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誰都只親熱一會兒
家長敘述:
我女兒四歲多了
,各方面都還好
,就是有一點很讓我困惑。除了很黏她姥姥以外
,不管誰回到家里,誰來到我家,她也都只是親熱一會兒,然后就自己去玩兒了
,小朋友來了也是這樣。要是爸爸去出差一段時間沒見到她
,她時而會說想爸爸了
,可爸爸要是來電話讓她說兩句,她堅決搖頭不想說
。幾天不見爸爸,知道爸爸要回來的時候特別高興
,小嘴兒總說個不停
,爺倆一見面后,撲到她爸爸身上又是親又是笑
,爸爸也特別開心
,兩個人親熱得不得了。但過不了多久
,可能還沒半個小時
,就沒那么親熱了,把爸爸放在一邊
,然后又自己去看電視或畫畫去了
,弄得她老爸有些失落。我要是一段時間出差在外不回家
,見到我之后親熱的時間能稍長一些
,但也顯得不那么十分強烈地想念我
。我想問一下老師,女兒這樣表現(xiàn)是不是正常
,會不會是孩子情感有些冷漠呢
?

專家解讀:
幼兒期間,孩子情感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依戀
,即他們非常依戀長期照顧他們的人
,不管這個是媽媽,還是奶奶或是姥姥
,哪怕是保姆
。孩子對主要照料者有一種強烈的需求,難舍難分
,這與其說是一種情感
,不如說是生活中的依靠,其情緒情感的表達與需求直接相關(guān)
,如果需求得到滿足
,她就會表現(xiàn)得心滿意足,否則就不開心甚至發(fā)脾氣
。如果主要照料者一時離開
,孩子會在短期內(nèi)表現(xiàn)出極大的不安和不適應(yīng),他們會哭泣
、發(fā)脾氣
、悶悶不樂,總嘮叨著希望姥姥
、奶奶或阿姨回來
,甚至影響到吃飯、睡眠和作息習(xí)慣
。
除了對主要照料者有深深的依戀以外
,幼兒對其他人的情感仍然在發(fā)育過程中,特點也較為外顯
,即使很喜歡的人
,包括爸爸媽媽,他們表達情感的時間也較為短暫
。何況現(xiàn)在的父母們又都比較忙碌
,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可以與孩子相互交流的信息也較少
。同時
,幼兒期間的孩子對于玩具、看電視
、游戲活動的興趣更濃
,于是
,見過父母一些思念之情得到慰藉補償之后,他們很快就把注意力把轉(zhuǎn)移到其他游戲活動上去了
。
專家引導(dǎo):
雖然孩子有老人照顧
,但幼兒期間父母的深度而有效的陪伴卻對孩子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老人通常以照頤孩子的生活為主
,而在感知覺動作發(fā)展和體能發(fā)育
、與人交往的態(tài)度和能力,還有學(xué)習(xí)科學(xué)知識及智力訓(xùn)練
、個性社會性培養(yǎng)等方面都需要年輕父母的陪伴
、培養(yǎng)與引導(dǎo)。
而且
,老年父母養(yǎng)大的孩子多少都自理能力較差
,在人際交往時表現(xiàn)得被動和膽怯,安全感不足
,不自信
,遇到挑戰(zhàn)容易退縮,身體靈活性和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能力不足
,在家里任性依賴
,對老年父母不尊重。這樣對孩子健康的情感發(fā)育極為不利
,所以
,年輕父母一定不能錯過在孩子幼兒期間與之親密相處交流的關(guān)鍵期,多抽出時間與孩子用心溝通
。
孩子真的是誰帶跟誰親嗎?
