
    ,能夠看得開
    ,這種人才能叫真正的知識分子。你要追求的東西不是現(xiàn)在對你有用的東西
    ,而是能夠提升你生命的東西
    。”



    ■       博觀而約取

    ,厚積而薄發(fā)

    這句話是蘇東坡在治學上很著名的一句話——它培養(yǎng)人的軟實力。

    蘇東坡治《易》

    ,以《東坡易傳》聞名于世
    。該書從儒釋道三家全面展開解易。以“道”

    “德”連言

    ,側(cè)重《老子》解易。蘇東坡之所以在仕途上未受到重視
    ,原因是朱熹受他老師程頤
    、程顥的影響,與蘇東坡學術(shù)意見相左
    。在北宋五子中
    ,程頤、程顥與邵雍是表兄弟關(guān)系
    ,對蘇東坡有隙
    ,致邵雍臨終亦不得相見。

    據(jù)《宋史》記載:高麗遣使到中國,求購陰陽術(shù)數(shù)等書

    ,蘇東坡上書勸阻皇帝:不可將天機伎術(shù)之類的書籍賣給外國
    ,所宜賣者,不過文學而已
    。由此可見:唐宋時期
    ,人們將易學類的書籍是看作“秘籍”的。

    蘇東坡幾乎是個全才

    ,其在詩詞歌賦
    、琴棋書畫、天文地理
    、思想哲學等等各個文藝領(lǐng)域皆有所得
    。他小范仲淹47歲,他們是未曾謀面的師友
    ,但他卻受到了范仲淹的巨大影響
    ,其學問、人格
    、立身大節(jié)也可以稱為千古楷模

    可惜的是,在中國的歷史上

    ,像蘇東坡這樣有個性
    、有才情、對老百姓也不錯的官員太少了


    ■       易為占卜之書

    這是朱熹對《易》的結(jié)論

    朱熹是理學的大家,他的《周易本義》在元代開始為科舉必考之書

    。很受皇帝器重
    ,位高言重。

    史料記載:朱熹之葬

    ,用懸棺法
    。術(shù)家云:“斯文不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ǘ骶福骸端稳溯W事匯編》卷十七引《韋居聽輿》
    ,中華書局,1981年)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朱熹死后下葬的方式,采用的是懸棺法
    。為什么采用這種漢地不常流行的方法呢
    ?原來這是朱熹的隱衷
    ,即懸棺法可以預示在朱熹身上所體現(xiàn)并發(fā)揚光大的儒家文化命脈將千秋萬代流傳下去,永不墜落

    史料記載:朱熹的父親請人為他擇佳地

    ,并問將來子孫是否富貴。風水師回答說
    ,富貴不會太大
    ,但生個小孩兒將來長大了似乎是個孔夫子。(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卷十七引《堅瓠集》
    ,中華書局
    ,1981年。)結(jié)果真是驚人的準確

    朱熹生前很不得志

    ,他的學術(shù)被宣布為“偽學”,弟子朋友被列為“偽黨”
    。死后
    ,他的理論的價值才被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逐漸成為統(tǒng)治思想
    ,朱熹本人也獲得很崇隆的地位


    ■  收拾人心

    宋代易學形成于北宋,一直延續(xù)到清初

    。宋代是中國易學發(fā)展的最鼎盛時期
    ,百舸爭流。

    在宋代

    陳摶
    、邵雍、司馬光(《溫公易說》
    ,創(chuàng)四爻占法《潛虛占》)
    、周敦頤等是象數(shù)派的代表人物;而范仲淹
    、張載(《橫渠易說》)
    、王安石等則是義理派易學的代表人物。

    周敦頤

    、邵雍
    、張載、程顥
    、程頤等人是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
    ,至朱熹始集大成
    。比起漢唐學者乃至王安石等學者
    ,理學家治經(jīng)
    ,有了更高的目標,就是要“收拾人心”
    。這也是《周易》的精神終義


    自宋以降,漸漸出現(xiàn)了結(jié)構(gòu)性分化——導致出現(xiàn)了純義理派和純粹追求技術(shù)的象數(shù)應用派

    ,義理派在缺少具體實踐的基礎(chǔ)上曲高和寡
    。象數(shù)應用派在缺少了義理的支撐下,逐漸淪落為江湖
    ;至今絕大多數(shù)的學易者仍將學習的著眼點落在技術(shù)上
    ,對支離的技術(shù)追慕至極,出現(xiàn)了很多技術(shù)紅顏

    宋以后是易學發(fā)展的斷代

    ,逐漸地違背了《周易》的精神(順于仁義),落于技術(shù)失于教化

    元代時間很短

    ,況且朱熹剛?cè)ナ罌]多久,有朱熹這么個超級大家罩著
    ,光消化他的思想就要很長時間
    ,也很難出易學知名人物。

    元代值得一提的有劉秉忠

    、耶律楚材等


    ■ 《系辭》曰:“震無咎者存乎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毙袆訜o過失的原因

    ,就是在于能夠悔改。

    清朝的思想家焦循是揚州學派易學方面的重要代表人物

    ,著有《易圖略》
    、《易話》、《周易補疏》等

    焦循特別提到:《易經(jīng)》之道

    ,乃是圣人教人改過之道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桌戏蜃诱f:“假我數(shù)年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也”,沒有“過”
    ,就沒有“禍”
    ,沒有“禍”,就有“利”
    ,就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真正的避禍趨福就在于能沒有“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捉?jīng)》就教你改過之道

    往者不可追

    ,請從今始。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103/1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易經(jīng)探源
    ,易經(jīng)為何叫周易
    ?周文王是如何寫易經(jīng)的?可以預測嗎
    易經(jīng)探源
    ,易經(jīng)為何叫周易?周文王是如何寫易經(jīng)的
    ?可以預測嗎
    ?有一段歷史,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那就是商朝
    ,商朝后期出現(xiàn)了一個紂王,他殘暴無道
    ,做出了很多天怒人怨的壞事 ,荀爽解易">
    伏羲先天八卦
    伏羲先天八卦乾 一 巽 五兌 二 坎 六離 三 艮 七震 四 坤 八先天八卦無方位而唯有數(shù)出于天時,后天八卦尋找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