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傳師
沈傳師
,(769-827)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書法家
。字子言
。唐德宗貞元(785~805)末舉進(jìn)士,歷太子校書郎
、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
、湖南觀察使
。寶歷元年(825)入拜尚書右丞
、吏部侍郎
。工正
、行
、草
,皆有楷法
。朱長文《續(xù)書斷》把它和歐陽詢
、虞世南
、褚遂良
、柳公權(quán)等并列為妙品
。宋歐陽修《六一題跋》云:“傳師書非一體
,放逸可愛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未总缹λ说臅ê苌僭S可
,但對沈傳師極為推崇
。說沈的書法“如龍游天表
,虎踞溪旁
,精神自若
,骨法清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朔Q中唐以后沈書最佳,米芾自稱學(xué)大書以沈傳師為主
。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善楷、隸
、行
、草
,以書自名”。傳世書跡有《羅池廟碑》
、《游道林岳麓寺詩》、《柳州石井銘》等
。《羅池廟碑》
,唐長慶元年(821)正月立
。韓愈撰
、沈傳師書
、陳曾篆額
。舊在廣西柳州
,久佚
。僅清何紹基藏宋拓孤本傳世
。日本博文堂有珂羅版影印本
。此碑書法秀潤妍美
,清勁有神
,字型雖瘦
,然筋而藏肉,略無枯瘠之態(tài)
,極為可愛。唐代后期是書法的蕭條時期
,但以沈傳師為代表的“矯肥”派,顯然多少也給沉悶的書壇帶來一些活力,也給柳公權(quán)創(chuàng)“柳體”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yàn)
。
楷書《柳州羅池廟碑》為沈傳師53歲時所書,碑文由大文學(xué)家韓愈撰寫
,紀(jì)念頌揚(yáng)柳宗元被貶任柳州刺史所做的政績。碑立于羅池廟內(nèi)
,碑石早已不存
,至于何年遭毀
,現(xiàn)無從查考
,今所見拓本乃據(jù)清何紹基舊藏宋拓孤本一冊影印
。瀏覽此碑書法
,氣息清勁圓潤
、骨法神健
,結(jié)字雖較為瘦削
,然挺健秀朗
,肉藏于筋
,略無枯瘠之垢病
。乍一看
,近似柳(公權(quán))書
,但細(xì)察與柳書有著根本的區(qū)別
,那就是柳書中宮過于內(nèi)斂
,緊縮得讓人心中發(fā)慌
,沈書卻無此特征
,雖然中宮也稍作內(nèi)斂
,但總體來說
,還是屬于較寬松的。另一個與柳書不同點(diǎn)即在結(jié)構(gòu)上
,沈氏書法結(jié)體多呈左低右高勢,且略向右欹側(cè),當(dāng)然
,此碑書法也確實(shí)存在與柳氏書法相同的地方,其中豎彎鉤
、點(diǎn)、撇
、捺、懸針豎等用筆和一些字的結(jié)體如“言“字旁
,“詔”
、“柳”
、“師”、“不”等與柳書如出一轍
,究竟是誰影響了誰?請看王鐸跋此拓本的一句話“沈書寡覿
,本虞永興,柳誠懸
、歐率更,合為一家”
。如果王鐸的話可信
,顯然沈師承了柳
,然據(jù)《舊唐書》柳公權(quán)本傳推測
,柳(公權(quán))小于沈傳師九歲
,同時
,本傳有一段話也耐人尋味
,“公權(quán)初學(xué)王書
,遍閱近代筆法
,體勢勁媚
,自成一家”。說不定這“近代筆法”里就包括沈傳師在內(nèi)
。如撿柳書《李晟碑》與《羅池廟碑》對照
,用筆與結(jié)字即頗為仿佛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磥硗蹊I的沈“本”柳公權(quán)是要打折扣的
。黃魯直在論唐代書法時
,曾說“唐初字學(xué)勁健得晉宋風(fēng)
,開元后變?yōu)榉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元和后柳
、沈之徒?fù)尚清勁”
。可見柳
