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xué)漸法之金丹大道 >> 丹道五大流派

      北派丹法:《碧苑壇經(jīng)》(龍門心法)大清高士全真演教龍門承律第七代崑陽子王常月演
      ,第八代戒弟子施守平纂
      ,...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碧苑壇經(jīng)》(龍門心法)
      碧 苑 壇 經(jīng)
      大清高士全真演教龍門承律第七代崑陽子王常月演
      第八代戒弟子施守平纂   第十一代宗裔閔一得訂

      碧 苑 壇 經(jīng) 卷 首

      、心法真言
      康熙二年,歲在癸卯
      ,十月之吉,崑陽子說戒于金陵碧苑。謂凝真子邵守善
      ,扶搖子詹守椿曰:“余自髫年慕道,識透浮生不實
      ,幻境無常
      ,要免輪迴,蚤修至 道
      。但崆峒雖近
      廣成子未許相逢;蓬島非遙
      ,凡夫身安能得到
      ?務(wù)必遠離汚染,埽盡塵埃
      ,滌蕩心胸
      ,潔涓志慮,消磨結(jié)習(xí)而俗念如灰
      ,淘汰慾身而妄根截斷
      。諸 緣頓息,俱從戒定中一步步行來
      ;萬慮歸空
      ,悉自智慧里一層層看到。拔得開則拏得定
      ,看得透則忍得來
      。是以豎起眉毛,手掣割情刀子
      ;放開腳步
      ,直登渡世船 兒。翻身則解脫輪迴
      ,轉(zhuǎn)念則超離羅網(wǎng)
      。悲心不泯
      ,古云自度度他
      ;慈愿常存,我欲自度度彼
      。記得昔年尋真訪道,曾參王屋
      ,得遇明師
      。上蒙三寶之洪恩,親聞法 寶
      ;下仗一身之膂力
      ,苦行修身。皈依無上法王
      ,行持大乘妙道
      。當(dāng)逢盛世,安樂清平
      ,萬劫難聞
      ,千生罕見。敢不闡揚三寶
      ,答報四恩
      !少盡涓埃之愿,聊輸方寸 之明
      。是以不忘僭妄之愆
      ,開壇說戒;莫避笑譏之謗
      ,演教談經(jīng)
      。非關(guān)好事沽名,祗為闢邪解惑
      。天律不容綺語
      ,至道惟在直言。謹將龍門第七代家風(fēng)
      ,告諸大眾
      ; 敬錄碧苑一腔直話,普利人天
      。不敢虛文
      ,何妨實說。今將授汝
      ,正以接引愚迷
      ,闡明正法。若夫上乘法器
      ,明眼高人
      ,則貧道下風(fēng)有幸,正欲請慈領(lǐng)教
      ,以印證其 所聞
      ,貧道之愿也
      。”二子聞是訓(xùn)已
      ,作禮而退
      ,東西序立。于是廣陵戒弟子施守平稽首頌曰:“法原無法因心有
      ,心本無心為法空
      。心現(xiàn)法王心現(xiàn)相,法皈心主法 皈空
      。要明定法非圓相
      ,須悟凡心即圣心。心法法心心法法
      ,法心解脫是知音
      。”
      、皈依三寶
      三寶者,道經(jīng)師也
      。道本虛空
      ,無形無名,非經(jīng)不可以明道
      。道在經(jīng)中
      ,幽深微妙,非師不能得其理
      。若不皈依三寶
      ,必致沉淪邪道,顛倒昏迷
      。凡修真學(xué)道之 士
      ,志心皈命者,須作難得遭逢之想
      。第一皈依無上道寶
      ,當(dāng)愿眾生,常侍天尊
      ,永脫輪迴
      。第二皈依無上經(jīng)寶,當(dāng)愿眾生
      ,生生世世
      ,得聞?wù)ā5谌б罒o上師 寶
      ,當(dāng)愿眾生
      ,學(xué)最上乘
      ,不落邪見。此三皈依
      ,乃昔之圣賢
      ,度人入道,第一步上昇之路
      ,第一重入德之門
      。成仙成道,成圣成賢
      ,莫不從此三皈依起首
      。何以 故?蓋性命生死
      ,大事因緣
      ,微妙祕密,難可見聞
      。最上一乘解脫妙法
      ,若無師真垂慈開示,引誘靈機
      ,安能頓悟大乘正宗
      ,漸入虛無妙道,而不致墮落邪見
      ,錯入 旁門也耶
      ?所以未能明道之士,先皈依經(jīng)
      ;未能明經(jīng)
      ,先皈依師。若能皈依師寶
      ,則經(jīng)寶可聞於不聞之中
      ;能聞經(jīng)寶,則道寶可見於不見之際
      。昔日之不可見聞?wù)撸? 一旦豁然貫通
      ,皆由皈依師寶之力也。自然解悟真文
      ,得明正法
      ,超脫生死,不落輪迴
      。但我所說皈依三寶法門
      ,須要皈依真三寶。何以故
      ?大眾
      !如今三皈依視為 泛常
      ,早晚在圣像之前,口誦禮拜而已
      ,并不曾嚼破皈依端的
      ,為何而來,故爾畢竟沉迷邪法
      ,不免輪迴
      ,如何得明大道、得脫生死哉
      !所說真三寶者
      ,皈依意,使 念無生滅
      ,則道寶可得而明
      ;皈依心,使機無障礙
      ,則經(jīng)寶可得而悟
      ;皈依身,使眼無見
      ,聞無聞
      ,鼻無嗅,舌無嘗
      ,手無妄動,足無妄行
      ,不染邪淫汚濁
      ,躬行苦 行,勞其筋骨
      ,餓其肌膚
      ,惰其肢體,舍其形骸
      ,則師寶可得而感矣
      。有能感動師慈,傳經(jīng)授道者
      ,必自己皈依自己之身心意為真三寶也
      。我身之耳目,未能忘其見 聞
      ,非迷于色
      ,即著于聲。聲色尚存
      ,則身非真矣
      。非真何以感師
      ?茍能持身端正,心養(yǎng)靈根
      ,意合真常
      ,則念念虛空,諶然泰定
      ,名為皈依三寶
      。身不邪淫,則師 寶可感
      ;心不昧靈
      ,則經(jīng)寶可悟;意不二用
      ,則道寶可明
      。身固則精全而體健,心靈則氣清而慧通
      ,意誠則神凝而性現(xiàn)
      。精氣既足,神智變化
      ,元妙不測
      ,皆從皈依 身心意自己三寶來,然道經(jīng)師即從而出也
      。且說如何皈依身心意
      。大眾!汝等各各志心諦聽
      ,我今說明皈依身心意三寶之法
      ,使汝等破暗除疑。大眾
      !此身乃父精母 血交媾成形
      ,情性容顏肢體,俱從胞胎長就
      。一團汚穢
      ,四大皮囊,眼視耳聽
      ,足動手搖
      ,口說舌嘗,最非長久善良之物
      。善用者
      ,則成仙成佛,成圣成賢;不善用 者
      ,則成魔成怪
      ,成鬼成畜類。向上一轉(zhuǎn)
      ,則天堂可登
      ;向下一轉(zhuǎn),則地獄可到
      。受福報者
      ,以此為外物,受惡報者
      ,以此作根基
      。何況大眾既已出家,欲超生死
      , 必須皈依此身
      ,方為妥當(dāng),不然則六根外用
      ,三毒內(nèi)生
      ,萬禍千災(zāi),九魔十難
      ,皆由身起
      ,如何能夠修行入道?若要皈依
      ,惟有一法
      ,能制此身。須是行持戒律
      ,收 伏狂骸
      。以四大威儀為主,行住坐臥
      ,約束端莊。使耳不聽聲
      ,目不視色
      ,莊嚴妙相,端正慈悲
      ,人見歡喜
      ,又生恭敬者。戒律拘制狂身
      ,變?yōu)榉w
      ,而師寶可皈 矣。大眾!此第一段法
      ,既已指明
      ,須是皈依心。大眾
      !此心又比此身不同
      。險惡異變,不可測度
      ,如風(fēng)吹海
      ,海水洪深,風(fēng)勢涌烈
      ,波濤潮浪
      ,涌撼洶翻,起落不 測
      ,轉(zhuǎn)輾難憑
      。厯劫以來,所謂出頭無日
      ,苦海無邊也
      。今欲皈依此心,當(dāng)明此心是一團血肉結(jié)成
      ,更非長久善良之物
      。食聲娛色,不畏犯法遭刑
      ;甘食好財
      ,那顧 喪身失命?沉於餓鬼畜生不怕
      ,送之刀山炭火不驚
      ;流於瘟惶疫癘不辭,弄出星殞山崩不避
      。種種禍因
      ,皆是此心招遙起首。六賊先鋒
      ,七情魁帥
      。若欲修行而不自 皈依此心者,豈能降魔伏怪
      ,開障除邪
      ,悟透元機,得明正法
      ,精參宗旨
      ,直入上乘?然欲制此心,又須持行戒律中冥心入定
      ,勒馬兜韁
      ,回風(fēng)熄焰。若此心無明火 發(fā)
      ,便以忍水尅之
      。化烈焰為慧風(fēng)
      ,變無明為大智
      。移惡因為善果,解讐怨為歡娛
      。撥聲色為浮埃
      ,轉(zhuǎn)怠慢為恭敬。無起昏垢
      ,不辨是非
      ,不使去畱交戰(zhàn),往復(fù)低 昂
      ,得失推移
      ,旋轉(zhuǎn)動蕩。自然氣定心平
      ,心平氣定
      ,而經(jīng)寶可皈矣。大眾
      ,既將定力攝服血肉狂心
      ,便浪靜風(fēng)恬,波平月起
      ,珠透光明
      ,慧通經(jīng)蘊,智達經(jīng)詮
      。又 須皈依此意
      。此意又比此心難制,心則求正
      ,意在於誠
      。誠者,慎密之謂也
      。定則密中了了分明
      ,毫芒不掩
      ,不二不息
      ,動靜一如,光明普照。是故未皈依于意
      ,猶 虞定靜之心
      。竊發(fā)操權(quán),機械變詐
      ;詭幻紛岐
      ,或來或去。造作多途
      ,倏滅倏生
      ;波翻巧樣,如龍如虎
      。不可擒拏
      ,為影為風(fēng);難能捉摸
      ,無形可見
      。寸機弩發(fā)千 鈞,無聲可聞
      ;點滴舟通萬斛
      ,千謀萬算。不測神通
      ,換日偷天
      ,無邊詭計。自意皈依以后
      ,即如氷消瓦解
      ,萬象回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匀胧コ烧?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可以登仙了道。在俗化導(dǎo)
      , 國治民安
      ,時和歲稔,忠孝節(jié)義
      ,廉潔貞清
      。三綱五倫,意誠而出
      ;九流三教
      ,意誠而生。誠不誠之間
      ,禍福災(zāi)祥
      ,吉兇否泰
      ,皆視此意,為性命因緣
      、輪迴果報 也
      。大眾!若不皈依此意
      ,此心必難安定
      。若欲安定,皈依此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酃庾匀焕烧眨X悟便可一一了明
      。此念未動之前
      ,湛然澄澈;此念一萌之際
      ,為邪為正
      。不昧靈 光,機由樞轉(zhuǎn)
      ,星隨斗移
      。此意誠,生死之權(quán)可執(zhí)
      ;此意不誠
      ,輪迴之柄誰操?大眾
      !自己心中意寶
      ,一念真純,上可通天
      ,下能格冥
      。鬼神失色由此意;日月失明 由此意