孩子還真是誰帶跟誰親
,不信你可以問問周邊的朋友
,他們小時候誰帶大的。很多奶奶帶大的孩子
,都和奶奶親;外婆帶大的孩子就跟外婆親
;媽媽親手帶大的孩子
,就和媽媽親。
為什么誰帶大的孩子就跟誰親呢
? 聽完這個故事
,你就明白了。
后來
,勞倫茨就把這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稱之為 “印刻現(xiàn)象”
。這個現(xiàn)象不僅僅動物有
,人類也同樣擁有,我們也稱之為 關(guān)鍵期
, 也稱之為 敏感期
。
人類安全感建立的關(guān)鍵期是0-1歲,如果錯過了
,2-3歲還可以彌補
,但效果永遠也不如1歲前時的效果好。如果
,孩子出生后就一直是奶奶帶
,媽媽出去打工,特別是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孩子的
,孩子就更不會和媽媽親
。孩子1歲前是最重要的 安全依戀的時期 ,他就一定會從和自己 最緊密接觸的人選當(dāng)中尋找他可以依戀的對象
。這就是為什么說
,孩子誰帶得多,就跟誰親的道理
。
什么情況
,孩子最不愿意和自己親呢? 第一
,生完孩子
,完全沒有喂母乳,就沒有進行最初的肌膚接觸
;
第二
,孩子直接由老人帶,父母很少時間陪孩子或不知道怎么陪孩子
;
第三
,缺席的父母(留守兒童)。
以上三種情況比較常見
,大部分孩子和父母同住
,白天親爺爺奶奶帶,晚上父母帶
,所以
,親爺爺奶奶,也親父母
。
如何讓孩子和自己更親呢
?1)親子 游戲 ,讓“魚和熊掌”均可兼得
每個父母都希望有人幫忙帶孩子
,自己可以繼續(xù)工作
,又希望孩子和自己保持比較親密的關(guān)系
。但還真有“魚和熊掌”可以兼得的現(xiàn)象,所以
,關(guān)鍵看你怎么做
。
我有一位朋友開了一家大型幼兒園,生下老二之后
,每天看她忙得連喂奶的時間都沒有
,所以,早早地就給孩子斷奶了
。孩子白天奶奶帶
,就是晚上回去陪下孩子。但是
,孩子依然和她很親
,晚上下班回到家,除了媽媽
,誰也抱不走
。她又是怎么做到和寶寶這么親的呢?
很簡單
,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孩子喜歡的 游戲
。和孩子一起玩積木、畫畫
、唱歌
、捏豆子、吹泡泡
、躲貓貓等等
,幾乎沒有她沒和孩子玩過的 游戲 。
在玩方面
,她可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
有句話說:“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前,先要觸及到孩子的內(nèi)心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倍H子 游戲 ,在她和孩子的心靈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
。
別說是孩子
,哪怕是成人之間的關(guān)系,想要變得友好
,就一定要找到雙方的共同語言,也需要花時間去經(jīng)營一樣
。
2)用“自然之聲”哄孩子睡覺
什么叫“自然之聲”呢
?