、沈都是力“矯肥厚之病”以尚“清勁”為美的書家,若用今天的話來說
,在當(dāng)時柳
、沈都是極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書家。這樣看來
,柳、沈書風(fēng)的相近也就不足為怪了
。

◇作品賞析◇
沈氏家族歷史
編輯本段沈姓簡介 最早見于史書的,當(dāng)數(shù)春秋時代的高士沈郢
,此人奉征為相
,卻志不在此
,建沈亭于河邊
,游釣終生
。
南朝文學(xué)家沈約
,知識淵博
,其著作《四聲譜》將中國的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聲
,對中國的聲韻學(xué)研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另還有作品《宋書》
。唐朝
,有詩人沈佺期
,文學(xué)家沈既濟(jì)
、沈亞之
,書法家沈傳師等沈氏名人
。到了北宋,最著名的沈氏名人當(dāng)數(shù)沈括了
,沈括除了是一名政治家之外,更是一名出色的科學(xué)家
,所著的《夢溪筆談》,內(nèi)容涉及天文
、地理、數(shù)學(xué)
、物理
、化學(xué)
、氣象、生物
、醫(yī)學(xué)
、文學(xué)
、藝術(shù)
、史事等
,是一部百科全書式古代名著
。[1]
編輯本段姓氏源出
沈(shěn)姓源出有:
[1]源出一
源于姬姓
,出自周文王第十個兒子姬季載之后
,屬于以國名為氏
。據(jù)史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元和姓纂》等記載,沈氏出自姬姓
,是
黃帝的后裔
。沈
,本是上古國名
,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
。周王朝初期
,在周武王姬發(fā)逝世后
,年幼的周成王姬誦即位
,由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攝政
。當(dāng)時三監(jiān)不服
,與商紂王之子武庚勾結(jié),聯(lián)合了東夷族反叛
,三年后被周公旦所滅
。周文王第十子姬季載因平叛有功
,被周公舉薦為周王朝的大司空
,后周成王將叔父姬季載封于沈地
,建沈國
,故址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一帶
。傳說姬季載的耳朵特別大,因此沈國又名聃國
、冉國
,子爵,其嫡系后代世襲沈國之君
,稱“沈子”。兩周時期
,“聃”又寫作“冉”
,與“沈”讀音相同,因此聃季載又稱冉季載
、沈季載。據(jù)史籍《左傳·定公四年》中的記載
,到了周敬王十四年(晉定公姬午六年
,蔡悼侯姬東國十六年
,公元前506年)
,晉定公召集諸侯會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
。由于此次盟會主要是針對楚國的
,因此當(dāng)時親楚的沈國君主沈子嘉拒不參加會議
。晉定公大怒
,就指使蔡悼侯出兵
,一舉伐滅了沈國
,并將沈子嘉押回蔡國殺害
。
沈國滅亡之后
,姬季載的裔孫姬逞逃奔楚國
,其后裔子孫多以故國名為姓氏
,稱沈氏
,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
,稱季氏
、聃氏、冉氏等
,世代相傳至今。其中的沈氏史稱正宗
,戰(zhàn)國后期主要在葉邑(今河南葉縣)生息繁衍。該支沈氏正確讀音作dān(ㄉㄢ)
,今音讀作shěn(ㄕㄣˇ)亦可
,是為葉邑沈氏。沈氏族人大多尊奉冉季載(姬季載
、聃季載
、沈季載)為得姓始祖
。
源出二
源于羋姓
,出自上古顓頊帝后裔的封地
,屬于以居邑名為氏
。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楚有沈邑
。楚莊王之子公子貞封于沈鹿
,故為沈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鄙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就是春秋早期楚國的沈邑