      ;造化失權(quán)由此意
      ;陰陽失當(dāng)由此意;妖魔遁跡由此意
      ;人物消長由此意
      。三界內(nèi)外,惟意為尊
      。放之則有
      ,收之則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v橫自在
      ,莫非此意
      。上朝元始為祖 氣,中歸靈寶為梵氣
      ,下依太上為真氣,直伸普廣為浩氣
      ,凝聚溫和為元氣
      ,慈悲仁惠為陽氣,慘戚怒罰為陰氣
      ,貪嗔躁暴為血氣
      ,淫殺盜妄為邪氣,執(zhí)著蔽塞為魔 氣
      ,兇殘暗昧為妖氣
      ,劫刻冤抑為怨氣。皆由大眾身不皈依師寶
      ,偏縱兇強
      ;心不皈依經(jīng)寶,多昏迷暗
      ;意不皈依道寶
      ,雜亂紛更。偏斜不誠
      ,不誠則失中
      ,失中則 慧光不生,定力不固
      ,戒行不嚴
      ,神不能凝,氣不能聚
      ,精不能化
      。是故身不能修,心不能定
      ,意不能誠也
      。大眾!我今明將大道
      ,直指人心
      。若不急早降伏身心 意,化為三寶真身
      ,度出輪迴
      ,然后一一皈依世上先覺先知道經(jīng)師三寶,不枉了出家一段好因緣也
      。若有能依戒定慧三大法門
      ,行持信切
      ,不生游移退悔者,當(dāng)知此 人
      ,決定成道
      。如有半點差移,不能依著
      ,自己懈怠者
      ,當(dāng)知此人,罪深福薄
      ,不能明道
      ,天神不容,豈能得聞無上至真清靜解脫之道哉
      !如遇斯輩
      ,慎勿嗔呵,當(dāng) 生慈憫
      ,委曲方便
      ,善引入道,是名皈依三寶
      。于是戒弟子等稽首皈依而作頌曰:“大道清虛不可名
      ,因經(jīng)微妙著為文。若非師闡元元理
      ,混濁愚迷怎得明
      。明明相 續(xù)號全真,全得真元脫死生
      。先知先覺慈悲切
      ,無盡賢良引入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懺悔罪業(yè)(附懺悔發(fā)愿文)

      大眾!既已皈依三寶
      ,必須遵修妙行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
      ,依人所犯輕重
      ,以奪人算。其過大小
      ,有數(shù) 百事
      ,欲求長生者
      ,先須避之。罪業(yè)者
      ,過失之謂也
      。如今修行之士,自昧良知
      ,自欺本性
      ,只見他人之過,不知自己之非
      。即此不知自己之過,罪已深
      ,業(yè)已重 矣
      。瞞心昧己,豈能入道
      ?是以須當(dāng)懺悔
      。懺悔者,恭對圣真
      ,不敢隱其往咎
      ,痛立誓愿,不致再犯前非
      ,如此
      ,方能上進。我今不辭嗔責(zé)
      ,將世間瞞心昧己
      ,講箇 分明。大眾
      ,各各聽之
      ,便自明了。且說如何是瞞心昧己之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谥懈哒勯熣摚闹泻秘涁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外面裝身做分
      ,內(nèi)里機械圖謀;受戒不遵戒律
      ,勸人不怕人非
      ;陽為 道士,陰暱頑徒
      ;出言同堂不信
      ,公干常自飾非
      ;聞道不行,知法故犯
      ;以智術(shù)騙愚癡
      ,佔便宜為地步;慣起無明
      ,動多倔強
      ;以無為有,以有為無
      ;以假當(dāng)真
      ,以 真當(dāng)假;指鹿為馬
      ,賣狗懸羊
      ;暗室虧心,青天搗鬼
      ;腹中暗算
      ,笑里藏刀。種種邪行
      ,頭頭背道
      ,未有自己不知者。不知者
      ,癡人愚人
      ,迷人妄人;知而故犯者
      , 此之謂奸人惡人
      ,邪人小人。豈非瞞心昧己
      ?其罪業(yè)比癡愚迷妄之人
      ,更加深重。何以故
      ?癡愚之人
      ,無有智慧,無知誤作
      ,止能害己
      ,不能害人,若使害人
      ,亦終 為人所害
      。惟有奸惡之人,陰險狡猾,既損他以利己
      ,復(fù)昧己以欺心
      ,要使天地不知其奸,鬼神不知其惡
      。巧幻機關(guān)
      ,而行常掩飾;圖深搆密
      ,而曲肆彌縫
      。設(shè)網(wǎng)待 人,而人不覺其網(wǎng)從何設(shè)
      ;推人下井
      ,而人莫測其井是誰開。如此之人
      ,世間甚有
      ,惟修行卻使不得。如於未曾皈依三寶之先
      ,有此心者
      ,今既受戒
      ,換而改頭
      ,速 求懺悔。近日元風(fēng)不振
      ,戒律多弛
      ,道化頹靡,黃冠失教
      ,屢屢受教羽流
      ,多有違條犯戒。吾今不惜苦口
      ,告誡叮嚀
      ,奉勸大眾。不但厯劫漂沉罪業(yè)當(dāng)懺悔
      ,多生父 母罪業(yè)當(dāng)懺悔
      ,現(xiàn)在父母九元七祖罪業(yè)當(dāng)懺悔,即自己從前罪業(yè)
      ,速速暗中心念打埽乾凈
      。一切不正的妄心,一切纖毫的妄念
      ,俱要懺其前非
      ,悔其往過,方成道 品,不然
      ,掩耳盜鈴
      ,安能解脫?大道遠矣
      。我今作一懺悔文,大眾早晚誦之

      懺悔發(fā)愿文
      弟子眾等
      ,自從受戒,以至如今
      ,徒躭受戒虛名
      ,未克持實事。衣冠濫冒
      ,規(guī)鉢空傳
      。既不能精進於初真,又復(fù)墮愆尤於中極
      。心無智慧
      ,不能切問於明師;性 發(fā)無明
      ,每難忍辱於同類
      。襟懷窄狹,不能容情
      ;心識偏邪
      ,致多犯過。不明正覺
      ,以幻為真
      ;不察因由,認賊為子
      。以賢良為匪惡
      ,顛倒難明;認君子為小人
      ,是 非莫辨
      。或募緣錯人因果
      ,錢糧盡入私囊
      ;或誦經(jīng)字句差訛,意念全然不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蜓塾^美色而心動淫根
      ;或耳聽圣言而腹中疑夸。種種敗行
      ,永墮凡流
      。從今若不自 新,將來日暮途窮
      ,勢必石沉海底
      。此后猶然任意,待鐘鳴漏盡
      ,方知劍樹刀山
      。故爾茲者,假心香心燈心水之供
      ,竭皈身皈神皈命之誠
      。時刻喁喁,望丹霄而請 命
      ;晨昏汲汲
      ,仰金闕以輸誠。用申齋沐之虔
      ,不憚辛勤之苦
      。翻身續(xù)叩師慈,設(shè)供哀求天宥
      !從此盡除諸惡
      ,永為良善之人;自今奮發(fā)奉真
      ,痛守初真之戒
      。倘或 再犯前律
      ,生遭天譴
      ,死墮酆都;如違向日之科
      ,陽受極刑
      ,陰埋無間。但愿懺悔之后
      ,罪滅福生
      ,災(zāi)消厄釋,冰融覺地
      ,朣月開光
      。漆室復(fù)明,慧日照於黑夜
      ;善 芽增長
      ,甘露灑於枯條。元綱流再造之仁,法雨沛重蘇之澤
      。俾得譴削黑書
      ,名標青簡。精修大定
      ,保固真身
      。八識胥捐,百障千魔云凈
      ;三生洞曉
      ,九元七祖昇 霞。神風(fēng)遐著
      ,萬炁揚津
      。綿綿丕振於宗風(fēng),脈脈緒流於祖座
      。行藏迪吉
      ,息世外之風(fēng)波;隱顯昇平
      ,晏壺中之日月
      。再愿師資同學(xué),眷屬宗親
      ,大地群黎
      ,普天檀 信,人人心地開明
      ,箇箇性天照朗
      。時和歲稔,國泰民安
      。兵戈偃息
      ,水火均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蕡D鞏固
      ,帝業(yè)遐昌。圣皇萬壽
      ,宰輔賢良
      。萬姓同誠,千邦樂道
      。等與群生
      ,同 歸清靜。伏惟圣慈
      ,曲垂?ji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鹨陨蠎曰诎l(fā)愿文,朝夕虔誦
      。須要自己法身
      ,對越帝天,念念投誠
      ,心心慚愧
      ,句句分明朗誦,字字悔悟躊躇
      ,勇猛精進
      ,死活存 亡,困苦饑冷
      ,一齊放下
      ,惟抱戒定,自有前程

      碧 苑 壇 經(jīng) 卷 上
      、斷除障礙
      修行之人,障未斷
      ,則閉塞昏迷
      ;礙不除,則愚頑暗昧
      。心體本同天日
      ,妄情恰似浮云。霧塞青天
      ,白日安能朗照
      ;情迷靈竅
      ,真機哪得圓通
      。豈非修行人一大病 哉
      !我今指出病根
      ,這障礙道家有兩種,一喚作理障
      ,一喚作事障
      。不明其事,真假難分
      ;不明其理,正邪難辨
      。若執(zhí)理而論事
      ,抱泥迂腐,為理障心
      ;若行事而害 理
      ,悖戾乖張
      ,為事賊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蚶砘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凡有所執(zhí),皆為障礙
      。今將障礙兩字
      ,細細說來。大眾
      ,千經(jīng)萬典
      ,皆是先覺先知,欲令后人
      ,行善學(xué)好
      ,悟道修真。眾生不 行善而反行惡
      ,不學(xué)好而反學(xué)歹
      ,不修真而反弄假,不悟道而反敗教
      ,這喚作事障本心
      。又有出家人,行善執(zhí)善
      ,學(xué)好執(zhí)好
      ,修真認真,悟道而著相殉跡
      ,皆因好處 不曾解脫
      ,這喚為理障本心。然這等有事理二障
      ,還是一等向上之人
      。更有一等修行之人,心地未明
      ,天機未轉(zhuǎn)
      ,到處都生障礙,見我等向上之人
      ,講經(jīng)說戒
      ,他便 明為稱頌,暗動無明
      ,生障礙心
      ,動無明念。大眾
      ,這障礙心不除
      ,安能出得苦海
      ?有船有筏,有篷有櫓
      ,明明可過海
      ,卻不能過,不敢過
      ,這卻又為何來
      ?哪知這 點障礙之心,就如一時天起黑云
      ,漫漫而來
      ,欲風(fēng)欲雨,必有巨浪兇濤之險
      ,所以就不敢過
      ,不能過了。大眾
      ,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這修行人的障礙
      ,如黑云四 起
      ,騰騰瞞天之象,迨至斷除了
