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漸法之金丹大道 >> 丹道五大流派

      南宗丹法:紫陽真人《青華秘文》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青 華 秘 文
      紫陽真人張伯端撰 遠師真人王邦叔授 東和希古漁人劉元一受

      遠師真人正邦叔

      ,不知何許人也
      。時年十九
      ,侍紫陽真人為弟子
      。見九年
      ,不知大道 之自然
      ,亦不請問

      一日侍師至羅浮觀,先生曰:“子之從我
      ,不為不久
      。于金丹之訣,略不顧及
      ,然而從我何為
      ?”
      邦叔再拜,曰
      ;“非不顧世
      ,自揣玄微,必無此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先生曰:“善
      !自太極既分之后,一點靈光
      ,人人有之
      。賢者不加多,愚者不減少
      。似子所言
      ,是蔽其明也。吁
      !可哀也哉
      !”
      邦叔不覺涕泗交頤,頓首百拜
      ,悲不能起
      。先生曰:“子去靜室中,思吾此語
      ,有所覺則急來
      。”
      邦叔拜辭
      ,逐去幽房靜室中靜思

      至夜,紫陽先生再詣其室坐處
      ,叩寢門。邦叔聞之
      ,移而出迎
      。先生微笑曰:“吾一尋汝,便見頭目
      。爾兩日尋他
      ,不得其有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鞙缢鶊?zhí)之燭煬而退

      邦叔大窘,坐五鼓
      ,大悟
      ,通體汗流。待旦以頌呈先生:“月照長江風浪息
      ,魚龍遁跡水太平
      。個中誰唱真仙子,聲滿座空萬籟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先生覽之
      ,問曰:“誰唱難聽?”
      都叔遂答以詩曰:“莫問誰
      ,莫問誰
      。一聲高了一聲低。阿誰唱
      ,阿誰聽
      。橫豎大千說不盡。先生有意度迷徒
      ,急撞靈臺安寶鏡
      。鏡明澄靜萬緣空,百萬絲條處處通
      。斗轉(zhuǎn)星移人睡定
      ,覺來紅日正當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先生逐出金丹圖傳與邦叔
      ,遂止羅浮,后十三年坐化

      又十年
      ,眉山大偽和尚沈志靜遇封山,自稱王邦叔
      ,今居蓬萊望海樓也

      表 奏
      不避雷鉞之誅,輒伸卑瀆念

      臣處世多慮
      ,無有所為,為必顛躓
      。年邁三旬
      ,獨于大道有緣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厮捡飞n
      ,昔日使我無成者,正祜今日之有成也
      。感恩至重
      ,銘心戴德,今者切見
      。嘉爾下民
      ,孰無道器
      ?奔勞塵境,戕伐一元
      。愈降愈下
      ,棄人就物。就物思人
      ,則不可得而返之矣
      。物不能修,終乎異類
      。哀哉

      臣之身自弗能度,反憐及此
      ,固無異泥中蛙
      ,而哂籬上雞也。唯某昨傳受青華真人《玉清金笥長生度世金寶內(nèi)
      煉丹訣》
      ,簡而易行
      ,詳而不雜。身裹分陰陽之主
      ,壺中立四象之樞
      。三中常守以為機,一定不離而作用
      。用中無用
      ,靜裹常存。哲人秀士
      ,一覽無遺
      ,造化在掌中矣。

      今欲齋沐精思
      ,著為圖論
      。毫發(fā)無隱,直泄至真之奧首
      。擇其可傳者而傳之,得接續(xù)心燈
      ,流傳萬世
      ,顧美事也。然始傳之際
      ,誓語至嚴
      。蒙師至囑,輕泄犯刑
      。數(shù)欲作而踟躕
      ,勿記其幾矣。

      伏惟太上好生,度人為重
      。是用俯伏塵埃
      ,冥心上界。欲望天慈鑒臣之意
      ,若不允而立彰玄遣
      。如或諒容,俾臣安靜
      ,庶幾敢踐斯言
      ,復陳天陛:臣無任誠惶誠恐,頓首百拜
      ,懷恩之至

      臣邇者表奏天廷,欲將青華真人《玉清金笥長生度世金寶內(nèi)煉丹決》秘旨畫圖立論
      ,傳諸緣士
      。俯伏茅廬,恭伺天罰
      ,逾三旬焉
      。今不至,始敢齋沐焚香
      ,精思 著述
      。三日而成,秘諸法笥
      ,以待賢者
      。謹錄上奏,伏望天慈俯垂赦宥
      ,伏冀人人依此煉成金寶
      ,超出塵埃。世世相傳
      ,無有泄慢
      。臣無任誠惶誠恐,頓首百拜以 聞

      金 丹 圖 論 序
      吾自識金丹秘訣之后
      ,累獲罪于天而不自悛。又為玄書
      ,并《悟真篇》等行于世
      ,自心為至矣。忽有客至訪
      ,余怪其狀貌非凡
      ,靜肅待之

      或問曰:“子于金丹之道,訓人亦至矣
      。但首尾未明
      ,機關尚隱,后學何以為識
      ?”
      “余自此亦不得已矣
      !天機至重,玄律至嚴
      。子固美言
      ,某敢不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曰:“子但著為一書
      ,盡底泄露,茍有譴焉
      ,某當其責
      。”
      余再拜敬服
      ,遂失所在
      。余思此語,故著是書

      天機泄則泄矣
      !傳之者,當以至寶拜受
      ,以有玄律焉

      泄慢墮地獄,禍及七祖翁

      心 為 君 論
      心者
      ,神之舍也。心者眾妙之理
      ,而宰萬物
      。性在乎是,命在乎是
      。若夫?qū)W道之上
      ,先須了得這一個字,其余皆后段事矣
      。故為之傳。
      張子野人
      ,身披百衲
      。自成都歸于故山
      ,筑室于山青水綠之中。萬物罄然
      ,而怡怡然若有所得

      客傳于市曰:“遭貶張平叔,歸于山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從游之士,叢然而至
      。立于庭
      ,且泣且拜曰:“先生固無恙乎?且夫奔涉山川
      ,逾越險阻者
      ,于茲十年。面貌不少衰
      、形不少疲者
      ,其有術乎?”
      張子曰:“吁
      !吾與汝言
      。人之所以憔悴枯槁者,誰使之然
      ?心也
      。百事集之,一念末已
      ,一念續(xù)之
      。盡日之中,全無頃暇
      。宵之寐也
      ,則亦若無心焉,但神不 存矣
      。吾本無他術焉
      ,為能定心。故夫神鬼之所以測度者
      ,吾心之有念耳
      ,心無念,則神之靈不可得而知也
      。豈神不知吾心
      ,吾亦自不知其為心,乃定之根本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弟子曰:“然則金丹之士
      ,其靜心乎?勿靜心乎
      ?”
      日:“靜之一字
      ,能靜,則金丹可坐而致也
      ,但難耳
      !”
      日:“夫子之言,其誤后學多矣
      !”
      張子矍然而請其旨

      曰:“夫子與人言金丹之道,常使人心中生意
      。心意為造化之主
      ,心其能靜乎?”
      曰:“子見偏耳
      ,非吾言之所誤也
      。君尋其平日用心,為何而動
      ?寂然不動
      ,感而逐通,乃吾心之用也
      。奔役天涯
      ,了無居止,子之用心也

      “夫斗極之北辰
      ,固未始動。其所以為動者
      ,拱辰之星耳
      。然拱辰之星,故不能不動
      。其所以動者
      ,辰為之樞而運之耳。
      “唯其不動之中
      ,而有所謂動者
      ,丹士之用心也。唯其動之中
      ,而存不動者
      ,仁者之用心也。于不動之中,終于不動者
      ,土木之類也

      “心居于中,而兩目屬之
      、兩腎屬之、三竅屬之
      ,皆未可盡其妙用
      。其所以為妙用者,但神服其令
      ,氣服其竅
      ,精從其召。神服其令者
      ,心勿馳于外
      ,則神反藏 于內(nèi)。氣服其竅者
      ,心和則氣和
      ,氣和則形和,形和則天地之和應矣
      。故盛喜怒而氣逆者
      ,喜怒生乎心也。精從其召者
      ,如男女媾形而精蕩
      ,亦心使之然也。心清即 念清
      ,念清則精止
      。吁!心惟靜則不外馳
      ,心惟靜則和
      ,心惟靜則清。一言以蔽之
      ,曰:靜
      ,精、氣
      、神始得而用矣

      “精、氣
      、神之所以為用者
      ,心靜極則生動也。非平昔之所謂動也
      ,用精
      、氣
      、神于內(nèi)之動也。精固精
      ,氣固氣
      ,神亦可謂性之基也。