,故址在今湖北省的荊門市鐘祥區(qū)一帶
。后來楚莊王羋旅(熊侶)將自己的兒子公子貞封在沈邑
,時稱沈令尹
。
在公子貞(熊貞)的后裔子孫中
,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沈氏
,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荊門沈氏
。該支沈氏正確讀音作xǐng(ㄒㄧㄥˇ),今音讀作shěn(ㄕㄣˇ)亦可
。
源出三
源于嬴姓,出自少昊金天氏裔孫臺駘氏之后
,屬于以國名為氏
。據(jù)史籍《左傳·昭公元年》
、《姓氏考略》等記載
,少昊金天氏的裔孫中有臺駘氏(臺胎氏),臺駘氏之后建立了古沈國
。古沈國于夏、商時期
,一直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汾河流域一帶活動
。
到西周初期
,古沈國之地被初建的晉國霸占
,第二任晉國君主姬燮父干脆吞并了古沈國
,其臺駘氏遺族即以故國名為姓氏
,稱沈氏
,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是為汾陽沈氏。該支沈氏正確讀音作shěn(ㄕㄣˇ)
。 [1]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沈谷氏族
,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蒙古族沈谷氏,亦稱沈佳氏
、徹穆袞氏
,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氏
,后融入蒙古族
,以姓為氏,世居喀喇沁
。后有滿族再引為姓氏者
,滿語為Cemgun Hala
。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沈氏
。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蒙古族森吉德氏
,主要分布于鄂爾多斯大草原地區(qū)
,在明
、清之際就已經(jīng)多冠漢姓為沈氏
。
蒙古族沈氏讀音皆作shěn(ㄕㄣˇ)
。
源流五
源于滿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滿族都善氏
,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徒單氏
,滿語為Dusan Hala
,世居黑龍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清朝晚期多冠漢姓為沈氏、杜氏
、單氏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滿族顏濟(jì)哩氏,亦稱楊吉哩
、焉哲勒氏
,滿語為Yangiri Hala
,世居沈陽
、伯都訥(今吉林松源、扶余)等地
。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在清朝晚期后多冠漢姓為沈氏
、閻氏、楊氏、韓氏等
。
⑶.滿族申佳氏
,滿語為Sengiya Hala
,祖先原為漢族
,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
,后逐漸融入鮮卑族
,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
,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
、雙陽縣境),后多冠漢姓為沈氏
、申氏
。
滿族沈氏讀音皆作shěn(ㄕㄣˇ)。
源流六
源于錫伯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錫伯族原居吉林伯都納(今吉林松源
、扶余),后一部分族人融入滿族
。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
,有三百余錫伯族將士攜家屬隨清軍駐守于遼寧丹東鳳凰城