      ,便如浪靜風(fēng)恬
      ,安穩(wěn)自在,方能渡出苦海
      。你們豈不聞《高上玉皇本行集經(jīng)》上說麼:只因眾生障重
      ,不能得覩上帝慈顏。又云: 如是諸障
      ,汝等各各當(dāng)斷除之
      。《皇經(jīng)》開首所以就宣說斷障
      。斷障之法
      ,當(dāng)生大慧,無起疑惑
      ,無起貪嗔
      ,無起淫慾,無起嫉妒
      ,無起殺害
      ,無起凡情,無起凡 思
      ,無起昏垢
      ,無起聲色,無起是非
      ,無起憎愛
      ,無起分別,無起高慢
      ,無起執(zhí)著
      。凝神澄慮,萬神調(diào)伏
      ,心若太虛
      ,內(nèi)外貞白。無所不容
      ,無所不納
      。無令外邪亂 其至道,牽失真宗
      ,敗其靈根
      ,盜其至寶,致爾萬劫
      ,永墮凡流
      ,墮入俗網(wǎng),萬魔來攻
      ,百千萬劫
      ,不聞妙法,鬼神執(zhí)誅
      ,從生入死
      。是故汝等,應(yīng)當(dāng)志心
      ,善護真 宗
      ,無令喪失,如前所說
      ,各各當(dāng)斷除之
      ,則此訓(xùn)皆障礙之條款也。若不斷除
      ,便六根遍染
      ,三業(yè)縈纏,就清靜不成了
      。既不清靜
      ,如何得覩上帝慈顏?十七大光 明
      ,三十種功德
      ,從何而至
      ?是以上帝光明功德,為諸佛圣師
      ,萬天帝主
      。三卷五品之妙典,皆從斷除障礙而成
      。大眾
      ,世間障礙甚多,《皇經(jīng)》不過指其行目事 件
      ,令你們知其大略
      ,明天理的法門。汝等要明白
      ,世間細微障礙
      ,萬縷千條,舉心動念
      ,難可枚指
      。即如看經(jīng)誦典,其中妙義幽深
      ,自己聰明有限
      ,不能解悟,便 知自己心竅未靈
      ,智慧光小了
      。又不肯低心下氣,參問高明
      ,便是昏垢
      。及至問明,又生疑惑
      ,惟恐其人之說不真
      ,再問一人,彼此不同
      ,心生煩惱
      ,千歧萬徑,豈 非障礙
      ?又若伴侶同於一處讀經(jīng)
      ,彼伴先熟,我尚未熟
      ,心生煩躁
      ,豈非障礙?又若我熟伴生,便生歡喜
      ,豈非障礙
      ?又如自己有才,他人愚鈍
      ,便生欺誑
      ,豈非障 礙
      ?又如見人好善
      ,或佈施或功行,他富我貧
      ,便生嫉妒
      ,我富彼乏,但生驕衿
      ,豈非障礙
      ?又如讀經(jīng)典,忽有解悟
      ,微明其理
      ,執(zhí)以為是,向人講說
      ,彼又高明
      , 我心不服,豈非障礙
      ?又如修行打坐
      ,偶有妙處,便自夸揚
      ,豈非障礙
      ?又如所聞妙理,執(zhí)著在心
      ,只知其一
      ,不知變通,豈非障礙
      ?又如同道伴侶一處
      ,從師聞 道,師言彼明我暗
      ,不自責(zé)己
      ,反忌彼先,豈非障礙
      ?至于積下財貨
      ,臨死不捨一文,一切愛緣,貪習(xí)耽著
      ,不斷不除
      ,如好琴好書,好棋好畫
      ,種種著想
      ,均為障 礙。又或有一等
      ,以符術(shù)為神通妙用
      ;又或有一等,以符術(shù)為有為劣法
      ;彼喜而我忌
      ,我好而彼惡,皆係障礙
      。大眾
      ,汝等既求出世,欲免輪迴
      ,原要做出世的功 夫
      ,懷出世的道業(yè),這些障礙
      ,俱是塞靈關(guān)之牽蔽
      ,迷悟性之妖氛,如何便就能出世
      ?若是你們肯把紛紛的障礙
      ,一一斷除,斬盡葛根
      ,消遣雜慮
      ,胸襟如大虛浩 蕩,則心靈活潑
      ,萬轉(zhuǎn)圓明
      ,智慧自生,性天昭朗
      。其中千般妙用
      ,蓋生死去來之機,天人合一之致
      ,自然而然
      ,非識可識矣!呵呵
      !障礙障礙
      ,只在大眾之能斷除 不能斷除間爾
      。于是律師遂說法曰:“降衷伊始,明命非虛
      。照膽靈臺
      ,毫芒難掩。胸襟一朝廓落
      ,眼光立地澄清
      。”
      、捨絕愛緣
      大眾
      ,障礙為害,既得知矣
      ,愛緣之害
      ,比障礙又更狠
      。如何見得
      ?障礙之心,不過遇境而有
      ,境過即空
      ,其害暫來暫去;至于愛緣兩字
      ,是無始劫前以至今生 種下的孽根
      。所以圣賢仙佛,只勸眾生不可著相
      ,不可粘縛
      ,不可貪戀,三教書中
      ,俱勸天下后世
      ,莫為愛緣纏住。這箇愛緣
      ,是諸魔之祖
      ,萬害之根。屢劫沉迷
      , 多生墮落
      ,總因愛緣;不得解脫之道
      ,不明真空之理
      ,皆因愛緣;生犯官刑
      ,死沉地獄
      ,皆因愛緣
      ;水災(zāi)火死,劫殺刀兵
      ,皆因愛緣
      ;覆宗絕嗣,破戒違條
      ,皆因愛 緣
      ;九祖受殃,香火頹廢
      ,皆因愛緣
      ;生老病苦,性心乖戾
      ,身體不健
      ,道法難進,皆因愛緣
      ;六根不凈
      ,六賊猖狂,六識分別
      ,六道輪迴
      ,皆因愛緣;天地之內(nèi)
      , 五行之中
      ,萬物生枯,萬種起滅
      ,皆因愛緣
      。若欲出世,超脫生死
      ,不求斷除
      ,絕緣捨愛,而能了了明明
      ,清清凈凈
      ,解脫自由者,未之有也
      !我且把世間在家的君 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的愛緣
      ,先圣已說過五有五止五僻,以及發(fā)皆中節(jié)
      ,親親尊賢之等殺皆
      ,就這點虛靈內(nèi)所固有者,為之品節(jié)裁成
      ,各正性命
      ,就把一箇宇宙保合 太和
      ,渾淪元氣,更無愛緣再須捨絕
      ,純乎自然清靜解脫之道
      ,慢慢再說。今單說出家的
      ,就是苑上今日諸檀信聽者
      ,也好汰去分外愛緣。將分內(nèi)一切可愛不必愛
      , 似緣有盡緣的
      ,一一勘明,制節(jié)過去
      。大眾
      ,愛緣迷惑,你們?nèi)徊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如何道
      ?人念頭耑喜使的,喚作愛緣
      。一切大小精粗之物
      ;一切一切遠近眷屬之人;一切內(nèi) 外邪正是非之事
      ;一切圣賢三教儒釋道之法;一切經(jīng)書文獻典籍之理
      ;一切天地陰陽造化之妙
      ;一切神奇元幻之術(shù);一切清微靈寶全真道路
      ;以至名山洞府
      、天宮圣 境;以至七寶八珍
      、河圖龜瑞
      ;及自己身心五臟六腑,齒舌精氣
      ,山河大地
      ,草木禽獸昆蟲;若念之所貪
      ,意之所在
      ,心之所想,神之所注
      ,情之所戀
      ,性之所喜
      , 口之所欲,身之所樂
      ,夢之所游
      ,悉係愛緣。有一存念
      ,便遭牽惹
      ,不能得清靜解脫之道,終為沉迷憂苦之徒
      。大眾
      ,迷著則愛緣生,醒悟則愛緣滅
      ,須要時時覺 悟
      ,刻刻承當(dāng),心上著一毫所愛之事物
      ,俱要即刻捨絕
      ,不許復(fù)因緣起。愛喜睡者即當(dāng)坐
      ,愛喜坐者即當(dāng)行
      ;愛喜捨者,心神自然活潑
      ;愛喜無者
      ,靈性自然空虛。 寸絲不掛
      ,萬緣不生
      。悟者則心生光明,不為境轉(zhuǎn)
      ,不為物動
      ,不為事亂,久之則無端妙處
      ,元竅開通矣
      。若今日不除,明日不斷
      ,既捨而又不絕
      ,仍舊牽纏。則衣 鉢蒲團
      ,都成羅網(wǎng)
      ;芒鞋竹仗,皆是索繩
      ;名山圣境
      ,俱為牢獄
      ;師兄道侶,盡化冤家
      ;以至口訣真言
      ,總要變砒霜毒藥;道心本性
      ,竟改作福報修羅矣
      。可不慎 哉
      ,可不痛哉
      ,可不忍捨而絕之哉!昔有一道人
      ,坐久神現(xiàn)
      。見頂上放光,五彩鮮明
      ,如霞如錦
      。其光之中,山河大地
      ,萬物總見
      。道人心喜,以為得上帝之大無礙 光也
      。日夜端坐
      ,思想前光,其光不復(fù)再有
      。道人不悟幻境非真
      ,用意觀想,萬念皆忘
      ,惟思光明。存思日久
      ,如愚如癡
      ,形骸土木,諸人以為得入至道
      。道人坐存 六載
      ,神凝形變,而不知覺
      。一日氣粗息急
      ,同伴相守,惟望其人開靜以便求道
      ,其間惟有一修行人
      ,知其著魔
      。至夜半,其入定之人
      ,忽然手張如飛之狀
      。眾以燈 燭香花,供養(yǎng)禮拜
      。其人即氣絕
      ,口中飛出一蛾,撲燈燭火光而死
      。修行人取之
      ,而告道門大眾曰:“此存想光明之道人身也,愛緣光明
      ,即與蛾同
      ,緣至形化,轉(zhuǎn) 入異類
      。愛緣不除
      ,皆同此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刹话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可不斷哉!”大眾
      ,心有所愛
      ,即是緣也,緣從愛起
      ,愛逐緣生
      ,緣愛相纏,永無了澈
      。轉(zhuǎn)父為子
      ,轉(zhuǎn)祖為孫,轉(zhuǎn)男為 女
      ,換面改形
      ,移名換姓,顛倒凡夫
      ,認為真實
      ,可怕可憐!大眾知之

      、戒行精嚴
      修行之士,既已割愛拋緣,誠求出世
      ,以了生死
      。假如愛緣不滅,愛欲重生
      ,則此心依舊牽纏
      ,復(fù)入網(wǎng)羅陷井,是終無解脫
      。須要于未兆之前
      ,預(yù)作隄防之計,不 然
      ,則從前之功夫徒費
      ,未來之魔障難逃。是以當(dāng)法上古圣賢
      ,攝心于戒
      。這箇戒字,是降魔之杵
      ,能鎮(zhèn)壓妖邪
      ;是護命之符,能增延福壽
      ;是昇天之梯
      ,能禮三清 而超凡入圣;是引路之燈
      ,能消除六欲而破暗除昏
      ;是仙舟寶筏,能渡眾生離苦海
      ;是慈杠津梁
      ,能濟眾生出愛河。誠修行人之保障
      ,為進道者之提綱
      。仙圣無門, 皆從戒入
      ;圣賢有路
      ,皆自戒行。實係仙真之要路通衢
      ,賢哲之中門正道。大眾
      ,既已前生所種因緣
      ,致今生得聞戒法也,是莫大之幸
      ,若不依戒律行持
