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尚氏學(xué)
尚秉和(1870-1950),名秉和
,字節(jié)之
,號石煙道人,晚號滋溪老人
,學(xué)者稱槐軒先生。河北省行唐縣城西南滋河北岸伏流村人。晚清進士,著名易學(xué)家
。博學(xué)善文,喜玩金石
,工于繪事,精通中醫(yī)
,與易學(xué)造詣淵深
。是象數(shù)派易學(xué)的代表人物之一。
目錄
序言
自序
說例
總論
第一論周易二字本詁
第二論周易大義之認(rèn)識
第三論古易之類別
第四論周易誰作
第五論重卦
第六論十翼誰作
第七論十翼篇名
第八論彖象連經(jīng)始于何人
第九論傳易之人
第十論消息卦之古
第十一論先后天之方位
第十二論易理易象失傳后之易派
上經(jīng)
卷一 乾
卷二 坤 、屯
、蒙、需
、訟
卷三 師 、比、小畜
、履
卷四 泰 、否
卷五 同人、大有、謙、豫
卷六 隨、蠱、臨、觀、噬嗑、賁
卷七 剝、復(fù)、無妄、大畜
卷八 頤、大過、坎、離
下經(jīng)
卷九 咸、恒
卷十 遁、大壯、晉、明夷
卷十一 家人、睽、蹇、解
卷十二 損、益
卷十三 夬、姤、萃、升、困、井
卷十四 革、鼎、震、艮
卷十五 漸、歸妹、豐、旅
卷十八 巽、兌、渙、節(jié)
卷十七 中孚、小過、既濟
、未濟
卷十八 系辭上傳
卷十九 系辭下傳
卷二十 說卦、序卦、雜卦
附錄
左傳國語易象釋
滋溪老人傳
周易尚氏學(xué)序言
于省吾
易卦起源于原始宗教中巫術(shù)占驗方法之一的八索之占。古也稱繩為索,八索即八條繩子。金川彝族所保持的原始式八索之占,系用牛毛繩八條,擲諸地上以占吉 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兑住は缔o》稱庖犧氏(即伏義氏)始作八卦,乃指八索之占言之。八索這一名稱,最早見于《左傳》、《國語》。八索之占是八卦的前身,八卦是八索之占的 繼續(xù)和發(fā)展。近年來的學(xué)者們,都說八卦與伏義氏完全無涉,這就未免「數(shù)典忘祖」,截斷了易卦的來源。(詳拙著《伏羲氏與八卦的關(guān)系》)原始宗教的八索之 占,到了階級社會的西周就發(fā)展為八卦;到了戰(zhàn)國時人所作的《易傳》,又以卦爻辭為基礎(chǔ),進一步作哲學(xué)理論的推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兑住は缔o傳》說:「剛?cè)嵯嗄Γ素韵?蕩」
;「日新之謂盛德
,生生之謂易」;「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為道也屢遷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上下無常,剛?cè)嵯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不可為典要
,唯變所適」;「易窮則變
, 變則通
,通則久」。由此可見
,作者認(rèn)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處于不斷運動
、變化和矛盾交互的過程中,誠然具有辯證法的因素
。但是
,總的說來,還脫離不了否 泰
、剝復(fù)和消息盈虛之說
。例如《蠱?彖傳》所說的「終則有始」,《系辭傳》所說的「原始反終」
,仍然是循環(huán)論者的論調(diào)
。
左昭二年傳敘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魯春秋》」。其稱《易》為《易象》
,足征《易》之為書是以象為主的
。《易·系辭傳》也說:「是故易者象也
, 象也者像也
。」因為辭由象生
,故《易》無象外之辭
。《周易》的每一卦辭和每一爻辭
,往往在幾句話里有幾種不同的內(nèi)容
,假若不依象以釋辭,則奇奇怪怪
,迷離 惝恍
,既不知其辭之所本,更不知其義之所由生
。但是
,《說卦傳》所敘的象頗為簡略,遠遠概括不了易卦中各種各樣的象
。于是主漢易以說象者
,對于不解之象, 則以「卦變」
、「爻變」為釋
,故尚先生敘清儒解《易》說:「……而以漢人為依歸是矣。乃于漢人之曲說
,亦靡不依據(jù)以為護符
。至求象不得,亦使卦再三變以成 其象
,奉虞氏為不刊法則
,而易學(xué)遂故步自封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梗ㄒ姟督故弦自b凡例》)
魏晉以前之說《易》者都主象,自王輔嗣掃象不談,專以承乘比應(yīng)為解
,歷唐至宋
,便極盛一時。尚先生說:「王輔嗣深知其謬
,而不能求得其象
,乃倡為得意 忘象之說,以掩其短,此端一開
,程伊川遂謂得其義則象數(shù)在其中
