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老君西游,將之天竺。周幽王之末也。周而西之于天竺。天竺,國名也。事出玄妙內(nèi)篇
。
以道德二經(jīng),授關(guān)令尹喜,喜受經(jīng)畢
,又請持身奉經(jīng)之法。授經(jīng)之事
,具載記傳,此略序請戒之端耳
。受經(jīng)既竟
,理應(yīng)宣通
,故重請奉經(jīng)持身
。持身之法,備在經(jīng)文
,但文旨深微,非始學(xué)便曉
,故別請其要
,以斬后語者也
。
老君于是復(fù)授喜要戒,普令一切,咸持度世。謂但持戒去惡
,自得度世。然持戒者
,乃為奉經(jīng)
,奉經(jīng)者,必在求道
。今既聞奉持之法
,且舉戒而言也。
于是說頌三章。頌者,美其事也
。明持戒奉法,并為道之因
,故先誦其宗致,以悟始學(xué)
,令知其指歸也。初章明持戒所得
,身心福漸。次章明其法既普
,家國咸興
,天人同慶。后章明自漸之深
,理窮于經(jīng),經(jīng)理既窮
,乃至成真
。故有三章也
。
樂法以為妻.妻者 ,柄也,謂相依柄也
。陰陽筆氣
,人倫之道
,莫不由夫妻生我者矣
。樂者
,謂并有待而相樂也。一切眾生
,咸知樂妻
,若柄心法教,則無待返偶而生理自足
。又明樂法能如樂妻
,則能持身奉經(jīng)也
。
愛經(jīng)如珠玉。法,語其所宗
;經(jīng),指其所學(xué)
。愛者
,寶愛也
。世之所寶
,莫過珠玉,而世寶無益于心
,經(jīng)法有永于得
,故令學(xué)人去彼而取此也。
持戒制六情 。六情者,六欲也
。眼欲淫色,耳欲淫聲
,鼻欲芬芳
,舌欲脂味,身欲柔滑
,意欲放泆。如此六事
,皆成乎心,故為之情也
。并是三涂惡業(yè),故制而去也
。若不檢制,縱咨六情
,生為世人所惡,死為鬼之所迫也
。
念道遣所欲。戒以防外,念心攝內(nèi)。內(nèi)攝由念道,念道則所欲外亡。西升經(jīng)云:道之微心,子未能別,撮取于要,慎戒勿失,先損諸欲,莫令意泆。即此戒者也。
淡泊正氣庭。人之所以躁競者 ,由是六情之所使也。若持戒念道,則六情澄靜,神安氣正
,邪惑所不能擾
。庭者
,黃庭也。
蕭然神靜默。蕭然,無欲也,靜默內(nèi)定也。
天魔并敬護(hù)。魔謂五帝大魔也,領(lǐng)人生死,在六天之上。若持戒奉法,終獲真仙,則超于三界,故并為其所敬護(hù)也。魔有四種,余三在人身中,故曰天魔。
世世受大福。謂持戒念道,眾惡不生
,善因日建
,雖經(jīng)生死
,今身后身,常在福中
,及至成道,故云大也
。
郁郁家國盛,濟(jì)濟(jì)經(jīng)道興。謂持戒之福
,命無夭傷,見世昌盛
,子孫繁茂,有家有國
,逮至十方
,莫不郁然而盛者也。
天人同其愿。天謂天上仙也,人謂世中人也。言持戒奉法
,始在人中,受報(bào)生天
,進(jìn)業(yè)人中,受報(bào)生天
,進(jìn)業(yè)乃至上清
,是故天人同其愿也
。
飄眇入大乘。大乘,謂上清法也
。緣麄鈴至妙
,階漸自之深。既離世升天
,從天之上,故云飄眇
。飄眇,猶勢飄然也
,飛騰之貌矣
。
因心立福田。福者 ,善之果也。為福之因
,不由于她
,己心即福田也。若修身奉法
,眾惡自除,猶如治田
,去其草穢
,草穢既盡
,自獲良谷者也。
靡靡法輪升。靡靡
,猶漸漸也。福既積
,則法輪漸升之也。
七祖生天堂。身獲道真
,七祖蒙慶。
我身白日騰。持戒志道,功成德就之所至也
。
大道洞玄虛。一切諸法 ,皆稱為道。乃有百官及萬八千種
,并是六天及三界之道。大道者
,無形無象
,洞玄虛
。道無不在,理無不應(yīng)
,故云大也。
有念無不啟 。啟,謂感也
。此明持戒念道
,有心即感
,念念不止,以至成道
,莫非念力。
練質(zhì)入仙真。欲多則神濁,氣清則質(zhì)練
,練質(zhì)成真
,莫不由戒。
遂成金剛體。言其表裹堅(jiān)真,無復(fù)朽敗者也。
超度三界難。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生死輪轉(zhuǎn)無休 ,恒與三涂對治
,故云難也
。自非成真,莫能超者也
。
地獄五苦解 。五苦是地獄中寒池、火車
、擭湯、刀山
、劍樹也
。解脫既超三界,無復(fù)苦綠也
。亦謂五道為五苦者也。
悉歸太上經(jīng)。上清法也。眾法所窮,故云歸太上經(jīng)也。
靜念稽首禮。誦說既竟,法綠略顯,今將說戒,故令靜念稽首而受也。
于是尹喜聞?wù)f頌已,稽首而立,請受戒言。老君日: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是為五戒。若清信男,清信女
,若有男女發(fā)心受戒
,
