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
、《洛書》,久遠(yuǎn)而又神秘。《中國大百科全書》說,其為“中國傳說中天賜的圖像”
《不列顛百科全書》也覺得這件事重要
中國古籍中
這篇文章講的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
、大訓(xùn)、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西側(cè)依序擺放著一些古老的寶物
,基本上與玉有關(guān);東側(cè)也依序擺放著一些寶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產(chǎn)地不同而已。東側(cè)還有河圖。河圖為何物,文中沒有細(xì)說
。后來的文人們分析,可能是黃河的地形圖,也可能是出自黃河里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紋。但是,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來解釋。周康王繼位
,大約在公元前1020年?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渡袝繁徽J(rèn)為成書于公元前五世紀(jì)。當(dāng)然,很可能《尚書》在成書之時,還有其他的,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等文獻作為依據(jù),這就只能是推測了。由此可知
,河圖最早載于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紀(jì)。后來
,河圖的含義就越來越豐富了。《論語﹒子罕》記錄孔子的話說——
鳳鳥不至
,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鳳鳥出現(xiàn)
,象征盛世;河圖,顯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來的祥瑞。他感嘆,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還沒有見到能預(yù)示盛世的鳳鳥與河圖。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沒于公元前479年
。他那個時候,已經(jīng)把河圖作為一種天顯的祥瑞看待了。不過,仍沒說清河圖是什么。另外,也仍然沒說到洛書。戰(zhàn)國末期,秦國日盛
。呂不韋組織文人撰寫了《呂氏春秋》。里面的《應(yīng)同篇》里,說到一種祥瑞,叫“丹書”。其文曰——凡帝王者之將興也
,天必先見祥乎下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拔耐踔畷r,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這部書第一次說到丹書
,但沒說河圖,也沒說二者有何關(guān)系。又過了將近百年,西漢代秦后的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網(wǎng)羅千余文人于門下,編寫了《淮南子》一書。這部書被班固歸入《漢書﹒藝文志》的“雜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據(jù)的是《呂氏春秋》。此書的《俶真訓(xùn)》中,第一次把河圖與丹書聯(lián)系在了一起。其云——古者至德之世
,賈便其肆,農(nóng)樂其業(yè),大夫安其職,而處士修其道;當(dāng)此之時……洛出丹書,河出綠圖。這是說,“丹書”由洛水所出——應(yīng)該是洛書的“最早版本”
;而河圖由黃河所出,因為綠色,所以叫“綠圖”。稍晚一點后,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里,把孔子《論語》里的話
,改成了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唐代劉知己說,補寫《史記》的從西漢算起有十五家。改動孔子話的究竟是司馬遷還是補寫的后人,不得而知。!皠t之”是“根據(jù)”——伏羲畫八卦的時候,根據(jù)的是《河圖》與《洛書》。不過此時
,《河圖》與《洛書》,還只是天示的祥瑞。《易﹒系辭傳》里
,有了進一步的說法。這里有必要插一句,《系辭傳》非出于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識,最早成書于戰(zhàn)國,最至大師兄書于漢,或在此間非一次增刪。從其對《河圖》、《洛書》的說法看,至少這部分內(nèi)容進到書中,當(dāng)在漢代。《系辭傳》說——
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所說圣人