,其后裔散居于丹東鳳山一帶地區(qū)
。該族人在清朝晚期一致取漢字“沈”為姓氏
,稱沈氏
,世代相傳至今
,是為鳳山沈氏
。
錫伯族沈氏讀音皆作shěn(ㄕㄣˇ)
。
源流七
源于各少數(shù)民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朝鮮族
、土家族
、回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
,均有沈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
、宋、元
、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yùn)動中
,流改為漢姓沈氏
、或受賜沈氏
,世代相傳至今
。[2]
源流八
源于羋姓
,出自春秋時楚國王族弟子戍之后
,屬于以地名為氏
。據(jù)史籍《風(fēng)俗通》
、《元和姓纂》
、《通志·氏族略》
、《姓氏考源》
、《姓譜》
、《中國姓氏尋根》等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有個曾孫名叫熊戍
,在楚平王羋居(熊棄疾)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出任沈縣(今安徽臨泉)的令尹
,史稱沈尹戍,又稱光尹戌
。沈尹戍縣尹任滿后,起初隱居于零山(今湖南永州),后又出仕為楚國左司馬
。沈尹戌在擔(dān)任楚國左司馬時期
,當(dāng)時有個佞臣叫費(fèi)無極
,楚平王在他的蠱惑下趕走太子建
,殺死伍奢父子
,逼得伍子胥出奔吳國
,后來又勾結(jié)另一個大夫鄢將師害死左尹錢宛
。錢宛素來以廉潔出名
,在楚國很得人心
,他的被害在楚國激起了臣民的憤怒
,沈尹戌便借助民眾的力量
,殺死了費(fèi)無極和鄢將師
,他也因此而獲得楚國人民的普遍敬重
。
在沈尹戍的后裔子孫中
,有以先祖任官之地名稱、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
,稱沈氏,世代相傳至今
,是為香零山沈氏。該支沈氏正確讀音作shěn(ㄕㄣˇ)
。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冉季載(姬季載
、聃季載
、沈季載)
、公子貞(熊貞)、沈尹戍(熊戍)
。
舊唐書李日知傳文言文答案
1. 文言文《舊唐書》李光進(jìn) 李光進(jìn),本為河曲部落稽阿跌族人
。父良臣
,承襲雞田州刺史,隸屬朔方軍
。光進(jìn)姊嫁給舍利葛旃,葛旃殺仆固而歸附河?xùn)|節(jié)度使辛云京
。光進(jìn)兄弟從小依傍葛旃
,因此定居于太原。
光進(jìn)勇毅果敢
,其武藝兵略次于葛旃
。肅宗自靈武觀察戰(zhàn)局
,光進(jìn)跟從郭子儀破賊
,收復(fù)兩京
,屢立戰(zhàn)功。至德年間
,授代州刺史,封范陽郡公
,食邑二百戶。上元初
,郭子儀為朔方節(jié)度使
,率軍討伐大同
、橫野
、清夷、范陽及河北殘寇
,任命光進(jìn)為都知兵馬使。不久
,升為渭北節(jié)度使。永泰初年
,進(jìn)封武威郡王
。大歷四年(769)
,檢校戶部尚書
,知省事。不久
,又轉(zhuǎn)任檢校刑部尚書
、兼太子太保
。這年冬十月
,葬母于京城之南原
,將相致祭者共有四十四幄
,奢華鋪張至極
。城內(nèi)士人庶民
,觀者如堵
。
元和四年(809)
,王承宗反叛,范希朝領(lǐng)兵援救易定
,上表奏請光進(jìn)為步都虞候,戰(zhàn)于木刀溝
,光進(jìn)有功。元和六年(811)
,拜銀青光祿大夫
、檢校工部尚書
,充任單于大都護(hù)
、振武節(jié)度使
。詔書稱光進(jìn)素有竭誠效忠之節(jié)操
,又建樹豐功
,賜姓李氏
。其弟光顏授氵名州刺史
,充任本州團(tuán)練使
。兄弟同時奉享恩澤,人皆驚嘆
。元和八年(813)
,調(diào)任靈武節(jié)度使
。李光進(jìn)曾隨馬燧援救臨氵名
,戰(zhàn)于洹水,收復(fù)河中
,皆有功。前軍后軍中之職務(wù)
,沒有未曾擔(dān)任過的,中丞
