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華 秘 文
紫陽真人張伯端撰 遠師真人王邦叔授 東和希古漁人劉元一受
序
遠師真人正邦叔,不知何許人也 。時年十九
,侍紫陽真人為弟子
。見九年
,不知
大道 之自然 ,亦不請問
。
一日侍師至羅浮觀,先生曰:“子之從我,不為不久
。于金丹之訣,略不顧及
,然而從我何為
?”
邦叔再拜,曰;“非不顧世
,自揣玄微,必無此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先生曰:“善!自太極既分之后,一點靈光
,人人有之
。賢者不加多,愚者不減少
。似子所言
,是蔽其明也。吁
!可哀也哉
!”
邦叔不覺涕泗交頤,頓首百拜,悲不能起
。先生曰:“子去靜室中,思吾此語
,有所覺則急來
。”
邦叔拜辭 ,逐去幽房靜室中靜思
。
至夜,紫陽先生再詣其室坐處 ,叩寢門。邦叔聞之
,移而出迎
。先生微笑曰:“吾一尋汝,便見頭目
。爾兩日尋他
,不得其有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鞙缢鶊?zhí)之燭煬而退
。
邦叔大窘,坐五鼓 ,大悟
,通體汗流。待旦以頌呈先生:“月照長江風浪息
,魚龍遁跡水太平
。個中誰唱真仙子,聲滿座空萬籟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先生覽之 ,問曰:“誰唱難聽?”
都叔遂答以詩曰:“莫問誰 ,莫問誰
。一聲高了一聲低。阿誰唱
,阿誰聽
。橫豎大千說不盡。先生有意度迷徒
,急撞靈臺安寶鏡
。鏡明澄靜萬緣空,百萬絲條處處通
。斗轉(zhuǎn)星移人睡定
,覺來紅日正當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先生逐出金丹圖傳與邦叔,遂止羅浮,后十三年坐化。
又十年,眉山大偽和尚沈志靜遇封山,自稱王邦叔,今居蓬萊望海樓也。
表 奏
不避雷鉞之誅,輒伸卑瀆念。
臣處世多慮,無有所為,為必顛躓。年邁三旬,獨于大道有緣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厮捡飞n
,昔日使我無成者,正祜今日之有成也
。感恩至重
,銘心戴德,今者切見
。嘉爾下民
,孰無道器
?奔勞塵境,戕伐一元
。愈降愈下
,棄人就物。就物思人
,則不可得而返之矣
。物不能修,終乎異類
。哀哉
!
臣之身自弗能度,反憐及此,固無異泥中蛙,而哂籬上雞也。唯某昨傳受青華真人《玉清金笥長生度世金寶內(nèi)煉丹訣》,簡而易行,詳而不雜。身裹分陰陽之主,壺中立四象之樞。三中常守以為機,一定不離而作用。用中無用,靜裹常存。哲人秀士,一覽無遺,造化在掌中矣。
今欲齋沐精思,著為圖論。毫發(fā)無隱,直泄至真之奧首。擇其可傳者而傳之,得接續(xù)心燈,流傳萬世,顧美事也。然始傳之際,誓語至嚴。蒙師至囑,輕泄犯刑。數(shù)欲作而踟躕,勿記其幾矣。
伏惟太上好生,度人為重。是用俯伏塵埃,冥心上界。欲望天慈鑒臣之意,若不允而立彰玄遣。如或諒容,俾臣安靜
,庶幾敢踐斯言
,復陳天陛:臣無任誠惶誠恐,頓首百拜
,懷恩之至
。
臣邇者表奏天廷,欲將青華真人《玉清金笥長生度世金寶內(nèi)煉丹決》秘旨畫圖立論,傳諸緣士
。俯伏茅廬,恭伺天罰
,逾三旬焉
。今不至,始敢齋沐焚香
,精思
著述
。三日而成,秘諸法笥
,以待賢者
。謹錄上奏,伏望天慈俯垂赦宥
,伏冀人人依此煉成金寶
,超出塵埃。世世相傳
,無有泄慢
。臣無任誠惶誠恐,頓首百拜以
聞
。
金 丹 圖 論 序
吾自識金丹秘訣之后,累獲罪于天而不自悛。又為玄書,并《悟真篇》等行于世,自心為至矣。忽有客至訪,余怪其狀貌非凡,靜肅待之。
或問曰:“子于金丹之道,訓人亦至矣。但首尾未明
,機關尚隱,后學何以為識
?”
“余自此亦不得已矣!天機至重,玄律至嚴
。子固美言
,某敢不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曰:“子但著為一書,盡底泄露,茍有譴焉
,某當其責
。”
余再拜敬服,遂失所在
。余思此語,故著是書
。
天機泄則泄矣!傳之者,當以至寶拜受
,以有玄律焉
。
泄慢墮地獄,禍及七祖翁。
心 為 君 論
心者,神之舍也。心者眾妙之理
,而宰萬物
。性在乎是,命在乎是
。若夫?qū)W道之上
,先須了得這一個字,其余皆后段事矣
。故為之傳。
張子野人,身披百衲
。自成都歸于故山
,筑室于山青水綠之中。萬物罄然
,而怡怡然若有所得
。
客傳于市曰:“遭貶張平叔,歸于山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從游之士,叢然而至。立于庭
,且泣且拜曰:“先生固無恙乎?且夫奔涉山川
,逾越險阻者
,于茲十年。面貌不少衰
、形不少疲者
,其有術乎?”