,是指伏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漢代有一部無名氏留下的讖緯之書
,叫《禮緯》,其中的《含文嘉篇》云——伏羲德洽上下
,天應(yīng)以鳥獸文章,地應(yīng)以《河圖》、《洛書》。至此
,大約經(jīng)歷了五百年左右時間,《河圖》與《洛書》公元前140-前85年之間,《河圖》與《洛書》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并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關(guān)于《河圖》和《洛書》的認(rèn)知框架。《河圖》與《洛書》的變遷說是認(rèn)知框架,因為隨后
,有關(guān)《河圖》與《洛書》的說法還不斷有新的變化。東漢成書的《漢書﹒五行志》說——
劉歆以為虙戲(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
,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范》是也。按照劉歆的說法
,上天賜給伏羲《河圖》,而把《洛書》賜給了禹。他這樣改,是因為依據(jù)了《尚書﹒洪范》
。其記載箕子曰—我聞在昔
,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既然天錫九疇,具體的實物證據(jù)是什么呢
?劉歆說,就是《洛書》。再具體一點兒,他說《洛書》上寫著字——可能是《洪范》九疇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范》開頭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綱領(lǐng)性的文字,與此就語焉不詳了。這是關(guān)于《河圖》及《洛書》的第一次變遷——由劉歆完成——《河圖》屬于《易》
,為《八卦》;《洛書》屬于《書》,為《洪范》。自漢代開始,關(guān)于《河圖》
、《洛書》的書籍逐漸繁多。比如關(guān)于《河圖》的,有《河圖緯》、《河圖括地象》、《河圖始開圖》等等,數(shù)得上來比較有名的,就近四十種。比如關(guān)于《洛書》的,有《洛書緯》、《洛書甄曜度》、《洛書靈準(zhǔn)聽》等九種,又有偽托老子、孔子的《河洛讖》各一種。在所有讖緯之書中,關(guān)于河洛的,大約不低于四分之一。流傳之間
,也不免混亂。例如,《七經(jīng)正緯》說——舜以太尉受號
,即位為天子。五年二月,東巡狩。至于中月,與三公諸侯臨觀河、洛。有黃龍五采,負(fù)圖出,置舜前,摕入水而前去。圖以黃玉為匣,如柜,長三尺,廣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戶,白玉檢,黃金繩,芝為泥,封兩端,章曰“天黃帝符璽”五字,廣袤各三寸,深四分,鳥文。舜與大司空禹臨侯望博等三十人集發(fā)。圖玄色而綈狀,可舒卷,長三十二尺,廣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這部書里又說——
天乙在亳
,夏桀迷惑,諸鄰國繦負(fù)歸德。東觀乎洛,降三分沈壁,退立,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躋于壇,黑烏以雄隨,魚亦止,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有點兒亂哈?第一
,凡是帝王受命,似乎都有《河圖》、《洛書》出。第二,具體情節(jié)活靈活現(xiàn),連玉匣尺寸都精確無誤;圖為舒卷,長寬亦定,所載內(nèi)容具詳;魚鳥翻飛潛隨,不亦樂乎。此書成于漢代。后世多部書引用過。
《續(xù)漢書﹒祭祀志》引張純《泰山刻石》文說——
維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
,皇帝東巡狩,至于岱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实畚ㄉ鳌逗訄D》、《洛書》正文,是月辛卯紫,登封泰山,甲午,禪于梁陰,以承靈瑞,以為兆民。這是說
,東漢光武帝到泰山封禪,是根據(jù)《河圖》、《洛書》上的文字記載操作的。看來,及至東漢,位在東北,肅敬德方,狂僭亂行。“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位在南方,萬物盈實,陰氣宣布,時成歲德,陰陽和調(diào),五行不忒。故《黃帝九宮經(jīng)》云:“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人們確實認(rèn)為《河圖)、《洛書)》是有文字的,而且字?jǐn)?shù)不少!按伟嗽荒钣檬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內(nèi)容重要。,決定吉兇,分別所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這是《河圖》
