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國學(xué)經(jīng)典網(wǎng)

《太上老君戒經(jīng)》

道學(xué)核心之黃帝老子 >老子著作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老君西游,將之天竺

。周幽王之末也
。周而西之于天竺
。天竺
,國名也。事出玄妙內(nèi)篇

以道德二經(jīng),授關(guān)令尹喜
,喜受經(jīng)畢
,又請持身奉經(jīng)之法。授經(jīng)之事
,具載記傳,此略序請戒之端耳
。受經(jīng)既竟
,理應(yīng)宣通
,故重請奉經(jīng)持身
。持身之法,備在經(jīng)文
,但文旨深微,非始學(xué)便曉
,故別請其要
,以斬后語者也

老君于是復(fù)授喜要戒,普令一切
,咸持度世。謂但持戒去惡
,自得度世。然持戒者
,乃為奉經(jīng)
,奉經(jīng)者,必在求道
。今既聞奉持之法
,且舉戒而言也。
于是說頌三章
。頌者,美其事也
。明持戒奉法,并為道之因
,故先誦其宗致,以悟始學(xué)
,令知其指歸也。初章明持戒所得
,身心福漸。次章明其法既普
,家國咸興
,天人同慶。后章明自漸之深
,理窮于經(jīng),經(jīng)理既窮
,乃至成真
。故有三章也

樂法以為妻.妻者
,柄也,謂相依柄也
。陰陽筆氣
,人倫之道
,莫不由夫妻生我者矣
。樂者
,謂并有待而相樂也。一切眾生
,咸知樂妻
,若柄心法教,則無待返偶而生理自足
。又明樂法能如樂妻
,則能持身奉經(jīng)也

愛經(jīng)如珠玉。法
,語其所宗
;經(jīng),指其所學(xué)
。愛者
,寶愛也
。世之所寶
,莫過珠玉,而世寶無益于心
,經(jīng)法有永于得
,故令學(xué)人去彼而取此也。
持戒制六情
。六情者,六欲也
。眼欲淫色,耳欲淫聲
,鼻欲芬芳
,舌欲脂味,身欲柔滑
,意欲放泆。如此六事
,皆成乎心,故為之情也
。并是三涂惡業(yè),故制而去也
。若不檢制,縱咨六情
,生為世人所惡,死為鬼之所迫也

念道遣所欲。戒以防外
,念心攝內(nèi)
。內(nèi)攝由念道,念道則所欲外亡
。西升經(jīng)云:道之微心,子未能別
,撮取于要,慎戒勿失
,先損諸欲,莫令意泆
。即此戒者也

淡泊正氣庭。人之所以躁競者
,由是六情之所使也。若持戒念道,則六情澄靜,神安氣正
,邪惑所不能擾
。庭者
,黃庭也。
蕭然神靜默
。蕭然
,無欲也,靜默內(nèi)定也

天魔并敬護(hù)。魔謂五帝大魔也
,領(lǐng)人生死,在六天之上
。若持戒奉法
,終獲真仙,則超于三界
,故并為其所敬護(hù)也。魔有四種
,余三在人身中,故曰天魔

世世受大福
。謂持戒念道,眾惡不生
,善因日建
,雖經(jīng)生死
,今身后身,常在福中
,及至成道,故云大也

郁郁家國盛
,濟(jì)濟(jì)經(jīng)道興。謂持戒之福
,命無夭傷,見世昌盛
,子孫繁茂,有家有國
,逮至十方
,莫不郁然而盛者也。
天人同其愿
。天謂天上仙也,人謂世中人也
。言持戒奉法
,始在人中,受報(bào)生天
,進(jìn)業(yè)人中,受報(bào)生天
,進(jìn)業(yè)乃至上清
,是故天人同其愿也

飄眇入大乘
。大乘,謂上清法也
。緣麄鈴至妙
,階漸自之深。既離世升天
,從天之上,故云飄眇
。飄眇,猶勢飄然也
,飛騰之貌矣

因心立福田。福者
,善之果也。為福之因
,不由于她
,己心即福田也。若修身奉法
,眾惡自除,猶如治田
,去其草穢
,草穢既盡
,自獲良谷者也。
靡靡法輪升
。靡靡
,猶漸漸也。福既積
,則法輪漸升之也。
七祖生天堂
。身獲道真
,七祖蒙慶。
我身白日騰
。持戒志道,功成德就之所至也

大道洞玄虛。一切諸法
,皆稱為道。乃有百官及萬八千種
,并是六天及三界之道。大道者
,無形無象
,洞玄虛
。道無不在,理無不應(yīng)
,故云大也。
有念無不啟
。啟,謂感也
。此明持戒念道
,有心即感
,念念不止,以至成道
,莫非念力。
練質(zhì)入仙真
。欲多則神濁,氣清則質(zhì)練
,練質(zhì)成真
,莫不由戒。
遂成金剛體
。言其表裹堅(jiān)真,無復(fù)朽敗者也

超度三界難
。欲界
、色界
、無色界,此三界生死輪轉(zhuǎn)無休
,恒與三涂對治
,故云難也
。自非成真,莫能超者也

地獄五苦解
。五苦是地獄中寒池、火車
、擭湯、刀山
、劍樹也
。解脫既超三界,無復(fù)苦綠也
。亦謂五道為五苦者也。
悉歸太上經(jīng)
。上清法也。眾法所窮
,故云歸太上經(jīng)也

靜念稽首禮。誦說既竟
,法綠略顯,今將說戒
,故令靜念稽首而受也。

于是尹喜聞?wù)f頌已,稽首而立,請受戒言
。老君日:第一戒殺
,第二戒盜,第三戒淫
,第四戒妄語
,第五戒酒。是為五戒
。若清信男
,清信女
,若有男女發(fā)心受戒
, 便得清信之號
。奉持五戒
,畢命不犯
,謂持戒至于命終而不能犯也
。是為清信男
,清信女
。向發(fā)心即號清信
,若中涂虧缺
,則清信心廢
。唯盡命不犯,來生又受福 果,則全清信之理,故重云爾。
老君曰:戒殺者
,一切眾生
,含氣以上
,鄧飛蠕動之類
,皆不得殺
。蠕動之類
,無不樂生
,自蚊蟻蜓岫
,咸知避死也

老君曰:戒盜者
,一錢以上,有主無主
,非己之物
,皆不妄取
。在地地官
,在水水官,在人人主
,如是則無無主之物
。此言無主者,謂當(dāng)時(shí)無志護(hù)也

老君曰:戒娌者,非夫婦。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
,皆不得犯
。夫妻雖非犯戒
,過亦為淫犯

老君曰:戒妄語者
,若不聞不見
,非心所了而向人說,皆為妄語。所說事與心相違也
。復(fù)有綺言謟曲
,反覆兩舌,在后戒也。

老君曰:戒酒者
,非身病
,非法禮
,皆不得飲
。身病
,謂己身疾,叉應(yīng)以酒也。法禮者,明非世俗候會及鬼神之胙
。若尊卑之禮,真靈之饗,則不至于失之者也。
老君曰:是五戒者
,持身之本,持法之根
。身本無惡
,緣惡持戒
,心凈身清
,可以奉法
,故日法根者也
。善男子
,善女人,前章云清信者,明受戒改惡
,乃得此號
。 此言善者
,謂生而善也
,是稟業(yè)所得,非持戒而起
。愿樂善法,一切法也
。綠有宿善,故能愿樂
。受持終身不犯
,犯為虧缺
,不全首尾;毀為毀慢
,生不信心
。是為 清信,得經(jīng)得法
,永成道真。夫得經(jīng)者
,不爻能修行
,能修行者
,乃為得法耳
。得法則得道
,故云永成。永謂遠(yuǎn)者也

于是尹喜聞受既已,已
,謂已畢也。聞?wù)f戒言而親受之
,非如五千是老子自出

再拜而問,何故有五?言人之為惡
,其事萬萬方
,皆應(yīng)防戒,今何故止說有五也

老君曰:五者攝一切惡。言一切眾惡
,皆起此五
,若持此五戒,則眾惡悉絕也
。猶天有五精,以攝萬靈
;五精星也
。靈謂神靈。地有五行
,以攝群生
;金木水火土 也。群生所稟
,莫不資之
。人有五藏,以攝神明
。人所以有神明之識者,由于五藏也
。六情五欲
,各有所生
,故以五戒對而治之。明此五戒
,自天至人,三才之本
, 非始有也
。戒者,防也
,防其失也。未失則防而不為
,既失則戒而不犯
,皆是防其義者也。
失而不防
,則三涂盈逸,天人虛空
。不防其失
,則縱惡日多。惡綠報(bào)對
,則充滿三涂,三涂既盛
,則鬼道橫逸
。夫一切眾生,皆有定數(shù)
。三涂既滿
,則天堂虛空
,生人咸少也
。是故五也。明五戒根本
,所由如此也。
尹喜曰:大乎戒也
,何故失耶?既聞斯旨
,方嘆其大。言有此戒
,其來久矣
,云何眾生,猶有此失