、大夫之職也都兼任過
。當(dāng)初援救易定之師
,光進(jìn)
、光顏皆在其中
,故軍中呼光進(jìn)為大大夫,光顏為小大夫
。元和十年(815)七月李光進(jìn)去世。
李光進(jìn)兄弟年少即以孝順父母
、弟兄和睦在軍中享名
。及至守母之喪,三年不歸居室
。光顏先娶妻,其母將家務(wù)交付與她
。母亡,光進(jìn)始娶妻
。光顏?zhàn)屪约旱钠拮訉⒐荑€
、家譜
、財(cái)物
,都交歸于嫂
。光進(jìn)命妻子還交弟媳
,并對光顏道:“弟媳初來即侍奉母親,母親曾命她主持家事
,不能更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谑堑苄直郯蛳喑至髌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仍如先前一樣過日子
。李光進(jìn)去世時年六十五
,追贈尚書左仆射。
2. 哪位好心人士幫幫忙(舊唐書 苗晉卿傳 古文翻譯) 譯文: 苗晉卿是上黨壺關(guān)人
,世代以儒學(xué)著稱. 苗晉卿年輕時好學(xué),擅長寫文章
,并進(jìn)士及第.開元二十四年
,和吏部郎中孫遜一起擔(dān)任中書舍人.開元二十七年, 苗晉卿以中書舍人的身份掌管吏部銓選官吏的事務(wù). 苗晉卿性格謙遜柔和
,參加銓選的官吏訴說索要好的官職的,即使有的上書多達(dá)幾千字
,甚至有的人口吻臉色都非常嚴(yán)厲的
, 苗晉卿一定包容他,一點(diǎn)怒色都沒有. 開元二十九年
,擔(dān)任吏部侍郎.前后主持官吏銓選達(dá)五年之久,他的政策很寬松
,官吏多以此而做奸邪的事
,賄賂大行.當(dāng)時天下太平
,每年參加銓選的官吏有一萬多人.李林甫擔(dān)任尚書
,在朝廷上專權(quán),選拔官吏的事務(wù)都委托苗晉卿和與他同級的吏部侍郎宋遙主持
,參加選拔的官吏既多,每年還任命其他有見識的官員一起考察參加選拔的官吏的書判
,務(wù)必要實(shí)事求是.天寶二年的春天
,御史中丞張倚的兒子張奭參加選拔
, 苗晉卿與宋遙因?yàn)閺堃姓惶菩谄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打算取悅依附他?參加選拔的官吏并寫判的共六十四人
,分甲乙丙科
, 張奭被定為甲科.人們知道張奭不讀書
,所以議論紛紛.有個叫蘇孝慍的人
,曾經(jīng)擔(dān)任范陽薊令
,事奉安祿山
,把此事完整地告訴給安祿山.安祿山當(dāng)時備受玄宗恩寵,朝見玄宗都不按照固定的時間
,因此向玄宗奏報(bào)了這件事.玄宗召集全部科舉及第和參加官吏銓選的人,到花萼樓親自測試
,合格的人十個中沒有一二個. 張奭手拿著試紙,一整天沒有寫一個字
,當(dāng)時人稱他”曳白”.玄宗大怒
, 苗晉卿被貶為安康太守
,宋遙被貶為武當(dāng)郡太守,張倚被貶為淮陽太守.玄宗下敕說:”在家中不能教育自己的兒子
,選拔官吏的時候,卻托人徇私.”當(dāng)時的士子都把這件事當(dāng)成笑談. 到安祿山叛亂時
, 苗晉卿潛逃隱遁在山谷中
,奔到南方的金州
,.正好唐肅宗到達(dá)鳳翔
,親自寫詔書追詔苗晉卿奔赴肅宗所在地
,當(dāng)天就拜為左相
,軍國大事全部向他咨詢. 苗晉卿寬厚廉謹(jǐn),處理政事從大處著手
,不責(zé)問小的過錯
,所到之處都能使百姓受益.魏地的人思念他,為他立碑頌德.等到官至宰相
,小心畏慎,未嘗抵觸別人的意旨.他天性聰明敏捷
,對事務(wù)熟練通達(dá),百官的公文
,看一眼就能知曉
,而且用修身守住官位
,靠智慧保全自己
,議論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漢代的胡廣.永泰元年四月去世
。
3. 舊唐書 文言文翻譯 李日知 文言文翻譯:李日知
,鄭州滎陽人。
考中進(jìn)士
。天授年間,多次遷升為司刑丞
。
當(dāng)時使用法律嚴(yán)厲躁急,唯獨(dú)李日知寬緩公平
,沒有使冤案泛濫
。曾經(jīng)赦免一個死囚,少卿胡元禮請求判處死刑
,和李日知來回(爭辯)到了四次。
胡元禮大怒
,說:“(只要我)胡元禮不離開刑曹
,這個囚犯終究不會有活著的道理