、《洛書》理念的第二次變遷!按纹咴幻饔没伞保辉谖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按瘟粊V用三德”,位在西北,抑伏強暴,斷制獄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自漢至唐
,大概因為時局混亂,沒太多人再關(guān)心《河圖》!按挝逶唤ㄓ没蕵O”,位在中宮,百官立表,政化公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洛書》之事!按稳晦r(nóng)用八政”,位在東方,耕種百谷,麻枲蠶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按嗡脑粎f(xié)用五紀(jì)”,位在東南方,日月星辰,云雨井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第三次變遷,發(fā)生于隋唐,位在西南方,謙虛就德,朝謁嘉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因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而起。!按味痪从梦迨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偽孔傳云——
天與禹洛出書,神龜負(fù)文而出
,列于背,有數(shù)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所以次敘。按照此說法,《洛書》上的文字不會很多
,不然,就用不到大禹再據(jù)此演繹,所以《漢書﹒藝文志》所載劉歆的說法是不對的。那《洛書》上究竟有多少字呢?隋代儒者認(rèn)為是三十八個字
,或者只有二十個字。大約可如下圖——隋代南蘭陵人蕭吉在《五行大義》里說——
“初一曰五行”
,位在北方,陽氣之始,萬物將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官,總御得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無疑
,隋代所說二十個字以及蕭吉的“數(shù)字化”,都源于《左傳》所言“象數(shù)”理念,然而,二十個字的概括性還不強,且“象”與“術(shù)”尚未分開。到了蕭吉,則走出了與方士、術(shù)數(shù)分家的第一步,盡管他自己也是個方士。他對《洛書》概括的九個數(shù)字,來源于東漢的《大戴禮記》關(guān)于明堂“九室”的次第。關(guān)于《河圖》
、《洛書》的第四次變遷,發(fā)生在宋代。最重要的一個人是陳摶
。他生于五代末,是個道士,常年在華山中煉丹,但又熱衷于鉆研《易》學(xué),頗有心得,并傳之后人。宋代著名理學(xué)家朱震在《漢上易傳》里說——
國朝龍興
,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是時張載講學(xué)于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jīng)世》之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dāng)?shù),敦頤作《通書》,程頤述《易傳》,載造《太和》、《三兩》等篇,或明其象,或論其數(shù),或傳其辭,或兼而明之。陳摶的學(xué)說
,后來分成了三大派別——邵雍等傳他的《先天圖》;劉牧等傳他的《河圖》、《洛書》;周敦頤等傳他的《太極圖》。北宋的時候,有一部書叫《龍圖》
,專講《河圖》、《洛書》,署名陳摶。朱熹斥之為偽書,但很可能是他的學(xué)生做的。其序云——且夫龍馬始負(fù)圖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
。令存已合之位或疑之,況更陳其未合之?dāng)?shù)耶! ……《龍圖》本合,則圣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shù),上二十五,天數(shù)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用;后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數(shù)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后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涂,今略述其梗概焉。概括地說
,因為《河圖》由龍負(fù)出,所以叫《龍圖》,這是伏羲畫卦的依據(jù)。宋末雷思齊的《易圖通便》載