老君曰:本得無失
,既失而得,亦無所失
。本得無失,謂前身過去已得此戒
,故于今身而無失也。而今身有失者
,前身無戒,或有而違犯
,故有失耳
。雖為有失,而 于今身得受持者
,則見生無失
,后身復(fù)善,故既失而得
,亦無所失。前頌云:世世受大福
。即此義也
。尹喜所問一失,而併舉三失答之
,是對其后問,頓顯前身
、此 生后身也
。明人稟道,本自無失
,義見經(jīng)中也。
尹喜曰:敢問其本
?得失既顯,事理須明
,故卻問其本,以求其末也

老君曰:今當(dāng)為爾
,具說其本。順其所問而言其所以
,故云具
。諦聽,諦聽受持
,普為一切之所知也。諦聽
,戒其闕失
。諦受,使無漏妄
。然后可令一切,咸得知聞

尹喜再拜
,恭立而聽
。恭立者,即今長跪也

老君曰:五戒者,天地并始
,萬物并有。舉其本也
。夫有天地則有萬物,有萬物則有得失
,有得失則有法戒之者也。

持之者吉
,失之者兇
。善果為吉,惡對為兇
。吉兇之事
,悉備復(fù)章。過去成道
,莫不由之。言凡得道者
,莫不綠于戒者也。故其神二十五也
,五五之?dāng)?shù)也
。內(nèi)經(jīng)有二十五神,是人身之靈
,上應(yīng)天真而鎮(zhèn)在人身。持戒身清
,則其神常安。
經(jīng)文五千是其義也
。謂失之事,備在五千
,而后此戒者
,特應(yīng)尹喜所請耳。

老君曰:五戒者
,在天為五緯
,東曰歲星,西曰太白星
,南曰熒惑星,北曰辰星
,中央曰鎮(zhèn)星也。天道失戒
,則見災(zāi)祥。五星各位一方
,行度氣色
,并各有常。若天 運(yùn)失和
,陰陽愆戾,皆非其份度而見妖征
,故經(jīng)云:天無以清
,將恐裂
。裂
,謂王者失德,陰陽圯裂
,五緯返常也
。在地為五岳
,東曰太山
,南曰衡山,西曰華山
, 北曰怛山
,中央曰嵩高山也。
地道失戒
,則百谷不成
。五岳各鎮(zhèn)其方,風(fēng)云水雨之所由也
。若地道失戒,則疾風(fēng)涌水
,曠旱之災(zāi)
,百谷不實(shí)也。一切草木
,皆謂之谷。經(jīng)言:地?zé)o以寧
,將恐發(fā)。謂山崩川竭
,萬物災(zāi)傷
,皆由王者咎。先見兆于天
,次降災(zāi)于地也。
在數(shù)為五行
,東方木九
,南方火三,西方金七
,北方水五,中央土十二
。雖中央而位在四季

五數(shù)失戒,則水火相薄
,金木相傷。五數(shù)推移
,四時(shí)以成
,若其有失,則災(zāi)癘刀兵
。西升經(jīng)曰:五行不相克
,萬物盡可全也

在治為五帝,東方太皞木
,南方炎帝火,西方少皞金,北方顓頊水
,中央黃帝土也

五帝失戒,則祚夭身亡
。五帝為帝王更治,五行相生
,隨方受任
,若失戒暴虐,則國祚不長
,身不獲壽也

在人為五藏,肝屬木
,心屬火
,肺屬金,腎屬水
,脾屬土也

五藏失戒
,則性發(fā)狂
。所行過惡,則五藏失神
,五藏失神,則令人性狂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裰^僻也。尋五戒以防五惡
。為惡各有所生
,但一惡便使性狂,不待五也
。今言五者
,總其 數(shù)耳。經(jīng)云:馳騁田獵
,令人心發(fā)狂。心為五藏之主
,故舉其一也
。故后章云:失一則命不成。又尋戒旨
,自天及人
,皆云失戒而致災(zāi)祥者
,明為息之起
,起自由 人。是以帝王有慶
,兆民賴之,如有不善
,則天下受殃
。故知三才等治
,得失必同。又自天至人
,雖有五條
,為失之本,在人而已
。故次章云:戒于此者
,而順于彼 也。
老君曰:是五者
,戒于此而順于彼
。謂上來五事,悉在于人
,故云戒于此也
。順于彼者
,理也
。夫息之所生,由于違理
,若順理而行,復(fù)何戒乎
?明為戒于過耳
,若過而不戒,禍息之興
,豈可讓也

故殺戒者,束方也
,受生之氣
,尚于長養(yǎng),而人犯殺
,則肝受其害。氣數(shù)相感
,自內(nèi)于外
。肝主長養(yǎng),故一切咸知慕生
。懷殺之性,則逆氣沖肝
,肝氣兇壯
,還自災(zāi)身,故云害也

盜戒者
,北方也,太陰之精
,主于閉藏,而人為盜
,則腎受其殃
。腎為太陰
,陰主閉藏,故一切咸知收斂
。而人為盜
,則腎氣為傷,故云殃也
。殃者
,積惡之應(yīng)者也。
淫戒者
,西方也,少陰之質(zhì)
,男女貞固
,而人好淫
,則肺受其珍
。肺為少陰,金性堅(jiān)貞
,故男正女潔
。而人好侄,則肺氣枯竭
,故云珍珍惡氣也
。旱災(zāi)日珍也。
酒戒者
,南方火也
,太陽之氣,物以之成
,而人好酒
,則心受其毒
。心為一身之主
,以成乎人,是太陽之氣也
。好酒之人,則毒沖于心
,藏府荒廢
,以致迷喪者也。
妄語戒者
,中央土德信,而人妄語
,則脾受其辱。脾屬土
,土信而有怛
,故言德也
。人之稟性,以信為本
,而人妄語,則辱歸于己
。脾總?cè)松頌榱x也

五德相資
,不可虧缺。虧謂廢也
。缺謂傷也
。言人受生,鈴備此五德
,五德無虧,則終享福吉
,故云不可虧缺者也

老君曰:此五失一,則命不成
。向辯人身
,各有所生,此名毀犯
,虧缺之咎
,故云命不成。命不成者
,謂不全其性份及天年也
。元命包曰:行正不過得壽命。壽命
, 正命
。是故不殺者,乃至無有殺心
。夫殺心之起
,起于不戒
,遂至增甚。今言乃至無有殺心者
,自微自防也。自有雖不手殺
,或因人行殺
,或勸人行殺,或看人行 殺
,或使人行殺
,而心不為惡,皆同于殺也
。所以然者
,皆由有殺心。若其不戒
,終不能成就者也

不盜,乃至無有邪取
。謂貪盜之人
,始于小竊,小竊不戒
,遂至大取
。或因公利私
,或憑法招物
,或依恃勢力
,封山畋澤,或誘說癡愚
,以役其力
。如此而得,皆非正理
,同于盜,故云乃至無有邪取
。明非正偷盜也
,貪婪皆是者也。
不淫
,乃至無有邪念
。淫者,皆由放咨
,或男或女
,情欲不一。尋五戒之重
,莫過于淫,亡身喪家
,故不復(fù)論
。又有不畏罪網(wǎng),因法構(gòu)欲
,外托奉道
,內(nèi)實(shí)淫濁。如斯之徒
,實(shí)為巨惡
,故云乃至無有邪念。自非夫妻而行淫者
,皆為邪也

不酒,乃至無有勢力
。夫酒致過
,或因尊上之所勸逼,遂至亂失
。今以戒自持,雖有勢力
,亦不違犯
。酒之傷人
,如火不救,逾多逾盛
,不極而不止者也

不妄語
,乃至無有漏泄。真實(shí)之心
,則無私惡
。無私惡,故無有隱諱
。無隱諱
,復(fù)何漏泄也

如是可謂成也。前云失一則命不成
,是理未曲備
。今既重說,其義粗顯
,故云如是可謂成也

愿樂善法,一切法也
。綠有宿善,故能愿樂

受持終身不犯
,犯為虧缺
,不全首尾
;毀為毀慢
,生不信心
。是為清信,得經(jīng)得法
,永成道真。夫得經(jīng)者
,不爻能修行
,能修行者,乃為得法耳
。得法則得道,故云永成
。永謂遠(yuǎn)者也