,本未顛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梗ㄒ姟督故弦自b凡例》)這是說程氏不能依象數(shù)以解卦爻辭
,全憑主觀臆想以為之 說,反而說象數(shù)在臆想之中
,這樣倒末為本
,是極其荒謬的。
先生鉆研《焦氏易林》十余年,著《焦氏易林注》十六卷
,參考各家詁訓(xùn),反復(fù)推勘
,積疑生悟
,因而在《易林》中發(fā)現(xiàn)了久已失傳而與《周易》有關(guān)的內(nèi)外卦 象、互象
、對象
、正反象、半象
、大象等凡百二十余象的應(yīng)用規(guī)律
。驗之于《左傳》、《國語》的占象而合
,驗之于《逸周書?時訓(xùn)》的準(zhǔn)象而合
,驗之于《周易》 卦象也都基本上相合。先生以《易林》逸象與《周易》交融互證
,分條加以闡發(fā),著《焦氏易詁》十一卷
。今就此書節(jié)錄三條于下:
一、干日:《易林》「干之泰云,白日皎皎
,泰下干
,干為日,互震為白
,故曰皎皎
。又泰之恒云,踰日歷月
,恒互兌為月
,干為日,故曰踰日歷月,是《易 林》顯以干為日也
。后思易干九三云
,君子終日干干,干為日
,三居卦末
,故日終日。大畜九三云
,日閑輿衛(wèi)
,日亦指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梗ň硪唬?/span>
二、兌月:「《易林》復(fù)之臨云,月出平地 ,坤為地
,兌為月,在下故曰平地
。又晉之小過云
,月出阜東,小過民為阜
,互兌為月
,震為東,故月出阜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后思易小畜之月幾望,中孚
、歸妹之月幾望
,恒彖之日月得天久照,蓋皆以兌為月
,故《易林》用之
,邵子亦用之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梗ň硪唬?/span>
三 、坤水:《易林》「干之觀云,江河淮海
,天之奧府
。按觀下重坤,故曰江河淮海
,又坤之升云
,憑河登山
,升上坤,坤水
,故曰憑河
。又訟之泰,弱水之 西
,坤水
、坤柔,故曰弱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梗ň硪唬阜惨籽岳⒗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義無不通
。特坤水象至東漢失傳,必以坎為大川
,遂爾歧誤
,而解益之大川尤捍格難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梗ň砦?「益
、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解」。按「川」字原本誤作「利」)
以上所引三條,用《易林》干日、兌月、坤水之象,與《周易》相證發(fā),六通四辟,若合符契。學(xué)者只知離為日,坎為月為水,則多與卦象不相應(yīng)。先生以《焦 氏易詁》為基礎(chǔ)(讀本書者,須參閱《焦氏易林注》 、《焦氏易詁》
、《左傳國語易象釋》三書),對于歷來的易象和易解
,廣搜博采
,評判其得失,取長舍短
;同 時
,又結(jié)合其師吳摯甫《易說》的「陽遇陰則通、遇陽則阻」的原理(見本書「說例」)而加以發(fā)展,謂「易之道如電然
,同性則相違
,異性則相感」(見《易詁》 「同人、利涉大川解」)
,著《周易尚氏學(xué)》二十卷
。于是久已晦盲的易象,始昭然若揭
,可謂發(fā)幽闡微
,集象學(xué)之大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督故弦琢肿ⅰ坟踯瓟⒁鯐x卿說:「此 書將二千年易家之盲詞囈說
,一一駁倒,使西漢易學(xué)復(fù)明于世
,孟子所謂其功不在禹下
。」又引陳散原說:「讀尚氏《焦氏易詁》
,嘆為千古絕作
。以今世竟有此人 著此絕無僅有之書,本朝諸儒見之當(dāng)有愧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以上所述,主要是說明先生對易象的卓越發(fā)明。但是,本書也還存在著某些缺點和錯誤,例如:
一、關(guān)《周易》作者的問題,先生對于書卦者以及卦爻辭、《易傳》的作者,多因襲舊說。在本書「總論」中「第三論古易之類別」說:「伏義既畫卦,必更有 書以申明其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笕酥^
黃帝始造字,伏義祇畫卦無文字者
,謬也」
;「第四論周易誰作」說:「……故夫《周易》卦爻辭,純?yōu)槲耐跻蝗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其欲加入周?者