      “性則性
      ,而基言之
      ,何也?蓋心靜則神全
      ,神全則性現(xiàn)
      。又一言以蔽之,曰:靜

      “其所以為靜者
      ,蓋亦有理。順水行舟
      ,滔滔騰拔
      。欲往海島,不日勞形
      。一旦回家
      ,思鄉(xiāng)安靜。急駕歸帆
      ,求民逆返
      。還家固靜之道,但久違而始復
      ,久失而始尋
      ,一旦欲靜其可得乎?當思歸靜之由
      ,然后能靜
      。此悟昨非,當求今是
      。非固常為
      ,是在何處?”
      詩曰:自下金梯墮碧崖
      ,回思閻苑幾花開
      。向來大道今何在?野草不除荊棘堆

      口訣:但于—念妄生之際
      ,思平日心不得靜者,此為便耳。急舍之
      ,久久純熟
      ,則自靜矣。夫妄念莫大于喜怒
      ,怒里回思
      ,則不怒;喜中知抑
      ,則不喜
      。種種皆 然,久而自靜
      ,豈獨坐時?然平日提百萬強兵
      ,但事至則理
      ,退則休,亦可為靜之本
      。以此靜心應接事物
      ,誰云誤事?實自靈耳
      。故日
      ,以事煉心,情無他用
      。鏡能 察形
      ,不差毫發(fā),形去而鏡自鏡
      。蓋事至而應之
      ,事去而心自心也。
      口訣中口訣:心不留事
      。一靜可期
      。此便是覓靜底路.
      又詩曰:得路欲歸休問遠,看看信步莫煩心
      。云收將放金烏見
      ,一點靈光眼內(nèi)明。
      心之所以不能靜者
      ,不可純謂之心
      。蓋神亦役心,心亦役神
      。二者交相役
      ,而欲念生焉。心求靜,必先制服
      。眼者
      ,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
      ,而役于心
      。故抑之于眼,而使之歸于心
      ,則心靜而神亦靜矣
      。目不亂視,神返于心
      。神返于心
      ,乃靜之本。
      神 為 主 論
      心為君者
      ,喻乎人君之在位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秦皇
      、漢武為之,則四海瘡痍
      。堯
      、舜、禹
      、湯為之
      ,則天下安逸,民歌太平者
      。何也
      ?圣人以無為而治天 下,則天下安肅
      。庸人以有為而治天下
      ,則天下擾亂。蓋心者君之位也
      ,以無為臨之
      ,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
      。以有為臨之
      ,則其所以動者,欲念之性耳
      。有為 者
      ,日用之心
      ;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
      。以有為返乎無為
      ,然后以無為而蒞正事,金丹之入門也

      夫神者
      ,有元神焉,有欲神焉
      。元神者
      ,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
      ,氣質(zhì)之性也
      。元神者,先天之性也
      。形而后有氣質(zhì)之性
      ,善返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 自為氣質(zhì)之性,所蔽之后
      ,如云掩月
      。氣質(zhì)之性雖定,先天之性則無有
      。然元性微而質(zhì)性彰
      ,如人君之不明,而小人用事以蠹國也
      。且父母媾形
      ,而氣質(zhì)具于我矣。 將生之際
      ,而元性始人
      。父母以情而育我體,故氣質(zhì)之性每逾物而生情焉
      。今則徐徐鏟除
      。主于氣質(zhì)盡,而本元始見
      。本元見
      ,而后可以用事。無他
      ,百姓日用
      ,乃 氣質(zhì)之性勝本元之性
      。善返之,則本元之性勝氣質(zhì)之性
      。以氣質(zhì)之性而用之
      ,則氣亦后天之氣也,以本元性而用之
      ,則氣乃先天之氣也
      。氣質(zhì)之性本微,自生以來
      , 日長日盛
      。則日用常行,無非氣質(zhì)
      。一旦返之矣
      ,自今以往,先天之氣純熟
      。日月常行
      。無非本體矣。此得先天制后天
      ,而為之用也
      。(余見神室圖論)
      氣 為 用 說
      先天氣,后天氣
      ,得之者
      ,如癡如醉,忘寢失寐
      。吁
      !元神見,則元氣生
      。蓋自太極既分
      ,稟得這一點靈光,乃元性也
      。元性是何物為之
      ?亦氣凝而性靈耳。故元性復而元氣生
      ,相感之理也

      元氣之生,周流乎身
      ,而獨于腎府采而用之者
      ,何也?夫腎府路徑
      ,直達氣穴黃庭者
      ,一也
      。腎為精府,精至
      ,直引精華而用之
      ,二也。周流于他處則難覓
      ,至精府而可識
      ,三也。心氣透腎
      ,意下則直至
      ,采之者易為力,四也
      。此四者
      ,故采真陽于腎府。
      精 從 氣 說
      神有元神
      ,氣有元氣
      ,精得無元精乎?蓋精依氣生
      。精實腎宮
      ,而氣融之,故隨氣而升陽為鋁者
      ,此也
      。精失而元氣不生,元陽不見
      ,何益于我哉?元神見而元氣生
      ,元氣生則元精產(chǎn)

      意 為 媒 說
      意者豈特為媒而已?金丹之道
      ,自始至終
      ,作用不可離也。意生于心
      。然心勿馳于意
      ,則可;心馳于意
      ,則未矣

      坎 離 說
      飲者,腎官也
      。離者
      ,心田也
      。坎靜屬水
      ,乃    也
      。動屬火,乃    也
      。離動為火
      ,乃    也。靜屬水
      ,乃~也
      。交會之際,心田靜而腎府動
      ,得非真陽在下而真陰在上乎
      ?況意生乎心,而直下腎府乎
      ?陽生于腎
      ,而直升于黃庭乎?故曰
      ,坎離顛倒
      。若不 顛倒而順行,則心火動而不靜
      ,大地火坑之意明矣

      下 手 功 夫
      持心論于前,然后參下手功夫于后

      益心始欲靜
      ,而欲念未息。欲念者
      ,氣之性所為也
      。此性役真性,常切于耳
      ,目次之
      。修丹之士,心既無事
      ,則彼固無由而役之矣
      。其所以役神者,以外物誘之 耳
      。靜坐之際
      ,先行閉息之道。閉息者
      ,夫人之息
      ,一息未際
      ,而一息續(xù)之。今則一息既生
      ,而抑后息
      。后息受抑,故續(xù)之緩緩焉
      ,久而息定
      。抑息千萬不可動心, 動心則逐于息
      ,息未止而心已動矣

      言未既,有笑于旁者曰:“迂哉
      !此叟教人無法
      。抑息而又不動心,得非以千鈞之物
      ,責負于人
      ,使之不用力,可乎
      ?”

      曰:“于且聽
      。吾雖閉息,而又存心
      ,則心不動
      ,而息亦息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此固閉息之道,安保欲念不生乎
      ?”

      曰:“至于生
      ,則末矣。念之生也
      ,感物而動耳。定中覺目有所睹
      ,則神役于目矣
      ,急收而返視。耳有所聽
      ,神役于耳矣
      ,急收而內(nèi)聽。其他皆然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問者日:“聞一如二
      ,吾并知此理矣。吾雖收神
      ,而又存心
      ,則神收而心本靜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日:“存心者
      ,養(yǎng)性也。性之始見
      ,不存心則無所養(yǎng)
      。無所養(yǎng),則終乎不見矣
      。存心實自收心始
      ,所謂收神者,蓋收心之余用耳
      。行之至久
      ,見如不見,聞如不聞
      ,形心相忘
      ,合乎至道,則元性彰露而元氣生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精 神 論
      神者,元性也
      。余前所說神為主論
      ,蓋亦盡之矣。今念夫修丹者
      ,多昧凝神之法
      。凝神之法,不在乎速
      ,故又為之論
      。而后畫種室圖,并論于后