于是尹喜聞受既已
,已,謂已畢也
。聞?wù)f戒言而親受之
,非如五千是老子自出

再拜而問
,何故有五?言人之為惡
,其事萬萬方
,皆應(yīng)防戒
,今何故止說有五也?
老君曰:五者攝一切惡
。言一切眾惡
,皆起此五,若持此五戒
,則眾惡悉絕也。猶天有五精
,以攝萬靈
;五精星也
。靈謂神靈。地有五行
,以攝群生
;金木水火土 也。群生所稟
,莫不資之
。人有五藏
,以攝神明。人所以有神明之識者
,由于五藏也
。六情五欲,各有所生
,故以五戒對而治之。明此五戒
,自天至人
,三才之本
, 非始有也
。戒者
,防也
,防其失也。未失則防而不為
,既失則戒而不犯
,皆是防其義者也。
失而不防
,則三涂盈逸
,天人虛空
。不防其失
,則縱惡日多
。惡綠報(bào)對,則充滿三涂
,三涂既盛
,則鬼道橫逸。夫一切眾生
,皆有定數(shù)
。三涂既滿,則天堂虛空
,生人咸少也。
是故五也
。明五戒根本
,所由如此也

尹喜曰:大乎戒也
,何故失耶?既聞斯旨
,方嘆其大
。言有此戒,其來久矣
,云何眾生
,猶有此失

老君曰:本得無失,既失而得
,亦無所失
。本得無失
,謂前身過去已得此戒,故于今身而無失也
。而今身有失者,前身無戒
,或有而違犯
,故有失耳
。雖為有失,而 于今身得受持者
,則見生無失
,后身復(fù)善
,故既失而得,亦無所失
。前頌云:世世受大福
。即此義也
。尹喜所問一失
,而併舉三失答之,是對其后問
,頓顯前身、此 生后身也
。明人稟道
,本自無失,義見經(jīng)中也

尹喜曰:敢問其本
?得失既顯
,事理須明,故卻問其本
,以求其末也

老君曰:今當(dāng)為爾,具說其本
。順其所問而言其所以,故云具
。諦聽
,諦聽受持
,普為一切之所知也。諦聽
,戒其闕失
。諦受
,使無漏妄。然后可令一切
,咸得知聞。
尹喜再拜
,恭立而聽
。恭立者
,即今長跪也

老君曰:五戒者,天地并始
,萬物并有
。舉其本也
。夫有天地則有萬物,有萬物則有得失
,有得失則有法戒之者也

持之者吉
,失之者兇
。善果為吉
,惡對為兇
。吉兇之事
,悉備復(fù)章
。過去成道,莫不由之
。言凡得道者
,莫不綠于戒者也
。故其神二十五也
,五五之?dāng)?shù)也
。內(nèi)經(jīng)有二十五神,是人身之靈
,上應(yīng)天真而鎮(zhèn)在人身
。持戒身清,則其神常安

經(jīng)文五千是其義也
。謂失之事,備在五千
,而后此戒者
,特應(yīng)尹喜所請耳。

老君曰:五戒者
,在天為五緯
,東曰歲星,西曰太白星
,南曰熒惑星
,北曰辰星
,中央曰鎮(zhèn)星也

天道失戒,則見災(zāi)祥
。五星各位一方
,行度氣色
,并各有常。若天運(yùn)失和
,陰陽愆戾
,皆非其份度而見妖征
,故經(jīng)云:天無以清,將恐裂
。裂
,謂王者失德
,陰陽圯裂
,五緯返常也。
在地為五岳
,東曰太山,南曰衡山
,西曰華山
,北曰怛山
,中央曰嵩高山也

地道失戒,則百谷不成
。五岳各鎮(zhèn)其方
,風(fēng)云水雨之所由也
。若地道失戒
,則疾風(fēng)涌水
,曠旱之災(zāi),百谷不實(shí)也
。一切草木
,皆謂之谷
。經(jīng)言:地?zé)o以寧
,將恐發(fā)。謂山崩川竭
,萬物災(zāi)傷
,皆由王者咎。先見兆于天
,次降災(zāi)于地也

在數(shù)為五行
,東方木九
,南方火三,西方金七
,北方水五
,中央土十二
。雖中央而位在四季

五數(shù)失戒,則水火相薄
,金木相傷
。五數(shù)推移
,四時(shí)以成
,若其有失,則災(zāi)癘刀兵
。西升經(jīng)曰:五行不相克
,萬物盡可全也。
在治為五帝
,東方太皞木
,南方炎帝火
,西方少皞金
,北方顓頊水
,中央黃帝土也

五帝失戒,則祚夭身亡
。五帝為帝王更治
,五行相生,隨方受任
,若失戒暴虐
,則國祚不長,身不獲壽也

在人為五藏
,肝屬木
,心屬火,肺屬金
,腎屬水,脾屬土也。
五藏失戒
,則性發(fā)狂
。所行過惡
,則五藏失神
,五藏失神,則令人性狂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裰^僻也
。尋五戒以防五惡
。為惡各有所生,但一惡便使性狂
,不待五也。今言五者
,總其 數(shù)耳
。經(jīng)云:馳騁田獵
,令人心發(fā)狂
。心為五藏之主
,故舉其一也
。故后章云:失一則命不成
。又尋戒旨
,自天及人,皆云失戒而致災(zāi)祥者
,明為息之起
,起自由 人
。是以帝王有慶
,兆民賴之
,如有不善,則天下受殃
。故知三才等治
,得失必同
。又自天至人
,雖有五條,為失之本
,在人而已

故次章云:戒于此者
,而順于彼也
。老君曰:是五者
,戒于此而順于彼
。謂上來五事
,悉在于人
,故云戒于此也
。順于彼者
,理也
。夫息之所生
,由于違理,若順理而行
,復(fù)何戒乎
?明為戒于過耳
,若過而不戒
,禍息之興
,豈可讓也

故殺戒者,束方也
,受生之氣,尚于長養(yǎng)
,而人犯殺
,則肝受其害
。氣數(shù)相感
,自內(nèi)于外
。肝主長養(yǎng)
,故一切咸知慕生
。懷殺之性,則逆氣沖肝
,肝氣兇壯
,還自災(zāi)身
,故云害也

盜戒者
,北方也
,太陰之精
,主于閉藏
,而人為盜,則腎受其殃

腎為太陰,陰主閉藏
,故一切咸知收斂
。而人為盜,則腎氣為傷
,故云殃也
。殃者,積惡之應(yīng)者也

淫戒者
,西方也
,少陰之質(zhì)
,男女貞固
,而人好淫
,則肺受其珍

肺為少陰
,金性堅(jiān)貞
,故男正女潔
。而人好侄
,則肺氣枯竭
,故云珍珍惡氣也
。旱災(zāi)日珍也

酒戒者,南方火也
,太陽之氣
,物以之成
,而人好酒
,則心受其毒
。心為一身之主,以成乎人
,是太陽之氣也
。好酒之人
,則毒沖于心
,藏府荒廢,以致迷喪者也

妄語戒者,中央土德信
,而人妄語,則脾受其辱
。脾屬土
,土信而有怛
,故言德也
。人之稟性
,以信為本,而人妄語
,則辱歸于己
。脾總?cè)松頌榱x也

五德相資
,不可虧缺
。虧謂廢也
。缺謂傷也
。言人受生
,鈴備此五德
,五德無虧,則終享福吉
,故云不可虧缺者也

老君曰:此五失一
,則命不成
。向辯人身
,各有所生
,此名毀犯
,虧缺之咎
,故云命不成
。命不成者,謂不全其性份及天年也
。元命包曰:行正不過得壽命。壽命
,正命

是故不殺者
,乃至無有殺心
。夫殺心之起,起于不戒
,遂至增甚
。今言乃至無有殺心者
,自微自防也。
自有雖不手殺,或因人行殺,或勸人行殺
,或看人行殺
,或使人行殺,而心不為惡
,皆同于殺也
。所以然者,皆由有殺心
。若其不戒,終不能成就者也

不盜
,乃至無有邪取
。謂貪盜之人
,始于小竊
,小竊不戒
,遂至大取
。或因公利私
,或憑法招物
,或依恃勢力,封山畋澤
,或誘說癡愚,以役其力
。如此而得,皆非正理
,同于盜
,故云乃至無有邪取
。明非正偷盜也
,貪婪皆是者也

不淫,乃至無有邪念
。淫者,皆由放咨
,或男或女,情欲不一
。尋五戒之重,莫過于淫
,亡身喪家
,故不復(fù)論。又有不畏罪網(wǎng)
,因法構(gòu)欲
,外托奉道
,內(nèi)實(shí)淫濁
。如斯之徒,實(shí)為巨惡,故云乃至無有邪念
。自非夫妻而行淫者,皆為邪也

不酒
,乃至無有勢力
。夫酒致過
,或因尊上之所勸逼,遂至亂失
。今以戒自持,雖有勢力
,亦不違犯
。酒之傷人,如火不救
,逾多逾盛
,不極而不止者也。
不妄語
,乃至無有漏泄
。真實(shí)之心,則無私惡
。無私惡
,故無有隱諱。無隱諱
,復(fù)何漏泄也