其實
,就是媽媽學(xué)習(xí)了幾首國內(nèi)外的《搖籃曲》,有《德國搖籃曲》
、《法國搖籃曲》等等
,自己哼唱,優(yōu)美的曲調(diào)可以有效地安撫孩子幼小的心靈
,用于哄孩子睡覺特別管用
。
如果你稍微了解就會發(fā)現(xiàn),音樂有促進睡眠
,調(diào)節(jié)情緒
,增進 情感 的作用。
3)用“神奇的擁抱”來贏得孩子的青睞
要知道
,抱孩子也是有方法和講究的
。
并不是我們生活中看到的那樣,一回家
,想抱就抱
,什么也不說,抱過來就是
。這種擁抱是毫無效果的
。
正確的做法:
不是勉強的抱,而是看孩子是否愿意讓你抱
,可以試試拍拍伸手
,觀察他的身體是否有向前傾的動作。如果有
,說明他愿意讓你抱
,如果沒有,過一會兒在說一遍試試
。
無論孩子的表現(xiàn)如何
,父母仍然保持愉悅的心情,尊重孩子
,同時也尊重自己
,尊重情形。當(dāng)父母做得足夠好的時候
,你的孩子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愛和聯(lián)結(jié)
,他就愿意和你們親近了。當(dāng)孩子還不愿意和你們親近時
,說明我們做得還不夠好
,所以,這是孩子給你的一個考驗,同時也是一次極好的學(xué)習(xí)機會
。
請學(xué)會如何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guān)系
,最好的方式就是“聯(lián)結(jié)”。
我們帶的外孫女
,
親熱有加繞脖膝
。
爺爺奶奶沒空看,
卻也倍疼他孫女
。
都是孩子至親人
,
看與不看沒關(guān)系。
只要孩子能看好
,
苦點累點都值的
。
孩子真的是誰帶跟誰親?我看不一定
,這要看情況的
。
我們家兒子出生時第一個抱他的是外婆,從小一直是媽媽帶的
,爸爸經(jīng)常出差
,一個月回來幾天。平時兒子都和外婆親
,可是上幼兒園時
,老師問他最愛誰,他說“我最愛爸爸
,爸爸是我最喜歡的人
。”外婆和媽媽都傻眼了
。
一般來說
,嬰兒剛出生時,會對第一個抱他的人最親
。 人類寶寶出生時
,發(fā)育還不完全,需要媽媽的喂養(yǎng)
,因此對媽媽非常依戀
。從小得到足夠的愛,孩子長大了就更獨立
,更愛冒險
,因為他知道身后有愛他的親人。
這種嬰兒對媽媽的依戀效應(yīng)
,說明得到足夠的愛
,是寶寶獲得安全感的前提
。
孩子跟誰更親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孩子和誰呆在一起更有安全感
,換句話說
,就是孩子認為誰更愛他,他就和誰更親
。
所以,通常誰帶大的孩子就和誰親
。
你愛不愛孩子
,不是你自己說了算,而要孩子說了算
。 但為什么有時候外婆帶大的孩子
,卻和偶爾帶帶的奶奶更親呢?
這就是孩子雖小卻很敏感
,他們會按照自己的辨別能力來判斷誰更愛他們
,他們在誰那里更有安全感。外婆帶大
,卻更親近奶奶
,那么就是孩子不認可外婆帶孩子的方式。
外婆帶孩子做規(guī)矩
,限制孩子的行為
,對孩子嚴格要求;奶奶則順著孩子的要求
,孩子想做什么都可以
,讓孩子自由自在的。孩子自然會認為奶奶更愛他
,外婆不愛他
。
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多習(xí)慣的養(yǎng)成確實很重要
,但如果做規(guī)矩帶來的是對孩子心靈上的壓制
,那么這種規(guī)矩還是晚些時候做才好。因為相比習(xí)慣的養(yǎng)成
,孩子心理 健康 更重要
。完全可以等孩子再大些時,慢慢告訴他
,而不是生硬的要求他聽話照做
。
很多著名作家回憶自己小時候,想起的總是最寵他的那個人
。要求很嚴的父母
,也許能教育出世俗眼中的成功少年
,但他們絕不會成為孩子心中最愛的人。
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和自己更親近
? 告訴他
,你愛他,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
愛孩子
,不一定非要從小板著臉說教。不要說“我是為了他好”這種話
,要想想
,你給孩子的真的是孩子需要的,還是你自己期盼的
?