      凝者
      ,以神凝于精氣之內(nèi)。精氣本相依
      ,而神亦戀之
      。今獨重于神。何也?神者
      ,精氣之主
      。丹士交會采取,至于行火
      ,無非以神而用氣精
      。茍先以神凝于氣之 中,則氣未可安
      ,神亦未肯戀氣
      ,而反害藥物矣。且神
      ,元性也
      。性方尋見尚未定,搖搖飏飏
      ,進退存亡
      。而子使凝之,性豈能自凝
      ?其所以凝之者
      ,亦氣質(zhì)之性而 凝之也。初云質(zhì)性而尋本性
      ,是以質(zhì)性而逐本性
      ,可乎哉!
      今之為學者
      ,多為凝神所誤
      ,何也?蓋神仙有下手先凝神之說
      ,故妄引以盲眾
      。豈知其所謂凝神者,蓋息念而返神于心之道
      。神歸于心
      ,則性之全體見。全體見 而用之
      ,無非神用
      。念念不離金丹,故丹成而神自歸之
      ,何凝之有
      ?故曰,凝神者
      ,神融于精氣也。精
      、氣
      、神合而為一
      ,而陽神產(chǎn)矣。到此際此身
      ,乃始為無用之 物也
      。誰曰不然?吾聞于度師
      ,度師聞于遠師
      ,遠師聞于天。
      幻 丹 說
      幻丹者
      ,未靜心田
      ,遽采一陽。故斯時也
      ,一陽奕生
      ,非真陽也。氣非元氣
      ,乃呼吸之氣也
      。精亦非元精,乃淫泆之精也
      。神亦非元神
      ,乃情欲之念也。夫人方學道
      ,更欲為仙
      ,得非欲念乎?以欲念而交會陽生
      ,此幻丹之所以有也

      精在腎府,而若采之升至于臍上
      ,又無安頃處
      ,故逐氣而息于氣穴之右。臍生于腎之縷
      ,與氣交結(jié)而止
      。即自曰丹。既自曰丹矣
      ,而精
      、氣、神用著
      ,便是后天 底物
      。先天之物,果安在哉?謂之黃庭
      、內(nèi)爐
      、外爐、泥丸等竅
      ,皆先天立之后始見
      。當此時在何處?實未之有也
      。傍風捉影
      ,入海尋蟾,守株待兔
      ,緣木求魚
      ,一 旦敗露,精蕩然而去
      ,先天又無所主
      。嗚呼!非長生之丹
      ,乃促命之法也

      又有采氣而上遇心血,氣血凝而為物
      ,亦曰幻丹
      。若此者眾,故舉以辨惑

      捉 丹 法
      “金丹居內(nèi)
      ,亦有走失者乎?”

      曰:“有”
      “有可捉之道乎
      ?”

      曰:“有
      。然而非丹之走失也,門戶不堅
      ,而被其出也
      。幻丹則有走失
      ,金丹安有此患
      ?”

      日:“金丹之出,何以知之
      ?”

      日:“丹在鼎中
      ,備五行之正氣,吾身五行之氣迫爐
      ,則相感而動
      。一旦覺氣升鼎外
      ,而內(nèi)無相感,乃丹不存也
      。急須放下
      ,一場大靜,并所謂爐鼎
      ,丹之在不 在,俱付之無何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蛞蝗眨蛞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始覺其在何處
      。或在心
      ,或在肝
      ,或在牌與腎。身中百竅
      ,皆可藏之
      。知其在彼處,遂綿綿若存而守之
      ,勿使之再去他處
      。又 一日之久,始以意采之
      ,則直降于陽宮
      。又就陽官,如采取之時
      。用意
      ,遂從舊逕直升陽于鼎矣。造化玄微
      ,至此誰曰不然
      ?茍有云云者,吾之師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神 水 華 池 說
      神水者,即木液之謂也
      。華池者
      ,臍中氣穴之下,兩腎中間一竅
      。絕肖黃庭
      ,谷氣就此而生精
      ,醫(yī)家所謂精穴者是也。斯竅也
      ,少壯之士
      ,陽盛氣融,則神水華 池
      ,不過澆灌爐鼎
      、洗滌脾胃,周流潤澤氣穴而已
      。元氣衰微
      ,精元枯竭者,皆藉此以為丹本
      。元氣既衰
      ,非元氣之衰也,乃氣質(zhì)之氣斷喪已甚
      。邪欲之性
      ,念念不 已,先天既不得見
      ,后天亦不足為用
      ,嬴矹之根,殆起于此
      。華池之竅
      ,乃生精而降于腎者也。氣壯則精多
      ,精多則華盛
      ,用之如有余。氣凋之士
      ,精元槁矣
      。谷氣 所臨,不過產(chǎn)一等欷欷之水
      ,流歸腎府耳
      。然我既靜矣,元氣本無增減
      ,但華池無矣
      。大藥三品,而欠其一

      故陽生之際
      ,未值采之時,以意斡歸尾閭
      ,自夾脊直透至泥丸
      。故就精穴用精
      ,自然隨氣而升至午宮,遇眾陽融之則精始可用
      。然后降至于心
      ,就心取汞,依然下至黃庭
      。即落乎其中
      。卻用一意封固,即綿綿若存以養(yǎng)之
      。二者就其中自相吞啖而丹始成

      近有浙西一派,雖少壯之士
      ,亦用此法而結(jié)丹。但道在邇
      ,求諸遠耳
      。然各執(zhí)其是而已。
      百 竅 說
      人之一身
      ,毛竅八萬四千
      ,氣宮三百八十四。毛竅散屬氣宮.臍中氣穴又為三百八十四宮之主
      ,降于陽宮
      ,皆為精。心為中田
      ,頂為上田
      。舌下為玄膺,目中有 銀海
      ,額之中
      ,眉之間,口鼻之衡
      ,耳目之畔
      ,咽喉左側(cè),腰脅中皆竅也
      。余所謂丹之出者
      ,若此竅皆可藏也。豈曰人身止有一二竅也
      。此一二竅
      ,眾之樞紐也,豈 曰止乎斯而已矣
      。此其體也
      ,用
      ,別著說于后。
      采 取 圖 論
      采者
      ,求真陽于腎府
      ,取者,取真汞于心田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圆蓜t采,采之必得其用
      。非其時而來之
      ,則龍不降,虎不升
      。惟見血氣奔馳
      ,沖沖來往,迷者以為交媾矣
      。抑 不知離坎陰中之真陽
      ,陽中之真陰,自兀然耳
      。至于氣脈為一念所止
      ,則氣疾人脈絡之中,離坎之內(nèi)
      ,反有傷于鉛汞
      。雖曰養(yǎng)氣。要之于終
      ,實所以喪元氣也
      。失元 氣之在人,至靜始見
      ,是先天之氣也
      。后天之氣,時刻循環(huán)
      。但人汨于欲而不知詳審耳
      。至于略定之際,心無他用
      ,則方知其氣之上下
      ,遂錯采以為先天,致返加 害
      。所以近世之學道者
      ,常有奇疾,蓋為此也
      。夫人之疾病
      ,但氣脈為梗耳
      。氣本自調(diào),而若役之
      、使之
      ,升則傷牌、胃
      、肺
      、肝、耳
      、目
      、口、鼻
      ,降則如決水
      、 如長堤,銳然而下趨
      ,沛乎其不可御也
      。至真之物,其能存乎

      余憫此等言丹之士,故畫采取圖為第一
      。雖直泄天機
      ,但人有志于金丹,而反戕其性命
      ,余救之以正理
      ,太上好生,必不我罪
      。故此篇盡以刀圭
      、玄黃、嬰兒
      、姹女
      、……諸般譬設,盡掃而退三舍
      ,使賢者見之而參同
      ,愚者見之泮然水釋。分分朗朗
      ,如寶鑒之察形
      ,洞見毫發(fā)矣。
      金丹之士
      ,先修明德
      ,以盡人事
      。然后持前心論,則大藥產(chǎn)而圖形見矣

      采取之法生于心
      。心者,萬化綱維
      、樞紐
      ,必須志之,而始覓之
      。忘老
      ,妄心也,覓者
      ,真心也
      。但于忘中生一覓意,即真心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谢兄校家娬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真心既見
      ,就此真心生一真意,加以反光內(nèi)照
      ,庶百竅備陳
      ,元精吐華矣,要在乎無中生有
      ,有中生無
      。到這境界,并真心俱忘而棄之也
      。我以無而待已
      ,則真息綿綿。真息綿綿之時
      ,后天之氣以定
      。后天隱則先天之氣見,故陽生焉

      陽生者
      ,先天之氣自氣穴中流出,而至于腎中○
      ,如噴泡然
      。蓋兩腎中間,有一縷透氣穴,乃父母交媾之后
      ,始生脈絡也
      。故先天之氣游之,既覺如斯
      ,則一身百脈
      ,盡若春生。春意融而漸長
      ,此時先天之體始立
      ,先天立而后天愈退藏矣,然后可以微動采取之意

      意者
      ,以目垂觀于心,卻以心放下送入陽宮
      。徐收而又縱
      ,則陽起矣。(余見一陽論)○采之之意
      ,生于心
      ,心生于目。故老子
      ,吾嘗觀心
      ,得道亦至靈。夫 真息既定
      ,內(nèi)光乃神光
      ,此心乃真心。真心生意
      ,神光燭心
      。故常為之說曰
      ,目機心
      ,心生意.意采鉛。若陽生未融盛
      ,而遽采之
      ,則一念住,采意既萌
      ,后天復 起
      。故曰,了命實關于性地