如是可謂成也。前云失一則命不成
,是理未曲備
。今既重說,其義粗顯
,故云如是可謂成也

老君曰:戒中淫酒,能生五惡。淫則奢
,奢則責(zé)
,食則盜,盜則欺
,欺則懼
,懼則殺,此并淫之所能至也
。酒能發(fā)狂
,又能淫。太清經(jīng)云:人身有三萬六千蟲
,皆在五藏皮膚之中
,飲酒則諸蟲唉動,唉動則眾惡興
,眾惡興則無所不為
。故云能生五惡也。
戒者
,戒惡也
。惡世之中,男女權(quán)娌
,罹于骨肉
。讙,謂雜也
。罹
,謂犯也。言淫欲之心
,人乃至不避姓族
,因法混雜,無復(fù)份別者也

上慢下暴
,毀蔑天德。上慢天靈為蔑
,下相殘害為暴之者也

沉酗爭訟,禍命辱身
。沉猶耽也
,狂酒日酗。對闘為爭
,訴理為訟
,害命為禍,陷身為辱也。

妄詐欺狂
,罔有所由
。妄謂妄語。詐謂詐偽
。欺謂妄詐
。之人要求財(cái)利,不顧在此三者也

六親相盜
,非但于她。夫婦
、父子
、兄弟,六親也
。言為盜者
,非但于她,乃至子盜于父
,婦盜于夫二兄弟相盜
,無所不為。
殺害眾生
,利養(yǎng)身口
。殺生治病為養(yǎng)身,宰害供廚為利口也

如此等輩,見生受業(yè)
,永墜諸苦
。生不受戒,唯惡是行
,惡業(yè)增長
,則淪三涂。
備加五惡
,無有休限
。其有五惡者,則入地獄
,備五苦之報(bào)
,無有休息及年限也。經(jīng)云:三涂受報(bào)
,近者一劫

如有出者,言其受對,或有輕重
、如有得
,竟還生人中者也。
當(dāng)在邊夷
,短命傷殘
。邊夷,俚僚也
,其人相食
。此謂殺害之報(bào),受生此地
,若生中國
,則短命及形體不具。
夫婦丑惡
,及不貞廉
。淫報(bào)也。丑謂可憎
,惡謂弊惡
。不貞為淫,不康謂貪也

貧窮凍露
,在處不安,如有財(cái)畜
,為人所奪
。盜報(bào)也。凍露謂居無屋宅
,不安謂饑寒不立
,縱有財(cái)物,則被劫奪
,以償先債也

言說不信,人所不親
。妄語報(bào)也
。其所言說,是之與非
,人皆不信
,既無信義,寧得親友也

意慮昏塞
,眾所慢輕
。酒報(bào)也。生既昏濁
,死無神明
,此之受身,豈得清靜
,故人所輕慢

老君曰:清信男,清信女
,奉持戒行
,見世安樂,無有憂惱
。奉戒持行
,所志者道。眾惡既消
,長與善會
,復(fù)何憂惱哉!夫憂惱者
,由于惡行
,故與惡相牽耳,豈有不為而至者邪

眾所恭敬
,不淫,則為眾所敬也

見者懼喜
,無復(fù)殺心,故一切見之
,莫不懼喜者也

常蒙利養(yǎng),不盜也
。既無邪取
,則人樂給與也

一切歸仰
。不妄語也。所言鈴實(shí)
,誰不歸仰

其智深微,不飲酒也
。則思慮安靜
,入于深微

處在清靜,四大完堅(jiān)
,既受此五報(bào)
,行止所在,人所敬愛
。常清靜
,不雜凡穢,四體也
。外思不加
,則內(nèi)府無傷,表裹堅(jiān)密
,萬病不生也

故能修集眾法,以成道真
。前明無戒
,惡緣果報(bào)。此明奉法
,見世受福
,乃至成道,莫不由之
。又明為道叉修集眾善乃得成真
,故以法明道,以真明人者也

尹喜再拜曰:敢問受持之法
?受當(dāng)為授。戒法既備
,次問授持之儀也
。更起諮端,故再拜而請

老君曰:若男子女人聞法
,生信歸身三寶,此直云男子女人者
,總謂始發(fā)心也
。法謂戒法也。三寶亦日三尊
,亦曰三師
,謂太上之法,太上之法傳太上之法
,是為三也
。故太上為萬法之主
,傳法者為眾學(xué)之師,老君即此法之師
,余法各隨所出

即時(shí)稽顆,言有欲發(fā)心者
,即時(shí)授與
,不待依違,辯其由來
。所以者何
?戒本去惡,但令有心
,何論往行
。且人心多惑,自有善機(jī)蹔起
,回復(fù)退悔
,故承機(jī)而獎,不待終日也

歸身大道
,歸神大道,歸命大道
。此三歸者
,謂身有善惡,神有恐怖
,命有壽夭
,蓋一切眾生之叉有也
。今以此三悉歸于道者
,謂受行法戒,一則生死常善
,不墮惡 緣
;二則神明強(qiáng)正
,不畏邪魔
;三則見世長壽,不遭橫夭
。歸雖有三
,其實(shí)一也
。向言歸身三寶是法
,此言大道是常,即前頌云玄虛之道

男子女人,稱姓名以告誓

舍世邪法
,拾猶離。凡世問所為
,悉是邪法。

奉持正戒
,如手持物
,恒畏遺失。

盡身盡命
,終不毀犯。身語其行
。命言其識
。故盡犯二邊而不毀慢及虧犯也。
于是贊誦
,恭心而受。贊誦五戒之事也
,謂受之身
。三歸既竟于三寶前,稽顆自誓
,一一受解,然后授之
。恭心者
,如對神也。
老君曰
;若復(fù)男子女人受正戒已,進(jìn)求經(jīng)法
,謂五千文者也

先當(dāng)受戒,向言受戒已是受經(jīng)之時(shí)
,今復(fù)云先當(dāng)受戒
。前是受經(jīng)之時(shí),更復(fù)說戒
,若經(jīng)戒具受
,故宜先受戒

一一堅(jiān)凈
,然后授與。辯核已持戒者
,若有漏失,許其自新
,明知所以更授者也

旦暮恭心,不息時(shí)節(jié)
,朝夕禮事,雖復(fù)饑寒
,亦不闕廢
,此是奉經(jīng)之法也。
月修十直
,月有十齋日也。
年用三齋
,一年用三月長齋也

誦經(jīng)萬遍,白日登晨
。闇讀曰誦。晨者
,真仙之域也
。用此齋直,誦經(jīng)萬過
,則獲飛仙。西升經(jīng)云:羅縷妙言
,內(nèi)意不出
,誦文萬過,精誠思徹。此之義也
。十直三齋,別自有經(jīng)也

若為人敷說宣通妙義,大利眾生
,乃拔三涂一切諸苦
。敷揚(yáng)講說
,開導(dǎo)未悟
,則功德廣濟(jì),三涂救拔也

以是功德,能斷宿命
,無量諸根
,得升上清,無復(fù)退墮
。功圓德備,則生死根滅
,上清之道
,無復(fù)退轉(zhuǎn)。此略明學(xué)道之所至也
。始自持戒,終于無為
,舉大法之始終者也

老君曰:清信男,清信女
,在家出家,受持經(jīng)法
,愿樂神仙
,日夜誦讀,求諸妙義
。謂無為至理也。
去諸誼雜,調(diào)心制性
。謂即世學(xué)也
。夫上士學(xué)道在市朝,下士遠(yuǎn)處山林
。山林者,謂垢穢尚多
,未能即誼為靜
,故遠(yuǎn)避人世,以自調(diào)伏耳
。若即世而調(diào)伏者,則無待于山林者也

柔顏善氣
,勸諸男女,心麤則貌強(qiáng)
,意獷則言惡。若和顏軟語
,則見者親愛
,不生忿心也。
遠(yuǎn)離五惡
,受持五戒,供養(yǎng)三寶
。既知至妙之理
,又能份別善惡,則以我所得為敷說
,勸令拾離諸惡緣也。
取令成就
,不擇甘苦
。識有利鈍,性有善惡
,曲己順彼,取令入道
,不為身利
,不辭屈辱
,此為教也。
若具持大戒
,苦行精蔥,布施忍辱
,舍身救物
,謂修行者也。大戒為百八十
、太清等戒。若四明科禁
,眾仙大忌
,皆是學(xué)真之具法也
。精進(jìn)戀謂匪懈布施,凡來求無 不給與
,不吝財(cái)賄
,不問有無。忍辱謂受辱不言
,乃至打馬亦無嘖恨。拾謂見諸危難次往救
,不顧身命
,若見凍餓,剔身給與
,不待有求,是為拾也

