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國學(xué)經(jīng)典網(wǎng)

      西派丹法:西派祖師李涵虛真人之《圓嶠內(nèi)篇》

      道學(xué)漸法之金丹大道 >丹道五大流派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李 涵 虛 祖 師 圓 嶠 內(nèi) 篇
      第 一 卷  道 竅 談
      長乙山人李涵虛著 皖江陳攖寧校訂
      道竅談讀者須知

      、本書作者姓李
      ,名西月
      ,字涵虛
      ,又字團(tuán)陽。乃四川省樂山人
      ,于清咸豐丙辰歲成道

      二、吾國仙道
      ,舊有南北兩派
      。南派始于浙江天臺之張紫陽,北派始于陜西終南之王重陽。至明嘉靖時(shí)
      ,陸潛虛著《方壺外史》
      ,大闡玄風(fēng),世稱為東派
      ,而本書作者李涵虛
      ,則群目之為西派.西派傳代有九字:西道通,大江東
      ,海天空

      三、張紫陽得丹道于成都異人 ,  但未言為誰氏
      。同時(shí)有王沖熙者
      ,遇劉海蟾傳金丹口訣。沖熙嘗謂
      ,舉世道人無能達(dá)此者
      ,獨(dú)張平叔知之。于是陸彥孚遂據(jù)此語而斷為紫陽亦得海蟾之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己s改? 正陽真人鐘離云房之弟子,與呂祖同門
      。王重陽文集中亦稱“正陽的祖
      ,純陽師父,海蟾師叔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纱丝芍媳眱膳缮w同出一源
      。又明之陸潛虛
      ,自云見呂祖于北 海草堂,親聞道妙
      。清之李涵虛
      ,亦曾在峨眉山遇呂祖于禪院,密付本音
      。是則南北東西四派
      ,皆可認(rèn)為呂祖所傳也。
      、北派功夫
      ,重在清靜。而七真之劉祖則以在妓院修煉著名
      ,未聞如長春真人之枯坐也
      。南派口訣,重在陰陽。而五祖白玉蟾則自幼出家
      ,終身云水
      ,未聞如 道光禪師之還俗也。同一講道文章
      ,陸作則精醇
      ,而李作則復(fù)雜。同一人元丹法
      ,陸說則簡易
      ,而李說則繁難。由此可知
      ,道本同
      ,而法或許有巧拙之殊。法雖同
      , 而訣未必?zé)o簡繁之異
      ,是在學(xué)者會而通之,勿自限耳

      、張紫陽乃宋神宗熙寧間得道,時(shí)在民國紀(jì)元以前約八百三十余年
      。王重陽乃金世宗大定間得道
      ,時(shí)在民國紀(jì)元以前約七百四十余年。陸潛虛乃明穆宗隆慶間得道
      ,時(shí)在民國紀(jì)元以前約三百四十余年
      。李涵虛乃清朝咸豐間得道,時(shí)在民國紀(jì)元年前約六十余年

      、李涵虛著作有《太上十三經(jīng)注解》、《無根樹道情注解》并編訂之《三豐全集》
      ,俱早已風(fēng)行一世
      。唯《道竅談》、《三車秘旨》
      、《圓嶠內(nèi)篇》三種
      ,未曾刊版行世,而《圓嶠內(nèi)篇》之鈔本亦未得見
      。今特先出《道竅談》并《三車秘旨》二書以慰好道諸君之渴望

      、本書乃福建毛君復(fù)初家藏抄本
      ,由福建連城鄧君雨蒼親攜至滬,囑寧代為校勘
      ,出版流通
      。其排版、印刷
      、裝訂
      、紙料等費(fèi),則由鄧君雨蒼與張君竹銘向丹道刻經(jīng)會商妥籌墊
      。今后本書始能與讀者相見
      ,毛、鄧
      、張三君不為無功

      八、本書經(jīng)寧手校正之處
      ,約有數(shù)十字
      ,皆屬當(dāng)日輾轉(zhuǎn)傳抄之誤。其誤處僅在文句之通與不通
      ,不在理論之謬與不謬
      。關(guān)系頗輕,故無須另作?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以免多占篇幅。
      、鄧君當(dāng)日曾囑寧將本書中要旨提出
      ,以便讀者。愚意丹經(jīng)中歷來所習(xí)用如離坎汞鉛等皆代名詞
      ,說心腎可
      、說神氣亦可、說男女亦無不可
      ,是在讀者深造而 自得之
      。若必定指出某名即是某物,則仁智之見
      ,各執(zhí)一說
      ,而是非之爭,將無了期
      。竊恐本書應(yīng)用之范圍或因此反致狹隘
      ,有違流通之本愿,不如其已也

      、本書中畫龍點(diǎn)睛處
      ,就是“彼家”二字。如第三章云:“欲養(yǎng)我己汞
      ,必用彼家真鉛
      。”又如第五章云:“內(nèi)煉己者
      ,將彼家之鉛
      ,養(yǎng)我家之汞也。內(nèi)養(yǎng)己 者
      ,亦用彼家之鉛
      ,養(yǎng)我家之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秩绲诎苏略疲骸按算U非還丹之鉛
      ,彼家之真火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秩绲谑略疲骸氨驹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精、氣
      、神皆落于后天
      。不能求之于我,則 必求之于彼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秩绲谑哒略疲骸霸谖壹遥婢诒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秩绲谑苏略疲骸吧系轮w,得全于天者甚厚
      ,不必求之于彼家也
      ,故曰天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秩绲诙? 章云:“我運(yùn)一點(diǎn)陰火之精
      ,種在彼家之內(nèi)?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忠绲诙耪略疲骸安蔁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采彼家陽鉛,煉我家子珠之氣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以上所列舉彼家之說,可謂詳矣
      ,究竟“彼 家”二字是如何解釋
      ,頗有研究之余地
      。如謂“彼家”是指腎中之氣而言,則單煉心中之神者非矣
      。如謂“彼家”是指身外之太虛而言,則單煉心中之神者非矣
      ;如 謂“彼家”是指同類異性者而言
      ,則一己孤修,專事靜坐者非矣
      。讀者須于此等玄之又玄處著眼
      ,方可謂頭頭是道。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丁丑仲春百花生日
      ,皖江陳攖寧識于上海西鄉(xiāng)之眾妙居

      張序
      先伯父鏡川公,好丹砂術(shù)
      ,原亦期其養(yǎng)氣修性而已
      。至道學(xué)稍進(jìn),愈覺奮發(fā)有為
      。凡為此道之書
      ,無不心愛而存之。間有刻本者
      ,有手抄者
      ,不一而足,皆平日之娛情者也

      辛未季春
      ,忽臨大限,特囑先兄伯純曰:“吾素所好者
      ,惟此數(shù)本道書
      。吾死,當(dāng)為吾惜之
      。十年后
      ,當(dāng)有人來取,爾輩勿吝而不與
      。未至其期
      ,勿輕而不修。此即吾之遺命也
      ,幸毋忘
      !”仆雖在童稚,亦曾聞及斯言

      自先兄棄世之后
      ,弟仲寬曬書
      ,間有蟲蛀者,尚未之覺
      。適仆遇而見之
      ,意欲重抄一過,為他日底本
      。事始行
      ,友人劉君宣甫過訪,見書而問曰:“足下亦為理 道耶
      ?”仆告其意始意
      。渠曰:“佳哉!斯舉也
      。吾素亦喜此書
      ,惜無為吾指謬者。今觀令伯舊本
      ,皆摘要去繁
      ,抽幽出顯之作,誠令我心悅神怡于不能自禁也
      。愿 惠假一抄
      ,且愿多抄一本,分足下勞
      ,何如
      ?仆本欲秘而不宣,因思伯父有言
      ,有人來取
      ,尚當(dāng)如數(shù)奉交,況僅假去一抄
      ,且多抄一本為贈
      ,即何靳而不與?
      此卷乃其抄者
      ,今而后長保此書
      ,謂非宣甫之助歟?即宣甫果成其學(xué)
      ,謂非十年后之驗(yàn)歟
      ?我伯始之,我友成之
      ,俾我坐而享之
      ,可謂太易矣。爰筆其始末以識之

      枚皋張日章謹(jǐn)序
      若有善男信女發(fā)善心
      ,將此《道竅談》
      、《三車秘旨》二書刊刻行世,自身今生不能修煉
      ,來世祖師孚佑帝君
      、善教真君務(wù)必多方點(diǎn)化,委曲開導(dǎo)
      ,教其棄俗入 道
      ,出離苦海,超證仙階
      。若有人能讀二書
      ,究竟細(xì)微
      ,從是思維行持,二位祖師必定暗中提拔,不待來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v不能證大羅金仙,決定免其輪回之苦矣
      。有能印送此 二書與學(xué)道人開明大路
      ,免遭旁門魔道者,九祖生天
      ,子孫世世不生惡淫之嗣矣

      枚皋張日章再識
      第一章箴諸友書
      深宵打坐,清靜自然
      。繩床竹榻間
      ,五更盤膝。坐已復(fù)起
      ,悠然自得
      。乃即所得者挑燈書之,為諸友言曰:
      夜來氣清
      ,息調(diào)神住
      。如其調(diào)而調(diào)之,即不蹈夫頑空
      。如其住而住之
      ,又不類夫執(zhí)著。斯時(shí)也
      ,不忘不助
      ,若忘若存。寂寂惺惺
      ,圓圓明明
      。水自然清
      ,火自然 生,神自然交
      ,氣自然會
      ,風(fēng)自然正,車自然行
      ,抽自然抽
      ,進(jìn)自然進(jìn),添自然添
      ,退自然退
      。惟其神妙獨(dú)得,故爾操縱如心
      ,昏沉自然去也
      ,散亂自然歸也。能弗 快活歟

      夫避燈而攢渴睡
      ,吾不得而見也,在公等之自持也
      。搖幾而作醒狀
      ,吾不敢與聞也,在公等之自信也
      。閉目而多思慮
      ,吾不得而知也,在公等之自除也
      。當(dāng)清夜而昏沉者
      ,是不勤于此功。當(dāng)清夜而散亂者
      ,是不專于此功也
      。不勤、不專
      ,是負(fù)祖師之厚望矣