      ,精嚴勤 苦
      ,則將莫大之幸,變?yōu)槟笾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這箇戒律
      ,乃元都禁約,就是元始靈寶太上所定的規(guī)條
      ,女青天曹所受糾察
      ,神兵衛(wèi)護,天將稽巡
      。遵守者
      ,丹策加功;犯悖 者
      ,黑書加過
      。絲毫不漏,針髮不差
      。如今受戒之徒
      ,總是無知之輩。如何喚作無知
      ?只是未明其理
      ,若是知得此理,便當(dāng)精嚴不犯
      。若是違條
      ,豈不是無知了?所 以說
      ,大眾中
      ,若是已戒者,須要把這戒字
      ,著實去參詳
      。如何喚作戒?戒者
      ,禁住也
      ,禁約的是什麼?你又為何當(dāng)初就受了
      ?故你若是為戒法來的
      ,便當(dāng)日日行 持,若不日日行持
      ,何必受戒
      ?這箇念頭,便不是為戒而來,還是為沽道士受戒的虛名私意而來
      ,圖道士受衣鉢而已
      ,不然,為何不守清規(guī)
      ?切念我道門中
      ,自七真 闡教之后,教相衰微
      ,戒律威儀
      ,四百年不顯於世。緣因教門之中
      ,未有人出來擔(dān)當(dāng)其任
      ,所以把這照道的天燈,不曾剔明
      ,使修行之人
      ,昏闇難行,扶身的拄杖拋 開
      ,失其把柄
      。怪不得旁門邪教,反通行於天下
      ,清靜解脫正大光明之道
      ,反寂寂不聞。今幸道運當(dāng)行
      ,遭逢盛世
      ,上有皇上福庇,天下太平
      ;朝多官宰善信
      ,教中 護法。又有檀越佈施
      ,衣巾冠鉢
      ,制就現(xiàn)成,這便是千生難遇
      ,厯世希逢
      ,這都是你們前因撞著。既是受了戒法
      ,就該把箇戒字
      ,仔細追求。如何喚作戒
      ?可憐這受 戒之徒
      ,賢愚不等
      。愚者當(dāng)初來受戒的念頭還好,及至受了戒后
      ,又把初心瞞昧起來,不能堅持戒律
      ,豈不可惜了這箇受戒的初心
      ,把一件戒衣,一頂戒巾
      ,付之東 洋大海
      。或當(dāng)或賣
      ,或改常服
      ,或補作袖頭。褻瀆天神
      ,敗毀道場
      。又把箇凈鉢,改作香爐
      ,貯錢貯米
      。開齋破戒,飲酒喫葷
      ,無所不至
      ,把智慧清滅,仙根斷絕了 也
      。這有現(xiàn)在公案
      ,厯厯可證。先有一箇戒子
      ,把戒行毀破
      ,汚了戒經(jīng),賣了戒衣
      ,棄了戒鉢
      ,便忽死去。見許多鬼卒
      ,將鎖索套去
      。到了陰司,見一所衙門
      ,甚是 威嚴
      ,兩邊排列許多鬼卒,鎖著許多人
      ,皆是平日同志歸陰的破戒道友
      。這戒子吃了一驚
      ,問:“你們?nèi)绾蔚竭@里?”那些戒子說:“不知道為何
      ,先先后后的都在 此相會
      。”只見門上有箇匾額
      ,寫著考對司三箇大字
      ,遂問鬼卒道:“如何喚作考對司?”鬼卒道:“這是天條新立的法司
      , 有兩座
      ,專管僧道戒律之事。凡有人在陽世間發(fā)心受戒者
      ,土地灶神就把某人名字上了冊簿
      。某日受戒,某日行持有功
      ,某日行持有過
      ,某日某人有犯戒,某人背道 悖師
      ,某人毀律敗教
      ,某人賣衣,某人穢鉢
      ,某人誹謗律師
      ,某人打算施主,某人奸貪
      ,某人淫慾
      ,細細記註,每月申報各司考對
      ,要先從本司考對過
      ,方到各衙門 去。你們受戒者
      ,除德行高明
      、道心嚴密者不到陰司,如你們這班不受戒的人
      ,畢竟先到本司考察除名
      ,纔定限內(nèi)勾取身死。若不從本司考過
      ,各衙門不簽押拏 人
      。”眾戒子
      ,你們聽聽
      ,這箇死去的
      ,已經(jīng)一夜半日還陽,講出了這段公案
      。大眾
      ,你們責(zé)人之過,偏生細微明白
      ,到了自已有過
      ,便全不知察,日積月盛
      ,一一 自已寬恕,做成了無邊罪業(yè)
      ,自己還要遮瞞
      ,這叫做欺心。受了戒的人
      ,全要把自己心上所行
      ,口里所說,日夜存思
      ,善即行
      ,惡即改,不許自己曲全
      ,不許自己饒 恕
      。你有誤處未經(jīng)查點省悟,立刻回向圣真
      ,哀哀懺悔
      ,依戒經(jīng)之律,細細參求
      ,勤訪明師
      ,精深學(xué)問。敬師長如父母
      ,敬道友如長兄
      ,樂法如妻,愛經(jīng)如玉
      。持戒 在心
      ,如持物在手,手中之物
      ,一放即失
      ,心中之戒,一放即破
      。世間王法律例
      ,犯則招刑
      ;天上道法,女青之律
      ,犯則受報
      。莫道陰司冥而不見,生生死死
      ,只在 你心
      ;莫說戒神幽而不顯,出出入入
      ,只在爾念
      。戒行精嚴四字,降心順道喚作戒
      ,忍耐行持喚作行
      ,一絲不雜喚作精,一毫不犯喚作嚴
      ,始終不變喚作持戒
      ,窮困 不移喚作守戒。你們這受過戒的
      ,其中連戒的十條
      ,還不記得甚麼十條事呢,這是有名無實
      ,何必乃爾
      !但有一句法言,須教大眾放心行持
      。這箇天上主宰
      ,原以好 生為心,慈悲廣大
      ,救度眾生
      。若是有犯了戒子,從此改悔
      ,真心發(fā)現(xiàn)
      ,復(fù)守科條,致嚴致精
      ,再不敢犯二次
      ,如此哀懇懺悔,天心亦自憐憫
      ,赦宥還元
      。我今又有 一段犯了戒后又守戒的因果,說與大眾知道
      。一戒子自云受戒后忽遭魔難
      ,開齋破戒
      ,無所不為。一日夜間
      ,夢到陰司看審官司
      。只見陰司中,許多鬼判
      ,都點掛紗 燈
      ,安排香案。少刻
      ,見閻王出大門
      ,威儀如世間天子一般。聽得判官報道
      ,天使已到了
      ,快些擺香案接詔,與陽世官府接詔不異
      。只見天使是一位仙官,頭戴一頂 金蓮冠
      ,身披五云鶴氅
      ,手捧黃筒,遞進去了
      ,眾鬼不得進去
      。這夢到的道人,便亦要進去
      。鬼卒嚷道:“你是甚麼處游魂
      ,敢到森羅大殿?”一箇鬼卒道:“好像 箇道人打扮”
      。那鬼道:“前日詔書吩咐
      ,凡修行持戒之人,命終之日
      ,許具衣冠進去
      ,有光明者從正門進,光小者東角門進
      ,無光者革除戒名
      ,鎖械西角門外,按 牌赴審
      。你這道人
      ,又沒有光明,一團黑氣
      ,與我一般兒
      ,混充道人
      ,快走快走!”一手執(zhí)鐵棍打來
      。戒子驚醒
      ,明明記得。隨即翻身
      ,下了單床
      ,急亟凈面,手取 凈火焚香
      ,大生恐懼
      ,悲哀懺悔,痛改前非
      ,精嚴戒律
      。一日又夢游地府,仍係向日所游之處
      。見執(zhí)鐵棍鐵鎖的鬼卒跪道:“請問仙長
      ,要到何所?”戒子回言: “我因云游到此
      ,不敢驚動大王
      ,就此回去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惫碜溲裕骸按笸跤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凡有戒行光明仙長過去,需要到茶廳
      ,先請坐下
      ,問下名號登簿,以便稽查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苯渥踊卣f: “并無公事,不坐罷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彪S即回身,忽然出境
      ,覺來向大眾告知
      。前游被鬼打罵,后游跪接問名
      ,本係一心之進退
      ,即有兩樣之看承,若非一悔前非,依然舊時本 相
      。見神之為道
      ,幽明一理,可不懼哉
      !大眾
      !時光容易過,心性要光明
      。莫待無常到
      ,陰司黑闇行。牛頭無好處
      ,馬面不容情
      。有過須急改,全憑戒行精
      。萬法千 門內(nèi)
      ,修心最上乘。無岸無邊海
      ,循戒慧光明

      七、忍辱降心
      修行人第一大病
      ,難去難整的
      ,是箇嗔字。不是著了我相
      ,便是著了人相,這嗔字內(nèi)
      ,包著六欲七情
      ,萬過千愆,都從嗔起
      。嗔心一動
      ,喚作無明業(yè)火。三毒之中
      , 嗔毒居一
      。嗔心不解,內(nèi)則燒已
      ,嗔口出語
      ,外則燒人。把一點靈關(guān)
      ,森森燒化
      ;一座法身,活活燒壞。六腑不能清泰
      ,五臟不能安和
      。耳聽人罵我,嗔火自肝生
      , 烈焰遇狂風(fēng)
      ,把一箇能聞的耳根,忽如閉牕塞竅
      。目見人侮我
      ,嗔火自腎生,烈焰遇狂風(fēng)
      ,把一箇能視的眼根
      ,忽如遮門蔽路,口不覺嗔言
      ,心中沖出惱恨之火
      ,膽 中涌起毒害之謀。上不怕天地神明
      ,中不怕死生身命
      ,幽不怕油鍋劍樹,官不畏斬絞軍流
      ,把一箇能言舌根
      ,造出千般罪業(yè)。這耳這目這口這舌
      ,為何有這苦楚
      ?只 因這肉團心,不能降伏
      ,恃些兒氣血
      ,作福作威,到過后平心之時
      ,便冰冷可澹
      。大眾,世間眾生
      ,此箇身兒
      ,均是血氣結(jié)成。此點嗔根
      ,自從無始劫前
      ,這無明業(yè) 火,早已種下
      。所以遇事順心
      ,心便歡喜;不順,便歡喜變作冤家
      。觸境逆心
      ,便生嗔怒,便是輪迥劫根
      。你們既已出家
      ,原為欲了生死,嗔根不斷
      ,則毒龍攻入天 根
      。既求身出世網(wǎng),原因性命深重
      ,這嗔根不滅
      ,則致氣填月窟。性本善也
      ,嗔則變作毒龍
      ,慎生嗔火,火發(fā)燒身
      。命本常存
      ,嗔則變?yōu)槊突ⅲI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氣急? 真
      。生死不明,皆因不能珍重性命
      。性命不立
      ,皆因火強。以致六根不能收攝
      ,四肢發(fā)戰(zhàn)虛張
      ,五官不能應(yīng)用,毛竅火性飛揚
      ,為害百端,傷天促命
      。大眾
      ,欲絕嗔 根,先降惡念
      。何為惡念
      ?不能忍辱,便為惡念
      。大圣孔子曰:寬柔以教
      ,不報無道。這心中不能忍,念在一日
      ,還是一日惡人
      ,惡人安能入道?大眾
      ,不能忍辱的 人