若復(fù)離世獨(dú)往幽柄
,專想至寂,眾難不驚
,謂耽神者也。離世山柄
,以避誼濁
,獨(dú)往無群,無復(fù)她念
。專謂志一
。想謂思神至之者也。寂謂定也
,此專定心
,智定內(nèi)安,非復(fù)外難榮辱所驚也

必至無為。言修此等行
,鈴果無為之真也

尹喜曰:奉經(jīng)有犯乎?持戒善惡既備于前
,夫知奉經(jīng)凌犯罪失。云何
?此總問眾經(jīng)非止五千也
。前頌云悉歸太上經(jīng),此后又明破法及授受之難
,推此故知也。斯乃尹喜相資發(fā)
,故令出罪福之事耳

老子曰:十有三者也。經(jīng)云: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言奉經(jīng)順法
,則獲長生
;違戒犯惡,則動之死地
。既答所問罪失,故直云十三也

尹喜曰:何謂也
?問十三之事也。

老子曰:爾諦聽之
。既更有所明,故復(fù)戒

十有三者
,六塵六識
,皆由于心。六塵謂六入也
。以其所入能穢染正性,故言塵也
。六識
,即六入之根,能起份別
,故云識也。心為其主
,是為十三
,下卷具解。凡 致惡之由
,因十三起,入善之由
,因十三滅
。入善為生
,為惡而死。死生之謂
,非止此身也
。謂修善不已,以至成道
,成道之日,豈得非生
?故經(jīng)云出也
。為惡不 息,遂淪地獄
,豈非死乎
?故經(jīng)云入也

是故淫貪疾志
,淫之所起,由于色取
,故在十三之端
。夫淫叉有貪,而貪者不叉皆淫
。然貪之為病
,非但在于富貴,乃至貪名貪世
。不欲人在己先病者,妬嫉也
,嫉彼而勝我也
。恚謂真恚也。貪嫉既起
,嗔恚自生者也。
欺盜妄詐
,違戒取物
,是為欺盜,謂欺心者也
。自詭要時(shí),是為妄詐
,是用權(quán)數(shù)茍得者也
,所謂民之賊矣。
綺言兩舌
,辭非而澤,謂之綺言
。反覆是非
,是為兩舌。皆綠欺詐而有

諂利持權(quán),口忌災(zāi)祟
,明言禍福
,卑辭高物,以要利人
,是為諸也
。憑恃時(shí)威
,自我制物
,是為權(quán)也
。夫謟之甚者,乃至祈神祭鬼
,以求曲右也。
溷集破法
,男女無別為溷
。破法者,謂有此等事也
。始則食淫,終于混集
,并皆相因而至之也

非清信也。如此皆之死地
,尚非清信,況復(fù)奉經(jīng)者乎

天網(wǎng)不失
,引經(jīng)明事也。夫天網(wǎng)雖疏
,報(bào)對之理,鈴無遺失也

生死無地
,生謂見報(bào)
,死謂考對
,無地可逃也
。答所間十三畢
,此以下乃明罪報(bào)也。
如此等人
,非其智份
。由無智識起諸罪業(yè)
,故于法無份也

染垮至法,毀廢善根
。法法相傳
,如樹有栽,生長不絕
,是為善根
。如此惡行,日相深漬
,善根豈得不廢?
不為善人
,之所知識
。所行既惡,則惡惡相知
,愚下之類自多黨。善人謂才識高明德勝者也

備眾生身
。皆由前綠,無有慧業(yè)
,故令今生,得此愚癡
。夫言愚癡者
,謂造諸惡業(yè)也,非謂無所解矣
。生既無善,死墮三涂
,受眾生身
。眾生萬等,各隨綠報(bào)而備得其身者

種于侄欲
,無所憎避
。眾生所以繁多
,由其種類娌欲故也。謂因法行侄而受此報(bào)
,猶雞犬等在于人中無所避就
,得類便為,亦無憎愛
,皆由前業(yè)之所行者也

常懷怖畏。因往貴取之報(bào)也
。餓鬼之中,復(fù)有萬品
,雖云是餓
,有時(shí)得足。此言無足者
,便是未嘗塹飽也。
若在地獄
,五痛無間
。地獄受苦,有時(shí)而息
。此言無間
,是時(shí)無休息也
。五痛猶五苦也
,明三涂報(bào)應(yīng)如此。
如此受身
,備諸苦惡。三涂報(bào)盡
,出生人中
,則形體不具,備諸殘疾
,或瘡癢疥癩
,可惡之極者也

物所懷惡
,非但于人,乃至畜生
,亦有憎惡。

無有救治
,疾既可惡,則人無治者
,此是穢慢浮法之報(bào)應(yīng)也

生死輸轉(zhuǎn)
,無聞無見
,無聞
,謂不信法教。無見
,謂不值善綠
。此總明十三
,破法之罪
,生死所之也。

皆由一念中生至無數(shù)念
,其對無窮。夫?yàn)閻赫呤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原缺?/span>

老君音誦誡經(jīng)

老君曰:煩道不至,至道不煩。按如修行諸男女官見吾誦誡科律
,心自開悟
,可請會民同友
,以吾誡律著按上,作單章表奏受誡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官
、箓生初受誡律之時(shí)
,向誡經(jīng)八拜,正立經(jīng)前
。若師若友
,執(zhí)經(jīng)作八胤樂音誦
。受者伏誦經(jīng)意卷后訖
,后八拜止。若不解音誦者
,但直誦而已
。其誡律以兩若相成之,常當(dāng)恭謹(jǐn)
。若輾轉(zhuǎn)授同友及弟子
,按法傳之。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官、箓生未使寫經(jīng)誡律脫誤增損一字
;有不得抄撮寫誡三紙二紙
,不說卷首,使科律不具
,災(zāi)當(dāng)及身
。吾此科誡
,自有典事之官
,隨經(jīng)誡監(jiān)臨。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吾漢安元年以道授陵
,立為系天師之位
,佐國扶命
。陵以地上苦難,不堪千年之主者
,求乞升天
。吾乃勉陵身元元之心
,賜登升之藥
、百煉之酒,陵得升云 躡虛
,上入天官
。從陵升度以來
,曠官寘職
,來久不立系天師之位。吾使諸州郡縣土地真官注氣
,治理鬼事
,領(lǐng)籍生民戶口
,不用生人祭酒理民濁亂之法
。而后人道 官諸祭酒
,愚闇相傳
,自署治箓符契
,攻錯經(jīng)法
,濁亂清真
,言有三百六十契令,能使長生
。鬼神萬端
,惑亂百姓
。授人職契錄
,取人金銀財(cái)帛而治民戶,恐動威 逼
,教人(貝危)愿匹帛
、牛犢
、奴婢
、衣裳,或有歲輸全絹一匹
,功薄輸絲一兩
。眾雜病說
,不可稱數(shù)
。妄傳陵身所授黃赤房中之術(shù),授人夫妻
,淫風(fēng)大行
,損辱 道教
。有祭酒之官
,稱父死子系,使道益荒濁
。誡曰:道尊德貴
,惟賢是授
。若子胤不肖
,豈有繼承先業(yè)?有祭酒之官
,子之不肖
,用行顛倒,逆節(jié)縱橫
,錯亂道 法
,何有承系之理者乎?鐵券首云:父死子系何
?是近世生官王者之法制耳
。吾今未立地上系天師正位
,據(jù)聽道官愚闇相傳
,自署治箓。諸道官祭酒可簡賢授明
,末 復(fù)按前父死子系
,使道教不顯
。吾論一事
,吾豈死有子孫,系吾老君天師之后
?天道無親
,惟賢是授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吾得嵩岳鎮(zhèn)土之靈集仙官主表聞稱言:地土生民曠官來久,世間修善之人求生科福
,尋緒詐偽經(jīng)書
,修行無效
,思得真賢正法之教
,宜立地上系天師之位為 范則。今有上谷寇謙之
,隱學(xué)嵩岳少室
,精煉教法
,掬知人鬼之情
,文身宜理,行合自然
,未堪系天師之位
。吾是以東游
,臨觀子身
,汝知之不乎
?吾數(shù)未至,不應(yīng) 見身于世
。謙之!汝就系天師正位
,并教生民
,佐國扶命
,勤理道法
,斷發(fā)黃赤
。以諸官祭酒之官校人治箓符契
,取人金銀財(cái)帛,眾雜功(貝危)愿
,盡皆斷禁
,一 從吾樂章誦誡新法
。其偽詐經(jīng)法科
,勿復(fù)承用。謙之受誡二宿三日
,掬尋窈冥之情
。老君召,謙之臨言:臣以蒙覆
,愚而不進(jìn),有不賜長生神藥
,不能役使鬼神
,何 能化惡為善,消災(zāi)伏異
,師范之則?愿道哀念
,賜存生命
,須老君出于世之時(shí),得有神藥之應(yīng)
,皆道氣入身,乃敢受系天師之位
。愿錄愚誠
。老君曰:吾以汝受天官 內(nèi)治
,領(lǐng)中外官,臨統(tǒng)真職
,可比系天師同位。吾今聽汝一讓之辭
。吾此樂音之教誡
,從天地一正變易以來,不出于世
。今運(yùn)數(shù)應(yīng)出
。汝好宜教誡科律
,法人治民
。 祭酒按而行之,奉順誡約之后
,吾當(dāng)?下九州四海之內(nèi)土地真官之神
,騰籍戶言
。其有祭酒
、道民奉法有功,然后于中方有當(dāng)簡擇種民
,錄名文昌宮中
。若道官祭酒 不閑教化者
,導(dǎo)及養(yǎng)生之術(shù)
,有疑事不了,汝當(dāng)與決之
。份明順奉行如律令

