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
知識(shí)未開之少兒誦讀,大有益處。成年人誦讀,需元神用事,即以無分別之心誦之。
○上篇?道經(jīng)
第一章
道可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上善至大師兄
第十一章
第十七章
絕圣棄智
夫佳兵者
第二章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zhēng)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
第五章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第八章
第九章
持而盈之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shí)。夫唯不可識(shí),故強(qiáng)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dòng)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yù)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絕學(xué)無憂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飄風(fēng)不終朝
第二十四章
蚑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jì)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qiáng)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qiáng)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qiáng)。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qiáng)。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亦將知之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執(zhí)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