,毫無根據(jù)
,不可信也」;「第六論十翼誰作」說:「…… 故《十翼》非孔子不能為
,不敢為
,而紀(jì)錄《十翼》者,則孔子之門人也」
。像以上各種肯定的說法
,都脫離不了舊有圈套。先生對于近年來學(xué)者們的若干新說
,一 概置之不理
。縱然他們對于舊解有著一筆抹殺的過分主張
,未可盡信
,可是,伏羲氏既畫卦又重卦
,以及文王作卦爻辭
,孔子作《十翼》等傳統(tǒng)說法,畢竟是靠不住 的
。
二、震象為丘 《說文》謂「四方高中央下為丘」,《淮南子·墜形》的「和丘」,高注謂「四方而高曰丘」。按震作◇,象四方高中央下之形。丘字卜辭作◇,金文作◇,以卦畫 有橫無豎驗之,則古文字的丘字正與震象相符洽。《易林》革之頤說:「尼父孔丘」;(尚先生謂反震為孔),頤下震為丘,故曰「尼父孔丘」;又屯之噬嗑說: 「營邱(同丘)是適」
,噬嗑下震為丘(尚先生謂「震往故日適」),故曰「營邱是適」
。這都是《易林》以震為丘之證
。以震為丘,于《周易》中之言丘者無一不 合
。賁卦作◇
,六五:「賁于丘園」,丘園指「上互」為震言之
;頤卦作◇
,六二:「拂經(jīng)于丘」,丘指內(nèi)卦為震言之
;渙卦作◇
,六四:「渙有丘」,丘指渙「下 互」為震言之
。丘與◆古通用
。古人多居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墩f文》謂「◆
、大丘也」,又謂「四邑為丘
,丘謂之◆」
。升卦作◇,九三:「升◆邑」
,馬注謂「◆
、丘也」。丘 邑指「上互」為震言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傊吨芤住分醒郧鹫呷?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言◆者一見
,都取象于震。而先生有的謂艮為山以當(dāng)丘
,有的訓(xùn)丘為空
,又以巽為◆,既不能一以貫之
,又 均背于易象
。此外,鼎卦作◇
,《干鑿度》謂「鼎象以器」
。毛奇齡《仲氏易》說:「鼎有足有腹有耳有鉉,而卦文俱象之
。下畫偶似足
,二三四畫奇皆中實,似 腹
,五畫偶似耳
,上畫奇似鉉
。」按毛解甚確
,而先生于本書從端木國瑚之說
,謂「鼎之象不在鼎,而在伏象屯」
,舍鼎形之實象而信伏象
,未免疏失。
三、訓(xùn)詁和史實 《說卦傳》以坎為月
,先生據(jù)《易林》逸象以兌為月,用以解易
,無一不通
。但是,為什么以兌為月
,則未加說明
。按《說文》:「月、闕也」
,《釋名·釋天》: 「月
、闕也,滿則闕也」
,是月
、闕迭韻,以音為訓(xùn)
。再就形言之
,古文字月作◇或◇,正像月闕形
。兌上偶畫中闕
,故以兌為月(其它卦象,與文字形或音有關(guān)系 者
,在此不加詳論)
。小過六二:「過其祖,遇其妣」
,先生誤從《爾雅·釋親》「母曰妣」以為之解
。按妣為祖母,《詩·斯干》的「似續(xù)妣祖」
,《豐年》的 「烝畀祖妣」
,均以祖與妣對稱。《周禮·大司樂》「以享先妣」與「以享先祖」
,相偶為文
。卜辭和金文均稱祖母為妣,從無以妣為母者
。以妣為母
,始見于戰(zhàn)國 末期的典籍,與易辭不符
。否九五:「其亡其亡,系于苞?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陸續(xù)訓(xùn)苞桑為叢桑,甚是
。不言系于桑而言系于叢桑
,自系就鞏固為言。而先生謂「桑而叢生
,其柔 可知
,系于柔木,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未能允當(dā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擦模骸搁拙企E用缶
,納約自牖」,約為勺的借字
,即酌酒之斗
。《考工記》鄭注謂「勺
、故書或作約」
,是其證。 《詩·采蘋》:「于以奠之
,宗室牖下」
,是古奠祭于牖下之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讣{勺自牖」
,是說祭時自牖納勺于樽以挹酒。而先生引《周禮·司約》的「治神之約」以為之 解
,乖于本義
。《晉卦辭》:「康侯用錫馬蕃庶」,康侯即《書·康誥》的康叔封
,金文作「康侯豐」
。而先生誤謂「康侯略如大侯,為諸侯之美稱」
。益六四: 「利用為依遷國」
,依應(yīng)讀作殷,即《書序》所說的「成周既成
,遷殷頑民」
。而先生誤據(jù)《說文》訓(xùn)依為倚。升六四:「王用享于歧山」
,先生謂「紂
能囚文王 ,何不可到岐山」。其實
,紂何曾到過岐山
?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先生謂「帝乙
、湯也」
。其實,帝乙謂紂父
,太乙何曾有帝乙之稱
?