太上老君樂音誦誡令文曰:我以今世人作惡者多
,父不慈
,子不孝,臣不忠
,運(yùn)數(shù)應(yīng)然
,當(dāng)疫毒臨之
,惡人死盡
。吾是以引而遠(yuǎn)去,乃之昆侖山上
。世間惡人
,共相 魚肉
,死者甚多
。其中濫枉良善
,吾愍之辛苦,時(shí)復(fù)東度
,覆護(hù)善人
。九州四海之內(nèi)土地真神
、五岳官屬盡集對
,各說土居好德異同,林言事實(shí)
,稱今世人惡
,但作 死事
,修善者少。世間詐偽
,攻錯經(jīng)道
,惑亂愚民,但言老君當(dāng)治
,李弘應(yīng)出。天下縱橫
,返逆者眾
;稱名李弘,歲歲有之
。其中精感鬼神
,白日人見
,惑亂萬民
, 稱鬼神語。愚民信之
,狂詐萬端
,稱官設(shè)號
,蟻聚人眾
,壞亂土地。稱劉舉者甚多
,稱李弘者亦復(fù)不少
。吾大瞋怒,念此惡人
,以我作辭者
,乃爾多乎!世間愚癡之 人
,何乃如此
!吾治在昆侖山
。山上臺觀眾樓
、殿堂宮室,連接相次
;珍寶金銀
、眾香種數(shù),雜合錯飾
;蘭香桂樹,窮奇異獸
;鳳凰眾鳥
,棲于樹上;神龍騎驥
,以 為家畜;仙人玉女
,盡集其上
。若欲游行,乘云駕龍
,呼吸萬里
。天地人民鬼神令屬于我
,我豈用作地上一城之主也
?我不愿之。若我應(yīng)出形之時(shí)
,宜欲攻易天地
。 經(jīng)典故法
,盡皆殄滅
,更出新正。命應(yīng)長生之者,賜給神藥
,升仙度世
,隨我左右
。惡人化善
,遇我之者,盡皆延年
。若國王天子
,治民有功,輒使伏杜如故
;若治 民失法,明圣代之
,安民平定之后
,還當(dāng)升舉,伏宅昆侖
。我出之時(shí),乘駕九龍之車
,龍有九色連錢斑文
,車有羽蓋十二出,檀梓為車
,飾以金銀珠玉,雜色?異
, 不可目名。征召天下真官
、海岳
、風(fēng)伯、雨師
,役使萬鬼。傾天綱
,縮地脈
。廻轉(zhuǎn)天地,如廻我身
。把捉日月
,能令天地晝闇。仙人玉女軿車侍從
,鐘鼓音樂遍滿虛 空
,百獸真徒,鳳凰眾鳥翔于其上
。天地運(yùn)動
,人眾鬼兵
,無有邊際
,見我威光,無不弭伏我哉
!愚人狂詐無端
,人人欲作不臣
,聚集埔逃罪逆之人
,及以奴仆隸皂 之間,詐稱李弘
。我身寧可入此下俗臭肉奴狗魍魎之中
,作此惡逆者哉?世人奸欺
,誦讀偽書,切壞經(jīng)典
,輸吾多少
,共相殘害。豈不痛哉
!吾出誦誡,宜令世人咸 使知聞
,好加思尋
,努力修善。修善功成
,可得遇真
,延年益筭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吾初立天師,授署道教治箓符契
,豈有取人一錢之法乎
?喻如生官署職,有財(cái)錢若干
?吾今并出新法
,按而奉順。從今以后
,無有份傳說愿輸送
。放署治 箓
,無有財(cái)帛
。民戶雜愿、歲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廚具產(chǎn)生男女
、百災(zāi)
、疾病、光在眾說廚愿
,盡皆斷之
。惟有校藏三份收一,即其民市買計(jì)廚會
,就家解散
,易復(fù)可詣師治
。 民有病患
,生命有份,唯存香火
,一心章表,可得感徹
。唯聽民戶歲輸紙三十張,筆一管
,墨一挺
,以供治表捄度之功。若有道官濁心不除
,不從正教,聽民更從新 科正法、清教之師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祭酒之官,遷功之后
,子孫清澈聰明
,閑練鬼事
,可就明師受署治箓符誡
,承繼父后。若子孫用行顛倒
,與俗不別
,不順科約者
,諸官平處
,奏表天曹,聽民更受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民或有家宅說愿廚具
,不由師治者
,師即時(shí)使還,令民市備為會解散