      吾道至妙玄,犯此病者
      ,尚其改旃

      第二章開關(guān)問答
      有友數(shù)人焉,問于團(tuán)陽子曰:“足下談無
      ,可謂清真淺顯
      ,開入門之孔竅者也。但不識孫陶一派有云,開關(guān)展竅
      ,當(dāng)在筑基之前者
      ,而潛虛翁則以為古仙垂語, 絕口不言
      ,而今乃有之
      。又云蛇足不添,駿骨無價(jià)
      。大道之厄
      ,斯人為之。若以開關(guān)展竅為可鄙者
      。君與同師
      ,乞道其故也。團(tuán)陽子曰:“吁
      !潛虛所言者
      ,非鄙之 也,蓋嘆斯人不幸
      ,而失其先天清靜
      ,致令添此小術(shù)也
      。夫下德無為
      ,不以察求。童子先天未破
      ,可清養(yǎng)而得胎仙
      ,不假還返,奚用通關(guān)
      ?故以此為大道之厄
      。即太 上所謂‘大道廢,有仁義’之喟嘆也
      。然吾儕以度人為功
      ,其所流傳者,安得盡屬童真
      ?則展竅開關(guān)
      ,所以啟玄門而辟徑路,還元返本
      ,所以資同類而補(bǔ)真身也
      。中 年學(xué)道者,只要凝神有法
      ,調(diào)息有度
      ,陰蹺氣萌,攝入鼎內(nèi),勿忘勿助
      。后天氣生
      ,再調(diào)再烹,真機(jī)自動(dòng)
      。乘其動(dòng)而引
      ,不必著力開,而關(guān)自開
      ;不必著力展
      ,而竅 自展。真氣一升于泥丸
      ,于是而河車之路可通
      。要皆自然而然。乘乍動(dòng)而靜之際
      ,微微起火
      ,逼過尾閭,逆流天谷
      。自然煉精化氣
      ,灌注三宮。以后復(fù)得外來妙藥
      , 擒制吾身之真氣
      ,令其交凝,使不散亂
      。然后
      ,相親相戀,如龍養(yǎng)珠
      ,如雞抱卵
      ,暖氣不絕,同落于黃庭之間
      ,結(jié)為朱橘
      ,乃曰“內(nèi)丹”。則初候之功成
      ,延年之妙 得
      ,全形之道備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友聞而喜曰:“微子言
      ,蓋幾迷于向往也。吾儕雖不敏
      ,請退而修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第三章后天集解
      從古后天法程,只言筑基
      、煉己二層
      。而陶存存先生又言:“修道之士,若不開關(guān)
      ,遽言筑基
      、煉己,乃是隔靴搔癢
      ,無益于事
      。”于是以開關(guān)
      、筑基
      、得藥、 煉己四層
      ,分為后天次序
      。吾恐人之多疑也,因作此以明之曰:古分二條者
      ,后天之大端
      。今分四層者,后天之節(jié)次
      。以開關(guān)辟筑基之路
      ,以得藥助筑基之需,以煉 己了筑基之事
      。四端仍然兩端
      ,兩端仍然一端
      。古人云:“細(xì)微節(jié)目
      ,非真師不能傳,非善人不敢道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雖非上乘丹法
      ,而其中之節(jié)次,且更有不止于 陶翁所云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秴⑼罚骸跋碌聻橹溆貌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狈虿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則見其節(jié)次之多也。所聞異詞
      ,所見異詞
      ,要在人之會通。而孫教鸞真人云:“修身之人
      。必先用鼎器 以開關(guān)竅
      。”又曰:“鼎器者
      ,靈父靈母也
      。”曷為以鼎器稱靈父靈母
      ?蓋以生仙
      、生佛之父母,不同夫凡父凡母
      ,故以靈父靈母名此后天鼎器也
      。靈父靈母,逆來 交媾
      。凡父凡母
      ,順去資生。逆來之法
      ,始終不離者也
      。鼎器立,則神氣交
      ,則積累厚
      。積累厚,則沖突健
      。沖突健
      ,則關(guān)竅展。關(guān)竅展
      ,則逆運(yùn)之途辟
      ,河車之路 通矣。但運(yùn)河車者
      ,不與開關(guān)之事同
      。開關(guān)乃后天真氣。河車乃后天金水
      。功夫到河車一步
      ,日日筑基兩無分也,
      潛虛曰:“循環(huán)灌注
      ,久久純熟
      。氣滿三田
      ,上下交泰。所謂常使氣沖關(guān)節(jié)透
      ,自然精滿谷神存也
      。”吾常以后天之學(xué)名為養(yǎng)己
      ,人能細(xì)覽愚言
      ,究其包舉之節(jié)次,則延年保身之道得也

      養(yǎng)己者何也
      ?《參同契》云:“內(nèi)以養(yǎng)己,安靜虛無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撕筇熘砸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己性也
      ,即元神也。內(nèi)
      ,內(nèi)境也
      ,即虛無也。虛無之內(nèi)
      ,常靜常安
      ,安而后能慮,靜而后能應(yīng)

      然欲靜其神
      ,必須調(diào)息有度。一呼一吸
      ,名曰一息
      。須順其自然,勿聽其自然
      莊子曰:“真人之息以踵
      。”踵也者
      ,相接不斷,綿綿若存也
      。氣徹涌泉
      ,往來 不絕。吾師云:“以內(nèi)息踵外息
      ,以外息踵內(nèi)息
      ,以息息踵息息
      。”此即以踵之妙也
      。內(nèi)呼則外吸
      ,內(nèi)吸則外呼。內(nèi)外兩息
      ,反正相生
      。開合有度,卻有自然妙趣
      , 不待強(qiáng)為
      。古人云:“若問筑基下手,先明橐龠玄關(guān)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獌?nèi)息即知橐龠也。丹家云:“呼不出喉
      ,吸歸于蒂
      。”言內(nèi)息也
      。若口鼻呼吸
      ,安能使之不出乎?
      息既調(diào)矣
      ,又須凝神
      。凝神者,寂然不動(dòng)
      ,內(nèi)照形軀也
      。但此凝神、調(diào)息
      ,卻非兩橛功夫
      。調(diào)息則神歸,神歸則覺照
      ,覺照則氣生
      ,氣生則靜攝于內(nèi)。金鼎日充
      ,元黃交媾
      ,真氣沖心,引至尾閭
      ,一撞三關(guān)
      ,牛女路開,銀河可挽

      然而養(yǎng)己之道
      ,卻甚多矣
      。養(yǎng)己包調(diào)息,包凝神
      ,包聚氣
      ,包沖關(guān),而更包筑基煉己之事
      。上陽云:“寶精裕氣
      ,養(yǎng)己也。對境忘情
      ,煉己也
      。”養(yǎng)己為煉己之內(nèi)助
      ,煉己除養(yǎng)己之外緣
      。煉己而不養(yǎng)己,則丹基難成
      。養(yǎng)己而不煉己
      ,則汞性難固。合而言之
      ,養(yǎng)己與煉己
      ,皆一道也。
      然欲養(yǎng)我己汞
      ,必用彼家真鉛
      ,乃后天中之先天,后天中之金水
      ,有氣無質(zhì)時(shí)也
      。真鉛初生之始,郁蒸乎兩腎之間
      ,即起河車以煉
      ,循尾閭而上天谷,傾甘露而 歸黃庭
      ,灑濯三宮
      ,將鉛制汞。氣化液而退陰符
      ,則流珠之不走也
      。液化氣而進(jìn)陽火,則河車之又起矣
      。而且煉性修心
      ,外除塵擾,大隱市廛
      ,和光混俗
      ,則身心兩 定,內(nèi)汞堅(jiān)凝
      。然后求八兩先天
      ,配我半斤之后天,而還丹可問也已

      第四章筑基煉己
      筑基
      、煉己之道,是二是一
      。然有小筑基
      、大筑基,外煉己
      、內(nèi)煉己
      。人亦不可不知也。
      小筑基者何
      ?攝元陽而入內(nèi)鼎
      ,胎息綿綿,然后生后天之藥
      ,而行玉煉之功
      。此孫陶一派所謂筑基既畢,乃敢得藥
      。內(nèi)藥既凝
      ,乃敢煉己者也。大筑基者何
      ?養(yǎng) 靈珠而生外鉛
      ,金水溶溶,勤行周天之妙
      ,而完盡性之功
      。此《集解》一篇所謂以開關(guān)辟筑基之路,以得藥助筑基之需
      ,以煉己了筑基之事者也

      內(nèi)煉己者,河車之事
      ,玉液之功
      ,即《參同契》“內(nèi)以養(yǎng)己”之論也。外煉己者
      ,萬象皆空
      ,一塵不染,即古人對境忘情之旨也。要之
      ,內(nèi)煉是大筑基
      ,大筑基 即是養(yǎng)己。養(yǎng)己仍助內(nèi)煉
      ,內(nèi)煉仍須外煉
      。一切丹經(jīng),三五錯(cuò)綜
      ,詞雖異而事則同
      。吾故曰:筑基煉己,是一是二也
      。幸學(xué)者善為會之

      第五章養(yǎng)己煉己
      愚前有言,養(yǎng)己為煉己之內(nèi)助
      ,煉己除養(yǎng)己之外擾
      。蓋姑分言之,使人易曉
      ,非謂其不相同也
      。然亦有不同者。外煉己
      ,從對境煉之
      ,實(shí)與內(nèi)煉己不同,即與外 養(yǎng)己不同
      。何也
      ?外煉己者,煉己心而使之定
      。心定則身定
      ,身定則色欲不能搖,財(cái)利不能眩
      。然后真汞能存
      ,丹基可固。若夫內(nèi)煉己
      ,則又與內(nèi)養(yǎng)己有相同也
      。丹 經(jīng)煉己者,烹汞成硃也
      。陶翁云:“煉己者
      ,非徒空煉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鄙详栐疲骸靶薜と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煉己最難。”己者
      ,己汞真火
      。必先煉此真火,降此真龍
      ,從我驅(qū)用
      ,使無奔 蹶
      ,然后可以制伏白虎
      ,而得至寶之真金。是煉己原有功夫也
      。夫有功夫之煉己
      ,即是內(nèi)煉己,即是內(nèi)養(yǎng)己也
      。內(nèi)煉己者
      ,將彼家之鉛,煉我家之汞也
      ,使其相克相 生也
      。內(nèi)養(yǎng)己者亦用彼家之鉛,養(yǎng)我家之汞
      ,使其相資相守也
      。故有相同之義云。
      第六章養(yǎng)己煉己
      (此章乃西派心傳
      ,改筑基為養(yǎng)己
      ,名雖異而理實(shí)同)
      養(yǎng)己與煉己,功夫自是一串
      。養(yǎng)己者
      ,寶精裕氣,即筑基也
      。煉己者
      ,對境忘情,即了性也
      。煉己必先養(yǎng)己
      ,養(yǎng)己其煉己先資乎?夫以精氣為培養(yǎng)
      ,己土益增其 堅(jiān)厚
      ,基字所以從其土也,故筑基即是養(yǎng)己
      。夫以情境為磨煉
      ,己心益明而不死,性字所以從心也,故了性必先煉己
      。第養(yǎng)己雖要精氣
      ,而精從內(nèi)守,氣自外來
      。堅(jiān) 其守者必用己
      ,候其來者必用己。
      養(yǎng)己之道
      ,又須安靜為功也
      。吾為養(yǎng)己者分出兩條:自養(yǎng)一條,相養(yǎng)一條
      。相養(yǎng)者
      ,精氣也。自養(yǎng)者
      ,安靜也
      。煉己者雖在情境,而情從內(nèi)淡
      ,境從外空
      。淡然自得者,己必有所樂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杖粺o累者,己必有所持