總起來說,先生的主要成就是通過對《焦氏易林》的多年鉆研,在極為錯綜復(fù)雜的情況下,用歸納方法,分析和總結(jié)了各種逸象的應(yīng)用規(guī)律,進一步以之詮釋 《周易》,基本上都是吻合無間的。因此,《左傳》、《國語》、《易林》和《易卦》的用象,才由前此的對立得到統(tǒng)一。由于《周易》無象外之辭。而先生的絕大 發(fā)明則在乎象,解決了舊所不解的不可勝數(shù)的易象問題,可以說,先生對易象的貢獻是空前的。但是,也無可諱言,先生對《周易》的作者,只沿襲傳統(tǒng)舊說;并 且,對某些卦象,以及文字、聲韻、訓(xùn)詁和史實方面,仍有許多可議之處。不過,前者的若干發(fā)明是主要的,后者的某些缺點和錯誤是次要的。由于是非得失系客觀 存在,不以個人愛憎為轉(zhuǎn)移,有關(guān)本書的某些缺點和錯誤 ,與其使讀者勞神筆墨,一一加以指責(zé)
,不如先事?lián)褚f明之為愈
。因此,本文不敢阿其所好
,為先生回短 護非
,遂不自量地舉出一些事例,評論其得失(當(dāng)然限于篇幅
,很不全面)
。庶幾瑕不掩瑜,晶光赫露
,而先生的苦心孤詣和一系列的發(fā)明
,也可以信今而傳后了。
一九六三年四月于長春
(注:文中有些卦畫或符號無法打出,以◇代替。另文中◆是古字,其字是“虎”字截去下半的“兒”而代之以“丘”)
周易尚氏學(xué)自序
易理至明也。而說者多誤。說何以誤。厥有二因。一因易理之失傳。太史公曰。易以道陰陽。陰陽之理。同性相敵。異性相感。艮傳云上下敵應(yīng)。不相與也。謂 陽應(yīng)陽陰應(yīng)陰為敵也。中孚六三云得敵。同人九三曰敵剛。謂陰比陰陽比陽為敵也。陰遇陰。陽遇陽。既為敵而不相與。則不能為朋友為類明矣。咸傳曰二氣感應(yīng)以 相與。恒曰剛?cè)峤詰?yīng)。夫陰陽相與相應(yīng)
。則必相求而為朋友為類明矣
。復(fù)曰朋來無咎。謂陽來也
。陰以陽為朋也
。損曰一人行則得其友。謂陽行至上而據(jù)二陰也
。陽 以陰為友也
。頤六二曰行失類也。謂陰不遇陽也
。至明白也
。乃說者于坤上六。謂陰陽相戰(zhàn)爭
。相傷而出血矣
。于文言謂陰陽相忌相疑矣。以陽遇陽為朋
。陰遇陰為 友為類矣
。同性相敵。異性相感之理一失
。于是初四二五三上陽應(yīng)陽陰應(yīng)陰者謂之失應(yīng)
。人尚知之。至于陽比陽陰比陰
。如夬垢之三四
。如頤之六二。說者則茫然
。 于是全部易
。如征兇
。往吝。往不勝
。壯于趾
。其行次且。及慎所之等辭
。全不知其故矣
。又如陽遇重陰。陰遇重陽而當(dāng)位者
。所謂往吉
。征吉。利涉
。利往
。上合 志也。此其義宋蔡淵曾創(chuàng)言之
。而未大行
。于是全部易爻象若是者。自漢迄清
。說者亦莫明其故
。而用爻變矣。又如陽爻
,下乘重陰者亦多吉
。與前臨重陰同也
。蹇 九三日內(nèi)喜之也
。說甚明也。乃亦失傳
。于是頤上九之利涉
。蒙上九漸九三之利御寇。皆不知所謂矣
。有此一因
。于是易解之誤者。十而四五
。其次則象學(xué)失傳
。說 卦乃自古相傳之卦象。祗說其綱領(lǐng)
。以為萬象之引伸
。并示其推廣之義。如干為馬
。坤震坎亦可為馬
。干為龍
。震亦可為龍。巽為木
。艮坎亦可為木
。非謂甲卦象此 物。乙卦即不許再象也
。視其義何如耳
。至文王時。又歷數(shù)千年
。其所演易象
。必益廣益精。故周易所用象
。往往與說卦不同
。說卦以坎為月。經(jīng)則多以兌為月
。月 生西
。坎兌皆位西也
。說卦以離為龜
。經(jīng)則以艮為龜。離為龜
。取其外堅
。艮亦外堅也。此推而益廣也
。且有與說卦相反者
。說卦以兌為少女。以艮為少男
。而經(jīng)則 以兌為老婦
,以艮為祖為丈夫。說卦以震為長男
。巽為長女
。經(jīng)則以震為小子。巽為少女 (女妻即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