老君音誦誡曰:道民不練科法,不能精勤香火
,消災(zāi)散禍
;及病痛行來
,憂慮縣官光在
、眾諸欲有保說者,盡不聽聽先啟
。何以故也?此戶安道以求福
,是誤事也
。自今以后,道民若有求愿
,先修廚會之具請
。若集啟設(shè)求愿,其一事求上之
,收福無她。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官授署職治符箓
,隨家豐儉,意欲設(shè)會
,任意人數(shù)。三人以上
,復(fù)能重設(shè)諸肴
,和會可通
。若不能者
,無苦也。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廚會之上齋七日,中齋三日
,下齋先宿一日
。齋法:素飯菜
,一日食米三升
,斷房室,五辛
、生菜、諸肉盡斷
。勤修善行
,不出由行,不經(jīng)喪穢新產(chǎn)
。欲就 會時(shí),向香火八拜
。使大德精進(jìn)之人在坐首。作好飯盤在坐上
,頭人別作盤
。其參同不奉道者,請會無苦
。而世間愚人,真以所奉不同
,便作異意不齋
,慢道科法, 不為主人求思恭肅之故
。坐會之中,瞋恚無常
。從今以后
,諸官以意科處
,思尋妙旨
,茍能同心福愿之人,參爾無苦
。會既還家,為主人燒香
,徑宿三過香火
,箋 言:為甲乙之家所請廚會,解求某事恩福
,愿得道氣覆護(hù)。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廚會之法
,應(yīng)下三盤:初小食
、中酒
、后飯。今世人多不能三下盤
,但酒為前,五升為限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男女官受治箓,天官叩章
。順誡之人
,萬邪不惑。當(dāng)喻如生官臣使
。夫有職之人,道民豈能欺犯者乎
!道官祭酒
,愚闇相傳,自署治箓
,為請佩千部將軍吏 兵
,相惑亂請之偽,吏兵衛(wèi)護(hù)
,盡皆無有。正可常佩受署某官而已
。通神得道之人
,遇值仙官諸受職箓者,不得五人三人吏兵給吏
;然地上愚人,自署相放
,何可能 有此百千萬重將軍吏兵管護(hù)者哉
?從今以去
,故時(shí)為事
,未復(fù)承用。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請客就會,人習(xí)嚴(yán)整衣服
,如生官天子殿會
,恭肅共同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民奉戶師,如生民事官等
。言則稱道民。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其受治箓誡之人
,弟子朝拜之
,喻如禮生官位吏
,禮法等同。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官祭酒授人職治符箓
。但與其道
,受佩之后,不能精進(jìn)
,違科犯約,用行顛倒
,奸怨非法
,游行民間,讀偽科律
,詐惑萬端。世間不奉道之家
、民有疾病 危困
,輙便改動我道者,當(dāng)與冶差
。愚人無智,輙便動移
,操米束薪
,投戶治病
,謂病當(dāng)差
,返受死亡。死亡之后
,先以功變,所還本屬
,輙即為民
。然病者得差, 便言得道恩福
,言道有神
,唱告于世。世人聞之
,有喪禍變在縣官,復(fù)有改屬歸化之者
,戶口漸多
。而戶生、祭酒
,顛倒無常,用行逆節(jié)
,淫盜殺生
,體性短少
,逼 迫恐動,衒神賣道
。其于無則詐見老君
,兼復(fù)感悟
。如是神教語
,致使民心懷嘆恨積
,有復(fù)道官:我俱奉戶主
,何以不如她師奉事禮拜
,使人有暫,正欲更就明賢
, 言科法難犯
。如此之徒
,毒可檢校,其衰禍阨運(yùn)
,命有長短,自有一定,非是愚人道官所能延遠(yuǎn)
。詐惑之人
,濁亂道法。若有此輩
,此諸官參詳所集化戶,作廚會
, 取民辭狀
,道官連名表章
,聽民改屬,民不得輙自移叛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吾觀視世間凡愚祭酒
,化戶領(lǐng)民
,上章奏,上練文書
,多者十紙、五紙
,少者三紙
、二紙。多之以少
,都無頭緒。萬億章奏
,達(dá)者無一
。何以爾者
?土地真 官
、典事主者,懼罪相連
,覆停稽違
。吾今并出音誦歌誡
,宣勑諸官章書之法,如似生官文書
,可得達(dá)理
。凡愚道官,不練章表奏
,不就于明能學(xué)習(xí)練法。世間道官 遷達(dá)亡人
,度星作為二十
、三十紙,千萬美說于事
,不如修謹(jǐn)善行,齋練苦身
,香火自纓
,百日功建,為先亡父母遷度魂靈
。月月單章,言達(dá)齋功
,勝于千通度星游 說之事
。齋功不達(dá)
,無有感徹之理
。先齋立功,卻上度星章
。無有雜色米絲紙筆,正為先亡集賢會燒香
,免亡人
,最上,可不度星
。煩道不至,至道不煩
。從今以 后
,思尋誦誡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官
、箓生、男女民燒香求愿法:入靖東向
,懇三上香訖,八拜
,便脫巾帽
,九叩頭
,三摶頰
,滿三訖,啟言:男官甲乙今日時(shí)燒香愿言上啟
。便以手捻 香,著爐中
,口并言:愿甲乙以年七以來
,過罪得除,長生延年
。復(fù)上香
,愿言:某乙三宗五祖
、七世父母、前亡后死
,免離苦難,得在安樂之處
。后上香
,言:愿 門內(nèi)大小口數(shù)端等無她,利害來錢
,出入滑易。復(fù)上香:愿仕官高遷
。復(fù)上香:愿縣官
、口舌
、疾病除愈
。一愿一上香。若為她人愿通亦無苦
,十上、二十上、三十 上
,隨愿
。齋日,六時(shí)燒香
。寅、午
、戌
、亥
、子
、丑是六時(shí)。非齋日
,朝暮。辰巳之日
,天清明
,夜半北向悔過,向天地叩頭百下
,三十六摶頰三過,三百下以為 常
。則先緣福深者
,通神在近;先緣福淺者
,八年得仙。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三會日
,道民就師治
,初上章籍時(shí)
,于靖前南正北向行立定位,各八拜
、九叩頭、九摶頰
,再拜
,伏地請章籍訖
,然后朝賀師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官祭酒修行之法,復(fù)歷民間
,東西南北,行來出入
,直身直面
,一向直去,不得左右顧盻
。到民家不得妄有瞋怒,有呵譴
,食飲好惡
,床席舍廬,眾雜論說是非
。不可得先到貴豪富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囝櫄v民儀
,先到寒貧家
,教誨求福,使科約具備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男女箓生及道民家有奴婢
,不得喚奴婢
,當(dāng)呼字。若有過事
,不得縱橫撲打,但以理呼在前
,語:甲乙
!汝有此事,應(yīng)得杖罰
。令受之
。若責(zé)數(shù),奴婢自當(dāng)糺罪
,無有怨恨之心
。道官
、道民出言吐氣
,不得言說死事,此道民之大忌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世間有承先父祖事道
,自作一法
,家宅香火;復(fù)有承先祖作祭酒之官者
,民戶無知
,言父死子系
,更不正屬戶師
。民氓同淫祠邪令
,眾雜邪令非一,放言奉 道
。見她官政治祭酒,使復(fù)禮拜
,言:我是道民
,意欲就正,復(fù)懼衣?牙神與之災(zāi)考
。如此之人,為請作道會
,滿三
,約正誡
。若不從令
,勿復(fù)重請
。如此之徒,奸 情不已
,非是天民,不如請諸不奉道之民
。何以爾者
?等是天民,統(tǒng)一道治
,然則別屬有參會更好,豈比之奉道無師而有衷心乎
?道官祭酒宜以參會
。更言
,據(jù)是民 可請為客
,此乃違失事多,宜如詳酌
。若請為客,以刑律論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民求福愿廚,先刺客齋
。上中下齋隨意。明當(dāng)設(shè)會
,今日請客來在主人家中宿
。諸求愿還,官眾共保乃行,出無她適
。雞鳴至日出
,盡皆上廚之列,來致 仙官
。唯解先亡廚,平旦至日中為限
。若人士從愿到官
,一切郡縣及以公侯卿相伯子男封土
,隨意欲設(shè)廚可作耳
。求宰民
,得腹心,土居安寧
,風(fēng)雨時(shí)節(jié),隨意而 設(shè)
,無有先科
,今不限人頭數(shù),不設(shè)亦復(fù)無苦
,但精勤香火。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氣百千萬重
,自從開辟,黃燧之治
,門有仙圣。從今以來
,人偽道荒
,經(jīng)書舛錯,后人詐偽仙經(jīng)圖書
,人人造法。天下經(jīng)方
,百千萬億
;草藥萬種
,萬藥 百數(shù)
。后人樂道長生,循放無效者何
?然愚人意短,不達(dá)至妙
。長生至道
,仙圣相傳,口訣授要
,不載于文籍
。自非齋功,念定通神
,何能招致
,乘風(fēng)駕龍
,仙官臨 顧
,接而升騰?服食草藥
、石藥
,服而得力之者
,此則仙人奏表上聞
,遣仙人玉童玉女來下臨,天官神藥參入份數(shù)
,一草一人得力,一石一人得力
。服氣方法
,亦俱 等同。今世人豈能達(dá)此理乎
?不降仙人,何能登太清之階乎
?而案藥服之
,正可得除病壽終,攘卻毒氣
,瘟疫所不能中傷。畢一世之年
,可兼谷養(yǎng)性
,建功齋靖
,解 過除罪
。諸欲修學(xué)長生之人,好共尋諸誦誡
,建功香火
,齋練功成
,感徹之后
,長生可克
。抱樸子者
,未明蓋世
,掬合前賢諸家經(jīng)方,造經(jīng)勸仙
,內(nèi)外卷首
,言仙之 可得
,可開悟人心
,承前多有遺經(jīng),亦復(fù)不妄造出意
,不犯改經(jīng)詐說之罪。造經(jīng)勸仙
,功過自保補(bǔ)
,后身當(dāng)?shù)孟扇酥A。諸有修道之人
,勿復(fù)承按前人偽書經(jīng)律。今 世人習(xí)讀美經(jīng)典
,可益得身朝
,但富貴,為子孫資蔭耳
。無有長生登仙之階,欲求生道
,為可先讀五千文最是要者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靖舍外
,隨地寬窄別作一重籬障,壁東向門
。靖主人入靖處
。人及弟子盡在靖外
。香火時(shí)法
,靖主不得靖舍中飲食,及著鞋靺。入靖坐起言語
,最是求福大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址踩巳刖赣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盡皆束帶。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官、道民有死亡
,七日后解穢
,家人為亡人散生時(shí)財(cái)物,作會隨人多少
,可參請俗民,無苦
。為亡人過度設(shè)會
,功滿三,復(fù)欲設(shè)會
,隨意,能備可作
;若不能備
,無苦,勤香火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為亡人設(shè)會
,燒香時(shí)
,道官一人靖壇中正東向
,箓生及主人亦東向
,各八拜、九叩頭
、九摶頰
,三滿三過止
,各皆再拜懇
。若人多者
,亦可坐禮拜、叩頭
。 主稱:官號姓字,上啟無極大道萬萬至真無極大道
。以手捻香,三上著爐中
,口并言:為亡者甲乙解罪過,燒香愿言
。余人以次到壇前
,懇上香如法,盡各各訖
。靖 主上章,余人當(dāng)席拜
。主人東向叩頭上章
。訖,設(shè)會解坐訖
,靖主入靖啟事,為主人求愿收福言
,當(dāng)時(shí)主人東向叩頭
。坐罷,出時(shí)客向靖八拜而歸家焉
。主人一宿之 中,滿三過燒香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民家有疾病
,告歸到宅
。師先令民香火在靖中,民在靖外
,西向散發(fā)叩頭
,謝寫愆違罪過
,令使皆盡
,未有藏匿
,求乞原赦。若過一事不盡
,意不實(shí),心 不信法
,章奏何解
?師亦自別啟事云:民某甲求乞事及病者亦道首過。若過盡者
,師自得好感應(yīng);若過不盡
,師亦不得好感應(yīng)報(bào)
。首過時(shí)為可并行符,承銜民首辭上 章
。一日三過。上三日后
,病人不降損
,可作解先亡謫罰章。病家晝則向靖叩頭
,夜則北向,向天地叩頭首過
,勿使一時(shí)有闕
。病家惶怖
,欲有所說錢財(cái)廚愿
,勿聽 之。若能備廚請客
,三人
、五人
、十人以上
,隨人多少,按如科法設(shè)會
。會時(shí),客
、主人
、病者考禮拜燒香
,求乞救度病者。設(shè)會訖
,客歸到家,為病者燒香叩頭
, 一宿之中滿三過
,以病者救度禮,叩頭
、燒香同法。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民不慎科法,淫犯殺生
,宜校贓物計(jì)錢,使還民家
,自市廚具
,師得與表章解散。當(dāng)作會時(shí)
,主人眾客前向香火八拜叩頭、三十六摶頰
,滿三訖
,再拜, 手捻香著爐中
,并告言:某甲啟太上大道:甲乙是肉人無知,奉科許祠某官求其事
,并復(fù)有以塞詰之者
。今依科輸贓直,為廚具請客證明
。以從今以后,生死付道
, 不敢以前為比
。乞愿得在赦格之例,蒙恩生活
,道氣哀念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男女道官
,濁亂來久
;有作祭酒之官,積勤累世
,貪濁若身,化領(lǐng)求復(fù)
,經(jīng)數(shù)余載
,贓錢埔說,貪穢入己
。此是前造詐言經(jīng)律。此等之人
,盡在地獄
。若有 罪重之者,轉(zhuǎn)生蟲畜
,償罪難畢。吾故出音樂新正科律
,依其頭領(lǐng)
,欲使通道,以通人情
。清身潔己,與道同功
,太上清氣當(dāng)來覆護(hù)
,與民更始,改往修來
,一從新 科為正。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氣百千萬重
,前賢后圣,修學(xué)長生
,盡遇仙官,人人各得一重之氣
,而得升度之后
,終不載于文籍
。房中之教
,通黃赤經(jīng)契有百二十之法
,步門庭之教, 亦無交差一言
。自從系天師道陵升僊以來
,唯經(jīng)有文在世
,解者為是何人
?得長生飛仙者,復(fù)是何人
?身中至要、導(dǎo)引之訣
,盡在師口
,而筆諜之教,以官人心
。若 開解信之者
,執(zhí)經(jīng)一心
,香火自纓,精練功成
,感悟真神
,與仙人交游
,至訣可得
。今后人詐欺,謾道愛神
,潤飭經(jīng)文
,改錯法度
,妄造無端
,作諸偽行,遂成風(fēng) 俗
。勸教天下男女受佩契令
,愚闇相傳
。不能自度
,而相領(lǐng)弟子
,惑亂百姓,犯罪者眾
,招延災(zāi)考。濁欲道教
,毀損法身
。吾誦誡斷改黃赤,更修清異之法
,與道同 功。其男女官箓生佩契黃赤者
,從今誡之后
,佩者不吉。若有不慎之人
,所居止土地真官注氣、靖治典者使者
,當(dāng)自校錄
,吾與之災(zāi)考,死入地獄
,若輪轉(zhuǎn)精魂、蟲 畜
、豬羊而生
,償罪難畢。吾觀世人夫妻修行黃赤
,無有一條按天官本要,所行專作濁穢
,手犯靖廬治官禁忌
,而天官、仙人
、玉女尚不犯治室之法。吾今以黃赤貪 濁道教來久
,無有真正
。愚闇相傳,盡各不得其中正。時(shí)有清真潔素之人
,無經(jīng)律錯亂
,吾盡欲災(zāi)除此輩之人,不令而犯
,誅誚之暴
,是以先令誡約,遷遣一教
。然 房中,求生之本
,經(jīng)契故有百余法
,不在斷禁之列。若夫妻樂法
,但懃進(jìn)問清正之師,按而行之
,任意所好
,傳一法亦可足矣。今世濁惡
,有形之人流轉(zhuǎn)精神
,罪緣 難消
。是以誡約,要須齋功
,與返為始,雪罪除愆
,乃得感悟真仙
。男女官努力修齋,尋諸誦誡
,香火建功
,仙道不遠(yuǎn)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從系天師升仙以來
,曠官寘職,道荒人濁
。后人諸官愚闇相傳,自署治箓符契
,氣候倒錯
,不可承準(zhǔn)。吾本授二十四治
,上應(yīng)二十八宿,下應(yīng)陰陽二十四 氣
,授精進(jìn)祭酒
,化領(lǐng)民戶。道陵演出道法
,初在蜀土,一州之教
,板署男女道官
,因山川土地郡縣,按吾治官
、靖廬、亭宅
,與吾共同領(lǐng)化民戶
,勸惡為善。陽平 山名
,上配角宿。余山等同
。而后人道官不達(dá)幽冥情狀
,故用蜀土盟法,板署治職?令文曰:今補(bǔ)某乙鶴鳴
、云臺治
,權(quán)時(shí)箓署治氣職
,領(lǐng)化民戶
,質(zhì)對治官文書。 須世太平,遣還本治
。而九州土地之神章表文書,皆由土地治官真神而得上達(dá)
。有今聞道官章表時(shí)
,請召蜀土治宅君吏、她方土地之神
,此則天永地隔,人鬼胡越
。 吾本下宿治
、號令之名,領(lǐng)化民戶
;道陵立山川土地宅治之名耳
,豈有須太平遣還本治者乎
?從今以后
,諸州郡縣男女有佩職箓者,盡各詣師改宅治氣
,按今新科
, 但還宿官
,稱治為職號
。受二十四治中化契令者,發(fā)號言:補(bǔ)甲乙正中官真氣角宿治
。以亢宿、氐宿
、房宿二十八如法
。上章時(shí)直言臣而不得稱真人。若靈箓外官
, 不得稱治號
。其蜀土宅治之號
,勿復(fù)承用。若系天師遺胤子孫在世
,精循治教
,領(lǐng)民化者,不得信用諸官祭酒為法律
,上章時(shí)不得單稱系天師位號
,當(dāng)稱職號名,與 諸官同等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夫?yàn)榈拦僬渭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進(jìn)善舉賢
,領(lǐng)受弟子,授人職治誡箓符契
。進(jìn)一賢善
,除過十年
,求仙速達(dá)
。進(jìn)一佞一惡,反罪十年
,求仙求福
,終不可得
。其投道門 之民欲為弟子者
,當(dāng)觀望情性,與約誡相應(yīng)者
,三年體能修慎法教
,精進(jìn)善行
,心無有退
,志無傾邪,乃可授箓誡
,納為弟子
。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中官正氣宿治祭酒得授人職箓誡
。其箓生之人,不得妄授人誡箓
。若不領(lǐng)民戶受中治箓者
,當(dāng)受中治散氣祭酒職
。若上靈官不領(lǐng)民戶
,受外官散氣祭酒職
。 其外官祭酒治民者,坐會時(shí)
,百五十箓下坐。若中官治民正氣祭酒子息
,受治署中官
。中官宿治、散氣祭酒在父民聞行章
,稱文治氣上章
;若她官祭酒民聞
,自治氣 上章
。若求生之人,一身自度
,不化愚俗,不領(lǐng)民戶
,亦可直受中官上仙赤天七十五將軍箓生起
,亦在外治祭酒上。明慎奉行如律令