      煉己之道
      ,又須動(dòng)靜兼修也。吾為煉己者分出兩件:內(nèi)煉一件
      ,外煉一件
      。外煉者,和光混俗也
      。內(nèi)煉者
      ,烹汞成砂也。
      偈曰:欲識修真正路
      ,先行兩段功夫
      。發(fā)明養(yǎng)己煉己,使人好看仙書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督?jīng)》云:“內(nèi)心宜活,外心宜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比挥钇鋬?nèi)心
      ,必須內(nèi)以養(yǎng)己。然欲死其外心
      ,必須外以煉己
      。此吾之所以發(fā)明內(nèi)養(yǎng)己、外煉己也

      第七章后天次序
      初基以后天為妙用
      ,然有可用之后天,即有不可用之后天
      。夫不可用之后天
      ,并不得以后天名之。以其至陰至濁
      ,不足道也
      。今悉從可用者依次言之:第一曰后 天,第二曰后天中之先天
      ,第三曰先天,第四曰先天中之先天
      。后天者
      ,陰蹺之氣,生人之根
      ,乍動(dòng)為元精者也
      。學(xué)人敲竹喚來,入于內(nèi)鼎
      ,自然煉精化氣而開關(guān) 竅
      。此氣沖五臟,薰百骸
      ,縈繞脈絡(luò)
      ,仍歸丹田。凝神調(diào)息
      ,靜候動(dòng)機(jī)
      。機(jī)動(dòng)籟鳴,一縷直上
      ,是為后天中之先天
      。采之以劍,調(diào)之以琴
      ,運(yùn)之以河車
      ,封之于黃 庭,此即玉液煉己之功也
      。久久純熟
      ,身心牢固
      ,然后入室臨爐,而求先天
      。這先天
      ,乃是元始祖氣。先把真陰
      、真陽同類有情之物各重八兩立為爐鼎
      。假此爐鼎之 真氣,設(shè)為法象
      ,運(yùn)動(dòng)周星
      ,誘彼先天出來,即刻擒之
      。不越半刻時(shí)辰
      ,結(jié)成一粒,附在鼎中
      ,是為鉛母
      ,號曰外丹。
      先天為之先天者
      ,鉛中產(chǎn)陽
      ,簾帷光透。采此至真之陽氣
      ,擒伏己身之精氣
      ,所謂“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也
      。以后溫養(yǎng)固濟(jì)
      ,日運(yùn)陰符陽火。撫之育之
      , 乃化為金液之質(zhì)
      。吞歸五內(nèi),是名金液還丹
      。服食之后
      ,結(jié)成圣胎。十月功完
      ,陽神出現(xiàn)
      。五行難管,位號真仙矣
      。再圖向上
      ,面壁九年,謂之煉神還虛
      。面壁者
      , 且中如萬仞當(dāng)前
      ,紅塵不到,并非面壁枯坐也
      。九年者
      ,九轉(zhuǎn)也。九轉(zhuǎn)功深
      ,千百億化身也

      第八章內(nèi)外二藥
      內(nèi)藥者,了性之用
      。外藥者
      ,了命之需。

      學(xué)人盡性至命
      ,必先修內(nèi)藥以及外藥
      。這內(nèi)藥是半斤汞
      ,這外藥是八兩鉛
      。又必先采外藥以擒內(nèi)藥
      。這外藥是腎中氣
      ,這內(nèi)藥是心中精。后天事畢于此矣
      。至于 將性立命
      ,必先資內(nèi)藥以種外藥
      。這內(nèi)藥是硃里汞
      ,這外藥是水中鉛。又必先修外藥以及內(nèi)藥
      。這外藥是丹母氣
      ,這內(nèi)藥是圣人胎。先天事畢于斯矣
      。然要知內(nèi)外兩 用
      ,何者為藥,何者為丹
      。內(nèi)丹者
      ,真汞也,己土也
      ,歸于離之門
      ,久則烹之為妙靈砂。外丹者
      ,真鉛也
      ,戊土也,藏于坎之戶
      ,久則現(xiàn)為美金華

      欲結(jié)內(nèi)丹者
      ,必先以鉛制汞。此鉛非還丹之鉛
      ,彼家之真火也
      。欲煉外丹者,必先以汞迎鉛
      。其鉛非結(jié)丹之鉛
      ,先天之一氣也。故結(jié)丹與還丹不同
      。結(jié)者
      ,凝 也。取他家之氣
      ,凝我家之氣
      。造化在后天鼎中,不離周天火候
      ,乃可成功
      。還者,復(fù)也
      。采兌宮之金
      ,復(fù)乾宮之金。造化在先天鼎中
      ,須合同類陰陽
      ,始得成就。 結(jié)丹完內(nèi)丹
      ,還丹用外丹
      內(nèi)丹為陰丹,汞本陽中陰也
      。外丹為陽丹
      ,鉛則陰中陽也。地元為外丹
      ,濟(jì)施之功
      ,皆切于人也。人元為內(nèi)丹
      ,性命之理
      ,皆切于己也。

      更有當(dāng)知者
      ,內(nèi)丹為內(nèi)藥
      ,而金液還丹亦名內(nèi)藥,因其造化在內(nèi)也
      。外丹為外藥
      ,而金丹亦名外藥
      ,因其造化在外也。此大丹之兼乎內(nèi)外者也

      又有須知者
      ,外丹為外藥,乃有未成丹而稱為外藥者
      。大坎離交
      ,河車轉(zhuǎn)運(yùn),化氣為液
      ,下降黃房
      ,亦名外藥,然未成丹也
      。內(nèi)丹為內(nèi)藥
      ,乃有未成丹而稱為內(nèi) 藥者。筑先天基
      ,絳宮化液
      ,流歸元海,液仍化氣
      ,亦名內(nèi)藥
      ,然未成丹也。此清靜功之兼乎內(nèi)外者也
      丹藥分際
      ,備載于此。為學(xué)者告

      第九章藥物相類
      先天
      、后天之學(xué),其藥物層次
      ,頗有相類者,特大小之不同耳
      。今舉相類者言之
      。后天坎離,所以筑丹基
      。先天坎離
      ,所以立丹基也。后天鉛汞
      ,所以小結(jié)丹
      。 先天鉛汞,所以大還丹
      。三年煉己
      ,所以了其性
      。九年面壁,所以了其命
      。后天坎離者
      ,元神、元?dú)饨绘哦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生小藥也
      。先天坎離者,真陰
      ,真陽交媾而立丹 基
      ,(即丹母)生大藥也。后天鉛汞者
      ,金鼎烹來生藥物
      ,藥物即外鉛也。河車轉(zhuǎn)運(yùn)制流珠
      ,流珠即內(nèi)汞也
      。鉛汞相拘,而小結(jié)丹矣
      。先天鉛汞者
      ,同類陰陽成戊 土,戊土即外鉛也
      。調(diào)?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鸷蚝霞和粒和良磧?nèi)汞也
      。鉛汞相見
      ,而大丹還矣。
      小丹烹煉之時(shí)
      ,腹里醺醺如醉
      。復(fù)假周天子午,漸采漸凝
      ,乃使鉛投汞伏
      ,而成陰砂,大丹凝合之后
      ,爐中赫赫長紅
      。復(fù)假外爐符火,勤增勤減
      ,遂使鉛乾汞 現(xiàn)
      ,而成陽砂。煉己了性者,養(yǎng)陰砂也
      。內(nèi)則寶精裕氣
      ,外則對鏡忘情,斯能身心兩固耳
      。三年者
      ,三月不違之意也。面壁了命者
      ,養(yǎng)陽砂也
      。要使形神俱妙,真教 粉碎虛空
      ,斯能變化無窮耳
      。九年者,九轉(zhuǎn)大還之意也

      第十章三品互養(yǎng)
      《心印經(jīng)》曰:“上藥三品
      ,神與氣、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诵逕捴翆氁病F溟g生生化化
      ,互相資養(yǎng)
      ,特為學(xué)者發(fā)明之。行逆修之道
      ,則精化為氣
      ,氣化為神也。行順修之 道
      ,則神生其氣
      、氣生其精也。問何以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蓋自本元走漏,精
      、氣
      、神皆落于后天。不能求之于我
      ,則必求之于彼。求之于彼
      ,斯逆矣
      。精化氣者,此精在陰蹺, 逆入紫府而煉之
      ,乃化為氣
      。氣化神者,此氣在陽爐
      ,逆入黃庭而煉之
      ,乃化為神。夫此逆取之道雖從精始
      ,而其順修之道
      ,則從神始。二者有相需之妙
      ,不相悖 也
      。逆修元精,先要凝神
      。神凝則氣聚
      ,氣聚則精生。蓋其神氣交媾
      ,自然產(chǎn)出天精
      。此精乃天一之水,在坎為壬
      ,一名母氣
      ,又名外精。
      學(xué)人以母氣培子氣
      ,以外精補(bǔ)內(nèi)精
      ,是為同類施功。子氣者
      ,心氣也
      。內(nèi)精者,心精也
      。后天培養(yǎng)之學(xué)
      ,自外入內(nèi),故必先修外藥
      ,以反內(nèi)藥也
      。又有神化精, 精化氣之理
      。所謂絳宮化液
      ,流歸元海,液仍化氣
      ,后轉(zhuǎn)河車者是也
      。更有氣生精,精生神之理。所謂白云上朝
      ,甘露下降
      ,抽出坎陽,去補(bǔ)離陰是也

      善夫
      !陶仙之言曰:“知內(nèi)不知外,無以通關(guān)竅
      。收外不收內(nèi)
      ,無以固根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比四荏w此
      ,則知精、氣
      、神互相資養(yǎng)之妙也

      第十一章煉功五關(guān)
      丹法以煉精、煉氣
      、煉神分為三關(guān)
      。然窮其修煉,實(shí)有不止于三者
      。層次不全
      ,則有躐等之患也。今試論之
      。首關(guān)煉精
      ,必用鼎器。合元黃以交媾
      ,化金烏而上 飛
      ,則精化氣也。次關(guān)煉氣
      ,必明子午
      。抽出坎中之陽,去補(bǔ)離中之陰
      ,則氣化神也
      。化氣化神
      ,筑基與還丹皆有這樣法功
      ,特其藥物爐鼎,大小不同耳
      。至于煉神 之道
      ,則有三關(guān):一則煉神了性
      ,一則煉神了命,一則煉神還虛
      。煉神了性者,玉液煉己之道也
      。鉛來伏汞
      ,結(jié)成丹基。內(nèi)有真火
      ,綿綿不絕
      。外有子午抽添,漸采 漸凝
      。則烹汞而成陰砂矣
      。煉神了命者,金液煉形之道也
      。鉛歸制汞
      ,結(jié)就胎嬰。內(nèi)有真火
      ,赫赫長紅
      。外有陰陽置用,日增日減
      。則乾汞而成陽砂矣
      。煉神還虛 者,更上一層
      ,與道合真之事
      。移神上院,端拱冥心
      ,直要與大虛同體
      ,普照大千世界。如此是法身圓滿
      ,舍利交光
      ,分身應(yīng)用,充周不窮
      。所謂子子孫孫
      ,百千萬 化。至此而應(yīng)時(shí)立功
      ,則身歸三清
      ,道超九祖矣。
      第十二章產(chǎn)藥層次
      藥物有三層:始則自無而出有
      ,繼則自有而入無
      ,終則由無而產(chǎn)有