      性者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無著相
      ,則虛妄除而真理顯矣
      。真理方明而一念生,豈非復為虛妄之相乎
      ?故伺陽長而始采
      ,則勃然而升。先天氣盛
      ,而后天伏 不暇矣
      。采之升也,實有異焉
      。醺然而上
      ,至于臍而稍上,徐止臍之上
      ,則息方凝
      。名曰:鉛。鉛
      ,金也
      。金生水,故汞產(chǎn)于心
      。云從龍
      ,風從虎之理兆矣。風平而 雨降
      ,自然鉛汞相投
      ,相吞相啖。金生水
      ,水生木
      ,水又生火。木愛金而金戀水
      ,乃交會之道也
      。夫金克木,反有愛戀之意焉
      ,蓋金木之本性耳
      。吾以本然之性,亦 不過譬喻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鹉讼忍煲病N逍性诤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但不如是
      ,則不能達其理。采取之道既明,交會之理復露

      再有叮囑:采取不可太緩
      ,太緩則老而不可用,而后天之氣雜矣
      。學人以交會圖參看
      ,則思過半矣。

      詩曰:醺醺和氣釀春風
      ,一點陽生恍惚中
      。無自有生無勝有,色從空里色還空
      。升于臍上鉛情見
      ,產(chǎn)自心源汞性通。定里見真真里定
      ,坎離交會兩蒙蒙
      。木為龍芍金為虎,坎戶生男引離女
      。要知造化有根源
      ,不離真火生于子。

      交 會 圖 論
      恍兮恍兮中有象
      ,杳兮冥兮中有物
      。古先哲常特此以警學者。蓋恍惚杳冥
      ,定之象也
      。惟定可以煉丹,不定而陽不生
      。陽生之后
      ,不定而丹不結(jié)。故才以意采 鉛
      ,而遽止其意
      。止有時,而升有刻
      。蓋始生無過一氣耳
      ,升于臍則為鉛
      ,故止斯意而無用矣
      。鉛自能引汞,汞自能尋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秀辫泌ぶ校绘胖懋呉印?
      我得師之口訣并泄之
      ,宜秘宜秘
      。默而視之,念勿出聲
      。若有知道之士
      ,宿有善緣,逢此玄機至寶之道
      ,凡遇口訣
      ,記而勿書,書而勿見
      ,則某實戴其德
      。余從 師一十年,凡有所得
      ,盡底陳露
      ,愿與同志之士共寶之。此乃《玉清金笥東極青華長生度世上品內(nèi)煉金丹寶訣》
      ,玄律至嚴
      ,某不識避忌,就撰為此書
      。前三句
      ,表 奉天庭。繼得報應
      ,始敢吐露下筆
      。下筆之時,心惴惴然而汗落于紙
      ,涕泣交零
      ,但愿志士得之,幸勿相累
      。同成勝果
      ,共征仙階。
      !知我者
      ,為我心優(yōu)。不知我者
      ,為我何求
      。幸心心相照,某不勝禱告之至
      。諸仙幸鑒

      采 取 交 會 口 訣
      忘里覓
      ,覓里忘,忘中見
      ,見中忘
      ,陽生矣。忘中采
      ,采中忘
      ,忘里升,升里見
      ,見里變
      ,鉛成矣。定中起
      ,意中升
      ,忘中用鉛引汞矣。鉛合汞于內(nèi)
      ,精會神于外
      ,交會矣。鉛汞精神合而為一
      ,卻將一念使之
      ,落黃庭歸鼎矣。
      口訣中口訣:打合鉛汞
      ,須用一意
      。動采一陽,須用以靜而生定

      或問:“孰為交媾
      ?”曰:“采取圖心下一竅,乃交會之地
      。不可以有形求
      ,不可以無形取。但鉛升之際
      ,陽氣上為∪
      。夫自氣穴降,為一陽官○
      ,我采以意 ○
      。汞降之際,會氣降為∩
      。蓋汞鉛生
      ,鉛升于臍上,為精光所燭
      ,故曰鉛
      。鉛猶表也,汞猶影也
      。表動影隨
      ,故汞降亦如之。陽鉛之升
      ,不可謂之純陽
      。中含精光 為鉛,蓋亦屬陰
      。陰汞之降
      ,不可謂之純陰。心生汞
      ,心為神舍
      。汞遇神光而后可用,蓋亦屬陽
      。陽中有明
      ,陰中有陽。二氣交感
      ,凝結(jié)不散
      ,遂成玄珠○如黍 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或問:“鉛乃一陽
      ,一陽乃先天一氣耳。汞
      ,何物為之
      ?”曰:“鉛與汞皆先天之物,鉛乃先天氣
      ,汞乃先天靈
      。此氣乃命之母,此靈乃性之子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栽汇U汞、可以曰性命
      。諸得道之宗師
      ,誰肯直泄至此?”
      又問曰:“心下一竅
      ,何竅也
      ?”混沌神房者,此也
      ,乃精光
      、目光之氣
      。幻而為之
      ,精光華騰為∪
      ,目光垂為    。精雖元精
      ,然無日用之精
      ,則元精不見。又如不信
      ,譬如有水
      ,則潮與白氣,未聞白氣興于地也
      。水乃精也
      ,白氣乃華也。神雖元神
      ,然日用之神而不役
      ,然后元 神見。譬之皓月當天
      ,云收而光始下燭
      。清凈即無云也,垂光即照臨也
      。精雖屬陰
      ,而精華屬陽。目光屬陽而照于內(nèi)
      ,則亦屬陰
      。光華相遇而成一竅,以氣感氣
      ,使 二物會于其中
      。⊙物之成也
      ,有精氣焉
      ,有元氣焉。工夫周足
      ,遂為真人
      。蓋生生之意,寓于此矣
      。所以能靈兩神者
      ,此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或曰:“然則交會之后
      ,安得此珠落于黃庭
      、歸于鼎內(nèi)?”曰:“二物聚時情性合
      ,五行全矣
      。虎歸于山
      ,龍歸于淵
      ,目光還而精氣復
      。此⊙落于黃庭
      ,歸于鼎內(nèi),會    關捩了么
      ?恍恍惚惚
      ,萬孔生春,⊙秘
      、秘
      、秘。此數(shù)言
      ,非正經(jīng)原有
      ,乃學者有所得之謂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或問
      ;“陽生于上,遽止其意
      ,安保不復降
      ?”曰:“大哉問!黃庭之下
      ,有一丹室之門戶也
      。意生則上,故陽升
      ,意止則一
      ,故陽則不可得而降矣。爐鼎則在乎一之內(nèi)
      ,正屬士
      。故○備五行之正氣,成天地之全形也

      或問爐鼎之法
      。曰:“黃庭之在人身如此,至一陽上升如此
      ,珠落于其中之候    如此
      ,即護鼎也
      ,黃庭同屬土也。至于中之中
      ,蓋屬土中之土也
      。故落于其中,而成鼎器
      。五行各厚其基
      ,何謂厚其基?夫母求子
      ,子戀母
      ,丹之法也,皆取其本然 之性
      。既歸于鼎而各歸之
      ,如子之戀母。故靜坐之中
      ,神光下垂
      ,則歸于鼎。精華上升
      ,亦如之
      。至于行住坐臥,如龍養(yǎng)球
      ,如雞抱卵
      ,而氣各歸之。一身之脈絡皆 為之
      ,務在乎勿忘而勿助長耳
      。學道之士,然乎
      ,其不然乎
      ?在某之丹法,若是而已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詩曰:何勞姹女與嬰兒,透徹分明說與伊
      。身里乾仰顛倒處
      ,壺中日月運行時。要知一者為陽用
      ,須識一中作氣機
      。天使紫陽來說盡,后來何必更尋師。
      直 泄 天 機 圖
      到這田地
      ,知這道理
      。且莫歡喜,咄
      !未知如何想

      寶劍沉埋古獄邊,虹光夜夜上沖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垜?zhàn)罷三田靜,何處求他汞與鉛

      嘎嘎嘎
      ,嘻嘻嘻,且休認鹿為馬
      ,一個玄珠在泥底
      。牛女橋邊路不通
      ,河車遠去杳無蹤
      。憑誰問得真消息,吹徹重失籍巽風

      直 泄 天 機 圖 論
      金丹之圖既成
      ,慮天機之猶秘,且論五行之顛倒
      ,述水火之流行
      ,明藥材之進退,體日月之循環(huán)
      ,余前所著三篇之文盡矣
      。今慮夫?qū)W者未明,故為此書