,《龍圖》中有二十余圖。但現(xiàn)在只有元代張理的《易象圖說》中保留下來幾幅——咱們不討論《易》
,也不專門研究“象數(shù)”,就不多談上面幾個圖的含義了。北宋仁宗時
,有一個劉牧,自稱也是陳摶學(xué)生,寫了《劉氏易解》十五卷。他關(guān)于《河圖》、《洛書》,正好與張理的說法相反——他的《河圖》是張里說的《洛書》內(nèi)容。而且他說,《河圖》、《洛書》全出于伏羲之世,伏羲根據(jù)其畫《八卦》,只是“五行”的象數(shù)還沒顯明,所以禹后來才據(jù)之說《九疇》。但因為朱熹贊成張里之說
,由他注解的書后來成為了官家審定的教科書,于是,劉牧之說就被否定了。這段曲折,《中國大百科全書》和《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全與記錄在案。關(guān)于《河圖》
、《洛書》的第五次變化,是在元代以后。一個是元代吳澂,他說“河圖”是黃河中龍馬背上的旋毛
。他提供的圖如下——明代趙謙寫了《六書本義》
,也有新的“河圖”——再往后,《河圖》和《洛書》就基本不再有新的變遷了
。《河圖》、《洛書》被質(zhì)疑和沉寂對《河圖》、《洛書》的嚴(yán)重質(zhì)疑
,始自北宋。最早發(fā)聲的
,是歐陽修。他在《易或問》里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幽贊神明而生著”
,“兩儀生四象”,若此者非圣人之言。,必須人力為之,則不足為《河圖》也。其曰觀天地,觀鳥獸,取于身,取于物,然后始作《八卦》,蓋“始作”者前未有之言也。考其文義,其創(chuàng)意造始,其勞如此,而后《八卦》得以成文,則所謂《河圖》者何與于其間哉!若曰已受《河圖》,又須有為而立《卦》,則觀于天地鳥獸,取于人物者皆備言之矣,而獨遺其本始所受于天者,不曰取法于《河圖》,此豈近于人情乎?他又在《易童子問》里說——
《河圖》之出也
,《八卦》之文已具乎?則伏羲受之而已,復(fù)何所為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栋素浴分牟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歐陽修的意思是,如果《河圖》已具《八卦》之文
,就不勞伏羲去畫了;如果沒有《八卦》之文,仍須人畫,這《河圖》又有何價值呢?如果說《河圖》雖出,仍須靠人再畫成卦,那當(dāng)初為何不說是“取法于《河圖》”呢?這個邏輯很有力量
,不過在那個年代,不太有人聽他這話。他的學(xué)生蘇軾就帶頭反對。到了明代
,嘉靖三大家之一的歸有光又站了出來。他在《易圖論》里說——諸經(jīng)遭秦火之厄
,《易》獨以卜筮存,漢儒傳授甚明,雖于大義無所發(fā)越,而保殘寧缺惟恐散失,不應(yīng)此《圖》交疊環(huán)布遠(yuǎn)出姬、孔之前,乃棄而不論,而獨流落于方士之家,此豈可據(jù)以為信乎!他又說——
自漢以來,說《易)者今雖不多見
,然王弼、韓康伯之書尚在,其解前所稱諸章無有以《圖》為說者。蓋以《圖》說《易》自邵子始。吾怪夫儒者不敢以文王之《易》為伏羲之《易》,而乃以伏羲之《易》為邵子之《易》也,不可以不論。他還說——
《大傳》曰“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夫天地之間何往非《圖》而何物非書也哉!揭《圖》而示之曰:孰為上下,孰為左右,孰為《乾》、《兌》、《離》、《震》,敦為《巽》、《坎》、《艮》、《坤》,天之告人也何其瀆!因其上下以為上下,因其左右以為左右,因其《乾》、《兌》、《離》、《震》以為《乾》、《兌》、《離》、《震》,因其《巽》、《坎》、《艮》、《坤》以為《巽》、《坎》、《艮》、《坤》,圣人之效天也何其拘!歸有光
他是說,你講《易》有《圖》,那為何漢儒不傳
?為什么王、韓注《易》也不提?《圖》那么詳細(xì),圣人只是照抄, 那還能叫圣人嗎?這邏輯也夠有力量
。他又說到《洛書》——
《洪范》之書
,起于禹而箕子傳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瓭h儒說經(jīng)多用緯候之書,遂以為天實有以畀禹。故以《洛書》為九疇者孔安國之說。以“初一”至“六極”六十五字為《洛書》者,二劉之說。以“戴九履一”為《洛書)者,關(guān)朗之說。關(guān)朗之說,儒者用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铀藻a禹洪范九疇,何嘗言其出于《洛書》?禹所第不過言天人之大法有此九章,從一而數(shù)之至于九,特其條目之?dāng)?shù),“五行”何取于一,而“福極”何取于九也!……夫《易》之道甚明,而儒者以《河圖》亂之;《洪范》之義甚明,而儒者以《洛書》亂之。其始起于緯書,而晚出于養(yǎng)生之家,非圣人語常而不語怪之旨也。清代,質(zhì)疑《圖》
、《書》之聲日甚。主要有黃宗羲,他的弟弟黃宗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