      自無出有者,后天鉛火也
      。雖從外邊生來
      ,然卻無形無質(zhì)。無形無質(zhì)
      ,金氣初生之時(shí)也
      。自有入無者,送往西鄉(xiāng)也
      。雖從內(nèi)邊種出
      ,然卻至空至虛,坤家洞陽之 境也
      。由無產(chǎn)有者
      ,同吐兌方也。先天一氣
      ,虛無中來
      。無形生妙形,無質(zhì)生靈質(zhì)
      。二候求之
      ,四候合之,則金丹成
      ,圣胎結(jié)
      ,溫養(yǎng)畢,陽神現(xiàn)矣
      。學(xué)人不識自無出 有與由無產(chǎn)有相懸萬萬
      ,故為串述以告之。
      第十三章藥物層次
      藥有三層
      ,始則取外藥以制內(nèi)藥
      ,繼則由內(nèi)藥以修外藥,終則食外藥以合內(nèi)藥
      。取外藥以制內(nèi)藥者
      ,筑基煉己之事也。此般外藥
      ,乃是煉小藥
      ,煉精化氣時(shí)也。 由內(nèi)藥以修外藥者
      ,乾坤鼎器之事也
      。此般內(nèi)藥,乃是真汞播精施種時(shí)也
      。食外藥以合內(nèi)藥者
      ,迎鉛制汞
      ,將母見子之事也。此之外藥
      ,乃是大藥
      。驟得之而大醉, 永得之而長生
      。調(diào)和固濟(jì)
      ,則為圣胎。溫養(yǎng)事畢
      ,則為圣人。大丈夫功成名遂時(shí)也

      或問團(tuán)陽曰:“上陽云:‘內(nèi)藥了性以結(jié)丹
      ,外藥了命以還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菍W(xué)人當(dāng)先修內(nèi)藥以及外藥也
      。如何瑩蟾子又謂‘學(xué)道必須從外藥起,然后及內(nèi)藥’乎
      ?”團(tuán) 陽曰:汝蓋以后天外藥與先天外藥同以外藥視之
      。豈知后天外藥,乃在癸先
      。先天外藥
      ,則在癸后。名雖同
      ,而實(shí)不同也
      。執(zhí)文泥象,不得師訣者之通病耳
      。故為作 三層串述以發(fā)明之

      第十四章丹砂二種
      了后天之學(xué),將鉛制汞以成砂
      。此砂乃七返之寶
      ,至清無瑕,小還丹是也
      。了先天之學(xué)
      ,抽鉛添汞以成砂。此砂乃九轉(zhuǎn)之至寶
      ,金光罩體
      ,大還丹也。
      第十五章神氣性命
      后天之道
      ,神氣也
      。先天之道
      ,性命也。性命
      、神氣
      ,相似而實(shí)相懸,所以《入藥鏡》云:“是性命
      ,非神氣
      。水鄉(xiāng)鉛,只一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贝搜陨蹩赏嬉病W(xué)人知此分 際
      ,當(dāng)以神氣了后天
      ,而以性命了先天。是何也
      ?性所命者曰性命
      ,兩件原是一件。此立命之心法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段蛘妗吩疲骸爱惷錾偃酥瑑烧咝且獧C(jī)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鄙w以命 為異名,而以性為同出
      。以鉛為異名
      ,而汞為同出。故水鄉(xiāng)鉛
      ,只一味也
      。只一味者,一味鉛
      ,本于一味汞也

      道德經(jīng)》云“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妙、觀竅
      ,玄玄之機(jī)
      。人當(dāng)至靜無欲以觀其妙,是乃定性之功
      。及乎時(shí)至機(jī)動(dòng)
      。元始真一之氣自虛無來者
      , 實(shí)有竅焉。夫兩者雖有異名
      ,而皆本于太極
      ,是其同出者也。于其無者以觀妙
      ,己得一玄
      ,于其有者而觀竅,又得一玄
      。玄之又玄
      ,性在是而命在是也。
      夫性者本乎天命
      ,而命也本乎盡性
      。天以氣成物,而理亦賦焉
      。是由命以與人性,故曰天命之謂性也
      。人以理造物
      ,而氣始生焉。是由性以立其命
      ,故曰盡性以至命

      在天則理從氣出,在道則氣從理出
      。理從氣出者
      ,以氣為重焉。此氣乃氤氳化醇之氣
      ,人得此氣而生身
      ,然后理有所寄,故此氣為可重也
      。氣從理出者
      ,更以氣為重焉。此氣乃元始真一之氣
      ,陰受陽光
      ,而鉛種鉛中,又見一陽生
      ,故此氣愈可重也

      金液還丹之道,非一鉛氣不能生成
      ,識者寶之

      第十六章先天直指
      先天者
      ,超乎后天之上,最初
      、最始
      ,為本、為元
      ,蓋一炁之尊稱也
      。但此先天之氣有三端,先天之名有二義
      。二義為何
      ?先出于天者,一也
      。先原于天者
      ,二 也。先出于天者
      ,比天更早
      ,為生天生地之先天也。此氣包鴻濛之體
      ,初名太無
      。天地未分,先有此氣
      。此其先出于天也
      。故曰先天。此一端也
      。先原于天者
      ,從天 而起,為生人
      、生物之先天
      。此氣含氤氳之象,潛形太虛
      。人物未產(chǎn)
      ,先有此氣。此其先原于天也
      ,亦曰先天
      。此二端也。至于生仙
      、生佛之先天
      ,合前二義兼有 之。此氣從虛無中來,稱太乙
      ,金丹假此而后成
      ,曰祖、曰始
      、曰含真
      ,可與先出乎天,先原于天者
      ,為三相類
      ,故亦號為先天。此三端也
      。歷圣丹經(jīng)
      ,或謂生天、 生地之先天
      ,生人
      、生物之先天,無非比喻此生仙
      、生佛之先天而已

      或有問生天、生地者
      。團(tuán)陽曰:這個(gè)先天
      ,太極生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督?jīng)》所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不知其名
      ,強(qiáng)名曰道”是也。萬象之祖
      ,兩大之宗
      ,無體無形,無聲無臭
      。始則杳杳冥冥
      ,五行不到。又復(fù)恍恍惚惚
      ,一炁自然
      。至于清濁判,玄黃別
      ,則乾坤定位
      ,天地分彰矣。
      又有問生人生物者。團(tuán)陽曰:這個(gè)先天
      ,天地主之
      。一而三,三而一
      。一者炁也
      ,三者精、氣
      、神也
      。鼓鑄群生,不離三一
      。以言其精
      ,為二五之精。以言其 氣
      ,為陰陽之氣
      。以言其神,為虛空之神
      。虛空之神
      ,即與陰陽之氣相來往。二五之精
      ,即與陰陽之氣共生成
      。其氣靈,靈故神
      。其氣妙
      ,妙故精。上蟠下際者
      ,氣 也
      ,而天地之精神在其內(nèi)矣。人得此氣而受生
      ,即為天元之氣
      。但此氣有清有濁,有剛有柔
      。得其剛者為男
      ,得其柔者為女。得其清者為智
      ,得其濁者為愚
      。父母未 交以前,此氣存于于穆
      。父母施受之際
      ,此氣降于厥初
      。迨其精血混融,胎元完具
      ,而此氣已渾然在胞矣
      。此時(shí)無神,以氣為神
      。此時(shí)無精
      ,以氣為精。氣肫而包 固
      ,即精也
      。然此乃元?dú)狻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元神
      ,為人受生之先天。童子逢師得訣
      ,守此清修
      ,亦可希無為天仙。又有真氣
      、真神
      、真精,為我修丹之先天者
      。學(xué)者不識真 機(jī)
      ,無從下手,何以覓其至寶
      ?今夫先天者
      ,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
      ,乃丹士致虛守靜
      ,借假修真,從無產(chǎn)有者也
      。斯時(shí)也,三二一之道
      ,分合自然
      。神為不神之 神,精為至精之精
      ,氣為真一之氣
      ,三也。不神之神
      ,神乎其神
      ,龍性是也;至精之精,精而又精
      ,虎精是也
      。二也。至于真一之氣
      ,乃是了命真鉛
      ,即合龍虎情 性,打成一片
      ,號為丹母者也
      ,一也。得此真一而餌之
      ,三尸五賊皆逃遁
      ,六六宮中盡是春。夫豈受生之氣
      、精
      、神所可同哉?又豈后天之氣
      、精
      、神所敢跂哉?后 天者
      ,呼吸之氣
      、思慮之神、交感之精
      ,三物可聞可見
      ,可測可推,生身以后之用也
      ,故曰后天
      。夫人在胞胎時(shí),只有一點(diǎn)元?d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并無呼吸之氣
      。及至十月胎全,脫 離母腹
      ,遂假口鼻之竅
      ,外納天地之和,此呼吸氣之所以由來也
      。于是而思慮之神
      ,亦緣此氣而進(jìn)。借家為寓
      ,奪舍而居
      。此神乃歷劫輪回種子
      ,生時(shí)先來,死時(shí)先 去
      ,棄舊圖新
      ,毫無休息者。赤子下地而先哭
      ,蓋亦默著其輪回之苦也
      。迨其撫養(yǎng)漸成,識神用事
      ,情欲纏擾
      ,元?dú)馊胀觯⑹购粑畾饪虩o停息
      ,亦何慘也
      !更有 后天之精者,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
      ,只因身中元?dú)鉂u充漸滿,推而至于十五歲后
      ,陽極陰生
      ,陰長陽消,遂令渾淪之氣
      ,化為交感之情
      。交感者,有交有感則有精
      , 無交無感亦無精
      。此精乃欲念所逼,氣血所化者也
      。更有夢感
      、夢交而遺其精者,必是氣血不固
      ,腎竅難留也
      。此交感之精也。吾愿學(xué)道之士
      ,只取先天
      ,不取后 天,則上藥可得矣
      。即或筑基煉己
      ,不敢驟尋極品
      ,亦必?zé)捲獨(d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煉元?dú)舛a(chǎn)真鉛
      ,以為后天之先天,以足半斤之后天
      ,則亦可求此無上之先天也