      此書者
      ,直地天機,動見毫發(fā)
      ;化頑石而成金
      ,點瓦礫而成玉。不啻過也

      夫兩目為役神之舍
      ,顧瞻視聽,神常不得離之
      。兩耳為送神之地
      ,蓋百里之音聞于耳,而神隨之而去。兩鼻為勞神之位
      ,隨感而辯薰蕕
      。辯之者誰?神也
      。使 耳
      、目、口
      、鼻皆如眉
      ,則神豈不安而全之?夫如是
      ,則不為后天也
      。亦不勞修煉也。大抵忘于目
      ,則神歸于鼎
      ,而燭于內(nèi)。蓋綿綿若存之時
      ,目垂而下顧也
      。忘于 耳,則神歸于鼎
      ,而聞于內(nèi)
      。蓋綿綿若存之時,耳內(nèi)聽于下也
      。忘于鼻
      ,則神歸于鼎,而吸于內(nèi)
      。蓋真息既定之時
      ,氣歸元海之理
      。合而言之
      ,俱忘而俱歸于鼎
      ,而 合于內(nèi)矣。
      口訣:雞能抱卵心常聽

      或問金丹之道
      。耳、目
      、口
      、鼻固亦得聞之矣,心固不言可知也
      。肝
      、膽
      、脾、胃
      、肺
      、腎,無用之物也
      。還亦無用之中
      ,而有功者也?予答之曰
      ,此固已到而后加其理
      ,但余誓以無隱,夫何隱之有
      ?吾初從師
      ,亦叩矣,師贈我以詩曰:
      五湖風景闊漫漫
      ,鷺立沙灘宇宙寬

      畫出枉勞君指點,異時游到盡堪看

      余初未達此理
      ,后到此田地,始信師言之不我欺也

      今以師不言之旨并言之:
      夫五行之用
      ,不可缺一
      。故綿綿若存之頃
      ,脾氣與胃氣相接,而歸于心縷
      。肝氣與膽氣相接
      ,從大小腸接于腎縷。肺氣伏心氣
      ,而通于鼻
      。是氣也,腎脾定之 余
      ,元氣周流
      ,自東而西,自南而北之氣也
      。而南乃氣之會也
      ,氣合而歸于此。卻自夾脊
      ,直透上
      、中丹田,而降于腎腑。兩腎中間
      ,有治命橋一帶
      。故寒山子曰: “上有犧神窟,橫安治命橋”者
      ,此也
      。氣降至于此,陽氣盛而上沖
      ,與此氣相接于一
      ,則固圍于鼎器之外。日用之
      ,則日增經(jīng)營之力
      。故鄞鄂之成,肇于此也
      。忽 然有一物
      ,超然而出,不內(nèi)不外
      ,金丹之事
      ,不言可知矣。一半玄之
      ,又玄一半者
      ,何也?曰
      ,金丹之上
      ,到此則一半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鸪欢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乃玄關一竅也。其大無 外
      ,其小無內(nèi)
      。○有形之中也
      ,○無形之中也
      。先就有形之中,尋無形之中
      ,乃因命而見性也
      。就無形之中,尋有形之中
      ,乃因性而見命也
      。先性故難
      ,生命則有下 手處。譬之萬里雖遠
      ,有路可通
      。先性則如水中捉月,然及其成功
      ,一也
      。先性者,或有勝焉
      。彼以性制命
      ,我以命制性,故也未容輕議
      。用力到者至
      ,知其然也。 未見
      ,不必存之以有
      ,恐至著相。
      或又曰:“子畫圖中多有竅
      ,何也
      ?”曰:“斯竅也,非采取交會圖之竅也
      。蓋一陰一陽之謂道
      ,往來不可窮。用之
      ,則充塞于一身之中
      ,是此物之作用。不 用
      ,則歸藏于心田之一
      ,了無形像。然則何物耳
      ?○○,意之主耳
      。左屬陽
      ,右屬陰。到這里
      ,方是返太極處
      。曰,返太易者
      ,自太極
      。返太極者
      ,自太和。致太和 者
      ,自陰陽始
      。故曰,陰陽和而風雨時
      ,嘉禾生者
      。譬之若此。大衍五十
      ,天數(shù)一
      ,地數(shù)二。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
      ,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陽奇陰偶
      。天數(shù)二十五, 地數(shù)三十
      ,合而為五十有五
      。大衍之數(shù)五十,去五以象五行者
      ,后之鼎內(nèi)外    是也
      。又就其中克一,象太極之不動
      ,其用四十有九
      。又就其中克一,以為鄞鄂
      ,其用四十有八
      。學人行爐鼎用火之法,以四卦為主
      ,以六十卦為用
      ,存乾坤坎離 也。又以大衍圖求其象
      ,則循環(huán)之理明矣
      ,周天之法泄矣。如或未明
      ,更請看爐鼎圖論云
      。”
      蟾 光 論
      太虛廖廓
      ,皓月燦然
      。雪浪翻騰
      ,金蟆吐耀。人見月之所以明
      ,而曰金格盛
      ,則月明焉。孰知金之所以生者
      ,自月而產(chǎn)也
      。人見金之產(chǎn)于月,而不知月之明
      ,本出于日也

      月者喻元性也。水
      ,喻坎官也
      。金蟆者,喻一點真陽之竅也
      。元性喻月
      ,性之用也。
      性之初見如星大
      ,園陀陀
      、光爍爍,未足以見性
      。但氣質(zhì)之性稍息
      ,而無性略見。如云開則月見
      ,頃合則亦然耳
      。至于不時時存之,則可沒
      ,與見未見時無以也

      故金丹之士,才見此物分明
      ,便是元氣產(chǎn)矣
      。遂以而用之,譬之見賊便捉
      ,毋使再逸
      。然以之收于鼎器之中,而一點元氣之真
      ,終不可得出矣。
      以丹田為目
      ,以心動中元性為月
      ,目光自返照月
      。蓋交會之后,寶體乃生金也

      月受日氣
      ,故初三生一陽者。丹既居鼎
      。覺一點靈光
      ,自心常照而無晝夜。一陽生
      ,于月之八日
      ,而二陽產(chǎn)矣。二陽者
      ,丹之金氣少旺
      ,而元性又少現(xiàn)。自二陽 生
      ,于    望
      ,而三陽純矣。三陽純者
      ,是所謂元性盡現(xiàn)
      ,即前謂無形之中也。一陽純生時
      ,但覺吾身有一物
      ,或明或隱。二陽生時
      ,則遍體生明矣
      。三陽生者,則光不在內(nèi)
      、 不在外
      ,但覺此身如在虛空。亦無身
      ,亦無虛空
      ,亦無日,亦無月
      ,常能如此則禪定也
      。但丹士若生于有,而不能采真空
      ,而以無為用也

      既至于此,而金丹且半
      ,何也
      ?且元神見矣
      ,而未歸丹于鼎,混精氣而為一
      ,所以為半矣
      。更說他后一半底道理。月既望矣
      ,十六而一陰生
      。一陰者,性歸于命 之始也
      。自一陰生
      ,至于月之二十三而二陰產(chǎn)矣。二陰者
      ,乃性歸于命三之二也
      。自二陰生于月之三十日,而三陰全矣
      ,三陰乃性盡歸于命也
      。性之全體見,綿綿若 存之時
      ,則性反乎命內(nèi)矣
      。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
      ,性全矣
      。又以性安命,此是性命天機括處
      。所謂性命雙修者
      ,此之謂也。
      天機至密
      ,無盡泄矣
      ,到此際則金丹之全世。始于火候
      ,凡一日用度
      ,則一日養(yǎng)之。百日之功
      ,而嬰兒產(chǎn)矣
      ,故吾以月為之喻,取其交會相照之理也
      。月明實本 于金
      ,金之性實出于月。百煉愈堅,萬劫不壞
      。蓋金
      ,日也
      。月性也
      。火
      ,日氣
      。金入火而復于元性之真,可以煉成至寶
      ,號為金液還丹
      。故修丹者,始焉取金
      。為 金生水
      ,交合之理顯,而籍土以成之
      。故城廓基址
      ,元始非托真金藥,而固濟提防之
      。煉成純金
      ,故曰金丹。
      爐 鼎 圖 論
      鼎之為器
      ,非金非鐵
      。爐之為具,非玉非石
      。黃庭為鼎
      ,氣穴為爐。黃庭正在氣穴上
      ,縷絡相連
      ,是為爐鼎。陰陽為炭
      ,以烹以煉