      ,其心不能降伏,就如毒龍猛虎一般
      ,只知辱他人
      ,不容辱自己。好強好勝
      ,人前奪趣
      ,使氣作威,嚴聲厲色
      ;賣英雄
      ,做豪杰;奪利爭名
      ,夸功伐勢
      ;侍力凌 衰,傲長欺弱
      。雖有時熱腸為眾
      ,不知能救得人,亦必能殺得人
      。眾生迷而不悟
      ,何曾遠慮深思?天道好還
      ,冤仇不解
      ,總是嗔根不斷來。嗔則必欲辱人
      ,不甘我受 人辱
      。不知受人辱與我辱人,其間大相懸隔
      。大眾
      ,這箇辱字,包羅甚廣
      。假如淫人妻妾
      ,便不顧她丈夫被辱,兒孫被辱
      ,祖宗被辱
      ,門族被辱
      。待至他人淫你妻 妾,便生嗔怒
      ,大惡起來
      ,想起這人淫我妻妾,使我體面何存
      ?若人聞知
      ,豈但我被恥辱,連父母祖宗之功德
      ,兒孫后代之門風(fēng)
      ,盡遭汚壞破敗,豈可放他過去
      ?便 要拿刀弄棍
      ,動火發(fā)怒,頓起殺心
      ,再不想他辱我
      ,我便如此,我設(shè)辱他
      ,他又如何
      ?今生妻女被人淫,必定前生有夙因
      ;前世淫人妻女孽
      ,今生妻女被人淫。這是 人中必有之因
      ,必有之果
      。你們各人聽了這話,萬不可起淫慾之心
      。我直對大眾說
      ,這些眾人的性命,皆因淫慾而有
      ,淫慾之心不除
      ,生死之根不斷。因淫慾而有色 身
      ,欲脫色身
      ,洗除慾念,慾念除
      ,則得於有壞色身之內(nèi),生出法身
      ,纔能了脫生死
      。這是我的實話
      ,休當(dāng)作閑話放過。近有戒子
      ,平日極有道念的人
      ,忽一日出募 齋糧,託鉢過一米鋪
      。這鋪內(nèi)主人好道
      ,心生歡喜,請戒子進中堂坐下
      ,磕頭獻齋
      ,又將碎銀一錢,安放鉢內(nèi)
      。臨出廳時
      ,忽遇其妻,從廊下過
      ,兩下一見
      ,其妻回 避不及,戒子謝齋而出
      。既見其妻
      ,夜間打坐,馳想其妻
      ,摹其面
      ,遂起,即跪香懺悔而臥
      。又忽然夢知自己身死
      ,抱入胞胎,長成娶妻
      ,顏色縹緻
      ,夫妻和合。出 外路旁
      ,見一道人
      ,化齋覓食,心中便喜
      。同回至家
      ,獻齋作福,喚妻出見
      ,自己磕頭拜下
      。回身見道人
      ,以手招妻
      ,心內(nèi)不覺大怒
      。即起直入廚房中,持切菜刀來 斬道人
      。失腳一扮跌醒
      ,心尚嗔恨,乃是一夢
      ,通身汗下
      。回想道人
      ,其面目
      ,即米鋪施齋主人;其妻
      ,即米鋪廊下遇著之婦也
      。大眾,這箇戒子
      ,初學(xué)功夫
      ,戒行 雖堅,定力未固
      ,所以日見夜思
      ,忽生妄見,妄念深切
      ,入夢成境
      。又一修行人,持戒堅固
      ,從來口無妄言
      ,念不妄動,受人恥辱
      ,心不懷嗔
      ,打不回拳,罵不回 答
      ,只思自不是
      ,不認他人非。一日在路挑擔(dān)而走
      ,遇著一驢
      ,馳驟而來,將身讓驢
      ,驢忽用頭撞人身上
      ,其人退避不及,仆倒在地,驢便口嚙衣服
      ,碎破而去
      。修 行人至夜間,打坐入定
      ,朦朧之中,忽有一白衣人
      ,謝之曰:“我即路上沖你之驢
      ,于往劫中曾結(jié)冤報,今已釋怨
      ,兩相解脫
      ,將從此脫得苦趣,復(fù)生人中
      ,特來告 知
      。至出月某日,尋至某處相會
      ,以求超度
      。”言畢而去
      。修行人明明見得聽得知得
      ,似夢非夢,起來照常打坐
      。至次月所約之日
      ,尋至其處,其家一門甚歡
      ,似有 好事
      。訪問旁人,皆言此家夜來生一孩兒
      。修行人聞知
      ,大加驚恐,暗記姓名
      ,誓愿自度
      ,然后度人。大眾
      ,你們有此人
      ,往結(jié)冤根,至今生了結(jié)
      。戒子
      ,總要自己 發(fā)心,忍辱釋怨
      ,受苦任難
      ,忘恥喫虧
      ,解冤順孽,降伏此心
      ,一切承受
      。執(zhí)定戒刀,時時自殺無明火
      ,刻刻身披忍字衣
      。聽人打罵,甘人欺侮
      ,任人謗訕
      ,隨人羞 辱,皆不能破我一點戒心
      。以至無端連累
      ,王法官刑,霹靂青天
      ,火燒雷打
      ,一切水淹賊劫、狼啣虎咬
      、病毒蛇傷
      、魔壓鬼迷、妖纏精害
      。世俗橫言曲語
      ,敗壞聲 名。仇人惡口詛咒
      ,毀虐親屬
      。甚而不容逃避,割截肢體
      ,無能躲閃
      ,破敗此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倐S往因定劫
      ,難辭運限當(dāng)頭。只可安心承受
      ,順合天心
      ,償還夙債,報對前因
      。 切莫動不服之意
      ,害我戒規(guī)。惟宜回想,我受他欺者
      ,畢竟我曾欺人
      。受他困者,我曾困他
      。以及遭魔遭難
      ,遇害遇災(zāi),悉係前生造下
      ,自作自受
      。從今受戒之后, 一切惡業(yè)
      ,隨心消散。自然六欲不生
      ,三毒消滅
      ,身心輕健,情性安和
      ,苦惱痊平
      ,冤仇和釋。大眾
      ,自從無始以前之積怨
      ,至今日當(dāng)頓發(fā)天良。凡有冤愆債負
      ,愿 甘承受
      ,一一償還,損己利他
      ,方為解脫
      。從此永歸清凈,依然太虛之貞
      ,混淪之本
      ,存神守默,釀成圓滿報身
      。不然
      ,前劫之債負而不還他,今生之恥辱又不肯讓 他
      ,自然來世之報復(fù)不肯放你了也
      。此身如何得超脫?此心如何得空
      ?此道如何得修
      ?你們?nèi)缃裥﹥貉哉Z,尚且不能忍,又安能這生死到頭
      ,脫然清凈
      ?大眾,忍則 無明火熄
      ,自然五臟清涼
      。忍則華池水生,自然六腑調(diào)泰
      。忍則他心滿欲
      ,自然釋怨和平。忍則我量包涵
      ,自然胸襟闊大
      。大凡辱我者,我不為辱
      ,其辱反歸于彼
      。 我辱人者,人受我辱
      ,必以辱報于我
      。能忍則心氣和平,使肝火不炎
      ,化作青華救苦
      。能忍則心神慈善,使心火不熾
      ,化作南斗消災(zāi)
      。能忍則肺腋生津,便普潤胃 脘
      ,化為瑤池甘露
      。能忍則腎精不耗,便上下元解厄
      ,化為元武靈泉
      。能忍則脾土不燥,便得身輕體泰
      ,化為白雪黃芽
      。能忍則法身無漏,便得道氣通神
      ,化作莊嚴 妙相現(xiàn)前
      。能忍于國者,必有益于朝廷
      。能忍于家者
      ,必有益于骨肉
      。能忍于身者,必有益于精神
      。能忍于心者
      ,必有益于性命。能忍于教者
      ,必有益于法眷
      。其能 忍之益如此。若不能忍
      ,則心便不虛
      ,神便不靈,氣便不壯
      ,量便不宏
      ,胸便不開,愿便不大
      ,功便不圓
      ,行便不滿,見便不透
      ,思便不深,智慧便小
      ,福德便淺
      , 根基便薄
      ;聞道不明
      ,行道有礙,被人憎嫌
      ,招人嫉妒
      ,受人厭惡,惹人煩惱
      ,為人賤慢
      ,幽多鬼責(zé),夢寐驚惶
      ,明有神呵
      ,疥癩瘋疹,多劫之冤根不泯
      ,來生之報 復(fù)越深
      ;苦海不住生波,欲河憑空起浪
      。大眾
      ,你們豈不聞德者本也
      ,有容德乃大,皇天無親
      ,唯德是輔
      。爾輩中,賢愚不等
      ,也有重財喪德者
      ,也有重色喪德者, 也有重氣喪德者
      ,其間因財受辱
      ,因色受辱,因氣受辱
      ,外遇不同
      ,受辱則一。圣人曰:一朝之忿
      ,忘其身以及其親
      。又曰:忿思難。曾子曰:心有所忿懥
      ,則不得 其正
      。這忍辱之戒,豈不重歟
      !這嗔忿之害
      ,豈不毒歟!所以諸真列祖
      ,以戒嗔為入門
      ,忘嗔為了道,以忍辱為殺心
      ,以忘辱為滿愿
      。《救苦經(jīng)》太乙天尊曰:火翳 成清署
      ,劍樹芳騫林
      。超度三界難,竟上元始天
      。大眾
      ,急須猛省,聽我偈言:“早除人我相
      ,急悟生死因
      。忍辱降嗔火,空中現(xiàn)法身
      。七情隨念滅
      ,百忍古人稱
      。 罪業(yè)甘承受,方為劫外人
      。萬端業(yè)障是前緣
      ,負欠還償總一般。愚暗喫虧嗔火發(fā)
      ,一團冤債黑漫漫
      。修行切戒佔便宜,我佔便宜他不依
      。厯劫漂沉冤不解
      ,清凈堂中 多是非。是非無著地天寬
      ,仙子修羅有兩般
      。清涼福地緣多忍,償還辱債道功全
      。這點凡軀道上來
      ,緣何不肯喫人虧?沖天怒氣膚毛火
      ,無位真人餓鬼災(zāi)
      。”
      、清凈身心

      大眾
      ,既奉戒皈依,便當(dāng)專一以求出世
      ,超離生死
      。但超離生死出世的高人
      ,自有無死無生最上一乘之道
      ,其道即世法轉(zhuǎn)身,本無有法
      。世法與出世法
      ,只在一 心,所用逆順不同
      ,其實只是一法
      ,法亦非僅順中逆用耳。夫順中用逆
      ,萬法皈依無法
      ,鬼神莫測其機。逆中隨順
      ,一法散為萬法
      ,陰陽不出其算
      。不是以有心為作 用,而用意推詳
      ;乃是神明智慧
      ,理性本來如是,原不是另有甚麼出世的法也
      。雖然
      ,超出世間的是誰?又畢竟要送這人出世間到世外去
      ,方是出世
      ,這卻又不是。 今說勸這人把身子要出世
      ,夫天地之大
      ,世界之廣,那里算是世外
      ?大眾
      ,你們仔細聽著,世外者
      ,世法之外也
      。識破世法非真,幻情是假
      ,一切有為功能
      ,俱是夢 境,物物無事
      ,事事非實
      ,唯有將此心清凈,能出世外
      。大眾
      ,如何見得此心能出世外?今夫天有陰晴運轉(zhuǎn)
      ,不能出世
      ;今夫地有崩裂傾塌,不能出世
      ;日月盈昃
      , 不能出世;星宿遙殞
      ,不能出世
      ;風(fēng)云雷雨,霜雪霧露
      ,各有程限
      ,不能出世
      ;山摧石鑿,水涸泉乾
      ,草枯木朽
      ,金冶玉碎,不能出世
      ;人有生死
      ,不能出世;物有 壯老