      第十七章神氣精論
      《心印經(jīng)》:“上藥三品,神與氣精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诵薜ぶ钗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愿其最上者,元神
      、元?dú)馀c元精,真精
      、真氣與真神
      。元者何?先天也
      。真者何
      ?亦先天也。先天之元
      ,生于皇降
      ,童子之天元是也。先天之真
      ,成于大道
      。我輩之人元是也。不得天元而修之
      ,必也人元乎

      或問:“天元者,天地以陰陽五行化生人物
      ,氣以成形
      ,而理亦賦焉。生人之氣
      ,元?dú)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父母未交以前,此氣存于于穆
      。父母施受之際
      ,此氣降于厥初。儒所 謂天生蒸民
      ,有物有則
      。蓋指此也。此氣甚靈
      ,靈則有神
      ,神即為元神
      。此氣甚清,清則至精
      ,精即為元精
      。胚胎未生之前,其中止有元?d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而無后天呼吸之氣
      。及 至十月形全,宛存口鼻
      ,乃隨阿母之呼吸
      ,外納天地之太和。并使輪回陰神
      ,緣此呼吸而進(jìn)
      。則后天之神氣兩全,即時(shí)哇然墮地也
      。幸而口不能言
      ,目不能笑,無知 無識
      ,元?dú)鉁啘S
      ,不慮不思,陰神無用
      。元?dú)庖栽竦靡韵噘Y而養(yǎng)
      ,迨至二八之年,神完氣足
      ,陽極陰生
      ,遂變出后天交感之精,而欲火蓬蓬
      ,陰神肆志矣
      。故童真 上德,有緣遇師
      ,即將天元之體
      ,清凈修持,可作無為天仙
      。若等后天用事
      ,則先天退位矣。
      或者謂天元之易修如此
      ,何不舉童子而入山證果
      ,即童子而即神仙乎?曰:善哉問!天地生人
      ,所以立天之道
      ,行天之德。故當(dāng)內(nèi)守成真者
      ,不妨外出成人,以 廣大其造化
      。否則仙道雖盛
      ,人道必微也。故于順生人之后
      ,重與逆生仙之方
      。此人元大道,所以曲成萬物而不遺
      ,范圍天地而不過者也
      。只要人識得這精、氣
      、神 耳

      或問:“元神與真神若何?”曰:元神者
      ,渾渾噩噩
      。真神者,朗朗明明
      。一隱混沌而無光
      ,一經(jīng)鍛練而有用。儒以靜安能慮得
      ,釋以行深大般若
      ,道以泰定生智慧。此真神是圓知圓識
      。故童子猶有清修
      ,凡夫必加靜煉,乃克企乎至人之真神也

      或又問:“元精與真精若何
      ?”曰:元精在我家,真精在彼家
      。其在我家者
      ,絳宮渾然之氣,積久而生靈液者是也
      。其在彼家者
      ,華池壯盛之氣,《悟真》所稱首經(jīng)者是也
      。八月十五
      ,金氣足而水潮生
      ,正合二分真信。學(xué)人識得此精
      ,一口吸來
      ,霎時(shí)天仙有分,非凡物也

      或有問:“元?dú)馀c真氣如何
      ?”曰:元?dú)庹撸拥弥谔?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所謂成形之氣
      ,隨年加長者也。若夫真氣則不然
      。先天元始之祖
      ,自虛無內(nèi)生來,要得真師口訣
      , 先設(shè)乾坤鼎器
      ,調(diào)和真龍、真虎
      ,打合真陰
      、真陽。半個(gè)時(shí)辰
      ,結(jié)為鉛母
      。鉛中產(chǎn)陽,乃為真氣
      。故天以元?dú)馍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而道以真氣生仙佛。人元煉氣之法
      ,有奪天地 造化者
      ,非容易也。
      或聞團(tuán)陽子人元煉氣奪天地造化之論
      ,遂起問天元與人元若何
      。團(tuán)陽曰:居,吾語汝
      。天命之謂性
      ,理從氣出,天元也
      。盡性以至命
      ,氣從理出,人元也。上德 無為
      ,不以察求
      ,清靜之功也,曰天元
      。下德為之
      ,其用不休,返還之道也
      ,曰人元
      。上德之士,得天甚厚
      ,然猶有清靜修持。必將元?d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元神煉為至清至虛
      ,化? 正等正覺,乃克盡乎天元之理
      。是天元非上德現(xiàn)成之事也
      。其以上德為天元者,以其故我無虧
      ,自與天元相近耳
      。下德之士,得人最多
      ,故先有還返妙諦
      。必將陰丹 陽丹,打成一團(tuán)
      、一片
      ,煉入太無、太虛
      ,乃克全乎人元之道
      。是人元非下德現(xiàn)成之體也。其以下德為人元者
      ,以其自他有耀
      ,故號人元之術(shù)耳。上德本體
      ,性命雙 賦
      。下德妙用,性命雙全
      。而要以一氣為陶鑄
      ,是故人得元始真一之氣以成仙,即如天施陰陽、五行之氣以成人
      。丹道所以奪天地之造化者
      ,以天道同也。
      第十八章精氣神再論
      上德之體
      ,精
      、氣、神皆稱為元
      ,蓋得于天者甚厚
      ,不必求之彼家也,故曰天元
      。下德之事
      ,精、氣
      、神皆名曰真
      ,蓋取于人者甚多,不能求之我家也
      ,故曰人 元
      。然此人元下手,亦有采元之妙諦
      ,求元之秘機(jī)
      。是故以人還天者,采元精而補(bǔ)元?d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煉元?dú)舛B(yǎng)元神
      ,煉元神以成真神,則后天之事畢矣
      。即真神以生真氣
      ,即 真氣以求真精,奪真精以成真鉛
      ,則先天之事畢矣
      。到得返本還元,抱元守一
      ,直與上德之事大相同也

      修下德而不造無為之境,抱上德而不究無為之玄
      。皆不能服食天元
      ,位證天仙也。
      第十九章性命順逆
      性命之理
      ,有順有逆
      。順成之性命得之天
      ,以一兼二。逆成之性命造乎人
      ,以一合二
      。以一兼二者,即氣以賦理
      ,氣理合而性命渾全
      。以一合二者,舉水以滅 火
      ,水火交
      ,而性命長在。天命之謂性
      ,命中有性焉
      ,順成也。孟子以形色謂天性
      ,蓋其所命者
      ,有是形,即有是性
      。良知良能
      ,皆于所命之形體寄之
      。盡性以至 命
      ,性中造命焉,逆成也
      。至人以神火種命寶
      ,蓋其所性者,有是神
      ,乃有是命
      。于感于召,皆于所性之神光為之
      。今而知上德清靜
      ,守其順成之道,而結(jié)仙胎
      ,即 天以全人也
      。并可知下德返還,修其逆成之道
      ,而結(jié)圣胎
      ,又盡人而合天也。學(xué)道者其知之

      第二十章玄關(guān)一竅
      玄關(guān)一竅
      ,自虛無中生
      。不居于五臟六腑,肢體間無論也

      今以其名而言:此關(guān)為玄妙機(jī)關(guān)
      ,故曰玄關(guān)。此竅為萬法歸一之地
      ,有獨(dú)無對
      ,故曰一竅。一言以備之曰:中是也
      。中在上下之中
      ,亦不在上下之中,有死
      、有 活故也
      。何謂死?以黃庭
      、炁穴
      、丹田為此中,就是死的
      。何謂活
      ?以凝神聚炁,現(xiàn)出此中
      ,就是活的
      。以死的論,就叫做黃庭
      、炁穴
      、丹田。以活的論
      ,乃算做玄 關(guān)一竅
      。故曰:自虛無中生。真機(jī)直露
      。得者秘之

      第二十一章玄關(guān)再說
      玄關(guān)者,神氣交媾之靈光
      。初見玄關(guān)
      ,明滅無定。初入玄關(guān)
      ,惝惚無憑
      。以其神氣乍合,未能固結(jié)也
      。到得交抱純熟
      ,死心不離
      ,始識玄關(guān)之中,人我皆忘
      ,鬼 神莫測
      ,(離此不能躲無常。)渾渾純純
      ,兀兀騰騰
      。此中玄妙,變化萬端
      ,不可名狀
      。無怪其名之多也,各人所見不同
      。各因所見而字
      ,各就所用而號。古仙師秘 而不言
      ,都要摩頂受戒
      ,乃有傳述。即有所諭
      ,不過曰非心
      、非腎而己。吾謂其并非黃庭
      、炁穴
      、丹田也。今再說破
      ,識者秘之

      第二十二章兩孔穴法
      丹家有一穴
      ,一穴有兩孔
      。空其中
      ,而竅其兩端
      ,故稱為兩孔穴。師所傳“口對口
      ,竅對竅”者
      ,即此境界也。為任督交合之地
      ,陰陽交會之所
      ,烏兔往來之鄉(xiāng)。一穴兩孔
      ,其中有作為之法
      ,此法最玄玄也

      《參同》曰:“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
      。無者以奉上
      ,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
      ,金氣亦相須
      。”斯數(shù)語者
      ,即盡為之之法也
      。上下者,天地也
      。閉者
      ,冥合 也。有無者
      ,妙竅也
      。稱者,名狀也
      。一上一下
      ,皆藏于此穴之間。若有
      、若無
      ,咸在乎此穴之內(nèi)。當(dāng)其致虛守靜
      ,天地冥合之時(shí)
      ,有以觀其妙。妙有之物
      ,不可名 而可名
      ,故稱有。所謂“窈冥有精
      ,其中有信者”也
      。無以觀其竅,虛無之竅
      ,可狀而不可狀
      ,故稱無。所謂其中有物歸無物者也
      。無者以奉上
      ,非是空空回復(fù),乃 是先天真鉛
      老子所謂“無狀之狀
      ,無象之象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者也
      。丹法以無奉上
      ,即是將無還有。其所謂奉者
      ,是誰敬奉
      ?是誰相奉?神德恭 居
      ,其氣自還
      ,還即奉也,只怕上無神德耳
      。上即黃庭之上
      ,德即謙柔之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镀酢匪^“反者道之驗(yàn)
      ,弱者德之柄”也。致虛用道
      ,求鉛用德
      。德有為,而道無 為
      ,不可不知其法也

      兩孔者,玄牝之門也
      ,為金丹化生之所
      。人于一穴兩孔中,知行追攝之法
      ,則兩門皆開
      。夫而后金來歸性,可稱還丹也
      。故曰“金氣亦相須”云云
      。相須者
      ,相須此攝法也