孩子很單純卻很敏感
,你是真愛孩子,還是把孩子看出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
,孩子都知道
。
因此,當(dāng)孩子和那你不親時
,你就要好好反思自己哪里做錯了
。
我特別反對虎媽和狼爸,他們只是把孩子當(dāng)做自己的試驗品
,來實踐人生
。
反思我家兒子會最喜歡爸爸,也是因為每次回家爸爸都會陪著他做 游戲
,帶著他瘋
,怎么樣都行。
而媽媽和外婆
,平時要管著他
,這不許那不許的,讓孩子覺得很不開心
。
因此
,我們不能總是拿大人的眼光來看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好
,就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換位思考
,放低姿態(tài)
,孩子自然能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你愛他
,他自然就和你親近了
。
差不多
,我女兒是姥姥帶的,她跟姥姥那叫一個親
,奶奶一天沒帶過還背后胡言亂語的說不稀罕孫女只稀罕外孫
,女兒知道后跟奶奶始終保持距離感,任憑奶奶現(xiàn)在如何示好也走不進孫女的心里
,她從心里往外不喜歡奶奶
,該孝順還孝順但絕對不喜歡傷了她自尊心的作妖奶奶
小孩誰帶就跟誰親,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偽命題
,那些24小時陪伴孩子的全職媽媽
,和孩子之間話不過三就吵得不可開交的親子關(guān)系一抓一大把,而有些24小時費心費力照顧孩子的奶奶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不管時隔多久都無法超越媽媽的愛也是不接受反駁的一個事實,盡管誰帶孩子就陪伴孩子最多
、孩子的依賴性會比較深
,但孩子跟誰親這個問題卻是不能只用眼睛去看,有的時候“眼見到不一定就是事實”
。
就拿朋友小娜的女兒丫丫來舉例:
小娜是一名職場媽媽
,從女兒丫丫3個月開始每天就是和奶奶相處的時間最多,女兒牙牙學(xué)語喊得最多的是奶奶
,喝水
、尿尿也是只喊奶奶不叫爸爸媽媽,就連摔跤由誰扶起來這個問題也是認準(zhǔn)奶奶一個人
,在巨大的懸差下小娜一度認為自己生了個“假女兒”
,女兒不找自己、不依賴自己的漠視
,也讓小娜一下班就急著回家的熱情衰減不少
。
有一次,單位需要一個能留下來加班的同事去準(zhǔn)備第二天開會需要的資料
,想起家里面女兒只要奶奶的場面小娜就酸酸地自動請纓留下來加班
,大概加班有30分鐘左右小娜就接到了婆婆的來電,得知自己沒有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丶页燥埮畠涸诩依锩娉持[著要媽媽后的小娜
,眼角的淚水瞬間不知覺涌了出來,原來女兒并不是只要奶奶不要媽媽
,而是對奶奶和媽媽的感情不同而已
。
從生活需要和時間陪伴方面來說,丫丫對奶奶是源自于每日一有需要就喚之的依賴
,而對媽媽的感情就是源自于本能反應(yīng)的需要
,媽媽可以不24小時陪著丫丫
,但丫丫對媽媽的 情感 需要不會衰減,不管間隔多遠
、時隔多久也永遠在牽掛著媽媽
,只要媽媽在身邊陪伴著就是本能需要的安全感,一旦媽媽沒有如常一樣回家吃飯就會表現(xiàn)得不安
,這也是奶奶24小時費心費力也無法取代的母愛
。
得知丫丫在家里面找媽媽后,小娜加快了手里面工作的進程
,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所交代的任務(wù)
,最終還是比平常晚回家了4個小時,一進家門就看到哭得梨花帶雨的丫丫
,小娜內(nèi)心自責(zé)不已
,尤其是進家門后丫丫連上廁所都要跟著的沒有安全感,讓丫丫從內(nèi)心暗暗發(fā)誓以后不管有多忙都要多陪陪丫丫
。
小娜和丫丫的母女情告訴我們:孩子對母愛的需要是隨時的
,別看平時在家里面不被孩子當(dāng)回事,經(jīng)常依賴24小時候照顧他們的老人
,但是從 情感 方面孩子對父母之愛都是不可取代的
