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帝 八 十 一 難 經(jīng)
一難曰:十二經(jīng)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兇之法
,何謂也
?
然 。寸口者
,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
,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
,脈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
,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
,榮衛(wèi)行陽二十五度
,行陰亦二十五度
,為一周也
,故五十度
,復(fù)會于手太陰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終始
,故法取于寸口也
。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
?
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從關(guān)至尺,是尺內(nèi),陰之所治也
。從關(guān)至魚際
,是寸內(nèi),陽之所治也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內(nèi)一寸
,陽得寸內(nèi)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
,故曰尺寸也。
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
,有陰陽相乘
,有覆有溢
,有關(guān)有格
,何謂也
。
然 ,關(guān)之前者,陽之動也
,脈當(dāng)見九分而浮。過者
,法曰太過。減者
,法曰不及
。遂上魚為溢
,為外關(guān)內(nèi)格,此陰乘之脈也
。關(guān)以后者
,陰之動也
,脈當(dāng)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
。減者
,法曰不及
。遂入尺為覆
,為內(nèi)關(guān)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
,是其真藏之脈
,人不病而死也
。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
?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
,肺也
。
腎肝俱沉,何以別之?
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
,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
,是陰陽之法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
,一陰三陽
;有一陽一陰
,一陽二陰
,一陽三陰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耶
?
然。此言者
,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
。浮者陽也
,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
,短者陰也
,澀者陰也
。所謂一陰一陽者
,謂脈來沉而滑也
;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
;一陰三陽者
,謂脈來浮滑而長
,時一沉也
;所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
,謂脈來長而沉澀也
;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
,時一浮也
。各以其經(jīng)所在
,名病逆順也
。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
?
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
,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
,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
,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
,肝部也。按之至骨
,舉指來疾者
,腎也
。故曰輕重也
。
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
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七難曰:經(jīng)言少陽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長;陽明之至
,浮大而短;太陽之至
,洪大而長
;太陰之至
,緊大而長;少陰之至
,緊細(xì)而微
;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
,是平脈邪
?將病脈耶?
然。皆王脈也。其氣以何月
,各王幾日
?
然。冬至之后
,得甲子少陽王
,復(fù)得甲子陽明王,復(fù)得甲子太陽王,復(fù)得甲子太陰王
,復(fù)得甲子少陰王
,復(fù)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
,六六三百六十日
,以成一歲
。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
?
然。諸十二經(jīng)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
,謂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
,謂腎間動氣也
。此五藏六府之本
,十二經(jīng)脈之根
,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故氣者
,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
。寸口脈平而死者
,生氣獨絕于內(nèi)也
。
九難曰:何以別知藏府之病耶?
然。數(shù)者府也
,遲者藏也。數(shù)則為熱
,遲則為寒
。諸陽為熱,諸陰為寒
。故以別知藏府之病也
。
十難曰:一脈為十變者 ,何謂也
?
然 。五邪剛?cè)嵯喾曛庖病<倭钚拿}急甚者
,肝邪干心也
。心脈微急者
,膽邪干小腸也
。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
,小腸邪自干小腸也
。心脈緩甚者
,脾邪干心也
。心脈微緩者
,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
。心脈微澀者
,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
。心脈微沉者
,膀胱邪干小腸也
。五藏各有剛?cè)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故令一脈輒變?yōu)槭病?/span>
十一難曰:經(jīng)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 ,一藏?zé)o氣者
,何藏也?
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藏?zé)o氣者,腎氣先盡也。
十二難曰:經(jīng)言五藏脈己絕于內(nèi),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藏脈已絕于外,用針者反實其內(nèi)。內(nèi)外之絕,何以別之?
然。五藏脈已絕于內(nèi)者,腎肝氣已絕于內(nèi)也,而醫(yī)反補(bǔ)其心肺
。五藏脈已絕于外者
,其心肺脈已絕于外也
,而醫(yī)反補(bǔ)其腎肝
。陽絕補(bǔ)陰,陰絕補(bǔ)陽
,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余
。如此死者
,醫(yī)殺之耳。
十三難曰:經(jīng)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
,病即自己
。色之與脈,當(dāng)參相應(yīng)
,為之奈何
?
然。五藏有五色,皆見于面
,亦當(dāng)與寸口尺內(nèi)相應(yīng)
。假令色青,其脈當(dāng)弦而急;色赤
,其脈浮大而散
;色黃
,其脈中緩而大
;色白,其脈浮澀而短
;色黑,其脈沉濡而滑
。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dāng)參相應(yīng)也
。脈數(shù)
,尺之皮膚亦數(shù);脈急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
,尺之皮膚亦緩
;脈澀
,尺之皮膚亦澀
;脈滑
,尺之皮膚亦滑。
五藏各有聲色臭味 ,當(dāng)與寸口尺內(nèi)相應(yīng)
,其不相應(yīng)者病也
。假令色青
,其脈浮澀而短
,若大而緩為相勝
;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
經(jīng)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
。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
,下工者十全六
。此之謂也
。
十四難曰:脈有損至,何謂也 ?
然 。至之脈
,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jīng)
,四至曰奪精
,五至曰死
,六至曰命絕
,此至之脈也。何謂損
?一呼一至曰離經(jīng)
,再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
,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
。至脈從下上
,損脈從上下也
。
損脈之為病,奈何?
然。一損損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血脈,血脈虛少 ,不能榮于五藏六府
;三損損于肌肉,肌肉消瘦
,飲食不為肌膚
;四損損于筋
,筋緩不能自收持
;五損損于骨
,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
。從上下者
,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
。從下上者
,皮聚而毛落者死
。
治損之法奈何?
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diào)其榮衛(wèi)
。損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
,適其寒溫
。損其肝者,緩其中
。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
;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
,一吸六至
;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
;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
。脈來如此
,何以別知其病也
?
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
,曰平
。一呼三至
,一吸三至
,為適得病
,前大后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后大
,即胸滿短氣
。一呼四至
,一吸四至,病欲甚
,脈洪大者
,苦煩滿
,沉細(xì)者
,腹中痛
,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一呼五至
,一吸五至
,其人當(dāng)困
,沉細(xì)夜加,浮大晝加
,不大不小
,雖困可治
;其有大小者
,為難治。一呼六至
,一吸六至
,為死脈也
,沉細(xì)夜死
,浮大晝死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
,人雖能行,猶當(dāng)著床,所以然者
,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
,再吸一至
。名曰無魂,無魂者當(dāng)死也
,人雖能行,名曰行尸
。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dāng)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十五難曰:經(jīng)言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是王脈耶?將病脈也?
然。弦鉤毛石者,四時之脈也。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萬物始生
,未有枝葉,故其脈之來,濡弱而長
,故曰弦。
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萬物之所盛
,垂枝布葉
,皆下曲如鉤
,故其脈之來疾去遲
,故曰鉤
。
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