      夫黃庭之在身上,交會之頃
      ,乃元氣立之際
      。此時正開,而丹落于其中
      ,逐固之
      。所謂水銀實葫蘆里,閉塞其口,置深水者也
      。水銀
      ,鉛汞也。葫蘆
      ,黃庭也. 深水者
      ,水猶氣也。閉塞黃庭
      ,隱藏丹母
      ,而置于氣會之地,達者審之
      ,得其趣也
      。虎嘯風生
      ,龍吟云起
      。蟋蟀吟秋,蜉蝣顯陰
      。萬氣歸鼎
      ,而封固愈密,烹煉愈 堅
      ,此爐鼎之所以有也

      萬卷丹經(jīng)要旨,圖畫立象
      ,本使人得象忘言
      。后之學者,皆泥象尋真
      ,各求詭論
      。豈知夫至道不繁,樞紐陰陽而已矣
      。如以天一生水云云之數(shù)而言者
      ,此亦不過明水火之流行耳。如以四時八節(jié)而言者
      ,此亦不過喻天地
      、陰陽消長耳。秘其母而言其子
      ,故知之者鮮矣

      用成今所以著為此書者,皆棄枝葉
      ,而言本根
      。本根有而枝葉自芳
      。蓋古人不欲言,而余言之
      。道中君子
      ,宜體此意,毋以小道觀焉
      。依此而行
      ,神仙可立躋也。
      或問
      ,爐鼎之體明類
      ,爐鼎之用,亦愿聞焉
      。天地間百卉、草木
      ,萬類散殊
      。冬至之后,陽動于下
      。則枯水重榮
      ,百草萌芽。蟄蟲奮發(fā)
      ,萬類熙怡
      。造化豈有心 而生萬物?萬物亦何心而望造化
      ?蓋一氣之動
      ,萬類感而然耳。天何心哉
      ?物何心哉
      ?至于百卉,花開結(jié)實之際
      ,正藥物循環(huán)之時
      。落葉凋芳之際,正藥物歸根復命 之時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捎鞴湃司幬锂a(chǎn)、降而成丹
      ,莫有出于此者
      。但不可泥于無心,使其自浮自沉
      。亦不可泥于有心
      ,而驅(qū)馳逐火
      。但綿綿若存,知其無
      ,守其有
      。知其白,守 其黑
      。靜中行火候
      ,定里結(jié)還丹。贈之以中

      神 室 圖 論
      神堂者
      ,元神所居之室,鄞鄂是也
      。人知立鄞鄂之造化
      ,顯然彰露矣。仰不知有室而無主人
      ,何取其為室哉
      ?然主人雖無,
      而主人之胎
      ,亦在乎一室之中矣
      。如懷孕然,十月之間
      ,母呼亦呼
      ,母吸亦吸,但氣未足耳
      。氣足而形完
      ,一點靈光人于其中,則攸然而生
      。啼哭鏘然
      ,純乎其人矣。此乃鄞鄂成
      ,而神歸于室之時也
      。神歸其室,則所謂得其一
      ,萬事畢矣

      蓋交媾之后,神光垂
      ,而燭乎玄珠矣
      。精華升,而產(chǎn)于玄珠矣
      。真鉛則元氣矣
      。精
      、氣、神亦先有胚胎在其中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鹱銡獬洌瑒t元精
      、元氣
      、元神盡合而為一,故嬰兒產(chǎn)矣
      。嬰兒豈自產(chǎn)焉
      ?火爍盡群陰,而胎始脫
      ,到此方是產(chǎn)嬰兒

      吾嘗謂古人畫煉丹之圖象⊙,○固鄞鄂也
      ,此一點安
      ,逐不知安一點于中之道。暫結(jié)終散
      ,猛火空燒,而離坎逸矣
      。夫此一點產(chǎn)于外
      ,而順于后天者。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皆從此
      。常人為之
      ,志士反焉。逆之而產(chǎn)于內(nèi)
      ,則長生久視之道存矣

      豈非歸根復命乎?命復歸根之由
      ,深根固蒂也
      。深根固蒂之道,自澄心
      、遣欲
      。澄心之理,屏視去聽
      。如孔子曰:“非禮勿視
      ,非禮勿言
      ,非禮勿聽,非禮勿動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吮闶钦鎸嵉览怼5陆逃杏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用于時
      ,故以禮為之防。
      所為安心者
      ,喜
      、怒、哀
      、樂各等耳
      。忠、恕
      、慈
      、順、恤
      、恭
      、敬、謹
      ,則為真心
      。修丹之士,則以真心亦為妄心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烊环灯涑酰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卻就無妄心中
      , 生一真心。奮天地有為
      ,而終則至于無為也
      。若釋氏之所謂真心,則又異焉
      。放下六情
      ,了無一念。性地廓然
      ,真元自見
      。一見之傾,來往自在
      。蓋靜之極
      ,至于極 之極
      ,故見太極。則須用一言半句之間
      ,如死一場
      ,再生相似。然后可以造化至機
      ,而為不生不死之根本
      ,豈易窺其門戶耶?
      火 候 圖 論
      《易》之為書
      ,三百八十四交
      。火之為數(shù)
      ,三百八十四銖
      。故舍乾坤以為鼎器,坎離為藥物

      之外
      ,初一、用屯
      、蒙
      。初二、用需
      、訟
      。初三、用師
      、比。初四
      、用小畜
      、履。初五
      、用泰
      、否。初六
      、用同人
      、大有。初七
      、用謙
      、豫。初八
      、用隨
      、蠱
      。 而金計半斤。初九
      、用臨
      、觀。初十
      、用噬嗑
      、賁。十一
      、用剝
      、復。十二
      、用無妄
      、大畜。十三
      、用頤
      、大過。十四
      、用咸
      、恒。十五
      、用遁
      、大壯。十六
      、用 晉
      、明夷。十七
      、用家人
      、睽。十八
      、用蹇
      、解。十九
      、用損
      、益。二十
      、用夬
      、垢。二十一、用萃
      、升
      。二十二、用困
      、井
      。二十三、用革
      、鼎
      。而水半斤。二十 四
      、用震
      、艮。二十五
      、用漸
      、歸妹。二十六
      、用豐
      、旅。二十七
      、用巽
      、兌。二十八
      、用渙
      、節(jié)。二十九
      、用中孚
      、小過。三十
      、用既濟
      、未濟。頃刻而周
      ,周而 復始。自日月運行
      ,一寒一暑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倒造化
      ,翻乾坤。竊宇宙,盜陰陽
      。達天地之至道
      ,始可與言此也。
      或問乾
      、坤
      、坎、離之體

      曰:“周天火候之時
      ,坎離交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搽x交
      ,則乾坤交會矣。夫天道下降
      ,地氣上升
      ,乃乾坤之用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乾交坤也。離者
      ,坤交乾也
      。其他卦象,不過設體耳
      。亦不可泥象尋爻
      ,而火候之法始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又曰
      ;“似子言之,不過范圍天地
      ,運行日月而已
      。而爐鼎圖又列八卦于鼎中,火侯圖又升五位于泥丸
      ,布平橋于卯酉
      ,何也?”
      “天機固不容泄言
      ,既至此
      ,隱之何為?且河出圖
      ,洛出書
      。天尚自泄,況千人乎?”
      客曰:“止
      。余聞泄天機而殃及九祖
      。”
      “獨不聞度一人
      ,而福及九祖乎
      ?吾以吾之丹法,盡底無隱
      ,而傳于有緣之士
      。茍有信士,一人為仙
      ,某豈無功乎
      ?”
      客曰:“子之用心,非某能知及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曰:“是爐也,是鼎也
      ,乃進火
      ,進水之理耳。水
      、火無過一氣耳
      。氣之升也,吾以心接之
      ,即火也
      。氣之降也,吾以靜待之
      ,即水也
      。此綿綿若存之時,子午 進用之功也
      。斯時也
      ,方是偃月爐具之時。夫性見則氣生
      ,氣生則金生
      ,金生則氣多,氣多則金愈旺
      。此二者交相為用也
      。金旺于中,燭破浮云
      。露出一勾真性,如 月之明,乃偃月爐也
      。存養(yǎng)之義
      ,則金氣盛而全盡,燭見一輪明月
      ,乃全性也
      。既見全性,又返金性
      ,則吾身皆真性
      、命為之主。此用火之時也
      ,蓋二者未融為一
      , 而用火煉之,煉作純金也
      。包含性命
      ,通體皆陽。浮沉自在
      ,愛日戀月
      ,好游頂門,時至道成
      。奮厲而脫
      ,霹靂一聲,身非我有
      。吁嘻
      !人人可以如此而成功。人而 自棄之
      ,若是可哀也哉
      !余見總篇,方其九轉(zhuǎn)既周
      ,沐浴已竟
      。火力終焉
      ,一星不滅
      。故動    ,一風以吹之
      。巽風者
      ,鼎下之片縷耳。闔則為乾
      ,辟則為巽
      ,闔則為噓
      ,辟則為吸。何以能開辟
      ?亦無非一意使之然
      。”
      或曰:“巽
      ,西方之位
      。以子所言,巽乃中宮
      。毋乃反乎
      ?”