      第二十三章玄牝根基
      修玄之士,無論大丹
      、小丹
      ,均宜靜養(yǎng)谷神,立其根本

      谷神者
      ,先天虛靈之稱
      ,吾人元性是也。養(yǎng)于何處
      ?玄牝尚焉
      。上陽云:“玄牝乃二物,若無此二物
      。又安有萬物哉
      ?”蓋以玄,天也
      。牝
      ,地也。已見《易》之首卦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芍蛞桓[,實(shí)為生生化化之源
      。入道者
      ,可不尋此生化之源哉?夫此生化之源
      ,即是玄牝之竅也

      或引老君之言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比粲忠怨壬駷樾撸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答曰:假虛無之玄牝
      ,養(yǎng)虛無之谷神,故以谷神之名名玄牝
      。此因用所名之義
      。而且 更有說者:《金丹四百字》云:“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
      。名為神炁穴
      ,內(nèi)有坎離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眲t玄牝不但養(yǎng)神
      ,而并以養(yǎng)氣也。今夫神氣交而玄牝現(xiàn)
      ,故當(dāng)凝神聚氣
      , 二物交融,乃能結(jié)成乾坤圈子。此其中有顛倒之用焉
      ,何則
      ?自上凝下者,神也
      。以其玄天之尊體
      ,而行牝地之卑躬,則上下交泰
      ,氣神和合也
      。《道德經(jīng)》云: “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蓋此竅當(dāng)中,故曰天下之交
      ,中有柔道
      ,故曰天下之牝。言牝道
      ,而玄道亦在內(nèi)
      ,故曰玄牝。玄牝者
      ,一乾
      、一坤,一剛
      、一柔也
      。不如 是,則神健氣健
      ,反相敵而反相離
      。故謂以男下女,以神下氣
      ,顛倒相俱
      ,陰陽相媾,斯神與氣會
      ,而根基立焉
      。否則神自神而氣自氣,氣自氣而神自神
      。神不得 氣
      ,則無補(bǔ)神之物也。氣不歸神
      ,則無養(yǎng)神之用也
      。欲令元神長在,其可得乎
      ?而且神住絳宮
      ,則絳宮為布政之明堂,知識見聞皆擾之
      ,惟凝于黃庭
      ,而后聲籟絕, 念慮除
      ,此亦不無清養(yǎng)也
      。故《悟真》云:“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
      。真精既返黃金室
      ,一顆明珠永不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惫壬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至虛至靈之汞性。真精者
      ,至清至 嫩之鉛情
      。根基者,以汞迎鉛
      ,造就金丹之地也
      。黃金室,黃房也
      。以其為還金之地
      ,故曰黃金室。金鉛木汞交并
      ,方成一顆明珠
      。明珠者,一顆金丹
      ,大如黍珠 也
      。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
      。一得永得
      ,故曰永不離也。嘗謂紫陽此詩
      ,直明千古真訣
      ,先天后天皆宜之。愚所解者
      ,先天也
      。即以后天論,亦須先求玄牝,乃可 筑基其丹基焉
      。蓋谷神憑此而立
      ,則真精亦憑此而返。以玄牝養(yǎng)谷神
      ,以谷神養(yǎng)真精
      。神得精而培元,精得神而化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秴⑼吩疲骸皟?nèi)以養(yǎng)己,安靜虛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 曰:“性主處內(nèi),立置鄞鄂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笨芍奚碇叵纫造o養(yǎng)谷神作根基矣

      第二十四章中字直指
      《道德經(jīng)》云:“多言數(shù)窮
      ,不如守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R得這中
      ,即是圣賢仙佛種子。否則修道無地
      ,一舉足而即落魔坑

      中者何?玄關(guān)是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秴⑼吩疲骸斑\(yùn)移不失中”,“浮游守規(guī)中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苯灾复艘病L障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中非四維上下之中
      ,儒曰喜、怒
      、哀
      、樂之未發(fā);道曰念頭不動(dòng)處 為玄牝
      ;釋曰不思善
      、不思惡
      ,正憑么時(shí),那個(gè)是本來面目
      ,乃是真中也
      。”中境妙自養(yǎng)己凝神
      ,入室還丹
      ,以至脫胎神化
      ,無不在是
      。故初入道者,即要識得這 中
      ,乃有登進(jìn)之路

      在昔文始天尊問道于太上曰:“修身至要,載在何章
      ?”太上曰:“在于深根固蒂
      ,守中抱一而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苯窦雌溲栽囀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學(xué)人下手之初,務(wù)要牢持筋骨
      ,力戰(zhàn)睡魔
      ,塞兌垂簾,離諸妄想
      ,回光返照乎三穴
      。三穴者,黃庭
      、炁海
      、丹田也。然雖返照三穴
      ,又要不執(zhí)意于三穴
      ,亦不馳 意于三穴。夫而后神安其內(nèi)
      ,息任天然
      ,渾乎俱忘,杳無朕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督?jīng)》所謂“無欲觀其妙”者,正此時(shí)也
      。致虛守靜之際
      ,神凝氣合之時(shí)
      ,不意有一境忽從規(guī)中化 出,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nèi)
      ,則玄關(guān)現(xiàn)象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督?jīng)》所謂“有欲以觀其竅”者
      ,又此時(shí)也。
      再考之《契》云:“上閉則稱有
      ,下閉則稱無
      。”竊謂此“上
      、下”二字
      。都在中字之里潛藏。陰陽來往于其內(nèi)
      ,坎離升降于其間
      ,合上下而入乎其中矣。是故 上者而下閉
      ,則管括微密
      ,太虛之中,元?dú)猹?dú)運(yùn)
      ,故無
      ,此亦觀妙之旨也。下者而上閉
      ,則隱藏未見
      。然杳冥有精,其中有信
      ,故稱有欲
      ,盡存乎玄微之間。是故玄 關(guān)一竅
      ,有稱為有無妙竅者
      ,有稱為上下釜者,有稱為陰陽鼎者
      ,有稱為神氣穴者
      ,皆由此也,皆統(tǒng)于一中而已矣

      師評曰:“學(xué)道
      、學(xué)道,先要得妙
      。不得其妙
      ,難窺其竅
      ,欲窺其竅,還須聞道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蹦撑c團(tuán)陽,間觀一笑

      第二十五章藥物直陳
      藥物者何
      ?上陽云:“此藥自物中來故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狈蛩幱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大藥,道分先天
      、后天
      。后天則小藥
      ,結(jié)丹用之
      。先天則大藥,還丹用之
      。后天則無形無質(zhì)而實(shí)有
      , 先天則有體有用而實(shí)無。后天真鉛
      ,棄癸取壬
      ,陰中藏陽,以無生有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段蛘妗吩唬骸叭素载M離壬?”三元者
      ,精
      、氣、神之三元也
      。壬為天一所生
      ,居子之 先,為一陽之元
      。蓋壬癸皆居坎北
      ,水屬陰,壬水則陰中之陽
      ,癸水則陰中之陰
      。又,壬癸為干
      ,亥子為支
      ,欲求真鉛者
      ,必以天干為準(zhǔn),地支次之
      ,天先乎地也
      。 要之。壬也者
      ,只是個(gè)最初之義
      ,無思無慮之始,動(dòng)而仍靜之先
      。子則有知
      、有覺之時(shí),靜而向動(dòng)之際也
      。癸陰不用
      ,而亥未脫陰,亦不用也
      。求小藥之法
      ,在此時(shí) 也。先天則不然
      ,產(chǎn)在坤
      ,種在乾,以有生無
      ,以我求彼
      。蓋乾金入坤,曰坤中金
      。坤實(shí)成坎
      ,曰水中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簿颖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兌在西方為鄰,故寄居于兌可也
      。不求于乾 者
      ,乾方播種也。不求于坤者
      ,坤方含元也
      。不求于坎者,坎雖有陽
      ,尚藏于水
      ,未露氣機(jī)也。直求于兌者
      ,鉛中產(chǎn)陽
      ,已現(xiàn)其金
      。喻初三日,月出庚方也
      。故以坎 水為川源
      ,兌金為藥物,非真有乾坤坎兌列吾身中也
      。無非是以有生無
      ,以我求彼焉耳。我運(yùn)一點(diǎn)陰火之精
      ,種在彼家之內(nèi)
      ,遂生鉛中之陽。陽氣一動(dòng)
      ,采取歸來
      , 又種在我家胚胎宮里,而成真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段蛘妗吩疲骸耙浪の簧审w,種在乾家交感宮”是也
      。種在乾之種
      ,是初播種。種在乾家之種
      ,是養(yǎng)育也。崔
      、張二翁復(fù)起
      , 當(dāng)以愚解為然也。種鉛得鉛
      ,其機(jī)如此
      。但其種鉛之法,須要在丁
      、壬先后之間
      ,然后得震、兌代行之效

      吾師口訣
      ,并識于此。內(nèi)外二藥之真機(jī)
      ,今已直露
      。得吾言者,三生有幸
      ,勿輕褻視之

      第二十六章鉛汞的辨
      心中之神曰汞性
      ,心中之精曰汞液。收汞性于黃庭
      ,凝汞液于紫府
      ,是為龍汞,是曰真汞
      ,是號內(nèi)丹
      ,是名陰丹,稱后天半斤子也

      身中之氣曰鉛精
      ,身中之精曰鉛華。察鉛精于坎宮
      。采鉛華于兌戶
      ,是為虎鉛,是曰真鉛
      ,是號外丹
      ,是名陽丹,是稱先天八兩母也

      第二十七章鼎器直說
      丹法以乾坤為鼎器
      ,以坎離為藥物。取坎填離
      ,金始還焉
      。蓋坤形六段,其體本虛
      。地勢極陰之中
      ,有一陽來復(fù)。乾形三連
      ,其體皆實(shí)
      ,天勢盛陽之內(nèi),有一陰乍生
      。天地間
      ,實(shí)者不能容物,而虛者能受
      。故假坤之虛以藏其實(shí)
      ,而以乾之實(shí)先投其虛。

      法功如此
      ,又要知金之轉(zhuǎn)移
      ,乃能分藥之老嫩。蓋自先天乾金,隱居坤位
      ,此時(shí)陰中含陽
      ,雖似坎中有一,而水底潛形
      ,秘而未露
      。迨至水中金現(xiàn),有如兌西月 出
      ,方為可用之金
      。而采以一符之頃,此正有氣無質(zhì)之時(shí)也
      。取于兌
      ,猶之取于坎。產(chǎn)于兌
      ,猶之產(chǎn)于坤
      。然非乾父之精光,不能產(chǎn)此大藥也
      。饒他為主
      ,我反為 賓。欲他上浮
      ,我卻下沉
      。賓主浮沉,皆在鼎中作用
      ,然后知鼎器之設(shè)
      ,妙在乎空耳。
      陶真人云:“鼎器之中
      ,本來無物
      。二七之期,感觸乾父精光
      ,而陽氣始動(dòng)。乾鼎中
      ,亦本來無物
      。采取之時(shí),吸受坤母陽鉛
      ,而金丹始凝
      。皆是劈空造作出來。其曰鼎器者
      ,不過假此以作盛物之器也
      。”其言最妙,故識于此