老君曰:道官
、道民
,其先亡祖曾父母
,幽謫不解,復(fù)注子孫
,若齋功不達(dá)
,章書謬說多言
,十通百通
,無益于事。要先齋
,感徹之后
,乃可章表
,證達(dá)齋功
。章書 之法,不須多重
。重?zé)崽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不如不上
。齋滿百日
,一齋功達(dá)。表章之日
,兼能請賢
,隨多少人數(shù),設(shè)會拯捄
,收福益仁。若不能備者
,但就師表章
,遷達(dá)亡人。 若祭酒者
,日日可言。齋功滿百日
,就師表章
。明慎奉行如律令。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薦文章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2023-07-17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德道經(jīng)
2023-04-21
德道經(jīng)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道德經(jīng)》
2023-04-21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道德經(jīng)》
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jīng)
2023-04-21
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jīng)
太上老君說了心經(jīng)
2023-04-21
太上老君說了心經(jīng)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
2023-04-21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
太上老君日用妙經(jīng)
2023-04-21
太上老君日用妙經(jīng)
老子《西升經(jīng)》
2023-04-21
老子《西升經(jīng)》
老子《妙真經(jīng)》
2023-04-21
老子《妙真經(jīng)》
老子《道德經(jīng)》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jīng)碑本
2023-04-21
老子《道德經(jīng)》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jīng)碑本
老子《道德經(jīng)》
2023-04-21
老子《道德經(jīng)》

Copyright ? 2023-2024 大道家園 版權(quán)所有
身體不適時(shí)請至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勿延誤

!站內(nèi)信息時(shí)效及準(zhǔn)確性不足
!部分文章及資料為作者提供或網(wǎng)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愛好者學(xué)習(xí)和研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