      曰;“西方者
      ,巽之用也
      。中宮者,巽之體也
      。吾自心生一意
      ,而降于巽位,其象始辟
      ,則吾言實兼體用而訓也
      。繼之以乾。乾:金
      。而火乃金精
      ,故遇而炎火 張設。須坎以抑之
      ,抑之而不能止
      ,則有反攻于下之患。故止以良
      ,而又噓以巽
      。巽上一畫屬陽,止火非陽不行
      。故遇震而稍焰
      ,遇離而復炎。又止以坤
      。坤
      ,水 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饛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如遇其兌。兌
      ,又西方之卦也
      。故自尾閭
      ,徐徐升上,而至泥丸
      。頂為天門
      ,為正午之地。午屬火
      ,遂加煌。又接之以心
      。心
      ,火也。接者
      ,神也
      , 乃神火也。又加煌
      。至卯酉
      ,若直下則刑德臨門,危其大哉
      !故一立而各為二道
      。今日之卯酉,昔日之坤
      、艮也
      。火
      ,氣也
      。氣降而復升之理,故歸于腎府
      ,化為真 水而用之
      。蓋文火性柔而難化,遇卯木必克土
      。遂以火克木
      ,則土不受克矣。武火性強而易化
      ,降自酉
      。酉屬金,金生水
      ,歸于鼎
      。”
      曰:“何謂文
      ,何謂武
      ?”

      曰:“文火自三關上至于天矣
      ,武火是午宮與心火也。大凡火侯
      ,只此一場
      ,大有危險。丹士宜一戰(zhàn)而勝
      ,則天下定矣
      。平日周天火候,切不可以為則也
      。然此亦不可執(zhí)著
      ,彼亦不可執(zhí)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慶云開盡現(xiàn)鴻蒙
      ,仿佛空中見祖宗。

      風定七星還在水
      ,依稀殘韻上飄空

      陰 盡 圖 論
      張子一日坐于幽室,形忘氣化
      。倏然兩耳風生
      ,始如秋蟬鳴隔岸之翠柳,終焉若聞九天之簫
      。韶韻恍然
      ,有一人立于旁,耳
      、目
      、口、鼻與張子無異
      。指張子而罵曰
      ;“吾自太易以來,為子所役
      ,略不瞬寧
      ,何罪于汝?”
      張子不覺失笑而無聲
      ,默謂之曰:“來
      ,吾與爾言。汝言固是
      ,但爾為我苦邪
      ?我為爾苦邪?姑坐以敘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曰:“我先以來
      ,本無事。與子同居之后
      ,寤寐亦相持
      。移像累劫,而不自如
      。置我沙漠
      、風霜之地,既令我歸東
      ,又令我歸西
      。種種相魔。自頃以來始蒙慧以室廬
      ,養(yǎng)以調(diào)息。美則美矣
      ,但晚也
      。”
      張曰:“非吾之過也
      ,乃六欲之賊使之然也
      。子微而隱,彼顯而彰
      。否知有彼
      ,而不知有此。譬之瞽者坐舟
      ,但知舟之日去千里
      ,而不知撐者實勞也。使不欲舟行
      ,則撐者暇矣
      。”
      似張者欣然曰:“幾失君
      !吾有百煉之堅刀
      ,可同剿此賊,而去其根后
      ,同入規(guī)中時
      ,然后行,獨步金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張子曰:“唯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見黃光四進
      ,五色煥然
      。觀者聽其言曰:“去賊之道不宜急,急則反受其敵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始然力不勝,其禍乃可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v放任余心,守之常將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蜃鹘圃p形,視之常無爾
      。一戰(zhàn)定三清
      ,萬魔俱屏跡。
      總 論 金 丹 之 要
      夫人之身
      ,大而則可以取象天地
      ,包容萬匯,變化莫測
      ,靈通玄妙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金丹之道鮮矣

      夫金丹之道
      ,貴乎藥物。藥物在乎精
      、氣
      、神。神
      ,始用神光
      ,精,始用精華
      ,氣即用元氣
      。精非氣不盈,神非氣不充
      。精因氣融
      ,氣憑精用。氣因神見
      ,神憑氣用

      且以吾身之天地言之,自太極既分,兩儀判矣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立
      ,而天
      、地、人之道備矣
      。天以動為體
      ,地以靜為體。天地之氣
      ,往來不息
      , 而日月行乎其中。蓋父母媾形育我之后
      ,始生脈絡也
      。自形完之后,始生縷絡
      。反若元性之虛無
      ,谷道筋條,殆似草茅之郁茂
      。此乃之先天氣,為先天之道
      ,此金寶 之至言也

      宜守之以中,則庶乎道路通暢
      。蓋人受天地之中氣以生
      ,所謂命也。得天地之中氣以生
      ,遂可為人
      。我以身為天地,亦宜執(zhí)其中
      ,而為造化之樞紐
      。中者,有三 中:心中意
      、臍中鼎
      ,腎中爐。三中之至切者
      ,心中意
      。臍中鼎次之,腎中爐又次之。此三者
      ,自金丹之始至終
      ,不可須臾離也。
      大凡金丹之道
      ,學者尋五行
      。其末矣,當知夫交會之際
      ,恍惚杳冥
      ,癢生毛竅。金之本情也
      。逸像和暢
      ,肢體柔順,本之本性也
      。鉛本火體而金情
      ,汞本水體而 木性。無他
      ,水火者
      ,鋁汞之體也。金木者
      ,鉛汞之用也
      。鉛汞凝結(jié),光華會合者
      ,意也
      ,意屬土。五行既全于鼎器之中
      ,物以類聚
      。五行又壞列于鼎器之外,內(nèi)外 相感而丹始成
      。形狀黍米相似
      ,非青、非黃
      、非黑
      、非白,不可得而名狀也
      。到此際
      ,又綿綿若存,清凈無為
      ,自然現(xiàn)出百般妙用景象
      。腎水合精水
      ,目玄膺流下, 謂之華池
      、神水
      。虛無之中,白雪生而黃芽長
      。只綿綿若存之頃
      ,亦悉歸于鼎器之內(nèi)。是大藥不離精
      、氣
      、神,要認始用藥材

      又精
      、氣、神之所產(chǎn)也
      ,非便用精氣神也
      。今有一等旁門,自作自是
      ,而精
      、氣、神受役之不暇
      ,奚能產(chǎn)藥也

      精、氣
      、神三者
      ,孰為重?

      ,神為重。金丹之道
      ,始然以神而用精
      、氣也。故曰:神

      為重
      。神者
      ,性之別名也。至靜之余
      ,元氣方產(chǎn)之際
      ,神亦欲出,急用定以待之
      。不然
      ,是散而無體之體也。茍夸出入,必為大道
      ,則難不可為
      ?夫神不疾而 速,不行而至
      。師言曰
      ,神之妙用無方而有限。若得其道
      ,可以出入
      ,切不可縱為良深。蓋收于內(nèi)則可
      ,豈宜縱于外也
      ?夫神出而依林木以成形,陰未盡也
      。將出之 際
      ,多異景。日光燁然
      ,從目出也
      。鼻氣或吸,從鼻出也
      。耳聞清音
      ,從耳出也。獨不可從口出入者
      ,何也
      ?夫口,五臟之氣所會也
      。神棄精氣而竊出
      ,避氣盛之地 也。神
      、氣
      、精常相戀,神一出
      ,二者無依焉
      。故神之出也,有害無益
      。日居月諸
      ,照臨下土。丹士逆之為用
      ,順而為火