。
實際上,孩子跟誰親的定義也不僅僅在于誰陪伴的最多 ,不想孩子和你的距離越來越遠
,以下幾件親近孩子的事情要多做:
1、傾聽要體現(xiàn)在把話說完
和孩子之間最美好的關(guān)系莫過于如知己一般知彼
,這也是親近孩子
、良好親子關(guān)系的基礎(chǔ)需要,但很多家長往往在傾聽孩子的時候太自我
,總覺得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那一個
,孩子說一個“渴”字大人就急忙拿水杯,這樣洞悉孩子一切的父母實際上并不理智
,過度了解孩子會讓孩子產(chǎn)生較重的依賴
。
隨著年齡增長還會討厭這樣“透明式”的生活,而親子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做一個糊涂的家長
,即使知道孩子要說的是什么也要裝作不知道,耐心等待孩子把話說完
,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一有事情就會主動分享
,因為對于孩子來說“能聽自己把話說完”的大人不多,這就是屬于物以稀為貴的覺醒和珍貴了
。
2、陪伴要體現(xiàn)在眼中有你
在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里
,除了認真聽孩子把話說完的傾聽非常重要之外,我們對孩子的陪伴也要體現(xiàn)在眼中有你方面
,有很多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都比較走心
,大概是成年人的內(nèi)心無法表現(xiàn)得如孩子一樣天真爛漫,實際上孩子是最敏感的生物
、大人稍有不耐煩的表情都會讓孩子洞悉
,甚至有些家長還為此不知所然地夸獎孩子“懂事”,實際上懂事的孩子背后就有一顆疏遠的陌生之心
。
如果我們坐下來認真去融入孩子
,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想要的非常簡單,他們只不過是希望爸爸媽媽陪自己幼稚一次
,站在童心未泯的角度去說當(dāng)前的事情
,想要融入孩子的世界、了解TA這也是必然的
,孩子玩玩具的時候大人在身邊玩手機
,和大人陪著孩子一起玩玩具、一起整理玩具
,這兩者反饋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3 、理解要體現(xiàn)在切身體會
在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里想要跟孩子一直親近下去并不簡單
,小的時候由于局限的原因孩子的依賴性比較強,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獨立意識就比較強烈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就不是依賴而是被理解
,想要跟孩子一直親近下去家長就需要隨著孩子的需求去轉(zhuǎn)換。
當(dāng)孩子頂嘴的時候可以說誰先發(fā)脾氣誰就輸了
,在孩子面前保留一分神秘比孩子完全摸透家長要有價值得多
,比如說孩子想要爸爸媽媽摘下天上的星星,我們光是給孩子講道理最后的效果必是負面的
,如果我們不答應(yīng)
、也不反駁給孩子一個琢磨不透的表情,引導(dǎo)孩子自己去體驗?zāi)欠莶豢蓪崿F(xiàn)需求孩子自然而然就能理解了
。
---------------------
寶寶是不是誰抱得多就和誰親
,表面看來好像就是,誰照顧孩子多
,孩子就和誰親
。大妞朋友家的寶寶,從小是奶奶帶大的
,有一段時間被奶奶帶回了老家
,直到上幼兒園
,都是和奶奶的關(guān)系是最親密的,不要爸爸和媽媽
,都得要奶奶
。
現(xiàn)實中家家月嫂看到這種情況很多,但是孩子其實并不是誰抱得多就和誰親
,而是誰照顧得多就和誰親
,因為這里面牽扯到了嬰兒依戀關(guān)系的建立。
了解孩子依戀關(guān)系的建立嬰兒出生后的第一個任務(wù)就是快速的和撫養(yǎng)人建立起依戀關(guān)系