      ,不能出世
      ;情有厚薄,不能出世
      ;氣有呼吸
      ,不能出世;心有動靜
      ,不能出世
      ;精有洩漏,不能出世
      ;神有昏散
      ,不能出世;勢有消長
      ,不能出世
      ;利有乘 除,不能出世
      ;一切有為
      ,盡係成住空壞,生老病死
      ,那得能勾出世
      ?大眾,你們要世法中
      ,悟得出世法來方好
      。這出世之法
      ,不在多言
      ,只在乎此心還返而已。既 知道天地萬物
      ,人情世事
      ,總非出世之法,便知這天地萬物
      ,人情世事
      ,悉在圈套之中
      ,世界之內(nèi)了也。若能心中悟得這一點
      ,能有破得天地萬物皆無常
      ,世法人情 都是幻的,是甚麼真靈
      ?這真靈無形無相
      ,無臭無聲,言在內(nèi)又不止在內(nèi)
      ,言在外又非外來
      ,人人具,物物該
      ,便是能出世的法王了
      。大眾,這點真靈的法王
      ,宇宙 古今
      ,無物不有,無時不然
      ,非同小可
      。在釋謂之妙明真心,在儒謂之明德至善
      ,在道謂之圓明道姥
      ,又謂之祖炁。那許多別名
      ,說不可盡
      。這能知天地萬物,人情 世法的
      ,何處尋求
      ?就在《大學(xué)》上'明其明德,止于至善’了
      。這明德至善
      ,寓于成住空壞,生老病死
      ,身心之內(nèi)
      ,具著無成無住,無壞無空
      ,無生無老
      ,無病無 死之真靈。亙古至今,常存不昧
      。通天澈地
      ,出幽入冥。不生不改
      ,不多不少
      。無欠無餘,無來無去
      。能運陰陽
      ,而不為陰陽所窒。能制鬼神
      ,而不為鬼神所厄
      。而 能用萬物,而不為萬物所岐
      。能化人情
      ,而不為人情所動。能應(yīng)世法
      ,而不為世法所溺
      。能出世外,能住世間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v橫三界,去來自在以無拘
      ;統(tǒng)轄萬靈
      ,變化玄通而 莫測。上天下地
      ,唯此稱尊
      ,莫與為等。無如這點真靈
      ,人人都有
      ,箇箇難明,萬法千門
      ,三乘一藏
      ,皆自此出。些些竅妙
      ,點點機玄
      ,悟之即在目前,迷之即落海 底
      。大眾
      ,要知出世修行
      ,不越身心二字
      。身假心真
      ,心假性真,須悟借假修真
      。外假內(nèi)真
      ,外色內(nèi)空,不借外有為之色身
      ,難修內(nèi)無為之法身
      。不因外生老病死 身,難明內(nèi)之湛然圓滿心
      。不借虛靈活潑之心
      ,難超證廣大無邊之性。然此性
      ,自天命而來
      ,有生之初,一無汚染
      ,與太虛同體
      ,與太虛同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湛斩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一無所 有。囫囫圇圇
      ,無一不有
      。大眾,如今要求出世
      ,先要人人去清凈身心
      。如何是清凈身心的功夫?緣身乃血氣所化
      ,血氣非不敗之物
      ,實為生死之根,禍患之本
      ,連 累我之心者也
      ,戕賊我之性者也。好色貪淫
      ,只為此身圖快樂
      。爭名奪利,只為此身圖受用
      。犯法招刑
      ,生災(zāi)惹病,皆從此身而起。太上曰:人之有患
      ,為吾有身
      , 及我無身,又復(fù)何患
      ?古人云:人若不為形所累
      ,眼前便是大羅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姶松頌榈湶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今須看透皮囊是假物,是地水火風(fēng)釀成
      ,若不講到澈底修行
      ,但勸人行孝, 你要說身體膚髮
      ,受之父母
      ,不可毀傷。父精母血
      ,二五數(shù)成
      ,稟天地之秀氣,得陰陽之神功
      。頭圓法天
      ,足方法地,位乎天地
      ,共列三才
      ,萬物之中,人為第一
      。 上可配天地
      ,幽可贊鬼神,學(xué)可希圣賢
      ,修可成仙佛
      。豈可視至貴至富之身,作臭穢糞土之想
      ?不過要諸戒子
      ,不甘墮落,與世波迷
      。勿為色身圖安樂
      ,只期真性返 真常。志氣欲統(tǒng)御陰陽
      ,形神欲莊嚴法界
      。設(shè)使法身有漏
      ,便不能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矣
      。大眾
      ,今對你們說明清凈之功。若要此身清凈
      ,先將俗物丟開
      ,塵情遠 絕
      ,一切不同世法
      ,甘淡薄而樂清閑,絕肥甘而離喧閙
      。皈依三寶
      ,刻守一真。性情涵養(yǎng)和平
      ,手足端莊整肅
      ,眼耳不可偏邪,意念不可散亂
      ,心不可存思著想
      ,口 不可高喚揚聲。收兩目之神光
      ,內(nèi)炤不昧靈臺
      ;返兩耳之精竅,內(nèi)聽常聞天籟
      。稀言啟默
      ,歸乎自然不動。期無悔吝
      ,思不浮游
      ,神無煩躁,天機清暢
      ,玄理圓通
      。 口斷葷腥,暗消多生之殺劫
      ;身遵戒律
      ,密行四大之威儀。足不亂步者心不慌
      ,手不妄舉者心不躁
      。坐則中正,不許偏歪
      ;臥則靈惺
      ,戒多昏睡
      ;食則茹淡減味,而 五臟清平
      ;語則謹慎從容
      ,而聲音和暢。這喚作粗行身清靜
      。至于細微功夫
      ,是要你們把清凈二字參求,患你們不能入心鉆進去行
      ,不患你們究心實行而不成道
      。大 眾,心無二念謂之清
      ,念無駁雜謂之靜
      。心不著相謂之清,念不停滯謂之靜
      。念念圓明謂之清
      ,光明無礙謂之靜。一塵不染謂之清
      ,萬慮皆空謂之靜
      。萬物不能遁其 形謂之清,鬼神不能測其機謂之靜
      。心如流水謂之清
      ,性如皓月謂之靜。無始以來罪消滅謂之清
      ,多劫之前因盡澈謂之靜
      。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謂之清,遠觀其物物無 其物謂之靜
      。三者既悟謂之清
      ,惟見于空謂之靜。觀空亦空謂之清
      ,空無所空謂之靜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謂之清
      ,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謂之靜。真常應(yīng)物謂之清
      , 常應(yīng)常靜謂之靜
      。洞然不昧謂之清,入眾妙門謂之靜
      。超出三界謂之清
      ,解脫五行謂之靜
      。虛空粉碎謂之清,粉碎虛空謂之靜
      。光攝諸天謂之清
      ,普渡眾生謂之靜。 大眾
      ,我因開示
      ,略言大約。這三教圣人
      ,大藏經(jīng)典
      ,萬法千門,諸天妙用
      ,三萬六千種道
      ,八萬四千法門
      ,恒河沙數(shù)菩薩
      ,無鞅數(shù)眾金仙,皆不能出清靜定慧無為 妙法
      。大眾
      ,最上無上大乘上品至真妙道,生天生地
      ,生人生物
      ,皆從清靜而來。太上曰: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又曰:清靜則天下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娗屐o身心
      ,速求覺 悟。大眾
      ,自今日起
      ,須將平日所迷的鉛汞龍虎陰陽燒煉種種譬喻,悉皆丟下
      。惟從清靜法門
      ,滅妄心,息邪念
      ,平平穩(wěn)穩(wěn)
      ,從中道大路而行,決不悞你
      ,喚作耽遲 不耽錯
      ,有路莫登船
      。若是我誑語相欺,即墮地獄
      。維時
      ,律師復(fù)說偈曰:“念雜心非靜,塵多身不清
      。不清難見性
      ,不靜豈無情?內(nèi)炤身為幻
      ,回光心亦空
      。空中 神自見
      ,定慧是真宗
      。日月須觀察,平常要體行
      。逆行持斗柄
      ,清靜合天心?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求師問道
      自古圣賢仙佛,證果成真
      ,無師不度
      。所以師師相授,口口相傳
      ,心心相印
      。就中道理,一貫而通
      。如乳水化
      ,似膠漆投,同氣相求
      ,同聲相應(yīng)
      ,水天一色,燈 色交輝
      ,方能盡其師弟之道
      。大眾,我見世人
      ,求師問道頗多
      ,但多差了些兒。有師弟傳授之名
      ,無師弟傳道之實
      。所以今日不惜齒牙
      ,不辭誹謗,把求師問道之 理
      ,說與你們
      ,須要記在心頭,到日后
      ,先為他人之弟子
      ,能以此禮,則后為人師
      ,那子弟
      ,也就倣古效法而行,尊師所以重道也
      。大眾
      ,世上愚盲之徒,不識自 心
      ,隨物而轉(zhuǎn)
      。雖有道念,不知邪正之門
      ;雖有道心
      ,不知修行之法
      。他聽人說'性由自悟
      ,命假師傳’這兩句話,便依著行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蛴瞿欠缴献叩牡廊耍泶┢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足踏芒鞋
      ,手搖棕扇,肩負蒲團
      ,行從城市經(jīng)過
      。或坐下街頭
      ,捧瓢化齋
      ;或慢行道上,自在逍遙
      。遇宮觀即安單
      ,逢廟堂便借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谡劦ぴE
      ,舌鼓笙簧
      。怎麼是玄 關(guān)一竅,尾閭海底
      ,上至泥丸宮
      ,下至涌泉穴。守中提氣
      ,立鼎安爐
      。延年卻病,按摩導(dǎo)引
      。六字訣
      ,八段錦,悟真篇
      ,參同契
      。以及丹經(jīng)上譬喻,鉛汞龍虎
      、銀砂 夫婦
      、日月卦爻、龜蛇溫養(yǎng)
      ,沐浴結(jié)胎
      、入室坐圓、出陰神
      、出陽神
      。說不盡的三千六百旁門,八萬四千魔法
      ,哪里數(shù)得盡
      !大眾,這愚盲之徒
      ,其心無慧