      第二十八章乾坤離坎
      先天是乾坤
      ,后天是坎離。然先天有乾坤
      ,兼有坎離
      。后天有坎離,復(fù)有乾坤
      。其故何也

      先天是乾坤者
      ,童真元陽未破,內(nèi)具乾象而陽固
      ,外具坤象而陰固,故名先天乾坤也
      。后天是坎離者
      ,中歲元陽已走,坤包乾陽而坎成
      ,乾包坤陰而離成
      ,故名后天坎離也。
      先天有乾坤
      ,兼有坎離者
      ,蓋以乾坤為鼎器,坎離為藥物也
      。后天有坎離
      ,復(fù)有乾坤者,蓋以者坎離為妙用
      ,還乾坤之本體也
      。更有當(dāng)知者:后天煉己之物,以 名先天坎離
      ,言其取坎填離
      ,得成玉液還丹也。先天還元之物
      ,亦名先天坎離
      ,言其取坎化離,得生金液還丹也
      。先天后天之取坎
      ,皆名先天,特有他家來
      ,我家種 之別耳

      愚按:先天乾坤即是天元藥物,猶后天坎離乃是人元藥物也。童子得訣逢師
      ,坐守乾坤而成道
      。至落于后天,則乾坤更名鼎器也

      第二十九章采煉妙用
      采煉者
      ,采彼家陽鉛,煉我家子珠之氣也
      。陽鉛即地魄
      ,以其藏于外邊至陰之中,故曰地魄
      。煉己時(shí)得之
      ,則可以制我汞性,而使之成砂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段蛘妗吩疲骸暗珜? 地魄擒砂汞”,只要人會采會煉耳
      。云何采
      ?采以不采之采。云何煉
      ?煉以不煉之煉
      。何謂不采之采?龍閑虎靜
      ,守雌不雄
      。建子之月,其氣始升
      ,神即隨其升而逆 入鼎內(nèi)
      ,就便引來,所謂不采之采也
      。何謂不煉之煉
      ?彼在我家,即藥是火
      ,相融之久
      ,其陰自化。陽即因之而長
      ,積在爐中,自然運(yùn)化
      ,故曰不煉之煉也
      。但其間 須要凝神以待,乃能采之。調(diào)息以守
      ,乃能煉之
      。精盡化氣,腹內(nèi)充實(shí)
      ,而內(nèi)丹可結(jié)矣

      第三十章河車細(xì)旨
      河車者,得藥運(yùn)行之要旨
      ,非存想搬運(yùn)之法
      。乃子午進(jìn)退,陰陽合閉
      ,內(nèi)外升降
      ,天地自然之火候也。
      自筑基以來
      ,金鼎充足以后
      ,調(diào)內(nèi)息,凝內(nèi)神
      。神息相依
      ,風(fēng)火交合,忽然而靈芽吐萌
      ,氣機(jī)生動(dòng)
      ,吾即起河車以煉之,使之自下往后
      ,由督脈進(jìn)
      ,逆流天谷, 而返中宮
      ,此得藥當(dāng)行之事也
      。惜后不得真?zhèn)鳎嗦浯嫦氚徇\(yùn)
      ,空空往來
      ,有何益哉?只緣妙悟少人
      ,故仙師難說耳
      。今吾試言之:其妙在意守于內(nèi),神馭于外
      。然 自有此說
      ,而疑者紛紛矣。蓋以真神即真意
      ,如何兩處分身
      ?主內(nèi)復(fù)主外
      ,安得獨(dú)充二役?此疑之必然者也
      。抑知神守內(nèi)庭
      ,只貴凝,而不貴運(yùn)
      ,運(yùn)則必用乎意也
      。 周天之妙,外運(yùn)逸
      ,而內(nèi)掌勞
      ,故內(nèi)掌必以意當(dāng)之。譬之于人也
      ,身坐燈前
      ,影現(xiàn)壁上,身動(dòng)而影亦動(dòng)也
      。語發(fā)室中
      ,聲流墻外,語出而聲亦出也
      。意也者
      ,即如神 之身與語。神也者
      ,即如意之影與聲
      。未有不相見、不相聞?wù)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故以意籌其內(nèi)
      ,而其神自運(yùn)于外,是二仍是一
      ,運(yùn)內(nèi)即運(yùn)外
      ,不要管著它,自然兩相知也
      。何則
      ? 真意居中,調(diào)遣呼吸
      ,以內(nèi)應(yīng)外
      ,此本知有內(nèi)者也。然而真意流行
      ,穿關(guān)過頂
      ,又有隱隱相知者。是神乎
      ?是意乎
      ?此神還即此意乎
      ?伍真人云:“有兩相知之微 意”,蓋即此也
      。吾不知神與意之何以化體分身也,又不知神與意之何以里應(yīng)外合也
      ,即以不知為真知而已
      。吾只伏吾意而調(diào)吾內(nèi),這里氣動(dòng)
      ,那里氣升
      。這里風(fēng) 行,那里風(fēng)送
      。這里是意
      ,那里是神。是神
      、是意
      ,分而不分。只覺守內(nèi)者會理家事
      ,馭外者即上天門
      ,不知其何以有此兩相知之微意也。玄乎
      、玄乎
      ,泛仙槎,游 銀漢
      ,朝碧落
      ,歸黃庭,機(jī)暢神流
      ,快活極矣
      。日日循環(huán),朝朝來往
      ,氣沖百節(jié)
      ,灌注三宮,則所得之藥
      ,方不致閑散無用
      ,而真氣愈多矣。吁
      !世人昧卻河車旨
      , 搬運(yùn)勞勞枉費(fèi)心。不把真?zhèn)髟敿?xì)說
      ,饒君到處去摹尋

      第三十一章真心論
      金丹之道
      ,貴得真神、真氣
      、真精
      ,而后能成造化。然不用其真心
      ,亦不能得此真精
      、真氣、真神也
      。真心者
      ,識念未起之前,人欲未交之會
      ,陰氣未染之萌也

      修身妙道,全在定靜中下手
      。學(xué)人煉己未純
      ,惟有此著功夫,稍能濟(jì)事
      。兵家所謂出其不意
      ,攻其無備時(shí)也。當(dāng)心地偶清之際
      ,吾則閉塞三寶
      ,凝神調(diào)息。內(nèi)想 不出
      ,外想不入
      。此時(shí)欲念未發(fā),有功即效
      。乘識神之未用
      ,而可以見其真神矣。乘濁氣之未擾
      ,而可以養(yǎng)其真氣矣
      。乘淫精之未播,而可以待其真精矣
      。一心專 向
      ,致虛極而守靜篤,并可以認(rèn)其玄關(guān)矣
      。此性命雙修之第一義也
      。真心之用,豈不妙哉

      如待有事物交接
      、人我應(yīng)酬
      、笑言飲食之念,觸動(dòng)心機(jī)
      ,而乃從而克制之
      ,則內(nèi)心浮動(dòng),雜念已生
      ,吾止之而即止
      ,幸也。茍或止之而復(fù)起
      ,麾之而來,愈逐愈多
      ,如逢強(qiáng)敵
      ,閉目作天人之戰(zhàn),撫衷為糜爛之場
      ,心敗矣
      。可奈何

      大抵初基之上
      ,比不得塵緣久淡、對境忘情之人
      。頓悟虛空者
      ,固稱上智。漸悟了性者
      ,亦非下流
      。學(xué)人只覓真心下手,雖煉己未到
      ,亦可覓靜入門
      ,總要遇而勿失耳。其真心
      ,或在平旦
      ,或在晚間,或散于十二時(shí)中
      ,自領(lǐng)之而自取之可也

      是說也,其名似創(chuàng)
      ,而實(shí)未創(chuàng)
      ,且有便于初學(xué)之流,亦與前古丹經(jīng)融通不悖
      。茍如此漸造之
      ,時(shí)時(shí)守其真
      ,日日抱其真,無時(shí)無日
      ,不見其真
      。由其漸而及其 常,久久純靜
      ,則并舉煉己之功而亦包之矣
      ,不更大歟?然則心地偶清明時(shí)
      ,正是一派好功課
      、好光陰、好境界
      ,愿人以一刻千金珍重視之也

      第三十二章心神直說
      (篇中兼言調(diào)息之法)
      心為一身之主人,神為三品之上藥
      。惟心與神
      ,是二是一,不可不辨也

      老君曰:“夫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人心好靜
      ,而欲牽之
      。故常遣其欲,而心自靜
      。澄其心
      ,而神自清,”陸潛虛曰:“調(diào)息之法
      ,自調(diào)心始
      。凝神之法,自調(diào) 息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贝耸ベt仙佛之梯航,吾人入德之路也
      。下手學(xué)道者
      ,必須攝念歸靜,行
      、住
      、坐、臥,皆在腔子里
      ,則守靜始能篤也
      。蓋有念為妄心,無念為真心
      ,人能收 念于平日
      ,而還其所止之地,乃能專心于臨時(shí)
      ,而堅(jiān)其入定之基
      。圣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是也
      。心之靜者
      ,息亦易調(diào)。心愈細(xì)
      ,而息愈微也
      。息調(diào) 則神歸,于是而再安其神
      ,凝于氣穴之中。夫心也
      ,而又曰神
      。何也?蓋心在絳宮
      ,動(dòng)以紛之則為念
      ,靜以收之則為心。即靜心而返乎神室
      ,則為神
      。神也者,無 思
      、無慮
      ,無為之中無不為,無用之中藏大用
      ,此所謂三品之大藥也
      。凝神之際,務(wù)要與息相依
      ,毋以神逐息
      ,毋以神運(yùn)息。逐息則神散
      ,運(yùn)息則神搖
      。只要息息動(dòng) 蕩,任其天然,隨其自然
      ,斯其神愈覺凝然
      。迨至靜極而動(dòng),是神之得乎氣機(jī)
      。是氣初破鴻濛
      ,寂然不動(dòng),感而遂通
      。修道之士
      ,乃如是有為也哉。
      第三十三章神息妙用
      神者
      ,火也
      。息者,風(fēng)也
      。欲識風(fēng)火玄機(jī)
      ,須將神息安頓。神貴含光默默
      ,息憑真氣綿綿
      。但安其神,不逐于息
      。有如爐中聚火
      ,箱管抽風(fēng),風(fēng)自扇而火愈紅
      , 火愈紅而金自化
      。可見是風(fēng)來助火
      ,并不是火去追風(fēng)矣
      。但其中尚有機(jī)竅,欲令風(fēng)箱之氣專篤而吹
      ,必使風(fēng)管逼爐
      ,使它從消息中度去,乃能煽起爐焰
      ,火色重青
      。 學(xué)人凝神聚氣,即是火熔金
      ,息向坎中吹
      ,又即是引管逼爐,助風(fēng)追火之勢也
      。爐中火發(fā)
      ,陽光騰騰
      。此時(shí)神即是氣,氣即是藥
      。猶之火煉鐵紅
      ,紅鐵亦火。瓊琯翁 所謂“火即藥
      、藥即火”者
      ,此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鹚幗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金丹立就。若使息不內(nèi)吹
      ,徒向喉鼻中播弄
      ,即是管不逼爐矣。不可笑乎