,來保證自己可以被更好的照顧以便生存下去
。而這種依戀關(guān)系想要真正的建立起來,一般需要等到孩子7個月之后
。
心理學(xué)家鮑爾比把依戀關(guān)系分為四個階段:0-2個月
,形成前依戀
2-7個月,形成中的依戀
7-24個月
,明確的依戀
24個月之后
,目標(biāo)矯正的伙伴關(guān)系
伴隨著孩子的獨立性越來越好,孩子的依戀關(guān)系其實被分為了兩個部分
,7個月之前
,嬰兒的依戀以被動為主;7個月之后
,孩子的依戀關(guān)系會更主動
。
第一階段:孩子出生前2個月
這個時候,嬰兒屬于前依戀關(guān)系
,哭聲就是孩子與大人建立關(guān)系的行為
,但是孩子并不認人,誰抱都是一樣的
。
第二階段:2-7個月
這一階段
,嬰兒開始學(xué)習(xí)與他人進行交往。在這一階段
,嬰兒學(xué)會了如何吸引撫養(yǎng)人的注意力
,比如用聲音,不止是哭聲
;或者動作甚至是行為
。嬰兒還會對撫養(yǎng)人的動作做出回應(yīng),比如嬰兒發(fā)現(xiàn)自己笑的時候就能夠吸引到撫養(yǎng)人和他說話
,那么他就會以笑來吸引撫養(yǎng)人和自己溝通
。在這一階段,嬰兒還掌握了認人,他會通過聲音
、臉部識別來認出和自己日夜相伴的人
。
但是這一階段,嬰兒對于照顧人并沒有明顯的喜好和選擇
,也就是沒有到完全認人的階段
。
第三階段:8-24個月
8個月開始嬰兒逐漸認人,因為他們的大腦中出現(xiàn)了“客體永存”的概念
,他們有了記憶
,開始擔(dān)心看不到媽媽或者主要撫養(yǎng)人,孩子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他開始依賴主要撫養(yǎng)人
,一個集中在特定人身上的關(guān)系形成
。
這個時候嬰兒開始出現(xiàn)明顯喜好,只喜歡媽媽或者日夜照顧自己的奶奶
。
之所以這位媽媽覺得是不是誰抱得多孩子就和誰親
,主要原因是8個月之前都是媽媽和奶奶一起照顧孩子,孩子對兩人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平等的
,但是8個月之后再建立關(guān)系的時候
,奶奶代替了媽媽的位置。
養(yǎng)育寶寶過程中,寶寶究竟和誰親? 1. 8個月之前,誰照顧就和誰親
8個月之前,如果是媽媽和奶奶一起照顧寶寶
,孩子是不會明顯的趨向于和誰親
,當(dāng)然如果是母乳媽媽,就有著自然的優(yōu)勢
,一旦孩子餓了,總會跑向媽媽
。所以就會出現(xiàn)很多媽媽說明明自己照顧的孩子
,自己上班后孩子也沒有一絲不舍,尤其是奶粉寶寶
。
2. 8-24個月后誰陪伴更多孩子就和誰親
8個月之后
,孩子的意識中建立了“客體永存”概念,他能夠記得清楚誰是自己的主要撫養(yǎng)著
,比如媽媽和奶奶都是主要撫養(yǎng)者
,但是孩子晚上主要和媽媽睡,媽媽給予孩子的互動會更多
,孩子可能更喜歡媽媽
;如果8個月之后媽媽上班,奶奶接手
,吃
、喝
、拉、撒都是奶奶在照顧
,媽媽幾乎很少去管孩子
,這個時候孩子的主要依賴者是奶奶,她會和奶奶更親
。
3. 2歲之后,孩子會重新依戀媽媽
2歲之前,嬰兒會建立主要的依戀關(guān)系
,2歲之后
,被稱為目標(biāo)矯正依戀關(guān)系。也就是孩子會根據(jù)主要依戀者的行為來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
,求抱抱媽媽拒絕
,孩子可以跟著媽媽。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依戀關(guān)系會發(fā)生變化
,比如很多奶奶帶的孩子
,突然間開始依戀上媽媽,當(dāng)然這要求媽媽和孩子是在一起生活的
。
如何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guān)系?很多媽媽會有疑惑,明明自己和奶奶一起照顧孩子
,為什么孩子更喜歡奶奶
;自己上班后如何和孩子建立起親密關(guān)系?