      ,哪里辨 得真假,識得邪正
      ?便就聽得這箇道人
      。更有可恨一流,那談鼎器的邪人
      ,煉茅銀的騙子
      ,動人以色,迷人以財
      ,莫說無是一路道法
      ,即使這種道法有真,豈是凡夫 可以點金,淫人可以延壽
      ?是以談鼎器者
      ,見色起心,對境動念
      ,魂飛神蕩
      ,真汞下流,先天傾覆
      ,至寶空亡
      ,多成癆瘵,不曾接續(xù)得命
      ,連命根都斬斷了
      ,豈不可 恨可傷?至于燒茅銀的騙子
      ,講砂說鑛
      ,一轉(zhuǎn)兩轉(zhuǎn),溫養(yǎng)開點
      ,言不盡的騙局誆脫之術(shù)
      ,愚貪每至破家,比前面這些道人
      ,罪業(yè)更加數(shù)倍
      。我也不忍細說,招人誹 謗
      ,但是受了戒的
      ,就要聽我說求師問道的大略了。大眾
      ,這箇皇天至道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至廣至大,至高至尊
      ;至玄至隱
      ,至幽至渺。其大無外
      ,其小無 內(nèi)
      。可以經(jīng)天緯地
      ,可以出幽入冥
      ;若存若亡,入水不濡,入火不焚
      ;前無古
      ,后無今;生育天地
      ,運行日月
      ,長養(yǎng)萬物;生圣生賢
      ,生仙生佛
      。蠢動含靈,昆蟲草 木
      ,無人不有
      ,無處不存。日用尋常
      ,悉皆妙道
      。只因百姓日用而不知,下士心迷而不悟
      ,所以一真隨失
      ,萬劫難明。父母未生前
      ,真靈不知其始
      ;精神已去后,此 身不知其終
      。顛倒輪迴
      ,生死苦惱。我所以指出源根
      ,教人急求真師
      ,早聞至道。但真師難見
      ,高弟難逢
      。須知弟子無出世的真心,障閉慧性
      ,雖遇真師
      ,鬼神不使 他見,掩他慧性
      ,就見不能識其為真了
      ;師父無度世普心,雖遇高徒
      ,鬼神亦不使之見
      ,掩其法眼,見亦無緣,所發(fā)當(dāng)面錯過頗多
      。大眾
      ,師求弟子,一如滾芥投 針
      ;弟子求師
      ,好像水中捉月。真師難得
      ,高弟難求
      ,不在乎財寶之間,只在乎這心一念真誠之內(nèi)
      。你見哪箇有道師父
      ,肯妄傳匪人?你見哪箇高人訪道
      ,肯亂拜師 父
      ?大眾,師父既不肯亂傳人
      ,則此師懷抱至道
      ,以訪高弟子。弟子既不肯胡亂拜師
      ,則此人識見高明
      ,畱心著眼了。設(shè)使這一等不肯輕投師亂拜道人的
      ,心空障 礙
      ,志在塵寰,眼界既寬
      ,胸襟又闊
      ,遇見那有道之師,自然眼外分明
      ,說得出
      ,識得透,一言半句
      ,芥子投針
      ,針孔相投了。設(shè)使這一等不亂收徒弟
      、輕傳妄授之 師,遇見此等高明弟子
      ,豈有不欣然答問
      ,高談闊論,妙訣真詮,微密之天機
      ,精玄之秘諦
      ,心傳至道,口授天章的理麼
      ?大眾
      ,真師不少,弟子頗多
      。我今說與你 們
      ,如何喚作真師不少呢?大眾
      ,你這六根所受
      ,都有真師,假如耳聞善言
      ,你若依此善說
      ,實實心服,這耳根便為引進師了
      ,這善說便為傳道師了
      ,其餘五根亦復(fù) 如是。大眾
      ,學(xué)無常師
      ,惟道為師。但凡耳聞好言善語
      ,便要存神默聽
      ,就如甘露灑心,醒醐灌頂一般
      ,存心默感此人
      ,開我愚迷,慈悲方便
      ,愿此宣揚善言之人
      , 早證玄功,得無上道
      ,這豈非師弟了麼
      ?假如眼見一切經(jīng)典,三教文字
      ,真言秘訣
      ,心得開悟,便當(dāng)禮拜讚嘆
      ,這種文字便是傳道師
      ,眼根就是引進師了
      。大眾,這 求師問道
      ,執(zhí)不得一法
      ,靠不得一途。只要你認得真
      ,信得極
      ,自然師徒相遇。然而師家之慈航法橋
      ,非一術(shù)也
      。孟子曰:教亦多術(shù)矣,有如時雨之化者
      。有成德 者
      ,有達材者,有答問者
      ,有私淑艾者
      ,即如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
      。是故有傾蓋而相歡
      ,一見而即投者;有白首如新
      ,彼此不相知者
      ;有稽首屈膝而相 傳者;有齎金盟誓而后傳者
      。恭敬者
      ,禮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
      ,非恭敬也
      。要在觀弟子之誠信篤行,尊師重道而已
      。故有屢試而后傳
      ,如云房之十試洞賓也。有 屈身而后見
      ,如劉玄德之三顧茅廬也
      。或有隨師多年
      ,而心不退轉(zhuǎn)者
      。有明知真誠,而故試多艱者
      。這箇傳道受業(yè)
      ,豈是小可
      ,豈是輕易得的麼
      ?故有三口不言
      ,六 耳不傳道者。蓋上乘的道法
      ,對中下的人傳不得
      ,中下的道法,對上智的人傳不得
      ,唯是因人而教
      。如孔門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 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蓋求也退
      ,故進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是彼此參聽不得的。故公西華兩得聞之
      ,便生疑惑了
      。至于夫子及門之問仁者多矣,夫 子答之則不同
      ,是也
      。人或一人信心,一人偶聽
      ,則信心者可言
      ,偶聽者不可言。故曰:莫將容易得
      ,便作等閒看
      。大眾,或有傳道于千百人中
      ,而其間智者得之易 悟
      ,昧者得之難行。高聲朗念
      ,把玄機明泄
      ,有心受記,其有心而無緣者
      ,風(fēng)吹耳過
      ,聞如等閒
      。大眾,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云:我有妙明真性
      ,涅槃妙心
      ,正法眼 藏,諸人可見得麼
      ?唯有迦葉拈花微笑
      。大眾,迦葉釋迦
      ,明修棧道
      ,暗度陳倉,在大從之前
      ,密傳祕道
      ,心心相印,口口相傳
      ,座下這些大眾
      ,竟不知傳的是甚 麼,受的是甚麼
      。又如孔子大圣
      ,在列圣賢諸子之前,對著曾子曰: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其時門人甚多
      ,豈非圣人傳道于諸子之前
      ,曾子度道于及門 諸子之內(nèi)?眾人不識自心
      ,則遇而不遇
      ,竟不知傳的是甚麼,度的是甚麼
      。曾子深明自性
      ,自然暗合圣心了。昔軒轅黃帝往崆峒山中
      ,求道于廣成子
      。再三勤求,廣 成子不應(yīng)
      。黃帝退而修齋
      ,閒居三月,復(fù)往邀之下風(fēng)
      ,膝行而進
      ,謙恭退遜
      ,問以至道之要,廣成子乃答之曰:至道之精
      ,窈窈冥冥
      ;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無視無 聽
      ,抱神以靜,形將自正
      。必靜必清,毋勞爾形
      ,毋搖爾精
      ,毋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
      。慎汝外
      ,閉汝內(nèi),多智多敗
      。我守其一
      ,而處其和
      ,故千二百年未嘗衰 老。正正經(jīng)經(jīng)就這幾句話頭,乃當(dāng)面說與黃帝
      ,他便不開口了。你依著他行也由你
      ,不依著他行也由你
      ,這叫做各盡其道。大眾
      ,我道門中
      ,道德南華,許多妙義
      , 沖虛文始
      ,若干真言,以及三洞四輔
      ,三十六奇
      ,多少經(jīng)文?誰能打埽耳根
      ,恭聽圣經(jīng)之妙諦
      ?放開眼界,超悟大道于言詮
      ?不悟則心不光明
      ,雖遇圣師
      ,亦不識 矣。大眾
      ,未去求師
      ,先須求己,未經(jīng)問道
      ,先須問心
      。若不依律而行持,萬難得師而印道
      。其間關(guān)竅
      ,究竟要你們謙虛卑抑,先將貢高我慢之心
      ,盡皆刳剔
      ,柔和 遜順,把誹謗嫉妒之念
      ,遂一割除
      。逢人莫自夸能,只怕有人能似你
      。倘或遇見明眼高人
      ,心空志士,一言半語
      ,攔腰截住
      ,你卻如何掙脫?自然雪化見尸
      ,難逃識 者
      。我今奉勸大眾,求師問道
      ,非是草草向師前磕下幾箇頭
      ,口里叫幾聲師父便了。如今戒子
      ,輕師慢道
      ,比比皆然。大眾
      ,你們須急急反躬內(nèi)省
      ,向從上厯祖師 前,懺悔侮傲
      ,變化舊習(xí)
      ,尊敬法寶。若果真心苦切,畱眼訪師
      ,則天不負人
      ,仙真不求自至,不必限定遠近遲早也
      。聽我偈言
      ,偈曰:“求師須克已,問道要心 誠
      。誠心方悟道
      ,念切遇良因。萬劫難遭遇
      ,千生到得今
      。若能明我說,頓悟未生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碧 苑 壇 經(jīng) 卷 中
      十、定慧等持
      大眾
      ,但受初真戒者,進受中極
      ,先將初真十戒
      ,細微妙行,密密行持過了
      ,方來進受中極三百大戒
      。大眾,中極戒與初真戒有甚么分別
      ?一戒無所不戒
      ,一真無所 不真了,怎麼初真之后又有中極
      ,中極之后又有天仙
      ,這卻為何分別先后呢?大眾
      ,這箇道理也甚明白易見
      ,我將這箇道理,就向虛空取來告你
      。大從
      ,你受的乃初 真十戒,乃是教你們拘制色身
      ,不許妄動胡行
      ,起止無常的。至中極三百大戒,乃是教你們降伏頑心
      ,不許妄想胡思
      ,七心八意的。至天仙妙戒
      ,乃是教你們解脫真 意
      ,不許執(zhí)著粘縛的。大眾
      ,初真十戒粗
      ,中極三百便細了。夫初真戒
      ,制其外六根
      ,中極戒,掃其內(nèi)六塵
      ,天仙妙戒
      ,使三身解脫,八識消亡
      ,九魔十難不敢侵 犯
      。大眾,初真戒者
      ,是因你們即悟前非
      ,深追舊過,又念人生在世
      ,光陰有限
      ,生死無常,既是出家做了道士
