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
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
,司空
,司寇等職
,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棄職
,后率弟子周游列國14年
,經(jīng)十三年
,晚年歸魯
,繼續(xù)講學,整理古籍
。

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
、《書》,定《禮》
、《樂》,序《周易》,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拥乃枷爰皩W說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拥难孕兴枷胫饕d于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曲阜城東南)
。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
,字仲尼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鬃尤龤q時
,叔梁紇卒
,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
,施氏為人心術(shù)不正
,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
,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
,孔母顏征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
,生活艱難
。孔子17歲時
,孔母顏征在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
,孔子感到十分榮幸
,給兒子取名為鯉
,字伯魚
。
孔子:子姓
,以孔為氏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曲阜市南辛鎮(zhèn))人
。家中排行第二
。是文學家
,思想家
,教育家
,社會活動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古文獻整理家——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
,作《春秋》
。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語錄
,作成《論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鬃訋熪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萇弘
、師襄
、老聃
;相傳有弟子三千
,賢弟子七十二人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白印保汗糯鷮Τ赡昴凶拥淖鸱Q
,在戰(zhàn)國末期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
,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
,所謂“公侯伯子男”是也
。但是
,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
,一般是兩種人:要么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
,如“老師”
;要么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
;孔子
、
老子屬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他還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在天道觀上
,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tài)度
,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优c孟子并稱“孔孟”
,孔子被尊為“至圣”“素王”
,孟子為“亞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佑址Q“文圣”
孔子62歲時
,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當時孔子已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
,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
,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灰心
,仍然樂觀向上
,堅持自己的理想
,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
,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fā)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
。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
,只求維護道
,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
。孔子也曾說:“富與貴
,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案欢汕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雖執(zhí)鞭之士
,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
孔子以好學著稱
,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
,知識淵博
,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
,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
,孔子曰:“若圣與仁
,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笨鬃訉W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
,他就拜誰為師
,因此說“三人行
,必有我?guī)熝伞
!?/p>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
,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
?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
。斯民也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妒酚洝份d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
,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
,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
,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
,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
,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樂于助人,待人真誠
、寬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凹核挥鹗┯谌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等
,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
。”當時孔子已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
,歷盡艱辛
,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
,還險些喪命
,但孔子并不灰心
,仍然樂觀向上
,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
,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
,在貧富與道義發(fā)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
。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
,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右苍f:“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
,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
,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
,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
。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圣則吾不能
,我學不厭
,而教不倦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鬃訉W無常師,誰有知識
,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
,他就拜誰為師
,因此說“三人行
,必有我?guī)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
,又主張直道而行
,他曾說:“吾之于人也
,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
,其有所試矣。斯民也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妒酚洝份d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
,發(fā)人之惡者也
。為人子者毋以有己
,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
,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
,講話太尖銳
,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
與人為善
孔子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
,富有同情心
,樂于助人
,待人真誠
、寬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凹核挥闶┯谌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jié)。
學而時習之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悅)乎
?’”王肅注: “誦習以時,學無廢業(yè)
,所以為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蓖踽尅皩W”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
。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
、樂、射
、御、書
、數(shù),“誦習”僅是“一端” (見劉寶楠《論語正義》)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寿┦琛皶r習”說:“凡學有三時
。”一指年歲
,二指季節(jié),三指晨夕
。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jīng)概論》)
。
敏于事而慎于言
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帧墩撜Z·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義相同
。意為做事勤奮敏捷
,說話卻謹慎。朱熹注:“敏于事者
,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
,不敢盡其所有余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墩撜Z集注》)又釋:“事難行
,故要敏
;言易出
,故要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吨熳诱Z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
、《韓詩外傳》
、《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柏琛保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
。“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
。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
。當從前解
。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
。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
,學而不思也
,不溫故而欲知新者
,思而不學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墩撜Z疏證》)孔子首倡學思并重
,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
,《中庸》言博學慎思