      第三十四章神息再論
      息靜則神歸
      ,凝神之法,固賴調(diào)息
      。神定則息住
      ,調(diào)息之法,亦賴乎凝神也
      。蓋其存神于虛
      ,則內(nèi)息方有。所以息戀神而住
      ,神依息而留。神息兩平
      ,若存若 亡
      ,不知神之為息,息之為神也
      。風(fēng)得火而煽
      ,火得風(fēng)而灼。相維相系
      ,又不知風(fēng)之為火
      ,火之為風(fēng)也。功夫純熟
      ,真有不可以文字形容者

      第三十五章氣息妙用
      曹元君云:“我與諸君說端的,命蒂從來在真息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哉嫦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何也?蓋吾人以后天之呼吸配先天之呼吸
      ,而先天之呼吸乃是身中真氣
      ,被息引動(dòng),悠悠來 往
      。斯時(shí)也
      ,是息動(dòng)耶?是氣動(dòng)耶
      ?息動(dòng)氣亦動(dòng)
      ,兩不分明。息中有氣也
      ,故曰真息氤氳
      。氣中有息也,故曰真息橐龠
      。真息動(dòng)而真氣生
      ,真氣來而命蒂生。復(fù)命之 根
      ,養(yǎng)命之源
      ,護(hù)命之寶,誠在乎真息而已

      第三十六章神意妙用
      神貴凝
      ,《契》所謂“安靜虛無,內(nèi)照形軀”是也
      。神非意
      ,所謂“內(nèi)照玄關(guān),必用真意”是也
      。吾聞沖虛云:“真意者
      ,虛無中之正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睗撎撛啤肮嘧⑸? 下
      ,必以元神斡運(yùn)乎其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痹裰舆\(yùn)
      ,即元神之正覺。不得謂元神即真意也
      。自有體用之殊耳
      。蓋杳冥無為,靜中宰運(yùn)者神
      。從容大雅
      ,理事不亂者意
      。故神為 丹君,意為丹使也
      。神與意
      ,實(shí)有體用之分。既分體用
      ,則二也
      。用因乎體,故又可以一物視之

      但有進(jìn)說者:欲培真意
      ,須養(yǎng)元?dú)狻U嬉鈴撵o極而生
      ,乃克成吾之妙用
      。道所謂常應(yīng)常靜,儒所謂安而后能慮
      ,釋所謂定中生慧也

      第三十七章神意再論
      垂簾打坐之初,神意有不必分者
      。至于動(dòng)靜交作
      ,則神意分焉。有時(shí)當(dāng)以神守中宮
      ,而或以意代之
      ,不可也。如致虛
      、守靜
      、觀其復(fù),當(dāng)其臨爐之會是也
      。有時(shí) 當(dāng)以意守中宮
      ,而或以神將之,不可也
      。如擒鉛、制汞
      、掌天罡
      ,作媒合之際是也。何者
      ?神則無為
      ,而意則有為也。神則無為無不為
      ,意則有為有以為
      。神為意之 神
      ,意以神為真元,神主靜也
      。意為神之意
      ,神以意為正覺,意能動(dòng)也
      。欲養(yǎng)元神
      ,須以無念為主,而后能無為無不為
      。上陽注《參同》云:“真人潛深淵
      ,無念以 應(yīng)之。浮游守規(guī)中
      ,無念以使之
      。呼吸相含育,無念以致之
      。三姓既會合
      ,無念以入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睙o念之用
      ,尚不止此也。欲動(dòng)真意
      ,須以煉己為先
      ,而后能有為、有以 為
      。潛虛《就正篇》云:“煉己求鉛
      ,以己迎之。收火入鼎
      ,以己送之
      。烹煉沐浴,以己守之
      。溫養(yǎng)脫胎
      ,以己成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奔和林?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亦不止此也。
      神哉
      、意哉
      ,直貫金丹之始終,須臾不可離也
      。其他尚有妙用處
      ,總在學(xué)人自參
      ,吾特集諸說以啟其端焉。
      第三十八章共爭不朽之論
      古人有言:“太上立德
      ,次立功
      ,次立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比呔悴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夫存不朽之神者,道也
      。而三者亦不朽
      ,以其為道之助也。仁慈之德為道體
      ,謙柔之德為道用
      。普濟(jì)之功為道體,修養(yǎng)之功為道用
      。至于言
      ,則功德之記,而載道之文也
      。故能共爭不朽云
      。今夫朽則凡,不朽則圣

      人之所以能爭不朽者
      ,以其無所爭,亦以其有所爭
      。無所爭
      ,則后其身而反先矣,柔其志而克剛矣
      。有所爭
      ,則男子之須眉,丈夫之氣骨
      ,英雄之果敢
      ,豪杰之 猛烈。不與人爭一時(shí)
      ,直與人爭萬古
      。孔子曰:“當(dāng)仁不讓于師
      。”師正恐其不能爭
      ,空自頹于無勇也
      。先儒云:“平旦之氣
      ,清夜之神,直與圣賢無異
      ,人能即此 而充之
      ,雖孔顏不遜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贬尦嗽疲骸澳苋始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何異釋伽?般若行深
      ,何殊自在
      ?”道書云:“瞿曇不從地涌,鐘呂豈自天來
      ?”此皆以道為爭
      ,而不必讓于前 者。志士勉乎哉
      !千真萬圣
      ,原不忌人之共爭夫道也。
      第三十九章功成名遂身退論
      《道德經(jīng)》曰:“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
      。”愚以為天之道即人之道
      ,亦即修身之道也
      。天以生成暢遂為功名,時(shí)行物育
      ,天道于焉退移
      ,藏身冬令。此天道 也
      。人以盡忠為功名
      ,功成勇退,名遂身藏
      ,英雄所以從赤松子游也
      。又以全孝為功名,志體交養(yǎng)
      ,其功也
      。宗族交稱,其名氣
      。父母百年
      ,人子事畢,退身保命, 此人道也
      。丹士以致虛守靜為無功之功
      ,杳冥恍惚為無名之名,至于返還功成
      ,圣胎名遂
      ,退身祖竅,抱一還虛
      ,此修丹之道也
      。通德類情,識者思之

      第四十章仙佛同修說
      性命雙修
      ,此本成仙、作佛
      、為圣之大旨
      。或謂佛修性
      、仙修命
      、儒治世,分門別戶
      ,蓋不深究其宗旨也

      愚按:佛重性,而其中實(shí)有教外別傳
      。非不有命也
      ,特秘言耳。其重性功者
      ,蓋欲人從性立命
      ,能使性量恢宏,照十方而無邊無際也
      。仙重命
      ,而其中亦有教內(nèi) 真?zhèn)鳌7遣谎孕砸?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特約言耳
      。其重命學(xué)者,蓋欲人即命了性
      ,能使命根永固
      ,歷萬劫而無盡無窮也。若使性功圓滿
      ,外無立命之修
      ,則真性難存,終屬空寂,又何 能法周沙界乎
      ?若使命功周到
      ,內(nèi)無盡性之修,則真命雖守
      ,徒保色身,又何能神通三界乎
      ?惟佛有教外別傳
      ,則從性立命,極樂之地
      ,益見空明
      。唯仙有教內(nèi)真 傳,則盡命了性
      ,而大羅之天
      ,益見超脫。是仙也
      、佛也
      、圣也,此雙修而非單修者也
      。故釋伽到禪定時(shí)
      ,而有貫頂穿膝之效。迦葉談?wù)鎸?shí)義
      ,而有倒卻剎竿之奇
      。 試思于意云何?呂祖云:“單修性兮不修命
      ,此是修行第一病
      。”紫陽云:“饒君了悟真如性
      ,不免拋身卻入身
      。何如更兼修大藥,頓超無漏作真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甭耘e一隅, 可以類推也

      至于行深般若
      ,五蘊(yùn)皆空。丹熟大還
      ,十年面壁
      。六十耳順、七十從心。夫而后性命雙了
      ,同登空超之境
      ,而仙、佛
      、圣皆成也
      。故達(dá)摩初祖了道歌云:“三家法一般,莫作兩樣看
      。性命要雙修
      ,乾坤不朽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比擞趾伪厥欠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且更有說者:三教嗣續(xù),皆不能知
      。知此必不互相抵牾
      。只索各盡其道,以歸于道也
      。今設(shè)一大道主人于此
      ,為三教說法曰:夫三教者,吾道之三柱
      。分而為 三
      ,合而為一者也。道不能分
      ,無變化
      ,道不能合,無統(tǒng)宗
      。是故以三柱立其極
      。釋道言性默言命,仙道傳命默傳性
      。儒道則以擔(dān)荷世法為切
      。言性難聞,言命又 罕
      ,并性命而默修之
      。遂使三家后裔,各就祖派
      ,分為專門
      。掀天震地,講起是非
      ,開出無邊境界
      。佛攻道
      ,則有翻空出奇之妙想。道攻佛
      ,則有踏實(shí)指陳的神思
      。 儒攻佛與道,則有翻瀾不窮的文章
      ,流竅不休的耍子
      。而豈知皆道之分也。道既分三
      ,其中豈無枝流之不同
      ?邪正之不類者?奈何不思其本
      ,而談其末也。
      夫以性兼命為一脈
      ,以命兼性為一脈
      ,渾乎性命為一脈。此三脈皆道脈也
      。及其還無
      ,一也。偈曰:吹了明燈頑耍子
      ,誰知打著自家人
      。吾言若有相攻者,又是飛花點(diǎn)汝身











      第 二 卷  三 車 秘 旨
      長乙山人李涵虛著 皖江陳攖寧校訂
      《三車秘旨》讀者須知
      、本書作者李涵虛,世稱之為西派
      。書中大旨
      ,雖不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推薦文章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2023-07-17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中派李道純祖師之《中和集》
      2023-04-21
      中派李道純祖師之《中和集》
      西派丹法:西派祖師李涵虛真人之《圓嶠內(nèi)篇》
      2023-04-21
      西派丹法:西派祖師李涵虛真人之《圓嶠內(nèi)篇》
      西派丹法:《大道真?zhèn)鳌肥裎魑簣騽t之口述

      Copyright ? 2023-2024 大道家園 版權(quán)所有
      身體不適時(shí)請至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

      !勿延誤!站內(nèi)信息時(shí)效及準(zhǔn)確性不足
      !部分文章及資料為作者提供或網(wǎng)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
      ,僅供愛好者學(xué)習(xí)和研究使用,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