      ,便就叫做全真
      。仔細思量,自從出家到今
      ,何曾全 過甚麼真來
      ?終年虛度時日,與俗人一樣的老了
      。終朝涉水登山
      ,南奔北走,雖是朝禮過了幾座名山
      ,比俗人多見些石頭樹木
      ,究竟與俗人經(jīng)商為客,做買賣的一般 苦
      。食風(fēng)宿水
      ,著甚來由
      ?何曾遇見神仙,傳什口訣
      ?都是掮上掮下的俗人
      ,俗眼凡胎,把丹經(jīng)念上幾篇
      ,死死牢記著屑屑
      ,名為吞石頭,不會化的
      ,全不知味
      ,是 故與俗人無異,安能出世超凡
      ?今日受了初真戒
      ,這知過之心,也還是本來面目猶存
      ,何不把平時的假心腸改作真心腸
      ?平日的假意思改作真意思?平日的假面目改 作真面目
      ?發(fā)露真心伸懺悔
      ,今日受戒之日為始,喚作初真戒子
      。這初真戒律
      ,行四大威儀,莊嚴身相
      ,與法身無涉,定慧無干
      。知因你們浮躁得緊
      ,不能沉靜,所 以把十戒制伏其身
      。若能依戒律行持
      ,則此身安靜而定,以進中極戒了
      。大眾
      ,這中極戒是定功,與初真戒不同
      。初真是箇戒字
      ,中極是箇定字,天仙戒是箇慧字
      。 當(dāng)初天尊慈憫眾生
      ,設(shè)此戒定慧,降伏身心意的功夫,就是出世超凡
      ,金丹妙寶也
      。除此戒定慧之外,就別無甚麼法兒了
      。外雖有八萬四千種法
      ,都不能跳出這箇定 慧兩字。憑你神丹服食
      、金液還丹
      、白日昇天、拔宅沖舉
      、神通變化
      、飛空尸解、立化坐亡
      、投胎奪舍
      ,許多的仙術(shù),那定慧之光
      ,卻巍然不動
      。照見這些神通法 術(shù),如明鏡當(dāng)庭
      ,一出一入
      ,莫不自見其形,乃還在定慧之中
      ,不能出定慧之外
      。大眾,中極的中字
      ,便是斗姥天樞
      ,巍巍不動之中;這箇極字
      ,便是南極注生
      、北 極注死之極,生死大機
      ,全憑斗柄默運靈樞之極
      。中極二字,秉天地之權(quán)
      ,執(zhí)生死之柄
      。這中字,是非內(nèi)非外
      ,非左非右
      ,非前非后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字
      。 允執(zhí)厥中
      、致中和的中,多言數(shù)窮
      、不如守中的中
      ,君子中道而行之中,中立而不倚之中
      。玄珠黍米
      ,牟尼舍利,金丹太極
      ,許多假名別號
      ,其實不出這箇中字動靜 而已,這中字
      ,便是所說人人有個虛靈不昧的妙明真性也
      。大眾,如何是定慧等持
      ?大眾
      ,這一點靈機,被你無始以來所作的三業(yè)縈纏
      ,六塵粘染
      ,七情迷塞,六欲 侵欺
      ,三毒薰蒸
      ,十魔強霸。把你的靈機暗竊
      ,要死不敢偷生
      ,要生不敢即死。上不能觀天之道
      ,執(zhí)天之行。大眾
      ,這點靈機
      ,是箇法寶,只宜逆轉(zhuǎn)
      ,不可順行
      。順 行則隨物遷移,遇境而動
      ,招魔聚怪
      ,惹害遭殃
      ,出入輪迴,四生六道
      ,流浪漂沉
      。若是受中極戒的,須要逆行
      。逆則不隨一切物轉(zhuǎn)
      ,不隨一切境轉(zhuǎn),魔怪災(zāi)殃不敢 犯
      ,輪迴可出
      ,流浪可超了。且問你何如喚作順行
      ?世法中
      ,生男育女,取妻買妾
      ,兒孫父子
      ,功名富貴,爬家撐產(chǎn)
      ,買田買地
      ,披細穿緞,著繡拖羅
      ,貪淫樂慾
      , 殺生害命,美口充腸
      ,這等總是便宜色身受用
      。這色身,卻原是地水火風(fēng)
      ,假合為人之皮囊
      ,因父精母血,交媾淫慾
      ,精氣相感
      ,聚血凝團,神識投靈
      ,安胎立命
      , 皆由二氣幻化成身,到底無常
      ,終歸於土
      。獨這功過二件,卻不干色身事
      ,反是法身受苦
      。噫
      !大眾,你們不信的
      ,反說法身原在色身之中
      ,色身一死則法身已空, 人至身死
      ,則靈氣歸空便散
      ,那里說甚麼天堂地獄、餓鬼畜生
      、法身受報
      ?如今我且問你,人身一死
      ,便氣散歸空
      ,緣何人家父母過后,四時八節(jié)
      ,就設(shè)祭享
      ?若說 死后這一股靈氣,不曾陰司拿去考對
      ,這生前善惡兇良
      ,負欠謀奪,殺害偷盜
      ,種種冤孼
      ,則這一股靈氣,也就不來受享世間兒孫之祭祀了
      。既不來享受世間祭祀
      , 則上古周禮等書,就不該虛說許多祭文祭器
      、祭儀祭禮
      ;孔子大圣就不該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齊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
      , 如在其左右;詩云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文王在上
      ,於昭于天了
      。大眾
      ,既傳下這如在其上,文王在上之說
      ,則我心已存下鬼神來臨之誠了
      。我心既已存下鬼神來臨 之誠了,則當(dāng)日周公孔子
      ,這些大圣
      ,必定深知鬼神之情狀,然后制下這些祭文祭器祭儀祭禮
      ,以垂教千百世于無窮
      。豈有圣人打誑語,說謊捏怪的理麼
      ?又如今縉 紳做官的人
      ,封贈官誥追加品爵,設(shè)使死后的一股靈氣散而無知
      ,則追封的榮顯已是多了
      ,誰受用金章紫誥,恩寵生天
      ?若是受福便有鬼神
      ,受罪便沒鬼神,還是這 人心欠明白
      ,靈機不悟了
      。一等奸殺愚徒,只知貪酒色
      ,昏迷財氣
      ,未參死后的業(yè)根,只認現(xiàn)前之血氣
      ,返強自吟出幾句詩來說道:莫思身后無窮事
      ,且盡生前酒一 盃。再不吟出那兩句詩來說道:身沒萬般將不去
      ,冥中唯有業(yè)隨身
      。大眾,業(yè)有三種
      。第一業(yè)是不善業(yè)
      ,一切牽枝帶葉,不斷不絕
      ,不了不盡的業(yè)
      ,有因有果,有果 有報
      。如不信鬼神
      ,不敬天地
      ,不怕王法,不忠君王
      ,不孝父母
      ,三綱不正,五倫敗壞
      ,誹謗圣賢
      ,殺盜邪淫,奸詐兇狠
      ,妄為妄作
      ,家門畏懼,鄉(xiāng)黨欺陵
      。這等命 過之后
      ,墮入地獄,獄獄遷流
      ,受盡無限苦報
      ,后生陽世,為畜生身
      。畜生報已
      ,復(fù)轉(zhuǎn)人身,五官不具
      ,六根不全
      ,癡愚昏暗,人事不惺
      ,人人憎厭
      ,人箇賤惡,身 充下役
      。復(fù)作丐人
      ,遍身瘡爛,臭穢虱囋
      ,衣不遮身
      ,食不充口,饑寒無訴
      ,痛苦萬般
      ,死于荒野,蟻食狗拖
      ,渺渺孤魂
      ,復(fù)沉地獄。第二業(yè)是善業(yè),聰明正直
      ,廉 潔公平
      ,六親歡喜,鄉(xiāng)黨和平
      ,敬父母,敬神明
      ,禮天地
      ,重君王,尊師長
      ,愛友朋
      ,淑身化俗,臨財不茍
      ,見色不貪
      ,五倫不亂,百事端詳
      。以及山中之比邱
      ,洞 中之老道,甘淡薄
      ,忍恥辱
      ,定力未固,道行未全之輩
      ,命終之后
      ,復(fù)轉(zhuǎn)生人,或為宰官宦達
      ,或為師長尊崇
      ,或享現(xiàn)成富貴,或得福壽雙全
      ,安樂榮華
      ,一生快 樂。第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51/3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金蓋山人閔一得續(xù)纂,受業(yè)孫閔陽林校訂

      相關(guān)文章
      丹道中派祖師黃元吉真人之《道門語要》
      道 門 語 要 ? 黃 元 吉 道 門 語 要 序 念不出總持門
      ,心要在腔子里。自古三教圣人
      ,訣惟此而已矣
      。修道 清靜無為,隨地隨時皆是
      。不用習(xí)靜觀空
      北派丹法:龍門西域心宗閔一得編《古書隱樓藏書》
      碧 苑 壇 經(jīng) 大清高士全真演教龍門承律第七代昆陽子王常月演 第八代戒弟子施守平纂
      中派李道純祖師之《中和集》
      中和集 元. 李道純 李道純簡介: 李道純(1219—1296)
      ,字元素
      ,都梁(今湖南武岡縣)人,號清庵
      ,又號瑩蟾子
      ,本為道教南宗創(chuàng)始人白玉蟾的二傳弟子,后來加入了全真道
      北派丹法:北七真之丘處機《大丹直指》
      邱 祖 秘 傳 大 丹 直 指 一 、 論 三 寶 三 要 修煉有三寶三要
      。 三寶者
      ,精、氣
      、神也
      。精,先天一點元陽也
      ;氣
      ,人身未生之初祖氣也;神即性
      ,天所賦也。此三品上藥
      ,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煉神化道
      ,三寶之旨也
      2023-04-21
      北派丹法:北七真之丘處機《大丹直指》
      南宗丹法:紫陽真人《金丹四百字》
      金 丹 四 百 字 天臺紫陽真人張平叔撰 北宗龍門后裔閔一得注 自序 七返九還金液大丹者,七以火數(shù)
      ,九乃金數(shù)
      ,以火煉金,返本還元
      北派丹法:北宗全真教祖師重陽真人傳《五篇靈文》
      五 篇 靈 文 最上一乘妙訣重陽祖師心傳 夫最上者
      ,以太虛為鼎,太極為爐
      ,清凈為妙用
      ,無為為丹基,性命為鉛汞
      ,定慧為水火
      ,以自然造化為真種子,以勿忘勿助為火侯
      北派丹法:劉一明《修真辯難》
      修真辯難 修真辯難序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又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 夫理即道也,道即理也
      。陰陽之道即性命之道
      。此理此道位天地而育萬物,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nèi)
      ,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
      南宗丹法:南宗二祖石杏林真人《還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