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地把這些做哲學史的方法詳細寫出。
一來呢
——胡適
什么是哲學
?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
例如行為的善惡
因為人生切要的問題不止一個
,所以哲學的門類也有許多種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上的位置
世界上的哲學大概可分為東西兩支
。東支又分印度、中國兩系。西支也分希臘、猶太兩系。初起的時候,這四系都可算作獨立發(fā)生的。到了漢以后,猶太系加入希臘系,成了歐洲中古的哲學。印度系加入中國系,成了中國中古的哲學。到了近代印度系的勢力漸衰,儒家復起,遂產(chǎn)生了中國近世的哲學,歷宋元明清直到于今。歐洲的思想,漸漸脫離了猶太系的勢力,遂產(chǎn)生歐洲的近世哲學。到了今日,這兩大支的哲學互相接觸,互相影響。五十年后,一百年后
,或竟能發(fā)生一種世界的哲學,也未可知。中國哲學史的三個時代
中國哲學史可分為三個時代:
(一)古代哲學 自老子至韓非
,為古代哲學。這個時代,又名“諸子哲學”。
(二)中世哲學 自漢至北宋
,為中世哲學。這個時代(甲)中世第一時期
(乙)中世第二時期
。自東晉以后,直到北宋,這幾百年中間,是印度哲學在中國最盛的時代。印度的經(jīng)典,次第輸入中國。印度的宇宙論、人生觀、知識論、名學、宗教哲學,都能于諸子哲學之外,別開生面,別放光彩。
(三)近世哲學 唐以后
,印度哲學已漸漸成為中國思想文明的一部分。印度哲學在中國,到了消化的時代,與中國固有的思想結(jié)合,所發(fā)生的新質(zhì)料,便是中國近世的哲學。我們中國到了這個古學昌明的時代
,不但有古書可讀,又恰當西洋學術(shù)思想輸入的時代,有西洋的新舊學說可供我們的參考研究。我們今日的學術(shù)思想,有這兩大源頭:一方面是漢學家傳給我們的古書;一方面是西洋的新舊學說學習中國哲學的兩種史料
哲學史的史料,大概可分為兩種:一為原料
一、原料 哲學史的原料
近世哲學史對于這一層,大概沒有什么大困難。 但近世哲學史的史料
到了中世哲學史
到了古代哲學史 更想到孔門一脈的儒家 原著的書既散失了這許多 又如各代歷史的列傳里 二、副料 原料之外 凡古人所作關(guān)于哲學家的傳記 副料的重要,約有三端: 第一 第二,各家哲學的學派系統(tǒng) 第三,有許多學派的原著已失 為何要審定哲學史料 中國人作史,最不講究史料 哲學史最重學說的真相 讀古書的人 第一,有一種人實有一種主張 第二,有一種人為了錢財 審定哲學史料的5種方法 審定史料乃是史學家第一步根本工夫 (一)史事 書中的史事,是否與作書的人的年代相符 (二)文字 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字 (三)文體 不但文字可作證 (四)思想 凡能著書立說成一家言的人 (五)旁證 以上所說四種證據(jù) 整理哲學史料的3種方法 哲學史料既經(jīng)審定 (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古書經(jīng)了多少次傳寫,遭了多少兵火蟲魚之劫 (二)訓詁 古書年代已久遠,書中的字義 今述訓詁學的大要 (一)根據(jù)古義或用古代的字典(如《爾雅》《說文》《廣雅》之類) (二)根據(jù)文字假借 (三)根據(jù)文法的研究 以上所述三種根據(jù) (三)貫通 上文說整理哲學史料之法 這兩層雖極重要 這第三層,可叫做“貫通” 整理哲學史料的第三步 我理想中的《中國哲學史》 我的理想中 第一步須搜集史料 然后還須把各家的學說 這是我理想中的《中國哲學史》,我自己深知道當此初次嘗試的時代 延伸閱讀:學習中國哲學的好書 《中國哲學史大綱(插圖本)》 2.《中國哲學史新編》 馮友蘭 著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經(jīng)典著作。 本書以時代思潮為綱 中國哲學的最大貢獻是什么 張岱年:“中國哲人探求真理,目的乃在于生活之遷善 4.《中國哲學史》 郭齊勇 編著 初學者進入中國哲學堂奧之門徑。 本書直奔哲學性的主題 書中集中加強了對有代表性的原著經(jīng)典與人物思想的平情的理解與相應的詮釋 5.中華現(xiàn)代學術(shù)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 哲學·宗教類38種 1. 中國倫理學史(外一種) 蔡元培2.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梁漱溟3. 科學與玄學 羅志希4. 論邏輯經(jīng)驗主義 洪謙5. 認識論 張東蓀6. 科學方法論 科學概論 王星拱7. 中國哲學史大綱 胡適8. 知識論(上 21. 中國景教 朱謙之 22. 德國古典美學 蔣孔陽 23. 神學四講 趙紫宸 24. 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吳雷川 25. 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 徐宗澤 26. 道教史 許地山 27. 論道 金岳霖 28. 文化與人生 賀麟 29. 等不等觀雜錄 楊文會 30. 歐陽竟無內(nèi)外學 歐陽竟無 31. 中國佛教史 蔣維喬 32. 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 王治心 33. 理學綱要 呂思勉 34.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湯用彤 35. 兩漢經(jīng)學今古文平議 錢穆 36. 墨學源流 方授楚 37. 中國哲學大綱 張岱年 38.變態(tài)心理學派別 朱光潛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28/30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下一篇:
,在身邊不會被發(fā)現(xiàn),你覺得哪個對" rel="prev">
至人潛行:在水里不會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