,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编嵭ⅲ骸安恢烧撸圆豢尚幸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装矅ⅲ骸把匀硕恍牛溆嘟K無可”
。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
,則所言皆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吨熳诱Z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qū)分信有二義: “說話必須真實
;說了話必須能踐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墩Z譯廣解》)孔子及后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wèi)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
訥于言而敏于行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訥
,遲鈍也
。言欲遲而行欲疾
。”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
,故欲訥
;力行難
,故欲敏
。”《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余
,則寡悔”(《為政》)
、 “古者言之不出
,恥躬之不逮也”(《里仁》)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參見“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 ,必有鄰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
,必有鄰
。’”
聽其言而觀其行
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shù)也
,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
,于予邪改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布创苏铝x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
,使謹于言而敏于行耳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墩撜Z集注》)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是以謂之文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笨孜淖?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衛(wèi)大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拔摹笔撬闹u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學不好學
,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
。”(《論語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
,“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jié)此一惠
,則敏學下問
,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人也寬” (《朱子語類》卷二九)
。
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
,文勝質(zhì)則史
,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卑醋至x,文,文采
;質(zhì),質(zhì)樸
;彬彬
,雜半之貌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余
,補不足,至于成德
,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
,有質(zhì)有文
。質(zhì)者
,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能立能行,斯謂之中
。”孔子此言“文”
,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xiàn)
;“質(zhì)”,指內(nèi)在的仁德
,只有具備 “仁”的內(nèi)在品格
,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xiàn)出來
,方能成為“君子”
。文與質(zhì)的關(guān)系
,亦即禮與仁的關(guān)系
。于此一則體現(xiàn)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
;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
,亦不主張偏勝于質(zhì)
;當不偏不倚
,執(zhí)兩用中
,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白釉唬骸菹闹|(zhì)
,殷周之文
,至矣
。虞夏之文,不勝其質(zhì)
;殷周之質(zhì)
,不勝其文
;文質(zhì)得中,豈易言哉
?”(《禮記·表記》)
敬鬼神而遠之
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朱熹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論語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抖Y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
,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
,近人而忠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苯Y(jié)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
,并教樊遲從周道
。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
,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
,這與其在日常生活
、社會活動中強調(diào)先人事
,后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的態(tài)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
,可謂仁之方也已
。”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
,仁者之心也
,于此觀之
,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鼻迦钤堆薪?jīng)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
;誨人不倦
,立人達人也
。立者
,如‘三十而立’之立
;達者
,如‘在邦必達
,在家必達’之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司洫q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
,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xiàn)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
,亦即關(guān)于“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
。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
,系“恕”之高標準
,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準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察己知人
,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
,關(guān)心他人之生存與發(fā)展,從又一側(cè)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征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
、稱《樂》
、論《詩》
、因魯《春秋》
、好《易》
,“皆因近圣之事
,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
、定禮
、樂、贊《周易》、修《春秋》
,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
。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chuàng)作
,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與“好古”
,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shù)研究生涯的概括
,同時亦體現(xiàn)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
。所謂“不作”
,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
,而功則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識之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見《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
!勿已者
,則好學而不厭
,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于心間
,發(fā)憤學習從不滿足
,教導學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論語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
,則謙而又謙之辭”。近人錢穆認為“或以本章為謙辭
,實非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墩撜Z新解》)孔子于此所舉三事:其一
,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
,所謂“多聞
,質(zhì)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chuàng)衿渖普叨鴱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
、三,則表達了孔子于求知學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
,同時也是孔子從認識和方法對“學”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jié)
。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
,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
。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
,于我如浮云
,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云之無有
,漠然無所動于其中也”。意謂:以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
,對于我如同天際的浮云
。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
,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處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佑诖酥厣昶淇创颓笕「毁F的具體原則
,即須合于“義”與“仁道”
,違此而獲
,則被視如過眼煙云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于清貧生涯甘之如飴
、安貧樂道的生活態(tài)度與襟懷
。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于學也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
,則發(fā)憤而忘食
;已得則樂之而忘憂
;以是二者俯焉
,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
。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
;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
,則不知死生
;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謂:發(fā)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
,便高興得忘了憂慮
,連入老境也未覺察
。此實乃夫子自道
,自勉之辭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抖Y記·表記》: “子曰:‘《詩》之好仁如此
。鄉(xiāng)道而行
,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
,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
,斃而后已’”。其一生好學不倦
,倡導積極有為
,對所創(chuàng)立學說的實現(xiàn)孜孜以求
,“半途而廢
,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