便得清信之號
。奉持五戒
,畢命不犯
,謂持戒至于命終而不能犯也
。是為清信男
,清信女
。向發(fā)心即號清信
,若中涂虧缺
,則清信心廢
。唯盡命不犯,來生又受福
果,則全清信之理,故重云爾。
老君曰:戒殺者,一切眾生
,含氣以上
,鄧飛蠕動之類
,皆不得殺
。蠕動之類
,無不樂生
,自蚊蟻蜓岫
,咸知避死也
。
老君曰:戒盜者 ,一錢以上,有主無主
,非己之物
,皆不妄取
。在地地官
,在水水官,在人人主
,如是則無無主之物
。此言無主者,謂當(dāng)時(shí)無志護(hù)也
。
老君曰:戒娌者,非夫婦。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皆不得犯。夫妻雖非犯戒,過亦為淫犯
。
老君曰:戒妄語者,若不聞不見,非心所了而向人說,皆為妄語。所說事與心相違也。復(fù)有綺言謟曲,反覆兩舌,在后戒也。
老君曰:戒酒者,非身病
,非法禮
,皆不得飲
。身病
,謂己身疾,叉應(yīng)以酒也。法禮者,明非世俗候會及鬼神之胙
。若尊卑之禮,真靈之饗,則不至于失之者也。
老君曰:是五戒者 ,持身之本,持法之根
。身本無惡
,緣惡持戒
,心凈身清
,可以奉法
,故日法根者也
。善男子
,善女人,前章云清信者,明受戒改惡
,乃得此號
。
此言善者
,謂生而善也
,是稟業(yè)所得,非持戒而起
。愿樂善法,一切法也
。綠有宿善,故能愿樂
。受持終身不犯
,犯為虧缺
,不全首尾;毀為毀慢
,生不信心
。是為
清信,得經(jīng)得法
,永成道真。夫得經(jīng)者
,不爻能修行
,能修行者
,乃為得法耳
。得法則得道
,故云永成。永謂遠(yuǎn)者也
。
于是尹喜聞受既已,已,謂已畢也。聞?wù)f戒言而親受之,非如五千是老子自出。
再拜而問,何故有五?言人之為惡,其事萬萬方,皆應(yīng)防戒,今何故止說有五也?
老君曰:五者攝一切惡。言一切眾惡,皆起此五
,若持此五戒,則眾惡悉絕也
。猶天有五精,以攝萬靈
;五精星也
。靈謂神靈。地有五行
,以攝群生
;金木水火土
也。群生所稟
,莫不資之
。人有五藏,以攝神明
。人所以有神明之識者,由于五藏也
。六情五欲
,各有所生
,故以五戒對而治之。明此五戒
,自天至人,三才之本
,
非始有也
。戒者,防也
,防其失也。未失則防而不為
,既失則戒而不犯
,皆是防其義者也。
失而不防,則三涂盈逸,天人虛空
。不防其失
,則縱惡日多。惡綠報(bào)對
,則充滿三涂,三涂既盛
,則鬼道橫逸
。夫一切眾生,皆有定數(shù)
。三涂既滿
,則天堂虛空
,生人咸少也
。是故五也。明五戒根本
,所由如此也。
尹喜曰:大乎戒也,何故失耶?既聞斯旨
,方嘆其大。言有此戒
,其來久矣
,云何眾生,猶有此失
。
老君曰:本得無失 ,既失而得,亦無所失
。本得無失,謂前身過去已得此戒
,故于今身而無失也。而今身有失者
,前身無戒,或有而違犯
,故有失耳
。雖為有失,而
于今身得受持者
,則見生無失
,后身復(fù)善,故既失而得
,亦無所失。前頌云:世世受大福
。即此義也
。尹喜所問一失,而併舉三失答之
,是對其后問,頓顯前身
、此
生后身也
。明人稟道,本自無失
,義見經(jīng)中也。
尹喜曰:敢問其本?得失既顯,事理須明 ,故卻問其本,以求其末也
。
老君曰:今當(dāng)為爾 ,具說其本。順其所問而言其所以
,故云具
。諦聽,諦聽受持
,普為一切之所知也。諦聽
,戒其闕失
。諦受,使無漏妄
。然后可令一切,咸得知聞
。
尹喜再拜,恭立而聽。恭立者,即今長跪也。
老君曰:五戒者,天地并始,萬物并有。舉其本也。夫有天地則有萬物,有萬物則有得失,有得失則有法戒之者也。
持之者吉,失之者兇。善果為吉,惡對為兇。吉兇之事
,悉備復(fù)章。過去成道
,莫不由之。言凡得道者
,莫不綠于戒者也。故其神二十五也
,五五之?dāng)?shù)也
。內(nèi)經(jīng)有二十五神,是人身之靈
,上應(yīng)天真而鎮(zhèn)在人身。持戒身清
,則其神常安。
經(jīng)文五千是其義也。謂失之事,備在五千,而后此戒者,特應(yīng)尹喜所請耳。
老君曰:五戒者,在天為五緯,東曰歲星,西曰太白星
,南曰熒惑星,北曰辰星
,中央曰鎮(zhèn)星也。天道失戒
,則見災(zāi)祥。五星各位一方
,行度氣色
,并各有常。若天
運(yùn)失和
,陰陽愆戾,皆非其份度而見妖征
,故經(jīng)云:天無以清
,將恐裂
。裂
,謂王者失德,陰陽圯裂
,五緯返常也
。在地為五岳
,東曰太山
,南曰衡山,西曰華山
,
北曰怛山
,中央曰嵩高山也。
地道失戒,則百谷不成
。五岳各鎮(zhèn)其方,風(fēng)云水雨之所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