      夫火循環(huán)
      ,九轉(zhuǎn)中九轉(zhuǎn)。九轉(zhuǎn)初生
      ,旺于第一轉(zhuǎn)
      。伺氣盡,又    第二轉(zhuǎn)
      。余亦如之
      。至于九轉(zhuǎn)周足,遂迫于鼎
      。故用前進火工夫
      ,謂之真陽而戰(zhàn)群陰。請明言之:
      人一身皆屬陰
      ,惟有一點陽耳
      。我以一點之陽,自遠之近
      ,轉(zhuǎn)之又轉(zhuǎn)
      。戰(zhàn)退群陰,則陽道日長
      ,陰道日消
      。故《易》曰:“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
      。至于陰盡陽純
      ,而丹始能升于泥丸。決然奮厲
      ,真人于斯而始見矣
      。金丹之道如此而已。更有言不盡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丹之初成也,交會之際
      ,未免借陰陽二以成之
      ,后則漸以陽火煉成純陽之體。故自強不息
      ,乾道也
      。丹成矣
      ,故凝神以成軀而成仙
      。丹之初成也,籍五行以成其用
      ,后則漸以真金養(yǎng)成純金之體
      ,故通體之光金色也
      。金變?nèi)丈使?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金象日
      ,性故剛。故曰金丹
      ,又曰金仙?
      幻體雖假合之物
      ,修丹之士須籍以養(yǎng)丹基。譬之地也
      ,城池固
      ,則外邪不能人。故綿綿若存之頃
      ,脾
      、胃合為一脈,而圍丹穴之左
      。肺
      、肝合為一脈,而圍丹穴之右
      。真氣微至
      ,則環(huán)手脈絡之中。故近丹
      ,而氣可得之以化至寶

      舉其一,可知二
      。然亦無為自然始
      ,舉是以明矣。夫無為
      ,無有力也
      。夫人之一氣在身,由念而動
      。譬之握拳
      ,念欲開而五指伸,了無掛礙
      。學人達此
      ,于采先 天一氣之時,行一真念
      ,采一真氣
      。按圖觀象,落在黃庭
      ,其理一也
      。窮冬調(diào)剝
      ,必得陰陽交泰之后,乃生萬象
      。學人達此
      ,當知交會之后,不期藥物之產(chǎn)而自產(chǎn) 矣

      金之在水
      ,其耀奪目。金之在上
      ,土能藏之
      。蓋產(chǎn)于幽處,而隱其明處也
      。丹之居鼎
      ,猶人君之在位,百官稱職,其國自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鸷钏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各得其宜。
      第一轉(zhuǎn),產(chǎn)藥于東,而降于西。以心為斗柄
      ,斡旋其機。故行二十度而魄滿
      ,又斡之二十度而魂滿
      。則火之魂,而水之魄立
      ,而神用大矣
      。他轉(zhuǎn)如之,舉其要以明學者
      。言曰:
      斗極建四時
      ,八節(jié)無不順。斗極實兀然
      ,魁杓自移動
      。只要兩眼皎,上下交相用
      。須向靜中行
      ,莫就忙里送。

      要無形圖與他看,一氣周流歸故宅
      。金丹何事卻成功?
      至道本不繁
      ,庸人自生事
      。我本遇師傳,三囑令深秘

      何故盡圖并立論
      ,毫厘說盡鬼神驚。咄
      !地獄不囚傳道者
      ,教存經(jīng)籍度三師。
      次 第 秘 訣
      坐靜打頑空
      ,抑息
      ,守己生時。
      聞命氣沖和
      ,待氣動
      ,方可如下行。
      存歸   
      ,然后就上二竅
      ,直沖五星。候見地
      ,則放靜
      ,又觀心。放下了一段
      ,候再見明
      ,一陽真氣產(chǎn)矣。
      采取交媾
      ,綿綿若存
      。小光透,用機出入
      ,開道一回
      ,然后方行子午。大光透
      ,用機出入
      ,破頂一回。

      此是后上前下
      ,此后并系尾閭五星
      。于三十日見,用機出入

      上弦十五日足見機
      。大凡三遭望
      、七十日左右見機。下弦日數(shù)足
      ,只下明鼎
      ,內(nèi)晦用機,再朝天徑

      以太和返太極
      。以太極返無極。

      否              泰
      動靜之機
      ,氣盛則仰之以靜
      ,氣弱則助之以意。

      火 候 秘 訣
      丹居鼎內(nèi)
      ,上水下火
      。心動屬火,靜屬水
      ,乃水鼎也
      。○靜屬水
      ,動屬火
      ,乃火鼎也。
      陽在鼎下
      ,曰水鼎
      。升于鼎上,則火鼎也
      。陽火是外爐
      ,外爐起火,存于氣穴
      。黃庭正在氣穴之上
      ,氣穴乃內(nèi)爐也。內(nèi)爐有火
      ,近鼎常烹
      ,此綿綿若存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痖L 進于下
      ,則不可坐。至于子午二時
      ,午進火
      ,于進水。陽生,不以心憂
      ,接之以意
      ,斡歸于右,轉(zhuǎn)降于左
      ,存入   
      ,反是則進火。

      或曰:“敢問九轉(zhuǎn)之功
      。”

      ;“三月火候乃九轉(zhuǎn)
      。”

      “第一轉(zhuǎn):
      初自脅邊左右
      ,存為火道
      。自陽宮起,自右邊
      ,到肩橫過正中凝住
      ,卻自左邊送下。逐綿綿若存
      ,宜靜不宜動
      ,宜徐不宜急。曰
      ,扇火急則傷丹
      。此每日子時之功也。
      “第二轉(zhuǎn):
      自肋邊進一寸二分
      ,目前法
      。此丑時之用功也。
      “第三轉(zhuǎn):
      白肋邊進五分
      ,用法如前法
      。此寅時之用功也。
      “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卯時火起
      ,取丹計四寸,有縷二條
      ,止為火道
      。脈透鼎中,故火起不用目
      ,不用心
      ,以意斡之右轉(zhuǎn)。取橫與鼎齊,正縷地也
      。遂大靜火
      ,遂為水而歸于鼎。丹逐沐浴
      ,綿綿若存

      “第四轉(zhuǎn):
      進一寸,用法如前
      。此辰時之用也

      “第五轉(zhuǎn):
      進五分,用法如前
      。此巳時之用功也

      “第六轉(zhuǎn)抽添:
      進五分,火自下與午時心火頂火俱旺
      ,故陽生
      ,小抑之,抽也
      。再生
      ,則火微矣。直上于左而橫過
      ,恰值心
      。遂逢心火而共降于右,若下火不抽
      。上逢心火

      “第七轉(zhuǎn):
      過五分,用如前法
      。此未時之用功也

      “第八轉(zhuǎn):
      行左降右,取丹方一寸
      。未時之火道
      ,皆是陰之道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鹆^而衰
      ,值申道,亦陰道
      。無他
      ,心上道,陽道也
      。心下道
      ,陰道也
      。二時火皆從陰過,至酉而始
      。金旺
      。故靜以待之,火為金
      液而歸于鼎
      ,丹遂沐浴
      。卯沐浴乃益汞,酉沐浴乃益鉛

      “第九轉(zhuǎn):
      取金丹五分而已
      ,頃刻用而即定以待。
      “第十轉(zhuǎn)

      用巽風起火
      ,行運火之法,見火候之圖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后 跋
      托秋毫之末
      ,大宇宙之總者
      ,神也。運一元之母
      ,成萬物之形者
      ,氣也。本靈源之液
      ,潤八荒之津者
      ,精也。三元混而回生轉(zhuǎn)殺
      ,一極立而返本還元者
      ,天君之 妙也。天君者
      ,心之謂矣
      。玉清金笥寶篆金寶內(nèi)煉丹決之書,此青華君之神文
      、《悟真篇》之扃鑰
      、張紫陽剖玄露妙之心傳。誦之者
      ,得之于心
      ,忘其心,得之于 神
      ,忘其神
      ,得之于太虛
      。誠三光之領、五氣之綱
      。能死能生
      ,能無能有。含赤子之德
      ,宰萬化之宜
      。先天先地之妙,于是存焉
      。是妙也
      ,志不遷于物    ,形不老于人間
      。超生死無干之地
      ,了鬼神莫知之機。斯文之要哉
      !故跋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51/4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冀東玉田盛克琦校點

      相關文章
      丹道中派祖師黃元吉真人之《道門語要》
      道 門 語 要 ? 黃 元 吉 道 門 語 要 序 念不出總持門,心要在腔子里
      。自古三教圣人
      ,訣惟此而已矣。修道 清靜無為
      中派李道純祖師之《中和集》
      中和集 元. 李道純 李道純簡介: 李道純(1219—1296)
      ,字元素
      ,都梁(今湖南武岡縣)人,號清庵
      ,又號瑩蟾子
      ,本為道教南宗創(chuàng)始人白玉蟾的二傳弟子,后來加入了全真道
      北派丹法:北七真之丘處機《大丹直指》
      邱 祖 秘 傳 大 丹 直 指 一
      、 論 三 寶 三 要 修煉有三寶三要。 三寶者
      ,精
      、氣、神也
      。精
      ,先天一點元陽也;氣
      ,人身未生之初祖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