1. 8個月之前多和孩子建立關(guān)系
8個月之前
,嬰兒雖然不會認人
,但是孩子的主要目的是和主要撫養(yǎng)人建立聯(lián)系,為了建立聯(lián)系孩子會主動吸引媽媽的目光
,這個時候
,家家月嫂建議媽媽需要及時的和孩子互動,孩子一句媽媽一句
,孩子的行為引發(fā)媽媽的回饋
,這些回饋消息都能夠幫助孩子學(xué)會生命早期關(guān)系的建立。比如媽媽和奶奶一起照顧孩子
,當(dāng)媽媽經(jīng)常和孩子互動
,媽媽的臉也更容易被寶寶記住。
2. 7-8個月分離焦慮期多高效陪伴
8個月的嬰兒開始產(chǎn)生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孩子會特別粘人
,這個時候最好不要輕易離開孩子,做到高效率陪伴。高效率的陪伴說直白點就是和孩子有更多的互動
,而不是單單的坐在孩子身邊
。這個時候嬰兒開始建立起主要依戀關(guān)系,媽媽的高效陪伴可以彌補陪伴時間的不夠
,尤其是母乳媽媽
。一旦孩子和媽媽建立起依戀關(guān)系,這種依戀關(guān)系會是穩(wěn)定而持久的
。
如果媽媽已經(jīng)錯過了依戀關(guān)系建立的最佳時間也別氣餒
,從現(xiàn)在起和孩子做到高效陪伴,孩子的依戀關(guān)系會在2歲之后逐漸轉(zhuǎn)變
。
可能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孩子跟誰帶就跟誰親,但我這有一個不同的案例。
我家孩子從出生開始
,每天除了我?gu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就是奶奶,尤其我產(chǎn)假結(jié)束以后
,白天都是奶奶帶
,晚上回家我?guī)ВF(xiàn)在孩子兩歲
,所有的親人里
,她最不喜歡的就是奶奶,不算爸爸媽媽
,爺爺
、姥姥、姥爺任何一個在身邊
,她都不找她奶奶
,以前我們認為是孩子小,長大一點就好了
,但事實卻完全相反
。
我也曾經(jīng)很好奇這個問題,到底奶奶出現(xiàn)了哪些問題是孩子不喜歡的
,慢慢的我發(fā)現(xiàn),孩子雖然小不懂得表達
,但是他對自己喜歡的事喜歡的人有個明確的標(biāo)準(zhǔn)
,我總結(jié)了以下幾點:
1.氣味:
小孩子天生對氣味很敏感,就像剛出生時
,他雖然認不得誰是媽媽
,但是他非常清楚媽媽身上的氣味,就像我女兒剛出生時,晚上哭鬧的厲害
,但只要抱到我身邊
,就會停止哭鬧。所以
,如果抱他的人身體上的味道他不喜歡
,她就不愿意和這個人在一起。
2.聲音:
就像我們大人一樣
,有些人說話聲音很柔和很好聽
,你就會比較喜歡和她交談,如果相反說話大聲
、刺耳
,自然敬而遠之。像我婆婆就是屬于聲音很尖銳的那種
,在孩子面前想怎么說怎么說
,即使孩子睡覺了她也不會放低聲音,孩子自然不喜歡
。
3.抱著舒不舒服:
抱孩子的姿勢很重要
,如果抱著舒服,他必然喜歡讓這個人多抱抱
。
4.玩的方式:
有的長輩帶孩子比較無聊
,除了一日三餐,只能保證不磕到不碰到
,其他只把孩子放到一邊讓孩子自己玩
,這樣的方式孩子必定不喜歡,一般都是
,誰愛逗孩子玩
,誰逗的開心,孩子就愿意和誰在一起
。
5.說話的語氣 :
我家孩子為什么不喜歡奶奶
,我是通過一次我們仨坐電梯意識到的,從出門開始
,我婆婆就用命令的語氣
,讓孩子站在墻角等電梯,孩子一動她就喊一句別動
,進了電梯后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