張子曰:“吁!吾與汝言
。人之所以憔悴枯槁者,誰使之然
?心也
。百事集之,一念末已
,一念續(xù)之
。盡日之中,全無頃暇
。宵之寐也
,則亦若無心焉,但神不
存矣
。吾本無他術焉
,為能定心。故夫神鬼之所以測度者
,吾心之有念耳
,心無念,則神之靈不可得而知也
。豈神不知吾心
,吾亦自不知其為心,乃定之根本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弟子曰:“然則金丹之士 ,其靜心乎?勿靜心乎
?”
日:“靜之一字 ,能靜,則金丹可坐而致也
,但難耳
!”
日:“夫子之言,其誤后學多矣 !”
張子矍然而請其旨 。
曰:“夫子與人言金丹之道,常使人心中生意。心意為造化之主
,心其能靜乎?”
曰:“子見偏耳,非吾言之所誤也
。君尋其平日用心,為何而動
?寂然不動
,感而逐通,乃吾心之用也
。奔役天涯
,了無居止,子之用心也
。
“夫斗極之北辰,固未始動。其所以為動者
,拱辰之星耳
。然拱辰之星,故不能不動
。其所以動者
,辰為之樞而運之耳。
“唯其不動之中,而有所謂動者,丹士之用心也。唯其動之中,而存不動者,仁者之用心也。于不動之中,終于不動者 ,土木之類也
。
“心居于中,而兩目屬之 、兩腎屬之、三竅屬之
,皆未可盡其妙用
。其所以為妙用者,但神服其令
,氣服其竅
,精從其召。神服其令者
,心勿馳于外
,則神反藏
于內(nèi)。氣服其竅者
,心和則氣和
,氣和則形和,形和則天地之和應矣
。故盛喜怒而氣逆者
,喜怒生乎心也。精從其召者
,如男女媾形而精蕩
,亦心使之然也。心清即
念清
,念清則精止
。吁!心惟靜則不外馳
,心惟靜則和
,心惟靜則清。一言以蔽之
,曰:靜
,精、氣
、神始得而用矣
。
“精、氣、神之所以為用者,心靜極則生動也。非平昔之所謂動也,用精、氣、神于內(nèi)之動也。精固精,氣固氣,神亦可謂性之基也。
“性則性,而基言之,何也?蓋心靜則神全,神全則性現(xiàn)。又一言以蔽之,曰:靜。
“其所以為靜者,蓋亦有理。順水行舟,滔滔騰拔。欲往海島,不日勞形 。一旦回家
,思鄉(xiāng)安靜。急駕歸帆
,求民逆返
。還家固靜之道,但久違而始復
,久失而始尋
,一旦欲靜其可得乎?當思歸靜之由
,然后能靜
。此悟昨非,當求今是
。非固常為
,是在何處?”
詩曰:自下金梯墮碧崖,回思閻苑幾花開。向來大道今何在?野草不除荊棘堆。
口訣:但于—念妄生之際,思平日心不得靜者,此為便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則自靜矣。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則不怒;喜中知抑,則不喜。種種皆
然,久而自靜,豈獨坐時?然平日提百萬強兵,但事至則理,退則休,亦可為靜之本。以此靜心應接事物,誰云誤事?實自靈耳。故日,以事煉心,情無他用
。鏡能
察形
,不差毫發(fā),形去而鏡自鏡
。蓋事至而應之
,事去而心自心也。
口訣中口訣:心不留事。一靜可期
。此便是覓靜底路.
又詩曰:得路欲歸休問遠,看看信步莫煩心。云收將放金烏見
,一點靈光眼內(nèi)明。
心之所以不能靜者,不可純謂之心
。蓋神亦役心,心亦役神
。二者交相役
,而欲念生焉。心求靜,必先制服
。眼者
,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
,而役于心
。故抑之于眼,而使之歸于心
,則心靜而神亦靜矣
。目不亂視,神返于心
。神返于心
,乃靜之本。
神 為 主 論
心為君者,喻乎人君之在位。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秦皇
、漢武為之,則四海瘡痍
。堯
、舜、禹
、湯為之
,則天下安逸,民歌太平者
。何也
?圣人以無為而治天
下,則天下安肅
。庸人以有為而治天下
,則天下擾亂。蓋心者君之位也
,以無為臨之
,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
。以有為臨之
,則其所以動者,欲念之性耳
。有為
者
,日用之心
;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
。以有為返乎無為
,然后以無為而蒞正事,金丹之入門也
。
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
。元神者
,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
,氣質(zhì)之性也
。元神者,先天之性也
。形而后有氣質(zhì)之性
,善返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
自為氣質(zhì)之性,所蔽之后
,如云掩月
。氣質(zhì)之性雖定,先天之性則無有
。然元性微而質(zhì)性彰
,如人君之不明,而小人用事以蠹國也
。且父母媾形
,而氣質(zhì)具于我矣。
將生之際
,而元性始人
。父母以情而育我體,故氣質(zhì)之性每逾物而生情焉
。今則徐徐鏟除
。主于氣質(zhì)盡,而本元始見
。本元見
,而后可以用事。無他
,百姓日用
,乃
氣質(zhì)之性勝本元之性
。善返之,則本元之性勝氣質(zhì)之性
。以氣質(zhì)之性而用之
,則氣亦后天之氣也,以本元性而用之
,則氣乃先天之氣也
。氣質(zhì)之性本微,自生以來
,
日長日盛
。則日用常行,無非氣質(zhì)
。一旦返之矣
,自今以往,先天之氣純熟
。日月常行
。無非本體矣。此得先天制后天
,而為之用也
。(余見神室圖論)
氣 為 用 說
先天氣,后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